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
三国演义开篇诗滚滚长江东逝水赏析
三国演义开篇诗滚滚
长江东逝水赏析
一、原文
三国演义的开篇诗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
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翻译及赏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说的是时光象长江之水一样流逝;浪花淘尽英雄,这朵浪花,是历史时间的代名词,是无情的,是公正的,是一直向前的,不论你是英雄,还是帝王百姓,你终究要在这历史的长
河中淹没,所留下的无非是有名,或者是无名。
是非成败,是人生的体验结果,空是人生的顿悟,就是说是非成败,只是空虚的一种感觉,莫如青山夕阳永恒来去。
白发渔樵江诸上,这白发渔樵,可以说是平凡的生活中的渔夫
樵夫,也可以说是隐居在江边上,以渔樵为生的白发隐士,这可是世外高人呢。
惯看秋月春风。
秋月春风,是人世间,沧海桑田,人事代谢的见证。
不论你有着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名利德学,我都是司空见惯,看透彻悟了。
一个惯字,代表习以为常,
逆来顺受,自然顺为,淡泊化境。
一壶浊酒喜相逢。
劫外逢生?尘世偶遇?萍水相逢?久别重逢?好吧,比如春风一杯酒,江湖十年夜雨灯。
一个喜字,道出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后的侥幸存活,活着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今多少事,纵览上下五千年,延越至今天的巨细人事更迭,不过一杯茶,一杯酒,一曲歌的谈资和笑料。
四大名著开篇诗词
2. 背诵经典。
•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
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 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 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 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 文根底。 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 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 性的现代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的一位名叫杨慎的状元写的词,纵然是千古英雄,也 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浪逐流一逝而尽。秋月春风相续,人世转换 不停,唯青山常在,夕阳依旧。所谓是非成败,其实转瞬成空,均 免不了化作笑谈。即便是千古传奇,亦不过付之一笑而已。
•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
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著,文学名著, 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 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 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 理解能力是一种语文素养,它不会像识记能力那样易于形
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 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 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 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 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 底厚实。
三国演义开篇的诗句
三国演义开篇的诗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衍生注释:1. “临江仙”:词牌名。
2. “滚滚长江东逝水”:描绘长江水奔腾向东流去,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演进。
3. “浪花淘尽英雄”:意思是历史的浪潮淘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
4. “是非成败转头空”:说明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成功失败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
5.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长久存在,而夕阳多次起落,暗示自然永恒,而人事变幻无常。
6. “白发渔樵江渚上”:白发苍苍的渔夫和樵夫在江边小岛上。
“渔樵”是隐居者的形象。
7. “惯看秋月春风”:已经看惯了秋天的月亮和春天的风,形容经历丰富。
8. “一壶浊酒喜相逢”:拿着一壶浊酒高兴地相逢,表达一种豁达的情怀。
9.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往今来的许多事情,都成为人们谈笑的话题。
二、赏析:这首词开篇气势磅礴,用长江东逝水来隐喻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英雄人物在历史的浪潮中如浪花般起起落落。
“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有一种看破世事的旷达。
青山和夕阳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短暂尽显其中。
白发渔樵的形象是一种超脱尘世的代表,他们在江渚上,看惯了自然的轮回变化,以一壶浊酒对待古今之事,把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豁达融为一体,有一种超脱的情怀,让读者感受到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三、作者介绍:杨慎,明代文学家。
他为人正直,性格刚直,在仕途上遭遇坎坷。
他的学问渊博,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等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他丰富的学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长江,那江水奔腾而去,我突然就想起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江水,就像历史的车轮一样,不管曾经多么厉害的人物,最后都像这江水里的浪花,消失得无影无踪。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和鉴赏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
首先文章进行了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其次阐述了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现象;再次文章探讨了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第五部分介绍了有关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的翻译表现;最后,文章列举了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创造性译文佳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第一回;翻译鉴赏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文化中介,其任务就是把两个完全分隔的人—原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
