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归纳高中政治经济知识点归纳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规律以及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学科。
2. 经济: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
3. 政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规律、经济政策等。
二、经济制度1. 经济制度的定义:经济制度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2. 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制度。
3. 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是由国家计划机关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和管理的一种经济制度。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制度。
三、经济发展阶段1. 传统经济阶段:以农业为主导,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
2. 工业化阶段:以工业为主导,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3. 现代化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科技水平高,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和高效率。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2. 经济发展: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提高等方面。
五、经济政策1.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了调整和控制整个经济运行状况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2.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控经济。
3.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控经济。
4. 产业政策: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六、经济全球化1.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经济活动的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超详细《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超详细《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资本主义部分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答: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
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同时它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答: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界事物发展规律在哲学上的反映,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哲学上的反映。
二、抽象法。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法。
运用抽象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要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经过分析,抽象掉它们的表象,揭示出经济现象的本质。
三、归纳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研究个别经济现象中得出一般的结论。
演绎法是运用一般原理去研究个别的经济现象。
四、分析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在研究某种经济现象时,分析它所表现的一些形式,从而揭示出它的实质。
综合法是在分析出经济现象的本质后,对经济现象的一些形式加以综合,研究出它所以采取那些表现形式的原因。
五、数学方法。
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不仅要研究经济现象质的变化,同时要研究经济现象量的变化。
因此,对某些经济现象应该运用数学方法来进行研究。
六、逻辑和历史法。
逻辑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推理法。
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相互区别(1)定义不同(2)两者是相矛盾的,从而构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那里是相分离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只拥有使用价值,想实现价值;对于商品消费者而言,只拥有价值,想获得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概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既研究微观经济现象,也研究宏观经济现象。
二、价值与价格价值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三、货币与信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信用是借贷行为及基于信用的经济活动,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
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是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四、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方法体系。
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国民经济核算有助于政府和企业制定经济政策,分析经济形势。
五、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在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目标。
六、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
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为手段、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以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者。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矛盾和问题。
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国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九、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全球经济体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自己整理所得)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1.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固有的功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外在尺度)。
(可以是观念上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两大因素:商品价值、货币币值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决定着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实现和促进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市场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领域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其他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储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被贮藏起来时执行的职能。
执行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实行金属货币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的职能。
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
世界货币:当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的职能。
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
2.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⑴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⑵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因为:①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②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
⑶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⑵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纯手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纯⼿打)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第⼀节政治经济学的产⽣与发展⼀、经济的含义●经济活动,⽣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
●⼀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社会⽣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节约⼆、经济思想的产⽣●⼈类经济活动促进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第⼆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社会⽣产是⽣产⼒和⽣产关系的统⼀●⽣产⼒概念:⼈们运⽤⽣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就是⽣产⼒。
●⽣产⼒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
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的要素是劳动者。
●科学技术与⽣产⼒关系:科学技术虽⾮⽣产⼒独⽴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的发挥受科学技术⽔平⾼低的制约●⽣产关系概念:⽣产关系即⼈们在⽣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社会⽣产⽅式:⽣产⼒和⽣产关系的统⼀,构成物质资料的⽣产⽅式。
在社会⽣产⽅式中,⽣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
⽣产关系和⽣产⼒的⽭盾,是推动⼈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社会⽣产和再⽣产的总过程●社会⽣产和再⽣产总过程中的四环节:⽣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分配、交换、消费也会起积极的反作⽤。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性质:客观性●特点: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经济规律作⽤的实施必须有⼈的活动参与其中,由于⼈们认识,利⽤经济规律的能⼒有限,从⽽使经济规律作⽤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经济规律的分类●⼀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表现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若⼲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某⼀特定社会形态所占⽀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第四节政治经济学⽅法●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致⽅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性●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门实践的科学●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关系或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生产力最活跃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⑤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
1、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
2、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4、制度和体制区别:1)前者利益关系,后者组织关系;2)前者所有制关系,后者资源配制方式;3)前者稳定,后者及时调整。
5、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经济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商品。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政 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关键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方面的职能;世界货币则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这导致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政治经济知识点
政治经济知识点
1. 政治制度:指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行政管理方式,包括政府机构、政治程序、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
2. 经济制度:指国家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包括生产方式、分配方式、财政政策等方面。
3.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
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分支。
4. 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公共利益而提供的经济资源。
公共财政包括政府收入、政府支出、财政赤字、债务等方面。
5.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为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措施。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救济金、住房保障等方面。
6.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竞争进行资源配置和产出分配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主要由个人和企业自主作出,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
