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煜光老中医治疗小儿疳证的临床经验

合集下载

『儿科集』中药方:小儿疳积

『儿科集』中药方:小儿疳积

『儿科集』中药方:小儿疳积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

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

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

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

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那么小儿病患疳积,都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又应如何进行治疗呢?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

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

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

简单的方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营养不良”。

小儿疳证的证治

小儿疳证的证治
• 在食疗问题上,必须重视胃气受纳功能与食物的 质量。并且还要掌握胃家“以喜为补”的原则, 医者要投其所喜,少少与之,诱其食欲,待胃气 苏醒,考虑食物品种与营养价值。
• 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 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 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 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 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
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 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 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 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 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 吃肝和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 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 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宜清心泻火,佐 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
治法和方药: • 治法:和脾健运。 • 方药:资生健脾丸。
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
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 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 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 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 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 • 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 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 谷消积; • 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 • 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 黄连抑木除烦; • 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 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 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

火疳病-[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

火疳病-[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

火疳病[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火疳病 [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病历简介患儿,男,5岁。

20XX年2月10日初诊。

患儿微胖,好动活泼,思维敏捷,喜食甜香松脆之物,因近数月便结难下,需7~8天用多种方法才能排便1次,给予蜂蜜水、蔬果、油类通便,肛门塞药或灌药亦不缓解。

患儿面部青筋贯鼻梁,口唇燥结如涂浆糊,唇色红而绛,口气秽浊,腹尚柔软,稍有压痛,大便1周未解,与其对话心情急躁,不听家长的教导。

脉弦细而数,舌红苔微腻。

证属疳火,系久食甘腻之物所致。

治宜清泄脾胃之火,佐以通腑泄浊。

给予:芦根15g,淡竹叶10g,石膏15g,北沙参10g,生甘草3g,白茅根15g,番泻叶2g(后下)。

7剂。

7天后,大便2天1次,一切正常。

复诊时,颜面鼻梁青筋变淡,口唇清爽无黏腻之物,口无秽浊之气味,脉细数,舌红苔薄白。

宜养胃阴、清脾火,以善后调治。

药用:芦根15g,荸荠7g,鲜竹叶1把(小区竹林有采约30g),胖大海5g,梨半只(约50g,去心、取肉及皮),生甘草5g,番泻叶5片(1~2g),1次/日,水煎代饮,15剂。

嘱其除喝汤外,荸荠、梨、胖大海均可食用。

学生在临床上当今小儿疳证很少见到,今老师所说的“疳火”是否为小儿疳证中一种,因为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小儿营养丰富,生活优裕,很少见到疳证一类虚损羸弱的儿科病证,请释疑解惑。

老师确实如过去物质匮乏、营养不良的疳证少见了,但脾胃负担过重,营养过剩,造成的疳证却增多了,这是一个当今儿科疳证中的新课题,值得引起我们关注,并加以研究和提出新的治疗方法。

所谓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职,以致气液耗损,出现一系列虚中夹实之象。

这种病变有两种临床表现,一是以虚损羸弱为主的疳证,即传统所见到的疳证,也是过去我们所见到的一类疳证;二是当今饮食不节,或营养过剩,脾胃不胜负担,造成脾虚失运,胃肠积滞,湿热内生,脾胃阴伤,虚火兼夹实火,虚实夹杂,火邪内炽,故为虚中夹实之疳证。

因此,当今我们看到的疳证常夹内火,这种内火,非单纯的虚火,也常伴随着湿热蕴结日久化火的实火,本案小孩的病证就由此进行命名,即疳火证,其临床特点:一是便结不下,二是内火炽盛。

儿童疳证中医中药

儿童疳证中医中药

儿童疳证中医中药疳证是指小儿脾胃受伤,运化失健,气液耗损,导致全身虚弱赢瘦的慢性病证。

与西医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

儿童疳证的诊断要点多发生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有长期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及疾病的影响。

临床上以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面色无华,头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腹部胀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饮食异常为主要表现。

患儿虽有消瘦等症状,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虫病、肺痨及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消瘦,均不属疳证范畴。