译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理想的翻译策略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妥协和折中,而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不容易做到的。
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
这就需要译者对原始文化及译入语文化有深透了解及对两国语言的娴熟运用。
译者在此不仅仅起桥梁的作用, 更有在对原语文化阐释解读之上的再创造作用,使译文得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规范。
要把一部蕴涵丰富文化内涵及体现其精华的语言文字译介给文化渊源及语言符码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族读者,就不得不对其译文加以创造性阐释,使译文从选词、句式、语法等符合译文规范,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包含的重视智慧和谋略,宣扬勇武与奋进,提倡求实和秉公执法等精神至今还具有积极意义;书中表现的忠君死节、君臣伦理、血缘宗法政治等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该书具有很高的学和文化价值,是一部中国古代形象的军事百科全书、威武雄壮的历史英雄剧和发人深思的道德悲剧,有“中国史诗”之誉。
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译者在翻译手法上的变通十分重要,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 其语言文字与我们现行通用的文字已有较大差异, 其中的文化历史典故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将这些传达给对于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历史渊源的英美读者来说, 其困难可想而知。
罗贯中三国演义诗词
三国演义诗词选
以下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诗词:
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以其博大的
历史观、广阔的艺术视野,再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描述三国时代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短歌行》:这是曹操的诗,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在特定的背
景下,充分展示了一代枭雄的精神风貌,深入剖析了其心灵深处的冲突和矛盾,令无数读者对其崇敬又怜悯。
3.“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
原。
”: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诗句,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责任。
以上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杨慎《三国演义》卷首词赏析,气势磅礴大气令人陶醉
杨慎《三国演义》卷首词赏析,气势磅礴大气令人陶醉清代毛宗岗把杨慎的这首词置于《三国演义》卷首,而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经过歌唱家高亢嘹亮、回肠荡气的声音演绎,使更多的人在歌声中一遍遍地欣赏、体悟着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杨慎晚年之作,本是《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上片开头两句,从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些句子化出,而且句中描述的对象也未变化,只是“浪花”更形象,对应的“英雄”不正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朵随江水而逝的浪花吗?“是非成败转头空”句,上承长江的浩荡永恒、英雄的虚空短暂,下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总结:成败兴亡、是非恩怨只是英雄的逞性使气,相对于如汹涌不息的长江大河的历史空间,那些英雄人物转瞬间就显得何等藐小。
“青山依旧在”出自辛弃疾“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在”(《玉楼春·戏赋云山》),辛词中的青山是辛弃疾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人格的化身,而杨慎词中“青山”承袭前义,既是写实,又是作者自比。
此句与下边“几度夕阳红”交相辉映,色彩徇烂至极,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残阳如血、水天碧透。
词人在观照长江、青山这些永恒的景物之时,在逝水的涌动与夕阳的沉落之中,感悟出“是非成败,万事皆空”的真谛。
下片开头的“白发渔樵江渚上”,使人想起苏轼《前赤壁赋》中“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之句,“渔樵”就是苏轼对像自己这样操行高洁、不入仕途、属酒赋词、寄情山水的“闲人”的自喻。
“惯看秋月春风”句,表面似乎是作者惬意于秋月春风,实则不然。
“秋月”之凄凉喻自己悲惨遭际,“春风”之和畅喻君王宠幸垂恩,“惯”字更见作者在世路险恶的人生之旅的宠辱不惊、习以为常。
“一壶浊酒喜相逢”显然是知己好友欣喜相逢,唯有一壶甘醇浓烈的美酒,别无他物,才足见作者醉心于江湖之远的豪爽。
《三国演义》小说开篇诗词的作者籍贯是哪里
《三国演义》小说开篇诗词的作者籍贯是哪里《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以玄德、曹操、刘备三个英雄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有一首诗词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首开篇诗词的作者,其籍贯是哪里呢?首先来看一下这首开篇诗词的内容:长安豪杰多陈俊,尚未呼吸天下闻。
壮士一死百雄悲,据说江山已变奇。
英名震动惊四海,楚汉之争又兴归。
赤壁苦战知何许,三分割据势孤微。
这首开篇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示了当时乱世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战局的紧张。
然而,对于这首诗词的作者籍贯的具体记载并不明确。
根据研究,《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他生活在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今湘潭市),而这一事实并没有直接与诗词的作者籍贯联系起来。
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词的作者究竟是哪里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来揭示一些可能的线索。
《三国演义》描绘的历史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地理上主要涵盖了中国的北方与中原地区。
