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抗震设计原则

合集下载

(整理)上海市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整理)上海市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关于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沪建建管[2012]16号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各有关单位:为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现就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设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

三、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四、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

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一)梯柱截面不宜小于 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二)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

(三)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 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中,高层建筑如同一座座挺拔的巨人。

然而,这些巨人在面对地震这一自然力量时,需要具备强大的“韧性”和“抵抗力”。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

一、场地选择场地选择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首要环节。

一个合适的场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首先,应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

这些区域在地震发生时,往往会加剧地面的震动和破坏程度。

其次,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坚硬的场地。

这样的场地能够减少地震波的放大效应,使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相对较小。

此外,还要考虑场地的土类型和覆盖层厚度。

松软的土层会放大地震波,增加建筑物的振动,而坚硬的土层则能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

二、结构体系合理的结构体系是高层建筑抗震的核心。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在选择结构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高度、使用功能、抗震要求和经济因素等。

框架结构具有布置灵活的优点,但抗震性能相对较弱,一般适用于较低的建筑。

剪力墙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抗侧刚度,适用于较高的建筑。

框架剪力墙结构则结合了框架和剪力墙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筒体结构,如框筒、筒中筒等,适用于超高层建筑,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

在设计结构体系时,要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避免出现薄弱环节。

同时,要合理布置结构的抗侧力构件,使其能够共同工作,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

例如,在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应均匀布置,避免出现局部集中或缺失的情况。

三、抗震计算准确的抗震计算是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目前,常用的抗震计算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

反应谱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能够较为简便地计算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时程分析法则通过输入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动态模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受力情况。

结构设计中楼梯的抗震构造与措施

结构设计中楼梯的抗震构造与措施

结构设计中楼梯的抗震构造与措施作者:冯云鹏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04期摘要: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楼梯的抗震构造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建筑工程自身的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楼梯的抗震工作。

本文主要分析了结构设计中楼梯的抗震构造与措施,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楼梯;抗震设计;构造措施楼梯是建筑交通和人员疏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它通常使用在不同楼层之间的联系,在高层建筑当中已经广泛应用电梯,但是楼梯作为紧急状况下的疏散和逃生通道也是必不可少的,楼梯的抗震性能会对楼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楼梯的抗震设计工作。

1、楼梯1.1楼梯的作用楼梯是建筑物垂直方向的交通枢纽,它最为关键的一个作用就是要保持交通的正常运行。

其次是楼梯是建筑物集体结构当中的重要一员,它能够承受建筑结构的重荷。

此外,楼梯还有很好的安全作用,如果发生了地震和火灾等紧急事件的情况下,楼梯就可以对楼内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疏散,保证人员的安全。

1.2楼梯的组成楼梯当中主要有若干楼梯段、平台梁、平台板和楼梯栏杆等结构组成的,它通常是用来对你标高差异比较大的建筑平面进行有效的连接,在高层建筑当中,电梯是一种非常关键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但是要想在消防方面和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对人员进行尽快的疏散,还是需要楼梯结构的。

通常我们将楼梯所处的空间就叫做楼梯间。

1)楼梯平台楼梯平台通常就是指楼梯段和楼面相连的水平段部分,或者是两个梯段之间的水平段部分,它通常是楼梯的拐角位置或者是给住户提供休息的一个空间。

平台的标高有些时候会和某一个楼层的高度完全相同,也可以在两个楼梯的中间位置。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和楼层标高相同的平台叫做楼层平台,而现在两个楼层中间的平台通常被我们叫做中间平台。

