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8章电功率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案例以家庭电路中电能消耗为例,将电功率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电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验探究:本案例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电流、电压和电功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问题导入:设置疑问,如“为什么灯泡在电压变化时亮度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电功率概念的讲解: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示等方式,详细讲解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2.电流、电压与电功率的关系:分析电流、电压对电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电压与电功率之间的关联。
3.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设置疑问和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的知识。
4.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案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总结归纳
1.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影响电功率的因素:总结电流、电压对电功率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3.电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强调电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8.4焦耳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焦耳定律。具体包括:
1.提出问题:为什么烧水时水会变热?热水袋为什么能取暖?引导学生思考热能是如何转化的;
2.设计思考题:让学生结合实验和讨论,思考并回答思考题,如焦耳定律的定量关系是什么?如何运用焦耳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热量转化的规律,进一步理解焦耳定律。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焦耳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首先,我会介绍焦耳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焦耳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热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定量关系,即每秒钟每千克物质吸收的热量是4184焦耳。然后,我会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焦耳定律的具体运用,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焦耳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焦耳定律。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思考题和问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讨论。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和互补,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热能转化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会拿出一个热水袋,提问学生:“为什么热水袋能取暖?”让学生思考热能是如何转化的。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能量守恒定律,提醒学生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与能量守恒定律有关。
(二)讲授新知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具体包括:
1.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反思自己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九年级物理分组试验教案
教案:人教九年级物理分组试验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分组试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组试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
3.分析实验数据和总结实验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个小实验或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常常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但是每次实验都进行多次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否通过一次实验得到多组数据并进行比较呢?”2.学习目标(5分钟)学生思考后,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实验方法,分组试验。
通过将实验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在同一条件下对比不同组的实验结果,以找出实验规律。
”3.学习方法(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分组试验的基本方法和要点:首先确定实验目的和条件,然后将实验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实验。
分组试验的组数不应过多,但也不能太少,通常选择3-4组最为合适。
4.实验展示(1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试验的实验展示,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课堂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物理实验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细致观察和分析数据的变化。
5.实验设计(10分钟)老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分组试验的实验方案,要求包括以下要点: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实验对象、分组方法、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
学生根据所学的实验方法和要点,进行实验设计。
6.小组合作实验(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帮助和合作。
7.数据分析和总结(15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他们可以利用图表、平均值等方式,将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实验规律和相关结论。
8.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总结,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并且让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总结提出疑问和讨论。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x
课题:§11-2质量{质量的测量一一天平(分组实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寿F囱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学具: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眩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砥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共分24组)(三)质量的测量一一天平(分组实验)(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托盘天平的构造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1.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畦码盒内舷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九年级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二、实验原理: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三、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四、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绝热杯、质量相同的水与煤油、规格相同的热得快、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温度计五、实验步骤1、在两个相同的绝热杯内分别倒入质量相同的水与煤油,用热得快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六、实验数据质量初温末温温度变化水煤油七、实验结论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一、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二、实验原理:物质导电的现象三、实验电路:四、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灯泡、导线若干、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五、实验步骤:1、按实验电路连接电路2、分别把、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等接入AB两端,观察电流表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六、实验记录:电流表读数灯泡亮度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七、实验结论: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实验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二、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原理:四、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A.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B.按图1-1的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和断开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光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把开关改接在L1和L2之间,重做实验B;再改接到L2和电池负极之间,再重做实验B.