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质量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通过调整教育资源的供给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一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特色化发展的转变,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合作的转变。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必要性、目标、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还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改革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1.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侧重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产能过剩、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
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
它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和创新,旨在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创新能力等方式,解决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教育领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本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教育理论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主要理论研究领域等方面探讨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其对教育实践带来的启示。
一、历史背景教育理论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
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教育理念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兴起,教育理论研究逐渐趋于系统和科学化。
二、研究方法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因素,为教育实践提供实证依据;文献研究则从教育理论、政策文件、教育法规等方面,寻找已有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理论分析侧重于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深入思考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案例研究则通过具体事例的深入分析,挖掘出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资源条件进行综合考量。
三、主要理论研究领域教育理论研究的领域广泛而复杂,涉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众多方面。
以下列举了一些主要研究领域: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学习过程、心理特点等,旨在为教育者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
2.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探讨社会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公平问题。
3.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研究教育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为教育实践提供思想指导。
4.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关注教育资源优化和教育经济效益。
5.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研究关注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探讨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现状,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各个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式上的分配。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一般规律的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情况。
在市场配置方式中,市场支配学校,学校适应市场,市场调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市场对供求状况以及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办学方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其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灵敏的市场信号反映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及时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向,使有限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配置方式,市场化配置比较欠缺,在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滞后于经济体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2.1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首先,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与学生、教工与职工的比例不合理。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三全育人”理念进行系统阐述,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分析其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接着,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高校在“三全育人”实践中的创新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对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三全育人”理念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的提出与实践,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它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又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同时还吸收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中,这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实践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和人民性。
这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基于资源配置理论的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政策研究
关键词: 学资源; 教 整合 ; 优化 ; 政策 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被教师和学 仪器设备、办公室等。这种资源优化的可能性较 理 思想 僵化 , 人员 服 务意 识差 , 校工 作顺 行政 对学 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 教育传播学认为, 教学的传 小 , 以本研 究不 予 以考 虑 。 所 利进行产生阻碍作用,这也不利于整合优化的进 播过程包括 四大要素 : 教师、 学生 、 信息和媒介 , 它 2资源配置理论对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指 行。 因此, 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要动员全校的 们之间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从高 导意义 力量, 由学校管理层倡导, 全校教职工全力配合才 资源配置的系统思想产生于新古典主义经济 能使整合优化工作开展起来。 校教学 、 科研和服务三大功能的角度划分 , 高校资 源可分为教学服务资源、 科研服务资源 、 后勤服务 学, 它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资源配置理论经过各 3 . 2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相关制 资源和产业服务资源四大块。教学资源是服务于 个时代的学者们,在对发展 中的经济社会问题进 度 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不仅包含对资源 行研究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 资源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 目标是为了提高学校 所提供的条件等前提性条件资源 , 即调度的资源, 配置 分为 两个 层面 : 观 层 面和微 观 层面 。 