2)楼梯段楼梯段的一个别名叫做楼梯跑,它是不同楼层之间的倾斜构件,同时它也是楼梯使用和承重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 房屋较长时,纵向抗震墙不 易设置在端开间。
3、抗震墙布置的具体要求
(1)楼(电)梯间、竖井等使楼面开洞的竖向通道,不 宜设在结构单元端部角区及凹角处; 这种竖向通道不宜独立设在柱网之外的中间位置。
(2)纵横向抗震墙成组 布置
纵横向抗震墙宜合并布置为L 形、T形和口字形。
两片墙组成联肢墙
(3)合理调整抗震墙的长度
结构
6、7度
8度
9度
现浇、叠合梁扳 装配式楼盖
4 3
3 2.5
2
不宜采用
抗震墙之间的楼、屋盖有较大开洞时,长宽比还应减小。 当超过上述要求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的变形影响。
4、抗震墙的 边框梁、柱
01
添加标题
抗震墙的端部钢筋配置在柱截面内。
02
添加标题
框架梁应保留,当无法设置明梁时应设置暗梁。
03
为了保证抗震墙具有足够的的延性,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每一道抗震墙(包括单片墙、小开口墙和联肢墙)不应过 长,总高度与总长度之比宜大于2。
较长的单片墙可以留出 结构洞口,划分成联肢 墙的两个墙肢。
(4)抗震墙的最大间距 抗震墙间距不应过大。
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宜满足下表 要求:
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
并按低的房屋高度计算
缝宽。
t h
2、抗撞墙
8、9度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防震 缝两侧的结构,当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 差较大时,可在防震缝两侧房屋的尽端设垂 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高度、刚度相差较大
层高不同
每一侧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的长
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
内力应按考虑和不考虑抗撞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按不利

楼梯抗震设计问题总结分析

楼梯抗震设计问题总结分析

楼梯抗震设计问题总结分析本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3.6.6条、第6.1.15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以及朱炳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综合整理而成,以备审核时查阅。

一、楼梯抗震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第1款: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针对具体结构的不同,“考虑”的结果,楼梯构件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

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但并不要求一律参加整体结构的计算。

这条规定是从汶川地震后,2008年修订版增加的要求,新抗规进一步明确了根据楼梯对主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大小来决定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并增加了以下规定:GB50011-2010第6.1.15条第2款: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

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结合新抗规培训教材和新出的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可以归纳出:1、楼梯与主体结构整浇的框架结构(包括梯间四周未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1)楼梯布置应避免特别不规则,楼梯应参与整体抗震计算;(2)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与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包络设计;(3)楼梯构件应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②梯板按斜支撑构件设计,板厚不宜小于140mm,不应小于120mm【参照GB50010-2010第9.4.1、9.4.5条】;③梯板两侧设置纵向暗梁,暗梁纵筋一、二级不少于612,三、四级不少于412,箍筋不小于φ6@200【图集11G101-2第8页】;④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1G101-2第44页】。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特殊设防类(甲类) :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
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 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重点设防类(乙类) :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
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 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16年9月21日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 2.4 概念设计及要求
三个层次:概念设计(concept design)、抗震计算、抗震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抗震计算:定量手段;
抗震措施:保证抗震计算结果有效,确保中、大震性能。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丙类
丁类
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
较设防烈度适当降低(7~9度) 设防烈度(6度)
6度时,除规定要求计算外,乙、丙、丁类可不计算,但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不同建筑物实际抗震能力不同,甲类:“中震不坏、大震可修”; 丁类:达不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16年9月21日
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竖向:质量与刚度不宜有悬殊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 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结构刚度、强度突变导致出现薄弱层(软弱层),体现为变形集 中,加速结构的倒塌破坏过程。 结构上部刚度突然减小时,会形成地震反应的“鞭梢效应”,即 变形在结构顶部集中的现象。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16年9月21日
标准设防类(丙类) :一般建筑,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工业
与民用建筑。
适度设防类(丁类) :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

抗震设计中楼梯的注意事项

抗震设计中楼梯的注意事项

抗震设计中楼梯的注意事项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楼梯在每一栋建筑物中都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抗震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区域之一。

因为,楼梯在地震时很容易成为建筑物中的致命伤,一旦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当,就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在抗震设防的时候,楼梯区域的设计和施工需要格外注重,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抗震设计中楼梯的注意事项。

一、设置楼梯的位置和方向1.楼梯位置应该是在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内部,而且尽量靠近墙面,这样可以减少在地震中的破坏和倒塌风险。

2.楼梯的位置不应该太靠近窗户或外墙,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在大楼的角落设置楼梯,因为这样的位置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而且也容易碰撞到其他物体。

3.在楼梯设置的方向上,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更加安全,这样能够在地震中更好的承受震动,避免发生倾斜和歪斜。

二、楼梯的结构设计和施工1.楼梯的设计要合理,尽量避免存在死角、平台和弯曲等区域,否则在地震时易堆积物体造成危险。

2.楼梯的面板和踏步应该尽量保持平整和规整,同时其材质也需要考虑,尽量使用轻质和高强度的材料。

3.在楼梯的固定和连接上,应该按照厂家的要求进行施工,同时采用合适的防震措施,例如使用金属封装进行加固。

三、应急通道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如果楼梯被损坏或者不适用于通行的情况下,应该另外设置应急通道,以便人员在地震灾害中的迅速疏散。

