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合集下载

中医总论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中医总论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中医总论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题记:这段时间因为准备参加明年的考试,所以查看了大量的医学参考文献,因此有很多心得,致病因素的六邪论,虽为收集整理,但其中包含了很多本人的个人观点,在此老狼希望朋友们批评指正!】《奇恒》一书,即有‘六气致病’之说。

”炎帝听后点点头道:“此正本王之所惑处。

”求协继续道:“自伏羲画卦以来,人类对自然已有较多认识,以为天、地、人密不可分,休戚相关,故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之说,《奇恒》中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这是指六气之常;若六气不能正常施布,造成和谐协调失衡,则‘淫生六疾’,‘过则为灾’而殆害于人,此其六气之变。

该书中明确点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这里的阴,泛指一切寒、凉、冰、冷;这里的阳,泛指一切火、热、温、暑;风与雨,则系普通自然现象;晦则泛指阴天及暮夜或隐幽之事;明则专指白昼或明显可见之事。

这‘六气’正常时,为人类活动必不可少;反常时,则大地为之灾害,人群为之疾病。

习惯称为‘六淫’。

故此该书指出‘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四肢)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所谓淫,系指侵袭太过之意。

”见到求协已告一段落,炎帝接问:“先生以隐幽、暴露加解于晦明,颇有新义,望能详之。

”求协续道:“悉乎哉问也。

所谓晦,本晦暗之意。

如某些绝密隐私,不可告人,阴谋设套,不能告人,均曲运神机,机关算尽,能不劳心而发病?又如女色、女室,近之过频,能不损身?而明者亮通而显眼也。

跃武扬威,跋扈专横,或奋力勇作,猛干强行,人之气血能有不伤?晦之伤人,损及心肾,故易患鼓胀、慌乱、疑惑之病;明之伤人则气耗血损,故易患心、肝、肺之疾”。

炎帝听说,再对古典医籍统加回味,深感求协学识渊博,见精见微。

乃再度问曰:“以先生所见,日后诊病,可否以此六气作凭?”求协道:“六气致病,旨在言其病之易发,且临证时尚需审查入微。

故欲真能与临证贴切,《太始天元玉册》及《阴阳》、《金匮》三书,所讲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更为合拍。

中医内科学病理因素巧记

中医内科学病理因素巧记

中医内科学病理因素巧记一、寒邪致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多有阳气受损的病理变化。

寒邪凝滞,主收引,经脉拘急,可出现拘挛性疼痛。

二、热邪致病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或伤阴动风。

故热邪致病,多有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病理变化。

热邪炽盛,可出现高热、口渴、面红、尿黄等实热证表现。

三、湿邪致病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滞,易困着于脏腑经络。

故湿邪致病,多有气机阻滞、阳受困遏、经脉痹阻、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湿邪侵袭肌表,可出现恶寒、无汗、头身困重等表湿证表现。

四、燥邪致病燥性干燥,易伤津液,燥邪易耗伤肺阴,造成肺燥。

故燥邪致病,多有津液损伤、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津伤化燥的病理变化。

燥热灼伤肺络,可出现痰中带血、鼻衄等燥热伤肺的表现。

五、风邪致病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主动、善行而变幻无常的特点。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有内风和外风之分。

外风是指人体感受风邪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内风是指肝内阴阳气血失和而产生的内风湿性疾病。

六、火邪致病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动心神,易耗气伤津动血。

故火邪致病,多有高热、面红目赤、出血、烦躁不安等实火证表现。

火邪易耗气伤津动血,可出现消渴喜饮、便干尿黄等阴虚内热证表现。

火毒炽盛,可出现神昏谵语、疮疡溃烂等危重证候。

七、暑邪致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

故暑邪致病多有伤津脱液、气短乏力等病理变化。

暑热内炽,可出现壮热烦渴、汗多口渴等暑热证表现。

暑热伤阴耗气时,可出现神疲乏力、尿短尿少等气阴两虚证表现。

暑热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不安、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证表现。

暑期多夹湿邪侵犯人体,易出现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症状。

暑热易致泄泻暴发流行,形成暑湿泻痢之证。

八、疫疠致病疫疠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等特点。

疫病的发生与气候异常密切相关。

疫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可造成流行传播。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寒、暑、湿、燥、火(热)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根据其性质及致病特点,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阴邪、阳邪两大类,即风、暑、火、燥为阳邪,寒、湿为阴邪。

