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杨文圣一、社会事实1、事实及其特点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1)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
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
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23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1、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国外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客观性的争辩惯常采取两种思路:一是承认社会价值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的科学、客观的研究,似乎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种思路就是设想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客观性。
韦伯主张社会科学在研究时应把对象视为有价值附着其中的对象,并且应该使用与价值相联系的方法,但在态度上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国内学界关于价值、价值判断客观性的建构思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思路是沿着传统认识论的路子,其基础是主、客体符合、一致论。
这种思路用在价值评价论上,就是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属性对人的有用性,价值之源就是客体及其属性。
由于客体及属性是客观的,因此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客观的。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知识讲解共34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知识讲解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7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方法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1. 社会认知的特点
与对自然界的认知相比,社会认知有一个 显著特点,即认识的自我相关,并因而涉及 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需要人们给予体会和 理解。
2. 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不是在试验室或试验田, 而是在广大民众的社会实践中。只有当研究 者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参与了观察对象的活 动或行为,才能真正“体认”和“理解”社 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把握住作为 现象和本质之统一的“社会现实性”,进而 如实地进行事实描述。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 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判断和评定。社会评价 的方法既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 的逻辑。因而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
1. 社会进步的评价
在20世纪,理论界对“社会进步”的概念已 作出反思,否定了单线的简单的进步主义。我 们之所以肯定社会进步的概念,是因为我们采 取历史的辩证观点,不是在进步主义的意义上, 而是着眼于人自身的进步,并充分考虑到其中 的矛盾性。
3. 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应当指出,价值不等于利益,价值观不等于 利益观。利益是现实的,价值则有理想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民利益,既包括当下的现 实的利益,也包括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表现在 政治、道德、法律、审美等各方面,因而,极 其接近于价值概念。
为什么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 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 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 是人民利益标准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把 握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是由于他所强调的人们的 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既是人 类社会的最基本事实,又是社会价值的创造源泉。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学视野下姓名:李文强学号:30引言对于社会认知的认识我们首先从其定义出发,社会认知通俗的讲就是对他人的认识。
认知的内容广泛,包括对他人表情认知、性格认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金老师的课给予我们一个明晰的关于社会认知的认识视角,对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的解读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由于我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社会认知方面与我们的一些专业知识颇有相通之处,借此我也表达对于社会认知的一些感悟。
社会认知与社会学当听到社会认知时,我脑海中显现出的第一印象就是著名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该理论用一句简短的话解释就是“我看别人看我”,通过别人队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的认知,而与本节的社会认知有什么关联呢?我认为在自我认知形成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认识评价他人的过程。
个体作为被评论者,从别人(镜子)评价中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问题就在这里,整个互动过程是完全自由开放的,没有任何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条文规定互动过程中谁是天生的被评论者或者评论者。
评论是一个互相的过程,因此在互动过程中个体可以从别人评价中形成对自己的认知,以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维方式,更好的适应群体,同时个体也会对他人的各个方面有一个自己的认知定位和评价标准,这就涉及了我们这节课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看法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认知的过程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来进行。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组织或群体中的,也就是说个人首先是社会人,《鲁滨逊漂流记》中描绘的情景在现实社会中是基本不存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就是世间万物是有条件的联系的,因此有互动就有认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的主要基本对象中我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相对更感兴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种种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面。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观念、知识和认知过程。
而评价方法则是对这些社会认知进行判断和评价的
方式和手段。
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即通过观察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等来获取社会认知和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需要细心、耐心和洞察力,要能够理智分析和准确判断所观
察到的现象,从而获得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评价。
二、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它可以广泛地收集社会
现象、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数据比对和统计分析,对社会
现象进行深入的认识和评估。
三、访谈法
访谈法与问卷法相似,但它更加重视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反应。
通
过与被访者的交流,访谈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对于某种社会现象、
社会行为等的看法和认知,从而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
四、实验法
实验法通常是通过构建特定的社会情境和条件,进行一系列实验操作,从而获得社会认知和评价的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操纵实验条件,在控
制变量的同时,探究多种因素对社会事物产生的影响,获取更为准确
和可靠的认知和评价结果。
五、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的研究和考察,获取
对于社会认知和评价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构和解读,可
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社会现象的进程和变化。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
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研究题目的不同,来选择和运用
合适的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杨文圣一、社会事实1、事实及其特点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1)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
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
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1)社会认知的界定从心理学上看,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2)社会评价的界定社会评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在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活动,借助于主、客间的双向过程,实现人对社会的支配和拥有。
