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工二篆,印继八家-最新文档
(完整版)9、西泠印社
印章的妙用
❖ 书画作品为何要盖章? ❖ 资料链接:1:作者的章:通常有引首(形状多为随形的)、和落款
(通常为正方形)。这是坚定作品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引首章的内容 比较随便,如作者的号、书斋名称……,落款章一般为作者的名字,通 常为“XX之印”、“XXX印”等,阴文、阳文都可以,有的画作中作者 在毛笔的提款中署上了自己名字的名(2或3字),而用一个章(印文就 一个字)表示自己的姓。 ❖ 资料链接2:收藏、鉴赏章:这件作品在表示各个时期流传的经历,如 果被众多历史上的著名画家、收藏家收藏过,基本可以肯定这件作品的 真实性,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中国画装裱时可以把名人的鉴赏章裱在 后面,一定要小心。所以鉴定时不能仅仅依靠印章。而历代皇家收藏的 作品一般有皇帝的鉴赏专用章,加盖这些章的位置是有规范要求的。
❖ 《词集考》 ❖ 《清词年表》 ❖ 《全明词》
饶宗颐的史学作品
❖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 《九龙与宋季史料》 ❖ 《选堂集林·史林》 ❖ 《潮州志汇编》
饶宗颐的目录学作品
❖ 《潮州艺文志》(合著) ❖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饶宗颐的楚辞学作品
❖ 《楚辞地理考》 ❖ 《楚辞书录》 ❖ 《楚辞与词曲音乐》
丁辅之
❖ 丁辅之(1879年8月14日~1949 年7月12日)近代篆刻家、书画 家。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 之, 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 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 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 生从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 海内。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 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 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 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 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学。一度同 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 暇,探讨金石书画。
篆 刻
篆书入门(打印版)
篆书入门(打印版)篆书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1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2(3)行至底点勿顿(4)XXX,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XXX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持圆劲的接,衔接47.摆布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全网最全篆刻印谱
全网最全篆刻印谱(宋)释梦英篆书千字文.pdf(清)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pdf(清)赵之谦篆书铙歌.pdf1-古玺技法解折.pdf10-齐白石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11-古印陶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折.pdf12-鸟虫篆印技法解折.pdf2-秦印技法解折.pdf2009年秋拍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pdf2012吴颐人艺术展.pdf2012年西泠印社春拍—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欣赏.pdf 3-汉印技法解折印.pdf4-元朱文印技法解折.pdf5-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5-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df6-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7-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8-吴昌硕印作技法解折.pdf9-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中国的印章与篆刻].王志敏.扫描版.pdf[古玺汉印集萃].pdf[篆刻十讲].赵熊.扫描版.pdf[统元楼印谱(上)].李兆生.扫描版.pdf[齐白石篆刻及其刀法].汪星燚.扫描版.pdf★浙派篆刻.pdf《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修订本)》+1980.pdf《琼苑揽胜:故宫御园胜景印谱》.pdf《西泠后四家印谱》1982.pdf《西泠四家印谱》1979.pdf《赵之谦印谱》1979.pdf《钱君匋藏印谱吴昌硕》1998.pdf《钱君匋藏印谱赵之谦》1998.pdf《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exe【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罗福颐.主编.pdf 【济南七十二名泉印谱】.pdf【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df丁吉甫印选 .pdf丁敬印集(模糊).pdf中国书法全集第92卷先秦玺印.pdf中国十二生肖印谱.pdf中国历代印风系列-黄牧甫流派印风.pdf中国历代篆刻精品100件赏析.pdf中国历代篆刻集粹 8 徐三庚.pdf中国篆刻大辞典.pdf中國博物館藏畫.上海博物館藏畫.pdf临摹汉印的目的.pdf乔尼陶印展.pdf书法.篆刻-篆书百家姓.pdf二十世纪篆刻名家作品选.pdf云峰印社书法篆刻.pdf以文会友-武陵老井近作28方.pdf傅大卣手拓印章集存.pdf先秦玺印.pdf关外瘦马 [追梦敦煌肖形印20方].pdf写意印风.pdf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篆刻篇.pdf北堂旧藏齐白石印集.pdf十钟山房印举.pdf十钟山房印举2版.pdf单晓天印集.pdf南京印社闲章艺术精品展.pdf南海遗珠印谱.pdf印学史[沙孟海].pdf印苑巨匠钱瘦铁 [韩天衡].pdf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pdf 历代印风系列汉印 .pdf历代篆刻作品精选 .doc古代玺印选.pdf古图形玺印汇.pdf古玉印集存.pdf古玺文编.pdf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pdf 古玺汉印集萃.pdf古肖形印臆释.pdf古陶文汇编.pdf叶潞渊[潞翁自刻百印集].pdf名家篆刻作品赏析吴昌硕.pdf名家篆刻艺术赏析李叔同.pdf听天阁印话.pdf吴子建为谢稚柳所刻印章原石.pdf 吴昌硕临石鼓文.pdf吴昌硕刻田黄自用印.pdf吴昌硕印存-原石精拓.pdf吴昌硕篆刻及其边款.pdf吴昌硕篆刻精品选.pdf吴湖帆常用印谱.pdf吴熙载印集.pdf吴让之印存.pdf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pdf周南海篆刻[心经]水晶系列.pdf图说中国书画装裱.pdf图释古汉字.pdf基础汉字形义释源.pdf增补徐三庚印谱.pdf增补钱松印谱.pdf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大千印留.pdf大康印稿.pdf天津博物馆藏印.pdf姓氏押印汇集.pdf孙慰祖印谱.pdf孙慰祖的印中岁月.pdf安持精舍印冣(上海美术).pdf安持精舍印冣.pdf安持精舍印赏.pdf封泥汇编-福庵.pdf小林斗盦先生遗作展暨怀玉印室藏印展.pdf 履盦三代朱迹.pdf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pdf峄山碑.pdf峄山碑与篆书技法.pdf峄山碑及其笔法.pdf常见印石石种简介.pdf式熊印稿.pdf张邯遗朱.pdf当代篆刻选第一集.pdf徐三庚印谱1993上海书店出版社.pdf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pdf心经印集.pdf心经边款.pdf意在全神-西泠八家书画印精品展.pdf我在故宫七十年.pdf战国文字编.pdf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pdf战国鉩印分域编.pdf批量提取文件家夹名称(文件树).bat掌上金石大字典.CHM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pdf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pdf敔堂印稿60件.pdf文件树.txt新印谱革命样板戏唱词选刻[1972年版].pdf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pdf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pdf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修订本).pdf 