第八章 可测性设计技术与故障容错设计技术的融合研究

合集下载

可测性设计

可测性设计
❖ 选择集成电路 ➢ 在设计数字电路板时,应尽可能选择支持IEEE1149.1标
准的集成电路。 ➢ 优先选用同时支持IEEE1149.1和IEEE1532标准的可编程
集成电路。IEEE1532标准能使来自不同厂家的可编程逻 辑集成电路使用相同软件进行编程。
可测性设计
边界扫描技术
❖ 设计边界扫描链
➢ 由于LATTICE、XILINX、ALTERA、TI和AD公司的编程 软件工具不兼容,因此,为了便于使用各自的编程软件 工具进行编程,不同公司的可编程集成电路应放置在不 同的扫描链上,每一个扫描链提供一个独立的用于编程 和测试的JTAG接口。根据IEEE1149.1标准,JTAG测试 接口包括TMS、TCK、TRST、TDI和TDO等5种信号。 为了适应多JTAG接口的要求,边界扫描测试系统应提供 多个JTAG接口,例如ScanWorks最多能提供16个JTAG 接口。
可测性设计
边界扫描技术

可测性设计
边界扫描技术
❖ 特殊功能引脚的连接方法 ➢ 某些支持边界扫描测试的集成电路有一些特殊功能引脚,
这些引脚影响边界扫描测试功能。 ➢ 当进行边界扫描测试时,需要将这些引脚设置到特定的
状态。 ➢ 在使用集成电路之前,应仔细阅读该集成电路的BSDL文
件,然后按照特殊功能引脚的使用要求进行合理的连接。 ➢ BSDL文件是由集成电路制造商提供的描述该芯片边界扫
可测性设计
边界扫描技术
❖ 内部扫描设计技术有两种: ➢ 全扫描技术,将电路中所有的触发器用特殊设计的具有
扫描功能的触发器代替,使其在测试时链接成一个或几 个移位寄存器; ➢ 部分扫描技术,只选择一部分触发器构成移位寄存器, 降低了扫描设计的硬件消耗和测试响应时间。 ❖ 边界扫描测试方法于1990年成为IEEE的标准,即IEEE Std 1149.1-1990,目前最新的版本为IEEE1149.12001[2] 。该标准由JTAG(Joint Test Action Group) 组织制订。边界扫描测试技术的基本思想是从集成电路 本身的测试性设计入手,解决数字电路板的测试问题。

复杂系统的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

复杂系统的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
同时,针对容错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采用备份系统、冗余控制器等手段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
然而,对于复杂系统的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多变量耦合、非线性特性等问题。因 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02
复杂系统概述
复杂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 非线性和不确定性。
故障定义
01
故障是指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预期运行状态的
现象。
故障类型
02
故障可划分为硬件故障、软件故障、外部环境故障等多种类型

故障影响
03
故障可能对系统的性能、安全、可靠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
响。
故障诊断的方法与流程
基于数学模型的诊断方法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通过比较实际输出与预期输 出的差异,推断出故障类型及位置。
VS
挑战
复杂系统的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如何 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何进行系统的仿 真和预测、如何设计有效的控制策略等。 此外,由于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 ,其研究还面临着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 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 技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复杂系统的行 为。
03
故障诊断技术
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
特点
复杂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其行为难以预测和控制。此外,复杂系 统还具有自组织和适应性,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的结构和行为。
复杂系统的分类与实例
分类
复杂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系统的规模、组成元素的数量和种类、相互作用的方式等。常见 的复杂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交通系统等。

可测性设计_经典讲解

可测性设计_经典讲解

9. 可测性设计随着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测试可行性、测试时间和测试功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章介绍有关测试和可测性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

其中,可测性设计包括存储器的内建自测,扫描测试,处理器核的测试和边界扫描测试等,并且通过具体的应用让读者加深对可测性设计的理解。

9.1. 集成电路(IC:Integrated Circuit)测试概述9.1.1. 测试的概念和原理集成电路测试是IC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开始到完成加工的全过程。

目前所指的测试通常是指芯片流片后的测试。

其定义为对被测电路施加已知的测试矢量,观察其输出结果,并于已知正确输出结果进行比较而判断芯片功能、性能、结构好坏的过程。

下图说明了测试原理,就其概念而言,测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已知的测试矢量、确定的电路结构和已知正确的输出结果。

图9-1 测试原理随着芯片集成度的越来越高,如今的IC测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测试时间越来越长,百万门级的SoC测试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

●测试矢量的数目越来越多,覆盖率却难以提高,人们不知道究竟要用多少测试矢量才能覆盖到所有的器件。

●测试设备的使用成本越来越高,直接影响的芯片的成本。

9.1.2. 测试以及测试矢量的分类根据测试的目的不同,可以把集成电路测试分为四种类型:(1)验证测试(Verification Testing,也称作Design Validation)当一款新的芯片第一次被设计并生产出来,首先接受验证测试。