四、配备安全设施1.安装逃生指示标志及照明设施,以保证在地震灾害中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离开建筑物。

2.加强装甲门的保护,减少离开主楼梯或者应急通道的造成伤亡。

3.增设防滑装置,以防手脚湿润或者汗水过多导致的滑倒和摔倒伤害。

总之,抗震设计中楼梯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早期的高强度设计及完善的抗震管控制度,对保障居民的基本安全和生命财产的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建筑设计中,必须要注重楼梯的设置、位置、结构等设计要素,遵守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同时也要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安全检测和维护养护,以保障全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楼梯间与楼梯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

楼梯间与楼梯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

机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例如覆盖薄膜,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减少叶病的发生,如芍药地覆膜后,芍药叶斑病成倍减少。

覆膜防病的原因湿膜对病原物的传播起到了机械阻隔的作用;覆膜后土壤温度、湿度提高,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减少了侵染来源。

对于虫害来说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诱杀(灯光诱杀、毒饵诱杀、植物诱杀、潜所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水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来杀死在种子里的病虫害。

(5)自绝防治、自我消灭这是一种主要利用昆虫的不育性来操纵同种个体的遗传控制方法。

为此常应用强射线(X光线)或化学药剂,如碱性物质、抗代谢物质、氨基磷酸盐类、三酸杀虫剂剂、激素等。

但使用这些化合物,往往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

自绝防治还包括染色体易位(染色体的碎裂和改变)。

一般把生物媒介物的利用称之为生物技术处理,它包括引诱灯、排斥灯、光周期装置、音响驱虫器(枪声)和超声波。

此外,在化学刺激剂中有引诱剂、激发昆虫产卵或螫咬的吞噬刺激剂、忌避剂、吞噬制止剂、外激素(包括性引诱剂)、内激素(包括发情剂)和植物激素。

这些方法成本较低,也不会留下有害残毒,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都没有危害。

一切生物技术措施和物质,都可明确针对特定害虫而加以控制3.沈阳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沈阳市地处东经123。

04’,北纬41。

12’,海拨45.2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该地区四季分明,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形势复杂。

市城区园林树木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病虫害在和平、沈和、皇姑、大东,铁西、东陵和于洪等地区分布普遍。

共发现为害园林树木主要害虫37种,其中叶部害虫14种,枝干部害虫19种、根部害虫4种;主要病害15种,其中叶部病害8种,茎干部病害6种、根部病害1种。

树木长期生长不良,栽培密植、树种间不合理配植,不遵守适地适树原则等是沈阳市区内园林树木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原因。

[2]因此,沈阳市通常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不影响园林植物观赏效果或不造成危害的水平内,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及时治理,防止蔓延成灾。

楼梯抗震规范

楼梯抗震规范

楼梯抗震规范楼梯是建筑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使用安全至关重要。

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楼梯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

为有效保障楼梯的抗震能力,楼梯抗震规范应运而生。

楼梯抗震规范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楼梯结构设计楼梯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的建筑规范,同时结合地震力和振动的要求进行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楼梯的宽度、坡度应结合使用人员的情况确定,以达到舒适、安全的使用要求。

二、楼梯梯级与间距楼梯的梯级与间距应符合规范,其中梯级不应超过18cm,间距不应小于23cm。

而在地震作用下,梯级的高度和步距应适当加大,以增加使用者的支撑面积,更好的抵御地震作用。

三、楼梯承重性能楼梯承重性能应符合规范,楼梯踏面应设置成防滑材料,以增加使用者的摩擦力。

在地震作用下,楼梯的承重能力也应相应加强,以正确分配地震荷载。

四、楼梯支撑结构楼梯支撑结构应符合规范,以保证楼梯的整体稳定性。

楼梯的扶手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并配备适当的固定结构。

在地震作用下,这种结构应该能够正确抵御地震荷载,并防止楼梯产生偏移和倾斜。

五、楼梯的固定与支撑楼梯的固定与支撑应符合规范,结构牢固,不得出现结构疲劳、开裂和变形等情况。

在地震作用下,这种结构应该能够正确承受地震荷载,并防止其产生偏移和倾斜。

总之,楼梯抗震规范是保障楼梯安全性的重要标准。

在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应规范。

只有在紧密遵循规范的基础上,楼梯抗震能力才会更好的得到提高,从而在地震灾害发生时,达到有效保障建筑物内使用者的安全。

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沪建建管 沪建建管[2012]16号

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沪建建管 沪建建管[2012]16号

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沪建建管[2012]16号各有关单位:为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现就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设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

