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婚姻习俗
满族结婚风俗

满族结婚风俗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满族结婚风俗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介绍满族结婚风俗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
一、婚姻的重要性在满族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人生中的重要事件,是男女成年后必须经历的阶段。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联结和传承。
因此,满族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婚礼前的准备在满族结婚风俗中,婚礼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提亲,表示自己对女方的真诚爱意。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双方家长将商定婚礼的具体事宜,包括日期、地点、婚礼形式等。
三、婚礼的仪式满族婚礼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婚宴。
迎亲是指男方一行人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回男方家。
在迎亲过程中,男方需要准备一系列的礼品,如酒、糖果、红包等,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过门是指新娘进入男方家庭的仪式。
在过门仪式中,新娘需要穿着传统的满族婚服,由男方家长带领进入新房。
同时,男方家庭会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和幸福的物品,如红枣、花瓣等,以祈求新婚夫妻的美满和幸福。
婚宴是满族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婚宴上,男方家庭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新婚夫妻的喜悦。
婚宴上通常会有丰盛的菜肴和精心准备的节目表演,以增添喜庆气氛。
四、婚后的习俗满族结婚风俗中,婚后的习俗同样重要。
新婚夫妻需要按照传统习俗,向双方长辈行拜年礼,并接受长辈的祝福和教诲。
此外,新婚夫妻还需要尊敬和孝顺双方父母,维系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五、满族结婚风俗的意义满族结婚风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结婚仪式,满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加深了家族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展示了满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总结满族结婚风俗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婚礼的准备、仪式和婚后的习俗,满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展示了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满族风俗特点

满族风俗特点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满族风俗特点体现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详细解释满族风俗的特点,并进行中心扩展描述。
一、满族的婚姻习俗满族婚姻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观念,婚姻通常是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娘要在新房门口接纳新郎的父母,并向他们敬茶。
新郎要向新娘的父母行三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激。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以祈求新婚夫妇的幸福和顺利。
满族婚姻习俗凝结了满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和重视,体现了他们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二、满族的服饰特点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满族风俗的重要方面。
满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包括蓝底长袍、长衫、高帽等,而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是以旗袍为主。
满族女子的旗袍通常是带有丰富的刺绣和图案,色彩鲜艳。
满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他们认为传统服饰是满族文化的象征和瑰宝。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满族人民仍然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自豪感。
三、满族的节日习俗满族的节日习俗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祈福和娱乐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满族人民会扫墓祭祖,烧纸、献花、祭拜先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中秋节,满族人民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舞龙舞狮等,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满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也是他们团结互助、共同享受生活的方式。
四、满族的饮食习俗满族的饮食习俗也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以主食为主,主要有大米、玉米、小米等。
满族的传统菜肴有很多,如锅包肉、酸菜白肉、烤全猪等。
满族人民喜欢吃鱼、肉、蔬菜等,他们注重食物的口味和营养搭配。
在满族人民的饮食习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和规矩,如用筷子叉菜、尊长者先用饭等。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摘要】满族婚俗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传统习俗。