观层 投入产出效益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因 宏 宏 此制度建 也包含对资源的组合、 利用等过程性本体资源 , 面是指资源如何配置于不同部门、 即 不同地 区、 同 设方 面 主要 有 以下 两个方 面 : 不 使用的资源。 生产单位 , 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 首先 , 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评 要确立投入产出效益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 1教学资源的分类 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微观层面是 价制度。 11按状 态 分类 . 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 的条件下 , 一个生产单位、 一 根据本校的特点和评价重点进行设计。 此外 , 还要 一个部 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 , 其合 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 , 既包括定量的结果分析, 又 按教学资源的状态将教学资源分为: 潜在资 个地区、 源、 存量资源和流量资源。 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 要包括定性的原因分析, 揭示存在的问题 , 从而提 111潜 在 资源 . . 能大的作用。这两个不同层面的资源配置既有联 出解决的方法, 这样才能使评价有意义。 其次 , 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利用率评价制度。 潜在资源是指将来可能被人类 利用的物质 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 : 一方面 , 就全 和能量。高校中的潜在资源是指具有很 大的发展 社会范围而言, 现有的资源总量是一定的, 现有资 确立衡量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指标体系, 提升指标 潜力 ,通过采取一定措施能创造无穷价值的教学 源在不同使用方向的分配情况 , 必然影响到每一 的科学性 。 与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制度类似, 也应包 和定性的原因分析。 资源 , 如教师资源。 具备高水平 的教师是高校不断 个具体单位的资源利用的效率;宏观上资源分配 含定量的结果分析 , 发展 ,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高校通过采用有效 的不合理, 必然使相 当一部分生产单位 的资源利 3 . 3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执行和反馈 的激励机制 , 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 使教师潜在 用效率较低 ; 另一方面 。 假定大多数生产单位 的资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制度的执行和反馈就是 能力不断发挥, 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 。 源利用效率都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 , 那么其结果 对整合优化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的活动。它包 将导致经济中资源总量增加 , 而资源总量增加与 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 .2存量资源 1 存量是描述事物存在状态的变量。由于“ 存 资源总量不变相比,前者将有利于调整资源在不 首先 , 建立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制度的过程 在状态 “ 是事物在某一时点上的印象, 因此 , 存量 同使用方向的分配, 有助于资源配置合理化。 监测机制。过程监测机制可以保证整合优化措施 是对应于时间点 的, 即在某一时点上可以被测度。 教学 资源整合 与优化 属于教 学资源配置问 的顺利实施,主要针对整合与优化的过程进行监 或者说 , 存量是时间的函数。 存量资源就是在某一 题, 具体一点说属于微观层面的配置问题 , 即在高 测 , 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研究通过相应的措施、 其次, 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评价结果反馈 时间点己经存在的, 被度量的资源。 高校中的存量 校教学资源既定的条件下 , 资源是指高校己经拥有的, 登记入账的物化资源 , 手段 和方法 , 使教学资源从低效 益的环节 、 地方 , 机制是使整合优化工作持续进行的激励机制 , 要 如已有的教室、 教学仪器设备、 图书等教学资源。 向整合与优化后的高效益的环节、 地方流动 , 把有 包括对整合优化结果的激励政策,这能促进各部 11 .3流量资源 . 限的教学资源配置到能产生高效益的部门,提高 门进行整合优化工作, 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评价的 而激励可以 调动改进的积极性, 流量是指具有这样一种性质的变量 , 该变量 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因 目的是为了改进 , 是 在一 个 时 间段 内的 某种 “ ” 流 的一 种 累积 结 果 。 此,资源配置理论是研究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 确保整合与优化的效果。 流量是和存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存量 ,又称为 理论基础 ,为教学资源在高校各部门合理配置指 参 考文献 “ 态量 ” 状态 函数 ” 因 此 , 状 或“ 。 流量 对应 地 又称 为 明 了方 向。 【]Jh a . h eaosi ew e nt 1 on F n T e Rltnhp bten[ i i s - “ 过程量” 或者“ 过程 函数” 。流量资源是指在某一 3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政策建议 ttn]E pn irs ad D ge Atn et册. ui a xedt e n er o u e tim n a 段时间累积的资源。高校中的流量资源是指随学 31发挥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中人的作用 . Re e rh n s ac i Hih r g e Ed c t n Mac 2 O , 4 uai , o rh O 4 5 校政策或项 目的启动而进行动态投资产生 的资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中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7 l5 2:9一 1. 两个 方面 : [ 2 】夏丽萍.高等教 学资源配置主体探 讨 阴.成 源, 如每年投入的教学科研经费等。 1 . 是 否可 被优 化分 类 2按 首先, 管理层的决策力量。 它是教学资源整合 都 : 济体制 改革 ,05 2 1. 经 2 0 , :8 根据教学资源是否可被优化将 教学资 源分 与优化实施的前提 ,只有学校管理层有实施的决 【】康 宁. 3 高等教 学资 源 配置 中学术 力量 的回 归闭. 心 , 付 诸 于行动 , 并 才能 使教 学 资 源整 合 与优 化成 北京 : 清华 大学教 育研 究 ,042 4. 20 ,:6 为: 可优化资源和不可优化资源。 1. . 1可优 化 资源 2 为可能。它是实行全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稳 【】夏丽萍, 4 张志英. 国高等教 学资源配置主体 我 指通过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使 资源得到充 固的支持力量 , 若没有支持力量, 就得不到各部 门 系统 的思 考啪.西 南 民族 大 学 学报 ( 文社 科版 ) 人 。 0 6。 : l 3 . 分利用 , 提高其使用效率的资源。 高校中的可优化 的配合 , 整合优化就无法开展 , 使整合优化流于形 2 0 1 3 一 4 资源往往是指公共平台上可共享资源 , 如教师 、 教 式 。 作 者 简介 : 艺(941一)女 , 士 , 王 16, 2 , 硕 副研 究 室 、 共平 台上的 大 型科研 仪器 等 。 公 其次 , 全校 教 职工 的全 力配 合 。 校教 职工 的 员, 要从 事 高校教 育教 学研 究及管 理工作 。 全 主 1 . 不可 优化 资源 .2 2 配合对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实施效果产生至关 指 由某 个 部 门专 用 ,不 能实现 共 享 的资 源 。 重要 的 作用 。 由于 学校 管理 体制 原 因 , 多部 门将 很 这些 资 源短 期 内不 可能优 化 ,如 各个 学 院 的专 用 自身利 益放 在学 校利 益 的前 面 ,如果 行 政 部 门管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一、概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效率与公平性成为了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现状、问题及其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界定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概念,明确了资源配置的主体、客体、目标及原则。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指出了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利用效率低下、地区差异显著等。
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需求、教育资源供给、高等教育机构自身条件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本文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建议。
包括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
