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1978-20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民、爱民、得民、息民、利民、恤民等主张一 直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措施。
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3、民生:社会建设的内容 (1)制民恒产,取民有度:“凡治国之道,必先 富民”,有恒产者有恒心;“故取于民有度,用 之有止,国虽小必安” (2)人文化成:《易贡》“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 文以化天下” “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 其分”的中和境界以及“崇礼乐,赞化育”的美 育功夫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基本内涵和风貌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0、环境保护一直受到重视,但是环境状况依然 持续恶化
成就: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越来越受到政府 的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问题: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环境污染与 破坏事故频繁发生;所导致的社会纠纷数量逐年 上升;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的威胁依 然严峻。
六、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2、从社会建设主体方面 (1)转移政府职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
(2)加强民间组织和社区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3)发挥家庭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构建保护家 庭的政策
五、社会建设中把握的原则
总体原则:公平正义 1、底线公平的观点
2、以发展为手段的公正观点
加大社会投资和人力投资,促进人的发展 3、社会公正的观点 ①基本权利的保证; ②机会平等;
Leabharlann Baidu
③按贡献进行分配;
④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
六、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1、从社会建设主要内容方面 (1)构建完整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 (2)构建一个总体性的法制规范 ①法律层面 ②法规层面 ③规章层面 ④规范性文件层面 (3)积极发展社会组织 (4)提高民生质量 就业方面、教育方面、居民收入、社会保障
三、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梳理 (十六大—十八大)
5、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决定》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党要 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 构建谁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6、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单设一节, 名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 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 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 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
4、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但是供需矛盾依然突 出
成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人均预 期寿命提高;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幼儿死亡率降低。
问题: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非 常不均衡;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不到位,导致 许多医院日益弱化自身的公益性而过度追逐私立, 使“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引发群众的 不满意。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3、教育机会不断扩大,但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问题日益突出
成就:基础教育入学率稳步提高;以就业为导向 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就学机会大幅增 加。
问题:城乡教育、区域教育、教育类别间的资源 分配不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 育内容滞后。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总体评述: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 是也存在突出问题
1、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但是贫富差距日益扩 大
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 长;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 整体提升
问题:基尼系数超过临界点;城乡之间、城乡内 部、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建设 (1978-2012)
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二、我国社会建设的涵义 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 梳理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五、社会建设中把握的原则 六、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1、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与目标 (1)人与自然的和谐:“列星随旋,日月递照,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 以生” (2)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与天地合德” (3)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的原则:“协和万邦” “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 情社会 “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 想社会
二、我国社会建设的涵义
3、洪大用认为:所谓社会建设从理论上讲,它是 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 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 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 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保 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与 永续发展。
二、我国社会建设的涵义
1、陆学艺认为:社会建设就是为适应国家由农业 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 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发生了深刻变化,积极的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 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各种有 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 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 2、郑杭生认为:社会建设就是在社会领域建立和 完善对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进行合理配置的 社会结合和社会机制,以及处理社会矛盾、社会 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创新机制。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成就:农民非农业就业数量迅速增加,劳动力资 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开发;各种类型非公有制经济 成为促进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 部门。
问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经济 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尚未得到全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被征 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问题突出。
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2、民本:社会建设的基础 (1)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尚书》中“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2)民本就是要以民为天:《尚书》“天视自我 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3)国家兴亡的决定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 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 速,而民必胜之。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9、突发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公共安 全仍然不容乐观
成就:中国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应急管理机构得到充实和加强;应急管理机制逐 步完善;政府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面向公 众的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得到开展。
问题:制度建设、机构建设的加强与我国面临的 安全严峻形势不想称
三、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梳理 (十六大—十八大)
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 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 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 把党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7、201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 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 设,”并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8、社会奉献显著成长,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性力 量
成就:慈善捐赠逐步发展;志愿服务逐步发展; 社会捐赠资金逐年增长;初步形成社会捐助网络。
问题: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慈善捐赠的组织化 程度不高;慈善组织的专业性和公信力还不强; 慈善机构数量太少;捐赠资金有限;个人捐赠所 占比例低。公众对于志愿者了解不广泛;资金短 缺;缺乏相关的法律认同。
一、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4、礼用和贵:社会建设的途径 (1)节制人的欲望:“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 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2)进行社会分层:“亲亲、尊尊、长长、男女 有别,人道之大本也者” (3)整合社会力量:“礼之用,和为贵” 礼治是社会建设的途径,它使人明等分、知荣辱, 维系人心,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三、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梳理 (十六大—十八大)
1、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说:“我国正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2020年,要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 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6个更加)。 2、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 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经济 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必 须相互协调,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适时深化社会 领域的改革,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5、社会保障改革逐步推进,但是其防范风险的能力还不 强 成就: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城乡绝大多数困难群 众基本生活可以得到较好保障;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 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 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问题:社会保障各项目发展不均衡,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 都存在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依然缺乏法制保障;社会保障 经办管理水平较低,制度难以落实;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 运营依然存在安全风险。
三、党社会建设政策的脉络梳理 (十六大—十八大)
3、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提高驾驭社 会主义社会市场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出“加 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首 次使用“社会建设”的概念。 4、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 部专题研讨班上重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的由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四、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6、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但是其社会功能仍然有限 成就:各类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获得快速发展,成为 政府和经济组织之外的“第三部门”;民间社会组织数量 迅速增加。 问题:各类民间组织发展不均衡;组织成长的内部约束机 制和外部环境不健全;发展不完善;承接政府职能等方面 有待加强。 7、基层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但是居民认同与自治程度依 然有限 成就:组织建设的加强和社区服务的内容拓展;社区建设 由城市向农村扩展。 问题:城乡社区建设不均衡;行政化倾向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