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断该事物和现象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社会评价的困境其一,社会事件具有单一性,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历史“本文”本身,既无法度量,也无法判别。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人际关系建立和维系,以及判断他人行为和决策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和言语来了解其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例如,研究者可以观察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或评价他人时的行为和表情,从中获取关于其社会认知和评价的信息。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编制问卷并向被试者发放,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经验来回答问题,从而了解其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问卷调查法可以量化个体的认知和评价,在大样本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
3.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改变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此来研究社会认知和评价的过程。
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虚假信息或情境来观察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的变化。
4.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是通过结合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和社会心理学实验范式,来直接观察社会认知和评价的神经基础。
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脑成像技术来观察个体在认知他人行为时大脑活动的变化。
5.计算建模方法:计算建模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或计算模型,来模拟和解释社会认知和评价的过程。
例如,研究者可以建立决策模型来解释个体在评价他人时所做的决策过程,或者建立网络模型来模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除了以上方法,研究者还可以采用混合方法的研究设计,结合多种方法来综合研究社会认知和评价。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法获取个体的行为数据,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个体的主观评价,再结合实验研究法来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总之,社会认知与评价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多种方法来综合研究社会认知和评价的过程。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 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 物的正确反映。
B
a
c
Cb
A
B
a
c
C
bA
a2+b2=c2
a2+b2≠c2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 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非 所有all)
社会评价,需要从社会自身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中,揭 示社会现象“应当是什么”,“应当怎么样”,即确定 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
社会评价的关键在于合理性。
5.价值实现
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从价值观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 过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真理
➢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要达到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 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 的把握。所以一句话概括:社会认知的任务就是揭示 客观真理。
真理与自然科学
人类探密自然、研究自然的行为—自然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不断揭示自然的奥秘,产生一系列科学的成果, 这些成果被称之为科学真理。
客观性
价值的特性
(2)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价值作为人的目的理想的追求,
因主体需要不同而不同,随主体的情况而有差别。
主体性
一本考研书对你有 价值,对文盲没价值, 看主体是谁
价值的特性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变化:拿破仑用铝碗) 拿破仑三世时期:铝的价值量﹥银的价值量 现阶段:铝的价值量﹤银的价值量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社会认知的特点 ★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的特点
与自然界的认知相比,社会认知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认识 的自我相关,并因而涉及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需要人们给予 体会和理解。在阶级社会则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立场相关。几 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期望在 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像期望厂主在应不应该 减少资本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的问题上会采取公正态度一样, 是愚蠢可笑的。在社会科学领域,只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科学认知。
之物。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 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 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 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非所 有all)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无数相对真 理之和,就是绝对真理----毛泽东(提灯 人故事)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进步的评价
在20世纪,理论界对“社会进步”的概念已作出反 思,否定了单线的简单的进步主义。我们之所以肯定社 会进步的概念,是因为我们采取历史的辩证观点,不是 在进步主义的意义上,而是着眼于自身的进步,并充分 考虑到其中的矛盾性。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生存和
★真理的客观性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 容。
如数学中直角三角形: a2b2c2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时,用来获取、处理和分析关于他人的认知和评价信息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1. 问卷调查:通过向被试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信息。
问卷调查通常包括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例如“你认为这个人友善吗?”或“这个人的年龄是多少?”
2. 实验研究:实验室中的实验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认知和评价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用于操作不同的变量,以了解不同因素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决策的影响。
例如,一个实验可能需要被试选择某些特定的属性来描述和评价一个人。
3. 观察: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现是另一种获取社会认知和评价的方法。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获得关于他们的认知和评价信息,例如他人的行为模式、语气和肢体语言等。
4. 采访:采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一对一问答的方式了解个体认知和评价他人的情况。
采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感受和看法,包括他们是如何评价和理解他人的。
5. 内省:内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进行反思的过程。
借助内省,一个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以及他们可能是如何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
评价的。
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一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一、真理与价值(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追求价值的活动,但不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因为:1、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包含了主观性但不归结为主观性,而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的制约。
2、人的活动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决定的。
3、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要追求的是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人们认识社会想象,不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从而知道人们进行合理的实践,促使社会向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转化。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社会价值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同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在阶级社会则同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立场相关。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
只有研究者近距离的参与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活动,才能真正地把握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进而如实的进行事实描述。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