例如,长安是东汉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南方则有赤壁、荆州等地,这些地方在三国时期成为著名的战场。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词的作者可能与这些地方有相关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江夏之地常常被提及。
江夏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附近就有著名的赤壁。
考虑到赤壁战役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以及江夏在历史上的地位,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词的作者可能与江夏相关。
然而,这只是一种猜测,目前并没有确凿的文献证据表明诗词的作者与江夏地区有直接关系。
我们只能将这首深入人心的开篇诗词留给读者去品味,去感受其中的诗意和情感能量。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小说开篇诗词的作者籍贯并无确切的记载。
尽管我们不能确定作者的具体地域背景,但这首诗词作为《三国演义》小说开篇的第一抹文学色彩,所蕴含的英雄气概和历史感染力,依然让人为之动容。
《三国演义》诗词
《三国演义》诗词《三国演义》诗词开篇首词·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赞刘备诗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
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
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当时手足似瓜分,信断音稀杳不闻。
今日君臣重聚义,正如龙虎会风云。
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
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
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
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
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
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
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
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
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
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
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
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
两朝旺气皆天数。
从此乾坤鼎足成。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屋黄金。
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赞诸葛亮诗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
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
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
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
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三国演义》中的开篇词,你读懂了多少,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大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开篇词,你读懂了多少,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大智慧文/访客《三国演义》中的开篇词,你读懂了多少,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大智慧《三国演义》不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古代巨作,还是人们最爱演绎的屏幕上的故事,而94年版本的《三国演义》,尽管老了写,画面和布景都不如今天的精美,但是却是经典,就连它的主题曲都被人们铭记至今。
如果你做个有心人,去搜索一下这首主题曲,你就会发现,它还是《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一部分,出自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之手,是一首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史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豪放又含蓄、高亢中带有深沉的词吧,你能读懂多少呢,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大智慧。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到,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长江边上,风灌进他的衣袖中,但诗人的眼中却是一片平静。
他看着这不停奔腾的江水啊,就像看见了自己一去不复返的人生,古往今来,有那么多被人歌颂称赞的英雄人物,但他们每个人江中的浪花般,被岁月无情地裹挟着向前,无法停下,最终消失在时光的最深处。
而他们的成就,过了千年,依旧有人记得,但要是过了上万年呢?过了千万年呢?还会不会有人记得呢?人的一生太短,人类的一生却很长,那些在当时看起来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在未来的人眼中,是不是就是小儿科呢?时间在向前走,变的是人,不变的是眼前的青山和江水,永恒的是东升西落的太阳,而在作者之前,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站在这长江边上,抒发出他们心中所想呢?江边钓鱼砍柴的白发翁啊,一辈子在这江边,见惯了明月高悬,听惯了风声呼啸,看厌了大雪纷飞,他们像这浊世中的隐者,在心中诸般世事都看透,一生与奔流的江水作伴。
最能让人高兴的该是与老朋友的相见了吧,两个时隔多年未曾相见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有了各自对生活的感悟,温上一壶烈酒,在微黄的灯光下缓缓的对饮。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的译文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
其译文如下:
滚滚长江向东流去,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这首词表达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英雄和名利的淡泊态度。
词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寓意着历史的轮回和人生的短暂,而“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则表现了作者对于世事的超脱和豁达。