在满族婚礼仪式中,传承着千年来的祈福和祝福之意;婚房布置习俗体现了对新婚生活的美好期待;婚礼服饰则展现了满族传统的华丽和典雅;而婚礼饮食文化则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婚礼习俗不断演变,融合了现代元素,保留了传统特色,展现着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满族婚俗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了家庭、亲情和美满婚姻的重要性。
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满族婚俗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为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满族、婚俗文化、婚礼仪式、婚房布置、婚礼服饰、婚礼饮食、习俗演变、价值、传承、发展。
1. 引言1.1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满族婚俗文化是满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婚俗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体现了民族传统的礼仪与习俗,更承载了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通过研究满族婚俗文化,可以深入了解满族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进一步说明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旨在通过对满族婚礼仪式、婚房布置习俗、婚礼服饰、婚礼饮食文化和婚礼习俗演变的探讨,揭示满族传统婚俗的风貌和特色,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结合满族婚俗的传承与发展,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满族婚俗文化的略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满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满族婚礼仪式满族婚礼仪式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满族婚礼仪式中,一般包括聘礼、迎亲、婚礼和送别等环节。
首先是聘礼,满族婚礼的第一步就是男家向女家送出聘礼,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
聘礼中通常包括财物和礼物,象征着男方对女方的承诺和爱意。
接着是迎亲,男家在婚礼当天派人去女家接新娘回家,这是婚礼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满族婚俗 满族人结婚时有着怎样的习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满族婚俗满族人结婚时有着怎样的习俗
导语:满族自皇太极当政之日起,就严禁家族内婚,严禁童婚,但通婚范围仅限于满与满蒙等族之间,禁止与汉族通婚,1902年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
满族
满族自皇太极当政之日起,就严禁家族内婚,严禁童婚,但通婚范围仅限于满与满蒙等族之间,禁止与汉族通婚,1902年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
满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同这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信仰崇拜和生存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仪式的程序很繁琐细密,包括迎亲、送亲、插车、抱轿、拜北斗、跨火盆、接盖头、看新娘子、搭帐篷、坐帐、拜席、喝交杯酒、吃子孙勃勃等。
这些仪式不仅繁琐而且耗资也不少,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的只能办一部分仪式,而不能全部办完。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满族的婚礼仪式也简化了许多,除了基本的仪式如相亲、定日子、典礼等形式之外,其他仪式已经很少见了。
婚姻观念的转变和婚礼仪式的简化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的变迁就是会将旧的、不适合新时代文化体系的部分淘汰掉,换之以新的内容。
只有体现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的继承延续一个优良的民族文化。
在现代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对婚礼非常讲究,一般要举行三天,即传说中的三日婚。
第一天“响棚”,第二天“亮轿”,第三天“正日”。
响棚
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办喜事接新娘首先要选个好时辰,即订立吉日。
吉日订妥后,男方就要给女方家送去一坛老酒、一只肥猪,给女方家宴请宾客用。
亮轿
婚礼第二天,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就是“亮轿”了,即请新娘上轿。
届时,新娘要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
生活常识分享。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禁忌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婚嫁习俗
1.婚礼前后禁忌:新娘除了满月、半岁、一岁等大寿生辰之外,一定要在农历的良辰吉日举办婚礼,不能在鬼门关前后结婚,以免招灾祸。
过儿夜、黄道吉日和十月初一至十二月初六都是不吉利的日子,不宜选在这些日子办婚礼。
2.进门时的禁忌:新娘进门时,要用脚踏一碗“糖块”,寓意着生下一个甜蜜美满的孩子。
3.宴席上的禁忌:新娘坐在洞房里不能翻身,连衣服都不能自己脱,要由丈夫脱掉。
4.退房禁忌:新娘退房时不能碰到门槛,否则将不幸福美满。
二、丧葬习俗
1.禁忌:丧葬期间不能在家里晾晒鞋子和衣服,不能将鞋子和衣服悬挂在门和窗子上。
2.吊唁礼仪:死者家属通常会在丧期之内,接受邻居和朋友的吊唁。
来客需注意不要撞墙,不要推门,否则有不好的寓意。
三、饮食习俗
1.饮食忌讳:满族人喜欢吃肉,但是不吃狗肉和马肉,因为狗是人的朋友,马在满族传统中是神圣的动物。
餐桌上也不允许出现刀子,因为刀子在旧时满族文化中是与杀戮、战争等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2.宴席礼仪:满族人在宴席上通常将桌子围成圈,桌中间摆放带盖的盘子,主人放入“头道菜”,也就是最美味的一道菜,寓意着美好的东西必须先给最尊重的人品尝。
在传统的宴席上,头3个饮品通常是酒,而第4个饮品是鱼汁,寓意着“愿你一年比一年更红”。
桌子上不能倒酒(只能双手递过去),因为在满族传统中,倒酒时容易将好运倒掉。
满族生活风俗

《满族生活风俗》一、服饰风俗满族的服饰那可真是独具特色,就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他们的旗袍,剪裁合身,能把人的身材衬托得婀娜多姿。
我有个满族朋友,她穿上传统的旗袍参加活动,哇,那简直美极了!她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古典美人。
满族的服饰还很注重细节,领口、袖口的花纹都绣得特别精致,就像在衣服上绣满了故事。
