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台湾问题的分析与理解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丨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考点难点汇总
学习笔记丨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考点难点汇总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渊源----港、澳、台问题由来1.香港问题的由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给英国,至此英国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
2.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1557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强占澳门;1622年1887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同意葡国“永驻管理澳门”;3.台湾问题的由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造成台湾第一次分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祖国;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盘距台湾,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三次分离,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下面的地方割据势力。
前两次分离是民族矛盾造成的,第三次分离是阶级矛盾造成的。
重点强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二、统一之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⒈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①中共恢复与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的成就,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③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④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国际公认的事实;⑤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运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符合广大人民众的共同利益与愿望。
2.问题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3.形成过程:(1)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3)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4)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提供了法律依据4.含义:One Country Two Systems具体说,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史前时期1. 台湾地区的史前文化: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遗址发现。
2. 原住民文化:台湾原住民的分布、语言、社会结构、传统习俗与文化特色。
二、荷兰与西班牙殖民时期1. 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1624年至1662年间的治理结构、经济活动和社会影响。
2. 西班牙人在北部地区的统治: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殖民活动和与荷兰人的互动。
三、明鄭時期1. 抗清復明的背景:明鄭政权的建立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
2. 明鄭政权的治理: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及对外关系。
四、清治时期1. 清军征服台湾: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2. 清朝统治下的台湾:行政区划、移民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3. 抗日活动:台湾人民对抗清朝统治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五、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 马关条约后的台湾: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的历史背景。
2. 日本的统治政策:行政改革、教育制度、经济开发和社会文化政策。
3. 台湾社会的变化:工业化进程、社会结构变迁、民族运动及文化发展。
六、国民政府迁台与戒严时期1. 国民政府迁台:1945年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及其初期政策。
2. 戒严法的实施:1949年至1987年间的政治环境、社会控制和人权状况。
3. 经济改革与发展:土地改革、工业发展、教育改革及经济结构的转变。
七、台湾现代化与民主化1. 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化:台湾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文化多样性与族群关系。
2. 民主化运动:1980年代末期的政治改革、民主运动和重要事件。
3. 政治体制的变迁:多党制度的建立、选举制度的发展及政治参与的扩大。
八、台湾与国际关系1. 冷战时期的台湾:在美苏对峙下的台湾地位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2. 两岸关系的发展:194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演变、重要协议与事件。
3. 国际参与与挑战: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参与国际事务的努力及面临的挑战。
九、台湾历史人物与事件1. 重要历史人物:对台湾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等。
高中历史知识点:台湾问题
高中历史知识点:台湾问题三、台湾问题: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见表)时期主要内容名称三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夷洲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流求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琉球明朝前期称小琉球小琉球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
