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章复习汇总

合集下载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马克思认为: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分类与结构(一)物质生产文化(二)制度行为文化(三)精神心理文化三、功能(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绪论此复习重点由公共关系本科21班班长徐燕能同学整理在此深表感谢!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首先是众多河流由于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的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背诵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背诵版

中国文化概论背诵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功能,既反应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反应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具体来说,人类是从“茹毛饮血,茫然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了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3、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的意蕴,但是经过人工的打磨之后,便注入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的范畴。

题中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还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中各种自然属性。

所以,人打磨石器的过程,知识水平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这样包含人类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4、所以,文化石自然的人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楚。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

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领域。

2、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3、从逻辑上讲,狭义文化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广义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具体来说物质创造活动具有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对心态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人类精神创造,讨论心态文化诸问题时,不能忽略这种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和方法论要求我们不能将“大文化”和“小文化”割裂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

09年4月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自下而上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而文化事象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

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7.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一)疆域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二)政区(即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心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要比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高2.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县则最稳定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行政区为主。

(三)民族1.广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类共同体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

它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生的条件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①强调“大一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四)人口(五)气候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循环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1.当时非此斩钉截铁的语言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气和水,地球将不可能有任何生物的存在,遑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题目类型与分值: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多项选择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5、综述题——15分(1题)二、重点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P.127)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P.268-270)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

(P.258)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

(P.306-307)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

(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

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4、这时期的文化,是动荡与混乱;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 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本章重点考察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 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 答为主,大概分值约10-15分。 如:2006年1月单选题第6、7、8、9题、多选题第27题, 名词解释第33题(清谈;2006年10月第6、7、8题,多选题 第27题,名词解释第32题(墨家学派),简答第37题; 2007年1月单选题第6、7、8题、多选题第27、28题,名词解 释第32题(庄子哲学),简答第37题 。
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从山陕交界南 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
3、唐初南方文化状况
第一章
五、地域文化的作用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 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六、古代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得失 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1)不违天时的观念、“正德、利用、厚生”的精神 (2)保护西北环境的南北朝和唐朝牧场 (3)明代朱元璋的植树运动 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3、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1)唐五代以后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2)黄河中下游相关 联湖泊的淤塞或消失影响了对黄河水的吐纳(3)黄河的泛 滥导致逼淮改道,造成了淮河的灾难(4)明清时期政府对 黄河淮河问题的治理并不彻底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刻画符号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画像石上的仓 颉jié像。仓颉 是黄帝时代的 史官,相传是 中国文字的创 造者。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四、原始社会组织与婚姻形式 (一)母系社会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是母系社会,是由 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 不知其父”,传说中的女娲氏、燧人氏、疱羲氏 (伏羲)、神农氏、有巢氏即指这一时期。 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 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农业、畜牧业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女性曾经 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 (原因)

信仰是指观念倾向,崇拜是指行为动作。原始信仰、 崇拜的对象,包括自然、祖宗和图腾三大类。

1.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宗教最初萌动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 灵物崇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上,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 可能是初民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 迹。殷墟卜辞有“宾日”、“饯jiàn 日”的记录,是原始社会太阳崇拜在 文明时代的遗存。
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琮是一种内 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体现了原始 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一般 认为它是巫觋xí (男巫)祭祀时 通天地的法器。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建筑:巢cháo居和穴居两 种。巢居在长江流域,后发 展为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穴 居在黄河流域,后发展为土 木合筑的混合结构 。 这两种建筑都成为了后世中 国建筑的主体,与古希腊 、 古罗马及后来西方的石料建 筑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以出土 彩陶著名,其中 发现有多件人面 鱼纹彩陶盆。此 盆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由细泥红陶制成, 敞口卷唇,盆内 壁用黑彩绘出两 组对称的人面鱼 纹。20世纪50年 代出土于西安半 坡村。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经学,十三经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年4月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自下而上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而文化事象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

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7.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统一性在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统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其形成原因⑴有着共同的文化源⑵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⑶汉族文化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9.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二个文化层面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上层文化是由统治阶级和上层文人创造的,其传播途径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而底层文化是由广大人民创造的,它主要是靠人们的口头才得以传播的;联系:无论是上层文化或底层文化,它们的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虽然在后代有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互相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这由这两个文化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就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荟萃10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传统文化指历史上贵留下来的所有人文精神的总和,是全部的文化遗产,带有整体性。

文化传统就比较概括一点,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的特点。

它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又通过不断的传承逐渐积淀下来,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就带有各个时代的普遍特性11.文化传统有那些性质和特点: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性质: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12.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13.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⑴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⑵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1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该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15.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⑴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⑷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⑸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6.地理地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它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化的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要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是互动的。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17.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18.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的地域影响着天下统一的追求。

(3)地缘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19.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20.中国古代的几条交通线:我国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颁布,发现了远古中国的交通线。

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

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列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21.中国近千年气候变迁的趋势和分期: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主要有温暖期(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方志时期(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观测期(1900-今)22.气候变化与饥荒有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中国饥荒的总体情况)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是有直接关系的。

中国的灾害性气候非常多,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特别是自中国的气候转入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

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19.从地理条件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去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地理特征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

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有着很大的独立性,而地理环境的独立性决定着每一个地域上的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而且那里不太适宜农业,这又决定着它经济上对外依赖性,海上贸易及掠夺盛行,曲此一个商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

而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大地域上的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和融合。

中国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20.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天在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在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论,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21.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不同于现代的观念。

它所指的是当中国文化中民调整期怕,与北方范围更加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该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的地缘关系,那里蔵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22.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移动的趋势: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对峙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23.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是互相对峙的形势: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的现象起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在南方,早已经过去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留全面兴旺的局面。

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得小农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政策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南对峙,变成政治与经济上的对立和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24.九州的划分及不足:九州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