方去疾编胡钁印谱.pdf施晓峰篆刻网络展(1).pdf日本篆刻家作品联展.pdf日本藏吴昌硕金石书画精选-金石.pdf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pdf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修订本.1980).pdf朱复戡[静戡印集]民国商务版.pdf朴堂印稿.pdf李平篆刻精选_2006.pdf来一石先生篆刻.pdf来楚生[然犀室印存].pdf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pdf来楚生印稿.pdf来楚生印谱.pdf来楚生印集.pdf来楚生白文印留红图示法分析.pdf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桂建民篆刻与杂谈.pdf梅斋鸟虫皕印.pdf欧阳询书法特征研究(邓散木).doc汉印印谱.pdf汪关印谱.pdf沙孟海兰沙馆印式.pdf沙孟海印集.pdf沙文若印集.pdf沙村印话-沙孟海.pdf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pdf治中国印·扬冠军名[沧海印社为中国奥运冠军治印].pdf 济南七十二名泉印谱.pdf潘方尔印谱.pdf玉印集存.pdf王国维考古学文辑.pdf王福庵印存.pdf王福庵印集.pdf王福庵篆书千字文.pdf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pdf甲骨学文字编 .pdf福庵印缀.pdf秦印文字汇编.pdf童衍方篆刻作品选.pdf简琴斋印存.pdf简经纶(琴斋)治印108方.pdf箫汉刻心经.pdf篆刻-精品欣赏2(彩图精编版).pdf 篆刻-精品欣赏3(彩图精编版).pdf 篆刻-精品欣赏(彩图精编版).pdf篆刻五十讲-吴颐人编著.pdf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pdf篆刻刀法常识.pdf篆刻印史编年.txt篆刻字形字典1992年.pdf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篆刻技法图典.pdf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pdf 篆刻病印评改摘要.pdf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pdf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边款.pdf 篆刻针度.pdf粤港澳台·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pdf精品汉代官印263方.pdf精品汉代私印387方110414.pdf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pdf罗福颐印选.pdf老井篆刻《心经》2011.pdf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畫.pdf茅大容印集.pdf茅盾笔名印集.pdf萍斋篆刻.pdf蒋维崧印存.pdf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pdf西夏官印汇考.pdf西泠八家印选.pdf西泠八家原石高清网络展.pdf西泠印社 [总第三十一辑-战国秦汉封泥文字研究专.pdf 西泠印社-中国国石及历代印谱专场展].pdf西泠印社历任社长印谱.pdf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pdf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pdf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pdf西泠印社藏近代篆刻名家印章选拓初集.pdf西泠四家印谱.pdf西泠新晋社员推荐—沉慧兴.pdf说文解字(检字版).pdf说文解字与篆刻艺术.pdf负翁印痕.pdf赵之琛印集.pdf赵之谦印章.pdf赵之谦印谱原印本.pdf赵之谦篆刻原石.pdf赵叔儒印存.pdf赵叔孺印存.pdf赵古泥印谱.pdf边款知识和钤印法.pdf迎香港回归百印集.pdf近现代名家篆刻.pdf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临摹教程.pdf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pdf金文大字典.pdf金文编(四版).pdf金铁丹心-海上八家篆刻展.pdf鉴印山房藏印.pdf鉴识田黄.pdf钱君匋 [长征印谱].pdf钱君匋[丁卯印存].pdf钱君匋作[鲁迅印谱].pdf钱君匋巨印长跋选.pdf钱君匋精品印谱.pdf闲雅西泠-西泠印社社员刻闲文印.pdf闲雅西泠·西泠印社社员刻闲文印选[乙之卷].pdf 闲雅西泠—西泠印社社员刻闲文印特展.pdf陆康[吉印祥语].pdf陆康[鸟虫篆印心经].pdf陈大中三湖精舍藏古铜印.pdf陈巨来 [安持精舍印冣].pdf陈巨来印选.pdf陈巨来印集.pdf陈巨来原拓印谱选.pdf陈巨来圆朱文印选 .pdf陈巨来圆朱文印选.pdf陈巨来治印墨稿.doc陈巨来治印墨稿.pdf陈巨来治印墨稿选.pdf陈师曾印谱.pdf陈茗屋[茗屋扶桑留痕].pdf陈茗屋印集.pdf陈茗屋近作展.pdf集古珍赏.pdf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pdf韩天衡书法篆刻作品精选.pdf韩天衡作品欣赏.pdf韩天衡鸟虫篆印.pdf韩登安[西泠印社胜迹留痕印谱].pdf韩登安印存.pdf饕餮藏官印.pdf香山非鱼[古琴名曲九方].pdf马一浮篆刻.pdf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pdf黄士陵篆刻[心经].pdf黄山七十二峰印谱.pdf黄山胜迹印痕.pdf黄牧甫印存 [西泠印社版].pdf黄牧甫印聚[丁丑辑本].pdf黄牧甫印谱(西泠印社版).pdf齐白石[借山馆印存].pdf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齐白石印影.pdf齐白石印艺.pdf齐白石闲章.pdf齐白石闲章精选.pdf├─印章普(善本)《古今印则》.四卷程远摹选.项梦原校.明万历.pdf九成宮醴泉銘.魏徴撰.欧陽詢書.pdf二程印谱.pdf何震——雪渔印谱.pdf印谱.pdf吉金斋古铜印谱.六卷.何昆玉辑.吴大澂鉴定.pdf吴氏印谱.吴睿.万历茅一相刻.欣赏编本.pdf宝砚斋印谱.清.林皋篆.清康熙五十一年钤印本.pdf宣和集古印史.明.来行学编.八卷.明万历时期钤印.宝印斋藏板徐安刊本.pdf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pdf甘氏集古印正.02.pdf甘氏集古印正.03.pdf登安印稿初集.pdf缶庐印存二集原拓.pdf缶庐印存初集原拓 .pdf能尔斋印谱.六卷.清.钱桢辑.清康熙时期钤印本.pdf问经堂印谱.三集.十二卷.清.包桂生.鉴藏.清咸丰元年蓝印朱色钤印本.pdf集古印谱.6卷.王常编.顾从德校.明万历3年.武陵顾氏芸阁刊朱墨印刻本.1575年.pdf集古印谱.pdf飞鸿堂印谱5集40卷.pdf明版《学山堂印谱》明版《学山堂印谱》01.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2.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3.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4.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5.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6.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7.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8.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9.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0.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1.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2.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3.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4.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5.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6.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7.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8.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19.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0.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1.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2.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3.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4终.pdf └─集古印篆古籍字典(善本)集古印篆1.pdf集古印篆2.pdf集古印篆3.pdf集古印篆4.pdf└─邓散木邓散木[一足印稿].pdf邓散木印谱.pdf邓散木印集.pdf邓散木原拓印稿.pdf邓散木篆刻北京工艺本.pdf。