1∙风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风之善动不居、轻扬开泄、向上向外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外风病。

自然界的风是气温和气压变化引起大气流动形成的,其流动性大,变化多端,无孔不入,穿透性强,易向上、向外扩散。

风为春季的主气,故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但又终岁常在,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有风邪为病。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常侵袭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属阳的部位。

如风邪上扰头面,可见头项强痛、口眼歪嘀等症。

肺为脏腑之盖,外合皮毛,风邪外袭,常伤于肺,使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风邪袭于阳经及背部,则见腰背疼痛等症。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媵理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

如小儿风水病,初起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见头面一身悉肿。

又如尊麻疹,中医认为是风邪所致,正是因为其具有发作无常,瘙痒不已,小如麻粒丘疹,大如豆瓣,甚则融合成片,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性疾病,通常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病位不定等特点。

(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

(1)论述火邪的含义和性质,致病要点?[转]

(1)论述火邪的含义和性质,致病要点?[转]

(1)论述火邪的含义和性质,致病要点?[转]一、六淫之火释义:从来火字,《内经》有壮火、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种种不一,而朱丹溪复以虚实二字括之,可谓善言火矣。

乃人人宗其说,而于治火,卒无定见,何也?是殆辨之犹未确欤!予因易数字以解之,夫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

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

贼至则驱之,如消散、清凉、攻伐等药,皆可按法取用,盖刀枪剑戟,原为驱贼设也。

子逆则安之,如补气、滋水、理脾等药,皆可按法施治,盖饮食、器用,原为养子设也。

夫子者,奉身之本也若以驱贼者驱其子,则无以为养身生命之本矣。

人固不可认贼作子,更不可认子作贼。

病机一十九条,言火者十之八,言寒者十之二。

若不明辨精切,恐后学卒至模糊,余故反复详外火: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

贼可驱而不可留。

火,南方之行也。

炎而上,象形。

――《说文》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春秋·元命苞》离为火。

――《易·说卦》火水妃也。

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左传·昭公九年》火,日气也。

――《论衡·诘术》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左传·宣公十六年》国曰灾,邑曰火。

――《谷梁传·昭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公羊传·襄公九年》火烧令坚。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令药熔。

火为口舌之象。

――《论衡·言毒》火,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internal heat]。

如:上火,败火。

热;热气[heat,steam]。

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五行[fire]――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

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

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五行学说名。

六淫……火邪

六淫……火邪

六淫……火邪火邪六淫当中最后一个邪气叫火邪。

第一、讲一讲火的含义。

我们已经提到少火。

少火提了一句,在前面的课里面。

在中医理论当中火这个含义,作为人体的火,1.指的生理状态的火,称之为少火,少火表现为人体的阳气,属人体正气范围。

2.病理的火,就是病理性的火,与少火相对,称之为壮火。

在壮火当中有外来者,就是为六淫之一,外火;也有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表现出来的火,叫内火。

将来我们在下面讲,在病机里面讲内生五邪病机的时候再去进一步讲这个内火。

我们这里主要是讲六淫当中的外火。

在病理情况下,无论是从六淫而来,或者是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火,通通属于邪气的范畴。

火的含义我们这是从最一般的含义讲。

在中医文献里面讲一个邪气和正气的火,有少火和壮火。

除此之外,在中医学里面的火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君火和相火,讲脏腑功能失调,讲病机的时候还有各个脏腑的各种各样的火,同学们在阅读这些文献的时候就看某某火,它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定义它的,把它概念搞清楚就可以了。

这里只要求同学们掌握,在人体之火有生理和病理之分。

生理的属于正气范围,定义为少火。

病理的可以是外来者,也可以是体内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定义属于邪气范畴,命名为壮火。

中医有句话,在《内经》里叫“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就是少火能够促进人体之气的生成和运行,对人体的正气有益,而“壮火食气”,就是病理性的火会损伤人体之气,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下面讲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火性燔灼。

燔,热得厉害,就是烧一样。

燔灼,热,是指火邪侵犯人体会表现出鲜明的热象,或者是局部,或者是全身,火为热之极,第一个性质就是热,而且这个是壮热,热之甚,人体的全身、局部热象异常显著。

比如高热,脉数,脉搏速度快。

(二)火性炎上。

是指火邪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火邪具有热,不仅有热,还有上,向上的趋势,因此从它致病的趋势而言,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上部,不仅表现为热,症状表现的趋势多侵袭人体的上部。