这些策略旨在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在全球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教育体系的顶端环节,高等教育不仅承载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还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更成为国家间人才竞争、科技竞争和文化竞争的关键领域。
高等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高等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为深入和专业的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等关键素质。
这些能力和素质对于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至关重要,使得高等教育成为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跳板。
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教育资源配置理论如何指导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了影响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
然而,现实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明显。
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分析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文章还将对未来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概述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是研究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合理分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理论体系。
它涵盖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原则、方式、机制和效果等方面,旨在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实现教育公平和效率。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配置,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发展。
在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中,公平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实现公平分配。
这包括确保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能获得必要的教育资源,以及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同时,效率性原则也是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所追求的。
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教育效益,是教育资源配置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要求教育资源的配置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教育需求和供给情况,合理分配和使用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发展。
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教育监管等。
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实现。
教育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规划是对教育资源、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进行合理配置和整体设计的过程,它是实现教育使命、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面临着各种挑战,教育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规划的基本理论层面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教育的目标理论、发展理论以及资源配置理论等。
目标理论强调教育应服务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涵盖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目标的设定往往基于对社会需求的分析,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此外,发展理论则关注教育的历程和过程,强调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资源配置理论则强调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如何有效分配和使用各种教育资源,以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也丰富理论。
教育规划在现实操作中常常需要借鉴成功案例,同时也要反思失败经验。
当前,多数国家在教育规划中采取了系统工程的方法,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
宏观层面主要关注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战略与政策,通常涉及长远的发展目标与规划;中观层面则侧重于地方教育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培训,以及社会参与等;微观层面则聚焦于学校及其内部管理,着眼于班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在教育规划中的实践模式各不相同。
例如,芬兰的教育体系以其高质量著称,其成功主要归功于对教师专业性的高标准要求以及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此外,芬兰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规划则更加注重个体差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两种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与社会结构下展现出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为其他国家的教育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规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线学习平台的兴起使得教育资源得以快速传播,并且打破了传统课堂限制,这对于低收入地区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尤其重要。
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研究
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定一个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就成为了经济学中关键的问题之一。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最优的配置,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资源配置理论的基本概念、最优资源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实践等方面着手,探讨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研究。
一、资源配置理论的基本概念资源配置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理论。
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资源配置理论就是研究如何实现这种合理分配和利用的一种理论体系。
资源配置是指将有限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到各个需求部门或项目中,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提高社会效益。
资源配置理论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是指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市场平衡状态。
二、最优资源配置的原则和方法最优资源配置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方法。
最优资源配置的实现离不开一些原则和方法的支持。
下面介绍一些最优资源配置的原则和方法。
1.效用最大化原则效用最大化原则是指在一个给定条件下,各个项目的效用取决于相关因素如价格、收入等。
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企业需要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从有效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考虑,从一系列决策方案中,选择问题;在区别和分析决策方案的时候,企业同时要考虑资源的总量和分配情况。
2.成本最小化原则资源有限,资源的分配通常会面临着成本问题。
成本最小化原则指,企业必须在不降低企业产品的质量、数量和规格的情况下,减少生产成本,实行成本控制;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优化集约化的生产,结构合理化和协作配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3.效率最大化原则效率最大化原则是指,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企业的优化配置方案,使得整个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最大化。