在这一阶段,将会进行功能测试,以及全面的AC、DC参数的测试。

通过验证测试,我们可以诊断和修改设计错误,为最终规范(产品手册)测量出芯片的各种电气参数,并开发出测试流程。

(2)生产测试(Manufacturing Testing)当芯片的设计方案通过了验证测试,进入量产阶段之后,将利用前一阶段调试好的流程进行生产测试。

《测控仪器设计(第)》课后习题答案浦昭邦王宝光

《测控仪器设计(第)》课后习题答案浦昭邦王宝光

封面作者:Pan Hongliang仅供个人学习测控仪器则是利用测量和控制的理论,采用机、电、光各种计量测试原理及控制系统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一种范围广泛的测量仪器。

仪器仪表的用途和重要性—遍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仪器仪表中的计量测试仪器与控制仪器统称为测控仪器,可以说测控仪器的水平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仪器仪表的用途:在机械制造业中:对产品的静态与动态性能测试;加工过程的控制与监测;设备运行中的故障诊断等。

在电力、化工、石油工业中:对压力、流量、温度、成分、尺寸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对压力容器泄漏和裂纹的检测等。

在航天、航空工业中:对发动机转速、转矩、振动、噪声、动力特性、喷油压力、管道流量的测量;对构件的应力、刚度、强度的测量;对控制系统的电流、电压、绝缘强度的测量等。

发展趋势:高精度与高可靠性、高效率、智能化、多样化与多维化(1)高精度与高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测控仪器的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几何量nm精度测量,力学量的mg精度测量等。

同时对仪器的可靠性要求也日益增高,尤其是航空、航天用的测控仪器,其可靠性尤为重要。

(2)高效率大批量产品生产节奏,要求测量仪器具有高效率,因此非接触测量、在线检测、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操作与控制的自动化、多点检测、机光电算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

(3)高智能化在信息拾取与转换、信息测量、判断和处理及控制方面大量采用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显示与控制系统向三维形象化发展,操作向自动化发展,并且具有多种人工智能从学习机向人工智能机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4)多维化、多功能化(5)开发新原理(6)动态测量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1)程式性强调设计、生产与销售的一体化。

(2)创造性突出人的创造性,开发创新性产品。

(3)系统性用系统工程思想处理技术系统问题。

力求系统整体最优,同时要考虑人-机-环境的大系统关系。

(4)优化性通过优化理论及技术,以获得功能全、性能良好、成本低、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

高可靠性通信系统在电力配网中的设计与评估

高可靠性通信系统在电力配网中的设计与评估

高可靠性通信系统在电力配网中的设计与评估摘要:本文研究了电力配网中高可靠性通信系统的设计与评估。

介绍了设计原则、关键技术、评估方法,并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应用。

高可靠性通信系统在确保电力供应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电力配网行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关键字:高可靠性通信系统、电力配网一、引言:电力配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承担着将电能从发电站输送到终端用户的关键任务。

电力的可靠供应对社会的正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电力配网在其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如自然灾害、设备故障、恶劣天气条件和人为干扰等。

为了确保电力配网的稳定运行,高可靠性通信系统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用于监控、控制和维护配电设备,以及实时传输电网状态信息。

二、高可靠性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在电力配网中,高可靠性通信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一系列关键原则,以确保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仍能保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冗余性:冗余性是高可靠性通信系统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涉及使用多个备份通信通道和设备,以应对设备故障、线路中断或其他不可预测的问题。

冗余性可以分为硬件冗余和路径冗余。

硬件冗余包括备份设备和电源,而路径冗余涉及使用多个通信路径,如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2.多路径通信:采用多路径通信可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通过同时使用多个通信路径,如光纤、微波、卫星和移动网络等,可以降低单一故障点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当一个路径出现问题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路径,保持通信的连续性。

3.自动切换和恢复:高可靠性通信系统应具备自动切换和恢复功能,以减少人工干预的需求。

当系统检测到故障或通信中断时,它应能够迅速切换到备用路径或设备,并在问题解决后自动恢复正常通信。

4.安全性: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电力配网中,因为恶意攻击可能会对电力供应造成严重威胁。

高可靠性通信系统应采取强化的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防火墙等,以保护通信数据和系统免受潜在威胁。

可用性设计: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减少故障率和影响

可用性设计: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减少故障率和影响

可用性设计: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减少故障率和影响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文章结构第二章:什么是可用性设计2.1 可用性设计的定义2.2 可用性设计的重要性2.3 可用性设计的原则第三章:提高系统的可用性3.1 硬件层面的可用性设计3.1.1 使用可靠的硬件设备3.1.2 配备适当的备用设备3.1.3 考虑硬件的故障率和寿命3.2 软件层面的可用性设计3.2.1 使用稳定的软件平台3.2.2 编写健壮的代码3.2.3 实施合适的错误处理机制3.3 网络层面的可用性设计3.3.1 建立冗余网络架构3.3.2 优化网络带宽和延迟3.3.3 实施网络监控和故障诊断工具第四章:减少故障率和影响4.1 定期维护和检查4.2 及时修复软硬件故障4.3 数据备份和恢复4.4 安全措施和防御机制4.5 培训和技术支持第五章:用户体验与可用性设计5.1 用户调研和需求分析5.2 用户界面设计5.3 用户测试和反馈第六章:可用性评估和改进6.1 可用性评估方法6.2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6.3 持续改进的策略第七章:案例分析7.1 案例一:电子商务网站的可用性设计7.2 案例二:智能手机应用的可用性设计第八章:结论8.1 研究总结8.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引言:可用性设计是指设计和开发系统或产品时,关注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以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减少故障率和故障对用户的影响。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系统的可用性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一个可用性良好的系统能够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效率,降低用户的学习和使用成本,从而带来商业上的竞争优势。