儿童疳证的辨证分析本证主要病因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或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生化乏源,或久呕久泻,或病后失调,均可使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肌肉、四肢百骸,渐至形体赢瘦而成疳证。

疳证虽为脾胃病,但病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而出现各种兼证。

辨证首要辨明虚实。

一般而言,病初起大多偏实,中期虚实互见,晚期属虚为主。

总的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

实证者,应着重消积,然后理脾;虚实并见者,可攻补兼施;倘虚象毕现者,应着重补脾益气。

儿童疳证的辨证论治积滞伤脾【证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烦躁口渴,乳食减少,或多吃善饥,或食则呕吐,腹满拒按,大便干结,或溏泄臭秽,小便黄浊,或午后潮热。

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1.主方消疳理脾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神曲6克,麦芽12克,槟榔10克,陈皮3克,独脚金12克,山楂10克,鸡内金6克,胡黄连6克,使君子10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l剂。

若积滞甚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

若积滞化热者,加黄连6克。

脾虚者,加党参12克,白术10克。

2.中成药(1)肥儿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1~2次。

3岁以内小儿酌减。

空腹服。

(2)消积健儿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3)保儿安冲剂,冲服,每次5—10克,每日2次。

3岁以内小儿酌减。

3.单方验方(1)疳积散(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处方: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研成细末。

小儿疾病-疳证2

小儿疾病-疳证2
若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脉 细欲绝者,应急施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 阳救逆固脱,并配合西药抢救。
(二)兼证 1.眼疳 证候 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 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
本证以形体消瘦,两目干涩,畏光羞明 为特征。
辨证 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之阴血 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故两目干涩,畏光羞 明,目睛失泽,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晚 视物不清;肝阴不足,肝火上炎,故眼角赤 烂。
口渴多饮,肌肤干燥,加玉竹、石斛、天花粉滋 阴养胃;
腹部青筋显露,胁下痞块,加丹参、郁金、穿山 甲活血散结;
嗜食异物,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大便下虫, 加苦楝皮、雷丸、使君子、榧子杀虫消积。
3.干疳 证候 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貌似老 人,毛发干枯,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啼哭无力, 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 嫩,苔少,脉细弱。
搽患处。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或波及全身浮肿,按之 凹陷,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 不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本证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肢体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为特征。
辨证 疳证日久,脾气虚弱,中阳不振, 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足踝或全身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脾虚失运,气血 不充,则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淡嫩,苔 薄白,脉沉迟无力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法 消积理脾。
主方 肥儿丸加减。
常用药 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 大腹皮、槟榔理气消积; 黄连、胡黄连清心平肝,退热除烦;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腹胀明显,加枳实、木香理气宽中;
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烦躁不安,揉眉挖鼻,加栀子、莲子心清热除烦;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疳证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多见于1-5岁的儿童。

它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色无华等症状,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疳证。

疳证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患儿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头发干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消化不良性腹泻等。

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微量元素、肝功能等异常。

中医治疗疳证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

饮食方面,应遵循“三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摄入。

药物治疗方面,可根据患儿的证候选用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养血补气等中药方剂。

针灸治疗则可选用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对于疳证患儿,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并发症。

对于感染性疳证,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营养不良和贫血,可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预防疳证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家长应孩子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和偏食。

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心情舒畅也有助于预防疳证的发生。

疳证在基层医疗单位和综合医院中均有应用。

在基层医疗单位,可通过定期开设健康讲座和义诊,提高家长对疳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

在综合医院,儿科医生应加强对疳证的诊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迅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疳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疾病。

通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家长和医生应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家长提供一份实用的疳证诊疗指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述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汗证多由体质虚弱、营卫不固、阴虚内热等多种原因引起。

【儿科专家门诊知识】疳积证治

【儿科专家门诊知识】疳积证治

【儿科专家门诊知识】疳积证治小儿疳积是婴幼儿时期多发的一种消化功能障碍,营养紊乱的慢性疾患。

疳与积本是两个概念,由于“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疳是积发展的必然趋势,故临床多概称疳积,有人又称为“疳积综合征”。

