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周遭的千年兴衰——从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获得的启示

合集下载

兰台故事:古代档案那些事儿

兰台故事:古代档案那些事儿

兰台故事:古代档案那些事儿│文本刊全媒体记者邓苗苗提到档案,便不得不提“兰台”一词。

在两汉时期,兰台是宫中档案、典籍收藏的场所,后来一度成为御史台、史官和秘书省的代称。

“兰台远望空蒙蒙,青云直上几千重”,“兰台公子王孙游,差池不与群鸥俦”,“兰台阁上望山川,千古文章盛世传”……在文人笔下,兰台寄托了他们拜相封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成为意象丰富的典故。

总的来说,“兰台”二字始终与文书、典籍、档案有关,如今已成为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而档案工作者也往往自称为“兰台人”。

“档案”一词则出现得较晚,在清朝康熙年间成书的《柳边纪略》中,作者杨宾介绍了“档案”一词的来源,称:“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

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

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

”至少在此之后,“档案”才被广泛地使用。

在更早的时期,档案还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商代为“册”,周代称“中”,秦汉叫“典籍”,汉魏及以后则有“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等,档案管理思想也早有发端。

“以文书御天下”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入长安,参加吏部举行的书判拔萃科,并顺利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

在秘书省工作期间,他留下一句诗句,“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既是对“兰台人”的赞美,也指出了档案管理中重要的归档工作。

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档案就是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商朝统治者在占卜活动和政务活动中,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涉及重要的国家事务,因此,相关的管理工作也颇受重视,档案管理在此时便初具雏形。

两汉时期是古代中国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一个高峰。

《汉书》记载,刘邦首先入关,拿下咸阳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正是因为在诸将兴奋地瓜分金银财宝时,萧何首先想到的是将秦朝留下的档案文件收藏起来,刘邦才得以知晓“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为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兰台春秋随想

兰台春秋随想

兰台春秋随想作者:殷晓荣来源:《档案管理》2011年第01期机缘巧合,我成为档案战线上的一名战士。

一年365天,一干就是十几年。

通过档案,我涉猎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档案,我几乎能认识任何民族、到达任何地域;通过档案,我看到了一部浓缩的历史。

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档案的海洋里,享受着档案工作的独有乐趣。

然而,有许多人不理解,他们说:“档案嘛,不就是写写抄抄,有啥重要?”事实并非如此,档案,它书写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刻画着耕耘者压弯的铧犁;记载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谱写着英雄志士不屈的伟绩。

档案,它记载着光荣与梦想,诉说着挫折与失败,它告诉我们跌倒之后怎样站起。

如果没有档案,司马迁写不出博大精深的史学巨著;如果没有档案,我国的天文气象、地震预报水平不会那么翔实可靠;如果没有档案,《杨乃武与小白菜》不会那么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如果没有档案,我国的“右派”平反工作不可能完成得那么顺利。

如果没有档案,兰台楷模一一刘义权就不会38年“坚守平凡,创造非凡”。

38年,连星期天、节假日全部计算在内,满打满算13870天,刘义权亲手征集的军事档案有83万余件,平均每天收集档案近60件。

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去的时候穿冬衣,回来的时候树都发芽了。

一路走来,就如同奔腾不息的小溪水,从容向前,永不停歇,远离喧哗和躁动。

如果档案不重要,他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如果没有这种坚守,征集的漫漫征程靠什么来支撑?有人对我说:“档案部门是个‘清水衙门’,既清闲又清贫。

”的确,档案工作没实惠、没实权,作为一名档案员,我也感到过渺小和平庸。

那是从兰台的神坛里走下来,路上遇到职能部门“大哥大”、“大姐大”悠闲问候的时候;那是从案卷的墨香里走出来,因为一元钱和卖小辣椒的人争得脸红的时候……不过,这种渺小平庸是暂时的,就像那课间的十分钟,一走到档案的讲台上,我就神圣伟大了一一我拥有250个全宗,我拥有11万卷的案卷。

在我的眼中,这每一个全宗都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在我的心中,这每卷档案都是一篇美丽的童话。

忘不了的兰台十年

忘不了的兰台十年

忘不了的兰台十年作者:李萍来源:《档案管理》2011年第04期十年前,作为一名档案专业本科毕业生,一名两岁孩子的妈妈,在离别母校五年后,我回到了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校档案馆。

初来乍到的我,那份心情,格外忐忑,虽然是科班出身,毕竟没有实践经验,我的档案学理论知识在五年的时间里也稍有滞后。

伴随着档案馆的发展,我有了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

忘不了准备晋升“国家二级馆”的日子。

进馆第六天,我独自一人利用星期六的时间,早晨七点钟,到基建处去接收基建档案,然后,运回馆里并将600卷档案全部上架,当离开办公室时,已繁星满天。

忘不了准备晋升“国家一级馆”的日子。

在整理设备档案时,最难的是设备说明书,大部分是英文,还有日文和德文,没有一个汉字提示,对我的英文水平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我要一一鉴别是哪台设备说明,设备名称闻所未闻,英文的查词典,其他的去找专业老师。

