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起泡的三种原因
汝窑瓷器气泡微观特征
![汝窑瓷器气泡微观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1e167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d.png)
汝窑瓷器气泡微观特征一、汝窑瓷器气泡的形成原因1. 原料问题:汝窑瓷器的制作主要使用瓷土和釉料,在瓷土和釉料的制作过程中,如果原料中含有杂质或者颗粒不均匀,就会造成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出现气泡。
另外,如果原料中的水分含量不均匀,也容易导致气泡的产生。
2. 制作工艺问题:汝窑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成型、干燥、装釉、烧制等。
在这些工序中,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或者烧制时间过长,都会导致瓷器出现气泡。
另外,如果窑温不均匀或者窑内气氛不稳定,也容易造成气泡的产生。
3. 设计问题:汝窑瓷器通常具有精美的花纹和雕刻,如果设计过于复杂或者器型过于复杂,也会增加瓷器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4. 烧制问题:汝窑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较高,如果烧制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气泡的产生。
另外,在烧制过程中如果烧制速度过快或者窑内氧气含量过低,也容易造成气泡的产生。
二、汝窑瓷器气泡的微观特征1. 气泡形态:汝窑瓷器中的气泡通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
2. 气泡分布:气泡在汝窑瓷器中分布不均匀,有的器物表面光滑,有的器物表面凹凸不平。
3. 气泡颜色:气泡的颜色通常呈现为白色或透明色,有时也会呈现出黄色或黑色等不同颜色。
4. 气泡结构:气泡通常位于瓷器内部或表面,有的气泡内含有小颗粒或晶体,有的气泡内壁光滑,有的气泡内壁粗糙。
5. 气泡密度:汝窑瓷器中的气泡密度不一,有的器物中气泡密集,有的器物中气泡稀疏。
三、如何避免汝窑瓷器气泡的产生1. 选择优质原料:在制作汝窑瓷器时,要选择优质的瓷土和釉料,确保原料中没有杂质,颗粒均匀,水分含量适中。
2. 控制制作工艺: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工序的温度、时间和气氛,确保各项参数的稳定性,避免气泡的产生。
3. 精心设计:在设计汝窑瓷器时,要考虑到气泡的产生原因,尽量简化花纹和雕刻,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
4. 提高烧制质量:在烧制瓷器时,要控制好烧制温度和速度,确保窑内气氛稳定,避免气泡的产生。
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缺陷原因
![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缺陷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366e2bc1a37f111f1855b15.png)
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缺陷原因.泥釉制备方面产生釉面针孔和气泡的原因如下:4.1.泥料颗料粗,含水率又大,陈腐期短,捏练不充分,捏练时真空度不够,气孔率大,在高温时釉虽熔融,却被坯体气孔吸收而造成釉面针孔。
4.2.釉料颗粒过粗,造成釉料高温粘度大,阻碍了气体的排出,易形成釉面针孔或气泡,同时釉流动性能也差,难以填平气体排出釉面时留下来的凹坑而形成釉面针孔。
4.3.泥釉最好各进行三次除铁,以免高价铁在高温阶段反应生成气体而造成釉面针孔或气泡。
4.4.注浆泥浆也需要陈腐,因为陈腐可使粘土与电解质溶液间的离子交换进行得充分,促使粘度降低,因而泥浆的流动性和空浆性能均可改善,注浆时有利于气体的排除,否则气体被封闭在坯中,烧后便易形成釉面针孔或气泡。
4.5.釉浆过细。
釉浆中细颗粒适量增多可以提高成釉速率,提高颗粒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使颗粒相互反应完全,减少残留大气泡的存在;但釉料过细,熔点降低,过早形成粘度大的釉熔体,使泥釉分解产生的气体不能顺利排出,从而造成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4.6.釉浆制备时混入杂质或气泡、釉浆制备后存储的时间过长或存储釉浆的地方温度偏高等都会造成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泥釉制备方面产生釉面针孔气泡的相应克服方法如下:(1)泥釉颗粒不宜过粗,泥料一定要经过陈腐,通过陈腐,可以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使泥料中的水分湿润渗透、分布均匀,还可以通过细菌的作用,促使有机物的腐烂而生成有机酸,还可以发生一些氧化还原反应使FeS2分解成H2S气体和铁的氧化物,CaSO4还原为CaS,并与H2O及CO2作用形成CaCO3,放出H2S气体等一系列反应,由于FeS2分解成H2S气体和铁的氧化物,这样使非磁性的FeS2转变为具有磁性的铁的氧化物,就可以用吸铁器、吸铁棒除掉FeS2(注浆泥而言),减少了FeS2氧化反应产生气体和Fe2O3,同时由于Fe2O3减少,也减少了Fe2O3在高温时进一步分解或还原而放出气体,故减少了制品的釉面针孔或气泡;由于CaSO4转变为CaCO3,这样使在高温下才能分解的CaSO4转变为在较低温度下就能分解的CaCO3,故也减少了制品的釉面针孔或气泡。