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描述,形成了对特定对象的经验性知识,为了从这些经验性认识中进一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建构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就要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
社会认知方法的分析与综合,是社会分化与整合在人们意识的思维中的体现与自觉。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
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逐渐接受并融入社会的过程,它包括对社会的认识和评价。
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是密切相关的。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感知、理解和思考。
社会认知对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往和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社会活动和个人行为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它涉及到个体对社会系统、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
2.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身份、职责和要求,如子女、学生、职工、市民等。
个体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适应各种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
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社会组织和价值体系的接受和认同。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评价,是社会认知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指人们基于社会认知,对社会现象和他人行为进行的价值判断和评价。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价值观社会评价的核心是社会价值观。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维度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反映在个体对社会现象和他人行为的评价中,影响着个体的观念和行为。
2. 社会信任社会信任是指个体对他人及社会机构的信任和信心。
社会信任是社会良性互动和信用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
它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社会同理心社会同理心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状态的认知和理解。
具有同理心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交往和合作。
三、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的关系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认知为社会评价提供了认知和思考的基础,而社会评价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的社会认知的指导,同时也接受不同的社会评价。
这些社会评价可以促进或者干扰个体的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1.社会认知的特点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 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社会认C.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2.经验观察与事实的描述
(1)感性经验是真理的来源。 把握事实,获得第一手的经验知识。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2)日常生活中获得真理性社会认知。
(3)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主体对价值的理解的观点。价值观是主观性的。
(4)价值选择与实现
价值选择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内在统一。
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从价值观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差异
2. 社会评价与价值
评价是人们把握价值的观念活动。
(1)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一种关系,是指主体从自我需要出发与客体建立 的主客观关系。
鸿沟理论:事实与价值。
(2)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价值的主观性表现在:价值作为人的目的理想的追求,是
主观的。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 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实践的历史条件制约。
(3)社会评价的合理性问题
相对合理性。实际上,在社会评价中,对同一社会事件的 不同评价之间的差别,常常不是绝对合理的差别,而是合 理度的差别,各有一定的合理性,又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绝对合理性。合理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社会评价的
相对性,并不排斥合理性内涵的统一性、确定性,也不排 斥或否定社会评价的合理性的绝对性和客观性。
真理的发展与相对性:
为什么真理是相对的?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与评价方法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与评价方法引言: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认知的过程。
研究和评价这一过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方法。
一、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并观察参与者的学习和认知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深入了解参与者在实践中的行为、思考和互动,揭示出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访谈法访谈法是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通过与参与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访谈,研究者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认知策略和思考方式。
访谈法能够获取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帮助研究者理解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
三、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中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从而分析参与者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和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法能够获取大样本的数据,帮助研究者揭示出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趋势。
四、实验法实验法是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变量的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条件和操作变量,研究者可以控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准确地观察和测量参与者的学习和认知效果。
实验法能够帮助研究者验证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的因果关系,并进行因果推断。
五、评价方法评价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通过描述和解释参与者的学习和认知过程,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定量评价通过量化指标和统计分析,对参与者的学习和认知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来确定,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结论:社会学习与社会认知发展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认知的过程,研究和评价这一过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范文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会认知偏差的根源和纠正方法,以减少个体行为和社会决策中的偏见和错 误。
此外,研究还可以深入探索社会评价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社会评价促进 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同时,研究者可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认识和评价方法的差异,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因素对社会认知 和评价的影响。
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现场情况和行为 模式时。
注意事项
观察者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 主观臆断和偏见,同时要遵守伦理和 法律规范。
实验法
总结词
控制性强、因果关系明确
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验证因果关系和影响程度 的研究。
详细描述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组和对 照组的变化,了解不同因素对社会现 象的影响。
会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社会评价对个体 在社会评价方面,本研究发现,社会比
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积极的 较和刻板印象是两种重要的评价机制。
社会评价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 社会比较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行为
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和决策。
动机,而刻板印象则可能导致偏见和歧
视现象的出现。
文化人类学理论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的符号、仪式、信仰和习俗等构 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文化背景。人们的行为
和思维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人类学理论认为,文化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和发展。同时,文化 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和制约。