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努力,设备档案整齐、美观地上架了,有了完整的案卷目录和卷内目录,站在空无一人的库房里,我乐出了声儿。

忘不了库房安装密集架的日子。

要将近万本会计凭证和账本全部移出库房暂时安放在空屋里,在此期间还不能耽误利用。

晚上回到家,我满脑子想的是那间空屋子,在盘算着凭证要怎么摆放、怎么标记才能整齐不乱,要先移出哪个年度的,才能准确找到要查的档案。

在按预想的实施以后,所有来看过的人都惊呆了,其美观程度胜过在库房里的摆放,所有利用者都惊叹查找档案时一如既往地迅速和准确。

忘不了档案馆搬家的日子。

十万卷档案要下架、打捆、搬运,重新上架。

我要配合大家做好计划和准备,先搬哪类档案、后搬哪类档案并注意安全等,当最后一车——第78车装运完毕后,我坐在卡车驾驶室里松了口气。

对于在家事事不操心的我来说,在工作岗位上的我仿佛另一个人,一个完全迥异的我。

忘不了学校家属区煤气管道泄漏,为了找图纸,晚上九点钟,我将三岁的孩子放在家里,独自打着手电筒到漆黑一片、空无一人的库房里打开电灯,寻找急需的档案。

兰台记忆 档案中的故事

兰台记忆 档案中的故事

兰台记忆档案中的故事我和档案的故事提起档案工作,在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一沓沓纷繁冗杂的故纸堆,或是一份份整齐排列的档案盒,或是一排排冰冷列队的档案柜,抑或是一位位戴着厚厚眼镜整理成堆资料的工作人员。

是的,在很多的人认识里,它可能是沉闷的、枯燥的、可有可无的,但实际上,档案是一部历史巨著,记载着无数的人文故事;档案是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曾几何时,我对档案工作也是有成见的,特别是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三尺讲台才是我挥洒青春的舞台,桃李满天下才是最光荣的梦想。

如今,兰台馨香终入梦,清风徐来结深缘,我和档案工作的缘分,从初识时的不解、到熟知后的认同,再到相伴时的执着,感受档案工作博大和有趣的同时,也深深了解到,作为一名档案员肩负的职责。

初识•不解其意怀着教书育人的梦想,我迈出了大学校门,成为一名教育行业工作者。

梦想和现实的差异,在被安排岗位时,就让我感触深刻。

刚毕业的我,被安排到档案管理岗,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各年级各部门送来的教案、试卷、学籍文件等各种文件资料,当时的感受就是枯燥乏味、了无生气,而机械地重复着繁琐的收集、整理、编码、录入、归档工作,我的心情也宕到了谷底。

在我的固有印象中,档案部门是后勤服务机构,干不出多大事儿,再努力工作也不会像任课老师一样传道授业解惑,在这里简直就是白白耗费青春。

有了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和情绪,彼时的我,每天工作都无精打采,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并不上心。

熟知•醍醐灌顶彼时,家里人早就看出来我无精打采的工作状态,父亲也曾直白问过我是否觉得工作很无趣,是不是考虑换个环境、换份工作,我只能感叹自己的青春,应该是挥斥方遒的精彩,浪费在无休止的档案中,确实很难受。

看到我这么消极,父亲用一个家庭小事来点拨我。

父亲说,家里的老式波轮洗衣机要换个皮带,让我帮忙一起弄一下,但摸索了半天找不到门道。

正在我抓耳挠腮在网上找教程时,父亲递过来一个小册子,是洗衣机的说明书,于是我按图索骥,很快搞定了皮带的更换。

新征程,兰台新篇

新征程,兰台新篇

新征程,兰台新篇兰台的档案馆里,一张张褪色的老照片,一份份泛黄的档案,承载着这个城市70多年来的记忆。

在这里,我见证了兰台人民从解放到现代化的脚步,也找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老洪是馆里的一名档案管理员,工作满30年,对每个档案箱的位置和内容了如指掌。

他告诉我,以前的档案工作是枯燥而辛苦的,许多档案长时间缺乏整理,但工作人员怀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始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新中国成立后,兰台迎来建设高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档案,成为研究兰台城市发展史最生动的教材。

你可以从规划图和施工记录中,感受那时期昂扬的建设热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改革开放40年来,兰台经济飞速发展,一批又一批新的企业家在兰台崛起。

在企业档案中,你可以找到他们奋斗的足迹,也可以看到兰台产业从单一到多元的巨大变迁。

这些变迁背后,是兰台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正如那句企业家的座右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兰台的变化来自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