瓷器的气泡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瓷器的气泡是什么?如何形成的?](https://img.taocdn.com/s3/m/0788b65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7.png)
瓷器的气泡是什么?如何形成的?气泡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瓷器胎外釉下,以及釉内蕴藏的气泡。
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高温会使釉层中蕴含的结晶水或液态水蒸发变成气体,一部分存留在釉层上形成小气泡。
如果釉层比较厚,气态水分子被釉质薄膜包住释放不出来,因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如果釉层比较薄,气态水分子冲破了釉质膜,在釉表面形成了许多坑凹,像麻点一样。
釉中水分子多,气泡就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就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许多鉴瓷老手都会把气泡鉴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而科学的鉴瓷方法,通过观察瓷器下的气泡状态就能判断出真假、年代和窑口类型,可谓是非常行之有效。
不过我们也要搞清楚,哪些瓷器有气泡,哪些瓷器根本就没有气泡。
有气泡的瓷器:青花瓷、釉里红、青瓷、斗彩、唐三彩等,一切釉下彩瓷器都有气泡。
无气泡的瓷器:粉彩瓷、五彩瓷、珐琅彩等,一般釉上彩瓷器都没有气泡。
另外,凡是电驴烧的瓷器都没有气泡,如果是本应该有气泡的瓷器但没有气泡,那肯定就是现代电驴烧的瓷器。
因此,瓷器气泡与瓷器窑口有很大的关系,什么样的窑口瓷器就有什么样的气泡特征。
同样,气泡也像晴雨表一样,通过观察气泡的存活状态来判断瓷器的年代。
正常存放的瓷器会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氧化,从明亮的圆气泡变成浑浊的气泡痕迹,再从浑浊的圆气泡变成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不规则形态变成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变成其他物质。
这就是瓷器气泡的自行消亡的变化,这一过程也非常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也为传统鉴瓷方法形成了一个突破。
那么在工具的选择上,显微镜能最大程度的看清气泡状态,并且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可达到100——200倍的手持式便携显微镜了,方便瓷器鉴定工作的进行。
以上就是大御瓷器给大家介绍的气泡鉴定法的详细内容,作为瓷器鉴定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釉面针孔
![釉面针孔](https://img.taocdn.com/s3/m/475bb085bceb19e8b8f6ba94.png)
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2)在陶瓷生产过程中釉面针孔和气泡是陶瓷生产中的主要缺陷之一。
其降低了制品的透明度和釉面光泽度,影响了产品的表面质量,降低了产品的质量等级,提高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职工的收入,而且还影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效益。
而釉面针孔和气泡产生的原因牵涉面极广,所以如何尽可能地减少釉面针孔和气泡缺陷,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也一直困扰着各陶瓷生产厂家。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全方位阐述了陶瓷釉面针孔和气泡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克服方法,供同行参考。
