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选择题】
1.沥青是()经过化学变化的产物。

A.石油
B.天然气
C.煤炭
D.铁矿石
2.下列变化不属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是()。

A.钻石的形成
B.海水的蒸发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石油制成塑料
3.青铜器是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下列关于青铜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从铜矿石中冶炼出铜
B.将熔化的青铜铸造成型
C.把青铜器碎片修复成完整器具
D.从仓库中移出
4.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

下列关于地球上的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地球上的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C.人类可以利用石油生产多种生活材料
D.煤的燃烧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柴燃烧
B.钢铁冶炼
C.铜生锈
D.折纸飞机
【判断题】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
2.水→水蒸气不属于化学变化。

()
3.把塑料降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 )
4.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占大气的约21%。

( )
5.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增多。

( )
附:参考答案
【选择题】
1.A
2.B
3.A
4.C
5.D
【判断题】
1.√
2.√
3.√
4.√
5.×
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第4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从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产生气体、水和其他物质。

本课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观察铁钉生锈的变化过程以及更多物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上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最终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难点在于许多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

那么,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物质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比如,铁钉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许多现象发生,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别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依据证据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科学实践: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探究铁钉生锈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态度责任]尊重证据,当结论不一致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对于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加以关注,知道人们能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物质的变化,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断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铁钉生锈阅读资料;牛奶、白醋、红墨水、清水、搅拌棒、静置的泥水。

[学生]白醋、牛奶、“铁钉生锈过程”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022新版)

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节课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

通过观察白砂糖加热后的状态、颜色、气味等,以及借助烧杯和勺子底部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到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研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两节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已经关注到物质变化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并且已经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但学生对于“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问题存在疑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物质变化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难点]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学生]蜡烛、蜡烛台、打火机(火柴)、钢勺、白砂糖、锡箔纸(包裹钢勺)、烧杯2个、水、钥匙、塑料杯(放白砂糖)、资料。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在本单元的第1课我们讲到厨房里物质的变化。

厨房里的物质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食物,其中我非常喜欢一种甜品,你来看看。

(出示焦糖布丁)2.提问:你知道上面的焦糖是怎么来的吗?白砂糖变成焦糖,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预设:如学生能说出焦糖的制作过程,就顺着学生说说,我们今天用蜡烛进行加热,看能不能制作出焦糖。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课件20(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课件20(2022新版)

白砂糖+白醋
食盐+白醋
小苏打+白醋
探索
(播放资源 观察气体的变化)
探索
混合白醋和小苏打,怎样收集产生的气体?
白醋
小苏打
密封袋
探索
怎样收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体呢?
收集气体方法:
①取一个密封袋,在里面装入五滴管白醋 ②将装有小苏打的瓶盖小心地放入密封袋中 ③尽量排出袋内的空气,封好密封袋的封口,
然后将瓶盖翻到,让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④仔细观察现象。
探索
(播放资源 白醋混合小苏打)
研讨
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这种气体有什 么特点?和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把二氧化碳通入 到澄清石灰水中,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仅占0.03%,但它与人类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它是一种 工业原料,可以用在制纯碱、尿素、糖和汽水等工业上。它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 可缺少的原料,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适 当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2.产生气体的变化
聚焦
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伴随了哪些现象?
烧开的水
慢慢融化的冰块
物理变化
生பைடு நூலகம்的铁锅
咬过后久置的苹果
化学变化
聚焦
物质发生变化时,发生了哪些现象?
探索
如果用水和白醋分别与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 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索
第一组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保藏容易腐败的食 品,也可以人工降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3篇)

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1)《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是我在浙江省瑞安市莘塍小学执教的一节小学科学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化学变化的视角理解生命体中的变化,进一步感受化学变化的神奇,并激发他们探索化学变化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反思。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以“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间的转换”为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身体变化、思考变化原因、判断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变化等活动,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体中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提供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通过吃米饭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为后续的探究提供感性认识和实证依据。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方式,自主探究和发现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学生对于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中的变化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提供直观的实验和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