整首词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人生智慧,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
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
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
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
“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
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
“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
“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
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楮上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青山依旧在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仅是这首调寄的《临江仙》,就能跨越几十个世纪,将我们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遥想当年英雄迎风傲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万丈豪情,不禁亦要仰天长啸,一抒胸中之激荡。
如此的荡气回肠,如此的扣人心弦。
那段纷乱的历史,在作者罗兄的妙笔之下,以一种更为洒脱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读罢《三国》,在为玄德兴复汉室之宏愿落空而扼腕叹息,在为云长水淹七军赢得生前身后之名而击节叫好,在为姜维诈降岂料巧计成虚话而大呼可惜之余回过神来细细品评一下其中的人物,也不失为一种对历史对文学的精益求精。
《三国演义》开篇词赏析
《三国演义》开篇词赏析记得点个赞,谢谢!注释见留言。
文/ 郑铁生〖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析这首词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晚年之作,由于毛宗岗修定《三国演义》时将它移植到《三国演义》的开头,使它借助《三国演义》的流行而成为妇孺皆知的名篇。
毛宗岗为什么会选用杨慎这首《临江仙》呢?这首词表现了怀古伤今、感慨兴亡的情思,构成了一种历史哲学的基调:摒弃世俗烦恼,站在历史之上,视古往今来盛衰兴亡,都如过眼烟云,转瞬即空,大彻大悟。
这种历史哲学的基调。
恰与毛宗岗修定《三国演义》时的哲思,不期而合。
毛宗岗在《三国演义》末尾写道:“此一篇古风将全部事迹隐括其中,而末二语以一‘梦’字一‘空’字结之,正与首卷词中之意相合。
”这首词创造了一种清空的意境,具有概括性。
词的上片写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已如大浪淘沙,是耶,非耶,成耶,败耶,均伴随着时间的长河流尽。
只有青山仍在,夕阳又红。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事业、是非成败、转头皆空、尽付东流的感慨。
下片将笔宕开,写渔樵逸情,浊酒闲谈。
那古今多少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只不过成了江渚上隐者聊以佐酒的谈笑资料而已,把极为丰富的内涵囊括到形象的几句词中,创造了一种宏大沉郁的意境。
话本小说的传统结构形式,常常以诗词作为“入话”,是说话人在讲故事之前,为了候客、垫场,或烘托气氛,或点明主题,或抒发感叹之用。
因此,“入话”选用的词章,都很注意通俗性。
而杨慎的词就有“俗化”和“曲化”的特征,以这首《临江仙》为例,他虽受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和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的影响,与自己因为仕途挫折和贬谪的苦闷情调相共鸣,似乎对那些旷达闲适之格调特别喜欢,但杨慎词没有苏词和陈词那种深刻个性特征,显得缺乏深切的个人感受。
“白发渔樵”的古今笑谈,只是貌似苏词,陈词的“豪情”演化为“闲情”的旷达,而恰恰这种缺少个性化,更多共性化、民俗化的情调,却很适合毛宗岗选用诗词的标准。
知名作家文创公:《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
知名作家文创公:《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作者:文创公由于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及杨洪基的出色演唱,《三国演义》卷首词不胫而走,"飞入寻常百姓家”,妇孺皆知。
关于该词的作者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许多人认为该词为罗贯中所作。
其实该词并非为罗贯中所作,而是明代杨慎所作。
具体而言,该词名《临江仙》,是杨慎《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又有人认为该词为明代杨慎所作,是罗贯中引用的。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便可轻易推断出此词绝非罗贯中引用杨慎的词。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杨慎则是明代中叶人,二人生活时代相距近百余年。
试想一下罗贯中怎么可能引用后自己百年而生的杨慎的词呢?既然如此,杨慎之词又是如何成为《三国演义》卷首词的呢?《三国演义》有许多不同的版本。
其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卷,240则,每则一个七言标题。
此后新的版本迭出,卷数、回目、引用诗词等均有改动。
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修订、评点,遂成为最通行的版本,世称毛本。
嘉靖本及其他版本并无此卷首词,毛本方有此词,可见卷首词是毛氏父子引用、添加的。
我们今天所见《三国演义》最通行的版本依然是毛本,所以才有这一卷首词。
《临江仙》这首词的意境和《三国演义》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极为吻合,如同一体珠联璧合。
毛氏父子将此词引用过来作为《三国演义》卷首词,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使《三国演义》增色不少,同时也使这首词名扬天下流传后世。
该词分为上下两阙。
上阙主要表达了世俗功业转头成空的人生虚幻感及作者旷达、超脱、淡泊的胸襟;下阙则集中笔力表现渔人樵夫逍遥自在的生活,并进一步嘲笑否定了世俗功业、突出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情怀。
上阙从滚滚长江起笔,大气磅礴。
首二句化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净,千古风流人物”及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
唐云来《三国演义开篇词》书法及诗词赏析
唐云来《三国演义开篇词》书法及诗词赏析【艺术赏析】此作系唐老的经典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其书风的佳制。
在作品中他的用笔,在正侧、俯仰、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概,
沉着痛快的风姿。
间架结构开合自如,疏密和谐,新奇洒脱。
章法上,气
韵生动,贯气长缨,犹如海之波澜,山之磅礴。
从单个字来看,各具风姿,整体来观,则左顾右盼、前后呼应,通篇平衡,神完气足,恰似一个骑士,持剑而立,不仅面貌俊朗且豪气万丈!