篆刻艺术教学课件
Step3:刻石
第一种:与执笔法近似,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 中指抵住刀柄,无名指和 小指紧贴中指
第二种:用拇指抵住刀柄, 其余四指握柄上端,五指 合力自上而下运刀。
切刀法
五指握刀,刀柄垂直,以刀角入石,运用腕 力频频向下按刀,使两刀刀角交替切进石内, 将切出的刀痕连接成印文线条。
切刻时按刀用力不要太重,使刻出的跳刀痕 迹错综不齐,形同锯齿。应使切刻出的线条 气势连贯,浑然一体。
满文
满文印出现在清代的官印中,有半为 汉文篆书、半为满文的;亦有半为汉 文篆书、半为满文九叠篆的;还有篆 文、满文和篆体化满文三种字体合一 的印章。
押字
押字亦称花押印,是把名字花 写变化成一个类似图案的符号 作为私印的印文。押字印起于 宋代,至元代很为盛行,故亦 有“元押”之称。其形式,有 单一个押字的,也有上刻楷书 姓氏,下端为一花押的,还有 表示吉祥的和各种动物形状的 押印。
3、缪篆
缪篆是出现在汉代私印中的一种印章文字。 其笔画如丝之缠绵、屈曲宛转,系吸取汉 碑额篆字和瓦当文字变化而成,用缪篆作 为印文只局限于私印。它的宇形不同于摹 印篆,同鸟虫篆类似,但却没有鸟虫篆鸟 头虫鱼的形状,是介于摹印篆和鸟虫篆之 间的一种字体。
鸟虫篆
鸟虫篆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 文上,到了汉代被列为汉六书之一。鸟虫 篆是依据篆书的字形,将笔画屈曲盘环, 处理成鸟、虫、鱼等形状,用于印章别具 一格。这种字体仅限于私印和吉语印中使 用。
篆刻的材料
编号
1 2 3 4 5
战国秦汉古印材
铜 玉 象牙 犀角 黄杨木
明清以后印石
寿山石(福州寿山) 青田石(浙江青田) 昌化石(浙江临安昌化) 巴林石(内蒙古赤峰)
..............
历代篆书名家及作品大全
历代篆书名家及作品⼤全⼀、概述篆书,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书体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从古⾄今,篆书名家辈出,其作品各具特⾊,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艺术⻛貌。
本篇将为您详细介绍历代篆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展示篆书的魅⼒与传承。
⼆、先秦时期——篆书的起源1.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篆之⽗”。
他的作品《泰⼭⽯刻》、《琅琊刻⽯》等,线条流畅,结构严谨,为篆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春秋战国诸⼦,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篆书名家,如⻬国的陈曼、楚国的吴孟、燕国的王孙等。
他们的作品各具特⾊,丰富了篆书的⻛格与内涵。
三、汉代——篆书的成熟与繁荣1.曹喜,汉代著名书法家,擅⻓篆书。
他的作品《熹平⽯经》,字体⼯整,⻛格典雅,展现了汉代篆书的端庄与秀丽。
2.蔡邕,东汉书法家、学者,被誉为“篆圣”。
他的作品《熹平⽯经》和《袁三君颂》等,线条婉转流畅,结体巧妙,具有极⾼的艺术价值。
四、魏晋南北朝——篆书的变⾰与创新1.钟繇,三国时期书法家,擅⻓篆、⾪、真、⾏、草等多种书体。
他的篆书作品《尚书宣示表》,既有秦篆的古朴,⼜有汉篆的秀逸,为后世所称颂。
2.卫恒,⻄晋书法家,以篆书名世。
他的作品《四体书势》等,在继承秦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种圆润、秀丽的新⻛格。
五、唐代——篆书的盛世1.李阳冰,唐代书法家,尤以篆书闻名。
他的作品《三坟记》、《谦卦碑》等,线条挺拔有⼒,结构严谨⽽不失变化,展现出盛唐的⽓象。
2.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其篆书作品《颜⽒家庙碑》等,在继承前⼈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雄浑、豪放的新⻛格。
六、宋代——篆书的复古与创新1.⽶芾,宋代书法家、画家,其篆书作品《研⼭铭》等,在传统的基础上融⼊了⾏书的笔意,展现出⼀种潇洒、灵动的⻛格。
2.赵佶,即宋徽宗,宋代书法家、画家。
他的篆书作品《千字⽂》等,线条婉转流畅,结体巧妙,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七、明清时期——篆书的继承与演变1.⽂徵明,明代书法家、画家。
王福庵篆书对联.docx
[ 标签 :标题 ]篇一:篆书书写入门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篆书书写入门: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组图)作者:沈晓英来源:篆书书写入门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人手,至于以哪本帖为范本,前人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先秦刻石,还是清季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很大影响。
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说文部首》一经行世,习篆者多作为临摹范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 ,原名寿祺,后更名噙,字维季,号福庵,晚号持默老人。
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
王福庵幼承家训,耳濡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
下面我们以此为蓝本,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12345篇二:王福庵王福庵王福庵( 1878-1960.3.2),原名王寿祺,后更名王噙,字维季,号福庵、福厂、屈匏,70岁后号持默老人,别署罗刹江民、印佣、锄石农、屈瓠、罗刹江民等,室名糜砚斋、春住楼,清·浙江省仁和县(今杭州市)人,晚年客居上海。
幼得家父亲炙,注重文学。
工书法,精篆刻,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中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家。
晚清时期,幼承家学,喜爱训诂、词章、金石、书画之学。
10 余岁即工书法、篆刻,弘扬印学,以书法篆刻有声于时。
年轻时供职铁路。
1904 年 25 岁时与叶铭、丁仁、吴隐等人联合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保存金石,研究印学”。
历代篆刻名家简介
历代篆刻名家简介桂馥桂馥(1736一1805) 清代篆刻家,文字训诂学家。
字未谷,号冬卉,又号老菭,别署渎井复民,山东曲阜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登进士,官云南永平县知县。
藏书甚富,好考订文学源流。
篆刻宗秦汉鉩印,刀法挺拔,不求时尚,非至好不能得其所刻,作品流传至少。
研究语言文字之学,取《说文解字》与古代诸经典文义相参校。
著有《缪篆分韵》五卷、《续三十五举》、《说文义证》等。
蒋仁蒋仁(1743-1795) 清代篆刻家。
原名泰,字阶平,后得“蒋仁”古铜印,乃更名,号山堂,别号吉罗居土、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篆刻师法丁敬,参以己意,于流利中见朴茂,且以颜体行楷刻侧款,别有风致。
与丁敬、黄易、奚冈齐名。
为“西泠八家”之一。
兼善书法。
奚冈奚冈(1746—1803)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
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歙县),一作安徽黟县人,寓浙江杭州西湖。
擅篆刻,宗秦汉,师法丁敬,并有发展,风格清隽,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