其次,在小组合作中,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我也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首先,我会加强实验演示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其次,我会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过明确任务、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最后,我也会加强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同时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试卷及答案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试卷及答案

第一部分知识检测(3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生米煮成熟饭B.铁锅生锈C.白糖融化2.下列()变化与其他两种有本质区别。

A.开水冒白气B.燃放烟花C.煎鸡蛋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面粉烘制面包B.红纸剪成窗花C.虾被煮熟后变红4.在用蜡烛加热白糖过程中,能证明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A.勺子底部变黑B.发光发热C.蜡烛融化5.在铁质脸盆烧制陶瓷的主要目的是()A.增大硬度防止摔坏B.防止生锈C.美观6.房屋外面一般会安装铁窗,下列各地铁窗最容易生锈的是()A.寒冷的高原B.干燥的沙漠C.潮湿的海边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中毒B.白纸被墨水染黑C.铁丝被弯折8.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9.下列能源物质不是通过亿万年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 )。

A.石油B.煤C.沼气10.下列生命体中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胃肠消化食物B.运动后出汗C.豆苗通过光合作用茁壮成长1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头孢类消炎药的制作B.把草药捣碎,提取汁液C.将人参切片12.下列化学变化,会对人类造成不良影响的是( )。

A.把食物煮熟B.大量燃放烟花、爆竹C.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物13.下列身体内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通过消化系统变成人体能吸收的营养B.生病时,药物进入身体帮助我们恢复健康C.食物通过食道被运输到胃14.快乐、兴奋、紧张等情绪与身体内的化学变化有关。

下列活动能促进兴奋和开心的信息传递,让我们的情绪更健康的是()。

A.暴饮暴食B.久坐C.适当运动15.近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上升。

下列活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影响最小的是()。

A.森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第二部分实验探究(70分)二、实验探究(共70分)16.厨房里的物质变化(每空2分,共10分)(1)水蒸发、水结冰、冰融化,这三种变化的相同之处是。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聚焦地球家园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由三个探索活动组成,第一活动是认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通过研讨问题“我们怎么判断出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引领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

第二活动是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

通过前两个活动进一步研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引领学生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是认识石油、钢铁、化肥等资源的利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研讨“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旨在引领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从厨房、实验室、生活中拓宽至整个地球家园,从更宽广的视野探讨认识化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

同时,学生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从变化的视角来认识周围常见事物的意识。

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运动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展关于化学变化的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和实物观察,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和推理寻找证据,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比较活动,寻找证据和逻辑推理,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反思(3篇)

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这一课程后,我深感其教学意义与重要性。

这堂课程不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更让他们了解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为他们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导入环节设计得非常成功。

我从学生熟悉的厨房入手,利用视频和讨论,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厨房里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的教学方法,能够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在探索活动中,我引导学生对厨房中的物质进行了观察和描述。

他们通过感官体验和思考讨论,逐渐认识到这些物质的特征和用途。

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物质”和“物体”的区别,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这些概念的解释和澄清,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在探讨物质的变化时,我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分享他们所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现象。

这个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认识到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还初步了解了物质变化的不同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讨物质变化时,我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解释可能还不够深入和透彻。

这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解释和举例说明,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我还发现,虽然学生对于物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方法。

总的来说,《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这堂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设计塔台模型》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和测试,掌握塔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塔台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对于塔台模型这一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学、建筑学等相关知识,这为本次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于动手制作模型具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塔台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掌握塔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并制作一个稳定、耐用的塔台模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塔台模型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制作塔台模型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3.测试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4.小组合作所需的环境和设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塔台模型图片,让学生了解塔台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同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塔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塔台模型的结构、材料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塔台模型的制作。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综合试题及答案(完整)百度文库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综合试题及答案(完整)百度文库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综合试题及答案(完整)百度文库一、选择题1.将一根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一半露在空气中,最容易生锈的部分是()A. 在空气中的一半B. 在水中的一半C. 空气和水交界处D. 无法确定2.如右图所示,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发现蜡烛熄灭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气体比空气轻B. 该气体透明C. 该气体能灭火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变成水蒸气B. 氢气燃烧C. 煤燃烧4.将铁钉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下列对该物质的判断,合理的是( )。

