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电缆12.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缆线路施工工艺分册
1.典型设计选取
执行“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 电缆分册”中“电缆排管敷设方案”部分“B-1”方案。

即适用于新改建道路上管位较紧张、与其他管线冲突多地段的电缆排管敷设方案。

2. 主要设备及材料选取
2.1 总体说明
管道起保护电缆和在发生故障后便于将电缆拉出更换的作用。

开挖排管用管道主要材料有氯化聚氯乙烯及硬聚氯乙烯塑料电缆导管(CPVC /UPVC 管)、聚丙烯塑料双壁波纹电缆导管(PP 管)、热浸塑钢管(N-HAP管)、MPP 聚丙烯塑料管等。

通信光缆保护管可采用单孔(φ50、φ100等)或多孔(φ32×7、φ32×9、φ32×11 等)管。

所用的管材均须满足《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DL/T 802.1~802.6-2007)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要求。

管道应按其埋设深度处受力校验力学性能,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混凝土包封措施。

电缆排管设计应考虑设置管枕,管枕配置跨距宜按管路底部未均匀夯实时满足抗弯矩条件确定。

本典型设计考虑排管壁厚不同,应用于实际工程时应明确外部荷载、管材材质、内外径几何参数、环刚度等力学性能。

拉管与顶管建设时其建设规模除遵循电网规划外还需考虑适当预留。

2.2 拉管部分
选用排管的内径按不小于1.5 倍的电缆外径的规定来选择,电缆与管道、
地下设施、城市道路、公路平行交叉敷设也需满足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拉管施工前应严格计算整段电缆在排管中的牵引力与侧压力,控制在电缆允许值范围内;穿越完成后应对电缆排管外壁、土体之间进行压密注浆,控制土体沉降,并对排管进行试通及管口封堵。

非开挖拉管采用圆形单孔管材,管材间的连接采用热熔焊,管材内壁应光滑,无凸起的毛刺。

拉管数量根据工程情况进行选择,并根据电网远景规划适当预留。

施工前应对电缆路径两侧10m 范围内进行详细地质和障碍物勘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和保护措施。

拉管出入土角宜控制在8°~15°左右,管材任意点的弧度应不大于8°。

两端电缆井待拉管穿越完成后结合连接的电缆沟或排管断面尺寸和高差情况确定。

2.3 顶管部分
一般情况下,顶管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3m,在顶管设计前期应对施工线路进行工程勘察,调查分析施工区域的水文和地质情况,充分掌握与顶管施工有关的现场资料。

管材应满足《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2010)要求,并根据计算选择管材的种类与级别。

混凝土管节表面应光洁、平整,无砂眼、气泡,接口尺寸符合规定。

电缆支架宜采用角钢支架,本模块设计图纸以镀锌角钢支架为例。

顶管施工应根据水文和地质情况、施工条件等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前提下,合理选用顶管机型。

根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钢筋混凝土管的顶力计算,施工前必须对后背土体进行允许抗力的验算,验算通不过时应对后背
土体加固,以满足施工安全、周围环境保护要求。

对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应事先做出充分预测,并使之符合相关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应实时检测工程各项数据指标,并做好顶管施工地面沉降控制措施。

当预计影响难以确保地面建筑物、交通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时,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会同有关部门商定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监测和保护。

3. 方案模版设计图纸
3.1电缆排管设计图
本手册以B-1-6方案为例,其他方案工艺要求以此为参考。

图 3-1 排管 4×4 砂土回填 B-1-6-1
图 3-2 排管 4×4 混凝土包封 B-1-6-2
4.安装工程详解
4.1土建施工
4.1.1施工前准备
(1)技术准备:配电设备的施工图纸正确完备等。

(2)人员组织:工作负责人,工作班成员,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安装调试人员等。

(3)机具与材料:测量仪器仪表,操作工具合格可靠等。

4.1.2路径放样
(1)电缆通道路径应与所在地区城乡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其他市政设施、综合管线相互协调,并获得所在地区规划部门的批准。

(2)电缆通道路径应综合考虑路径长度、施工、运行和维修方便等因素,统筹兼顾、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避免电缆遭受机械性外力,过热、腐蚀等危害。

(3)电缆通道的直线部分在放样和挖土时都应保证其直线性,以免路径偏移。

(4)电缆与电缆或管道、道路、构筑物等相互间容许最小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4.1.3沟道开挖
4.1.3.1施工要求
(1)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施工。