社会变迁研究
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分析社会发展的会结构变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杨文圣一、社会事实1、事实及其特点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1)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
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
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1)社会认知的界定从心理学上看,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2)社会评价的界定社会评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在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活动,借助于主、客间的双向过程,实现人对社会的支配和拥有。
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断该事物和现象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社会评价的困境其一,社会事件具有单一性,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历史“本文”本身,既无法度量,也无法判别。
其二,社会现实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自我相关,互为主客体,由此必然产生出相互补充、相互顺应或相互制约、相互避讳的“自适应”现象,再加上利害关系和情感因素的渗入,都会从正面或反面妨碍对客体的正确把握,从而造成社会过程中所特有的“社会测不准”现象。
其三,社会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宿命的而是选择的,受着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而有限的理性无法对知识的增长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对社会未来的预测是不可能的。
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1、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国外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客观性的争辩惯常采取两种思路:一是承认社会价值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的科学、客观的研究,似乎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种思路就是设想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客观性。
韦伯主张社会科学在研究时应把对象视为有价值附着其中的对象,并且应该使用与价值相联系的方法,但在态度上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国内学界关于价值、价值判断客观性的建构思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思路是沿着传统认识论的路子,其基础是主、客体符合、一致论。
这种思路用在价值评价论上,就是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属性对人的有用性,价值之源就是客体及其属性。
由于客体及属性是客观的,因此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客观的。
第二种建构沿着主体哲学的思路进行。
它强调在价值评价中包含了价值主体的需要,而且是以主体的需要为核心的,价值评价实际上是以主体需要为尺度进行臧否褒贬价值关系的。
对于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的确立,必须要把以往脱离了经验的客观性重新归回到经验中所具有的普遍性上。
社会评价活动之所以可称之为一种客观性的活动,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纯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
作为社会评价的客观性更主要的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活动的规律的客观性基础之上的。
因为在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客观性中,既包含着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包含着人们自己的目的、意志、愿望,等等,亦即包含着人对社会的价值要求,这两种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要求。
2、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在理解、解释和评价社会、历史、文化乃至整个生活时,不能仅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说明方法,还要用理解、评价。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唯有通过理解、评价,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才展现给我们,成为我们人类进行自我发现的过程,成为人关于自己的知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学的客观性是追求“外在于我”的客观性,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则是“我在”的客观性。
社会评价中的“偏见”、“先见”伽达默尔区分了两种“先见”一种是历史给予的,对理解有正面价值的,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先见”,它来自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联结每一代人与历史的存在上的关系。
因此,它是“合法”的先见。
另一种“先见”伽达默尔称之为“盲目”的先见。
它是指个人在现实人生中不断接触吸收的见解。
3、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保持社会评价内部不同的评价向度之间的开放、协调。
通过向不同的社会评价体系开放来获取和保证一定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第三层含义是指自然科学客观性和人文科学客观性之间相互开放、对话,使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在新的生长点上生成,同时也使自然科学客观性增长新的基因。
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我们坚持强调,只要从传统的、极端绝对的客观性标准或模式中解脱出来,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就能得到说明。
人对社会价值的评价认同主要是靠理性的说服,但这并不排除人们通过情感感染达到某种价值认同的可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把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看作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而言)一种弱客观性。
三、社会评价的合理性1、社会评价合理性的基础休漠在《人性论》中写道:“在我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作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
这个变化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
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须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是如何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
”围绕“休漠区分”的争辩以艾耶尔为代表,坚决否认由“是”推出“应当”,进而坚决否认价值判断的合理性;以马斯洛为代表则肯定由“是”能推出“应当”,进而主张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约翰·塞尔认为从有些事实陈述中可以推出价值判断。
塞尔把事实陈述分为自然的事实与惯例的事实,其中自然的事实不能推出价值判断,但惯例的事实是可以推出价值判断的。
对于社会评价来说,它涉及的对象就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本身就包含着“事实”、包含着“价值”,是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之基础上的。
社会评价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是以包含在它的前提当中的事实判断为前提的,社会评价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是从包含在它的前提当中的价值判断中合乎逻辑地推论出来的。
在社会评价中,事实判断“命令”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规范”事实判断。
简言之,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完全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证明,根本用不着反对“休漠区分”而企图武断地从事实判断中推论出价值判断来。
2、社会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合理性“相对合理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其它类型的合理性(如科学的合理性)而言的;二是指不同的社会评价之间的合理性是相对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合理性理论(1)不同参与者作为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真诚地、自愿地、平等地交往行动;(2)不同参与者“解释性地讨论”、论证性地表达、反思性地批判;(3)在普遍的交往行动、学习行动、讨论批判行动中,达到比较一致的合理性的确立。
合理性总是体现在具有充分论据的行动方式中。
社会评价的合理性是相对合理性社会评价从总体上看是一种理性活动。
社会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活动被从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来,其历史的内在逻辑性便清晰可见了。
任何一种社会评价实际上都是主体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一定的标准对社会的评价。
社会评价从价值目标的选取到评价标准的建构,从对社会问题的发现到对社会价值的肯否,都或隐或显地有一个逻辑次序,总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次序就是社会评价主体追求社会价值的理性轨迹。
四、马克思历史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方法历史评价,着眼于历史的事实及其联系和发展,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尺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进行评价。
价值评价以社会主体(指社会实践中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需要和利益等价值追求为尺度对社会进程进行评价。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考题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谈谈社会评价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