1.泥釉用原料方面产生釉面针孔和气泡的原因如下:1.1.原料中含有的有机物和碳素过多,如果这些有机物和碳素由于升温过快、氧化温度过低、氧化气氛不足等原因,在氧化分解阶段没有完全反应,而在高温阶段,釉已经熔融时再反应放出气体,就可能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其反应如下:C有机物+O2→CO2↑(350℃-450℃)C碳素+O2→CO2↑(约600℃以上)1.2.原料中含有硫化铁,因为硫化铁没有磁性,所以用吸铁器、吸铁棒没法除去这些杂质,硫化铁氧化反应产生的气体不仅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而且反应生成的Fe2O3还会影响制品的外观颜色,且Fe2O3在高温时又会进一步分解或还原而放出气体容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其反应如下:FeS2+O2→FeS+SO2↑(350℃-450℃)4FeS+7O2→2Fe2O3+4SO2↑(500℃-800℃)2Fe3O3→4FeO+O2↑(1250℃-1370℃)Fe2O3+CO→2FeO+CO2↑(1000℃-1100℃)1.3.粘土类原料中所含有的结构水,因为粘土类原料中所含有的结构水的排除温度与其结晶程度、矿物组成及升温速度等因素有关,如升温过快等操作不当的原因也可能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陶瓷生产中常用的几种含有结构水的原料的脱水温度分别为:高岭石类粘土400℃—600℃,蒙脱石类粘土550℃—750℃,伊利石类粘土550℃—650℃,叶蜡石600℃—750℃,瓷石600℃—700℃,滑石800℃—900℃。
日用瓷器起泡缺陷的产生和防止
![日用瓷器起泡缺陷的产生和防止](https://img.taocdn.com/s3/m/01760f2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8.png)
日用瓷器起泡缺陷的产生和防止
卫明刚
【期刊名称】《景德镇陶瓷》
【年(卷),期】1992(002)002
【摘要】起泡为陶瓷产品的常见缺陷之一,其范畴包括坯泡和釉泡两大类,各自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由于成因复杂,涉及原料组成、工艺条件、卫生状况、操作技能等诸多方面,故给“辨症”与施治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坯泡产生的原因陶瓷产品表面凸起大小不等的空心泡谓之坯泡,其形状、位置、大小、颜色随不同成因而千变万化,质量分析一旦失误,则会南辕北辙。
(一) 原料因素在坯用原料中,由于碳酸盐、硫酸盐。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卫明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73
【相关文献】
1.日用瓷器其它缺陷的产生和防止 [J], 卫明刚
2.日用瓷器烟熏缺陷的产生和防止 [J], 卫明刚
3.日用瓷器斑点缺陷的产生和防止 [J], 卫明刚
4.日用瓷器烧粘缺陷与火刺缺陷的产生和防止 [J], 卫明刚
5.日用瓷器色差缺陷的产生和防止 [J], 卫明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整理]陶瓷烧成缺陷及原因分析
![[整理]陶瓷烧成缺陷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df1d3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4b.png)
陶瓷烧成缺陷及原因分析发布时间:2008-8-4 15:07:14 阅读:52 次新闻来源:作者:(一)变形:产品烧成变形是陶瓷行业最常见、最严重的缺陷,如口径歪扭不圆,几何形状有不规则的改变等。
主要原因是装窑方法不当。
如匣钵柱行不正,匣钵底或垫片不平,使窑车运行发生震动,影响到产品的变形。
另外,产品在烧成中坯体预热与升温快时,温差大易发生变形。
烧成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太长也会造成大量的变形缺陷。
使用的匣钵高温强度差、或涂料抹不平时也会造成烧成品的变形。
(二)开裂:开裂指制品上有大小不同的裂纹。
其原因是坯体入窑水分太高(大于2%以上),预热升温和冷却太快,导致制品内外收缩不匀。
有的是坯体在装钵前已受到碰撞有内伤。
坯体厚薄不匀,配件(如壶把、咀等)重量过大或粘结不良也会造成制品开裂。
防止的办法是:(1)入窑坯体水分小于2%,车速适当减少冷却量。
(2)装窑时套装操作谨慎,垫片与坯体配方一致。
配件大小、重量与粘接位置恰当。
有的在粘接泥浆中加入10-15%的釉料,可以使咀、把与主体牢固熔接一体,如此可克服开裂缺陷。
(三)起泡:烧制品起泡有"坯泡"与"釉泡"两种。
坯泡分为"氧化泡"与"还原泡"两种。
氧化泡指坯泡外面覆盖釉层,断面呈灰黑色,多形成于窑内低温部位。
主要是瓷胎与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烧失物未完全排除所致。
予热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度差过大。
在坯釉料中,碳酸盐。
硫酸盐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等都是造成产品起泡的主因。
此外时装车密度不当、入窑水份高等原因亦须注意。
还原泡又称过火泡,断而发黄,多发生于高温近喷火口处的制品。
主要由于坯体内硫酸盐与高价铁还原不足,强还原气氛不足及烧成温度过高造成。
釉泡系沉积炭及分解物在釉熔前未能烧尽挥发,气体被阻于釉面层中形成。
若延长釉熔时间或适当平烧即可解决。
从“泡泡”悟出的陶瓷发泡机理
![从“泡泡”悟出的陶瓷发泡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6c17465dfd0a79563d1e72be.png)