A. 该物质与铁锈颜色很像,判断该物质是铁锈B. 该物质与铜颜色很像,判断该物质是铜C.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该物质,发现该物质能导电,判断该物质不是铁锈5.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往米饭上滴碘酒产生了新物质,米饭的颜色发生了变化B. 铁生锈后变得比原来更光滑、更容易被磁铁吸引C. 加热白糖的实验中,白糖只有颜色发生变化,物质没有发生变化6.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属于化学变化的现象是()A. 做纸风车B. 看书C. 碘酒遇米饭实验D. 踢足球7.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几分钟后溶液的颜色和铁钉会( )A. 溶液颜色变深,铁钉颜色不变B. 溶液颜色变浅,铁钉上会附着红色物质C. 溶液颜色不变,铁钉上会附着蓝色物质8.在小苏打和白酷混合实验中,混合物不再冒泡后,再向余下液体中加入一些小苏打,如果不再冒泡,说明()A. 余下的液体不再是白醋B. 白醋与小苏打不再发生变化C. 余下的液体中没有小苏打9.把燃烧的细木条伸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杯中,细木条会()。

A. 继续燃烧B. 马上熄灭C. 火苗变小,然后熄灭10.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

A. 二氧化碳B. 氧气C. 氮气D. 水蒸气二、填空题11.白糖加热过程事,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属于变化,白糖变成黑色的炭属于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5.一天的生活用水-章节测试习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5.一天的生活用水-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列行为不属于节约用水的是()A.利用雨水浇花B.不间断放水刷牙C.及时关紧水龙头【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节约用水的方法。

【解答】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节约用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用洗衣水冲厕所,利用雨水浇花,及时关水龙头等。

2.【答题】地球表面约有71%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1%,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B.不间断放水刷牙C.用洗衣水冲厕所【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节约用水的方法。

【解答】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节约用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用洗衣水冲厕所,利用雨水浇花,及时关水龙头等。

3.【答题】我国的某些地区,有时全家出动拉一桶水,半夜就得去排队,这种现象说明了()。

A.那里的水含有人类需要的营养元素B.家庭和睦,拉水也要一起去C.这些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节约用水的知识点。

【解答】如果不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又何须全家出动拉一桶水,半夜就得排队呢?题目中描述的现象,很明显说明水资源严重短缺。

4.【答题】下列方法最节约用水的是()。

A.洗碗时把碗放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B.开着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C.洗过脸的水用来冲洗厕所【答案】C【分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水资源。

【解答】分析选项中的三种行为:洗碗时将碗放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开着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都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用洗过脸的水来冲洗厕所则是节约用水的表现。

5.【答题】下列不属于世界人均供水量不断减少的原因的是()。

A.环境污染B.人口迅速增长C.全球气候变暖D.洗菜水用于浇花【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节约用水的知识点。

【解答】根据对选项的分析,环境污染、人口迅速增长和全球气候变暖都是世界人均供水量减少的原因,而洗菜水用于浇花是节约用水的表现。

根据对选项的分析,ABC选项都是世界人均供水量不断减少的原因,只有选项D不属于。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2.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过程与方法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2.发展关注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3.教师准备一些河道、湖泊、居民区等被污染的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

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1、调查走读生数量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课《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课《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总结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梳理和提升。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聚焦美丽的化学变化,将从“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及“关注我们的环境”三方面开展探索,从“美丽”视角来进一步梳理化学变化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关系。

“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动态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并感受变化的神奇。

“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能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

“关注我们的环境”则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也可能产生“不美好”,人类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变化并不陌生,生活中看见过很多的化学变化,像蜡烛燃烧、燃放烟花、苹果被氧化等现象都是化学变化。