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为杭郡四名家,再加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为西泠八家。
亦工诗善书,长于绘事,性孤介,非其人不予。
书兼工四体,真书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高出流辈。
山水潇洒清润,得董其昌法。
老年入李流芳一派。
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亦超脱,为浙中画家巨擘。
曾作《溪山素秋图》、《蕉竹幽兰图》、《春林归翼图》等轴。
传世画迹有《蕉林学书图》卷、《题襟馆图》卷,现均藏故宫博物院。
著有《冬花庵烬余稿》。
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原名琰,又字顽伯,一作完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
精四体书。
篆书得汉碑篆额及唐李阳冰《三坟记》等篆字体势笔意,沉雄朴厚,自成面目,一洗刻板拘谨之风。
曾书《黄鹤楼诗轴》、《晚眺峻爽楼诗轴》、《四体书屏》、《沧海日长联》等。
篆刻得力于书法,苍劲庄重,流利清新,使当时局限于取法秦汉鉩印的风气为之一变,世称“邓派”,亦称“皖派”。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转帖一)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转帖一)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如何修炼一双鉴印的利眼今天,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开放与发展的时代,而且也是现代信息传媒迅猛发展和高度发达的时代。
在社会巨变中,现代的中国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地球村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成果信息,真正实现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一瞬",视野极为开阔的理想境界。
由此,在知识结构、鉴赏观念、收藏方式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使审美情趣与收藏鉴赏取向产生新的飞跃。
生活中宽带互联网络的运用,使收集信息的手段和获取速度又大大超过了前人,常常出乎人们意料,何苦担心不会篆刻而不敢涉及。
其实,加强相应的文史修养,了解了印章的历史、制度、流派,及各类印材的感性认识,鉴印藏印便不是件玄之又玄的难事。
日积月累,聚印成谱,肩负一个藏印家的称谓决不是幻想。
一、识篆养底气从《说文解字》入手用看惯熟视现代字体的眼光来识别篆字、欣赏篆字,确实感到非常陌生,两者的差异很大。
许多收藏爱好者之所以不敢问津印章,原因就在篆字上。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
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其实,篆字不过是古人的平常字体,是因为时代变迁才使它演化成了现在人们日常书写和阅读的字体。
而印章印文,特别是闲章、书画用的艺术印章,却始终习惯沿用古人的篆体,印章多以篆字来体现它的价值。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
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段玉裁对它做了大量的注解,其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
好印者如果因此而生发对文字学的兴趣,那么,由此入门乃为正道。
当然,对一位刚入门的藏印者来说,手头置一部((说文解字》,再加上《中国书法大字典》、《中国篆刻大辞典》,犹如安下大本营,进可通晓古玺文,退可领会汉印文。
有这么几册最需要、最实惠的工具书在案,底气渐盛,步到古肆,亦有一半胆力可以支撑。
西泠八家
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室名未虚室。
浙江杭州人。与富阳胡鼻山人胡震交易最深,同时往返沪杭之间,与上海诸名家游。
篆刻承浙派余序,淳厚浑朴,气势非凡,虽列“西泠八家”殿军,实乃溯汉追秦,推陈出新之巨擘。
赵之琛深叹其能:“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细审其迹,天资之外,盖得力于尝摹汉印二千方,人莫及也。
卒年五十九。著《小蓬莱阁诗钞》等。
4、奚冈(1746—1803)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歙县),一作安徽黟县人,寓浙江杭州西湖。擅篆刻,宗秦汉,师法丁敬,并有发展,风格清隽,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为杭郡四名家,再加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为西泠八家。亦工诗善书,长于绘事,性孤介,非其人不予。书兼工四体,真书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高出流辈。山水潇洒清润,得董其昌法。老年入李流芳一派。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亦超脱,为浙中画家巨擘。曾作《溪山素秋图》、《蕉竹幽兰图》、《春林归翼图》等轴。传世画迹有《蕉林学书图》卷、《题襟馆图》卷,现均藏故宫博物院。著有《冬花庵烬余稿》。
西泠八家是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1、丁敬(公元一六九五年至一七六五年) 清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年,年七十一岁。与金农友善,常相唱和。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同举“博学鸿词”。敬诗造语奇堀,最工长篇;一生清贫,又好金石,工篆刻,家富收藏,篆刻宗秦汉,又不囿成规,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树一帜,开“浙派”之先河,为时所称。印谱为“西泠八大家”之首,海内奉为圭臬。善写梅,亦擅兰、竹、水仙。著有《龙泓山馆诗钞》,《清史列传》,《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等传于世。浙派兴起于清代中叶,与皖派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流派,其开山祖就是丁敬。
(书法典藏)“西泠八家”书法篆刻作品欣赏31页全汇编
“西泠八家”书法篆刻作品欣赏西泠八家,指的是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
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
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
西泠八家不仅篆刻开宗立派,书法也别具风格,独树一帜。
具体来说,“西泠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01丁敬(1695—1765)丁敬擅长隶书,继传统自成一家,善写梅、兰、竹、水仙,笔间潇洒,别有韵致;篆刻成就极高,取法秦汉,并吸收何震、朱简之长,参以隶意,用切刀法刻印,别具面目,为“浙派”创始人,“西泠八家”之首。
丁敬《隶书六言联》纸本隶书106×22cm×2释文:饮酒敢忘古态,温经如逢故人。
——胸中古态熏,因出见皮日休和陆鲁望压酒诗。
敬身撰句,书赠宝岑秀才。
丁敬《楷书七言联》纸本楷书115×25cm×2释文:衣帢蕴藉多风貌,几研清严见性情。
丁敬。
02蒋仁1743—1795,蒋仁尤善治印,印风、刀法苍劲简古,篆法静穆洗练,较丁敬则稍趋工整,形式亦少变化,故章法上看来更为纯熟。
书法师颜真卿、孙过庭诸家,行楷尤擅;蒋仁《行书柳子米南八言联》纸本行书133×28cm×2上海道明2011秋拍释文:柳子厚文章多六法,米南宫书画为一家。
款识:吉罗居士仁。
印鉴:蒋山堂印、吉罗庵蒋仁真水无香印03黄易1744—1802黄易隶书笔划圆润平实,气势宏大,觉得古法,是为大家,山水画冷逸幽隽,以淡墨简笔取神韵,有金石味;抚印为丁敬高足,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
黄易《隶书授其为复八言联》南京博物院藏释文:授其大道以极无上,为复定礼而表所尊。
秋庵黄易。
小松所得金石黄易刻04奚冈1746-1803奚冈四体皆工,尤精行草,山水画潇洒自得,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超俗,为浙中画家巨擘;在篆刻上,他宗法秦汉古印,推崇丁敬,笔法拙中求放,布局善变,古朴雄健,并善用切刀,领浙派篆刻阳刚风气之先。
篆书入门(打印版)
篆书入门(打印版)篆书入门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的形状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比例大致为3:2左右。