在档案的海洋里,你可以发现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它们串起的,是兰台人民近代以来的奋进历程,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兰台的新征程已开启,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谱写新的篇章!陆老板是一名企业家,他的公司档案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一直保存完整。

在他创业的历史照片中,我看到了年轻陆老板眼中的朝气和决心。

30年前,在所有人眼里都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他仍然选择了创业这条崎岖的路。

陆老板说,创业的日子很难熬,但梦想让他坚持下来。

他相信只要肯努力,中国的企业家也可以缩短和世界的差距。

他带着几名员工,亲自到国外考察学习,生产出第一批产品。

客户的认可和喜爱,证明了他的眼光和勇气。

如今,陆老板公司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但他的那份创业初心却未变。

他说,作为企业家,他永远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学习和进取。

他经常去基层车间考察,和研发人员一起讨论新产品。

他希望传承创业精神,鼓励更多员工勇于创新和创业。

在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有太多像陆老板一样的企业家,他们的奋斗史淬炼出无数企业家精神的典范。

我的兰台人生

我的兰台人生

我的兰台人生作者:黄惠珍来源:《档案与建设》2020年第02期岁月不居,年华如水,时光总是在不经意中匆匆而去。

蓦然回首,从成为苏州大学首批档案专业学子至今,我与档案结缘已36年。

这36年,我见证、亲历了江苏档案事业的恢复整顿、起步发展,并将毕生之所学所长、毕生之心血情感,全部投入、奉献给了深爱的档案事业。

尤其是1997年走上领导岗位后,至今一直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但求不负组织的期望与重托。

让我自豪的是,我们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而强,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路走来,每一个脚步都让我深刻铭记、倍感珍惜,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充满时代印记、令人心潮激荡。

梦想,是最美丽的行囊记得1987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至江苏省档案局工作。

当时张家港刚刚撤县建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百业待兴。

带着对故乡的深情,我毅然向组织申请回乡工作,与前辈们一起踏上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道路。

追梦前行,不负韶华争朝夕。

20世纪90年代,对年轻的张家港、对我本人而言,都是一段极不平凡的光荣岁月。

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中,千千万万的张家港人朝着梦想奋进,向着希望前行,从“三超一争”到抢抓保税区建设,张家港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十六字“张家港精神”走向了全国。

角色转变,躬耕兰台绽风采。

1997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我走上领导岗位,任张家港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分管档案业务工作。

当时全市档案工作基础依然薄弱,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概念层面。

对照“样样工作争第一”的要求,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异军突起,成为我们身上千斤重担。

使命呼唤担当,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在“张家港精神”的感召下,我带领业务骨干每天起早摸黑,下基层、搞调研、定规范、抓培训,以业务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苏州地区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村、社区、重点工程项目档案规范化建设。

兰台大讲堂档案故事讲座心得体会

兰台大讲堂档案故事讲座心得体会

兰台大讲堂档案故事讲座心得体会
科长今天用28年的档案历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档案课,档案的特殊性决定了档案人员一定要具有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配合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档案工作不干不知道烦,不涉及不知道难。

可以说档案工作也是一项良心活,说简单也简单,想省事也能省,简单的方法一“堆”了之,但其唯一性、真实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其价值的体现不在当前,而是若干年后。

我们平时所做的工作就是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如果不归档整理,划分期限,编写目录,一旦利用起来就困难了。

档案对我来说是神秘的,听了科长的课,让我对档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更感到档案是一部历史,既有保密性又有公开性,要求我在平时学习档案时,拓宽档案的视野和思路,加强政治学习,获取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相关知识,着力培养和提高自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重要作用,把我们档案的规律熟记在心。

在这一个多月的整理档案中,让我深深感到老档案人在工作中的细心、耐心,从盖章这一小事上,盖章的位置必须在中间,盖章必须清楚,并不能有多余的边框,老档案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感染了我,感动了我!我今后要使自己逐步掌握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业务技能,以及与信息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和熟悉我国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前沿成就与发展动向。

使自己早日成为优秀的档案
工作人员。

坚守兰台初心故事

坚守兰台初心故事

坚守兰台初心故事(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坚守兰台初心的故事背景2.兰台初心的具体内容3.坚守兰台初心的重要性4.如何坚守兰台初心5.坚守兰台初心的成果与影响篇1正文坚守兰台初心故事坚守兰台初心的故事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传统。

兰台,是古代皇家藏书之地,象征着文化、知识和智慧。

兰台初心,即指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文化传承的执着,以及对于教育的敬畏。

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坚守初心,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故事。

兰台初心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对知识的热爱,对于文化的尊重,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社会的责任。

这是一个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坚守兰台初心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只有坚守初心,才能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进步,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