从“泡泡”悟出的陶瓷发泡机理1 从吹泡泡说起泡泡水是什么东西?其实就如我们的陶瓷配方,水是主要成份,亦如玻璃相,但是光有水是吹不出泡泡的,做发泡陶瓷亦如此,光有玻璃液相,亦或玻璃液相粘度太低,也是生产不出发泡陶瓷的。
儿时玩的泡泡水就是肥皂水,将大人扔掉的肥皂渣捡起来,用热水溶解,稀释后,就可以吹出泡泡,太多水稀释,就吹弹可破,甚至一吹就破。
也许是皮不够皮实,膜不够韧性,所以形不成泡泡或者形不成稳定的泡泡。
配泡泡水所用原料如下:注:表面活性剂体积百分比大约10%左右,水体积百分比大约85%,稳定剂体积百分比大约5%,其他外加质量1%左右。
分别将肥皂水和纯净水倒入洗干净的两个一模一样中,在快满时逐滴逐滴地加,发现,纯净水表面能凸起的部分比泡泡水高,也就是说肥皂水的表面张力小于纯净水。
同时发现,同样稳定剂,表面活性剂,不加食盐、食盐、食醋的成熟配方中,茶叶水效果最好,纯净水一般,自来水效果最差;加入微量胶水、白糖和可溶淀粉效果较好,其中白糖优于胶水,胶水优于可溶淀粉;加入微量食堿有促进作用,同时加入食碱和食醋,且保证微碱性,效果更好,加入食盐几乎不起作用。
我们还发现,用直径3mm吸管,很容易吹出泡泡,用直径5mm吸管,能吹出泡泡,用直径10mm 吸管,吹出就比较难了;用吸管吹一个泡泡,它是球形的,刺破它,泡泡水会四溅,若吹了一半就放开管口,泡泡又会自己变小。
2 泡泡科学初探对以上发现进行剖析,泡泡水中由于加入诸如肥皂之类的表面活性剂,使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肥皂泡为例,泡泡水中的肥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C17H35COONa)),在水溶液中分解出Na+和C17H35COO-。
其中C17H35是疏水亲油的碳氢尾,COO-是亲水的羧基头。
也就是说硬脂酸钠(C17H35COONa),它作为一种表面活性物质,拥有亲水基、憎水基和Na+离子,能改变水的表面性能,可以改善物质吸附力。
由于肥皂的亲水基和憎水基作用,使得肥皂水与空气之间形成三层膜的气液界面,肥皂泡形成五层膜,两层气液界面。
瓷器出窑后产生气泡的原因
![瓷器出窑后产生气泡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504613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d.png)
瓷器出窑后产生气泡的原因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珍品之一,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质地使其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然而,在制作过程中,瓷器出窑后产生气泡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瓷器的美观度,还可能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
那么,瓷器出窑后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原材料问题1.1 瓷土中含有太多有机物在制作瓷器时,需要使用高质量的瓷土作为原材料。
如果瓷土中含有太多的有机物,就会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气体,从而形成气泡。
1.2 粘土混合不均匀另外,在制作过程中,如果粘土混合不均匀也会导致气泡产生。
这是因为混合不均匀会使得部分区域存在大量空隙或者松散区域,从而在高温下形成气泡。
二、工艺流程问题2.1 烧制温度不当在制作过程中,控制好烧制温度非常重要。
如果烧制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导致气泡的产生。
烧制温度过低时,粘土中的水分无法完全挥发,从而在高温下形成气泡;烧制温度过高时,粘土中的成分会发生变化,从而也会产生气泡。
2.2 烧制时间不足除了烧制温度之外,烧制时间也是影响气泡产生的因素之一。
如果烧制时间不足,粘土中的水分和有机物无法完全挥发,从而在高温下形成气泡。
三、其他原因3.1 模具问题在手工制作瓷器时,模具也可能是导致气泡产生的原因之一。
如果模具表面存在凹凸不平或者有损伤等问题,就会使得粘土无法充分填充模具表面,在高温下形成气泡。
3.2 瓷器保存问题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在使用和保存过程中也可能导致瓷器出现气泡。
例如,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经常受到撞击或者摆放不当就会使得其内部出现裂纹和空隙,在高温下形成气泡。
结语总之,瓷器出窑后产生气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原材料问题、工艺流程问题以及其他因素。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从而尽可能避免气泡的产生,提高瓷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
![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e6294030740be1e650e9a60.png)