其次,小篆的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此外,小篆的空间分割均衡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最后,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上紧下松。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在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中,横、竖、横弯、直弯、上弧、下弧、左右外弧、方弧和弯曲弧都需要掌握。
在写横时,要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写竖时,要使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行至底点勿顿,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写横弯时,要逆锋落笔向左,转锋向右行笔,___向下行笔,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写直弯时,要逆锋落笔向上,转锋向下行笔,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写上弧和下弧时,要欲右先左,欲上先下,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自然不留痕迹。
写左右外弧时,要保持两边弧的起讫处一致,不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而不松散。
写方弧时,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写弯曲弧时,要掌握圆劲的接、衔接。
总之,掌握小篆的笔法对于学好篆书非常重要,需要多加练和理解。
篆字分为内抱和外抱两种结构。
内抱指弓背向外,弦向内,称为“相向”;外抱指弓背向内,弦向外,称为“相背”。
虽然两者都有独立的形态,但是不能视为相同。
相向的结构虽然向内抱,但是两部分都有独立的形态;相背的结构虽然向外分,但是两部分仍然有联系。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转帖三)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转帖三)接前页(三)以两只大南瓜为贽礼的张燕昌张燕昌(1738-1814),字芑堂,因手上有鱼纹,故号文鱼,亦作文渔,别号金粟山人等。
浙江海盐人。
幼时生活较为贫困,但却长期醉心于金石篆刻之学。
惜无师门可寻,只听说当时杭州有名的金石家名叫丁敬,却又无钱去投师,左思右想,踌躇不定。
后经过瓜田,忽然想到,海盐的南瓜大又甜,背两个去杭州送给丁敬,也算是一番心意。
在个夏秋之间的炎热季节,他背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南瓜,风尘仆仆,满身大汗地赶了一天路到了杭州,找到了丁敬的家。
张燕昌的一片真诚求学之心,终于感动了年过六十的丁敬,破例收了这个农村里来的青年作学生。
以两只大南瓜贽拜丁敬为师之事,足见师生两人的脱俗,传为美谈。
才子之所以"才"是因为拜了名师,于是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连丁敬自己也说张燕昌是个得意门生,真可谓名师出高徒。
此外,既能拜名师而不被拒之门外,则自己也须有些真本领。
张燕昌在老师的悉心指授下,刻苦用功,能日记千言,加之过目不忘的聪颖天资,常有独到创见,深得丁敬赏识。
于是,他如鱼得水,经过多年锲而不合的钻研努力,大凡商周钟鼎彝器,汉唐碑碣石刻,无不潜心搜寻,尽心考释,并常与梁同书、贫方纲共同探究,终日不倦,时有创获。
前后收集了几百种金石资料,先后著成《金石契))、《飞白书录》、《石鼓文考释》、《续鸳鸯湖擢歌》等。
在篆刻上,他除了师法浙派切刀方折一路之外,似乎也不自囿于此。
如果说,浙派的技巧到了西泠后四家显得略有定型,稍显活力不足的话,那么作为直系门生的张燕昌却并没有此弊。
他的白文印在方折基础上极尽移让腾挪之能事,刀法同样朴实无华而人木三分,但在空灵变化方面却更胜一筹。
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出自随意纵横的娴熟用刀技巧,使他的变化具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境界。
如水到渠成,自然生韵。
从他的《芑堂印谱》诸作中,可窥见其貌。
朱文印"翠岚"和"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二印取法元、明,刀法取浙、皖两家,冲切并用,利涩同存,构成他在静逸中有超脱尘俗之气。
中国历代著名篆刻家大全(珍藏版)
中国历代著名篆刻家⼤全(珍藏版)阅读本⽂前,亲爱的读者,相识皆是缘分!请您点击上⾯的“关注”。
我主要系列地介绍,英国王室、全世界各国王室及⽇本的皇室的⽣活趣事,⽇本的时政、新闻、科技、地震预测、特写等每天都有5篇以内的分享。
希望您喜欢。
请您關注,完全是免费订阅。
⾮常感謝⼤家的关注和閱讀,⼤家有什麼感想和意见,建议都可以在评论区留⾔哦,我都会仔细阅读,虚⼼接受,当然也⾮常想得到您的⿎勵,不要忘记点赞哦,我们⼀起共勉,⼀起进步,如果您喜欢那就请,订阅吧!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
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殷商时代,⼈们就⽤⼑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
这些⽂字⼑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的“刻字”⽔平。
在春秋战国⾄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上刻制的,鉨是⾦属上刻制的。
秦始皇统⼀六国后,规定“玺”为天⼦所专⽤,⼤⾂以下和民间私⼈⽤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不⽤了。
这就形成了帝王⽤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印称“章”,私⼈⽤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字旁。
凡是在⽟⽯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帛成为通⾏的书写⽤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改为“⽵”。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刻⽯、镂⽵、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部分⽽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体,印⾯上的⽂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的使⽤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雕刻⽅法,在印⾯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此治印之学也有⼈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中国现代书法篆刻.doc
中国现代书法篆刻中国1912年以来的书法篆刻。
清代末年,由于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存世的古代书迹,包括近世出土的殷墟的甲骨、齐鲁的封泥、西域的简牍、河洛的墓志以及帛书、纸卷等,大量影印,流传甚广,加上各种形式展览会的盛行,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故宫的开放,私人和内府珍藏的书迹名品公开陈列,使当时学者能见前人所未见,知前人所未知,学风丕变,仿秦汉、宗魏晋成为一时风尚。
并开始出现南帖北碑自然融合,篆、隶、草、楷四体并用的新趋势。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初年,书法家以康有为、郑孝胥、沈曾植、吴昌硕等人最为著名。
康有为的书法初临《乐毅论》以及欧阳询、赵孟□,后改习六朝碑版,晚年则“欲孕南帖、胎北碑,熔汉隶、陶钟鼎,合一炉而冶之”。
他的楷书,尤其是擘窠大字,纵极瑰伟,在曲铺横宕的书势中融合圆直狭长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行法;行、草参合篆、隶笔法,显得苍古质朴,奇宕纵横。
所著《广艺舟双楫》,抑唐尊魏,倡导碑学,影响很大。
郑孝胥也是一位以帖入碑,由唐宋而上溯六朝的书法家。
他的楷书,坚挺清刚,于冲夷处寓有激荡的气调,由此一矫清末以来赵之谦、陶□宣飘泛、板滞的习气。
同时,他的篆、隶书,矫健飞动,也能自标一帜。
沈曾植的书法,初学包世臣、吴熙载,晚年取法黄道周、倪元璐,且上追锺繇、索靖,能博综诸家,纯以神行,尤其用章草法写行书,气格高古,有人誉之为张芝复生。
所著《海日楼札记》、《海日楼题跋》,用治学的方法论艺术,深入精微,特别是叙述书画融通之理,书体递变之迹,辨析“六代清华”与“三唐奇峻”的分野,石刻和墨迹的差异,擘肌分理,十分透彻,可以说是发前人之未发,代表了近代书学研究的高度与深度。
吴昌硕以篆书擅名。
他寝馈石鼓文,参用草法,凝练遒劲,朴茂雄深,面目一新,结体左右参差,行气如虹,卓然成为一代宗师。
