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刘厅长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经络”概 念,“络”字有网络之义, 古亦称“落”。古 代医家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将水利学 中的“经落”概念引入中医学领域。《灵 枢·邪客》记载:“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 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 天圆地方, 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地有十二经水, 人有 十二经脉。”《内经》“经络”之“络”乃 指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逐级细化,遍布全身 的络脉, 即《灵枢·脉度》所言:“经脉为 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内经》 把直接从经脉分出的络脉称为十五别络或大 络, 把最细小的络脉称为孙络,分布于体表 的称为浮络。
治疗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
5
金元时期,随着医学争鸣之风的兴起,刺血疗法也 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身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 从正,虽不专攻针灸,但对刺血疗法的运用颇有心得。 据《儒门事亲》记载,张从正曾身患目疾,或肿或翁, 休止无时。后用被针针刺攒竹、丝竹空等穴,且使之出 血约两升许,三日后平复如故,从此张从正对刺血疗法 不仅在理论上潜心研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和创新, 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刺血诊疗方法。张从正认为刺血不 仅可发汗,而且可以补虚。在治疗时,不仅刺血部位多, 针刺次数多,而且出血量大。他在《儒门事亲》中记述 的针刺医案凡30余例,几乎都是刺血疗法的验例。脾胃 学派的代表李东垣对刺血疗法也很精通,其门人罗天益 在其代表著作《卫生宝鉴》中,也收集了不少刺血疗法 的经验。
十五别络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各分出一络, 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 条, 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十五别络 的循行和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十二经脉 的别络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 分出后,多浅行四肢部,走向与其相表 里的经脉,即阴经的络脉走向相表里的 阳经, 阳经的络脉走向相表里的阴经, 如《灵枢·经脉》说:“手太阴之别,名 曰列缺, 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 掌中……别走阳明也”,“手少阴之别, 名曰通里, 去腕一寸半……别走太阳 也”,从而可以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7
新中国建立后刺血疗法发展快速, 刺络放血疗法的专著有《刺血疗法》、 刺血医镜》、《放血疗法》、《民间 简易疗法刺血》、《中国刺血疗法大 全》《王正本刺血》、和国外的一些 刺络放血书籍如韩国《心天泻血疗 法》、日本《图说刺络治疗》等等。 使刺血疗法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8
二、络脉 含义及刺 血疗法的 作用机制 和功用
4
唐代刺血疗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理论也日臻完善,出现了用刺血疗法治 疗疾病的专案记载。如御医秦鸣鹤针刺 百会及脑空出血,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 目不能视。宋·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 载在治疗舌头肿胀时,“用手指或铍刀 把舌下两边的皮肤粘膜弄破使之出血” 此法不仅为后世医家所借鉴用于治疗舌 肿胀,而且发展为针刺金津、玉液出血,
6
明清医家善刺络放血者,也不乏名家, 如杨继洲、叶天士、赵学敏等皆擅刺血。杨 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针刺 放血的穴位及针刺放血治疗重症、急症的经 验。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痞胀玉衡》堪称 刺血治疗急症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深。
民国期间由于西方医学传入,中医针灸 学受到了面临被消灭的危险,但是由于中医 药她独具的可靠疗效被人们认可而存活了下 来,刺络放血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临床上 广泛的应用。
刘少明教授
1
一、刺络疗法追根溯源 二、络脉含义及此穴疗法的作用机
制和功用 2.1络脉含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2.2刺络疗法的功效、适应症
三、病例展示 四、展望
2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刺络 放血 疗法 追根 溯源
刺血疗法源远流长,它的 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现存的文献中此法最早载 于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 《五 十二病方》中,其中曾有 “一引下其皮,以砭穿其旁” 的记载即用砭石刺破八髎以 治疗疝气。成书于春秋战国 时期的《黄帝内经》,使这 一疗法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 段,全书162 篇,论及此疗 法的竟多达40余篇,从理论 到临床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 完备的体系,其中对刺血疗 法的机理、施术部位、操作 手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均作 了精辟的论述。
12
任督二脉及脾之大络分布于躯干, 任 脉的别络从络穴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 部,督脉的别络从络穴长强分出后散布于 头,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络穴 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
从别络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叫做“孙 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叫做“浮 络”。络脉之间可以相互吻合,络脉从大 到小, 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 将气血渗 灌到人体各部位及组织中去, 这样就使在 经脉中运行的气血由线状流行扩展为面 状弥散,起到营养和络属脏腑肢节的作用。
3
《汉书·苏武传》曾有这样的记载 “ … …武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 武,驰召整。凿地为坎,置温火,覆武 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 息。”也就是说,卫律的医生在坎火的 辅助下,用蹈其背出血的方法,使苏武 的呼吸在半日内恢复到正常。这种放血 疗法极像后世刘涓子所说的水角或水银 角血法。晋·葛洪《肘后方》载以“针 角”之法治病。南北朝 《小品方》载 “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之”即是用 刺血的方法治疗疾病。
2.1 络脉的含义、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2.1.1 络脉的含义
刺络疗法的作用与针灸疗法一样, 仍然离不开中医“经络学说”和“气 血学说”的理论依据。络者,络脉也,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络,包含 “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 之络是对经脉中横而旁出的分支部分 的统称;脉络之络系血脉的分支部分, 脉络在《灵枢》也称为“血络”。狭 义的络仅只经络的络脉部分。刺络放 血所涉及的络是广义之络。《内经》 首次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 定了理论基础。
10
《内经》记载了络脉的循行和 分布规律,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 的分支, 象树枝样逐层细化, 形成遍 布全身的网络结构。《灵枢·经脉》 曰:“经脉者, 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 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 也”, 指出经脉是直行于分肉的主 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直接从经脉 分支的大络称作“十五别络”, 从 别络逐层细分化直至孙络,形成布散 于全身的络脉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