如何坚守兰台初心,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需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我们需要尊重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

我们需要执着于教育,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我们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用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坚守兰台初心的成果与影响,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看。

对于个人来说,坚守初心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让我们在追求知识和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可以让我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社会来说,坚守初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可以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总的来说,坚守兰台初心,是我们在追求知识和事业的道路上必须坚守的一种精神。

篇2 目录1.坚守兰台初心的故事背景2.兰台初心的内涵和价值3.坚守兰台初心的故事发展4.坚守兰台初心的故事影响和启示篇2正文坚守兰台初心故事兰台,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被誉为“文献之邦、典籍之海”。

这里,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是坚守兰台初心的故事。

兰台往事系于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宜宾档案事业发展70年回顾

兰台往事系于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宜宾档案事业发展70年回顾

兰台往事系于⼼ ⼀枝⼀叶总关情——宜宾档案事业发展70年回顾□ 贾世益(宜宾市档案馆)70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历史注定会记下“1949—2019”这段特殊的岁月。

一个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国家,一个任人欺凌、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砥砺前行,昂首于世界的东方,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70年来,全国档案事业和各行各业一样,紧贴时代脉搏,与共和国同频共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采访亲历者并结合自身从事档案工作30余年的记忆,对宜宾档案事业,尤其是市档案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回顾,历历往事,令人感慨万千。

机构演变,“为党管档”职能日益凸显宜宾市档案馆的前身系成立于1955年4月的中共宜宾地委档案室。

为保存宜宾专区日益增多的档案材料,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1964年12月,四川省档案局批准建立宜宾专区档案馆。

经过一年多的筹建,宜宾专区档案馆于1966年5月正式开馆。

1980年1月,中共宜宾地委决定将宜宾地区档案馆列为地委和行署的直属机构。

4月,宜宾地区档案局成立,局、馆自此开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体制。

1983年10月,中共宜宾地委决定,宜宾地区档案局、馆合署办公,归中共宜宾地委办公室领导。

1997年3月,因撤地设市,宜宾地区档案馆更名为宜宾市档案馆。

12月,市政府批准了《宜宾市档案局、宜宾市档案馆机构编制方案》,确定局、馆为市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履行全市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使用两种职能。

1998年3月,经市人事局同意,全局、馆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过渡。

2019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宜宾市机构改革方案》规定:“将市档案局(市档案馆)的行政职责划入市委办公室,市委办公室对外挂市档案局牌子。

市档案馆作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

不再保留与市档案馆合并设立的市档案局”。

市深化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编委印发的《关于〈宜宾市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市档案馆保留参公管理,作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

历史的足迹 兰台的变迁

历史的足迹 兰台的变迁

历史的足迹兰台的变迁作者:芦晓竹秦德仲贺爱君来源:《北京档案》2009年第03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档案工作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北京市昌平区的档案事业紧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性工作向社会各界服务的开放性事业转变,档案事业的全面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档案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加强档案管理体制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北京市昌平区档案管理体制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和之后的发展创新阶段,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

1、重组档案机构,恢复档案工作。

北京市昌平区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11月28日,在“文革”时期,全区的档案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1980年4月成立了档案科,恢复了档案馆。

1985年11月8日成立档案局和局党组,局馆两块牌子,合署办公。

目前,区档案局馆设有六科一室,编制34人。

馆藏档案158个全宗,210549卷,35308件,照片档案4万张及部分音像档案,图书资料11657册。

馆内建有多种检索工具,建有35个档案专题数据库,录入条目近300万条,部分档案已向社会开放,开通了区档案局馆网站。

全区近1000个基层档案室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2、各单位重建档案室,档案工作进入日程。

昌平区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个档案室发展到现在130个处级单位档案室,各处级单位明确了一名档案工作主管领导、一名专兼职档案员,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处级单位建档“一片红”。

3、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创新,服务向基层延伸。

1999年全区304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建档;154个社区居委会实现了规范建档; 80余所学校建立了档案室;200个非公企业实现了规范建档;还有卫生院等200余个三级单位实现了规范建档。

专兼职档案员达到了1200余人,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基本形成。

二、档案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加强法制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区档案局制定完善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制度,档案工作逐步纳入依法治档的轨道。

兰台人叙兰台事

兰台人叙兰台事

JIDIANBINGCHUANDANGAN年华似水流,转眼春风柔!匆忙间本人从事档案工作已近30年,真切地见证了我所档案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档案文件的库存量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

面对一排排的档案文件资料,这里不仅仅聚集着广大科技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心血结晶,也反映了档案管理人员对他们所从事的档案事业及档案成果的光荣写实,是未加修饰、最原始、最客观与最真实的历史记录与历史折射。