而且他们的帽子也很有讲究,有的帽子上还会装饰各种漂亮的羽毛和宝石。
你想想,这走在街上,得多吸引人的目光啊!你有没有穿过满族的服饰呢?要是有机会,一定要试试,感受一下那种独特的魅力。
二、饮食风俗满族的美食那叫一个丰富多样,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他们特别喜欢吃饽饽,各种各样的饽饽,有甜的、咸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就像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宝贝。
我去一个满族朋友家做客的时候,他妈妈做了一大桌子的饽饽,有萨其马、驴打滚儿,那味道,简直绝了!吃一口,甜在嘴里,美在心里。
满族还喜欢吃火锅,尤其是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那感觉,别提多温暖了。
他们的火锅和我们平时吃的不太一样,锅底通常会有一些特别的调料,煮出来的肉特别香。
你是不是也觉得美食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呢?有机会一定要尝尝满族的美食哦!三、居住风俗满族的传统居住方式也很有特点,他们的房屋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这样能充分采光,让屋子里暖洋洋的。
房子的布局也很合理,有正房、厢房。
我参观过一个满族的古村落,那里的房子保存得特别好。
正房一般是长辈住的,显得庄重又威严。
厢房则是晚辈住的,布置得很温馨。
院子里还会种上一些花草树木,春天的时候,花开满院,香气扑鼻,就像一个美丽的小花园。
满族的房屋建筑还很注重保暖,冬天的时候,屋里也不会觉得冷。
你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是不是也觉得一个舒适的家很重要呢?四、礼仪风俗满族的礼仪那是相当讲究,处处都体现着对人的尊重。
见面的时候,他们会行请安礼,男士打千,女士则行蹲安礼,动作优雅又大方。
我有一次参加满族的婚礼,那场面可真是热闹。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 满族

【记叙文】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满族满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河北、山西和甘肃等地。
满族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传统节日满族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明节和端午节。
清明节是一年中人们祭祖的时间,满族人会在这个节日里去扫墓、祭奠祖先。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满族人会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等,非常热闹。
二、婚礼习俗满族人的婚礼习俗非常独特,首先是“迎亲”环节,在新娘离家出门之前,男方要先派人去迎接新娘。
然后是“过门”仪式,在走进新房之前,新娘要踩着七层红布走进房间,象征着她要面对婚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最后是“扫房”仪式,新娘在新房里扫十个角落,象征着她要把房间打扫干净,为新家带来好运。
三、服饰文化满族人的服饰非常华丽,男女装都非常漂亮。
男子的传统服装是马褂和长裤,女子则穿着旗袍和彩裙等,外面还要裹上一件长长的花边披肩。
另外,满族人还有一个称为“夫妻脚”的习俗,就是新婚夫妇将一双鞋绑在一起挂在床头,表示两人要永远在一起。
四、饮食习惯满族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多特色,比如他们喜欢吃烤肉、涮羊肉等。
满族人还有一个独特的食品——奶茶,它是将牛奶、茶叶、盐、糖等混合而成的饮品,非常香浓可口。
五、舞蹈文化满族人的传统舞蹈非常具有特色,比如说“锣鼓舞”和“赛马舞”等。
锣鼓舞是一种锣鼓与舞蹈结合的艺术形式,通常在喜庆场合或年节庆典上演出。
赛马舞则是一种模仿马匹驰骋奔跑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非常精彩。
总之,满族人的风俗习惯非常独特,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二人世界的婚礼习俗,还有美丽华丽的服饰、可口的奶茶和精彩的舞蹈文化,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满族人灿烂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满族婚嫁习俗

满族婚嫁习俗在满族文化里,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是较为复杂的,大致有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这些程序体验一下吧。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1、通媒通媒是指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女方愿意的话,则同意。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2、放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
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
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3、纳彩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
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
此时要议定婚期。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4、过箱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5、迎亲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
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
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6、拜堂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
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
坐帐时“开脸”,换头型。
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
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7、拜祖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
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
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8、回门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