中医思维理解六邪之风寒暑湿湿澡火危害和预防

中医思维理解六邪之风寒暑湿湿澡火危害和预防

中医思维理解六邪之风寒暑湿湿澡火危害和预防风寒暑湿湿澡火是中医理论中所讨论的六种邪气,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这些邪气对我们的身体造成的损害,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每种邪气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风邪是指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由于人体抵抗力下降而导致的风寒感冒等一系列疾病。

风邪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症状多样,例如头痛、恶寒、鼻塞、咳嗽等。

为了预防风邪的侵害,我们应该注意保暖,尤其在寒冷天气时要穿合适的衣物,避免受凉。

寒邪是指气温较低引起的一种邪气。

寒邪的特点是寒冷刺骨、局部僵硬和痛感。

寒邪容易导致关节疼痛、肌肉紧张等问题。

为了预防寒邪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多进行适度运动,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暑邪是指气温过高时,人体无法及时散热而带来的一种邪气。

暑邪的特点是燥热、出汗多、口渴、头晕等。

在夏季高温天气时,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暴晒在阳光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适当室温。

湿邪是指气温潮湿或环境潮湿所引起的一种邪气。

湿邪的特点是黏重、沉滞、留恋的感觉。

湿邪容易导致湿疹、皮肤瘙痒等问题。

为了预防湿邪的侵害,我们应该保持室内清爽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

澡火是指洗澡时使用过热的水或待在过热的环境中所带来的一种邪气。

澡火的特点是燥热、腰膝酸软、尿频等。

在洗澡时,我们应该控制水温,避免使用过热的水,尤其是对于体虚的人来说更应该注意。

火邪是指口腔部位炎症引起的一种邪气,如口腔溃疡等。

火邪的特点是口疮、热感、口干等。

为了预防火邪的危害,我们应该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综上所述,了解和预防风寒暑湿湿澡火对我们身体的危害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个人体质,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邪气的侵害。

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的挑战,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黄帝内经对六邪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六邪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六邪的论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对于疾病的成因以及治疗方法有着详细的述说。

其中,黄帝内经对于六邪的论述尤为重要。

六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

黄帝内经认为,这六邪是人体所无法避免的,只有通过合理的调理和防范才能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首先是风邪。

风邪是指外界寒冷、湿热等因素,能够入侵人体并引发疾病。

黄帝内经指出,风邪具有善行动的特点,能够迅速扩散到全身各个部位。

因此,在遇到寒冷、湿热等情况时,人们应该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及保持室内通风。

其次是寒邪。

寒邪是指寒冷的气候或者寒冷的物质对人体的侵袭。

黄帝内经认为,寒邪主要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气血凝滞不畅。

因此,人们在寒冷天气中应该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受寒,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以防止寒邪的侵袭。

接下来是暑邪。

暑邪是指炎热的天气或者炎热的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暑邪主要会伤及人体的气血阳气,导致人体气虚、血瘀等症状。

因此,在夏季高温天气中,人们应该注意避免暴晒,合理安排室内外活动时间,同时也要调理饮食,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如绿豆、西瓜、黄瓜等,以减轻暑邪对人体的伤害。

然后是湿邪。

湿邪是指潮湿、潮湿环境或者潮湿物质对人体的侵袭。

黄帝内经认为,湿邪主要会导致人体的气血运行受阻,湿气停留在体内,引发湿热、湿气等症状。

因此,人们应该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同时也要合理调理饮食,少食寒凉湿腻的食物,如螃蟹、绿豆等,以减轻湿邪对人体的影响。

其次是燥邪。

燥邪是指干燥的气候或者干燥的物质对人体的侵袭。

黄帝内经认为,燥邪主要会伤害人体的津液,导致津液亏损、皮肤干燥等症状。

因此,在干燥的季节或者环境中,人们应该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多喝水以补充身体的津液,同时也要注意保养皮肤,使用保湿品等。

最后是火邪。

火邪是指炎热、火热等因素对人体的侵袭。

最新精选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完整考题库888题(含答案)