档案工作是平凡的,是储存历史记忆的工作,因而被赋予了一种光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档案工作具有它特定的严肃、厚重的气质,没有喧嚣与浮华,唯一能体会到的只有历史责任和光荣的使命,与之共鸣的是档案人员对于档案事业的激情和奉献。

一份档案就是历史的记录和时间的投影,如果忽视档案就如同漠视了历史,也就无法借助前人的肩膀,跳过前人走过的羁绊,更加顺利地抵达目的地。

看着一排排存放有序的档案文件,我们能感受到老一辈科研工作人员攻克难关的决心和睿智;现在当你敲打键盘时,又会被信息化、数字化给传统档案工作所带来的冲击与变革所震撼。

我所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肩负着重任,在国家国防建设和民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科研生产中形成的各类历史记录,不仅仅是承载历史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上下求索、奋力拼搏的历程中所留存下来的宝贵经验和攻关足迹。

这些历史记录既是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石,也是国家和企业的资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财富。

因此,当我们面对这些前辈留下的珍贵历史档案,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过硬的档案业务技能保存好它们,更需要的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在我30年的职业生涯中,深深感到档案工作相兰台人叙兰台事◎顾杰集中统一管理,促进了我所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而且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档案信息的在线浏览与借阅,摒弃了落后的服务方式,提升了档案利用效率。

此外,档案部门通过图档数据管理系统,利用基于条形码的信息技术,对研发、生产图档进行全程精细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图档只能控制“发”“收”一头一尾的粗放管理模式及设计更改信息传递脱节、滞后的局面。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第一篇: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档案学史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对中国档案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完善档案学理论与学科体系,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

同时,研究中国档案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我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增强档案学理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从而加快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我国历代档案工作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为中国档案学思想的孕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为日后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档案文献编纂方面。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刘知几、司马光、章学诚等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在文献整理和史学研究的实践中,熔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历史编纂学及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和方法于一炉,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几位档案工作者(架阁官)还就档案管理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档案学文献。

此外,在我国历代奴隶、封建王朝颁布的有关文书、档案工作律令、制度及当时的文书、档案工作实践中也蕴涵着一些档案学思想。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主体的非专业性。

由于缺少档案教育,我国在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档案专业队伍,因此这一时期档案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史学工作者和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官吏。

(二)研究行为的无意识性。

我国封建社会的档案学思想是在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的,是以其他活动的副产品的形式出现的,其提出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档案学研究。

学习《中国档案事业史》的几点体会

学习《中国档案事业史》的几点体会

学习《中国档案事业史》的几点体会《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本就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讲解的竟还是档案的历史,泛黄的书页,落满灰尘的架子,承载着历史的印记。

讲师肯定头发稀疏,花白胡子,厚瓶底眼睛,历经沧桑的脸掩藏不住炯炯的目光,讲好历史,自身肯定要有一段历史。

错了错了。

赵彦昌老师站在讲台,30出头的意气风发,睿智深邃的眼神,诙谐不俗的言语,让我们震惊,30年的沉淀也可以如此厚重。

课堂主要形式PPt,老师每讲到专有名词或者历史典故,便不由自主的声情并茂拓展一段档案历史,填补课本的空白,也极大的促发了学生的兴趣。

老师每每客观辩证的将古时档案和现在档案管理相比较,让我们领会到历史上我国档案管理的辉煌和现代管理的优劣,端正一个档案人的心态,宣扬了历史的承上启下的可鉴性。

老师总是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现今档案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之处,经常鼓励学生,尝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过江之鲫一窝蜂,留下的只是残羹冷炙,踏足罕见之地,才能摘得意想不到的果实。

老师发表了论文或者出书了,总是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看到他激动的表情和满足的笑意,我们看到了档案专业的前景。

教档案史的过程中穿插着现今档案研究成果和前沿方向,而不是一板一眼的大谈高头讲章。

课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一直延伸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档案事业,条分缕析,历史一脉相承,清晰的将档案的起源和发展展示在我们面前。

档案的发展史有泪有笑,可彰可贬。

事物总是在挫折中螺旋上升,起起伏伏,一点点的改进和发展令我们兴奋不已,盛世太平帝王们为了巩固统治,大力收集档案修史,歌功颂德,传之万代。

可是古代社会更多的是战乱连天,朝野更替,伴随着一批档案的销毁,想象着档案在烈火中呻吟,不禁叹一声可惜。

老师严于律已律人,铃声敲响,同学们早已坐定,翘首期待着下一段的改变,谁也不想因迟到“程门立雪”一节课,随机的点名保障了到席率,谁也不愿和老师的记忆开玩笑。

课堂气氛融洽,不定时的提问,提醒我们好久没看书了。

保存历史记忆 传承兰台文化

保存历史记忆 传承兰台文化

保存历史记忆传承兰台文化兰台,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地方之一,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被誉为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兰台文化也因此得以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兰台的文化遗产,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兰台文化的行动中来。

