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工作业绩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获奖者工作业绩简介
1、团队名称:柑橘种质资源发掘与遗传改良团队
团队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团队负责人:邓秀新
团队成员:彭抒昂夏仁学郭文武刘继红伊华林
胡春根程运江徐娟徐强刘永忠
马兆成潘志勇柴利军
团队主要工作业绩:
该团队在柑橘种质资源发掘、评价、创新和品种选育、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
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离体种质库,收集了近500份柑橘及其它偏野生、半野生资源并进行了分子评价,发掘了20余个涉及多种性状的突变体,为柑橘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创制了50余例柑橘体细胞杂种,包括首例雄性不育、无核胞质杂种‘华柚2号’,体细胞杂种已成功用于三倍体无核品种培育和柚瘪籽果实生产,芽变选育的‘早红’获得植物新品种权。
引进结合自主选育培育了‘纽荷尔脐橙’、‘华柑2号’等8个品种,并在产区大面积推广。
利用组学技术克隆并鉴定了花发育、色泽形成及抗逆有关基因10余个,为柑橘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自主完成了甜橙基因组测序,获得注释的基因近3万个,为解释甜橙
起源和性状形成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在重要柑橘产区示范推广留树保鲜等栽培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植物新品种权1项。
2、团队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育种课题组
团队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团队负责人:王志强
团队成员:牛良鲁振华崔国朝刘淑娥宗学普
团队主要工作业绩:
近五年来,该团队在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项目支持下,在油桃、桃的遗传育种领域取得显著成绩。
共育成并通过审定桃、油桃新品种10个,其中,中油桃4号种植面积55万亩,中油5号30.5万亩,两个品种占全国油桃总面积的47.8%,占黄河流域产区油桃面积的63.6%,成为我国设施栽培油桃的主栽品种;中油桃518是国内成熟期最早的品种,与中油桃10号一起成为最早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油桃品种;培育的中晚熟品种中油桃8号可溶性固形物可达到15.8-17.2%,在辽宁、新疆等地累计栽培面积达8万亩以上,并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中油桃9号为第一个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在安徽砀山、江苏徐州等地成为
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之一;新育成的早熟新品种春蜜、春美经济效益高,正逐渐取代国外品种而快速发展。
新育成了国内第一个半矮化新品种中油桃14号。
2011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或省部级品种审定证书11项。
新品种已推广至全国所有桃产区,栽培总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3、团队名称:果实品质生物学研究团队
团队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团队负责人:陈昆松
团队成员:徐昌杰李鲜孙崇德张波殷学仁朱长青团队主要工作业绩
该团队围绕果品品质这一核心主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入手,就果实品质性状形成和变化及其调控的生物学基础和应用技术开展了研究。
在果实色泽、糖酸和香气等风味物质积累的关键调控位点与机制、乙烯信号转导途径调控果实成熟与采后环境响应、采后枇杷果实木质素积累、果实营养与品质评价等方面实现了基础理论创新,在《》、《》和《》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基于源头基础理论创新,确定了适于优质果品生产和采后品质维持的环境参数,研发了基于环境调控与栽培技术改进的果实品质提升、基于和1
的枇杷果实冷害木质化控制、基于改进预冷和新型高蓄冷保鲜冰袋的果实冷链物流、基于乙醇熏蒸的杨梅果实绿色防腐、基于为核心的物流环境参数的实时远程监控等产业关键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制订了果实品质提升及采后物流等方面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已发布浙江省地方标准2项。
5年来,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项目成果通过在产区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团队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功能基因课题组
团队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蔬菜花卉研究所
团队负责人:黄三文
团队成员:张忠华李颖尚轶
团队主要工作业绩:
本团队在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和农业部948项目的支持下,主要从事蔬菜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研究并取得了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
该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绘制植物基因组序列图,完成了第一个蔬菜作物- 黄瓜的基因组测序和生物学分析,重建了葫芦科作物染色体进化的路径,是我国园艺学科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
最近完成了黄瓜核心资源重测序工作,初步揭示了黄瓜驯化和育种的基因组学基础。
组织牵头国际马铃薯基因组测序计划中方团队
完成了单倍体马铃薯的基因组测序,初步阐明了自交衰退、薯块发育的基因组基础。
在番茄和白菜基因组研究中也做出了重要成绩。
以上工作为确立我国在蔬菜基因组学领域的优势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共发表30多篇论文,其中黄瓜基因组研究成果以社论和封面论文发表在(2009)上;马铃薯基因组研究成果在(2011)上以封面论文发表,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11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组织主持了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植物基因组学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5、团队名称: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团队