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其实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的满族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一些现代形式。
满族的习俗

满族的习俗满族的习俗多种多样,覆盖从婚姻决定、家庭构成到婚礼仪式、节日庆典、浴衣穿着、酒食文化、体育活动、宗教信仰、唱歌跳舞等各个方面。
1、婚姻决定:满族传统上婚姻由双方家庭来决定,双方并不能单独决定。
在婚前,双方家庭需要有一次面谈,来决定是否同意这份婚事。
以及婚后需要如何对待对方。
2、家庭构成:满族家庭以三代同堂为主,老祖宗、老父母、子女和孙子。
家中的大人会给小孩以规矩、纪律,使他们能够在遵守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
3、婚礼仪式:满族婚礼仪式丰富多彩,仪式通常以男方家里举行,然后女方家里又重新举行一次,以示对女方的尊重。
婚礼仪式多种多样,从准备活动到家庭婚礼,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4、节日庆典:满族有许多节日庆典,大多以祭祀祖先、祈求生活幸福、增进家庭团聚、纪念历史事件为主。
最重要的节日包括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以及满族的新年。
5、浴衣穿着:满族有浴衣的传统习俗,男性穿着“加西袍”,女性穿着“马褂裙”,是表达满族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
浴衣不仅象征着婚姻,更是传承满族民族文化的象征。
6、酒食文化:满族有“无酒不成宴”的传统习俗,对酒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
酒席上,主人会请客人品尝美味佳肴,一起喝酒聊天,以表达友谊。
7、体育活动:满族有传统体育活动,例如跳高、跳远、掷铁饼、打铁七、踢毽子、五子棋、投石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肌肉,也能够增进友谊,增强社会凝聚力。
8、宗教信仰:满族宗教信仰以法轮功为主,信仰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灵性提升、精神洗涤的效果。
9、唱歌跳舞:满族有许多歌舞活动,如古老的满洲舞、灵歌、手舞等,满族人热爱跳舞唱歌,在庆典活动中,唱歌跳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展现他们的文化底蕴。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吉林满族的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吉林满族的婚嫁习俗相比汉族,吉林的满族青年以前虽然也不能自由婚姻,但是都要等男女双方到了青春期之后方才定婚、结婚。
这也是满族跟汉族最大的不同,那么除了这点吉林满族还有哪些婚嫁习俗呢?当男女双方到了一定的年龄时,第一个举动称之为“问门户”。
首先由媒人代表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
女方的讷讷(母亲)要向媒人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家庭状况。
特别要细间其祖籍、三代经历--满族人最注重门第,尤其是军功。
有的满族地区流行着双方父母互相窥看对方的“看门户”习俗。
“看门户”主要是了解对方的门第和人品,而不是钱财。
”看门户”后,接着便是“小定”。
小定,就是媒人第二次带着求婚使命来到女方家里,讨得女方家的肯定答复之后,便带着男方的呐呐来到女方家里相看。
男方的讷讷若对姑娘的人品、举止、相貌等诸方面都满意,便留下簪珥做定礼,这就是俗称的“小定”。
“小定”后是“返礼”。
返礼,指女方家接受男方家的“定礼”之后,选择吉日,到男方家赠送礼品。
从前在女真族早期,男子娶妻可获得妻子的一份资产。
“返礼”之后是“放定”。
“放定”,是指女方家返礼后,男方家要备下首饰、衣物、猪、酒等礼品,选择吉日,会同宗族亲友多人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集宗族、亲友多人相迎。
女方家中堂设置供桌,男方家将礼品放置供桌上。
男女双方的阿玛并肩跪在供桌前,斟酒两盅互换,俗称“换盅”,然后女方家设宴招待男方家来的客人。
在结婚的前一天,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住下,这叫“打下墅”,也叫“打下处”。
新娘住的炕上要放置几枚钱币,叫“压炕钱”。
“打下墅”是八旗军中的古老遗风。
当年八旗兵驻守边陲几年不归,远在故乡的满族姑娘信守婚约,千里来完婚,先要在军营附近借房子住下。
迎亲这天到了,新郎、新娘家里的人五更天就起来忙活。
新娘家用篷车送亲,新郎家用彩车迎亲。
送亲时,新娘的兄弟或族兄要走在车辕两边护送,而且要时时留心,严禁快速行车,这叫“押车”。
“押车”的习俗同古时氏族社会抢亲风气有关,也和后来的军中完婚千里护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满族人的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满族人的婚嫁习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自己独特的风俗,而婚嫁习俗则是地方风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满族人的婚嫁习俗。
合婚“相看”后,如双方同意,便开写生辰等情况,双方还要问卜确认属上中下何等婚姻,并有无妨克翁姑父母之相,这叫“合婚”。
换盅男家送聘礼至女家时,女家受之并将手饰等物品陈于祖先位前,两亲翁并跑,以盅斟酒互相递换,然后醮祭,表示两家正式定婚成为亲家,亦有在订亲宴上,两亲翁于席间行换盅仪式的。
迎亲婚礼正日,男家备喜轿彩车,新郎骑马及父率本家亲族、傧相、吹鼓手、仪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
在出发前还要“亮轿”,去时不空轿,轿里坐一小男孩叫“压轿”。
迎新队伍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射三箭新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
弓、箭由司仪递与新郎,射毕再由其接过。
新郎搭上弓,向天射一支。
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所用之箭为无镟者,以免意外。
开脸坐帐时要开脸,也有的在拜完天地后开脸。
又称“绞脸”。
由一全科女人,用新镊子和五色彩丝线为新娘拔去脸上的汗毛,同时开齐额发和鬓角,以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回门结婚的第三天,新娘要领新郎回娘家,这叫“回门”。
“回门”之前,头天晚上要倒“宝瓶”。
此时新婚夫妇对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状,由亲友家中一年长妇女将婚礼时新娘所抱“宝瓶”取来,向两个衣襟内左右各倒三下,接连三次,同时口念“一倒金、二倒银、三倒儿女一大群”为祝愿之词。
倒毕,以瓶内原装之“金银米”熬粥,称“金银米粥”,新婚夫妻食之。
“回门”时,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东,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
在时间上,回门必须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能起早贪晚。