本文将探讨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以及减少故障率和影响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可用性设计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第二章:什么是可用性设计2.1 可用性设计的定义可用性设计是指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纳入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以提供一个易于学习、易于操作、高效和愉悦的用户体验的系统或产品。

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

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是一本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地介绍电子电路的书籍, 它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电子电 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阅读感受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编写时的用心和细心。每 个章节的内容都紧扣主题,从最基本的电路元件开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电路的 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友好,它不会让人感 到晦涩难懂,而是能够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渐掌握电子电路的知识。
目录分析
我们来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本书共分为八章,每章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 概述。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电子器件、放大器、振荡器、电源、数字电路和模拟 电路等主题,每一章都详细地介绍了相关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分析方法。第 八章为总结,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强调了电子电路在现代化社会中 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第九章对电子电路的测试与实验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电子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电子元件参数 的测量方法、电子电路性能的测试方法等内容。作者还通过实验案例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实际 操作,加深对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这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电子电路原理、分析与设计的经典著作。通过本 书的学习,读者可以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设计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实 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彩摘录
“在设计和开发电子设备时,我们需要使用许多不同的工具和技术,例如模 拟电路设计软件、数字电路设计软件、PCB设计软件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帮 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设计和开发电子设备。”

4研究生课程—容错控制

4研究生课程—容错控制
传感器发生衰减故障时系统输出响应曲线 40
水 箱 液 位 (cm)
(a) 30
主动容错控制下系统输出曲线 40
20
水 箱 液 位 (cm)
10 0 0 250 500
h1set 750
h1
衰减故障 h3 1000
30 20 10 0 h1set 0 250 500 750 时 间 (秒 ) h1 h3 1000 h2 1250 h2set 1500
2.2主动容错控制研究例子
第三层: 监督管理层 人机监控管理界面 调节 第二层:FDT 智能调节控制器 故障 在线故障诊断 与估计 未知故障
历史故障容错 补偿调节库 FTC 1 FTC 2 … FTC N 故障调节 正常模型
历史故障诊断库 Fault 1 历史故障 Fault 2 模型库 …… Fault N + 故障检测模块 _
2.2主动容错控制

主动容错控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它包含了故障检测/ 诊断、隔离和故障适应与容错控制等研究内容。
控制器重组 /重构单元 + 故障检测/ 诊断单元
故障
控制器
执行器
故障
系统
传感器
主动容错控制结构图
2.2主动容错控制

一般控制策略是:
先利用故障检测/诊断单元检测、诊断或分离出故障;
1.4、容错控制有哪些设计方法?
被动 容错 控制 容 错 控 制
有是 否 含
可靠镇定
联立镇定
控制器 失效 被控对 象故障 传感器、执 行器故障 按照容错控制对 象来分类
完整性设计 控制律重新调度 控制律在线重 构/重组设计 自适应容错控制 智能容错控制 器的设计
主动 容错 控制

容错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容错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容错控制理论及其应用一、概述随着现代系统日益复杂化和规模化,系统发生事故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加。

例如,1998年至1999年间,美国的三种运载火箭“大力神”、“雅典娜”和“德尔他”在短短10个月内共发生了5次发射失败,造成了超过3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美国的航天计划。

这类事故凸显了提高现代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紧迫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容错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应运而生,为复杂系统的可靠性提升开辟了新的途径。

容错控制,又被称为故障容忍控制,是一种在系统元部件(或分系统)发生故障时仍能保持其基本功能能力的控制策略。

其核心思想是,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应预先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故障,以及这些故障对系统性能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容错控制的目标是,即使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动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并维持可接受的性能指标。

容错控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系统分,可分为线性系统容错控制和非线性系统容错控制按克服故障部件分,可分为执行器、传感器、控制器故障容错控制按设计方法特点分,可分为被动容错控制和主动容错控制。

被动容错控制主要是通过设计固定结构的控制器来应对故障,而主动容错控制则需要在故障发生后重新调整控制器参数,甚至可能改变控制器结构。

容错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硬件冗余方法和解析冗余方法两大类。

硬件冗余方法通过在关键子系统中采用双重或更高程度的备份来提高系统可靠性。

解析冗余方法则主要利用系统中不同部件在功能上的冗余性,通过估计和比较来识别和补偿故障。

容错控制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近几十年,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和故障诊断技术的进步,容错控制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容错控制已在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尽管容错控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容错控制有望与这些先进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为现代复杂系统的可靠运行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核电站运行的基础知识