7.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为主导,通过计划和指令进行资源配置和产出分配的
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具有较大的干预和控制力。
8.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包括出口、进口、外汇交易、关税等方面。
9. 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能力。
国家竞争力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0.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年)生产总值增加的百分比。
经济增长既受到内生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也受到外生因素(如国际贸易、政策环境)的影响。
政治经济知识点
政治经济知识点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规律及其原因。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常见核算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总消费(C)、国内总投资(I)、净出口(NX)等。
通过核算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结构和增长情况。
2. 经济增长与循环波动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循环波动则是指经济在短期内周期性的波动。
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劳动力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循环波动则由经济周期性波动引起。
3.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或需求超过供给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失业是指有就业意愿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
当经济运行过热时,通货膨胀率上升但失业率下降;相反,当经济出现衰退时,通货膨胀率下降但失业率上升。
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点: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研究市场上商品或劳务的供给和需求情况。
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下市场上出售商品或劳务的数量,需求曲线则表示在不同价格下市场上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通过供求关系可以确定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2. 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对总效益的影响,边际成本则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对总成本的影响。
在决策时,比较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最优选择。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研究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企业的定价和利润水平。
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点:1. 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等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 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总是受
第三章 基本概念 ①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一般用
第二章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 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 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 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基本原理
①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价值增值必然发生在
G-W 阶段的商
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某种特殊商品, 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通过对该商品的
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该商品即为劳动力,因此,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②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社会。
以下是一些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1. 社会制度:研究不同社会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体系。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包括税收、政府支出、货币供应等。
3. 阶级分析:通过研究社会中的阶级结构,理解不同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关系。
4. 市场结构:研究市场的不同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和竞争性市场,以及这些结构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祉的影响。
5. 国际政治经济学:探讨国际间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全球化等。
6. 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绩效和发展的影响,关注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
7.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如何形成,以及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8. 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贫困、经济增长、资源分配等。
9. 环境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政策和制度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
10.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工资、职业选择等与劳动力有关的经济问题。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政治经济学的多个方面,它不仅关注经济现象本身,还强调政治、社会和制度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经济活动及其在社会中的背后驱动因素。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2.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宗和。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7.劳动对象:是人吧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9.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0.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1.价值: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价值。
1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有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就是有用劳动,又称具体劳动。
13.抽象劳动:搬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劳动生产率: 作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16.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8.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都交换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19.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或量的比例。
20.生产社会化: 是指生产过程的本身社会化,既有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21.社会分工:是指劳动的分工,及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22.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叫做剩余价值率。
政治经济常用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常用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的科学,研究人类活动的一门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价值理论、供求关系、成本效益分析、市场均衡和政府干预等内容。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以及政府的政治行为和经济政策等内容。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分析、统计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理论建模等方法。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1.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研究单位数量的变化对整体效果的影响,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确定最优决策。
2.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根据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益的关系,分析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问题,确定最优决策。
3.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根据商品的需求和供应情况,确定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分析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4.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税收和补贴、管制和监管等手段,调整市场秩序和资源配置,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目标。
三、经济制度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易的经济制度,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动机,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一种以国家计划和指导为基础,实行垄断和垄断经营的经济制度,通过行政指令和资源配置,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目标。
3.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既有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又有国家干预和调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目标。
四、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和提高,通过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
2.经济循环经济循环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循环和流动,包括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实现资源的再生和利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9、过度竞争:由于进入企业过多,已经使得许多企业甚是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的状态,但是生产要素和企业仍无法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状态长期的持续下去的市场结构。
10、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所有者为经营银行获得利润所投入的自由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资本货币。
4、简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1)特点:资本的增殖性
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返还型
资本的风险性
(2)形态:货币资本形态
一、名词解释
1、产权: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
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2、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把利益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生产地位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有制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本质关系层次。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属于经济运行关系层次,其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答: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经济系数是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指标。在洛伦兹曲线中,它是指绝对平等线和实际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比例。经济系数在0和1之间变动。
越接近于1,表示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越接近于0,表示社会财富平等。
4.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大全
1.商品的基本属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区别: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4.银行信用卡的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5.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设备技术,改进技术,;出国旅游和留学;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国家外汇减少等。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7.影响价格的因素: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当供应量小于供求量时,降格上涨;当供应量大于供求量时,价格下降。
②价值决定价格: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以价值减小,价格降低。