新郎要带上四合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
接七送八到了第七天,新娘还要回趟娘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
住对月到了一个月,新娘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叫“住对月”。
满族人的婚礼风俗

满族人的婚礼风俗
满族人的婚礼风俗是非常独特的,以下是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
1. 彩礼:在满族的传统婚礼中,新郎要向新娘的家族提供一定的彩礼,这通常包括货币、金银首饰、布匹等。
2. 红头绳:满族传统婚礼中,新郎要将一条红头绳系在新娘的发上,象征着两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3. 必须门:在满族的婚礼中,新娘的父亲要把新娘从必须门送出去,这一传统被认为是神圣的,而这个过程中要唱一首特定的传统歌曲。
4. 换衣服:在满族传统的婚礼中,新娘要在婚礼过程中换上三套婚纱,象征着新生活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5. 神官:在满族的婚礼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神官,他有权威和神圣的作用,主持婚礼仪式,送祝福给新人。
以上是满族传统婚礼的一些主要习俗,现在有些满族人也会与时俱进,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使婚礼更加丰富多彩。
作文满族的习俗范文

作文-满族的习俗满族是中国五大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在多个省市区。
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满族拥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及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代代相传,深深地影响着满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婚姻观念等各个领域。
一、婚姻习俗满族历来重视家庭和婚姻制度,在传统文化中,早已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在婚礼上,满族人喜欢戴一种被称为“抢帽”的帽子,相传这是因为有一位未婚女子患了头痛,戴了这个帽子后非常舒服,于是这种帽子成了满族婚礼的必备用品。
而满族的婚礼也不同寻常,总是庄严而隆重,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规矩要遵守,比如要选一个好兆头的日子、烹制满汉全席等等。
在满族婚礼中,新娘不仅要穿上锦衣华服,还要戴上特别的“结对帽”,象征两人永结同心。
二、服饰习俗满族的服饰造型独特,很容易让人们辨认。
在满族人的衣橱里,有许多传统礼服,这些礼服以绚丽多彩、剪裁奇特、细节精致等特点著称。
在传统文化中,满族女人喜欢的染发发型是“三7981”,即三股辫子,前两股低垂着,后一股束在上方打了个结。
还有就是“花轿”,这是满族时兴的一种载婚新娘回家的车。
花轿缀满了花,欢腾的群众围绕在轿子旁,地上还有扔洋洋甩手帕的女子,这象征着祝福新婚夫妇。
三、饮食习俗满族饮食广泛而丰盛,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手法和口味,还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菜肴和用餐礼仪。
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满族人喜欢吃肉类食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满族名菜“火腿”,堪称满族饮食文化的代表。
此外,在满族婚宴上,往往会上桌一道名为“耶散嘎”的菜肴,这是满族特别喜欢的一道菜,由以青梅为主料熬制而成,成品红色晶亮鲜嫩,入口丰满、滑爽。
四、节日习俗满族人重视传统文化和节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
比如春节后的正月十五是满族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满族人喜欢吃“元宵”、跳“舞龙”、放“烟火”、摔“秧歌”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舞龙”和“烟火”。
除此之外,满族还有“拉阿胡日”、“勿忘我节”、“金秋大田节”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庆祝方式和祭祀对象,被满族人们一代代珍视和传承。
满族婚嫁习俗中的家具文化

深圳凯禾利时家具提供满族婚嫁习俗中的家具文化满族姑娘当年要出嫁,从小要学会缝衣、裁裙、纳朵、绣花,为自己准备嫁妆。
同时,父母还要给女儿准备嫁妆,婆婆家还要过彩礼,可谓丰富多彩。
其中木制家具,既可以用来盛装新娘子的衣物,也是新娘的婚嫁之物。
满族民歌中有许多关于陪送家具的描述,其中这首《要陪送》就是一首很流行的民谣:三月姑娘要嫁妆,两个立柜四个箱,椅子板凳儿要全,四匣柜,亮油光,梳妆匣,画月亮,坐凳靠椅要成双。
火盆桌,放炕上,二人对坐饮酒浆。
满族先民发祥于长白山区,这里的树木为之提供了不竭的的衣食住行资源。
家具更是选取椴木、曲柳、花榆、松木等,结实、耐用、有天然纹理。
长白山区满族当年加工原木技术、工具的落后,家具制作通用粗木方、厚木板,形成了独自的风格。
满族的柜多放在炕上,因为白山黑水间的地域广阔,天气寒冷,人们起居、饮食均在热炕上,称之为满族的“炕上文化”。
炕柜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存放衣物,中间有两扇门或则两边为门。
下部为四个抽屉,盛放针、线、剪、锥等物件。
抽屉下面有一档板。
炕柜上面是放被褥和枕头,早起将被褥叠好,花面向外,被腰和褥子的镶边构成几条竖线。
被褥两边是摞放枕头的地方,一边四个,枕头顶向外,红红绿绿,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对炕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在长白山区称之为炕琴,因柜卧放在炕上,形状如琴。
在吉林的伊通地区,称之为疙瘩柜。
在吉林市一带称之为描金柜,因柜上用金线描绘有吉祥图案。
炕柜多长在160厘米左右,宽约50厘米,高约80厘米。
炕柜多为木板素面,无雕无刻,呈现木材的天然纹理。
在柜面上有黄铜裸钉的折叶、了吊、抽匣上的铜穗儿------拉手。
这些铜件有蝶形、鱼形、桃形等变化,上面有冲凿的线条刻画的图案。
满族人家的桌子,也是结婚时或由娘家陪送,或由婆家制作,都是不可缺少的。
常见的有一为大高桌,另为炕桌。
大高桌是放在厨房里的家具,长约170厘米,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
它既是桌又是柜,为桌是用来吃饭的。
满族的传统婚俗

这 方面 的限制是 比较严格 的。如 同
汉族 一样 ,过 去满族 青年 男女很少
采取 自由恋爱 的方式 ,婚姻 大事都 是 由双 方 的父母包 办。男女 青年到
了该 成家立 业的时候 ,父母 即请媒 看 中, 即可确定婚事 。 请媒人说亲 的 时候 以头饰作 为标 记信 物。如果女
J I A N S H A N G ・ F E N G T u I 鉴 赏 ・ 风 土
满族 的传统婚俗