最新精选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完整考题库888题(含答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火邪使血液运行加速属于哪条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②其性炎上③易扰心神④生风动血【答案】④2.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B)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3.下列哪项是人类赖以以生存的必要条件?()①六淫②六邪③六气④内生六气【答案】③4.风为阳邪,是因为什么?()①风性开泄②善行数变③轻扬向上向外④风邪致病最多【答案】③5.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①面目浮肿②汗出恶风③病变部位游走不安【答案】②④病变变化多端6.导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寒是寒邪的哪一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②寒伤阳气③寒性凝滞④寒性收引【答案】④7.寒邪直中脾胃,可见呕吐清涎,泄泻清稀等症是什么原因?()①寒性凝滞②寒性收引③阳气失于温煦气化寒邪闭阻阳气【答案】③8.病见高热.心烦.面赤.脉洪数,是暑邪的何性所致?()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①9.伤暑患者常出现气短乏力,头晕恶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的机理是什么?()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③10.湿邪困脾见泄泻.尿水.水肿是什么原因?()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答案】①11.。

百病之长”是指:①热邪;⑥风邪,②寒邪:④湿邪。

[②)12.“燥性干涩”伤津液的机理是什么?()①腠理疏松开泄②升散蒸发。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燥:燥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为秋季主气。

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个节气,为燥气当令。

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故多燥病。

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属阴中之阳邪。

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

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

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

燥与肺气相通。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胜则干,易于伤肺,为燥邪的基本特征。

干涩伤津:燥与湿对,湿气去而燥气来:燥为秋季肃杀之气所化,其性干涩枯涸,故曰“燥胜则干”。

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诸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燥易伤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称为娇脏。

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

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故燥邪最易伤肺。

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

燥邪以干涩伤津和易于伤肺为最重要特征。

不论外燥还是内燥,均可见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之象,以及皮肤、毛发干枯不荣等。

火(热):火具有炎热特性,旺于夏季,从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个节气,为火气主令。

因夏季主火,故火与心气相应。

但是火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

温、暑、火、热四者性质基本相同,但又有区别。

温与热:这里的温和热均指病邪而言。

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二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故常温热混称。

在温病学中所说的温邪,泛指一切温热邪气,连程度上的差别也没有。

暑与火(热):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可见暑即热邪。

但暑独见于夏季,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而火(热)为病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还包括高温、火热煎熬等。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Z》平时作业0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Z》平时作业03

中医基础理论平时作业03共100道题总分100分1.“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气能行津■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敬不立而无所归。

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

如暑病伤津耗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若因汗、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而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故曰:“吐下之余,左无完气”。

■ D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拯是?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InL与津液的关系是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并可相互化生,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俱衰。

病理上,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

《灵枢•营卫生会》所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即是"津血同源“理论的实际应用。

■ E3.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A体表B分肉之间C四肢D妪干E头而■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分布,循行部位较深,大多循行于分肉之间: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的分布,犹如网格一样遍布全身,循行部位较浅。

■ B4.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迫头E从足走腹■ C5.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迫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 B6.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头D腹E胸■ C7.手太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 A8.足阳明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 B9.足少阴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中线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内侧后缘■ E10.循行于内踝上八寸以下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 C11.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A胸部B腹部C背部D肩胛部E体侧■ D12.分布在血腹部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阴肺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13.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是?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E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A14.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A足厥阴B足少阳C足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 E15.足阳明胃经属于?A胆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 B16.手太阳经络于?A肝B心C脾D肺E肾■ B17.按照十二经脉气I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B手少阴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 A18.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膀胱经上交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手太阳小肠经E足少阴肾经19.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B别络C浮络D孙络E奇经■ E20.“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指?A 冲、任、带脉B 任、督、带脉C 冲、任、督脉D 督、冲、带脉E 冲、任、跷脉■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三条经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部,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至头面,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行到额面,冲脉与肾经相伴循行于腹部两侧上至目眶下,称为"一源三歧"。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学中描述自然界六种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理论。

这六种气候变化本是自然界正常现象,但当它们异常变化或人体正气不足时,便会成为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风邪风邪为百病之长,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风邪侵袭人体,多从皮毛而入,使腠理疏泄,导致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风邪还易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如风寒、风热等,使病情更加复杂。