核电站运行的基础知识

核电站运行的基础知识目录1. 核电站概述 (3)1.1 核能的特性 (3)1.2 核电站的基本组成 (5)1.3 核电站的发电原理 (6)2. 核燃料与反应堆 (7)2.1 核燃料的种类 (8)2.2 核燃料的处理与储存 (9)2.3 反应堆的类型与设计 (11)3. 核反应堆操作与控制 (13)3.1 反应堆启动与运行 (14)3.2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15)3.3 反应堆控制系统的功能 (16)4. 核能安全 (17)4.1 核事故的原因与分类 (18)4.2 核电站的紧急响应与事故处理 (20)4.3 核电站的安全标准与监管 (21)5. 核废料处理与核燃料循环 (23)5.1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24)5.2 者其他二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26)5.3 核燃料循环与乏燃料管理 (27)6. 核电站的环境影响 (28)6.1 辐射环境监测 (30)6.2 核电站周边环境影响 (31)6.3 环境保护措施及法规 (32)7. 核电站的建设与维护 (34)7.1 核电站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35)7.2 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 (37)7.3 核电站的日常维护与检修 (39)8. 全球核能发展概况 (41)8.1 各国核电站的发展状况 (42)8.2 核能的国际合作与政策 (44)8.3 核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45)9. 核电站运行中的问题与挑战 (46)9.1 模型不确定性与测量误差 (48)9.2 冗余与容错设计 (49)9.3 人工智能在核电站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50)10. 结语与展望 (51)10.1 核电站运行的未来 (53)10.2 对核电站运行人员的发展要求 (54)1. 核电站概述核电站是一种利用核裂变反应产生高温,进而带动蒸汽产生动力推动的发电设施。

与火力发电站不同,核电站不依靠燃烧化石燃料,而是利用铀等核燃料的原子核裂变释放的巨大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核燃料在控制棒的作用下进行核裂变,释放出大量热能。

《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教案

《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教案

《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数字电路基础1.1 数字电路概述数字电路的概念数字电路的特点数字电路的应用领域1.2 数字逻辑基础逻辑代数逻辑函数逻辑门1.3 数字电路的基本组成逻辑门电路逻辑电路图逻辑表达式第二章:组合逻辑电路2.1 组合逻辑电路概述组合逻辑电路的概念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领域2.2 常见的组合逻辑电路编码器译码器多路选择器算术逻辑单元2.3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最小项方法卡诺图方法逻辑门实现方法第三章:时序逻辑电路3.1 时序逻辑电路概述时序逻辑电路的概念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时序逻辑电路的应用领域3.2 常见的时序逻辑电路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移位寄存器3.3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状态图设计方法状态表设计方法逻辑门实现方法第四章:数字电路仿真4.1 数字电路仿真概述数字电路仿真的概念数字电路仿真的特点数字电路仿真的应用领域4.2 数字电路仿真工具ProteusMultisimLabVIEW4.3 数字电路仿真实例组合逻辑电路仿真时序逻辑电路仿真数字系统综合仿真第五章:数字电路应用实例5.1 数字电路应用概述数字电路应用的概念数字电路应用的特点数字电路应用的领域5.2 数字电路应用实例数字钟自动售货机数字音箱5.3 数字电路应用设计方法需求分析系统调试第六章:数字电路设计流程6.1 需求分析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确定输入输出关系确定电路性能指标6.2 逻辑设计选择合适的逻辑门实现电路功能绘制逻辑电路图编写逻辑表达式6.3 电路仿真与优化使用仿真工具验证电路功能优化电路性能调整电路参数第七章:数字电路的测试与维护7.1 数字电路测试概述测试的目的和方法测试电路的组成测试用例的7.2 数字电路测试技术功能测试边界测试7.3 数字电路的维护维护的方法和技巧故障诊断与排除电路升级与优化第八章:数字集成电路8.1 数字集成电路概述集成电路的分类和特点数字集成电路的封装形式数字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8.2 常见数字集成电路逻辑门集成电路触发器集成电路计数器集成电路模拟接口集成电路8.3 数字集成电路的选择与使用根据电路需求选择合适的集成电路了解集成电路的性能参数正确使用和保护集成电路第九章:数字系统的可靠性设计9.1 可靠性概述可靠性的概念和指标数字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性影响可靠性的因素9.2 提高数字系统可靠性的方法冗余设计容错设计降额设计9.3 可靠性测试与评估可靠性测试的方法和步骤可靠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靠性评估的方法第十章: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趋势10.1 数字电路技术的现状集成电路技术的进展数字电路设计方法的发展数字电路应用领域的拓展10.2 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趋势纳米集成电路技术量子计算与量子集成电路智能数字电路与系统10.3 我国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我国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数字电路技术的挑战与机遇我国数字电路技术的政策与规划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数字电路的基本组成和逻辑门解析:理解逻辑门的概念、功能和组合是学习数字电路的基础。