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改变了,并分别画出相应的电路图.电路图电路图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组成并联电路A.画出由两盏电灯L1和L2组成的并联电路图,要求开关S接在干路上,开关S1和S2分别接在两个支路上,并按电路图用铅笔连接1-3的实物电路图.电路图B.按电路图在实物上连接并联电路,然后进行下述实验和观察:a.闭合S1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观察开关S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闭合S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1,观察开关S1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闭合S和S1,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2,观察开关S2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1.在串联电路里开关控制___________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用_________.2.在并联电路干路里的开关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器;支路中的开关只能控制_______________用电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2、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通用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二章《机械能和能量守恒》的2.1节《机械能的概念》和2.2节《能量守恒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机械能的定义,掌握动能、势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重物等)。
2. 学具:课堂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小球从高处落下撞击木块),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守恒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能的概念2.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3. 能量守恒定律4. 例题及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机械能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简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3)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下列问题:一个小球从高处落下,撞击地面后反弹到原高度。
求小球落地前后的速度。
2. 答案:(1)机械能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位置、形态或速度的变化而具有的能量。
例如:一个上升的气球具有势能,落回地面时转化为动能。
(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物体在高度变化时,势能转化为动能;在速度变化时,动能转化为势能。
九年级物理分组和演示实验目录(人教版)
21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
第十七章 第三节 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 第三节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
第十九章 第二节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第二十章 第一节 磁现象 磁场
第二十章 第二节 电生磁
第二十章 第四节 电动机
第二十章 第四节 电动机
第二十章 第五节 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 第二节 电磁波的海洋
第二十一章 第三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十五章 第四节电流的 测量
第十五章 第五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第十五章 第五节 电流的测量
第十六章 第一节 电压
第十六章 第二节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第十六章 第三节 电阻
序号
实验名称
1 气体扩散实验
演示 必做
实验类型 分组
必做 选做
√
课外
2 墨水在不同温度的两杯水中的扩散速度 √
3 两块铅块自然结合
√
15 练习使用的电压与 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
√
17 比较小灯泡的亮度
√
第十六章 第三节电阻 18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
第十六章 第四节 变阻器
19 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
第十七章 第一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0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
第十七章 第一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分组和演示实验目录(全册)
课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内能
第十三章 第三节 比热容
第十三章 第三节 比热容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
第十五章 第一节 两种电荷
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报告(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班姓名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班姓名实验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1)按上图的电路图,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2)闭合和断开各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泡.实验结论:1在串联电路里只有一条电流路径;用电器同时(选填“同时”或“单独”)工作,它们之间(选填“会”或“不会”)相互影响;开关控制_所有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开关的控制作用_不变__.2、在并联电路里有多条电流路径;用电器单独(选填“同时”或“单独”)工作,它们之间不会(选填“会”或“不会”)相互影响;干路开关控制_所有_用电器,支路开关控制__所在支路的_用电器。
年级班姓名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班姓名实验目的:通过探究总结出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实验器材:干电池两节、开关、电流表、灯泡及灯座各两个、导线实验步骤: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②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若没有问题,方可闭合开关,使两个灯泡均发光。
③将电流表分别串联在电路中的A点、B点、C点,并分别记录测量的电流值;④换用另外的小灯泡再测1-2次。
实验结论: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C点的电流IC第一次测量0.2 0.2 0.2第二次测量0.3 0.3 0.3第三次测量0.24 0.24 0.24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日期2014年10月14日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班姓名实验名称: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探究总结出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实验器材:干电池两节、开关、电流表、灯泡及灯座各两个、导线实验步骤: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②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若没有问题,方可闭合开关,使两个灯泡均发光。
③在这个并联电路中,选取三个关键的点A、B、C。
用电流表分别测出这三点的电流,并分别记录测量的电流值;④换用另外的小灯泡再测1-2次。
实验结论: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C点的电流IC第一次测量0.12 0.18 0.30第二次测量0.15 0.18 0.33第三次测量0.15 0.12 0.27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_第2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5
第2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学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串、并联待测电路中,并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2.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进一步练习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3.能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明确探究目的,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获得共享成果的喜悦.)分别把电压表连在图甲、乙、丙所示电路中的AB 两点、点,请在上图中画出电压表,并标出正、负极.)通过电压表测出电压值,填入下表,再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用公式表示为U 总 = U 电源 = U 3+…+U n .备课笔记两端的电压U 2;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相等 ,都等于U =U 1=U 2=……=U n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备课笔记④实验步骤:首先选择规格相同的两只灯泡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根据电源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再分别把电压表并联在上图所示的电路两点间测量电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换上另外四只灯泡再测两次,看看是否还有同样的关系.备课笔记特别提醒:每当电压表测量AC 间电压的时候,此时电压表与电源并联,也相当于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小组问题探讨:1.设计实验画电路图连接电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若实验数据出现微小误差怎么处理?较大误差呢?备课笔记(4)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并按自己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特别提醒:当题中有给出一个电路图的时候,特别要理清图中串联与并联的关系.