同时,“强抱篆隶作狂草”,行草书苍劲雄健,气度恢宏,也不同凡响。
近代书法,吴昌硕、沈曾植最为大家,功力之深,境界之高,远远超过前代。
26650217_邓石如“印从书出”浅议
表现自身的书法面目。“学然后知不足”等印取 法汉碑篆文,结体上紧下疏,突出纵长之态,表 现出吴让之在以汉碑额风格的文字入印时,与邓 石如有着不同的取法方式。⑤
徐 三 庚(18 2 6 -18 9 0)早 年倾心丁 敬、黄 易、陈鸿寿、赵之琛等西泠印人的篆刻,熟练 掌握了浙派的篆法规律与刀法技巧。徐三庚38 岁时,见到了邓石如印册,即被其艺术深深感 染,开始拓展自己的篆刻取法范畴,用冲刀法 创作了“治安”“竹君画印”等小篆白文印,其 中白文印“治安”款署:“癸亥春王月二十日, 观完白印册,适治安仁兄来访,属为检此,率 而应命,三庚。”43岁作“成达章印”“若泉”两 面印款署:“戊辰长至,坐雨请(青)爱庐,仿完 白山人两面(面)印,为若泉弟,徐三庚。”53岁 作白文印“不负所学”其款署:“乙丑七月,志 卿仁兄属,三庚仿完白山人法,时客沪上。”随 着视野的拓宽,徐三庚开始探索“印外求印” 的路径,涉及商周金文、两汉碑额、瓦当、印范
· 艺术随笔
CHINESE ARTISTS IN PAINTING & CALLIGRAPHY 2022.03 总第149 期
邓石如“印从书出”浅议
□ 李立山
邓石如(1743-1805)“印从书出”的印学 思想,启发了晚清印人的“印外求印”①,邓石 如之后名家迭起,在继承“邓派”的基础上继 续创新与发展,例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黄牧甫等等。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新
注释: ①侯雁南《“印从书出”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邓石如 对汉代篆书碑额的取法为例》,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 文,2018年4月,第24页。 ②武蕾《邓石如印学思想及篆刻实践研究》,《长春工业 大学学报》2014年11月第6期,第166页。 ③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第598页。 ④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第595页。 ⑤武蕾著《邓石如印学思想及篆刻实践研究》,《长春工 业大学学报》2014年11月第6期,第167页。 ⑥韩天衡、张炜羽《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上海书画出 版社,2011年,第65页。 ⑦张小庄《赵之谦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8月,第 273、274页。 ⑧张小庄《赵之谦研究》,第275页。 ⑨韩天衡、张炜羽《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第86页。 ⑩韩天衡、张炜羽《中国篆刻流派创新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完整word版)篆书入门(打印版)
篆书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历代文人书法之95清中期篆隶名家
历代文人书法之95清中期篆隶名家清中期篆隶名家清中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擅书的书法家,如钱大昕、桂馥、钱坫、孙星衍、钱泳、张廷济等,他们都擅长隶书,由于他们有坚实的文字学基础,其篆隶醇雅清古,别开生面。
钱大昕(1728年—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
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
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
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
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弘历南巡,因献赋获赐举人,官内阁中书。
十九年(1754),中进士。
复擢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三十四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
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
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
乾隆三十七年,钱大昕补为侍读学士,并让钱先后担任山东、河南、江浙诸省份会试主考;后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
但钱大昕是淡薄名利之人,乾隆四十年,钱以丁忧为由辞官回乡,从此不再出山,一心读书。
归田三十年,潜心着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人。
晚年自称潜研老人。
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虽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亦不墨守汉儒家法。
乾嘉时期(1736-1820年)学者好言"实事求是",钱大昕尤为突出。
同时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
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
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撰成《二十二史考异》,纠举疏漏,校订讹误,驳正舛错,优于同时其他考史着作。
其治史范围广于同时诸家。
于正史、杂史而外,兼及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以及音韵等。
对宋、辽、金、元四史,用功甚深,元史尤为专精。
他曾打算重修《元史》,未成。
历代名家印谱
历代名家印谱历代名家印谱第一部分:印谱的概述印谱,是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历代名家的创作心得和技巧,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宝贵资料。
自古以来,中国印谱繁衍不绝,其中收录了众多名家的印章作品和相关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引领着后人在印章艺术道路上追求更高境界。
第二部分:魏晋时期在魏晋时期,印章艺术日渐兴盛,一些名家的印谱已经成为文人雅士争相模仿、学习的范本。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羲之的《玺印六事序》。
这本印谱不仅收录了王羲之的印章作品,还详细阐述了印章的制作工艺、刻字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为后来的印章艺术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唐宋时期进入唐宋时期,印谱的编写数量更加庞大,名家云集,印章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欧阳询的《欧阳询印谱》。
该印谱以楷书体的印章为主,风格潇洒、秀美,成为后来欧体书派的重要参照。
此外,苏轼的《苏轼印谱》也备受推崇,他擅长隶书体的印章,所刻作品字形工整,气势磅礴。
第四部分: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印谱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且内容更加丰富。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要数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董其昌的《千家诗印图谱》。
这本印谱以诗作为主题,集合了千余家诗人的名篇佳作,融诗与印章于一体,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同时,石涛的《石涛印谱》也备受瞩目。
他以山水画为印章题材,潇洒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一种别样的印章审美。
第五部分:近现代印谱近现代印谱的编纂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20世纪初,潜时教授的《篆刻印谱》被誉为中国近代篆刻的权威之作,系统地整理和阐述了篆刻的技法、分类和名家作品,为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齐白石的《齐白石印谱》,集结了他众多的印章作品,展现出了浓郁的齐白石风格,成为近代印章艺术的重要代表。
结尾段落:历代名家印谱,见证了中国印章艺术的丰富多样和演变发展。
无论是刻印工艺、题材选择还是艺术风格,每一个时期的名家印谱都独具魅力,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
历代印学家的秘笈,大师篆刻论著合辑,你读过几部?