三、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四、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

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一)梯柱截面不宜小于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二)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

(三)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 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

八、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除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3.3.4条要求外,尚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你知道楼梯的抗震要求吗

你知道楼梯的抗震要求吗

你知道楼梯的抗震要求吗楼梯的抗震要求是指在地震条件下,楼梯结构能够承受地震荷载,保证人员安全撤离。

楼梯作为建筑物的重要部分,其抗震性能必须得到有效的设计和施工保障。

下面将从楼梯结构、抗震设计要求以及抗震加固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楼梯的抗震要求。

一、楼梯结构楼梯通常由楼梯踏步、扶手和楼梯间隔离栏杆等构成。

在地震中,楼梯的结构需要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竖向力。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楼梯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材料选择:楼梯的主要结构材料通常为钢筋混凝土、钢材和木材等。

这些材料应该具备耐震性能,即在地震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2.连接方式:楼梯的连接方式需要具备一定的刚度和抗震性能,以保证各个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不产生位移或失稳。

3.承载能力:楼梯的结构要满足静荷载和地震荷载的要求,即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荷载,不产生破坏或倒塌。

二、楼梯抗震设计要求楼梯的抗震设计要求是指在楼梯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楼梯抗震设计要求:1.刚度要求:楼梯的刚度应足够大,能够抵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竖向力,不产生明显的位置和变形。

2.强度要求:楼梯的强度应足够大,能够承受地震荷载,不产生破坏或倒塌。

3.稳定性要求:楼梯的稳定性应足够好,能够在地震中保持平稳,并不产生失稳。

4.材料要求:楼梯的结构材料应具备一定的耐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保持良好的刚度和强度。

5.构造要求:楼梯的结构构造应合理,连接方式应可靠,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牢固。

三、楼梯抗震加固措施在一些老旧建筑或地震易发区,为了增强楼梯的抗震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抗震加固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楼梯抗震加固措施:1.钢筋混凝土加固:通过在楼梯结构中加入钢筋和混凝土,提高其刚度和强度,增强抗震能力。

2.设置加固横梁:在楼梯顶部或底部设置加固横梁,形成框架结构,抵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

3.设置支撑墙体:在楼梯周围设置墙体,形成刚性连接,提高抗震能力。

关于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关于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沪建建管[2012]16号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各有关单位:为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现就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设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

三、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四、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

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一)梯柱截面不宜小于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二)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

(三)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

八、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除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3.3.4条要求外,尚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doc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doc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建筑抗震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它是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的协作。

其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是如何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结构水平荷载高层建筑结构水平荷载是控制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除考虑建筑功能要求外,结构单元抗震侧力结构的布置宜规则、对称,受力明确,力求简单,传力合理,传力途径不间断,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1)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应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颈缩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布置楼梯、电梯间;以此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作用。

竖向布置应尽量避免外挑结构,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

结构刚度沿房屋高度宜均匀、连续分布,避免造成结构薄弱部位。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根据具体情况,结构单元应遵守牢固连接或有效分离的方法。

高层建筑的结构单元宜采取加强连接的方法。

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1)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的原则。

2)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2)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

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3)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

建筑结构楼梯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楼梯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楼梯的抗震设计发表时间:2018-02-08T16:39:07.5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9期作者:孙麒凯[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下,我国各个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下,我国各个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下,对我国建筑结构的整体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基于此,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建筑结构楼梯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旨在可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楼梯;设计方式;建议由于楼梯作为多高层房屋建筑中的一种通道,同时也在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钢筋混凝土楼梯在具体使用的时候起到了抗火的作用,所以在相关领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是建筑中属于较为普遍的楼梯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动钢筋混凝土楼梯可以朝着合理性的方向发展,需要对其类型、设计手段等做好认真的研究,对推动楼梯存在的应用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1、钢筋混凝土楼梯结构的形式及种类1.1楼梯结构的形式及分类钢筋混凝土楼梯的平面位置及尺寸等由建筑设计所决定,而结构形式由结构设计所决定,钢筋混凝土楼梯结构的分类,按照施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整体式和装配式,为平面结构体系;按照结构受力状态的不同,分为梁式、板式和螺旋式等形式,属于空间结构体系。