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理解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同时,他们对物质变化也有了更深入、清晰的认识,逐步认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将紫甘蓝滴入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的实验,知道紫甘蓝与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的反应是化学变化,认识到化学变化的美丽。

[科学思维]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

[探究实践]在紫甘蓝和白醋、小苏打、肥皂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反应的过程及变化。

[态度责任]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能关注化学变化和我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认可化学变化对我们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紫甘蓝液体和白醋、小苏打和肥皂水的反应。

[难点]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紫甘蓝、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物质变化的视频。

[学生]紫甘蓝、白醋、小苏打、肥皂水。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常见的化学变化图,讲述:这些现象都是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化学变化也可以很美丽。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填空练习(分课时编排,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填空练习(分课时编排,附参考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填空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1.人、动物、植物、房子等都是由()构成的。

2.厨房中有许多物质,它们有不同的()和()。

3.厨房中的物质会不断的(),如,米煮熟会变成饭,冰箱里的水会变成冰。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

有些变化只改变的物质的()、()等,我们称这种变化为();而有的变化产生了(),我们把产生了()的变化叫作()。

5.泡沫灭火器喷出泡沫、放烟花和铜狮生锈都有()产生,属于()。

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1.有些化学变化会产生(),如,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会产生()气体。

2.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当白醋滴入有小苏打瓶盖中时,有()产生,属于(),其它五个瓶盖()产生,属于()。

3.收集产生的气体打翻瓶盖后,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使密封袋()。

4.二氧化碳使一种()的气体,能(),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有大量的()。

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1.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1)将一个透明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会发现玻璃杯内壁有()产生。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与蜡烛火焰短暂接触,玻璃片上会留下黑色的()。

(3)蜡烛燃烧有()产生,属于()。

2.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1)起初,白砂糖(),这是()。

(2)后来,熔化的白砂糖变黄,颜色越来越深,最后变成黑色固体,我们还会闻到特殊的气味。

()和()都是新物质,所以加热白砂糖的变化是()。

3.用面粉烘制蛋糕、钢铁生锈、虾煮熟变红都有()产生,都属于()。

4.有些化学变化对人类(),有些化学变化对人类()。

酸雨会(),()。

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1.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等。

有时这些现象会()发生。

2.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1)几天后,没有水的铁钉(),被水完全浸没的铁钉也(),一半被水浸没的铁钉()。

(2)铁在()共同作用下才会生锈。

3.并非所有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卷(含答案)

小学(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填空题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化学变化的特点是。

2.大量的垃圾被丢弃后,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和。

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铁制品生锈,这是一种变化,其伴随产生的现象是。

如图所示,把一团光亮的细铁丝塞人试管中,将试管倒置插入水中后再固定好位置,放置足够的时间(约一周,保持室温不变)后,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生成,试管内水面(填“变化”或“不变”)。

4.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光芒。

5.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经过复杂的变化,能变成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二、判断题6.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有些是不能回收利用的。

7.因为沼气的原料有杂草、人畜粪便等,所以不是清洁能源。

8.我们在观察生物时,不可以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

()9.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10.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三、单选题11.下列关于白糖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是()A.白糖研磨成粉末B.白糖加热后变成苦味的焦糖C.白糖溶于水12.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A.蓝色B.黑色C.棕色13.铁制菜刀在下列情况下产生锈斑的程度由重到轻的是()。

①切酸菜后放置。

②切完菜后洗净擦干。

③切完菜后用水冲洗。

④切完菜后洗净擦干,再抹一点花生油。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①③②④14.下列物质的变化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B.火柴燃烧C.爆竹爆炸15.下列诗句描述的对应变化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四、多选题16.保护环境,我们要做到()。

A.把光盘行动落到实处B.绿色出行,少乘坐私家车C.节约用水、用电、避免资源浪费17.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通常有()A.颜色改变B.产生气泡C.发光发热D.产生沉淀18.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会发生变化B.有些物质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C.烟花爆炸消失于天际,说明物质会消失D.物质变化实际上是物质在转换19.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减少垃圾的是()A.购买包装精美的商品B.经常使用一次性纸杯C.把废塑料瓶送到回收站D.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20.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金属物质,电池中就包含了三种分别是()A.汞B.铅C.镉D.砷五、连线题21.将下列变化连线。