模拟前端AFE设计

模拟前端AFE设计

硬件定时缺点是定时信号简单
数数据据采采集集与与智智能能仪仪器器——第第八八章章 模模拟拟前前端端((AAFFEE))设设计计
20
8.5 设计实例和典型芯片级AFE简介
一、用于电网运行参数采集的AFE
对于各级电网( 三相三线制或三相四线制),为了电 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和高效,必须对电网的各种运行 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如:每相的正向或反向电压和电 流、功率因数、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 功电度量、无功电度量、周波、零相电流、以及波形 因数(=50Hz功率/各次谐波功率之和)等等。
3
8.1 概述
模拟前端(AFE-Analog Front End)是包含传感 器接口、模拟信号调理(Conditioning,包括阻 抗变换、程控增益放大、滤波和极性转换等)电 路、模拟多路开关、采样保持器、ADC、数据缓 存以及控制逻辑等部件的集成组件。有些AFE还 带有MCU、DAC和多种驱动电路。
1) 模拟信号特性?最大幅度或动 态范围?信号最高频率?
2) 采集模拟信号所需的通道数? 选用何种通道配置方案?
考 3) 所要求的分辨率?完成一次转

换所需的时间? 4) 多路通道的切换方式(随机或
顺序),各个通道的采集速率 是否一致,信号帧结构设计。
数数据据采采集集与与智智能能仪仪器器——第第八八章章 模模拟拟前前端端((AAFFEE))设设计计
9
2)硬件和软件的功能分配
3)确定A/D通道的配置方案
4)确定AFE采集后的数据传输和接口方案
5)系统抗干扰设计
6)其他非功能性需求实现方案设计
4、硬件和软件的设计
硬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所确定的总体结构、通道 配置方案、抗干扰方案和总线标准等,围绕技术指标 合理选择所需的各类元器件;设计硬件电路,绘出逻 辑图、PCB布线图、工艺和装配图;原理样机的研 制、调试和各项指标验证,以及优化完善。

中质协CAQ六西格玛黑带考试-5-控制--习题60问

中质协CAQ六西格玛黑带考试-5-控制--习题60问

第8章控制1.下列陈述中,哪个是质量管理先驱休哈特的观点?()A.取消工作定额,代之以领导职能强化B.单一的观测几乎不能构成客观决策的依据C.质量管理活动中重要的三个过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D.质量特征值偏离目标值导致质量损失2. 芯片镀膜是某企业生产中关键的一步,为此必须对于镀膜厚度进行监控。

通常将芯片固定在测试台后,由中心向外每45度画出射线将芯片分为等面积的8个扇形区域,在每个扇形内任意选取一点,测量出这8个点的厚度。

现在生产已经相当稳定,为了维持它的稳定性,决定对于厚度的均值及波动都进行检测。

这时,按国家标准的规定,控制图应该选用()A. 使用Xbar-R控制图B. 使用Xbar-S控制图C. 使用p图或np图D. 使用C图或U图3. 在冰箱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稳定),制冷剂的灌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指标,为了更灵敏地检测过程均值发生小偏移,团队成员可以选用的控制图有()多选A.平均值和极差控制图B.累积和(CUSUM)控制图C.指数加权滑动平均(EWMA)控制图D.单值和移动极差控制图4. 在使用计量控制图时,对“合理子组原则”描述正确的是()A.组内波动仅由异常原因引起,组间波动则主要由偶然原因引起B.组内波动仅由偶然原因引起,组间波动则主要由异常原因引起C.组内及组间主要波动都是由偶然原因引起D.组间及组内主要波动都是由异常原因引起5.绘制均值-极差(或均值-标准差)控制图时,确定合理子组的原则是()A.子组数量应该在5个以下B. 组内差异只由随机变异造成C.组内差异应大于组间差异D. 不存在组内差异6. 在实施六西格玛项目时,力场分析(Force Field Analysis)方法可用于()A. 查找问题的根本原因B. 验证项目的实施效果C. 确定方案实施可能带来的好处和问题D. 定量分析变异源7. 下图为某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连续15个工作日每天抽样进行检验而得到的芯片缺陷情况绘制成的U控制图,下面分析中正确的是()多选A.上、下控制限呈“城墙”状,使用不方便,不如换用C控制图B.上、下控制限呈“城墙”状,表明此生产流程存在异常C.中心线数值“2.532”表示所抽取的每片芯片之平均缺陷数D.上、下控制限呈“城墙”状,表明每天抽样芯片数不同8. 某六西格玛团队对二极管生产线的状况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得到以下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A. 控制图显示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B. P 控制图中的控制限不是直线,说明过程不稳定C. 过程能力充足D. 过程能力不足,需要改进9. 控制图分为分析用控制图和控制用控制图两个阶段,以下关于两阶段控制图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 分析用控制图的控制限是由样本数据计算得出的,控制用控制图的控制限是指定的 B. 分析用控制图的控制限是由样本数据指定的,控制用控制图的控制限是计算得出的 C. 过程稳定且过程能力满足要求后,才能由分析用控制图转为控制用控制图 D. 过程稳定且过程能力满足要求后,才能由控制用控制图转为分析用控制图10. 以下是2009年6月份我国H1N1流感感染人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用何种控制图监控情况是否恶化?( )A. Xbar-R 图B. Xbar-S 图C. C 图D. P 图11.从生产线上收集到上一周的生产汇总数据如下表,如果需要实施统计过程控制,选择哪种控制图最合适()A.均值-极差控制图B. NP控制图C. P控制图D. U控制图12. 在半导体芯片生产中,要将直径8英寸(约合20厘米)的晶圆盘(wafer)切削成3000粒小芯片(die)。