(包括后面要学到的电阻),那这种判断方法叫做连接点B.7V 1.4VD.1.4V 5.6V由题图甲能够看出,电压表V1测的是电源电压,电压表两端的电压,而两个电压表的指针偏转相同,但两电压表的示数不可能相同,由使用的是0~15V量程,而电压表V2使用的是的示数为7V,电压表V2的示数为1.4V2=7V-1.4V=5.6V.瑞瑞同学在物理实验考试时,对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进行了探究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设计与进行实验】)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的电压;两端的电压时,瑞瑞同学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A、C间的电压.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___;瑞瑞同学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为什么方法改进后,所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上面表格中学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总电压_________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做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探究实验时,千万不要图省事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这样不但不能得出想要的结果,严重可能还会损坏电压表.特别提醒:在做探究实验时,一定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一般性结论,避免偶然性的数据影响实验结果.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两点、E、F两)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①按电路图分别将电压表接在A、B两点间、C、D两点间和E上开关,将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②换上另外两只规格不同的灯泡,并换上三节干电池串联作为电源,(5)分析论证:备课笔记课外拓展:生活中,常常把电池串联起来使用.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所以电池串联能升高电压.一般是不赞成电池并联使用的,因为电池并联时,如果一个电池电压高点,就会向其他电池放电,使其他电池充电,产生自行损耗.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很多厂商还是推出了并联的电池组,因为电池并联后,电池的电压保持不变,能延长使用时间.两端电压,即电源电并联,由于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电压表测两端的电压,由于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小明说出了判断两灯是串联还是并联的正确方法:取掉,若另一个灯泡仍发光,则说明两灯的连接方式是)小聪先后将电压表分别并联接在ab、cd_______.)并联下面请同学们把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总结比较一下(用多媒体播放)知识拓展:在实验中应该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先用电压表0~15V的量程进行试触,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确认连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示数,若指针偏转不超过3V,可换用电压表0~3V的量程进行测量;(3)采用更换小灯泡的方法进行多次测量.小组讨论: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流和电压时,若将电流表并联,电压表串联会出现什么情况?,两节干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 ,三6.3V如图,在探究“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时,小明想把两个灯泡并联起来,用电压表测量并联电路的总电压,请你用笔帮他画出连接的电路.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压的规律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是: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电压的规律是: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一节铅蓄电池两端的电压是2V .解:请自行设计一个表格,对比电流表和电压表在使用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电压表V 的示数为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L 2不亮 并联与L 2两端电压即电源电压,电压表V 2测6V-3.6V=2.4 V .将电压表V 2换成电流表,L 2被短将电压表都换成电流表,电路短路,不存在L 1与L 2是否并联的问是三个相同的灯泡,则电压表V1的示数U1、_____________.电压表在电路上可视为断路,由此可以很容易看出、L 2、L 3串联,由是三个相同的灯泡,故每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又由图可知V 1测L 3两端电压,V 3测电源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中的U .在并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无论各支路上的用电器是否相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均相等.当S电流,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规律总结:1.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是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这种方法叫实验归纳法. 2.为了防止特殊数据(如两灯泡完全相同)而得出错误结论,实验中要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和电池多做几次实验,这样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3.任何实验测量都存在误差,只要实验操作无误,读数方法正确,那么使用电压表测出的数据关系与上述电压关系不会偏差太大,即使有微小偏差,也属正常情况.千万不要人为地制造数据,以免影响科学探究的真实性.若数据偏差太大,说明实验中出现了失误,应及时查找原因,纠正后再进行测量.。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4《电流的测量》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4《电流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流的测量》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5章“电流和电路”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以及电流的常见单位——安培(A)。
学生需要了解电流表的结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电流单位安培的定义。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电流的测量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电流的概念、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还不够熟悉,对电流单位安培的理解有待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提高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电流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掌握电流的单位安培,能正确进行电流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流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电流单位安培的概念。
2.难点:电流表的正确使用,电流单位安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和电流的测量过程。
2.讲授法:讲解电流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电流单位安培的定义。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流表、电路连接器材、实验台。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
3.教学课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电流单位安培的定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的概念和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电流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同时讲解电流单位安培的定义。
2024年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完整版
2024年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2.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
3.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光的传播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速度、介质。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等器材,观察光的传播现象。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第二课时:光的反射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吗?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角、入射角。
(2)讲解平面镜成像规律:虚像、等大、等距。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平面镜、蜡烛等器材,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知道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三课时:光的折射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水中的物体看起来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吗?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折射原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折射角、入射角。
(2)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进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方向会发生改变。
3.实验探究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知道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会发生改变。