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1.泥釉用原料方面产生釉面针孔和气泡的原因如下:1.1.原料中含有的有机物和碳素过多,如果这些有机物和碳素由于升温过快、氧化温度过低、氧化气氛不足等原因,在氧化分解阶段没有完全反应,而在高温阶段,釉已经熔融时再反应放出气体,就可能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其反应如下:c有机物+o2→co2↑(350℃-450℃)c碳素+o2→co2↑(约600℃以上)1.2.原料中含有硫化铁,因为硫化铁没有磁性,所以用吸铁器、吸铁棒没法除去这些杂质,硫化铁氧化反应产生的气体不仅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而且反应生成的fe2o3还会影响制品的外观颜色,且fe2o3在高温时又会进一步分解或还原而放出气体容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其反应如下:fes2+o2→fes+so2↑(350℃-450℃)4fes+7o2→2fe2o3+4so2↑(500℃-800℃)2fe3o3→4feo+o2↑(1250℃-1370℃)fe2o3+co→2feo+co2↑(1000℃-1100℃)1.3.粘土类原料中所含有的结构水,因为粘土类原料中所含有的结构水的排除温度与其结晶程度、矿物组成及升温速度等因素有关,如升温过快等操作不当的原因也可能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陶瓷生产中常用的几种含有结构水的原料的脱水温度分别为:高岭石类粘土400℃—600℃,蒙脱石类粘土550℃—750℃,伊利石类粘土550℃—650℃,叶蜡石600℃—750℃,瓷石600℃—700℃,滑石800℃—900℃。
1.4.原料中含有碳酸盐,因为这些碳酸盐矿物的分解反应一般要在1000℃左右才基本结束,而这时釉已经烧结,甚至熔融,分解反应所产生的气体相对较难排除,所以也较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其反应如下:caco3→cao+co2↑(600℃-1050℃)mgco3→mgo+co2↑(400℃-900℃)mgco3·caco3→cao+mgo+2co2↑(730℃-950℃)4feco3→2fe2o3+3co2↑(800℃-1000℃)1.5.如果原料中含有较多的硫酸盐和高价铁,则非常容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因为这些硫酸盐和高价铁在氧化气氛中要在高于1200℃以上的温度下才进行分解,在还原气氛中也要在高于1080℃以上的温度下才进行还原分解反应,而此时坯体已经有液相存在,釉面已经开始融化,反应所产生的气体较难排除,所以非常容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瓷器气泡鉴定经验之谈
![瓷器气泡鉴定经验之谈](https://img.taocdn.com/s3/m/b879c2d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c.png)
瓷器气泡鉴定经验之谈一、引言瓷器作为古代文明的瑰宝,在许多收藏爱好者中备受追捧。
然而,市场上的瓷器众多,其中不乏造假者。
在鉴定瓷器的过程中,气泡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以瓷器气泡鉴定为主题,探讨瓷器气泡的形成原因、鉴定方法以及实践经验,希望对广大瓷器爱好者有所帮助。
二、瓷器气泡形成原因瓷器气泡是指在瓷器制作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原因导致瓷胚或釉面上出现小气泡。
下面列举了瓷器气泡可能形成的几个常见原因:2.1 瓷胚制作过程中的气泡在瓷胚的制作过程中,如果空气没有排除干净,就容易形成瓷胚内的气泡。
这些气泡在烧制过程中会膨胀,形成瓷器表面的气泡。
2.2 釉面制作过程中的气泡在釉面的制作过程中,如果釉料的成分或制作工艺不当,就会导致釉面中出现气体。
这些气体在烧制过程中会逐渐释放出来,形成瓷器表面的气泡。
2.3 烧制过程中的气泡在烧制过程中,瓷器受热膨胀,其中的气体也会受热膨胀。
如果气体无法顺利排出,就会形成瓷器内的气泡。
三、瓷器气泡鉴定方法瓷器气泡的鉴定是瓷器鉴定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瓷器气泡鉴定方法:3.1 观察眼平缩放法这种方法要求观察者将眼睛与瓷器的表面保持平行,然后缩放焦点,观察瓷器表面是否有气泡。
由于瓷器气泡一般位于瓷器表面,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发现气泡。
3.2 观察穿刺法这种方法要求观察者用尖锐的工具轻轻刺破瓷器表面,观察刺破的位置是否有气泡逸出。
如果有气泡逸出,说明瓷器内部存在气泡。
3.3 高温观察法这种方法要求观察者将瓷器放入高温环境中,观察是否有气泡从瓷器表面逸出。
由于高温会加剧气泡膨胀和释放,这种方法对于检测气泡非常有效。
3.4 X射线检测法这种方法要求使用专业的X射线设备对瓷器进行检测,观察内部是否有气泡存在。
这种方法可以非常准确地检测瓷器内部的气泡,但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知识的支持。
四、瓷器气泡鉴定经验分享瓷器气泡的鉴定需要经验和技巧,下面分享一些实践经验:4.1 多角度观察在进行瓷器气泡鉴定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包括侧面、正面和上方等角度。
宋以后的瓷,为什么釉下普遍有层气泡?