它包括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等。

造成本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断乳之后,杂食并进,摄获失调,或误食虫卵,或继发于他病之后,阴液内耗,脾胃运化失司所致。

其临床多表现为身体羸瘦,慢性病容及消化不良等。

治疗本病有消积化滞、益气健脾、清热除蒸、活血化瘀、消疳理脾等法,因其寒热交织,虚实夹杂,必须辨证求因,从因论治。

兹将业师治疗经验简述如下。

一、消积导滞,时时注意疏解理气。

疳积初起阶段,多为实证。

主要表现为厌食纳呆,五心烦热,两颧发赤,便秘溲赤,或大便酸臭,小便如泔,舌苔剥离,状如地图。

此类病儿大都为饮食不节,寒温失调,伤及脾胃所致。

正如《内经》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治积之法,古有“伤之轻者保和丸,伤之重者木香导滞丸”之训,以消积化滞为治。

然而积之形成,除饮食内伤之外,每多兼有卫外不固,寒凉所伤之诱,即或先伤于食,或先感于寒,两者往往互为因果而发病。

因此,业师在临床治疗中,对此类病儿多以消积化滞,配予疏解理气之味。

比如用木香导滞丸时,多配苏梗叶以理气散寒;用保和丸时,多配藿香以芳香疏解。

疳积初期,以厌食、纳呆、消瘦、腹胀为主症的病儿,业师多宗保和丸化裁。

通常用方:广藿香、川厚朴、半夏、陈皮、连翘、六曲、云苓、枳壳、莱菔子。

若五心烦热,两颧发赤者,加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以清热除蒸;舌苔剥落,状如地图者,加石斛、麦冬以甘润养阴;呕吐者,加吴萸、生姜以温中散寒(或单以生姜汁温服);腹泻者,去莱菔子、连翘,加葛根、山楂炭,一则升发阳明之胃气,二则取其止泻寓消之意;便秘不畅者,加芦荟以清热导滞,《本草求真》指出:“芦荟一药,功专杀虫除疳,安心明目,最为小儿惊痫疳积上品”。

二、消积化滞不应,需兼以益气健脾。

中医巧治小儿疳积

中医巧治小儿疳积

中医巧治小儿疳积小儿疳积,医学上叫“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患儿面黄肌瘦,精神痿靡,饮食不佳,腹胀,大便拉稀而酸臭异常。

常见于1-3岁的儿童。

据有关资料表明,虽然卫生条件和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进食随意性很大,常因急性消化不良而转为慢性营养障碍,故小儿疳积症并不少见。

中医在小儿疳积的治疗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刮痧疗法(1)选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章门、气海、足三里、鱼际、四缝。

(见图8-2-1、图8-2-2、图8-2-3、图8-2-4、图8-2-5、图8-2-6)(2)定位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气海:仰卧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足三里: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四缝:在手掌面,除拇指外,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中节缝纹的中央。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胁部中脘、章门、天枢、气海,然后放痧鱼际、四缝,最后刮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泻兼施。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

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胃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

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

再分别刮拭腹部章门、天枢穴,30次,不宜过重,出痧为度。

鱼际、四缝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由上至下,中问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小儿推拿独门特效疗法疳症

小儿推拿独门特效疗法疳症

【历代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宋.钱乙1100± )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机变化主要在 脾胃。脾胃受损,津液内耗,运化失司, 机体失养。并指出大病,吐泻、误治均可 致疳,钱乙对小儿疳证病因、病机、辨证 论治的见解,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历代论述】
染者,针对性选用抗生素。
少量多次输血浆或全血。 酌情选用氨基酸、脂肪乳剂和高价营养液静
脉注射。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注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及早发现,及时纠
(5)自发性低血糖症 重症营养不良患儿,有时 突出现出汗、心慌、脉搏减慢、呼吸暂停等自发 性低血糖症,多在夜间发作,若不及时抢救可因 呼吸衰竭而死亡。 T↓、苍白、神志不清、脉博↓、呼
吸暂停
【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 健运脾胃为本。 疳证属虚,扶正为正治法。 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各自主要病机治之 ❖ 脾运失健—疳气以和为主 ❖ 脾虚挟积—疳积以消为主 ❖ 脾胃气阴俱伤—干疳则以补为主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 轻度营养不良: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
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 变尚不明显。 重度营养不良: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 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 ,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 ,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生理: 低血糖症—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 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负氮平衡—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 低渗状态,离子缺乏,血钾,血钙偏低,
【辨证论治】
疳证—脾胃虚损已极—虚不受补,不可 “大补”“纯补”,
调理脾胃为本。调脾兼以和胃,健脾佐以 助运,补益勿碍气机,在补虚的同时,以 恢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疳积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疳积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疳积临床疗效分析基础上采用点刺四缝穴并配合捏脊法。