教育发展的教育效能研究
教育发展的教育效能研究教育一直被看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教育效能则是评价教育发展成效的关键指标。
教育效能研究旨在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以及其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效能研究的定义、特点、重要性以及应用方向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效能研究的定义教育效能研究是指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环境、资源、程序和策略等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了解、评价并改进教育系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
教育效能研究包括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从而深入了解各种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
定量研究则侧重于量化教育效能需要的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出客观、量化的结论。
二、教育效能研究的特点1. 综合性:教育效能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教育效果的多种因素,包括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教育政策等方面。
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评估教育效能。
2. 实证性:教育效能研究追求科学、客观的评价,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 可操作性:教育效能研究旨在改善教育实践和推动教育发展,因此需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研究结果应该能够指导实际教育工作,为决策者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实施方案。
三、教育效能研究的重要性教育效能研究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效能研究可以帮助发现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通过评估教育环境、资源配置和实施策略等方面的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其次,教育效能研究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评估不同教育策略和方案的效果,可以发现哪些教育投入具有更高的回报率,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教育效能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
通过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可以找到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对于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包括教育资源的投入、分配、使用以及管理等方面。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同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揭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分析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包括教育资源的投入规模、分配结构、使用效率等方面再次,探讨影响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总量等提出优化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使用效率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和问题,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文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配置现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相对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2024年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范文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和人类进步的阶梯,其资源配置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教育差距,这一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转向来缩小教育差距,以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的普及。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在地域、城乡、校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方面,发达地区和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则相对匮乏;另一方面,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普通学校。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使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教育质量的差异问题日益突出。
三、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效率理论和均衡发展理论。
公平理论强调教育资源的分配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效率理论则认为教育资源的配置应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均衡发展理论则主张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缩小教育差距。
四、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水平。
其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此外,还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各地区、各学校提供均衡的师资力量。
五、政策转向的具体措施1. 调整教育资源投入结构: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经费占比。
同时,优化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确保资金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
2. 推进学校合作与交流:鼓励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教师互派、资源共享、教学研讨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学科,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一、教育理论的研究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的基础,它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探讨教育的哲学基础,提出教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
3.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4.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分析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旨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方法是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
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过程。
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
教学手段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目标进行合理搭配。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判和反馈的过程。
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4. 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还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加适应学生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先进方法。
结语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和质量。
教育理论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撑,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则为教师提供了操作性的指导和实践经验。