![宋以后的瓷,为什么釉下普遍有层气泡?](https://img.taocdn.com/s3/m/6c435f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f.png)
宋以后的瓷,为什么釉下普遍有层气泡?为什么宋以后的瓷器,釉下会普遍出现气泡?主要是生产水平提高,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用于制作瓷器的矿土研磨得更细,胎体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结构更加密实。
为了呈现出瓷器晶莹剔透的质感,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层被加厚,一些水分子被密实的胎体裹胁在胎泥深处,仅靠太阳、风吹难以挥发出来。
鸡缸杯和死亡气泡的微观照片在烧制过程前期,有部分水分子得以挣脱瓷胎的约束,成功逃逸挥发出来,但还有部分盘结在胎体深处,达到温度后就蒸发成了气体,从而被粘性很强的釉液包裹在了里面。
釉层烧成之后,这些无力挣脱釉液包裹约束的气体,其所在位置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小气泡,悬浮于胎体和釉层中间。
北宋哥釉天青釉气泡标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宋以后瓷釉里会有气泡的原因。
经历过高温洗礼,这些气泡以无色的球状体形态存在。
没有颜色映衬时,它们是亮晶晶的球状无色气泡体,有釉下青花映衬时,则会变成亮晶晶的蓝绿色小球。
北宋汝窑瓷器气泡所谓的“死亡气泡”是怎么一回事?在讨论瓷釉气泡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死亡气泡”的说法,为什么会死亡?这其实和瓷器后续的使用、流传和保存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瓷釉中的气泡有大小之分,大气泡受釉层厚度的制约,一般来说,气泡越大,釉壁就越薄,就越靠近表面。
人为破裂死亡的气泡,都是瓷器日常使用把玩受压力影响导致的,而自然死亡的气泡,则是指在釉面开片开裂过程中,被片线穿过的气泡。
明宣德釉里红窑口气泡标本对气泡形态和破裂的影响,和瓷器的存在时间也有关系。
比如刚烧成的瓷器,釉面的分子处于活跃期,能量聚集在釉面,就会发出一种很刺眼的光,这种光就是“贼光”。
这也是鉴定瓷器年份非常重要的一条,要是听人说这件器物火气太重,很新,这个所谓的“火气”,指的就是“贼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器变老器,釉面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完成了新的组合,由烧成时的活跃状态变为稳定状态。
宋代钧窑瓷器气泡阳光照射、手指盘磨等,使接近釉面的大气泡顶部逐渐被磨破,空气带着尘埃进入气泡,悬浮在气泡内,进而变浑浊,贼光也就逐步减弱。
仿古砖釉面起泡的原因
![仿古砖釉面起泡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cb6b01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2.png)
佛 山 陶 瓷 75
Expert Column
专家门诊
该坯体表面起泡状内半粒米大小是不规则分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 些砖面只有一粒泡泡袁 有些砖表面呈现大小不一的 10~20 粒袁敲破小泡泡袁泡内是无色或呈黄褐色遥
将无起泡现象的抛光坯体试施釉时比试烧袁釉面出现过火却 无起泡现象遥从而可以锁定坯体原因造成起泡遥其次袁按正常 配方单入小球袁使用洁净的工业水所喷粉料压砖烧成后没有 发现起泡现象袁而大线生产时却又有起泡现象袁时多时少袁无 法稳定遥 这样分析肯定是在大生产过程中袁某个生产环节中 混入较低温的物质进入坯料中遥 在窑炉高温烧成条件下产 生过火而导致釉面起泡问题遥 最后袁分别在原料车间环保池 内和球釉车间及印花车间的水沟里取泥巴烘干后与正常粉 料压砖试烧袁发现在印花车间和球釉车间的水沟泥混合的样 本坯体表面存在许多细小泡泡袁敲烂后观察袁其内部情况与 正常生产坯体出现的小泡状况一致遥 通过上述方法袁可以找 出了引起坯体起泡的根本原因遥
编辑部院0757-82269827 传真院0757-82269827 蔡飞虎院0757-82710910 渊佛山市玻尔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冤 孔海发院0757-83135108 渊0冤13702559893 程昭华院13927717401(佛山市佳窑陶业技术有限公司)
潘雄院13927769832渊广东新润成陶瓷有限公司冤 韩复兴院18237699507渊河南信阳方浩实业有限公司冤 秦威院13927270859渊佛山市达索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揖陶瓷添加剂野私人定制冶专家铱冤 温千鸿院13380225254 E-mail院wenqianhong88@ 程春明院13702545772渊江西星子嘉陶无机材料有限公司冤 彭湘晖院13702937999渊佛山市远大制釉有限公司冤 彭基昌院13928557797渊佛山市三水盈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冤 吴桂周院13902804215渊佛山市迈瑞思科技有限公司冤
陶瓷釉泡原因及解决方法
![陶瓷釉泡原因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5bd0f7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e.png)
陶瓷釉泡原因及解决方法