点刺四缝穴:术者左手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四指,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分别点刺四指近端指指关节掌面约一分深,挤出血滴,阳性反应小的患儿挤出黄色或白色黏液,直至不再有黄白色黏液为止;点刺后24h内避免弄脏手指引起感染,注意饮食调理,少吃豆类、糕类及油炸食物。

每10d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为1个疗程。

捏脊法患者取俯卧位,首先轻按背部,放松肌肉,从长强至大椎穴开始捏脊,两手食指横压在长强穴,并用食指与拇指配合,将皮肤肌肉提起,交替向上推捏,推捏过程中重提大椎、脾俞、胃俞,共捏5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手法注意轻柔,按摩前后半小时内禁止进食。

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判定。

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食欲恢复正常,体重增加,精神良好,二便调和,体质接近正常儿童;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食欲及精神明显改善,体重有所增加,体质明显增强;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食欲及精神有所改善,体重稍有增加,体质有所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食欲、精神、体重、体质均无改善。

1.4观察指标采用中医症候积分评价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内容包括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每项4分,0分为正常,2分为轻度症状,4分为中至中度症状,得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观察两组患儿大便异常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统计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2.结果2.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在经过2~3个月的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79.69%,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48%。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主症及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疳积(中医儿科病程记录)

疳积(中医儿科病程记录)

患儿惠城z,男孩,6Y,因“消瘦1年,腹胀1月余”于2014年07月21日由门诊收入本科。

病例特点:1、福利院儿童,男孩,6Y,因“消瘦1年,腹胀1月余”入院。

既往发现“脑性瘫痪”病史。

2、患儿缘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体重不增,渐消瘦,胃纳尚可,无挑食、异食,无恶心、嗳气、呕吐,易腹泻,或2~3日大便方解1次,平素易“感冒、发热”,1月余前出现腹胀,无腹痛、哭闹不安,予“开塞露”纳肛后腹胀可稍缓解,今至我院门诊求诊,门诊拟“消瘦、腹胀查因”收住入院。

入院症见:精神稍倦怠,营养不良貌,胃纳一般,夜眠一般,大便2~3一解,小便正常。

3、体查:T37.0℃,R24次/分,P92次/分,Wt11.0kg。

舌淡红,苔腻,脉细。

精神稍倦怠般,营养不良貌。

全身皮肤干燥,可见四肢皮肤脱屑,皮下脂肪菲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咽无充血,双扁桃体不大,未见脓性分泌物。

颈软,漏斗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9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四肢肌张力稍增高,四肢肌力4+级,双侧膝反射可引出,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

4、辅查:暂缺。

中医辨病辨证分析:患儿男孩,6Y,因“消瘦1年,腹胀1月余”入院。

本病患儿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四肢枯细,肚腹膨胀,舌淡红,苔腻,脉细,四诊合参,当属疳积型疳证。

缘患儿脾胃虚损,气液耗伤,日久而成疳证,本病病位在脾胃,病性虚实兼有,经积极治疗、合理调护,多数愈后尚可,若病程迁延,严重者可致阴歇阳脱等危证。

中医鉴别诊断:中医与积滞鉴别,后者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为体征。

无形体消瘦。

中医诊断:疳证疳积西医诊断依据:1、患儿男孩,6Y,因“消瘦1年,腹胀1月余”入院。

2、体查:T37.0℃,R24次/分,P92次/分,Wt11.0kg。

精神稍倦怠般,营养不良貌。

全身皮肤干燥,可见四肢皮肤脱屑,皮下脂肪菲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咽无充血,双扁桃体不大,未见脓性分泌物。