二、寒邪寒邪具有收引、凝滞的特点,易伤阳气。

当寒邪侵袭人体,会出现畏寒、肢冷、脉紧等症状。

寒邪致病,多表现为疼痛、拘挛等,如寒邪侵袭关节,可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三、暑邪暑邪具有炎热、升散的特点,易耗气伤津。

暑邪侵袭人体,常见发热、口渴、汗出、乏力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中暑,出现神昏、抽搐等危急重症。

四、湿邪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易阻气机。

湿邪侵袭人体,会导致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大便溏泄等症状。

湿邪还易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如湿热、寒湿等,使病情更加缠绵难愈。

五、燥邪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点,易伤津液。

燥邪侵袭人体,会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燥邪致病,多表现为干咳、便秘等。

六、火邪火邪具有炎上、耗气伤津的特点,易生风动血。

火邪侵袭人体,会导致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神昏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七、六淫的相互转化六淫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风邪可以转化为寒邪,寒邪日久可化热,湿邪蕴久可生热成湿热,燥邪亦可转化为火邪。

这种转化过程体现了中医学“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病理观,因此在治疗上,要根据六淫的转化特点,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八、六淫与人体正气的关系六淫能否致病,不仅取决于邪气的强弱,还与人体正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正气旺盛,六淫难以侵袭;正气不足,六淫则乘虚而入。

因此,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保健的根本在于培补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九、六淫的防治原则1. 未病先防:在六淫气候变化之际,及时调整生活作息,顺应自然,避免邪气侵袭。

中医知识课堂:燥邪、火热邪气和疫疠

中医知识课堂:燥邪、火热邪气和疫疠

中医知识课堂:燥邪、火热邪气和疫疠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常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

甚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所以既不耐寒温,更不耐干燥。

肺主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所以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损肺津,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阳主燥动而向上,火热之性,亦升腾上炎,故属阳邪。

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

又因其主动而炎上,故火热伤人则常见神明扰乱,表现为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

2.火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津液,使人体津液耗伤。

故火热邪气致病,除见高热之外,往往伴有口渴喜冷饮、口舌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津伤阴亏征象。

此外,还认为火热亢盛,极易损伤正气,而使全身功能减弱。

所以又有“壮火食气”之说。

“壮火”,这里指火热邪气。

3.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燔灼肝经,耗伤阴津,使筋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运动失调,引起“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此外,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逸出脉外,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及崩漏等。

4.火热易发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则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疫疠(yili)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在外感邪气中还有一类疫疠邪气,这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致病邪气。

在中医古代文献记载中,又称“疠气”、“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

疫疠邪气与一般的六淫邪气不同,乃是天地间别有的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

疫疠邪气致病,多从口鼻侵入人体。

湿邪等各邪特点

湿邪等各邪特点

2.寒(1)自然特性: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

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由于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