陶瓷釉泡是指在烧制过程中,釉面出现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气泡。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陶瓷制品的美观度和使用寿命,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1. 陶瓷原材料的问题。
若原材料中含有过多的有机物、金属离子等,会在烧制过程中产生气泡。
解决方法:控制原材料的配比和含量,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2. 烧制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
高温和长时间的烧制会使釉面中的气体膨胀,形成气泡。
解决方法:控制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烧制。
3. 釉料的问题。
釉料中含有过多的氧化物、碳酸盐等,会在烧制过程中迅速分解,产生气泡。
解决方法:调整釉料的配比和成分,确保釉料的质量。
4. 烧制过程中的气流问题。
若烧炉中的气流过大或不稳定,会使釉面中的气体受到扰动,产生气泡。
解决方法:控制烧炉中的气流大小和稳定性,避免气流过大或不稳定。
综上所述,要解决陶瓷釉泡问题,需要从原材料、烧制温度和时间、釉料以及烧制过程中的气流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制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1 -。
如何解决陶瓷釉面起泡问题
![如何解决陶瓷釉面起泡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b694c5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8.png)
如何解决陶瓷釉面起泡问题陶瓷制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碗盘、杯子还是瓷砖,陶瓷制品的釉面起泡问题一直困扰着制造商和消费者。
起泡问题不仅影响了陶瓷制品的外观美观,还可能导致产品的质量问题。
因此,解决陶瓷釉面起泡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解决陶瓷釉面起泡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起泡问题的成因。
陶瓷釉面起泡问题主要是由于气泡在釉面中形成而引起的。
气泡的形成可能与釉料中的杂质、釉料的粘度以及烧成温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起泡问题。
第一,优化釉料配方。
釉料中的杂质是气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制造商可以通过优化釉料配方来减少杂质的含量。
例如,可以选择纯净的原材料,并进行精细的筛选和过滤,以确保釉料中的杂质含量尽可能低。
此外,制造商还可以添加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来改善釉料的粘度,从而减少气泡的形成。
第二,控制烧成温度。
烧成温度对于陶瓷釉面起泡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烧成温度都可能导致釉面起泡。
因此,制造商需要仔细控制烧成温度,确保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烧成。
此外,制造商还可以通过改变烧成温度的升降速度来减少气泡的形成。
例如,可以采用缓慢升温和缓慢降温的方式进行烧成,以减少气泡的形成。
第三,改进生产工艺。
除了釉料配方和烧成温度,生产工艺也对于解决陶瓷釉面起泡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制造商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减少气泡的形成。
例如,可以采用真空烧成技术来排除釉面中的气泡,从而减少起泡问题的发生。
此外,制造商还可以优化釉料的喷涂工艺,确保釉料均匀地覆盖在陶瓷制品的表面,减少气泡的形成。
第四,加强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是解决陶瓷釉面起泡问题的关键。
制造商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釉面起泡问题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
例如,可以使用显微镜对釉面进行观察,检测是否存在气泡。
此外,制造商还可以进行釉面硬度测试和耐磨性测试,以评估釉面的质量。
综上所述,解决陶瓷釉面起泡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古陶瓷鉴定中的气泡问题(转)_景德镇名人名作
![古陶瓷鉴定中的气泡问题(转)_景德镇名人名作](https://img.taocdn.com/s3/m/f35fec1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9.png)
古陶瓷鉴定中的气泡问题(转)_景德镇名人名作X何为《古陶瓷气泡鉴定学》(以下简称《气泡学》)?它是一门与时俱进、应运而生的利用当今科技发展前提必备的显微功能,广泛地探索古陶瓷釉质层中所蕴藏的,因不同的窑系品种而不同的与生俱来、形形色色的“气泡”特征,及其它相关内涵、外在特征作出必要的分型归类之规律性界定,以利于客观公证,具有先进科技含量真伪之鉴的《气泡学》也!《气泡学》的创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使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明朗,对古陶瓷鉴赏理念之着眼点更为丰富多彩,使真伪之鉴步入科技手段的领域,排除了传统经验《器型概念》中存在的某些误区,纠正了某些想当然的鉴赏理念,使真伪之鉴达到共识性的准确效果。