疳积实用秘验方

疳积实用秘验方

疳积实用秘验方疳积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是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以面黄肌瘦、腹胀肚大、大便不调为主证。

好发于幼弱小儿,常伴毛发干枯、多汗、头大颈细、易发脾气等。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越长,病情亦随之越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本病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以及“疳之为病,皆虚使然”的说法。

【验方1】麦芽30克,山楂、神曲各10克。

将3味放锅中炒焦存性,研成细末,分成小包,每包3克,每次1~2包,每日3次。

【验方2】橘皮10克,荷叶15克,炒山楂3克,生麦芽15克。

橘皮、荷叶切丝,与山楂、麦芽一起,加水煎半小时取汁。

代茶饮。

【验方3】山楂9克,山药15克,白糖25克。

煎汤饮,每日2~3次,连服5日。

【验方4】牵牛子20克,槟榔20克,山楂60克,木香10克。

将4味加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验方5】党参9~15克,炒米30克,红糖适量。

将3味煎汤,代饮料服用。

隔日1次,连服5次。

【验方6】活蝼蛄2个,鸡蛋2个。

将蝼蛄洗净,蛋的两端各挖一个小孔,每个小孔塞入1个蝼蛄,然后用干净的湿布或湿纸塞住,再将鸡蛋用小火煮熟。

食用时去蛋壳和死蝼蛄,早、晚各食1个。

【验方7】花椒1.5克,粳米50克。

将花椒置锅内炒至发响,油出,研为细末,备用;另将粳米煮成稀粥,调入花椒末,混匀即成。

每日服1~2次,温热食用。

【验方8】榧子100克,使君子100克。

将榧子、使君子混合研成细末并炒熟,每次服用10克,加少许白糖。

【验方9】山楂、鸡内金、山药各等份(比例为1∶2∶3)。

共研细末,每次2~4克,红糖水送服,每日2次。

【验方10】壁虎1只,鸡蛋1个。

将鸡蛋打一小孔,把壁虎放进鸡蛋内,湿纸封口,置新瓦上焙炭存性,研为细末。

2~5岁小儿1次服用1/3(其他年龄可增减)。

轻者服1次即可,病重者隔7日服1次,最多不超过4次。

【验方11】鸡内金3克,山药15克。

将鸡内金与山药用小火焙干,共研细末,入锅,加水,煮粥。

“寇小儿”寇氏儿科学派[学派概述]

“寇小儿”寇氏儿科学派[学派概述]

“寇小儿”寇氏儿科学派[学派概述]“寇小儿”为成都家喻户晓的“四小儿”之一,寇氏儿科学派由四川著名儿科医家寇煜光先生于建国后在成都创立。

寇氏历代专攻儿科,寇煜光先生自幼随其曾祖父学医,稍长又多方请益,遍历名师,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精通各科,最善幼科。

临证善调脾胃,对积食、腹泻等多种小儿肠胃病都有较好疗效,尤其善于针药并用治疗疳积。

四十年代中期,在成都创立“仁和堂”而闻名遐迩。

从四十年代起至今,慕名求医者骆绎不绝,享誉蓉城,被蓉城市民亲切的誉为“寇小儿”。

寇煜光老先生一生诲人不倦,先后带教子女、孙辈、弟子十余人。

寇成荣、寇素芳、寇恩培、寇岐培等各位学术继承人对于寇老先生的学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多有所创新。

其中寇恩培更被推举为与常克、肖量、夏隆江并列的成都“新四小儿”。

寇小儿传承谱系图[学派名师]寇煜光寇煜光(1911-1999),字心诚,四川省绵竹县人。

成都“四小儿”之一。

自幼随其曾祖父学医【1】,对于《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入门书籍出口成诵。

为继续精进医术遍访名医,曾拜当地名医李忠贤为师,继续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

而立之年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而尤擅小儿科。

由于医名卓著,疗效突出,先后为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著名画家张大千、张采芹、朱佩君等诊治。