【艺术综述】唐先生不仅书法自成风貌,且对古诗颇有研究,并喜自
作诗文,每有诗兴,或口占或笔拟,格律工稳,意切情真。
他亦善榜书,
如出自其手书“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及杭州六和塔上的匾额为
世人瞩目。
附【三国演义开篇词赏析】
《临江仙》
明/杨慎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
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谈中。
《三国演义》一书将此词置于卷首,是毛氏修订《三国》的传神点睛
之笔。
作为小说的开篇,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可谓大气磅礴、意境
高远。
唐云来书法实景效果图。
三国演义开头的诗句
三国演义开头的诗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以描写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通过塑造众多英雄人物和复杂的战争政治情节,展现了权谋斗争、忠诚友情和智勇无双的故事。
《三国演义》开篇的诗句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开篇诗意境广阔,寓意深刻。
下面将对诗句进行详细解读:首先,“滚滚长江东逝水”描绘了长江奔流不息、湍急澎湃的景象。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这一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大自然壮丽的景观,也暗喻着历史的推移,表达了变幻莫测的时代变迁。
接着,“浪花淘尽英雄”通过运用“浪花淘尽”一词,暗示了战乱年代中,英雄人物如同浪花一般,虽然英勇无敌,却难逃命运的摧残。
这里所表达的是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激烈与残酷,以及英雄们在这个时代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崛起和覆灭的命运。
接下来,“是非成败转头空”指出了在动荡的战乱年代,权谋斗争中的胜败、是非判断都是转瞬即逝的,虚有其表。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凸显了人事如梦的无常性质。
再者,“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通过“青山”和“夕阳红”这两个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延续。
青山代表着大地的稳定和民族的根基,夕阳红则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这里呼应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开头,展示了历史的变迁中一些不变的东西,强调了历史的源远和民族的坚韧。
在《三国演义》开篇诗句之后,小说进一步展开了对于历史时代的描述和深入描绘了那个混乱动荡的时期。
接下来,《三国演义》向读者介绍了当时天下形势的变化,提到了朝廷的分裂和各地豪强的崛起。
小说中以长江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曹魏,西部为蜀汉,南方刘备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称为荆州。
这种分裂的局面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说进一步描写了三国时期各方势力的领导人物特色。
曹操作为东方的主要统治者,是一个聪明、狡猾且雄才大略的人物。
而刘备则是一个仁义有才的君主,他率领着一些忠诚勇敢的臣子,为了复兴汉室而奋斗。
《三国演义》的开篇和结尾
《三国演义》的开篇和结尾《三国演义》的开篇和结尾《三国演义》的开篇,借用了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用在三国,最合适不过。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曾经叱咤风云、阅尽世间成败的白发老者,站在小船的船头,端着杯中酒,唱着这首歌。
这种境界太高。
功名争斗,哪怕是三国中搅动风云的英雄们,也始终沦陷在这个角斗场,脱不开,逃不掉。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漩涡里,也何尝不是如此。
但起码我们能够由此知道:顿悟,是需要跳出来的,跳出人间种种利欲纠葛。
就像我们作为局外人,看着三国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才能秋月春风笑谈中。
可惜,世人争做的却是当局者。
如何跳出来呢?观心,观人,观世间,观自在。
三国,一开始就把最高处,轻轻地搁放在我们眼前。
三国的结尾,有一首长诗,说尽了那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时代。
最深彻的是最后一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让我想到《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最后那句话: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这就是天数。
于是我们就更能理解开篇那首词的意境——那样的旷达之人,不只是经历过、跳出来,就可以的;他还需要看到和明白“天数”这个东西。
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不可违”,又告诉我们“尽人事,听天命”。
人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不能也不该对结果太过执着,太挂心上。
开始也是结束,结束也是开始,三国的故事如一个闭合的圆。
人间争夺,本是这样循环不尽。
故事之中,是心机;故事之外,是天机。
至于顿悟,是契机。
三国:三国演义开篇词和结尾诗
三国:三国演义开篇词和结尾诗在中国传统小说中,诗文相和,这是一种惯例,几乎是一个模本。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小说还属于新鲜品种,后起之秀,而中国传统的文学以诗词为贵,所以,小说中会夹杂大量的诗词不仅能彰显作者的功力和才华,用来提高小说的观赏性,而且更能提高小说的地位。
而其中的开篇诗和结尾诗尤为重要,往往是对一部书的总结和感叹,与小说内容呼应点题,是一种高度的浓缩。
开篇诗和结尾诗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
白发渔樵江渚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的结尾诗与开篇诗相呼应,用一篇古风诗,总结了汉朝主要是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最后四句是读对全书的总括评点,也是对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开篇诗赏析明杨慎ﻫ《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ﻫ浪花淘尽英雄。