《气泡学》就是利用微观手段对古陶瓷质层的内、外在细微特征的探索,以资达到准确透析古今陶器属于无机物类特殊的生理现象。
这些经过不同时代的人工二次合成的更高级形式的无机物类,由于窑系品种烧造的技术条件,及多种未知因素的神秘制约,所以事所必然地在其釉质层遗留下无法抹去的,各不相同的微妙“生理现象”。
这些微妙的生理现象中,尤以那些犹如幽灵附体的气泡特征最具研究价值的吸引力,因此被列为古陶瓷釉层中的第1生理现象。
对古陶瓷釉层中存在的第1生理现象,实施过微观探索的大有人在,他即是清末民国的大收藏家、大鉴赏家陈浏先生,在《陶雅》中以其独到的慧眼、精劈的论证,并形象妙然地将那些林林总总的气泡归类命名。
《陶雅》中这些具有理性认识的,品质特征欣赏性形象比喻之揭示,无疑浇灌了笔者干涸的心田,启示出探索之途的正确方向,历经近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不虚此生之行的完成了使命,成功地破译了气泡产生的原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所存在的不同形式。
为了纪念陈浏前辈对后人们遗留下这一笔丰厚的奉献,本文将《陶雅》对气泡归类的命名一字不改的加以运用,以示对前辈知识产权的尊重维护。
一、古今陶瓷器釉层中“气泡”产生原理1、无可非议,中华特有的陶瓷文化美学意境中的第1焦点,首先是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其器身上釉质层的质量优劣与否的自我表态。
瓷器气泡探究
![瓷器气泡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7b233b87c24028905fc305.png)
瓷器气泡探究(2011-02-27 17:29:23)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
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
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
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
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
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
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古代钧瓷鉴定中气泡的作用
![古代钧瓷鉴定中气泡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f6e0a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5.png)
古代钧瓷鉴定中气泡的作用钧瓷鉴定过程中,发现钧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关于钧瓷釉泡的产生,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
在钧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
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钧瓷釉层内气泡的大小,层次疏密,是与窑系品种的釉料配方密不可分的。
釉层越厚,其气泡的发育就越大,反之则小;釉料的质量不同,其气泡的层次疏密必然不同,且气泡的眶部发育的宽窄也不等同,某些品种的眶部还存在着残缺现象。
水星类的气泡分布都较稀疏,因此不具备多层次体现的可能,从古至今的红釉类的轴层中,大都存在着稀疏而细小的“水银珠”现象,但防制品的稍大较多,这是当前大家在做钧瓷鉴定时需要多加注意的。
水眼型气泡的完美者,当属宋代汝官窑品种中:“色如而哥而深,微带黄,微似卵白,棕眼隐若蟹爪纹者”为最。
密集的煤烧钧瓷釉面中的气泡水星、水眼共存一釉中的现象较罕见,仅在元代鲜红釉露骨地品种中有所发现。
唾沫星在瓷类中普遍存在,一般体积较小,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釉层中有的体积特大。
所谓的“蒙釉”现象,即唾沫星聚集较密的客观现象,但不具备多层次排列特征。
水星、唾沫星共存一釉的相当罕见,只在元代“釉里红”品种的釉质中有所发现。
该品种釉下红釉纹饰上存在着稀少的水星型气泡,并伴有水银珠的存在;罩面凝厚不平的白釉中为密集的唾沫星。
窑系品种釉层中的气泡群无论属于那一类,其眶内聚集的小晶珠,或边部上聚集的小沫泡的数量,虽因窑系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但在同一窑系品种的气泡群体身上的数量基本一致,且在排列的方向也基本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起泡的三种原因
作者:德丰
1、氧化泡:
氧化不彻底所造成的坯泡叫氧化泡。
泡有小米大小,外面有釉层覆盖,不易用手摸破,断面呈灰色,多产生在低温处。
2、还原泡:
由于还原不足而产生的坯泡是还原泡。
直径比氧化泡大,又叫过火泡,断面发黄,多产生在高温近喷火口部的制品。
3、釉泡:
釉泡一般细小,鼓在釉层表面,易用手摸破,破后粘污成黑色小点。
以上就是常见的陶瓷起泡问题了,陶瓷消泡剂是专门针对陶瓷起泡特性而精细研发的,消泡迅速、用量少、高温耐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