建国后,偕同道创建了“西华门街联合诊所”,后合并到“祠堂街联合诊所”,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都少城医院”的创建、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寇老先生历任成都市西城区人民代表、区政协委员、区医学会理事等职,于1985年由成都市卫生局评为“成都市名老中医”。

在行医六十余载中,先后培养中医人才十余名,在论治处方上博采众家之长,勤于临床实践,擅长脾胃病证的治疗,其中尤以小儿疳积见长。

(【1】异天戈德主编。

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1265-1266)寇成荣寇成荣(1940- ),寇煜光长子,寇氏儿科流派主要学术继承人,原成都儿童专科医院业务院长。

滕宣光老中医治疗小儿痿证的经验

滕宣光老中医治疗小儿痿证的经验

滕宣光老中医治疗小儿痿证的经验
苑晨;钱姗姗
【期刊名称】《北京中医》
【年(卷),期】1992(000)002
【摘要】滕宣光老师年近七旬,从医四十余载,在治疗小儿沉疴顽疾病证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自随师学习以来,获益颇深。

老师在学术上遵古不泥古,一贯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饮食遣方用药,故在治疗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现将滕老治疗小儿痿证的经验举例介绍如下: 病例一、张×男12岁初诊日期:1989年10月10日。

主证:患儿三年来,渐渐下肢痿软无力,近一年来,两侧小腿肌肉明显萎缩,行走倾斜欲倒,步履摇摆,容易跌跤。

【总页数】2页(P7-8)
【作者】苑晨;钱姗姗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605
【相关文献】
1.寇煜光老中医治疗小儿疳证的临床经验 [J], 寇成荣
2.滕宣光老中医治疗小儿面瘫的经验 [J], 苑曼
3.滕宣光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举隅 [J], 王国玮
4.寇煜光老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病的临床经验 [J], 寇成荣
5.滕宣光辨治小儿咳嗽经验 [J], 张秀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小儿疳积

中医治疗小儿疳积

中医治疗小儿疳积
缪湘伊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年(卷),期】2004(000)10X
【摘要】疳证(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全身虚弱赢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越长,病情亦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它被前人列为小儿痧、痘、惊、疳四大要症之一。

疳证包括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和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以1~6岁发病率高。

【总页数】1页(P46)
【作者】缪湘伊
【作者单位】广州市儿童医院中医科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
【相关文献】
1.针刺小儿疳积点治疗小儿疳积42例 [J], 安鹏
2.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研究进展 [J], 赵崇智;周仙仕
3.中医治疗小儿疳积 [J], 缪湘伊
4.寇煜光老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病的临床经验 [J], 寇成荣
5.自拟小儿疳积散配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总结 [J], 张寿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医宗金鉴》看疳积之古今辨治异同

从《医宗金鉴》看疳积之古今辨治异同

从《医宗金鉴》看疳积之古今辨治异同
林国荣
【期刊名称】《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年(卷),期】2012(010)006
【摘要】疳积被前人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医宗金鉴》辨治小儿疳积病有十九种,以脾疳、心疳、肺疳、肾疳、肝疳为代表,其余的脊疳、眼疳等作为兼证看待。

一般是以实证、热证、虫证居多,故治疗上多用苦寒清热破气等配杀虫之药,而现代的辨治小儿疳积是以虚证或以虚实夹杂症多见,故治疗上以补脾肾之虚为主配以消积杀虫,再配合综合治疗,如:针刺、按摩、饮食疗法等每易收到良好的疗效。

【总页数】1页(P378-378)
【作者】林国荣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9
【相关文献】
1.古今医家辨治"骨痿"异同浅述 [J], 于思明;杨延博
2.从《医宗金鉴》看疳积之古今辨治异同 [J], 林国荣
3.古今中医辨治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异同 [J], 邹严;张泰魏;李学会;周意园
4.基于《医宗金鉴》探讨糖尿病足溃疡的辨治 [J], 郑东京;鲍身涛;王羽侬;刘雨昕
5.《古今中医皮肤性病辨治精要》和《古今中医儿科病辨治精要》已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