婚 制、 最后发 展到一夫一妻制 的。满 族入主 中原 以后 ,婚俗 受到汉族 的 影响 , 禁 止 了早婚 , 取 缔 了收继 婚 , 婚姻仪式也渗 入 了 演 ,欢迎 客人渲 染喜庆 气氛。不过
个部 落或 氏族 之 间也 不 能通 婚 ,
娶 亲是新郎和新娘 正式结婚 的 日子。第一件要办的事情就是迎 亲, 或者称之 为娶亲 。在 时间上往往选 定在 午夜 过后黎 明到来 之前。满族 认为 , 假 如在天大亮前娶 不 回媳妇 , 是不吉利的 , 所 以娶期要在 午夜 。男 十个男性 青年 , 身上佩戴 着刀剑 , 还 有 弓箭 , 披挂整齐。青年们骑着马 匹 护卫着新 郎官 的迎 亲队伍 ,向新娘 女方 家此时要张灯 结彩 ,院子 里面燃烧 着火把。迎 亲队伍 来到栅 门两旁。媒人 引导着新 郎走 到 门前 叩头 , 并递上名帖。 这 时岳 父走到 门
方 收下信物 ,就说 明女方愿 意与男
信 物 带 回。
人 为之 物色合 适的人选 ,若是 父母 方家庭 由该 家庭 族长 率领 媒人和几
方 家谈 亲 ; 若是遭 到拒 绝, 媒人 即将 家庭所在的方 向进发。
满族注意事项

满族注意事项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作为满族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保持民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以下是一些关于满族注意事项的介绍。
1. 尊重长辈:满族文化非常注重尊重长辈的传统。
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父母和长辈的意见和决定。
在家庭和社会中,我们要遵守尊重长辈的原则,尽孝敬的义务,关心长辈的生活和健康。
2. 传统习俗:满族有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如冬至、清明、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和传承传统习俗,如吃饺子、扫墓、划龙舟等。
这些习俗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保持我们的独特文化传统。
3. 爱护环境:作为满族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我们应该崇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减少用塑料袋等。
4. 保持家风:家风是满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尊重长辈,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弘扬家风,让后代子孙能够知晓和传承满族优秀传统。
5. 学习满族语言:满语是满族的母语,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使用满族语言。
学习满语不仅可以加深对满族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 结婚习俗:满族有独特的婚姻习俗,如纳彩礼、盖新房等。
在结婚时,我们应当遵循传统习俗,尊重和维护满族婚姻习俗的传承。
7. 传统服饰:满族有独特的传统服饰,如汉服、袍裙等。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持满族传统服饰的传承,适时穿着传统服饰,展示满族独特的魅力。
8. 保护遗产:满族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音乐和舞蹈等。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后代子孙了解和感受满族文化之美。
9. 参与民族活动:满族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和活动,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组织这些活动,加强满族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0. 保持身体健康:满族人的身体健康对于传承满族文化和发展满族民族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身体素质,为发展满族民族事业做出贡献。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婚俗习惯

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你知道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店铺来为你介绍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微躬,垂⼿致敬,等长辈⾛过再⾏;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互敬问候外,有的还⾏抱腰接⾯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晚上拜⼀次,为辞旧岁,年初⼀再拜⼀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般为西、中、东三间,⼤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南炕为⼩,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狗⾁;不戴狗⽪帽、不铺狗⽪褥,忌讳戴狗⽪帽或狗⽪套袖的客⼈。
满族的婚俗习惯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订婚有两种形式。
⼀是男⼥青年的家长是熟⼈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给⼦⼥许订终⾝,有的是男⽅向⼥⽅求婚,有的是⼥⽅向男⽅求婚。
另⼀种是男⼥双⽅互不认识,托媒⼈为⼦⼥订婚,并由媒⼈转交双⽅的“门户贴”,开具双⽅的旗佐、履历、姓⽒、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字。
放定:即递财礼。
分放⼤定和放⼩定两种。
放⼩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家⾄亲时,得到财物。
放⼤定叫做“过⼤礼”,俗称“下⼤菜”,就是选择吉⽇,男⽅将聘礼送到⼥⽅家。
结婚前⼀⽇,送亲的要喝“迎风酒”。
新娘则离家到男⽅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
次⽇清晨,⼥⽅家⽤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盆上经过,俗称“过⽕避邪”。
为赶⾛或杀死随轿⽽来的⿁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
传统满族婚俗

传统满族婚俗传统满族婚俗基本内容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询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
彩礼一般经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
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
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婚俗特点结婚这天,由父母子女俱全的长辈妇女布置洞房,铺好床后,在被子四周放置枣子、花生、桂圆、栗子,取其早生贵子之意,然后在被子中间放一如意或苹果。