第08章、容错设计技术v1.1

第08章、容错设计技术v1.1

故障修复
• 基于连接的修复 ----非k连通拓扑
基站收不到某些节点的消息
故障修复
• 基于连接的修复 ----非k连通拓扑
重新路由
故障修复
• 基于连接的修复 ----选择容错节点
Sk可作为S3的容错节点
s3
s1
s2
Sk
故障修复
• 基于覆盖的修复
名称 覆盖区域 移动区域 定义 计算方法
节点单独覆盖的 整个感知区域去掉与其它 区域 节点重叠的感知区域 有效节点移动到 以遗漏区域的边界为圆心, 该区域即可重新 节点感知半径为半径作圆 覆盖漏掉的区域 所形成的所有区域
汇聚节点做出的判断
事件名 节点丢失 孤立节点 路由改变 描述 节点没有出现在任何节点的邻居列表中 节点没有任何邻居 比较当前路由表与上次路由表的变化 用来识别事件的信息 所有邻居表 此节点的邻居表 此节点的路由表信息 此节点的邻居表
邻居表改变 比较当前路由表与上次的邻居表的变化
链路质量改 此节点与邻居的链路质量低于统计定义的门 此节点的邻居表 变 槛值。把当前的和以前的链接质量写入日志。
概述
容错方面的术语: • 故障(Fault) • 差错(Error) • 失效(Failure) • 可靠性(Dependability) • ……
概述 WSN容错的重要性: • 技术和实现因素。通常需要直接暴露在环境 中,在受到成本和能量限制的同时,需要完 成一系列的任务。 •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新兴的研究和工程领 域,处理特定问题的最优方法还不明确。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模式。无线传感器网 络通常是运行在无人干预模式,它们需要具 有更强的容错能力。
概述
大鸭岛试验结果
概述----一个容错实例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研究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研究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复杂的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电力、通信等领域。

然而,这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故障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能会导致设备的损坏和人员的伤亡。

因此,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故障诊断是指通过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与判断,确定出现故障的位置和原因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找到故障点,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目前,故障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模型基础故障诊断和数据驱动故障诊断两种方法。

模型基础故障诊断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其故障,“模型”这一概念可以是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

对于这种方法,我们需要提前了解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基于该模型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故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靠性较高,但也存在着对模型推理能力的要求较高,以及对系统操作经验的依赖性等问题。

相对应的,数据驱动故障诊断方法则是基于大量的数据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深入分析,找到系统故障的规律。

这种方法不需要事先对系统进行建模,而是直接从数据中进行故障判断和分析,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然而,数据驱动方法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对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对故障样本的获取和处理成本较大等。

除了故障诊断技术,容错控制技术也是解决系统故障的重要手段。

容错控制是指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利用一些设计策略和方法,使系统能够从故障中恢复并继续工作。

与故障诊断技术相比,容错控制技术更注重于在故障发生后的系统恢复能力。

在容错控制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重启、备份和冗余等。

重启是将整个系统关闭并重新启动,可以消除一些临时性的故障。

备份是将系统的关键部件进行冗余,即在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备用部件以继续工作。

冗余是指在系统中添加冗余元件或结构,以实现故障时的无缝切换,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

功能测试与容错性测试的结合

功能测试与容错性测试的结合

功能测试与容错性测试的结合功能测试和容错性测试是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中两个重要的环节,它们在保证软件品质和用户体验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功能测试主要验证软件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正常工作,而容错性测试则是测试软件在面对异常情况时是否能正确处理,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功能测试和容错性测试的结合,并解释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功能测试与容错性测试的定义和区别功能测试是指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设计文档,对软件的具体功能进行逐一验证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两种方法,通过输入一系列的测试用例,验证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预期。

而容错性测试则是为了验证软件在面对异常情况时,是否能成功捕捉和处理该异常,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功能测试主要关注软件的正常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规格,例如登录功能、查询功能、数据输入功能等。

而容错性测试则关注软件在面对各种异常情况时的表现,包括输入无效数据、网络异常、硬件故障等。

虽然功能测试和容错性测试有着不同的重点,但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软件品质和用户满意度。

二、功能测试与容错性测试的重要性功能测试和容错性测试在软件开发和测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功能测试确保了软件按照需求规格书的要求正常工作,验证了系统能够实现设计的功能。