本文将从兰台的历史传承、兰台文化的内涵以及当代保护与传承兰台文化的实践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兰台的历史传承兰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当时的兰台是秦始皇的行宫所在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修建兰台,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宫和陵寝。

此后,兰台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历经朝代更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特别是在元代和明清时期,兰台成为了深受皇家宠爱的胜地。

当时的兰台园林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园林、文物等,都是兰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兰台的历史传承下来。

二、兰台文化的内涵兰台文化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地方文化,其内涵极为丰富。

兰台文化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兰台文化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建筑风格,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和体现。

兰台文化还融合了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园林美学,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兰台的园林中,可以看到精美的建筑、精致的石雕、优美的园林景观等,这些都是兰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兰台文化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

兰台被很多文人墨客所钟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和书画作品。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兰台的美丽风光,更是展现了兰台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兰台文化的内涵中,可以看到历史、人文、艺术等多种元素的融合,展现出了兰台文化的丰富与多元。

三、当代保护与传承兰台文化的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兰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在一些文化机构和文物保护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从兰台、东观看汉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演变

从兰台、东观看汉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演变

第40卷第5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0No・5 2020年9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ep.2020从兰台、东观看汉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演变王春阳(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东汉兰台和东观作为汉代官方主要的藏书机构,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东汉初,官藏档案中心在兰台,章、和以后,官藏档案中心在东观,而修史、著述之所亦由兰台移入东观。

东观取代兰台成为修史著述之所,是因为随着兰台机构秘书职能的丧失,兰台作为部门档案馆亦不复存在。

这一时期,国家对档案实现了集中管理,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系统整理档案、利用档案,使档案具有了干预社会、服务社会的作用,引起档案功能观的巨大转变,对古代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兰台;东观;档案管理;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20)05-0017-05在中国档案史上,兰台和东观是两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清代学者纪旳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东汉初,著述在兰台,至章和以后,图籍盛于东观,修史者皆在是焉。

”⑴后代学者多沿其说。

但对于修史、著述之所由兰台移入东观的原因,学界则少有论述。

本文拟从档案发展史的角度对兰台、东观作为汉代早期的档案馆的关系及其在职能、性质上的变化进行考察,从而探究东汉修史、著述之所从兰台移入东观的原因及其汉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演变。

一、兰台与东观作为官方藏书机构的性质与职能(一)兰台“图籍秘书”的职责东汉立国后,文书的运行成为行政运转之枢机。

故王充在《论衡》中指出“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汉代遂“以文书御天下”⑵。

而文书运行的机构,在西汉主要是由御史大夫负责的,史载:“御史,员四十五人,皆六百石。

其十五人衣绛,给事殿中为侍御史,宿庐在石渠门外。

历史的足迹兰台的变迁——北京市昌平区档案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历史的足迹兰台的变迁——北京市昌平区档案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历史的足迹兰台的变迁——北京市昌平区档案事业改革开放
三十年回顾
芦晓竹;秦德仲;贺爱君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档案工作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北京市昌平区的档案事业紧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性工作向社会各界服务的开放性事业转变,档案事业的全面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芦晓竹;秦德仲;贺爱君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兰台"遗风万古飘香——追溯"兰台"的历史渊源 [J], 雷文彬
2.兰台闪光的足迹——读李晨生同志的《兰台晓歌》有感 [J], 刘凤坤
3.光明的足迹:优质服务赋新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广西电网发展成就回顾
(二) [J], 谢华
4.光明的足迹:三十个春天的追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广西电网发展成就回顾(一) [J], 谢华
5.兰台往事系于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宜宾档案事业发展70年回顾 [J], 贾世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年级作文:我是“兰台”小令史作文800字

五年级作文:我是“兰台”小令史作文800字

我是“兰台”小令史什么是“兰台”?什么是“令史”?档案馆里到底藏了哪些秘密呢?我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来到了神秘的萧山档案馆。

在橙子姐姐的带领下,我们开始探索档案馆的奥秘,经过讲解员老师的一番娓娓道来,我们才恍然大悟。

“兰台”原来指的是汉代皇宫内藏“图书”之处,这“图书”可不是单纯的写书,而是指书籍、文件、图画等各种档案。

“兰台令史”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官职——汉代主管档案工作的官职,负责档案资料的保管、史书的编撰。

也许你们都不知道“档案”这个词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吧!其实,早在商代就有档案的存在,到了清朝才有“档案”一词之说,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现在的萧山档案馆内也珍藏着不少档案呢!有南京大屠杀时“百人斩”的报纸,报纸内容讲了日本的两名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时,比谁先杀满一百人,其中一人杀了一百零六人,另一人杀了一百零五人,这对敌人来说不以为然,但却令我们中国人无比痛心和气愤,档案馆内将永存这段难忘而不堪的历史。