团队所在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团队负责人:李天来
团队成员:须晖齐红岩王铁良白义奎郭泳孙周平齐明芳余朝阁范文丽刘义玲许涛许传强
陈俊琴马健王蕊刘玉凤
团队主要工作业绩:
该团队在上世纪80年代在辽宁海城率先开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5年来,提出了日光温室设计的合理蓄热、保温和太阳能截获
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出适于北纬43°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喜温果菜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优化了日光温室番茄、黄瓜和甜瓜栽培最佳温、光和2等环境及氮磷钾营养组合,创建了适于东北及华北北部地区日光温室番茄、黄瓜、甜瓜土壤及营养基质高产优质安全栽培技术体系,创造了最低气温-15~-28℃地区不加温日光温室番茄和黄瓜年亩产2.5万、甜瓜年亩产0.5万的先例;建立了防止番茄温光亚逆境生育障碍、落花落果、畸形果发生等技术体系,研制出避免蔬菜连作障碍的人工营养基质栽培和钙素施用技术,解决了日光温室果菜生长发育障碍的几个突出问题。
5年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450余篇;发明专利15项(授权5项);专利5项;制定地方标准10项;主编、副主编著作和教材15部。
研究成果累计推广117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6、团队名称:白菜遗传育种课题组
团队所在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张凤兰
团队成员:余阳俊徐家炳张德双赵岫云于栓仓
江维红卢桂香张雪平丁海凤王德欣
团队主要工作业绩:
该团队在国家和北京市科技项目支持下,系统开展了白菜原始材料的筛选和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和高效育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育成多种类型品种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5年内育成13个大白菜品种通过北京市审定,7个小白菜品种和3个苗用大白菜品种通过专家鉴定。
育成的新品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其中育成推广的"北京新三号、京秋3号"品种因具有抗病、高产、耐贮藏、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等优良特性,已成为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黄心娃娃菜品种“京春娃2号”等的推广,逐渐遏制了日本、韩国品种对市场的垄断。
白菜品种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达80%,5年内累计推广面积约1440万亩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2009年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201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各1项;发表研究论文70篇,在收录8篇,编写专著2部。
7、团队名称:新疆哈密瓜研究团队
团队所在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伊鸿平
团队成员:吴明珠冯烔鑫马新力张永兵王登明
吴海波郭丽霞艾尔肯.牙生张红
张学军李寐华熊涛
团队主要工作业绩:
该团队在西甜瓜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等领域的研究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近5年来,该团队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5项,收集、整理甜瓜特色种质资源近200份,创制出近50份西甜瓜抗病优质材料,培育出脆肉型厚皮甜瓜新品种4个。
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覆盖华东、华南及新疆等地,其中,西瓜“8424”成为南方各省主栽早熟品种;“金龙”、“金凤凰”、“黄皮9818”成为新疆主要产区精品哈密瓜品种;“雪里红”等在江浙等地保护地种植,面积超万亩;“黄皮9818”从2007年开始在美国加州商业化种植成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哈密瓜品种出口到国外种植。
这些品种的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5年获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
科研成果6项,获植物新品种权4个,申报国家专利4项,制定新疆地方标准2个,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论文3篇。
8、个人姓名:张启翔
工作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主要工作业绩:
张启翔教授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国家
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家十二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题专家。
兼任国际园艺学会执委、国际园艺学会观赏植物遗传资源工作组主席、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
长期从事观赏植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
近五年主持承担“863”、科技支撑、林业行业专项、“948”、环保部重点等科研课题10余项,启动梅花全基因组学研究计划,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和“十二五”863项目首席专家。
在中国名花育种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培育出‘香瑞白’等抗寒梅花、‘紫韵沁芳’等浓香型地被菊和‘灵犀一点’等庭院观赏月季系列新品种,为‘三北’地区早春景观绿化美化和北京奥运绿化工程等做出重要贡献。
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植物新品种权9项,主编教材、专著6部。
培养研究生100余人。
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