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最新整理)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 __与发展(一)教育 __1.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活动的学科。
它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整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2.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深入研究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培养具有优秀人格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3.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4.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学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它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具有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的客观性原理教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具有独立于个体意识和意愿的客观性。
教育活动和教育目标应当符合客观规律。
2. 教育与发展相一致的原理教育应当与人的发展相一致,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教育活动应当有利于发展个体的能力和素质。
3. 教育的社会性原理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应当通过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4. 教育的差异性原理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需要和潜能,教育应当根据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
四、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发展。
它认为教育应当着重培养个体的人文素质和创造力,追求整体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统一。
2.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注重教育的结果和行为的改变。
它主张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培养学生的理性行为,并通过强化和惩罚来调节学生的行为。
3.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
教资知识点总结pxx
教资知识点总结pxx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 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规律等内容,考生需要掌握。
2. 教育学理论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学派别、教育理论等内容,考生需要了解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观点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3. 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学基本原理、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考生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功能。
4. 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学基本原理、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考生需要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及教育的社会功能。
5.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的要素、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模式等内容,考生需要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分类、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等内容,考生需要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7. 课程理论与教学管理包括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教学管理等内容,考生需要了解课程的组织与管理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8.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评价的目的、原则、方法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考生需要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教育教学管理法规、教师法等内容,考生需要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 教育政策主要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调整、执行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考生需要了解教育政策对教育事业的指导作用。
3.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学校规章制度等内容,考生需要了解学校管理制度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指导作用。
三、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1. 教育技术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内容,考生需要了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学记》: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帝国,《大教学论》:1632,捷克,夸美纽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爱弥儿》:1762,法国,卢梭,自然主义学说,自然教育,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首创“发现法”《普通教育学》:德国,赫尔巴特,真正存在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教育论》:1861,英国,斯宾塞,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实验教育学》:1901,德国,梅伊曼提出,1908,德国,拉伊出版《民主主义教育》:19末20初,美国,杜威,儿童中心论,现代教育学创始人,实用主义教学创始人,学科中心创始人《教育学》:1939,俄国,凯洛夫,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新教育大纲》:1930,杨贤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1956,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认知目标,情感…,动作技能…《教学与发展》:1975苏联,赞科夫,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涵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1)人口因素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①人口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②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③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④人口的迁移影响到学校的拆、迁、建、并。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着作..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着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20. 我国着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21.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22.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23.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2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25.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26.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7.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8.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29.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30.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1.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32. 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33.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34.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35.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36.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37.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38.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39.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0.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中学课程41. 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性质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42. 根据课程修习分类;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3. 根据课程管理分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4. 根据课程形态分类;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5. 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4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47. 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8. 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评价..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49.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50.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51.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52.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53.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54.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5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56.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如正后像和负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和联觉三种特性..57.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58.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59.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6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61. 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62.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思维的敏感性..63. 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64.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65. 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逆向搜索法策略..66.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67.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68.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命题、命题网络、表象系统以及图式、脚本..69.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70.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71. 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以及动作结构的减缩性..72. 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练习中出现的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称为“高原现象”..73.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74.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75.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中学生发展心理7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包括: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77.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78.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79.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80. 中学生情绪特点包括情绪的自主性独立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冲动性;情绪的逆反性、情绪的心境化..81.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复杂性与简单性共存、强与弱共存、稳定与波动冲动共存、外露性开放性与掩饰性内隐性并存..82.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转移法、补偿法、发泄法、升华法、调节认知认知改变、积极的自我暗示、幽默..83. 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整合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功能性..84. 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85.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86. 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个别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87. 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88.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89. 佛洛依德把人格机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90.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91.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神经衰弱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92.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奖励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中学德育9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94.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95.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96.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97. 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98.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总结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科学。
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征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安全、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发展义务教育的特点:国家强制性、公共性、免费性、基础性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度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地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制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注重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前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日益受到普遍重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一、教育概述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
3. 教育的类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4. 教育的历史:教育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二、教育目的与价值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情感、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评价和追求。
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规律。
三、教育原则与方法1. 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如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
2.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技巧,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3.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2. 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是指根据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编写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教材。
3.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改进。
五、教师与学生1. 教师角色: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2. 学生角色: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接受教育、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权利和义务。
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师生间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4.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六、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是指教育事业的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的不断提高。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社会服务
教育与文化
一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母的的确立
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四?)?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美育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增长人们的聪明才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和情趣。美育能给人们提供区别善恶美丑的标准,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美育可使学生在未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按照美的要求创造出优质美观的产品。???
