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2.恩格斯关于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思想
❖
❖ 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
》中具体阐述了在一个小农经
济占主导的落后国家如何实现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即
主要应当完成“生产资料转归
公共占有”这一社会主义的任
务,而具体的解决措施就是合
作社。
❖ 恩格斯晚年提到了合作社的两种形式:国有土地上的农业工人合作社和土地 集体所有的农民合作社。农业工人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 解:
第一阶段
1949年10月至 1953年,以办互 助组为主,同时 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 .
第二阶段
1954年至 1955年底, 初级社在全 国普遍建立 和发展
第三阶段
1956年初至 1956年底, 高级社迅猛 发展及农业 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
❖ 2.改造背景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农业经济 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就当时在 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农 业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 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 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 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 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 市场。只有加快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 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 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 第一,农业集体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伟大 革命。
❖ 随着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苏联的粮食生 产展现了基本上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粮食生产 的增长, 苏联在一九三五年取消了粮食和食品配 给制, 副食品的供应也逐步得到改善。集体农庄 庄员的收入也迅速的增加了。
❖ 正当资本主义世界连续爆发两次世界性的经 济危机的时候, 苏联却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 象
社会主义改造
艾奇逊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过程 ——走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 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 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 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 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 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 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 得最终胜利。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 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深刻变革 。
建国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变化
农业:
地主土地所有 土改 农民个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 集体经济
一汽的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一五”时期的鞍山钢铁厂
为什么“一五”期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 飞机南昌又沈阳。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洋。铁 路鹰下宝成等,三条公路通西藏。”
鞍钢、沈飞、长江大桥,都是今天仍然无比显赫的名 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1957年全国 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 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 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34.2%。文教、 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 平,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著名历史学家 费正清的说法,“一五”期间人均收入增速达6.5%,远 远超过了同期与我们基础相当的只有不到2%增速的印度。
如何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主体
建设与改造 同时并举 工业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工业
入社农户96.3%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 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巩固 地团结其他中农, 发展互助合作,由 逐步限制到最后消 灭富农剥削的农村 阶级政策。
1955年,毛泽东撰写《中国农村的 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 第一步:互助组 主义改造 大体经历 第三步:高级社 三阶段 的三个发 展阶段
第二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从建国初到1956年工农业产值比例的变化
比例
年份 1949年 1952年
工 业 30% 43.1% 51.3%
农 业 70% 56.9%
1956年
48.7%
1957年国民经济总收入与1952年比较
国民经济 比例
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国营 19.1%
33%
非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出现的失误和偏差的原因
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原因
在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 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 义经济成分;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建立了斯 大林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 了这种模式社会主义的政权,使国 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但是 在改造过程中急于求成,改造过急、 过粗;在所有制布局上盲目讲究单 纯的公有,具有长期的负面作用。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
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
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开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深刻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下面就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后,通过改革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国家的主导下调整了产权,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实行了计划经济管理,这使得社会总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国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巨大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获得了工业增长与农业现代化正确挂钩的成功。
此外,通过实行统一计划,加强国家经济内部一体化,以及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使得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并创下了世界纪录,确立了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国家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周边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颜色革命和外国势力打压,社会主义中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性,提高了国家的地位,而在改革中,我们既能够按照自己的叙事倒置来展开全局,也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最终,我们成功地打开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且逐渐建立了独特地符合我们国情的社会主义体系,这也是我们在改革中走在前面的重要体现。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所谓“左倾”思想和“大跃进”(即农村运动),这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危害了人民生活,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其次,由于一些政策的不适应性或缺失,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巨大差异,劳动力更替交错,企业转型等,中国在市场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縫隙。
综上,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取得成功的基石之一,它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我们建立独特社会主义体系的历史功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展示出我们独有的倾向性,让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卓有成效。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的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
衡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正确和必要,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
我们看到,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即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比如,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变成公私合营工业之后,每个工人的平均年产值,1952年为9397元,1953年为10800元,1954年为13401元。
1955年,公私合营工业比私营工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高一倍。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合营工业的产值比1955年增加了32%,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营业额比1955年增加了15%。
又比如,农业生产在这期间基本上也是逐年上升的。
1956年,农业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还是增长了4.9%,其中粮食比1955年增产4.4%,稻谷、小麦、薯类、烤烟、茶叶等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计划指标。
畜牧业的情况稍差一些,但也没有发生农民大批宰杀牲畜致使畜牧业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这些事实生动地表明,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们尤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但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
在这期间,我们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 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 主要是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当时党对我
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 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1、“四过一留”的失误和偏 差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 式
•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突破了先机械化、后集体 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 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 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 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 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 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纲要 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
4、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
中篇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1、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2)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5)中国人民革命成、为什么说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战后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
(2)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及其原因
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迅速失去人心,首先是由于它的官员们的贪污腐败。
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了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意愿,坚持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和独裁政策。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
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
党的思想基础是好的。
党的阶级基础是好的。
但中共在成立时也有特殊的困难。
(3)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意义
中国人民的斗争自来是英勇的,一旦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的指导,这个斗争的胜利就是不可阻挡的了。
2、为什么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评述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评述政史学院政教12班黄妹香201202401102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衡量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评价述评20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评,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一、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由于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建立了人民政权,这场社会主义革命是采取人民政权自上而下的领导、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这种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们把它称作社会主义改造。
科学评价社会主义们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第一,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下取得的。
如果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那就是否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个举措在中国的工商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可以使这些企业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共产党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做出贡献。