历代印学家的秘笈,大师篆刻论著合辑,你读过几部?篆刻转印贴,刀法练习,兴趣提升,12大张240印面,39元包邮!<>12“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
”让我们静座,了解一下历代印学家的秘笈:袁三俊与《篆刻十三略》,周亮工与《印人传》,冯泌与《东里子论印》,许容与《说篆》,吴先声与《敦好堂论印》,朱象贤与《印典》,张在辛与《篆印心法》,高积厚与《印述》,桂馥、姚晏与《三十五举》续,陈克恕与《篆刻针度》,魏锡曾与《绩语堂论印汇录》。
袁三俊与《篆刻十三略》袁三俊,字籲尊,号抱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
不屑制举,唯肆力于六书。
在村中私塾读书时即喜篆刻,父、师恐其因之荒废学业严厉呵责而不止。
印章师法秦汉,兼得顾云美、汪虎文神韵,著有《抱翁印稿》,惜已不复见。
另著《篆刻十三略》出现于清初印坛,语简意赅,言之有物。
道光间被顾湘收入《篆学丛书》,故后之学者得以每每引用其说而辅陈之,也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篆刻艺术思想遗产。
《篆刻十三略》,即十三则印论,题为,学古、结构、章法、满、纵横、苍、光、沉着、停匀、灵动、写意、天趣、雅,是作者针对当时印坛所出现的一些弊病而从正面立论的。
第一则“学古”曰“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楷模,犹学书必祖钟、王,学画必宗顾陆也。
广搜博览,自有会心”,至理名言,为全文之总论。
第二至四则论述章法,第五则论述刀法,第六至十二则阐述印章美学的基本审美标准,第十三则论述印人的修养素质。
其中尤以对印章美学的阐述最为精彩:沉着:不轻浮,不薄弱,不纤巧,朴实浑穆,端凝持重,是其要归也。
文之雄深雅健,诗之遒炼顿挫,字之古劲端楷,皆沉着为之。
图章至此,方得精神。
灵动:灵动不专在流走,纵极端方,亦必有错综变化之神行乎其间,方能化板为活。
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在创作中获得的细微的审美感受。
一“沉着”,一“灵动”,其美于何,其病于何,聊聊数语,一目了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工二篆,印继八家
20世纪初,罗榘在(《西泠八家印选》的序中总结:“吾杭印人以子行(吾丘衍)始,以叔盖(钱松)终。
”此时浙派渐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
到清末民国时期,浙派印人已经认识到程式化的倾向给流派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威胁,王福庵以浙派印凤为主线,去芜存精,并上溯秦汉、博采元明,吸收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理论,重塑浙派形象,成为新浙派代表人物。
姚羲民赞王福庵:“印继八家传一脉,书工二篆卓千秋。
”
一、“印宗秦汉”与“印从书出”
1 “印宗秦汉”与“印从书出”理论的发展
元代赵孟?\、吾丘衍针对当时印章流行“妄意盘曲,且以为法”(吾丘衍《学古编》第十八举)的九叠篆,造成印风凋敝的状况,最先提出白文宗汉的艺术主张,强调汉印的质朴之美。
这一理论最初的提出,含义并不完整,理解也有局限,其后,在明清印人的不懈探索下,“印宗秦汉”理论不断丰满。
但是,篆刻实践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理论的成熟,“印宗秦汉”落实在创作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为生硬的形式模仿,泥其形,失其神。
直至浙派开山大师丁敬的出现,情况始有改观,他是“印宗秦汉”思想发展的集大成者,以“思离群”(丁敬《论印绝句十二首》)的大魄力,变形式的模仿而为气韵的探求,以短刀碎切的创新刀法表现秦汉印苍茫浑厚之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独特个性
又深得秦汉精神的浙派印风。
西泠后起七家在丁敬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着“印宗秦汉”的理论与实践,浙派印风走向成熟,影响巨大,从学者甚众。
但另一方面,后来的浙派追随者夸大了浙派篆刻中的习气,浙派篆刻因“燕尾鹤膝”之弊为人所厌,而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思想给皖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邓石如大量临习周秦汉篆书名迹,特别是秦汉碑额、瓦当,篆、隶书笔法互融,使走入僵局的篆书艺术萌发出新的生机。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
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写篆。
”整个社会篆书书写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了治印水平的提高,邓石如成为启迪后人的标杆,乾嘉以后篆刻名家辈出,无不受其影响。
2 两种理论的相通之处
“印宗秦汉”和“印从书出”虽然是印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但究其根本是统一的。
韩天衡在《明清流派印章初考》中论及秦汉印水平的高明,重要原因之一为:“当时的印文,基本是当时社会用字,用以入印驾轻就熟,增损变化,都能得妙理而不逾规。
”也就是说,秦汉印水平之高,原因正在于“印从书出”,当时人们对篆书非常熟悉,因此用以入印得心应手,随意变化,有天真不羁之美。
而到元明清时期,篆书早已退出实用领域,人们不熟悉篆字的结构,只能生搬秦汉印章用字,所以不得不泥古,古已有之则可用,古之未有则不可,使“印宗秦汉”一度成为印
学发展的桎梏。
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理论的提出,正是“印宗秦汉”的另一解。
邓石如临摹了大量古代金石善本,从秦砖汉瓦中获得博大超逸之气,对秦汉书法的博取,最终通过“印从书出”的观念表现出来。
魏锡曾评价:“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
”而王福庵正是融合上述两种理论,广泛取法,取得巨大的成就“并时吴(昌硕)赵(叔孺)相能下,鼎足曾分天下三”(沈禹钟(《印人杂咏》),使因创作模式的僵化而走向衰败的浙派得以振兴。
二、王福庵篆刻艺术风格及主要印式分析
王福庵出身于杭州书香世家,他幼承庭训,书兼各体,最擅篆书,而且风格多样,有师法《石鼓文》、两周金文的大篆,有追踪李斯、李阳冰的玉箸、铁线篆,还有融合金文的小篆和参用汉金文的缪篆等。