台湾南京国民政府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__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台湾2、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国际条约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件,都阐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台湾问题的由来:①、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局面;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4、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1)、有利条件:①、根本保证: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着提高;②、民族心理:完成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证据:(见上);④、国际法依据:(见上);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⑥、榜样借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
⑦、2005年,__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访问大陆。
(2)、不利因素:①、__势力的百般阻挠;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③、日本右翼势力与__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既影响中国统一,又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统一问题1、美国内战:时间、背景、着名人物、经过、两个文件、转折战役、性质、进步作用、意义。
历史教学中“台湾问题”解析
历史教学中“台湾问题”解析作者:孔德宇来源:《黑河教育》2011年第03期[摘要]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在对高中历史热点“台湾问题”的解析中以史为证,阐明了台湾和祖国大陆从古到今的血脉关系,从而使学生把握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依据,明确了古代、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关键词]台湾的地位;国际法依据;外交成果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教材的通史体例,采用专题模块的编写形式。
因此,高中教师使用新教材教学时必须采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措施。
特别是在最后一轮综合复习中,教师应挤出时间,向学生透彻分析当前的热点问题。
“台湾问题”一直是高中历史的热点问题,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笔者在教学中以史为证,向学生阐明了台湾和祖国大陆从古到今的血脉关系,从而使学生把握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依据,明确了古代、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首先,以史为证,向学生阐明: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
教师在讲解这部分时要从三国时期、隋朝时期、元朝时期、清朝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入手证明上述观点。
1.三国时期吴国人最早到达台湾。
当时由于东吴处在三足鼎立中的劣势地位,为发展江南地区经济,解决当时东吴境内人口稀少,兵员匮乏等问题,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卫温率水师出海到达台湾。
当时台湾被称为“夷洲”,庙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中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2.隋唐时期隋炀帝派人驻守台湾。
当时台湾被称为“流求”。
隋炀帝在位时曾三次派人到“流求”,分别是公元607年,派人去台湾了解风土人情;公元608年,派人前往“慰抚”;公元610年,派士兵去驻守保卫台湾。
3.元朝时期台湾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
当时台湾被称为“琉球”。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两次派人去宣抚、讨伐台湾,并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事情,同时让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管理澎湖巡检司。
如何看待台湾问题专题培训课件
2、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和中国 崛起的需要
首先,不统一,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的 恶果就难说彻底消除。
其次,近代以降,崛起的大国无有是处 于分裂状态的,真正的强国不可能是个分裂 的国家。一些海外华人要求先解决分裂,再 来解决强大,因分裂的代价太大。
由此产生的问题:
实现统一与实现强大何先何后?
3、不使我资源无谓浪费的需要
2007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累计超过3000 亿美元,为台湾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台商在大陆的企业也为大陆提供了很多就业机 会。
两岸携手具天然有利条件:一水之隔 ,运输成本低;同文同种,可免去语言 、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不便。由此, 两岸可通过经济整合,使两岸在国际分 工中的地位有更合理的配置,提高两岸 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
(一)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二)统一后司法独立 (三)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 湾自己来管。
台湾研究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正在发生、且悬而 未决”。历史的悬念即便属于过去时都引人入胜 ,更何况它正在发生,这就使台湾问题的所有研 究有了一种预测的属性。但有关台湾的未来预测 遭遇到的最大挑战既在于它“充满变数”,也在 于它“即将验证”。来自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
1、是中国内战的产物( 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民
总之,两岸是合则共赢,分则俱伤。
三、台湾问题的内涵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1月13日在日本横滨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11
所谓台湾问题,从内涵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 中国内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民党的一部分军政人员战败后退到台湾。他们在 美国政府支持下,武装割据台湾。这样,台湾问题 首先就是:首都在北京的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 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 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关键词:内政)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关于台湾问题1、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吴国丹阳太守根据将士们见闻,写了《临海水土志》,介绍了台湾的地理、风俗、民情。