(2)开挖时应严格按挖沟断面分级开挖,沟体开挖应连续开挖,挖土完成后应对基层土进行夯实处理。

(3)开挖时应密切注意地下管线、构筑物分布情况,如出现沟底承力层达不到设计要求,采取换土处理。

(3)浇捣混凝土垫层时,首先绑扎钢筋,然后浇捣混凝土。

4.1.3.2工艺要求
(1)电缆沟按设计要求开挖,开挖前沟两侧设置安全警示带。

(2)应遵循10kV 及以下电力电缆与电缆、管道、道路、构筑物等之间的容许
最小净距要求,即:
与电力电缆之间平行敷设时容许最小距离0.1m,交叉时0.5m
与热力管道之间平行敷设时容许最小距离2m,交叉时0.5m
与油管及易燃气管道平行敷设时容许最小距离1m,交叉时0.5m 与排水沟之间平行敷设时容许最小距离1m。

(3)排管沟开挖深度不小于1.7m,沟底原土夯实。

(4)排管沟沟底浇筑不小于100mm 厚C15 混凝土。

4.1.4排管施工
4.1.4.1施工要求
(1)按照管沟剖面图纸进行现场施工。

(2)管路应置于经整平夯实土层且有足以保持连续平直的垫块上;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
(3)管路纵向连接处的弯曲度,应符合牵引电缆时不致损伤的要求;
(4)管孔端口应有防止损伤电缆的处理;
(5)并列管之间宜有不小于20mm 的空隙;并采取混凝土包封。

(6)备用或预留的电缆排管在进出电缆井处,应以阻燃性材料严密堵塞。

4.1.4.2工艺要求
(1)电缆排管沟底应整平夯实,垫层应平直且满足坡度要求,
(2)管枕间距以及管间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4.1.5包封加固
4.1.
5.1施工要求
(1)电缆排管包封应逐层进行,下层浇筑结束、混凝土凝固后方可进行上层排管的浇筑。

(2)混凝土包封前应采取措施(如采用管枕固定),防止水泥砂浆外流及排管滚动。

(3)混凝土包封时应使用设计规定的标号混凝土进行浇筑,并且振捣要充分,必须确保混凝土与排管外壁紧密结合。

4.1.
5.2工艺要求
电缆排管浇筑应稳固、均匀并逐层进行,确保排管布置整齐、受力均匀。

4.1.6回填覆土
4.1.6.1施工要求
(1)管路顶部土壤覆盖厚度按设计要求不宜小于0.7m或0.5m。

(2)回填土内不得夹有石块和建筑垃圾。

(3)外取的土壤不得有较强的腐蚀性。

(4)覆土时应考虑沉降,土方回填时宜采用人工回填,采用石灰粉或粗砂分层
夯实,每层厚度不应大于300mm。

4.1.6.3工艺要求
排管完成后,管间采用细砂回填,并捣实,排管沟采用原土回填保护。

4.1.7电缆桥架
4.1.7.1施工要求
(1)按照设计图纸做好路径定位工作。

电缆支架、梯架或托盘的层间距离的最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2)所选托盘、梯架规格的承载能力,应满足远景电缆敷设数量及荷载的要求。

(3)电缆支架、梯架或托盘的层间距离,应满足能方便地敷设电缆及其固定、安置接头的要求,且在多根电缆同置于一层情况下,可更换或增设任一根电缆及其接头。

(4)支、吊架规格选择,应按托盘、梯架规格层数、跨距等条件配置,并应满足荷载的要求。

(5)电缆桥架与水管交叉时必须在水管上方平直跨越;与其它管线交叉时,上下净距应满足电缆运行、施工检修的要求;水平电缆桥架下层至地面净空距离应满足消防要求。

(6)电缆桥架在转角处或直线通道每隔5m~10m,在两侧面或可见侧面应设警示标志,并应设置含有厂名、型号、规格、制造年月等内容的铭牌。

(7)桥架中应每隔20m 用防火材料设置阻火墙。

4.1.7.2工艺要求
(1)桥架系统应具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接地,在伸缩缝或软连接处需采用编织铜线连接。

(2)梯架或托盘连接板的螺栓应紧固,螺母应位于梯架或托盘得外侧;处于振动场所的电缆桥架,所有螺栓连接处应装置弹簧垫圈。

(3)托盘、梯架直线段超过30m 时,应预留伸缩缝20~30mm,其连接宜采用伸缩连接板;电缆桥架跨越建筑物伸缩缝处应设置伸缩缝。

(4)电缆桥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托架支吊架的固定方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各支架的同层横档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其高低偏差不应大于5mm。