第四课时:凸透镜和凹透镜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眼镜的原理吗?2.新课讲解(1)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2)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虚像、放大、缩小。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凸透镜、凹透镜等器材,观察成像现象。
九年物理上分组实验记录(28-42页)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实验名称: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2节干电池及电池夹,小灯泡及灯座,开关,滑动变阻器(20欧)1个,电流表,若干导线。
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实验过程:
3、检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位置,观察电流表示数I和电压表示数U,并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保持电阻不变,改变滑片位置三次,分别将电流表I和电压表U的示数填入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当电阻一定时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3节干电池及电池夹,3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实验名称: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比热容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实验过程:
1.用温度传感器与等质量的水和色拉油良好接触
2.通过计算机软件得到相关数据并得到实验图线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比热容不同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实验过程:
1、根据电路图连接串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2、根据电路图连接并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并联电路支路开关控制支路的用电器,干路开关控制总电路。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18.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8.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8章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小灯泡的电功率概念,了解电功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小灯泡的电功率测量实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灯泡的电功率概念,掌握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设计并完成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灯泡的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和电功率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以及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准确的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导线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小灯泡,引导学生思考小灯泡的亮度与电功率之间的关系。
2. 理论讲解:讲解小灯泡的电功率概念,公式及其计算方法。
3. 实验设计:讲解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电功率。
5. 数据处理: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6.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实验成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小灯泡的电功率概念2. 电功率的计算方法3.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步骤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述小灯泡的电功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实验中测量的小灯泡的电功率,并分析实验结果。
答案:1. 小灯泡的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小灯泡消耗的电能,其计算方法为:电功率 = 电压× 电流。
2. 实验中测量的小灯泡的电功率分别为:W、W、W等。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小灯泡的电功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热机的效率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热机效率?为什么热机效率低?如何提高热机效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热机效率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际生活中的热机效率例子,并提出改进措施。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设计实验演示,如蒸汽机、内燃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热机的工作原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生活情境,如比较燃料燃烧的热量和水蒸气的温度,让学生认识到热机效率的重要性。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热机效率?为什么热机效率低?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热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内能会转化为机械能?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辆汽车行驶的画面,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汽车是如何工作的吗?”引导学生思考热机的相关概念。
2.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见到的热机实例,如空调、发电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宣布本节课将探讨热机效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热机效率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热机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热机效率的本质。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如热机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三节“焦耳定律”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1. 焦耳定律的表述与理解;2. 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3. 焦耳定律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焦耳定律的内涵,掌握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对电能的影响;2. 培养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焦耳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焦耳定律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电流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电灯泡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电流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电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电热水壶加热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的现象,引出焦耳定律的学习;2. 例题讲解:讲解焦耳定律的基本概念,推导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1)计算电流为2A,电阻为10Ω,通电时间为5秒时,产生的热量;(2)已知电流为4A,电阻为5Ω,产生的热量为40J,求通电时间;4. 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焦耳定律,并记录实验数据;6. 知识拓展:介绍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暖器、电热水器等。
六、板书设计1. 焦耳定律的表述;2. 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3. 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4. 学生实验结果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电流为3A,电阻为15Ω,通电时间为4秒,求产生的热量;(2)已知电流为6A,电阻为8Ω,通电时间为3秒,求产生的热量;a. 电热水壶加热水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触摸壶体?b. 电暖器为什么不能长时间接触易燃物品?2. 答案:(1)180J;(2)144J;(3)a. 因为电热水壶的壶体温度很高,接触皮肤会导致烫伤;b. 电暖器长时间接触易燃物品,可能导致热量积聚,引发火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共同学习,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4.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解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一实验探究法。
2.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用物理指导生活的良好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路的亲切感。
重点:认识串、并联电路,会画串、并联电路。
难点:据要求或根据电路图,画出实物图或连接实际电路。
教学准备:演示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电路板、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学生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教学设计:自主学习:1. ____ 电路和 ______ 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图(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联电路电路图(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