②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
③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④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⑤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⑦1949年,蒋介石战败后,逃到台湾。
2、为加强统治,内地曾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有哪些?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清朝时设台湾省。
3、清朝针对台湾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①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了台湾。
②1683年,康熙派清军进入台湾,于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④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给日本。
4、在历史上,台湾曾被哪些国家占领过?什么时候被谁收复?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2年,被郑成功收复。
②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日本在抗日战争中战败,台湾被当时的****收回。
5、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有什么变化?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由谁提出?①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定要解放台湾。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邓小平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②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6、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需坚持什么原则?一个中国原则。
历史中考总复习之热点:台湾问题
重点难点问题讲解 1、台湾问题的由来: (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2)19世纪六七⼗年代,美⽇⼊侵台湾;19世纪⼋⼗年代,中法战争中法国⼊侵台湾,台湾军务⼤⾂刘铭传率军抵抗。
(3)1895年,甲午中⽇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本。
(4)1943年底,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国际社会公认台湾等属于中国领⼟。
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的精神。
(5)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6)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集团的残余势⼒逃亡到台湾。
(7)美国政府⼲涉中国内政,派第七舰队驶⼊台湾海峡,阻⽌⼈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国两制”的原则。
2、中共三代领导⼈的对台⽅针: (1)中共第⼀代领导⼈的对台⽅针: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陆的统⼀,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了争取⽤和平⽅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中共第⼆代领导⼈的对台⽅针:①改⾰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了和平统⼀祖国的⼤政⽅针。
②不久,在邓⼩平提出“⼀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基本⽅针,并采取了⼀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业。
(3)中共第三代领导⼈的对台⽅针: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进程的对台⼋项主张。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进程的指导思想。
3、改⾰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业? A.1979年,⼈民解放军停⽌炮击⾦门、马祖。
B.1987年,台湾开放台湾居民赴⼤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化等⽅⾯的交流。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陆“海协会”达成“九⼆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个中国原则”。
外交部台湾问题发言高中考点
外交部台湾问题发言高中考点台湾问题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以下是育路网整理的台湾问题知识点,请考生学习。
(1)性质——是国家实现统一的内政,不是恢复主权的问题,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其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①用和平方式,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不损国力,不伤民心,是人民的共同心愿。
②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
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证,永享太平。
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台湾同胞可以同祖国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4)我们反对以公投和“修宪”方式决定台湾的命运——主权在民,是在全体人民,中国的主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台湾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因此,台湾的命运应该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来决定。