ﻫ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ﻫ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ﻫ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
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
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
“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ﻫ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
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
“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
“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
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
ﻫﻫ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楮上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青山依旧在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仅是这首调寄的《临江仙》,就能跨越几十个世纪,将我们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遥想当年英雄迎风傲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万丈豪情,不禁亦要仰天长啸,一抒胸中之激荡。
如此的荡气回肠,如此的扣人心弦。
那段纷乱的历史,在作者罗兄的妙笔之下,以一种更为洒脱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读罢《三国》,在为玄德兴复汉室之宏愿落空而扼腕叹息,在为云长水淹七军赢得生前身后之名而击节叫好,在为姜维诈降岂料巧计成虚话而大呼可惜之余回过神来细细品评一下其中的人物,也不失为一种对历史对文学的精益求精。
罗兄褒刘贬曹,认为天下是汉家的天下,即使汉家时日无多,那皇帝也得由姓刘的来做!若是别家问鼎帝位,那么就是篡位,大逆不道。
如第八十回回目就是一有利的佐证: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
由于这一观点立场,曹操由一代豪杰不幸“沦”为了人人愿得而诛之的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冒天下之大不讳!而刘备却成了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
而在下窃以为曹操的境界远比刘备来的高。
首先,刘备为人臣子却觊觎帝位,他的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
合起来就是封禅,即是天子祭天地之礼,其野心由此可见一斑。
而曹操反是极力维护帝位的唯一性的。
袁术逆天称帝,终被曹操所灭。
他自己更是未称帝,所谓的三国分裂是在曹操死后才出现的,基于此点,曹操于所谓的“炎刘”实有大功。
其实真正的英雄又何必为区区帝位所累?其次,刘备由织席小贩直至称帝西蜀,一路似乎顺理成章,也许是命运使然。
但是曹操能成大业完全是靠着自身的实干才能。
他曾行刺董卓,力求为天下除一大害;他也曾几凭一己之力收复了黄巾起义军,成为军中大佬。
他自始至终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无论是平定汉中地还是抹书间韩遂,其用兵之妙,计谋之深都可见一斑。
而刘备却远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甚至最终又败亡自军事。
加之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天下大乱。
大多诸侯崇尚武力,疲于军事,因而对于文学的修养也就松懈了。
但无论是诸葛亮大唱空城也好,还是周公瑾火烧赤壁也好,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之类的千古名句却一句也无,至于后来曹操的取文姬归汉,嘱铜雀之妾分香卖履等所为都在当初传为一时佳话。
由此可见,曹操文韬武略,德才兼备,“英雄”这一称号可谓是当之无愧。
此外,《三国》中让我产生疑问较多的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罗兄爱屋及乌,将诸葛亮粉饰的过于神化。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又是作者心目中正统皇权的维护者,成了罗兄眼中的大红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不能满足罗兄对他的褒奖之心,于是又加上了大祭东风、草船借箭、智取华容、三气周瑜……甚至死了之后还以木偶退司马,密函杀魏延。
无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评说《三国演义》提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待诸葛亮,则就发现他并不是那么的十全十美。
首先,他身为丞相,第一要务是治吏,在用人上,应选能者,斥庸人。
而诸葛亮任职期间,朝廷内奸谄之人已出,上下庸人一片。
以至后人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
错用马谡,逼反魏延,压制旧贤,而新贤不来,他连军中的账目都要亲自核算,可见他对别人的能力是多么不放心。
由此,蜀汉后期的衰弱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军事上,书中着重描述的,有六出祈山、七擒孟获。
仅说七擒孟获一回,和曹操当初征马超、韩遂时的战例做一对比,两者所处的环境都大同小异。
再把曹操和孔明所用的手段策略及马超韩遂和孟获的实力对比一下,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得出谁更高明。
再者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在下以为孔明大可不必如此急于求成,更何况南蛮的不毛之地和西凉的战略地位根本就没法比……罗兄的大作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自有其过人之处,在下只是在此斗胆说些读后之感,仅为博诸君一笑耳!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情地碾过那段岁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也早已湮没了那荒城古道。
