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高校内部管理要形成以教授委员会的治理结构,克服泛行政管理的弊端;对外高等教育资源要部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为非公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领域提供制度供给。与此相对应,通过科学制定大学章程,真正落实教育法赋予高等教育享有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非公资本治理结构泛行政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新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为落实科教兴国与国家创新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教育部1998年12月制定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数量指标的最低限。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也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呈“登阶状”逐年增加。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并轨以来普通高校本专科扩招人数和毛入学率见表1。

与此对应,高校在校生人数从2002年的1600万人增至2008年的2700万人。这使得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直接的压力首先来自于资源条件的约束,资源

配置如何优化的问题也显得更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配置不合理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

一、高校资源配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资源配置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资金投入和内部资源管理运作上有明显的差距。

1.制度供给的短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模式,条块分割严重。管理过多依赖“路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过分依赖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这种现象不仅与建立市场经济目标不相适应,而且也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2.目前普通高校的创新乏力。朱清时先生在“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06”曾说,有调查显示,内地高校六成教师毕业于本校,日趋严峻的“近亲繁殖”和知识的同构化现象危害了大学的创新能力。

3.高校教育管理的泛行政化。一是行政管理人员数量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如果说“近亲繁殖”严重危害了高校创新能力的话,那么这种现象在高校管理层表现得更严重。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为本校毕业生的比例较一线教师更高,这就谈不上管理的创新、制度的设计。二是管理机构过分行政化,几乎是延续了行政官僚体制的运作模式,实践中表现为管理行为脱离教学规律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制定的管理制度、发布政策文件不符合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行政机构人员控制学校全部资源配置的决策权,而且不受监督,滋生了一种高于教学一线教师地位的特权阶层,助长了奢靡官僚之气。

4.扩招凸显高校负债率过高的状况。负债率过高直接导致高校发展后劲不足,而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社会要素市场体系还不足以支撑高校的改革。

5.高校的“邻桌症”(the next bench syndrome)。“邻桌症”是来源于制造学中的概念。通常工程师进行新产品设计时往往会转向邻桌的工程师,问这位同仁对他的设计有何见解,而不是问顾客。高校的这种“邻桌症”表现在专业设置不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来培养,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造成供求关系的失衡。

6.资源浪费和投入不足并存。当前普通高等院校一方面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难以承担众多生源的压力,在软件和硬件等资源上难以保证和提高教育层次和学术水平,导致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大超过美国、印度等国家。学校的招生计划是由行政部门下达,并不是根据相应的投入产

出模型来衡量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从而导致教育资源的相对缺少和浪费并存。

7.高校专业教师的流动性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教师,各高校表面上对高校教师的管理手段简单,主要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靠行政手段实行“管、卡”,但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的接收单位提供最大便利,只要能来,户口、档案重新建立。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发展,从长期看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8.社会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争议较大。在高等教育扩张的同时,相关配套的措施不完善,如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以及学制和学籍管理等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对贫困学生的界定,笔者主张应该和贫困地区有关部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统筹对应起来,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理念的障碍分析

1.投入不足与制度创新的问题。第一,教育投资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或安排,保证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211”工程的制定,重点建设100所高校方针的提出,以及后来“985”工程的实施,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模式,同时也大大了提高了这些被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的实力,成绩斐然。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与整体教育投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世界各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平均水平在5%左右,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而那些一般院校或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所占的比重就更低了。具体统计资料见表2。

第二,投资体制。我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结果是人为的制度障碍增加了非公资金投入的成本与风险,难以吸引非公资本投资教育,高等教育难以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首先应对非公资本的本质有一个认识,资本具有投机、趋利等性质。其次,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或是已形成的观念就是,教育的投资主体只能是国家。教育收费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公众诟病的滥觞。因此,非公资本进入高校存在着对资本认识与观念的悖论。最后,非公资本进入高等教育后的管理问题。非公资本进入高等教育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在投资资金的运作和管理上,资本如何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率,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并对投资者负责。由于非公资本的投资模式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切必须用新观念、新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予以创造性地解决。积极支持非公资本投资高校,以弥补资金的匮乏。对非公资本投资运营的高校资产,在税收、信贷、资助、产权等政策上作出明确规定,通过明确的产业政策,真正建立起公平竞争的高教投资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