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连接图3的实物图合作探究:想想做做: 给你两盏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思考并讨论,有几种接法?【探究】:1、组成串、并联电路: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不同小组间讨论比较。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團3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方法:模仿课本106页图5.3-1另一种像图6那样,将两灯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是的.我们不妨将L1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并联电路.在图6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方法:对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总结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填入下表: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探究并得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
(2)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各个环节;在实验中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连接实物电路;(教师)组织调控学生有序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用具: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2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合作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探究课题]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提出问题]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你认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要有猜想依据)[设计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需要什么仪器?如何连接?厂测量什么数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通七£0…]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实验电路图[分析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评估]实验设计有不合理地方或不充分、不完美之处吗?(仅测两到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下结论)操作中你出现了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灯亮了吗?电流表是不是正确接入?读数时是否与所需量程对应?)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吗?[交流]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知识技能方面,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还发现或产生了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吗?实验结论: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探究课题]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提出问题]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你认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可能有怎样的 关系?(要有猜想依据) [设计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需要什么仪器?如何连接? 测量什么数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通 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 2.实验电路图[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填 下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 的问题扼要写下来。
[分析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评估]实验设计有不合理地方或不充分、不完美之处吗?(仅测两到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的结论)操作中你出现了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值得总 结的经验?(灯亮了吗?电流表是不是正确接入?读数时是否与所需 量程对应?) 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吗?[交流]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知识技能方面,过程和 方法的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还发现或产生了什么值 得探究的问题吗?实验结论:IA/AIB/A IC/A第1次第2次第二课时在当堂训练:1、把电路元件______ 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的同时__________ 。
2 、把电路元件 __________ 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在___________ 分开,分别过__________ 的元件.即________ 跟电源能够成独立的电流通路。
三、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2、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
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1、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2、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进行新课: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1)、学生猜想:Ua二Ub=l总Ua+ Ub=U^ .......(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教师总结: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即U^、=U1+U2+……(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第二课时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1)、学生猜想:U=U 甘U2U>U1>U2(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1=U2=U3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四、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重、难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滑动变阻器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a 、材料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c、横截面积:二、新课变阻器:电位器、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符号(1)、结构:实物观察(2)、原理: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3)、作用:(4)、使用:学生试验: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注意问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五、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2、体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通过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1、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2、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课时安排:1 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电池组(四节)、开关、导线若干、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2Q、4Q各一个)、滑动变阻器、坐标纸教学过程:一、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根据提示: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2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做出猜想或假设。
二、猜想或假设:1、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设计实验:【提出问题】(1)前面学过的哪个实验与该实验相似?(2)这些实验中应用了哪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再这个实验中怎样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学生思考)回答:(1 )该实验与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实验应用的是同一种方法,都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2)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该控制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控制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
限于时间的原因,这节课只进行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探究。
【提出问题】(1)如何控制电阻不变?(2)如何得知电流的变化情况?(3)如何改变电压,并观察到变化的情况?(学生思考)回答:(1)为控制电阻不变,可以使用定值电阻;(2)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
(3)电压的改变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电池的个数;二是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
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明确实验需要的基本测量工具,并设计实验电路图。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确定实验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