但那些熟悉的名字和脍炙人口故事却会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赏析: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
“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词似怀古,似物志。
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
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ﻫ上片由古至今,屈指数英才,而烜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却为过眼烟云,早成历史陈迹。
诗人纵观古人、反思历史、发现历史上的是非成败,到头来都转眼成空,而“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虽然美好,却极短暂。
“空”中有“悟”,寄托深沉。
ﻫ下片是白发渔樵在秋月春风中的自画像,特写镜头是“笑”。
他的睿智与博学,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
历史上多少人曾经轰轰烈烈,最终无不化为尘埃,自己则超越是非,听命自然,以秋月春风为伴,在江渚之上过着寄情诗酒的生活,笑谈古今。
表明诗人超然物外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的一种旷达之情ﻫﻫ词的上阕透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尽管他们功绩卓著,到头来也只是“转头空”;尽管他们人生美好,却只能如同“夕阳红”一样短暂。
ﻫﻫ下阕写作者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既然是“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又何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何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生平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
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
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作者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ﻫ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凭添万千感慨在心头。
无怪乎这首词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ﻫ这首词不同於一般登临古迹、触景生情的怀之作,它述史兴感,写由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
词的上片,“滚滚”句,暗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语意,以“逝水”喻时光的流逝。
“浪花”句,化用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成句,一个“尽”字,囊括了从古到今的英雄。
上下两句把流逝的时光和英雄人物联系起来,言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不停地向东流去,随著江水(时光)的流逝,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都被冲洗一空。
江水滔滔,历千古而不息;而烜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却如过眼烟云,早已成了历史陈迹。
这一历史现象引起人们的沉思。
诗人纵观古今,反思历史,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非成败转头空”。
ﻫ历史上无数的风云人物,无论是“是”是“非”,无论是“成”是“败”,到头来都转眼成空,一样长眠地下。
而滔滔长江却亘古长存,依然“不舍昼夜”地在奔流。
在历史长河中,与宇宙相比,英雄的一生是多麼短暂,英雄的功业又何其渺小!最后诗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这一历史规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喻宇宙永恒,自古及今依然存在;“几度夕阳”,喻英雄功业恰如夕阳,虽然美好,但却短暂。
这表现了诗人对历朝历代的盛衰兴亡,千古英雄的荣辱成败的彻悟。
杨慎以元辅之子,擢居榜首,一时宠遇,何其盛哉!及至一朝遣戍、终老南荒,年已垂暮,怎不令其有菀枯花落,人生无常之感。
因而他在历叙历代兴亡的感慨之中,也寄寓了回首往事,对自身荣枯的感悟。
ﻫ既然时间无情,“是非成败”转眼成空,那麼诗人自己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呢?词的下片,杨慎即叙自己的生活志向:托志渔樵。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二句,既是诗人滴戍云南后,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以老庄思想以求自我解脱,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一个“惯”字,与“白发”相照应,暗暗点出诗人以秋月春风为伴,在江渚之上过著寄情山水的生活,时间已经很久,习以为常了。
“一壶浊酒喜相逢”,则是写他的渔樵生活的情趣。
“一壶”,言酒少;“浊”,言酒劣。
但他们相逢却“喜”。
这表明这些世外高人别有会心乐事,而这乐事就是笑谈古今。
他们把历代兴亡、英雄成败,当作谈资笑料用来佐酒助兴。
其中的“古今多少事”,在结构上勾合上片的千古英雄是非成败,使上下两片融为一体;“都付笑谈中”,一个“笑”字,表明诗人对世事的鄙夷、对荣辱的轻蔑。
ﻫﻫﻫ全词上片站在历史之上,纵论千秋成败,对历史上的龙争虎斗表现出一种彻悟;下片则超然於世事之外,摒弃了世俗的烦恼,对个人的荣辱得失表现出一种旷达。
这是诗人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反反复复表达的一个主旨。
ﻫﻫ这首词的原意本在评说秦汉兴亡的得失是非,而不在周详一代人物大事。
它不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涉及具体地点赤壁,具体人物周瑜,具体事件,“樯橹灰飞烟灭”;也不像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到了“满眼风光北固楼”,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