这对于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其次,容错性测试保证了系统在面对异常情况时能够正确处理,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也就是说,容错性测试为软件提供了一定的容错能力,使得软件在面对各种异常情况时不会轻易崩溃或出错,增加了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功能测试和容错性测试对于软件品质的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增强至关重要。

三、功能测试与容错性测试的结合实施方法为了更好地结合功能测试和容错性测试,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实施方法:1. 制定全面的测试计划:在测试计划中,需要明确功能测试和容错性测试的具体目标和范围。

设计适合的测试用例来覆盖软件的功能和异常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目前大量舰船导航系统并未有效考虑故障的故障检测与处理 进而使相关系统出现故障后,基本无法继续正常运行。
2016年3月20日
2
一、传统提高复杂对象可靠性的途径
1. 回顾:可靠性
复杂系统的可靠性是指: 其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随着系统设备向结构复 杂化、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 对其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特别是军工、航天领域 的系统设备。一旦出现故障, 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卫星在太空出现故障,如何 才能让卫星产生“自我意识”, 及能够自发解决故障的问题?
18
五、DFT与DFFT融合研究应用展望
1. 融合研究实例──容错扫描触发器
a. 容错扫描触发器的由来
> 随着纳米工艺的逐渐成熟,低电压技术开始在集成电路设计 中广泛得到使用。
* 低电压技术却增加了晶体管对辐射粒子的敏感性,在辐射环境中极 易发生软错误。 具有容错功能的扫描触发器就此提出,以满足电路可靠性的要求。
RHBD锁存器电路原理
20
五、DFT与DFFT融合研究应用展望
1. 融合研究实例──容错扫描触发器
d. 融合可测性设计和故障容错设计的容错扫描触发器产生
> 通过对扫描触发器结构复用而得到,既使芯片测试变得简易, 又能满足电路较高的可靠性要求。 e. 容错扫描触发器的应用 > 在大量复杂系统电路中可以将原有触发器替换成容错扫描触发 器,以提高复杂系统的可靠性。 > 基于目前大量复杂系统更趋向于数字化,容错扫描触发器的应 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b.“可测性设计与故障容错设计进行融合”是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
> 这两种设计技术各自已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
> 这两种设计技术同时融入于一个复杂系统理论上是可行的。
可测性设计与故障容错设计技术的融合 极有可能使复杂系统的可靠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值得投入足够的财力与物理进行深入研究
9
三、DFT与DFFT融合研究不可避免
3
一、传统提高复杂对象可靠性的途径
2. 回顾:目前提高可靠性的主要方式
a. 故障隔离 > 故障隔离是为了把故障限制在局部,防止影响系统的其他部分。
* 通过故障隔离技术将产生故障的因素不传播到所在模块的错一般是采用冗余方法以消除故障影响。
* 主要有硬件冗余、软件冗余、时间冗余和信息冗余等。
* 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低成本小卫星逐渐成为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
为了提高空间系统的可靠性,保证卫星在发生故障时仍能顺利 完成既定任务,可测性设计和容错设计必然可以大有作为。
23
五、DFT与DFFT融合研究应用展望
2. 融合研究可应用前景展望
c. 组合导航领域中的应用与应对 > 舰船在航行、操纵、定位、避碰等方面所遇到的自动化和系 统化新课题,急盼新颖的组合导航技术来实现与改善。
1. 两种设计融合研究必要性
a. 有效提高复杂系统(对象)的可靠性
> 可测性设计的引入
* 将使复杂系统具备高测量精度、高测试覆盖率等优点,同时也可改善 传统测试成本高、资源浪费、维护和操作不便等问题。
> 故障容错设计的引入
* 将运用冗余技术为复杂系统提供部件(模块)的容错功能,以屏蔽故 障产生的影响,使系统保持正常运行。
学者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
7
二、DFT与DFFT融合研究的迫切性
1. 现有的可靠性研究是否已经足够了?
d. 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
> 在网络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关键计算业务要求能够 365天,每 天24小时不停运转。如发生宕机,则将会导致重大损失。
* 著名电子交易网站的一次宕机故障,将使其销售业务平 均每分钟损失25,000美元。
b. 从智能电表的角度来看
* 能否保证几亿个智能 电表的可靠性?
* 能否定量评估外界各
种因素对智能电表可 靠性的影响? * 能否在智能电表出现 故障时,及时自我检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 思路的提出,智能电表开始走向
测,并自我容错?
千家万户。
将国家损失降到到最低 !
6
二、DFT与DFFT融合研究的迫切性
2. 两种设计融合研究的意义