吴昌硕在8l岁时曾为当时45岁的王福庵题“麋砚斋”匾额,跋语云:“食研学古,耕研有年,《猎碣》《琅?e》,麋寿万千。
福庵老兄索篆,幸正之,甲子先花朝一日,八十一岁小弟吴昌硕。
”《猎碣》即《石鼓文》,《琅?e》即秦篆。
此跋可见缶老对王福庵所书《石鼓文》和小篆的推许之意。
同时,他潜心研究文字训诂、金石篆籀之学。
27岁时便完成他第一部著述一一《说文部属检异》,越10年又完成了《麇研斋作篆通假》。
期间,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从中穷究了六书原理,对古文、籀文及省文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故他在作书、篆刻时,用字精到,从不臆造,真所谓“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杰出的书法及文字
学成就为王福庵“以书入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自幼心仪浙派篆刻,在《麋研斋印存》自序中说:“余年十二即解,爱好印章,见汪(启淑)、丁(敬)两氏印谱,辄心仪焉。
”王福庵28岁时辑成《福庵藏印》16卷,共收集40家印人所刻印章计254方,其中有105方为西泠八家所刻。
王福庵在治印实践上,一方面继承了浙派“印宗秦汉”的思想,以浙刀表达秦汉印精神,柳北野有诗论王福庵:“精熟西泠旧八家,却从秦汉返清华。
”另一方面吸收了皖派“印从书出”的观点,改变了当时浙派印人过分注重刀法而文气缺失的弊病,广收博采、多元融汇,开浙派一代新风。
王福庵对历代的流派印凤几乎都有尝试,转益多师,广收博采,最终形成自我风格,达到借古开今、破茧为蝶的境界。
王福庵作品用刀细腻、配篆精道,作品瘦而不薄、丰而见骨、精致典雅。
印式面目丰富多样,各种体式都达到很高成就。
形成自我风格的主要印式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1 浙派经典风格
王福庵对浙派前贤作品大量收集,曾仿作、临作多方,揣摩浙派精神,潜心研究和学习。
更重要的是,他凭借对秦汉印风深刻地把握,将浙派印章去芜存精,融入自我风格,所作的浙派经典风格印章法度严谨,用刀细腻,线条匀称润妍而不失浙派印风的遭劲,另有一种稳练典雅的风貌,朱白文皆呈现淳古厚重、含蓄蕴藉的特点,如浙派白文“轻寒帘底”印(图1),浙派朱文
“宁归白云外,饮水卧空谷”印(图2)。
2 仿汉印王福庵的仿汉印白文,章法取法汉印的工稳平正、方圆兼济,刀法上以浙派的短刀碎切来表现汉印古朴苍茫的气息。
王福庵的仿汉印绝不是生硬的照搬,他的书法中有一类“缪篆体”,以汉摹印篆的规律改变小篆的结体,加以隶化,使之方平正直,带有金石之气,如此“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使王福庵的仿汉印创作得心应手,信手奏刀,笔笔皆汉,如“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印(图3)。
3 古玺印
王福庵古玺印入印文字取古金文,加以改造,使其具有小篆特点,这与王福庵在书法上的造诣息息相关,他对大小二篆融会贯通,以小篆笔法书写金文,淡化金文字形的象形特点,章法排列上规整统一,书写粗细均匀。
这类白文印,笔画圆起圆收,文字间盼顾照应,气息工稳而古雅,如“庚辰癸未丁未庚戌”印(图4)。
朱文印则保留古玺印的宽边细文,线条劲挺,具有浙派印风的阳刚气和力度感,线条粗细变化之间有浙派朱文风味,如“人向沧桑换劫来”印(图5)。
4 封泥印
王福庵对古印进行新的探索,有一类朱文印吸取了封泥印的形式要素,但不拘于传统封泥的样式,融入浙派朱文特征,以细边细文代替封泥的宽边细文,感觉更为轻松和谐,印文与印边粘搭的安排显示了与封泥印的承绪。
印文与印边线条无处不曲,刀
法以碎切与直冲刀结合,淡化刀痕,突出“以印印泥”的抑压效果,透露出封泥的朴拙气息,如“耿吾读碑”印(图6)。
5 细朱文印
王福庵仿元人法作细朱文而得其神髓,如“琅邪王氏”印(图7)。
而另一类以铁线篆入印的新浙派细朱文为其代表作,这类印受赵之谦的影响,加入了更多的独创,在印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福庵的新浙派细朱文印结字整饬严谨,气息精雅秀静,切刀行刀的起伏使线条具有节奏感。
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字学功底、杰出的篆书造诣,以及追求秦汉印古拙苍茫的美学思想。
王福庵的铁线篆的书写虽细如玉箸,却举重若轻,如锥画沙,骨力特胜,而且个性突出,线条柔和刚劲,有一些小篆作品字体大小错落,参考了大篆的章法布局,横不成行随形布置,又不失小篆的个性特色,在当时曾有“当前篆书无过王福庵者”之誉。
而他吸收皖派“以书入印”的思想,以铁线篆为入印文字,适当变形,屈伸挪让,尤其多字印堪称一绝,文字间采用穿插、粘连之法,即使一印几十上百字,也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宛如一字,解决了多字细朱文印章法不易排布的难题,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印(图8)。
后经其弟子韩登安发展,新浙派多字细朱文印成为工稳印风的代表。
细朱文印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在近现代王福庵、陈巨来为代表的两大派的影响推动下,得到空前壮大,达到极其精致与纯粹的状态。
王福庵印无论何种面目,印风的基点则是工稳、秀美,以王福庵等人为代表的这类精湛秀静、茂密稳练的印风,被后人冠以“新浙派”。
另外,王福庵书法上各体皆擅,隶书高古、楷书秀整、行书简净,他将隶书和楷书造诣运用到印章边款上,印文与边款相得益彰,美轮美奂。
三、对后世的影响
王福庵学养深厚,却自甘淡泊,无意入仕,以著书立说为己业,遗有《罗刹江民印稿》《福庵藏印》《麋研斋印存》《麋研斋印存重辑本》《麋研斋印存重辑本续》《福庵印稿》《说文部属检异》和《麋研斋作篆通假》等,泽被后世。
他与钟以敬、唐醉石等交谊甚深,印风互有影响,均为浙派中兴健将。
王福庵虽年少即有盛名,却一生平易近人,乐于扶掖后辈,悉心传艺,他的弟子韩登安、吴朴堂、谈月色、顿立夫、江成之等皆成篆刻名家,私淑弟子更是无以计数,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浙派篆刻薪火传承立下不朽之功。
他与丁仁、叶为铭、吴隐等共同建立的西泠印社,对传播印学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是无法估量的。
而其印作中呈现的“印宗秦汉”与“印从书出”两种理论的完美融合,对后世的篆刻家寻找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结合点具有重要的启迪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