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

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

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

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

“寒则气收”。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寒与肾相应。

寒为水气,通于肾。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病因试题及答案归纳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病因试题及答案归纳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病因一、A11、下列哪项不是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A、外感性B、相兼性C、转化性D、季节性E、传染性2、六淫是指A、六种毒气B、风寒暑湿燥火C、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D、六气E、六气的太过和不及3、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寒主收引,气机收敛而止痛B、寒客机表,卫阳被遏而痛C、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D、寒为阴邪,伤阳失于温煦而痛E、寒性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4、易袭人体阴位的是A、湿邪B、寒邪C、暑邪D、风邪E、燥邪5、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A、心阳B、肺阳C、肝阳D、脾阳E、肾阳6、暑邪、火邪、燥邪的共同的致病特点是A、纳少B、发热C、伤津D、生风E、动血7、暑邪伤人出现气短乏力的症状主要是由于A、暑为阳邪,其性炎上B、暑性升散,伤津耗气C、暑多夹湿,阻遏气机D、暑性升发,易扰心神E、暑性干涩,易伤津液8、具有外感致病因素总称的是A、风邪B、湿邪C、燥邪D、寒邪E、暑邪9、为外邪致病先导的是A、风邪B、暑邪C、燥邪D、寒邪E、火邪10、下列哪项体现出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A、风为阳邪B、风性轻扬C、风性善行D、风性数变E、风性主动11、湿邪致病出现小便混浊,或面垢、眵多等症状的主要的原因是A、湿性粘滞B、湿性趋下C、湿性重浊D、湿为阴邪E、以上均非12、六淫邪气中,易损伤人体津液的是A、燥邪、暑邪B、湿邪、寒邪C、寒邪、风邪D、风邪、湿邪E、火邪、湿邪13、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A、为阳邪,其性升发向上B、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C、为阳邪,其性炎上D、为阳邪,多夹湿邪E、为阳邪,其性炎热14、最易致人体疮疡肿痛的邪气是A、火邪B、暑邪C、燥邪D、戾气E、风邪15、疠气和六淫最主要的鉴别要点是A、多与季节气候有关B、多与地理环境有关C、体外入侵D、具有强烈传染性E、多从皮毛口鼻而入16、瘀血致病脉象多为A、沉弦B、沉迟C、弦数D、濡滑E、洪数17、瘀血所致的疼痛特点为A、胀痛B、刺痛C、灼痛D、重痛E、窜痛18、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为A、心、脾、肾、膀胱B、肺、脾、肾、三焦C、心、肺、肾、脾D、肺、肾、膀胱、脾E、心、肾、三焦、膀胱19、劳力过度,主要是损伤人体的A、精气B、血C、津D、神E、液20、偏食辛温燥热,则可导致A、肝经湿热B、心肝火旺C、肠胃积热D、肺胃热盛E、肺胃津伤21、过怒影响下列哪种功能A、呼吸功能B、藏血功能C、疏泄功能D、纳气功能E、运化功能22、疫疠发生和流行因素为A、气候因素B、环境因素C、预防措施不当D、社会因素E、以上都是23、下列关于疠气的命名错误的是A、异气B、毒气C、废气D、疫气E、乖戾之气24、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腑为A、心、肝、脾B、心、肺、脾C、心、肝、肾D、心、脾、肾E、肺、脾、肾25、下列哪些情志异常可以引起二便失禁A、过度愤怒B、过度悲伤C、过度恐惧D、过度忧思E、突然受惊26、思虑过久,易致A、脾失健运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心悸失眠E、肾气不固27、劳神过度,临床多见A、梦遗,早衰B、心悸,失眠,多梦C、腹胀,便溏,消瘦D、腰膝酸软,眩晕耳鸣E、少气懒言,体倦神乏28、除哪项外均为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阻滞气机B、影响新血生成C、刺痛为主要表现D、影响血液运行E、部位固定二、B1、A.气结B.气消C.气上D.气缓E.气乱<1> 、惊则A B C D E<2> 、喜则A B C D E<3> 、思则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1)季节性、地域性。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1.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分值:10分)
答:(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

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寒、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

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疼痛等。

阳热属火,与心相应,故火邪常可上炎而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或狂躁妄动,或神昏谵语等症。

(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

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4)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临床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中医)火邪(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中医)火邪(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中医)火邪(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凡自然界中致病具有火热之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热旺于夏季,但并不像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火热之邪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火热之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感火热病证或外火证。

外感火与热邪皆为阳盛,致病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致病可使机体阳气偏盛,表现为一系列的火热征象,如高热、面红、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

火性炎上,易伤人体上部,故以头面部的火热症状表现尤为突出,如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牙痛、咽喉肿痛等。

2.火(热)易伤津耗气:火邪致病除见热象外,可见口渴喜饮、唇舌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气短、神疲乏力、脉弱等伤津耗气之症。

3.火(热)易生风动血:生风,又称“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动血,是指火热之邪轻则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引起各种出血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月经量过多,甚则崩漏等。

火热导致的出血特点为血色鲜红,质黏稠,量多。

4.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中属火,故火热之邪尤易影响心神,引起神志失常。

轻则心烦、心悸、失眠多梦;重则神志错乱,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

5.火(热)易致肿疡:火热邪气入于血分,结聚于局部,阻碍气血运行,使气血壅聚不散,进而败血腐肉,发为痈肿疮疡。

其临床表现以疮疡痈肿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火热之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感火热病证或外火证,常见于温热病中,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而渴,继则壮热而不恶寒、烦渴,汗多,热入营血后则心烦不寐、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甚则动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分值:10分)
答: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寒、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性炎上,故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咽喉疼痛、牙龈红肿疼痛等。
阳热属火,与心相应,故火邪常可上炎而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或狂躁妄动,或神昏谵语等症。
(4)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壅迫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