(5)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①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手段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我们只有承诺不放弃使用武力,才能真正威慑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防止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③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我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坚强决心,促进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
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
(6)台湾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精品K12]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简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重大意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实践,具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台湾内部),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深得民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重要知识点】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1895年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1895年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1895年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1895年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
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1895年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1895年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
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1895年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1895年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1895年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5篇
《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5篇第一篇:《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一、千年浓情——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在远古时代,台湾和中国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距今5000——10000年之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100多米,台湾和大陆之间的陆地被海水淹没,形成了一个宽近200千米的海峡。
但茫茫大海挡不住大陆文明的渗透,许多族群漂流到了台湾。
考古发现,台湾原始人与“北京猿人”的基因很相近。
公元230年,吴主孙权想通过战争掠夺人口。
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了台湾——当时称为夷洲。
因疾疫流行,返回建业(今天的南京)时仅剩下千余人。
远征是悲惨的,孙权以违诏无功的罪名处死卫温和诸葛直。
这也是大陆与台湾交流的最早文字记载。
20世纪30年代曾在台北发现吴国船队运来筑城的指掌型砖块,佐证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
公元607年,隋炀帝派羽骑都尉朱宽入海求异俗。
以海师何蛮为向导,在海上航行数日到了台湾——当时称为流求。
得知当地一些奇风异俗,如:养猪用来食用,养鸡用来取羽毛装饰,如果他们看到外人吃鸡肉就会感到恶心呕吐。
608年,610年,隋朝又派人到流求,曾抓来一些俘虏。
唐朝开始有一些大陆沿海居民集体渡海去流求开发新的土地。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男子下海捕蚌,妇女在田间劳作时用一块布把自己包起来,全身只露出眼睛。
当地人凭孔洞大小判断妇女年龄。
因为一般人一生就只用一块布遮风挡雨,孔洞小的就年轻些。
元朝为经略流求的方便,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
澎湖巡检司职位低,官员只有九品,主要是辑察逃亡罪犯和收缴盐税。
尽管巡检司人微言轻,但它说明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在台湾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曾到台湾添加淡水,补充粮食。
士兵还在今天的凤山县种下了生姜,当地人称为三宝姜,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良药。
(附注:郑和被人称为三宝太监)。
国际法上确认领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先占(国家原始取得无人占有的领土的一种方式)。
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台湾问题
马英 九上 台后 两 岸 关 系 回 暖 , 而 自14 年 以 来 。 峡 两 然 99 海 岸 已 经人 为 地 分 离 了 近6 年 , 独 势 力 对 大 陆 的丑 化 宣 传 , 0 台 从 文 化 上 、 统 上 割 断 了两 岸 联 系 . 上 17 年 以 前 大 陆 对 台 宣 传 加 99 传存 在政 策 性 偏 差 , 些 都 使 得 两 岸 同 胞 产生 了心 理 隔 阂 , 这 和 平统 一 大 业 不 可 能 一蹴 而就 。所 以历 史 教 学 要 使 学 生 正确 认 识解 决 台 湾 问 题 的重 要 性 与 曲折 性 。 学 生认 清 台独 的 本 质 . 使 坚决 反 对 和 遏 制 台独 势 力 的分 裂 行 径 , 自觉 投 身到 建 设 祖 国 、 实现 祖 国统 一 的大 业 中去 。 必 须 使 学 生 明确 台湾 自古 以 来就 是 中国 的神 圣 领 土 台湾 包 括 台 湾 岛 及 附 近 岛 屿 ( 台 、 、 、 等 1 陆 地 即 澎 金 马 , 面 积 39 1 方 公 里 , 有 人 口20 多 万 。 绝 大 部 分 台 湾 居 56 平 现 30 民 的 祖 先 来 自祖 国 大 陆 , 化传 统 与 大 陆 同 一 源 流 。 湾 在 文 台 先 秦 被 称 为 “ 夷 、 洲 、 莱 ” ; 国 时 称 “ 州 ” 公 元 岛 夷 蓬 等 三 夷 , 20 孙 权 曾 派 人 率 兵 到 台 湾 : 炀 帝 曾 先 后 三 次 派 人 到 台 3年 隋 湾 : 朝 于 14 年 左 右设 立 澎 湖 巡 检 司 . 理 澎 湖 列 岛 和 台 元 30 管 湾 岛 ; 朝 先 将 台 湾 称 为 小 琉 球 ,60 后 称 为 “ 湾 ” 同 明 12 年 台 , 样 设 置 了 行 政 管 理 机 构 。 这 前 后 , 方 殖 民 者 先 后 侵 略 台 在 西 湾 .6 2 荷 兰 人 占 领 台 湾 .6 2 民 族 英 雄 郑 成 功 从 荷 兰 14 年 16 年 殖 民者 手 中 收 回 台 湾 ;6 3 清 军 进 驻 台 湾 。 到 了 18 年 , 18 年 64 清 政 府 正 式 设 立 了 台 湾 府 ,85 , 法 战 争 之 后 . 