使复杂系统同时具备故障检测与故障恢复的功能,能够最 大化地提高复杂系统的可靠性,产生“1+1>2”的效果。
尤其是避 免与减少 灾难性事 故的发生。
防止故障 和事故发 生。
降低产品 的总费用。
增加产品前 期费用, 降低产品后 期费用。
减少停机 时间,提 高产品的 可用率。
提高产品
* 除直接经济损失外,关键业务的宕机可能还会导致企业客户群流失、 信誉降低、股票下跌、竞争力下降等其它更为严重的问题。
8
二、DFT与DFFT融合研究的迫切性
2. 新的方法“蓄势待发”
a. 继续寻找新的方法
从诸多由可靠性不足而引发的案例来看,当前对复杂系 统的可靠性研究还存在不足,因此还需要寻找提高复杂系统 可靠性的新方式。
* 其关键可靠性指标达到5~9个或更多。
* 对于竞争无比激烈的智能手机行业来说,一旦发生故障,会引起客户 严重的不满。理论上是不允许的。 * 但是,当前智能手机产品仍时不时会发生卡机,死机等状况。
可靠性以成为 智能手机生命 力的代名词。
5
二、DFT与DFFT融合研究的迫切性
1. 现有的可靠性研究是否已经足够了?
“性价比”
> 对于复杂系统产品来说,不仅要保证产品的可用性,更要满足 规定的产品性能指标。
* 通常情况下,提高系统性能和增加系统可靠性是相互矛盾的目标。
b. DFT与DFFT的引入,会对系统性能指标造成较大的影响 > 复杂系统产品性能因素已成为制约DFT与DFFT技术应用的关 键问题。
> 在确保系统总体性能不变情况下,进行DFT与DFFT融合研究。
17
四、DFT与DFFT融合研究将遭遇的主要问题
4. DFT与DFFT融合研究主要问题小结
针对这两种设计融合研究产生的 主要问题,在进行复杂系统设计时, 需要采用合适的技术,对系统可靠性、 性能指标和成本核算等诸方面作一个
全面的评估和平衡。
综合考虑,目前可采用可测性设计和故障容错设计技术融合的领 域还是在国防军事、航空航天、人造卫星、银行储蓄以及其他对可靠 性有着特别要求的情况中。 随着相关技术研究的深入与进步,其应用领域必将全面拓展!
b. 扫描路径法完善触发器电路的可测性设计 > 扫描路径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时序电路可测性设计方法。
* 将容错扫描触发器组成扫描链,以获得电路的可控性和可观性。
19
五、DFT与DFFT融合研究应用展望
1. 融合研究实例──容错扫描触发器
c. 冗余设计完善触发器电路的容错设计
> 触发器常见的加固技术包括:
21
五、DFT与DFFT融合研究应用展望
2. 融合研究可应用前景展望
a. 核电领域中的应用与应对
* 1986.4.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爆炸。 * 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 * 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
> 针对核电站可靠性问题更要作一个充分完整的设计,而 DFT与 DFFT融合在复杂核电站系统中无疑是可行的一种方式。
> 在DFT与DFFT融合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可展开系统性能优化 设计方面的研究。
16
四、DFT与DFFT融合研究将遭遇的主要问题
3. 复杂系统产品功耗方面的问题
a. 以VLSI为代表的复杂系统产品,对功耗的要求更为苛刻
> 随着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迅猛发展,原先已经接近临界点的 功耗指标,再次由于DFT与DFFT的引入而告急。
产品总费用
前期费用
后期费用
> 虽然两种设计融合在一个复杂系统上,能够显著提升复杂系统 可靠性,但是其所增加的成本,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
* 两种设计相关成本问题将在第九章中着重介绍,这里不在赘述。
15
四、DFT与DFFT融合研究将遭遇的主要问题
2. 复杂系统产品性能方面的问题
a. 产品性能问题是技术发展的焦点
* 功耗的不断增加,不仅使芯片易于发热,更会致其工作失效与使用 寿命缩短。 * 降低功耗成为集成电路设计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
b. 功耗问题不解决,DFT与DFFT融合也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 在复杂系统融合可测性设计与故障容错设计的同时,也要融入 低功耗设计。
* 要避免盲目地一味追求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第八章 可测性设计技术与故障 容错设计技术的融合研究
上海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03月 张金艺
2016年3月20日
1
提要
一、传统提高复杂对象可靠性的途径 二、DFT与DFFT融合研究的迫切性 三、DFT与DFFT融合研究不可避免 四、DFT与DFFT融合研究将遭遇的主要问题 五、DFT与DFFT融合研究应用展望
* 这将大大增加延缓故障容错实施的时间。
* 对一些可靠性要求特别高的复杂系统来说,越快检测到故障,就能越 快实施故障容错,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故障所造成的损失。
可测性在故障容错系统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如果我法对某个系统进行测试,又如何知道其有故障呢?
11
三、DFT与DFFT融合研究不可避免
* 实践证明:若产品寿命周期为5年,产品开发周期 每延长6个月,利润将损失1/3。
14
四、DFT与DFFT融合研究将遭遇的主要问题
1. 开发周期与成本方面的问题
b. 复杂系统产品前期费用显著增加
> 可测性设计和故障容错设计的融入,需要增加额外的软硬件, 这必然会增加产品的前期费用。
研发 制造 试验 销售 使用 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