同时在洞房内奏乐,称为响房。
喜轿要装抢得十分漂亮,并摆在院子里,叫做亮轿。
婚礼这天,新郎由长辈陪同到女方家迎亲,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头后,即可迎娶新娘返家。
一路唢呐高奏,鼓乐喧天,吹吹打打地一直把喜轿抬到洞房外。
进洞房前,地下放一火盆,新娘的喜轿从火盆上经过,据称这是为了避邪。
喜轿到了洞房门前,新郎手拿弓箭,向轿门连射三箭,俗称为箭射新娘,射完后新娘才能下轿,新娘下轿后,有人将一个红绸扎口,内装五谷杂粮的花瓶(俗称宝瓶)放在新娘手中。
接着在门坎上放置马鞍,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
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就可以揭去姑娘头上的盖布。
这时候,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并肩坐在新床上,举行坐帐仪式:由长辈妇女把新郎的右衣襟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半生不熟的`面食,以含生子之意。
接着还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祖先、父母和长辈,夫妻要对拜。
晚上也有闹房的习俗。
婚礼期间,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大宴宾客,接受亲朋好友和来宾的祝贺。
满族婚礼有比较固定和较为繁琐的礼节,散居在各地的满族举行婚礼的过程也略有出入,但总的过程可归纳为:相看、送小礼、过彩礼、婚礼四门五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的婚姻习俗婚姻是构成家庭、形成社会的基础。
不同民族的婚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婚姻习俗,这些各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既是不同民族特征的体现,也是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
满族的婚姻习俗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然生动地反映满族男婚女嫁的历史风貌。
(一)通婚原则。
满族早期的婚姻习俗很注重民族的高下。
“满洲旧俗,凡所婚娶,必视其民族之高下,初不计其一时之贫富”。
那时的汉人是最下贱的,是满族人的“阿哈”(奴隶),汉人受到满族人特别是满族贵族的歧视,因此,是不能与汉人通婚的。
但是,满族进关后,处于汉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民族的融合势不可当,统治者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而逐渐打破了满汉不婚状态。
这首先从统治者、贵族开始。
“顺治戊子二月,世祖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宫民皆朕赤子,欲其各相亲睦,莫如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宫民有欲联婚者,听之……光绪季年,德宗曾降旨,令满汉通婚”。
满族的早期八旗子女的婚姻要由各旗的诸首领决定。
就是说,八旗官员的婚姻要由所管贝勒决定,而一般旗户的婚姻要由各所属牛录章京(即后来的佐领)或穆昆达(族长)决定。
这就是包办婚或曰“指婚”习俗的由来。
而违者要受到惩罚。
所谓听上选配的“指婚”,实际上就是“拴婚”,是满族前期家长制和奴隶制残余的体现。
满族旧俗尚早婚,娶长妇,“结婚多在十岁内,过则以为晚”,即小儿时即订亲结婚。
而女孩“十二岁以上者方许嫁,未及十二岁而嫁者,罪之”,早婚已是普遍现象。
满族又习惯年少男儿娶年长之女,十三四岁的男孩必娶十七八岁的女子。
因满族“凡隶于旗者,皆可以为兵”,所以入伍前就实现人口繁衍,以保证血亲传承。
满族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仅同姓不婚,也讲求伦常,并且取缔了收续婚。
清太宗皇太极曾说,既生为人,若娶族中妇女,就同禽兽没区别了,因此他下令严厉取缔:“自今以后(1636年),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凡女人若丧夫,欲守其家资、子女者,由本人(家)宜恩养;若欲改嫁者,本家无人看管,任族中兄弟聘于异姓之人。
若不遵法,族中相娶者,与奸淫一例问罪”。
这种婚姻习俗就大大进步了。
(二)缔婚程序满族入关前,其婚娶礼仪很古朴简单。
入关之后,受汉族婚娶“六礼”的影响,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细密的满族婚娶礼仪,这就是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满族的婚嫁,始终遵循着婚约制度。
清代以来,缔婚的具体过程,仍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
有子之家在父母为子择定配偶目标后,即拜托媒婆与女家说合,女方家同意,由媒婆向男家报音信,之后互换门户帖。
帖,即是一张红纸,写上当婚者所属某旗某佐领下人及曾祖、祖、父三代的功名、职业、住址及当婚者的功名、职业、年龄、属相、生辰,装上封套,外贴一个红纸签,上写喜字,通过媒人双方互换,看是否犯相。
此为之通媒、合婚。
合婚后,男方母亲去相看姑娘,以定取舍。
之后,男方若同意,即择日过定礼,名曰小定,将首饰等由男方母亲给姑娘戴上。
此即为古挹娄人时“男以毛羽插女头”表示相爱古风演变而来。
小定后行“男下女礼”之“拜女家”之礼。
入关后满族渐染汉习,“择吉纳彩”,使婚礼变得越来越复杂庄重。
《啸亭杂录》载:“择吉日,男家聚宗族戚友同新婿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宗族等迎之。
庭中位左右设,男家入趋右位。
有年长者致词曰:‘某家某男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
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
’女家致谦词以谢。
如是者再,始完婚。
”此为“大定”。
之后,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舅父母诸亲。
最后,女家进茶,主宾易位,男家入趋左位坐,再设酒宴祝贺。
下茶之礼,是在议定聘礼后择吉日男去女家行聘。
聘礼的种类、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
入关前聘礼有鞍马、甲胄之类,体现了渔猎民族的尚武习俗。
入关后则多为猪、羊、酒、钱钞、首饰诸物。
聘礼放置于铺有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祖先案前。
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盅”。
女家设宴款待,男家赠银,跳神致喜。
后来,则用猪、首饰、衣物、布帛以及酒果米肉等四色礼,俱用双数,而金钿银钏等首饰是必备的。
清末兴京(今新宾)地区定婚之聘礼除首饰及四色礼外,“衣服或帛或布,少者亦许四件,布疋六对四对不等。
又有财礼钱,俗称养钱。
先时其数不过六十吊及八十吊,近时竟有多至二三百元者,此每系贫寒之家,若富者婚女尚不计此”②。
男家拿装烟礼钱数亦视其贫富有差。
今70年代前,不拿金银首饰、布匹,而代之以手表、戒指,农村亦有要养钱的。
而现在,这些礼仪几乎全部废止。