于 台 18 年 中 鉴 湾 在 海 防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 朝 设 台 湾 行 省 . 铭 传 为 第 一 任 清 刘 巡 抚 , 在 台 湾 进 行 了 改 革 。 中 日 甲午 战 争 之 后 , 朽 的 清 并 腐 廷 与 日本 签 订 了 《 关 条 约 》 割 台 湾 岛给 E本 , 此 日本 对 马 , t 从 台 湾 人 民进 行 了 长 达 5 年 的殖 民统 治 。然 而 , 即使 在 这 5 0 0 年 , 湾 人 民 的 反 割 台斗 争 也 从 来 没 有 停 止 过 。 二 次 世 界 台 第 大 战 期 问 在 埃 及 首 都 开 罗 召 开 了 中 、 美 、英 三 巨头 首 脑 会 议 , 后 发 表 了 《 罗 宣 言 》 明 确 规 定 日本 侵 占 中 国 的 领 土 会 开 , 如台湾 、 湖列 岛等在战后 必须归还 给 中国。二 战结束后 , 澎 战 败 国 日本 把 台 湾 交 还 给 了 当 时 的 国 民 党 政 府 ,至 此 台湾 在 游 离 了 5 年 之 后 回到 了 祖 国母 亲 的怀 抱 。抗 日战 争 结 束 0 后。 国共 内 战 爆 发 ,9 9 l 月 蒋 介 石 在 大 陆 彻 底 失 败 , 国 14 年 2 “ 民政 府 ” 往 台湾 , 峡 两 岸 陷 入 了 长 期 分 离 状 态 。 由 此 可 迁 海 见 , 论 是 从 历 史 上 。 是 从 国 际 法 的 角 度 来 看 。 湾 无 可 无 还 台 争 议 地 都 是 中 国 的 神 圣 领 土 .无 论 台 独 分 子 如 何 狡 辩 、 破 坏 . 湾 与 大 陆 系 出 同 源 . 湾 与 大 陆 同 属 一 个 中 国 的 事 实 台 台 从 未 改 变 。 如 今 大 陆 与 台湾 之 所 以还 没 有 实 现 统 一 , 全 而 完 是 中国内战的遗 留问题 。 于 中国内政 。 属 二 、 须使 学 生 深 刻认 识 “ 独 ” 本 质 必 台 的 所 谓 台 独 . 妄 图 把 台 湾 从 中 国 分 裂 出去 的 “ 湾 独 立 是 台 运 动 ” 简称 . 本 质 是 分 裂 祖 国 , 求 “ 湾独 立 ” 台独 分 的 其 谋 台 。 子说 19 年在 台 湾 人 民 反 抗 日本 占领 的 斗 争 中 出现 的 “ 湾 85 台 民 主 国 ” 其 起 源 , 实 上 当 时 台湾 人 民是 在 被 晚 清 朝 廷 抛 是 事 弃 又 不 愿 当 亡 国 奴 的 情 况 下 才 自立 为 国的 ,存 在 时 间 很 短 。 但 就 算 在 那 种 情 况 下 , 湾 人 民 依 然 坚 持 台 湾是 中 国 神 圣 领 台 土 的 一 部 分 . 台湾 民 主 国 ” 国 号 为 “ 清 ” 是 明 证 , 与 “ 的 永 就 这 后 来 的 台独 运 动非 但 毫 无 瓜 葛 , 且 本 意 完 全 相 反 。 台独 源 而墨一: 鲍 坚勇
第17课 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 未来篇
未来篇
关于台湾回归
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 促进台湾回归的因素
促进台湾回归的因素
• 第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 第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民族统一的不断加强,加上1997年和 年和1999年的港澳胜利 民族统一的不断加强,加上 年和 年的港澳胜利 回归也给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回归也给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 第二,台湾人民反“台独”的斗争,说明海峡两岸的人民 第二,台湾人民反“台独”的斗争, 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不断地加强。拥护“ 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不断地加强。拥护“九二共 反对“台独” 识”,反对“台独”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 瑜访问大陆,以及马英上台都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 瑜访问大陆,以及马英上台都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 同时也说明祖国的统一,尤其是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 同时也说明祖国的统一,尤其是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 • 第三,从历史上来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国不可分 第三,从历史上来看, 割的一部分,从现实来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割的一部分,从现实来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 同胞的共同愿望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同胞的共同愿望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海峡两岸领 导人都在以最大的诚意、 导人都在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 发展。所以说祖国的统一不仅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发展。所以说祖国的统一不仅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径都是错误的, 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径都是错误的,也注定是不能成功 的。
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
• 第一、外部因素。即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第一、外部因素。即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美国的算盘是永远维持两岸的“不统、不独、不战、 美国的算盘是永远维持两岸的“不统、不独、不战、不 表面上是维持现状,即祖国想统一难, 和”,表面上是维持现状,即祖国想统一难,台湾想独立 更难;台独必打,台不独就不战,但是求和更难! 更难;台独必打,台不独就不战,但是求和更难!可是实 际上这却是美国要分裂中国,并希望借此牵制中国, 际上这却是美国要分裂中国,并希望借此牵制中国,遏制 中国的企图。 中国的企图。 • 第二、现实威胁。即“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活动。 第二、现实威胁。 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活动。 台独” 台湾独立建国”的简称,上个世纪90年代以 “台独”即“台湾独立建国”的简称,上个世纪 年代以 由于李登辉逐步推行以“两个中国” 一中一台” 来,由于李登辉逐步推行以“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为核心的分裂路线,并利用手中权力对“台独” 为核心的分裂路线,并利用手中权力对“台独”势力极力 纵容与扶持,使得“台独”势力恶性膨胀。但是, 纵容与扶持,使得“台独”势力恶性膨胀。但是,岛内绝 大多数民众不赞成“台独” 国际社会不支持“台独” 大多数民众不赞成“台独”,国际社会不支持“台独”, 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绝不坐视“台独” 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绝不坐视“台独”,“台 注定是一条没有任何前途的死路。 独”注定是一条没有任何前途的死路。
高三历史香港、澳门、台湾问题