只有不断深化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的概述、评析与展望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长期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拟对相关研究进行概述、评析与展望,以期对深化相关研究及实践有所裨益。
一、什么是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促成了教育经济学的繁荣发展,它不但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和最新发展,也扩展了传统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视野。
把教育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并进行有效配置,在高等教育领域已成共识。
我国教育经济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经是硕果累累,其中王善迈(2014)、康宁(2016)等众多学者也都认可把高等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稀缺资源的提法[1][2]。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资源的定义也在不断补充、发展、完善。
在老一辈知名学者眼中,高等教育资源主要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例如,肖昊(1996)认为,高等教育资源主要指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3]。
对这一定义进行重要补充的是北京大学闵维方与康宁师徒,他们认为,高等教育资源通常指维持、组成、参与服务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泛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力[4]。
这一定义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扩展,加上了制度力,这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到了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进行了扩展。
例如,戴胜利(2015)、岳武(2012)等认为高教资源除了投入高等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外,还包括知识、信息、管理制度等无形资源[5][6]。
张万红(2008)等人认为高教资源包括人力、物力、文化资源[7]。
冯艳(2012)、曾加荣(2003)等人把有形资源分为教育教学设施、师资数量、教育技术人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土地资源、建筑物等,把无形资源分为教育管理能力、教学①基金项目:2017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研究及科普专项(17456218)。
作者简介:张朝玉(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李东光(1954-),男,黑龙江讷河人,中央民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标准
论公 共教 育资源配置 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标 准
一
、
问题提 出
在系统工程 的思想下 ,任何 系统的 目标都 是系统效 益最 大 ,但其中重要 的一个方面是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的统一 、 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统 一 , 最终衡量 系统 目标是 否实现的标准 是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 是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 益的有机结合 。因 此, 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效果也应当以此 为标准 。 怎样 配置公共 教育资源才能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 同时又尽 量不损伤资源的利 用效率 ? 促进教育公平发 展是教育资源配置 是否合理的首要标 准 , 高资源的利用 效率是教育资源配置是 提 否 有 效 的 首要 标 准 ,这 个 问 题 不 仅 是 教 育 界关 注 的一 个 问 题 , 一 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 其是在 目前教育资源总量短 尤 缺 的情 况下 , 探讨 如何将有 限的资源合理 有效地配 置 , 促进 在 教育公平发展的同时 , 最大化 资源 的效率 , 更是具有现实意 义。 本文主要借 鉴系统工程 的思想 , 结合经济 学的基本 理论 , 从理 论 上 探 讨 公 共 教 育 资 源 配 置 的 合 理 性 和 有 效 性 标 准 , 图 从 更 试 为基础的层面分析公平 和效率之 问的关系 。
高 丽
( 陕西师范 大学 教 育科学学院 , 陕西 西安 7( 6 ) 102 )
【 摘 要 】 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学关注 的一个 永恒 问题。我 国公 共教 育资源的短缺 是有 目共睹的 , 如何将 有限的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环节,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效率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包括其内涵、现状、问题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教育资源浪费、教育公平失衡等。
为了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本文还将从政策、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出发,探讨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我们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措施,以期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目标、影响因素和决策机制的框架。
教育经济学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为我们理解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基础。
它强调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当以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回报率为目标。
在教育经济学视角下,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仅要考虑教育的直接成本,还要考虑教育的长期社会效益。
公平与效率理论:公平与效率是教育资源配置中两个重要的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之间公平分配,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分配不均。
效率原则则强调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当实现最大的教育产出,即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近年来,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的关键。
在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校内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配备等,以实现最佳效益。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背景和意义教育资源配置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公平。
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可能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以及师资短缺等问题。
因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视角1. 区域经济视角区域经济水平的不同会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
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并能吸引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
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2. 学校内部视角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也是优化资源利用的关键。
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图书馆资源、实验室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直接影响。
应注重学校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避免“高楼大厦空堂”式的现象出现,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3. 师资配备优质的师资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环。
传统上,城市的名校更容易吸引优秀的教师,从而形成优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吸引人才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
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和问题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