托架支吊架沿桥架走向左右的偏差不应大于10mm。

(5)组装后的钢结构竖井,其垂直偏差不应大于其长度的2/1000;支架横撑的水平误差不应大于其宽度的2/1000;竖井对角线的偏差不应大于其对角线长度的5/1000。

(6)具有条件的工程可采用营子区开闭站示范区建设方案,即:电缆进出线采用夹层设计,电缆敷设于封闭式防火电缆桥架内,安全便捷,整齐美观,方便运维人员巡视检修。

4.1.8电缆井
电缆井设计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 电缆分册”中“电缆井敷设方案”部分“E-1”至“E-4”方案.
4.1.8.1施工要求
(1)根据电缆井方案,在砼基础上定出中心,量出内径。

用砖(或水泥)沿四周铺砌,铺砌时要做到上下两砖错缝,砖与砖之间砂浆饱满,井壁砂浆抹面压光,并严格按施工图施工。

(2)盖板安装时必须完整无损,安装平衡,位置正确,井盖的高程与路面一致。

4.1.8.2工艺要求
(1)设备基坑开挖时,开挖1m 左右即应检查边坡的斜度,防止土层塌方,设置挡板防止土石回落坑内。

(2)基坑深度允许偏差为+100mm~-50mm;直径允许偏差±100mm。

基坑底面应平整、夯实。

(3)基础砌筑前应复测,确定方向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砌筑。

(4)爬梯位置应根据供货厂家提供的活动底板位置确定,钢爬梯涂刷防腐漆两道、面漆两道。

(5)电缆井盖:具有条件的工程可采用营子区开闭站示范区建设方案。

即:电缆井采用双层井盖设计,密封性能好,有效保护了井下电缆,使其免受雨水侵蚀浸泡,并加锁具有防盗报警功能,安全可靠。

内层电缆井盖颜色醒目,配有警示标语,防止无关人员误入引发触电危险。

4.2电缆敷设
4.2.1施工前准备
(1)技术准备:核对施工图,确认电缆沟支架、电缆管等敷设通道符合电缆敷设的要求,熟悉电缆终端的安装说明书。

(2)人员组织: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安全质量负责人到位。

(3)工器具:压接钳,电缆外护套、绝缘层剥切工具,半导体层剥切工具,电烙铁,加热设备,电缆敷设用放线滑车、卷扬机、吊车等符合要求。

(4)材料检查:核对电缆的规格、型号及技术参数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选用的电缆终端和电缆接头应包括线鼻子(对接管)、接地材料、绝缘材料、填充用料等各类附件;材料到达现场后应具有合格证、说明书等资料,同时检查外观良好、附件齐全,且符合设计和提料的要求;电缆的端部应有可靠的防潮措施。

(5)管道疏通:用疏通器对管道进行疏通检查,清理孔管内杂物。

4.2.2电缆本体检查
(1)施工前作业人员对电缆进行验收,电缆盘不得平卧放置。

检查电缆有无机械损伤,封端是否良好。

核实电缆型号、规格、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电缆敷设前作业人员使用2500V 摇表测量绝缘是否合格。

4.2.3电缆敷设
4.2.3.1施工要求
(1)电缆及附件的规格、型号及技术参数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机械牵引时,牵引端应采用专用的拉线网套或牵引头,牵引强度不得大于规范要求,应在牵引端设置防捻器,中间应使用电缆放线滑车。

(3)电缆在拐弯处的最小弯曲半径应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

对于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其最小弯曲半径单芯为直径的20倍、多芯为直径的15 倍。

(4)电缆头制作前,应将用于牵引部分的电缆切除。

(5)电缆终端和接头处应留有一定的备用长度;电缆接头处应相互错开,电缆敷设整齐不宜交叉,单芯的三相电缆宜放置成“品”字型。

电缆中间接头应放置在电缆井或检查井内。

(6)在电缆终端头、接头、拐弯处、竖井口等地方,应挂电缆标牌。

(7)电缆敷设后,电缆头应悬空放置,并应及时制作电缆终端,如不能及时制作电缆终端,电缆头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密封,防止受潮。

(8)单芯电缆钢管敷设应三相同时穿入一个管径。

(9)当电缆采用直埋敷设时,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7m,且电缆的上、下部应铺以不小于100mm 厚的软土或沙层(软土或沙层中不能有石块或其他硬质杂物),并加盖保护板,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

保护板可采用混凝土盖板或砖块。

(10)电缆的固定间距符合规范要求,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各相终端的固定不应形成闭合的铁磁回路。