馆内还藏有萧山来氏家谱、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地契、民生档案、名人档案……记录了祖国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档案不光是纸质版本,还有光盘、照片(图片)等形式被保存了下来,这里“无奇不有”。

最精彩的是教育基地,里面有五个有趣的小厅,古代厅、近代厅、现代厅、文珍厅、人物厅,这里让我们增长了许多见识。

从史前至现在的档案及人物还有文物、宝物都以仿制品的形式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令大家惊叹不已。

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一位历史学家——易中天的探索故事,他的家在1939年9月23日一夜间死亡了400多人,这是一场“营田惨案”,易家人却在前一个夜晚匆匆逃走了,一个个谜团都令我们心中疑惑不解,他们又是怎么得到消息而提前落荒而逃呢?全家那么多人该如何转移呢?由于时间关系,所以这一个个谜团并未在我们眼前解开……此次活动让我对档案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它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给我们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让我们增长了许多见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当“兰台小令史”吧!。

汉代“兰台”为史学名著《汉书》作出的伟大贡献

汉代“兰台”为史学名著《汉书》作出的伟大贡献

汉代“兰台”为史学名著《汉书》作出的伟大贡献董鹏昭【摘要】班固依历史档案史料编著的《汉书》,被誉为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自东汉问世后至南北朝间,传诵《汉书》还蔚为五、六百年之风尚,以致于《汉书》被称为“汉圣”。

该期间,《汉书》地位扶摇直上,其影响之大,远超于《史记》。

后人还常把两书的作者司马迁与班固联结一起,或以“班马”、“迁固”并称,或以《史》《汉》并举。

【期刊名称】《陕西档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汉书》;“兰台”;名著;史学;汉代;“二十四史”;档案史料;《史记》【作者】董鹏昭【作者单位】周至县地方志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73.3班固依历史档案史料编著的《汉书》,被誉为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自东汉问世后至南北朝间,传诵《汉书》还蔚为五、六百年之风尚,以致于《汉书》被称为“汉圣”。

该期间,《汉书》地位扶摇直上,其影响之大,远超于《史记》。

后人还常把两书的作者司马迁与班固联结一起,或以“班马”、“迁固”并称,或以《史》《汉》并举。

班固(32~92年),字孟坚,汉代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明好学。

其父班彪,为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因《史记》仅编至汉武帝太初元年,他便收集史料,继《史记》撰《后传》65篇。

父班彪卒后,当班固继父遗志,于家整理其遗稿时,不料有人向朝廷告发他私撰国史,攻击朝廷,于此,班固含冤入狱。

其弟班超为其不平,多次上书鸣冤,几经周折后,得汉明帝诏见。

但当皇上得知他志于传播汉德后极力赞赏,并力拔班固为兰台令史(官),转迁为郎、校秘书,且奉诏继续编修《汉书》。

他终以20余年顽强毅力修成《汉书》100卷。

后班固因受外戚窦宪专权犯罪株连卒于狱中,其《汉书》未竟八表及《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及史学家马续等续修完竣。

《汉书》的编修,得益于汉明帝对班固诏封的兰台令史。

其“兰台”系汉代中央御史大夫府内收藏中央档案典籍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 之书欲其愚 ”其 间经 历 了历史 的风云变幻 , 这些思想 家 , 但
无一例外地都继承并且发展 了档案编纂思想体 系。从这些思
想 家先后提 出的编纂思想可 以看 出,我 国的档案编纂思想 日
趋成熟 。
产生之 日起 , 每一阶段都能看 到国外档案学理论的影子。
动 荡 时期 的 中 国风 雨 飘 摇 , 也 促 使 中外 交 往 日益 频 繁 , 但 尽 管 这 种交 往 可 能是 被 动 的 ,但 毕 竟促 使一 部分 中 国 人 开 始
将眼光转向世界 。许 多档案学 者开 始大量引用 国外档 案学专 著 中的有关 理论 , 如何 鲁成在《 档案管理 与整理》 中数次提 到 并大量引用 国外档案学专 著中的有关理 论。国民党政 府还选 派一些档案学者 到欧美各 国参 观 ,考察 档案工作 和档 案学发 展情况 。新 中国成立后 , 来源原则 、 文件 生命 周期 理论 等一 大 批先进理论和工作方 法陆续传 人我国 ,为我国档案学 的发展
了 比较 丰 富 的实 践 经 验 。 孔 子 的 “ 而 不 作 ” 从 述 到章 学 诚 的“ 比
3 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 是丰富和发展我 国档案学 的 . 借
捷 径
2 0世纪 3 0年代 ,由于行政 界文书档案改革运动 和史学
界 整 理 明 清 档案 的热 潮 两 个 方 面作 用 ,终 于 促成 了 我 国档 案 学 的 产 生 。 国档 案学 发 展 历 程 可 分 为 三 个 阶段 : 一 阶段 是 我 第 2 纪 3 代 到 新 中 国成 立 ,第 二 阶 段 是 新 中 国成 立 到 改 0世 0年 革 开 放 前 , 三 阶段 是从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至 今 。 我 国 档 案学 第 从