8.价值规律的: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9.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化反应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高档耐用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
③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基本概念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经济规律分为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和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共同存在,但也存在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等差异。
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需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较为活跃时,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第二章基本概念商品必须是个有用物,是劳动产品,并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进行交换。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
货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第三章基本概念资本是生产资料和货币资金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资本家占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支配地位,工人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其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所占有的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剩余价值与工资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是发展生产力,但也带来了剥削和不平等。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这导致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这个过程中,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形成了平均利润。
当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都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平均利润,这使得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出售,从而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发展、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内容。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发展趋势、政策实施效果等重要知识点。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政治经济学概念及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政治体制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如何影响政治权力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发展、国家政策等等。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在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由于政治和经济之间关系繁杂,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非常广泛,理论架构也颇为庞大。
二、政治经济体制政治经济体制是指国家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的总称。
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国家政策的取向以及经济管理体制等。
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资本主义体制、社会主义体制和混合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政府更多的是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实行市场经济,并推崇私有制。
社会主义体制以计划经济为特点,国家政府对经济实行全面的计划和控制,国有制相对较大。
混合经济体制则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既保留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又进行了国家管控,它的实质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双向协调发展。
三、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政治经济体制是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总体描述,它的特点主要包括政治权力的性质、政治治理机构的设置、经济管理体制等。
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资本主义体制注重市场配置资源,主张自由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主义体制则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推崇公有制,国家对经济有着较大的控制;混合经济体制则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进行综合性的整合,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双向协调发展。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学整理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
学整理
1. 定义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分析经济活动的政治背景和对政治的影响。
2. 经济制度
- 市场经济制度:由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决定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计划经济制度:由中央计划机构安排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混合经济制度:结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经济制度。
3. 经济增长与发展
- 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实际产出的增加。
- 经济发展:指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4. 经济循环
- 市场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 社会主义经济循环:包括计划、配置、分配和再生产等环节。
5. 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
-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
干预。
- 市场调节:指市场机制自身运行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分配资源。
6. 政治经济学理论
- 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社会主
义革命等议题。
-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以上是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深入了解,请查阅相关资料。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1. 生产: 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 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 生产关系: 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生产方式: 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即经济规律。
2. 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 生产起决定作用, 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 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 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 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 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自然经济:指自给自足经济,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4、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5、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关系或比例由价值决定)7、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8、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1)对立性:两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2)统一性:商品必须同时具有这两个属性。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9、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4)两者对立统一关系:a统一性: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b对立性: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是社会属性,体现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0、商品价值的质: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11、商品价值的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时间计算1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决定商品的价值量1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4、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平均熟练程度(2)科学技术(3)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15、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2)总和的或扩大的(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本身有价值)16、货币:商品交换的媒介,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具有5种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17、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五)价值规律18、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3)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导言一、主要概念: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4.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第一章一、主要概念: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4.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5.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6.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12.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4.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1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二、主要问题: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就经济形式而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类型的经济。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
(4)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
简单商品经济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但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
2.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1)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
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构成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在公有制条件下,集体所有制范围内的劳动,国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利益主体条件下的劳动,是相对于社会劳动的局部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2)在商品经济中,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或局部)劳动,社会劳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为社会劳动。
(3)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和解决,决定着商品经济内在的其它两对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4.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具体来说:第一,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
第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
第三,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直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就整个行业来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单个企业却还要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具体来说,价值形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从货币的起源可以看到,货币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其余三种为其派生职能。
7.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
可用公式来表示为: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
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