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稿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说课一、使用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二、实验器材教师准备:玻璃瓶、普通气球、锥形瓶、尾巴气球、带滴速控制器的输液管、食盐、白砂糖、小苏打、白醋、水、火柴、蜡烛、澄清石灰水、药匙、塑料杯。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三、实验创新要点(一)实验一:观察有气体的变化教材中采用6 个瓶盖来进行实验,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①瓶盖容量小①气球容量大改进前②反应物外溢改进后②反应物密封③气体不明显③气体可视化(二)实验二:收集产生的气体教材中采用密封袋和瓶盖来收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①瓶盖不易打翻①气球容量大改进前②气体、液体可能溢出改进后②反应物密封③检验气体不方便③滴速控制器控制气体流出速度四、实验原理物没有产生新物质质(物理变化)变小苏打化+二氧化碳白醋(新物质)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知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

(二)科学思维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产生气体作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着一些特殊现象。

(四)态度责任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六、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观察有气体的变化(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二:收集产生的气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实验三:观察收集的气体(检验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并确定出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七、实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利用鼓起来的气球提问:气球中的气体怎么来的?(引出课题)(二)实验探究实验一:观察有气体的变化(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二:收集产生的气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实验三:观察收集的气体(检验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并确定出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三)拓展检验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①点燃的蜡烛熄灭;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指出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部分探索,分为三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白醋和水分别与白糖、小苏打、食盐混合,发现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他均没有产生新物质;二是引导学生利用密封袋来收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三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中哪些物质与白醋也会产生气体。

第三部分研讨,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探究,培养学生寻找化学变化的证据,提升观察、记录、汇报交流的能力,在证据的基础上提升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能力,从中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学情分析】在第一课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且物质的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

学生已接触过小苏打和醋,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经验不足,因此能学生激发探索欲望。

学生已经听说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但对其特点和人类的关系缺乏认识,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增量之所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醋与不同物质混合,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比如产生气体。

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探究实践]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利用感官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用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得信息,能根据问题整理信息,作出交流。

[态度责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不同物质与水和白醋分别混合实验,细致观察,以实验现象为依据来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选择题】1.下列厨房里的物质变化,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白糖溶解B.蔬菜腐烂C.玻璃杯摔破D.大蒜捣碎2.在下列食物上滴几滴碘液,能产生蓝紫色的是()。

A.白馒头B.切开的苹果C.猪肉D.鸡蛋3.厨房里的物质会发生变化,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瓷碗摔破B.铁锅烧热C.食物发霉D.倒出酱油4.要将白醋、碘酒、水三种液体区分出来,最合适的观察方法是()。

A.看和闻B.看和摸C.摸和尝D.混合观察5.同样多的米饭,一份在口腔中不咀嚼,另一份咀嚼20次后取出,分别滴加碘酒,观察到的现象是()。A.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和咀嚼20次的蓝紫色一样B.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深C.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浅D.观察不到变化。6.酸碱指示剂是一类化学试剂,能与酸或碱反应而显示出不同颜色,实验室中常用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紫甘蓝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下面物质能让紫甘蓝变红色的是()。

A.苏打水B.白醋C.纯净水D.可乐【判断题】1.虾煮熟后变红,但它还是虾,没有产生新物质。

( )2.当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大部分同学不相符合时,应该放弃自己组的实验结论,以大部分同学的结论为准。

( )3.酒柜里的白酒打开后,白酒变少了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

( )4.加热白砂糖会产生新物质,白砂糖加热到最后变成黑色的固体物质,这属于化学变化。

()5.将碘酒滴在面粉上,面粉上出现的变化是产生气体()。

附:参考答案【选择题】1.B2.A3.C4.A5.B6.B【判断题】1.×2.×3.×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