— —

兰 台周遭 的千年 兴衰
从 中国档案学发展历 程获得 的启 示
■安徽 大学 管理 学院

鲍 芳芳

要: 中国档案学 自形成之 日起 至今 , 可谓一波三折 , 其
利用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 。 例如 , 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档案编纂学 , 不仅 与历史学关 系密切 , 而且与史料学 、 目录学 、 考据学等也关系密切。 因其实践性 比较强 , 档案学与管理科学也是渊源颇深。 档 案学研究领域 中的一些分支学科实际上带有明显的管理学科
档案编纂可谓是我 国档案学发展 的先驱 , 从宏观层面看 , 中国档案学历史悠久 。远在春秋战 国时代 , 孔子就开始 了《 六
经》 的编纂 , 开创 了中国档案编纂 的先河 。后来陆续 出现 了汉 代刘 向、 刘歆父子 , 唐朝刘知几 , 宋朝司马光 , 至近现代一 大 直 批成就卓著 的档案学家章学诚 、 王国维等 , 出了一 系列档 案 提 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方法 ,为 当代我 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供
注 入 了新 的 活力 。
构成 了史实 的一部 分 , 最可信的历史 , 者相互依存 , 互 是 二 相
印证。 档案学专业 的研究者必须掌握历史科学的知识 , 将档案
学 放 在 大 的历 史 背 景 中进 行 研 究 , 用 历 史 科 学 的研 究 方 法 , 运
二 、 国档 案 学 发 展 历 程 中 1 常 时期 . 非
借鉴管理学科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目前 , 开设档案学专业 的 许多院校都不约而同地将 档案学专 业归入管理学科 。如中国 人 民大学将 档案学纳入信息 资源管 理学 院 , 河北大学 、 吉林 大 学、 安徽大学 、 湘潭大学 、 广西 民族 大学等高校将 档案学归 入
管 理 学 院 。 由此 可见 , 案 学 作 为 管 理 的认 可 。
档案学发展 的前 提条 件之一 ,也是所有学术发展 的一个
【3宋 玉 霞 .卷 ” “ ” 应 注 意 的 问题 U. 案 管理 , 1】 “ 改 件 后 1档
2 0 () 3 0 25: . 3
2 0 (2: . 001) 4 2
[ 】 维克 . 改件 是 机 关档 案 工作 的发 展 趋 势 U_ 案 工 1康 6 卷 ] 档
的性 质 。 理 学 科 的 理 论 大 多带 有 一 般 性 和 概 括 性 的 特点 , 管 注 重 揭 示 人 类 社 会 管理 活 动 的 一 般规 律 , 因此 , 案 学研 究 可 以 档
中既有许 多成功的经验 , 不乏失败的教训。本文针对我 国档 也
案 学整 体发 展 历 程作 了经 验 总 结 。 关 键 词 : 案 学历 程 档 启 示
2吸取相关学科 知识 是充实 和构建 档案学框架 的途径 . 按照 当今学科的分类 ,文学和史学共 同构成 了人 文学科 的主体 。 档案学作为社会学科的一支 , 与史学及相关学科又有 着 千丝万缕 的联系 。 追根溯源 , 以说档案学是从史学中分 离 可 出的一 门学科 。在古代 , 官不仅负责撰述历史 , 史 还要 负责保 管档案典籍 , 形成 了以史 官为主体的档案工作者队伍 , 而且很 多档案学思想也是史官在实践中提出的。 此外 , 档案实体本身
作 , 0 41: — 6 2 0 () 5 4 . 4
【4陈霞 . “ ” “ ” 高校 档 案 实体 分 类 与 档 号 的 合 1] 从 卷 改 件 谈
理 编 制 U. 台 内外 ,0 55:2 4 . 】 兰 2 0 ()4 — 3 [5张 五 昌 , 洁. 1] 胡 高校 档 案 改 卷 为件 的探 讨 兰 台世 界 ,


中国 档 案 学 发 展 的 背景
13 9 4年 , 陈寅恪先生 在《 王静安先生遗 书序 》 一文 中曾精 辟 地谈 到“ 足以转移一 时之 风气 ” 的近世学术潮流 , 一日取 即“ 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 日取异族 之故 书与吾 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三 日取外来之 观念 与故有之 材料 互相 考 证 ” 这三点 , 。 正是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值得借鉴 和参考 的方面 。 1 . 档案编纂是我国档案学发展 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