固定处应加装符合规范要求的衬垫。

4.2.3.2工艺要求
(1)电缆敷设时,电缆应从盘的上端引出,不应使电缆在支架上及地面摩擦拖拉。

(2)布置绞磨、牵引绳、滑车敷设机具,绞磨与地锚连接,地锚处必须有专人看护。

(3)电缆排管敷设前,作业人员对电缆井使用抽风机进行充分通风,并使用害气体检测仪检测井下施工环境。

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施工。

(4)在电缆井(沟)下线处与电缆盘之间放置电缆输送机、滑车等敷设机具把电缆运送至排管井口(或电缆沟)。

(5)机械牵引时,牵引端应采用专用的拉线网套(或牵引头),拉线网套牵引强度不得大于7N/mm2。

(6)机械牵引时应在牵引端设置牵引旋转器。

(7)检查疏通电缆管道,检查电缆管内无积水,无杂物堵塞,检查管孔入口处是否平滑,井内空间是否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等。

(8)排管敷设时,电缆进入电缆管路前,可在其表面涂上与其护层不起化学作用的润滑物,减小牵引时的磨擦阻力。

(9)排管敷设时,应在下线井口、出线井口及保护管进出口处、牵引绳与地面之间放置滑车来保护。

(10)为方便后进场的电缆施工,排管电缆穿入顺序:先下层后上层,先内后外。

(11)敷设时,统一信号、统一指挥。

机械牵引电缆的速度要均匀,速度不宜超过15m/min,在较复杂路径上敷设时,其速度应适当放慢。

(12)电缆敷设后,电缆头应做成品保护,立即做好端头防潮密封,以免水分侵入电缆内部。

4.2.4电缆终端头制作
4.2.4.1施工要求
(1)严格按照电缆附件的制作要求制作电缆终端。

(2)按工艺尺寸要求剥去电缆的外护套、钢铠、内护套。

(3)安装铠装及铜屏蔽接地线。

(4)安装冷缩三相分支手套。

(5)安装冷缩绝缘管。

(6)按照工艺尺寸剥去铜屏蔽、外半导电屏蔽层、绝缘层,处理半导电端口、绝缘层。

(7)安装冷缩绝缘复合管主体。

(8)压接接线端子。

(9)安装密封管、相色管。

4.2.4.2工艺要求
(1)应根据电缆终端和电缆的固定方式,确定电缆终端的制作位置。

(2)电缆终端安装时应避开潮湿的天气,且尽可能缩短绝缘暴露的时间。

如在安装过程中遇雨雾等潮湿天气应及时停止作业,并做好可靠的防潮措施。

(3)处理半导电端口、绝缘层时,不能用打磨过半导电层的砂布打磨主绝缘。

(4)清洁电缆绝缘表面,必须由绝缘向半导电层擦拭。

(5)绝缘层的切断面与电缆的轴向夹角约45°角。

(6)在绝缘部位涂抹一层薄硅脂。

(7)多段护套搭接时,上部的绝缘管应套在下部绝缘管的外部,搭接长度符合要求(无特别要求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mm )
(8)应确认相序一致。

(9)若为原运行中老旧、破损电缆终端头头需重新制作,电缆终端头制作完毕应对该回电缆进行交流耐压试验。

4.2.5电缆中间接头制作
4.2.
5.1施工要求
(1)剥除外护套时应按照附件说明书尺寸,外护套断口以100mm 部分用砂纸打毛并清洗干净,在电缆线芯分叉处将线芯校直、定位。

(2)根据制作说明书尺寸,剥除铜屏蔽层和外半导电层,处理半导电端口、绝缘层。

(3)按接管长度1/2+5mm 切除绝缘,将绝缘端部倒角。

(4)套入冷缩接头主体、网套。

(5)按顺序压接连接管。

(6)在内屏蔽层两端绕包半导电带、绝缘胶。

(7)按定位尺寸,收缩冷缩接头主体。

(8)包绕防水胶带。

(9)用恒力弹簧固定铜屏蔽网、接地线。

恢复内衬层,并拢三相。

(10)在内护套绕包密封胶带、防水胶带。

(11)用铜编织线和恒力弹簧连接两端的钢铠。

(12)包绕PVC 带、防水胶带。

(13)绕包铠装带。

4.2.
5.2施工要求
(1)电缆中间接头安装时应避开潮湿的天气,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空气相对湿度宜为70%及以下;且尽可能缩短绝缘暴露的时间。

(2)电缆接头安装现场设置安全围栏、警示带,悬挂警示牌。

(3)外护套剥除:应分两次进行,以避免电缆铠装层铠装松散。

先将电缆末端外护套保留100mm,然后按规定尺寸剥除外护套。

外护套断口以下100mm 部分用砂纸打毛并清洗干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