成立。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造成海峡两
岸分离状态至今
《安娜·卡列尼娜》是个教育意义很重的片子。 影片双线进行着。一个是安娜,已婚的年轻贵族女,容貌端庄秀丽,举止高贵典雅,性情真诚善良,精神世界丰富。无奈困囿于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丈夫卡列宁功成名就但精神枯竭,行事刻板 情贫乏,面对贵族出身的风韵妻子,他只重视婚姻的外在形式,对安娜礼貌有加,却从不关心妻子的内心感情。在一次短促的一瞥中,她遇到了一生的挚爱沃伦斯基,这使她身上被压抑已久的生 真诚爱情新生活的渴望被彻底激发。为此她不惜在保守的封建贵族社会跟丈夫离婚,名誉扫地,忍痛惜别爱子跟情人私奔,最后落了个卧轨自杀的悲剧。 另一条线,是同样贵族出身的列文,他代表着19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转型催生者。这个灵魂上的真正贵族,追求道德的纯洁,对糜烂虚伪的贵族生活不甚投入。他重视农事,住在乡间指导农民。 吉蒂,起初求婚被拒,几经波折之后才最终在一起。婚后两人相投的价值观和生活中的相互理解照顾,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列文身上颇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晚年的托尔斯泰,致力于新 生活,穿简陋衣服,和农民一起收割,放弃个人财产和贵族特权,被誉为俄罗斯良心。 一个大胆真诚追求自由生活与爱情的女子,落了个卧轨自杀的结局,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她的悲剧不是因为不道德,而是太道德。不同于虚伪的上流社会之间的偷鸡摸狗,她大胆接 不惜名誉扫地的结局跟丈夫离婚,追求真诚而自由的爱情生活,把沃伦斯基的爱情看成是她生命的唯一支柱。上流社会的公然唾弃和隔离,给她的悲剧带来推波助澜的作用。迫于外界的压力,情 基开始变得心冷,激情消退,对安娜更多的是责任。私奔的生活不为外界所容,安娜只能困在家中,没有了新的生活追求和寄托,沃伦斯基的若即若离,都让她崩溃不已。 影片试图通过悲喜结局的故事,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人一生应该为自己的灵魂而活。列文在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中得到了精神的极大满足,从而变得幸福。而安娜,理想生活的炽热追求者,即使 得浪漫。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教案评价:考察学生历史运用能力
本教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与研究,考察学生历史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与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晚清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变化,重点掌握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两个历史事件。
2. 熟悉台湾、沙俄在晚清时期与中国的交错关系,分析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对于两个事件的影响。
3. 加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历史方法和思维工具,能够深入思考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台湾收复和抗击沙俄的历史背景,掌握两个事件的关键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
2. 研究两个事件所取得的历史成果及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案例研究法3.小组讨论法4.历史综合能力训练四、教学过程1.导入对学生进行说掌握晚清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历史重要事件,引出台湾收复和抗击沙俄两个历史事件。
2.讲解收复台湾历史事件讲解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并进行学生提问以及小组讨论。
3.讲解抗击沙俄历史事件讲解抗击沙俄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并进行学生提问以及小组讨论。
4.案例研究对于《扶苏出游》等相关历史文献进行阅读,掌握更多中国历史的相关细节和背景。
5. 小组讨论对于两个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讨论。
6. 历史综合能力训练让学生进行历史文章写作,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与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该教案重点围绕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历史综合能力训练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化掌握。
同时,让学生关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背景和影响,加深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未来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深化研究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历史课件】台湾问题
➢一、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 music ➢——同根同源 files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 1、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转变 ➢ A 新中国成立后——武装解放 ➢ B 20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 ➢ C 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2、两岸僵局的打破 ➢ A 汪辜会谈 picture ➢ B 八项主张 ➢三、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picture
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 map
三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 隋炀帝派人到达流求(台湾)map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 map 郑成功收复台湾 picture 清朝政府设立台湾府
home
卫温率万人 船队到达台 湾
郑成功 收复台 湾
back
back
隋
流 求
back
元
澎湖巡检司 back
汪辜会谈
home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研究性学习历史台湾问题的由来
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教案
(2010)学年度(1)学期
指导教师
骈晓
时间
2010.10.30
地点
盱眙中学
课题名称
台湾问题的由来
活动过程
(交流和讨论的详细情况,特别是不同观点、新想法、新见解等)
(1)询问历史老师
(2)上网搜索
(3)小组总结
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抓住研究重点,全身心投入,效率较高
备注