1.2梁式楼梯梁式楼梯是由踏步板、梯段斜梁、平台板和平台梁组成,踏步板支承于两侧斜梁上,梯段斜梁支承于上、下平台梁上,梯段斜梁设置于踏步板的下面。

平台板支承于平台梁和墙体上,平台梁一般支承于楼梯间两侧的承重墙上。

当梯段水平方向跨度大于3.0-3.3m时,采用梁式楼梯较为经济,但支模较为复杂。

1.3板式楼梯板式楼梯是由梯段板、平台板和平台梁组成,梯段板是一块带踏步的斜板,斜板支承于上、下平台梁上,最下层的梯段板可支承在地梁或基础上。

平台板、平台梁支撑和梁式楼梯相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 抗震设防标准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 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 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 件
抗震措施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 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 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需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 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 楼板局部不连续 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
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侧向刚度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 不连续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 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 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 的加强措施。
2 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 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 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 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 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 结构应完全分开。
•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 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 震设防目标。

关于楼梯抗震设计问题

关于楼梯抗震设计问题

关于楼梯抗震设计问题本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3.6.6条、第6.1.15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以及朱炳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综合整理而成,以备审核时查阅。

一、楼梯抗震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第1款: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针对具体结构的不同,“考虑”的结果,楼梯构件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

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但并不要求一律参加整体结构的计算。

这条规定是从汶川地震后,2008年修订版增加的要求,新抗规进一步明确了根据楼梯对主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大小来决定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并增加了以下规定:GB50011-2010第6.1.15条第2款: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

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结合新抗规培训教材和新出的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可以归纳出:1、楼梯与主体结构整浇的框架结构(包括梯间四周未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1)楼梯布置应避免特别不规则,楼梯应参与整体抗震计算;(2)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与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包络设计;(3)楼梯构件应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②梯板按斜支撑构件设计,板厚不宜小于140mm,不应小于120mm【参照GB50010-2010第9.4.1、9.4.5条】;③梯板两侧设置纵向暗梁,暗梁纵筋一、二级不少于612,三、四级不少于412,箍筋不小于φ6@200【图集11G101-2第8页】;④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6G101-2第44页】。

楼梯间的抗震设计问题

楼梯间的抗震设计问题

楼梯间的抗震设计问题[摘要]楼梯间是建筑的主要构成结构,是灾害事故发生时的重要安全出口,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结构组成部分。

但是当地震灾害发生时,楼梯间的这一作用不但不能够实现良好的发挥,有时还会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重灾区”,由于楼梯间结构设计问题的影响,在地震灾害中楼梯间坍塌的情况经常发生,且坍塌速度往往高于建筑主体结构的坍塌速度。

本文将对增强楼梯间抗震效果的措施和方法进行分析,以提升建筑楼梯间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楼梯间;震害;抗震设计楼梯间是连接建筑结构的主要通道,能够实现对建筑各层结构之间的连接,也是建筑灾害或故障发生时建筑的重要安全出口,所以楼梯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是确保建筑中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建筑楼梯间设计时,一定要重视其结构的稳定程度,注重提升其稳定性和抗震性能,为建筑人员疏散提供便利,尽管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时对其抗震性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但是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建筑的坚固程度还是会受到很大考验,其中楼梯间遭受震害的可能性及受害程度都是最高的。

1非结构震害由于设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影响,建筑楼梯间的抗震性能较弱,所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楼梯间极易发生损坏或坍塌。

楼梯间地震灾害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结构性震害,另外一种是非结构性震害,下面笔者将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建筑楼梯间可能出现的非结构震害进行分析。

地震灾害发生时,受剧烈震动的影响,建筑楼梯间内极易发生墙体开裂的现象,严重时会发生坍塌问题,局部坍塌掉落的非结构型建筑组件会出现阻塞楼梯间的现象。

地震造成的建筑混凝土楼板掉落会对建筑楼梯间的结构应力造成破坏,从而导致楼梯间坍塌,进而造成钢筋弯曲、休息平台楼板断裂,楼梯间整体结构应力受损。

此外,由于施工过程中操作不严谨很容易造成建筑楼板接缝不牢固的现象,一旦地震发生,楼梯间的楼板衔接处极易发生错位。

目前,部分工程在对楼梯与建筑主体结构进行连接时使用的连接构件较少,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地震发生时楼梯发生损坏、坍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3.6.6条、第6.1.15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以及朱炳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综合整理而成,以备审核时查阅。