其次,优质学校资源过于集中,导致普通学校的资源供应不足。
再次,师资配备不均衡使得一些地区的教师资源缺乏。
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措施和建议1. 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等方式,确保这些地区能够享有与城市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水平、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这些地区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师资缺乏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高校内部管理要形成以教授委员会的治理结构,克服泛行政管理的弊端;对外高等教育资源要部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为非公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领域提供制度供给。
与此相对应,通过科学制定大学章程,真正落实教育法赋予高等教育享有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非公资本治理结构泛行政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新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为落实科教兴国与国家创新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教育部1998年12月制定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的发展目标。
这一目标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数量指标的最低限。
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也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呈“登阶状”逐年增加。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并轨以来普通高校本专科扩招人数和毛入学率见表1。
与此对应,高校在校生人数从2002年的1600万人增至2008年的2700万人。
这使得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直接的压力首先来自于资源条件的约束,资源
配置如何优化的问题也显得更为突出。
在某种程度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配置不合理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
一、高校资源配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资源配置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资金投入和内部资源管理运作上有明显的差距。
1.制度供给的短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模式,条块分割严重。
管理过多依赖“路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过分依赖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这种现象不仅与建立市场经济目标不相适应,而且也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2.目前普通高校的创新乏力。
朱清时先生在“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06”曾说,有调查显示,内地高校六成教师毕业于本校,日趋严峻的“近亲繁殖”和知识的同构化现象危害了大学的创新能力。
3.高校教育管理的泛行政化。
一是行政管理人员数量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如果说“近亲繁殖”严重危害了高校创新能力的话,那么这种现象在高校管理层表现得更严重。
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为本校毕业生的比例较一线教师更高,这就谈不上管理的创新、制度的设计。
二是管理机构过分行政化,几乎是延续了行政官僚体制的运作模式,实践中表现为管理行为脱离教学规律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制定的管理制度、发布政策文件不符合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
行政机构人员控制学校全部资源配置的决策权,而且不受监督,滋生了一种高于教学一线教师地位的特权阶层,助长了奢靡官僚之气。
4.扩招凸显高校负债率过高的状况。
负债率过高直接导致高校发展后劲不足,而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社会要素市场体系还不足以支撑高校的改革。
5.高校的“邻桌症”(the next bench syndrome)。
“邻桌症”是来源于制造学中的概念。
通常工程师进行新产品设计时往往会转向邻桌的工程师,问这位同仁对他的设计有何见解,而不是问顾客。
高校的这种“邻桌症”表现在专业设置不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来培养,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造成供求关系的失衡。
6.资源浪费和投入不足并存。
当前普通高等院校一方面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难以承担众多生源的压力,在软件和硬件等资源上难以保证和提高教育层次和学术水平,导致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大超过美国、印度等国家。
学校的招生计划是由行政部门下达,并不是根据相应的投入产
出模型来衡量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从而导致教育资源的相对缺少和浪费并存。
7.高校专业教师的流动性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教师,各高校表面上对高校教师的管理手段简单,主要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靠行政手段实行“管、卡”,但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的接收单位提供最大便利,只要能来,户口、档案重新建立。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发展,从长期看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8.社会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争议较大。
在高等教育扩张的同时,相关配套的措施不完善,如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以及学制和学籍管理等制度建设滞后。
特别是对贫困学生的界定,笔者主张应该和贫困地区有关部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统筹对应起来,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理念的障碍分析
1.投入不足与制度创新的问题。
第一,教育投资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或安排,保证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
“211”工程的制定,重点建设100所高校方针的提出,以及后来“985”工程的实施,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模式,同时也大大了提高了这些被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的实力,成绩斐然。
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与整体教育投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世界各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平均水平在5%左右,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而那些一般院校或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所占的比重就更低了。
具体统计资料见表2。
第二,投资体制。
我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结果是人为的制度障碍增加了非公资金投入的成本与风险,难以吸引非公资本投资教育,高等教育难以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
首先应对非公资本的本质有一个认识,资本具有投机、趋利等性质。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或是已形成的观念就是,教育的投资主体只能是国家。
教育收费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公众诟病的滥觞。
因此,非公资本进入高校存在着对资本认识与观念的悖论。
最后,非公资本进入高等教育后的管理问题。
非公资本进入高等教育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在投资资金的运作和管理上,资本如何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率,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并对投资者负责。
由于非公资本的投资模式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切必须用新观念、新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予以创造性地解决。
积极支持非公资本投资高校,以弥补资金的匮乏。
对非公资本投资运营的高校资产,在税收、信贷、资助、产权等政策上作出明确规定,通过明确的产业政策,真正建立起公平竞争的高教投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