1 教育具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1) 个人本位论。该理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完整)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扣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膏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養教育目的.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要点速记:日内方育。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8.简述学校教育在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恃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教育基础必备知识点总结
教育基础必备知识点总结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涵盖了教育的主要功能和意义。
它是指通过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影响和引导,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对其成员进行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是社会对新一代进行继承和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的本质不仅是发展个体,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二、教育的基本原理1. 个体差异原理教育要求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开展教学活动,尊重个体的多样性,抓住和培养学生的优点,并通过教育改善个体的缺陷,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适应性原理在教学和教育中要求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
3.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指教育活动必须立足整体的发展和全面的素质培养。
强调全面的、有机的、系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避免各种单向度教育,促使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健康成长。
4.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过程要有条理,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有计划、逐步、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确保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有合格素质的人才;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和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目的要求教育者在积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手段包括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方面。
教学是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的有意识的影响和引导的活动。
学习是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和鼓励下,通过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改变行为的过程。
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教学行为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评定,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教育的手段还包括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技术等。
五、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下面将对教育学原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汇总整理。
一、教育的定义和特点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地影响和引导,使个体在心理、智力和行为上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特点包括有目的性、系统性、社会性、个别性和发展性。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等。
三、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目的和需求、教育内容和规划、教育方法和教学设计、教育评价和反馈等。
四、教育的发展理论和教育心理学教育的发展理论主要包括进化论、阶段论、发展潜能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发展、记忆、思维、动机、情感以及个体差异等心理过程对教育的影响。
五、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构造主义学习理论等。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六、教育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教育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传统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教育领导理论。
学校管理包括学校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活动,包括养育、教育和培养。
社会教育是指社会对成人进行教育的活动,包括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等。
八、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改革是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发展趋势包括教育信息化、个性化教育和终身教育等。
这些是教育学原理的主要知识点的汇总整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活动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教育。
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萌芽阶段: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墨子—“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创立阶段: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大教学论》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教学思想: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①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内涵。
②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强调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教育学的代表。
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和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创伤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假设—推断假设—验证。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5.现代学制:双轨制(欧洲)单轨制(美国)分支制(前苏联)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死也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国策)、提高质量(核心人物)。
6.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卓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因此,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种类、目的和特点等。
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根据对象的不同,教育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种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
而教育的特点则包括社会性、个别性、系统性和历史性等方面。
其次,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指教育活动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和原则。
其中最基本的原理包括个体差异原理、社会性原理、活动性原理和发展性原理。
个体差异原理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智力、兴趣、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
社会性原理是指教育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影响。
活动性原理是指教育要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发展性原理是指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个性特点。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需要根据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制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关注教育,支持教育改革,为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源条件。
总之,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教育,关注教育,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二节)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认知主义强调启发式教学和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
认知主义
总结词
行为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行为和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改变的过程,这种改变可以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实现。在教学中,行为主义强调模仿和练习,以及对学生行为的及时反馈和调整。行为主义的教育方法在某些技能训练和行为矫正方面被广泛应用。
古代教育以家庭教育、师徒传承等形式为主,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
近代教育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近代教育逐渐兴起,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学科分类更加细化。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学习,同时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02
CHAPTER
教育的基本原理
认知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过程的发展。
教育的定义
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个人素质
培养社会责任感
传承文化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个体,使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传递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03
古代教育
教育与政治
05
CHAPTER
教育经济学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教育投资应遵循公平、效率和多元化的原则,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投资是指为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技能而投入的资源,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育时间等。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它涉及到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理解和实施教育活动的基础。
首先,教育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内容和方法。
教育的定义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方式,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会和身体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如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以及道德和公民教育。
教育的方法则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多种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普遍性、平等性和终身性。
教育的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其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个人特征。
教育的平等性强调所有学生都应该在教育机会和资源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以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育的终身性则是指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
再者,教育的实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以及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活动。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教育的效果评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评估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还包括他们的情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教育者可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构建有效教育体系的基石。
它们指导着教育者如何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最新】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汇总
【最新】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汇总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要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要点1: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2)教学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的原则。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②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学、思、行相结合的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要点2:《学记》(1)《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2)教学原则:①教学相长;②藏息相辅;③豫时孙摩;④启发诱导;⑤长善救失。
要点3: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
(2)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雄辨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要点4: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的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①《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②“泛智”教育;③教育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④提出并全面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卢梭: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代表作品《爱弥儿》,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3)斯宾塞:19世纪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理论家,教育代表作有《教育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要点1:生产力水平与教育发展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决定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要点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发展的关系(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要点3: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要点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指教育学科的基础内容和原理性的学术理论。
学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学科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实施和推进教育工作。
本文将从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教育基础知识是指教育学科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
例如,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
教育的定义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以培养人的发展潜力、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教育基本原理是指教育学科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
这些原理可以指导教育者的行为和决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实施教育工作。
例如,教育个别化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育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育活动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逐步推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启发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内容,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作用。
学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学科的本质,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者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专业素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基简答知识点
教学基础知识点简介学习教学基础知识点是成为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教学基础知识点,帮助您了解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一、教育和教学的概念教育是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而教学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教学的目标教学的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要求,具备系统性和前瞻性。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教学评价应该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和多样性,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教学改进。
六、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和管理课堂秩序的能力。
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和材料,包括教科书、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
八、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科学。
教师应了解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九、教育伦理教育伦理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人文关怀,保障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以上是教学基础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对您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扣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膏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養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日内方育。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8.简述学校教育在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恃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入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2.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3.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膏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豪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中学课程 1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冶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3.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一数学智力。
(3)视觉一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一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8)自知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一数学智力)体(身体一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一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5.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6.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7.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浬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3中学教学 1.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4.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一一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一一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5.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7.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8.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9.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10.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1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