一、楼梯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6.6条第1款: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针对具体结构的不同,“考虑”的结果,楼梯构件的可能影响很大或不大,然后区别对待。

楼梯构件自身应计算抗震,但并不要求一律参加整体结构的计算。

这条规定是从汶川地震后,2008年修订版增加的要求,新抗规进一步明确了根据楼梯对主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大小来决定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并增加了以下规定:
GB50011-2010第6.1.15条第2款: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对于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
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

对于楼梯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结合新抗规培训教材和新出的国家标准图集11G101-2,可以归纳出:
1、楼梯与主体结构整浇的框架结构(包括梯间四周未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
(1)楼梯布置应避免特别不规则,楼梯应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楼梯构件应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并与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包络设计;
(3)楼梯构件应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
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
②梯板按斜支撑构件设计,板厚不宜小于140mm,不应小于120mm 【参照GB50010-2010第9.4.1、9.4.5条】;
③梯板两侧设置纵向暗梁,暗梁纵筋一、二级不少于612,三、四级不少于412,箍筋不小于φ6@200【图集11G101-2第8页】;
④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1G101-2第44页】。

2、楼梯滑动支承于平台板的框架结构:
(1)楼梯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楼梯构件按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承载力计算;
(3)楼梯构件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
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
②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弯直钩伸至对边【图集11G101-2第40、42页】;
③梯梁加强抗剪抗扭构造,箍筋不小于φ8@150,腰筋不小于N214;梯柱截面不小于墙厚×300,砼标号不低于C25,纵筋不小于414,箍筋不小于φ8@100;梯间框架柱(剪力墙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3、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以及梯间四周用剪力墙和连梁围合的框-剪结构:
(1)楼梯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2)楼梯构件按正常使用荷载基本组合进行承载力计算;
(3)楼梯构件采取如下抗震构造措施:
①纵向面筋拉通且不小于最小配筋率【朱文建议不小于0.1%】,底、面纵筋均按充分考虑钢筋抗拉强度的要求锚固【见第三条】;
②梯板厚h<150时分布筋末端可不弯钩;h≥150时分布筋弯直钩伸至对边【GB
50010-2010第9.1.10条】,梯板双层钢筋网之间设置间距不小于φ6@600的拉筋;
③梯梁加强抗剪抗扭构造,箍筋不小于φ8@150,腰筋不小于N214;梯柱截面不小于墙厚×300,砼标号不低于C25,纵筋不小于414,箍筋不小于φ8@100;梯间框架柱(剪力墙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二、楼梯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要求【培训教材第110页】:
1.与楼梯构件相连的框架柱、框架梁,应计入楼梯构件附加的地震内力(尤其是轴力和剪力);
2.与楼梯构件不相连的框架柱、框架梁,可按不计入楼梯构件的情况设计;
3.梯板应计入地震轴力和面内弯矩的影响,按偏心受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按双层配筋设计;
4.连接梯板和框架的休息平台梁应计入地震轴力影响,按压弯或拉弯构件设计;支承梯板的平台梁应按拉弯剪构件设计;
5.支承平台梁的梯柱应取平台梁的轴向力作为剪力进行设计。

三、Deer尚存疑惑的问题:
1、11G101-2图集中,AT~HT型楼梯不参与整体计算,不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梯板面筋的锚固分为铰接、固接两种情况,底筋均按普通楼板(非抗震构件)锚固5d且伸过支座中线,问题在于:对于抗震墙结构和楼梯周围有抗震墙(或抗震墙和连梁)围合的框架-抗震墙结构,梯板的底、面纵筋在支座的锚固长度是否需要考虑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以保证梯板遭受地震作用时不脱落)?
——朱炳寅 2011-10-20 10:48:09 答复:
作为抗震构件,应该有足够的锚固。

2、11G101-2图集中,采取了抗震构造措施的楼梯类型仅有ATa、ATb、ATc三种,均为两道梯梁之间的梯板全部为踏步段的A形楼梯,问题在于:框架结构中是否还能采用包含平台段的楼梯形式?当两道梯梁之间的梯板由踏步段和平台段组成,应该如何考虑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即梯板按斜撑(抗震构件)设计还是按折板(非抗震构件)设计?——朱炳寅 2011-10-20 10:49:53 答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