其次,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可以帮助企业摆脱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引导企业朝着更加先进、科学的方向发展。
共产党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他们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促进整个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此外,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可以加强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工商业界的共产党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共产党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向企业员工传递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增强员工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
共产党员还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互动,了解员工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关系的密切。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推动企业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LOGO
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阶段三
农地改革的重点由所有制转向使用制度,在农地小 规模家庭占有的基础上发展协作企业,扩大经营规 模,鼓励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总体思路
1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介绍
2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论述 3
列宁斯大林的实践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
4
总体思路
5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及启示
全面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6
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基本情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过渡时期以生产资 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以生产资 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农业 生产,改变农村十分落后的状况。
(1)发展历程回顾 1950年韩国颁布《土地改革法》,废除旧的租赁 关系,将土地直接想耕种者开放,即自耕农的土 地限制在3町以内(约45亩),超过部分由政府购 买,再出售给缺少土地的农民,而农民分配到的 土地,其租金可以用现金和实物在5年内分期偿还 完毕。此外,韩国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 运动”也对其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论述 1.马克思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他们 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剥夺来的,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无 产阶级的国家可以采取没收或赎买的办法将其收归国有。 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是劳动者 的私有制,他们的生产资料是自己劳动的 积累或者主要是自己劳动的积累,原则上 不能剥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能经过 合作化的途径,逐步把他们从个体所有制 改造为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社会主义改造评价,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程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建议。
下面,就社会主义改造评价进行分步骤阐述。
一、总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它的目的是要彻底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经济改造中国的经济改造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国有企业的建立和调整等方面。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要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当前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的崛起进程,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这直接体现了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贡献。
三、政治改造政治改造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让人民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的巩固。
在今天的社会,政治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
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制度,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媒介,民众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直接参与政治讨论,这种方式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民主体系。
四、文化改造文化改造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使人民在灵魂上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将自由、平等、公正、博爱等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心灵中。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改造也在不断的进行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文文化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的必然发展,它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地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以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建国以后,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实现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谈谈家庭承包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
1.所有制的不同是两者最根本的首要区别。
全国解放后,我们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1952 年以后我们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将生产资料的农民小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的集体公有制。
家庭承包制是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经营管理形式,即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独立的经营劳动。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这就是克拉克
金日成在 《朝鲜停战协定》
主义社会。
谢谢大家!
Thanks a lot!
高级形式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③改造的内容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 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使他们成为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具体做法为: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一些 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 “一窝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择上存在 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 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 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
• 首先,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使 他们自愿地接受和平改造。
•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予资本家及资方 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既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又使 他们在企业内部与工人一起劳动和学习,逐步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肯定社会主义改造者依据《历史决议》的相关结论,强调其历史必然性;基本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者则突出其脱离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纠正。
坚持生产力评价标准,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认识和价值选择,是我们客观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评价述评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评,以期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的主要观点1.基本肯定社会主义改造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但总体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应当肯定。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一结论代表了官方观点,被长期坚持和引用。
80年代前中期,学者们大多遵循《历史决议》对社会主义改造所作的历史结论,着眼于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有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原理,认为既然中国经济落后,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甚至主张民主革命胜利后应该让资本主义经历一个充分发展的时期。
沙健孙认为,首先,文明的进步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应加以绝对化,如果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许可,即使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也完全可以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次,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生产力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再次,从以后的实践经验来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不是阻碍了,而且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一、摘要我国从1953至1956年基本完成了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
对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有充分肯定的,全盘否定,既肯定又批判的。
对此,我认为应历史地认识事物,历史地考察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重大社会变革,既要从政治上肯定其历史作用,又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指出其偏差和不足。
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这个源头和起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二、关键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三、正文(一)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1。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占主导地位,带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联合政权,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家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想促使人民民主专政的联合政权向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过渡,就必须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只有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适应新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才能解决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当时已经成为年青新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保证新生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利于技术上的革命,增加社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基础,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实现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转变。
2.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这种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并存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格格不入。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
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
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关于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的几点思考
1、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标志着一次跨越式的社会集体觉醒。
它不仅把中国社会从欠发达的乡村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转型,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人民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社会主义改造给了中国人民一个新的梦想,把中国带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让中国人民从贫困、落后中走向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大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一种精神的觉醒,它把全民族的每一个人融入到社会主义的整体之中,激发起全民族的积极参与精神,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共同参与社会发展,主动改造自己,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更加美好的社会。
4、社会主义改造也实现了中国从落后国家向前进发展国家的转型,并且促进了社会各种事物的进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制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全中国人民的福祉得到极大的改善。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怎样建设,怎样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和我们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名人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怎样建设,怎样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和我们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名人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说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改起到很大作用,但也犯了一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