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自我总结表
(2013)届(2010)学年(11)班
课题
名称
台湾问题的由来
指导老师
骈晓
导师
历史
台湾问题由来
许广津
姜亚青陈绎同邵琨吕粟杨楠
骈晓
高艳
周文文左玉秀冯小蒙刘畅王平
柏基林
马毓
周靖全王静静徐文鲜张毅力高敏
丁广霞
周月铃
徐升崔文君申倩王海陆周文静
邱长群
江苏省盱眙中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
(2010)学年度(1)学期
研究课题名称
台湾问题的由来
设计者姓名
骈晓
所在学校
江苏省盱眙中学
所教年级
国古代台湾名称及管辖机构晚清台湾问题抗战胜利后台湾问题的形成两岸关系阻力及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模型标本作品等1调研报告2展板展出六资源准备1研究方法
高中历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合作与讨论 人民版 必概要
高中历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合作与讨论人民版必修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台湾问题的解决对实现中国统一愈显重要。
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思考:台湾统一问题具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我的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强、现实性强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有利因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改车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大陆拥有巨大的感召力,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等等。
(2)不利条件可从“台独”势力猖獗、美国干涉等方面分析。
当然,从目前来看,有利因素在增长,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坚信统一有望,统一必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港、澳体现了我国恢复对两地主权的实施,但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台湾为什么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我的思路:港、澳、台问题同是保持我国主权完整,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独立的问题。
但因历史情景不同,二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在同为“户国两制”的框架下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台湾问题是我国解放战争所遗留下的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而港、澳问题是晚清时期西方殖民侵略的问题,是个国际问题。
所以,虽然都可用“一国两制”来解决,但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因这终归是中国自己的中国人军队,而解放军进驻港、澳,英、葡军队撤走,正是体现我国对它们恢复主权的重要标志。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把有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随后,这一方针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联系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关系?我的思路:实行“一国两制”,“一国”是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问题的分析与理解
山东/张勇
一、封建王朝与台湾的关系
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到达台湾。
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至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二、台湾的三次分离
1.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才收回台湾。
2.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3. 1946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至今分离。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政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及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1.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1)1946年,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退踞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隔绝、分离状态。
(2)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3)中美建交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
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的分裂言论后,美国虽表示遵守一个中国的政策,但仍强调坚持《与台湾关系法》对台湾的承诺,使台湾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4)陈水扁上台以后,延续李登辉的分裂路线,刻意模糊、回避、甚至公开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推行“渐进式台独”,最近又提出“一边一国”的谬论。
2. 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1)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的全球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2)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存在是又一大阻碍因素。
四、中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1.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从国内法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2)从国际法来看: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他们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也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2. 中国政府的态度: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