男家于择吉日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
男家将给新娘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柜箱”或称“送嫁妆”,俗曰“开剪”。
旧时民间除送衣物外,但猪(俗称他哈猪)、酒是必不可少的。
而猪必须是“顶刀的”,即百斤以上者。
而五六十年代,农村满族女家要的“他哈猪”则是小猪,不宰杀,圈养起来。
猪须双猪,酒得二提,每提7.25公斤。
衣物等按定婚时写的财礼单子执行。
过完大礼之后,要一儿女双全有“福命”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满族婚俗中,还有一特殊仪式,即女方在婚前一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
在“摘他哈”时,要先清扫室内夕卫生,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
一头拴在祖宗架的斜柱子上,一头扯至屋外祭祀用的柳枝上。
巫师主持仪式,出嫁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摘下姑娘出生时拴在索线上的他哈补钉,扔在河里或十字街口,以示长命。
大家吃他哈猪肉。
新社会,他哈猪虽仍索要,但不祭祀不宰杀,而是留养了。
(三)婚娶仪式满族的迎娶之俗始自金代“婿皆亲迎”,至今未易。
婚娶吉期一般两天或三天。
第一天,女家把事先备好的妆奁请“全福人”到新房内安置好,称为安柜箱或晾嫁妆。
还要在被子四周放上枣儿、花生、桂元、栗子,被褥中间放一如意,谓“早生贵子,万事如意”。
要将备好红幔杆拴挂好,挂幔帐。
洞房安置好后,要在房内奏乐,驱除鬼邪,称为“响房”。
安置好嫁妆,男家备好嫁妆酒或曰柜箱席,宴请送亲人。
送亲人的人数包括新娘是双数,谓之“去双回单”,于正日子前一天将姑娘送至事先选好的某家住宿,曰“打下处”。
俗定母亲不能送亲。
同日,男家要在庭院靠近正房的东南处,搭一帐房,地上铺好席褥,以备新人席地而坐。
次日凌晨,要在院中放一张桌子,桌子正中放一斗,斗盛高粱等五谷杂粮。
斗口糊以红纸,上插3支箭,仰放一张弓,旁放一杆秤。
斗前置香烛及猪“哈拉巴”肉一方,上插刀一把。
但有的满族放羊尾肉一个、羊肉丝2碗、黄米饭2碗,各置匙箸。
也有的满族俱不用。
院中桌子谓天地桌。
正日这天,新娘轿车近男家时,男家要有人接鞭,将车赶至男家大门口停下。
男家大门闭一下,谓憋性子,让新娘性情温顺。
之后开门,新郎持弓向轿下三射,谓驱煞神。
新娘怀抱“宝瓶”由全福人搀扶下进入院中。
拜天地,多在寅时,赶在太阳出来之前,由主婚入主持。
天地桌两侧各站一二女童,手持锡酒壶(内装五谷,用红纸包嘴),俗称宝壶,递给新娘挟于腋下或抱在怀中。
主婚人宣布拜天地,鼓乐鞭炮齐鸣。
新娘在左,新郎在右,面对北跪于天地桌南,行三拜九叩礼。
钮祜禄氏等家族的拜天地仪式上,天地桌上摆一方哈拉巴肉,肉上插一把刀,旁放高粱或五谷。
新人拜天地时,主持人把肉上的刀拔出来,每拜一次,即用刀切下一片肉,再抓一把五谷抛向天空,再念一段“阿什布密歌”,以示祝吉致贺,三次而毕。
拜毕,“男引女入帐”坐福,将姑娘发式改成媳妇发式。
后来这些繁琐的仪节,大大减缩,一般也不“坐帐”,直接进入洞房坐福梳头。
但在新宾县城郊乡五副甲村的杨氏陈满洲人仍于明间棚杆上搭块“幔帐”,于北侧地上铺上席褥,让新娘“坐帐”,仅片刻便入洞房。
坐帐结束后,男引妇跨过房门槛上放的马鞍子,取平安之意。
进入洞房后,男用秤杆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扔到房檐上,此仪新社会已汰去,仅将红盖头揭下即可。
之后,吃糖馅饺子、宽心面,谓之子孙饽饽。
过去,这时新娘要给娘家长辈人装烟,长辈人都给装烟钱,60年代后此俗淘汰。
至晚席散,新郎新娘入洞房,饮下早已备好的双杯酒。
后,相向而坐,稍停,合卺礼成。
次日,即第三天。
新娘要给公婆请安装烟,然后下厨房,日间拜祖坟。
婚后三日(或五日、七日)新郎陪新娘至岳丈家住几日,称之为回门。
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称住对月,新社会已无此礼。
至此,婚礼全部结束。
满族的婚姻(一)佟佳氏是满族中的大姓,支系很多,既有满洲八旗人,也有汉军八旗人。
据家中老人讲,佟家是从长白山八道岗迁过来的。
清代初年“从龙进关”,清代中期又回到盛京(沈阳)作官,其后代的一支,便定居在东陵区古城子乡保和村(旧名娘娘寨),属于盛京正蓝旗地界。
满族早期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一些氏族社会末期的特点。
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通婚不严格讲究辈份,比如清太宗皇太极的后妃中,就有三人与他是亲姑姑和侄女的关系;二是寡妇再嫁为普遍现象,而且不受歧视。
妇女死了丈夫后,可以嫁给自己的小叔子,甚至嫁给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
这种现象在许多民族中都有过,我国古书上叫“妻母报嫂”,民族学上叫“收继婚”。
其实,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一种正常现象。
因为在氏族制社会中,女子从自己的氏族嫁到男方氏族后,便成为丈夫家里财产的一部分。
丈夫死后,这份“遗产”只能由与他血缘关系最亲近的氏族成员,也就是兄弟子侄来继承。
另一方面,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失去丈夫的妇女,带着孩子很难维持温饱,再嫁也是保证生存的正常途径。
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特别是清朝入关后,逐渐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加上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些与新的道德观念不相适合的旧俗便被废除了。
过去满族男子十五岁娶媳妇是常见的事。
20岁以后结婚,多是因为家穷或本人有什么缺陷,姑娘大了没结婚也被认为是嫁不出去。
清初满族民间还有“娶长妇”的习俗,即妻子的年龄大于丈夫。
这种习俗与清初战事频繁有关。
满族男子自16岁成年起,就要当兵外出征战,家里为了能使子孙繁衍,很早就为他们办婚事,而且要娶年龄略大的媳妇,既有生育能力,可以及早地传宗接代,又能在丈夫出征期间,帮助公婆操持家务和从事其他劳动。
后来便相沿成俗,以致民间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
清朝时期,流传“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的说法。
前一句说八旗人和不在旗的汉人之间不得买卖土地,后一句则被解释为满族和汉族之间不能通婚。
一些人觉得,这是当时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满族人,为了保持纯正血统而且采取的婚姻政策。
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
因为清朝的八族组织中,既有满洲八旗,也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这些人都统称为“旗人”。
他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以至生活习惯都很接近,而同八旗之外的“民人”却有所区别,所以当时一般的观念是“只分旗、民,不分满、汉”。
满洲八旗与汉军、蒙古八旗之间是可以互通婚姻的,因此只有在把“旗人”都看成是满族的前提下,“满汉不通婚”的说法才能成立,因而正确地讲法应该是“旗民不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