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思维导图(人教版)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思维导图(人教版)

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思维导图【人教版】七年级(上)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 远古的传说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七年级(下)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 盛唐气象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 元朝的统治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 明朝的灭亡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八年级(上)第1课 鸦片战争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第4课 洋务运动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 戊戌变法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 辛亥革命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下)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 抗美援朝第3课 土地改革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 三大改造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第9课 对外开放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12课 民族大团结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第15课 钢铁长城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九年级(上)第1课 古代埃及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 古代印度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第11课 古代日本第12课 阿拉伯帝国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 探寻新航路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8课美国的独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九年级(下)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课 俄国的改革第3课 美国内战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3课 罗斯福新政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6课 冷战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第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中国近代史思维导图

中国近代史思维导图
中国半 半社会 的形成
中国开始 沦为半半 社会
分界线: 五四运动
国民大 革命
国共十 年对峙
旧民主 主义革命
中 国 近 代 史
新民主主 义革命
抗日 战争 时期
解放 战争 时期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西方列强的侵略史: 1、鸦片战争(1840——1842)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5、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
边疆 危机 联军 侵华 战争
中国 人民 的禁 烟运 动
太平 军抗 击洋 枪队
左宗 棠收 复新 疆
邓世 昌等 英勇 抗击 日军
义和 团抵 抗八 国联 军
国际背景
列强对我国的侵略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武装侵略 鸦片
战争
第二次鸦 甲午中 瓜分 八国联 片战争 日战争 狂潮 军侵华
屈辱条约 《南京》 《天津》 《马关
及附件 《北京》 条约》
《辛丑 条约》
经济侵略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历史影响 社会剧变
探索抗争
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一 次鸦 片战 争前
第二 次鸦 片战 争后


( 八
近 代
年 级 历

史 上

日本侵 华战争
禁烟运 动
太平天 国运动
义和团 运动
抗 日


八国 联军 侵华
甲午 中日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 争
屈辱史
第一次鸦 片战争
抗争 史
中 国 近 代 史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人教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共24张PPT)

人教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共24张PPT)

熊代表沙皇俄国 太阳代表日本国
肠代表德国 虎代表英国
哈蟆代表法国 鹰代表美国
莫国哪沉 待民知沉 土知爱酣 分醒国睡 裂宜即我 似今爱中 瓜醒家华 。,。,
动脑筋
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反思? ①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 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本课知识点
互助提高A层 (一)选择题
丰岛海战
威海卫战役
主要战役:
(1)丰岛战役 (2)平壤战役 (3)黄海战役 (4)辽东半岛战役 (5)威海卫战役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内容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影响:
C.清政府军备废弛 D.清政府的腐败
互助提高B层(二)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1)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这年发 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2)上述材料中的“公”指何人?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3)这次事件后产生了哪个不平等条约?
岛国。人多,地少,资源 贫乏。
明治维新——走上资 本主义道路,国力日强。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根本原因:
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 称霸世界的梦想。
2、直接原因: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 本借机挑起了中日冲突。 (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甲午战争:战争经过
旅顺大屠杀
黄海战役
C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的舰队是( )
A.福建水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答案:B
2.《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

……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
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
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答案:D。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思维导图)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思维导图)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两次鸦片战争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世界 工业革命后推动英、法、美等国发展,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需求强烈西方各国殖民扩张 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在美、非夺取殖民地,把目对准亚洲法国:从越南入侵亚洲俄国: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美国:积极侵华中国政治: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顽固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武力:科技落后,战力低下,武器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背景:外国鸦片商人对华鸦片走私逐年扩大,中国白银流失严重影响:表明清政府禁烟决心,英国以此为由发动鸦片战争过程 爆发: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率率军开进广州海口,鸦片战争爆发 结果: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 内容: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等 其他条约(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1843中英《虎门条约》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修约遭到清政府拒绝过程 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1858英法美俄《天津条约》——1859英法与清政府再起冲突,火烧圆明园——1860英法《北京条约》结果:割地、赔款、开放新通商口岸、内河航行权;鸦片贸易合法化其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承认《瑷珲条约》,抢占100余万平方千米中国土地影响: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开办译馆,汇译《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畬:《瀛寰志略》国家出路的探索戊戌维新运动过程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进行变法——慈禧囚禁光绪,斩杀“戊戌六君子”,废止除京师大学堂外的改革措施评价积极: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局限:措施不当,操之过急,缺乏实权列强侵略的加剧和反侵略斗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边疆危机西北:左宗棠率军平叛,收复新疆 西南:法国控制越南(清朝藩属国),1883中法战争爆发——1884法军偷袭马尾军港——1885.3冯子材镇南关大捷——1885.6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根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企图对外扩张直接:朝鲜农民起义进程:1894.8爆发——1894.9清军平壤大败,黄海海战重创日军——1985.2威海保卫战结果:《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地、赔款、开口岸、在华设厂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破产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1895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表现: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共29张PPT)知识讲解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共29张PPT)知识讲解
• (5)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 六部 之 上 ,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 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 3.影响 • (1)清廷堕落为“ 洋人的朝廷 ”。 •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境 地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福建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门户开放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 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 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对中国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的影响: 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大大增强;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共29张PPT)
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
甲午战争:战争经过
阶段
战 场 主要战役
战况
重要人物
开始 丰岛海面 丰岛海战 日本不宣而战
第一阶段
(1894.7-9)
朝鲜半岛 黄海海域
第二阶段 辽东地区 (1894.10-
1895.4) 山东半岛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内不许 中国人 居住,各国 驻兵保护 ,实际上是“ 国中之国 ”,成为列强
策划 侵略中国 的大本营。
• (3)拆毁 北京至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
守 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的战略要地,使清朝
腹地 京津至山海关
广大地区,置于
列强武装
控制之下。
• (4)惩办 义和团运动 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使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的工具。

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4.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思维导图】]【微试题】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答案:B2.《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

……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答案:D]]3.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4.梁启超论李鸿章]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

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

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

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思维导图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两次鸦片战争查看清晰版2、太平天国运动查看清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思维导图 2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抗击八国联军。

洋务运动虽然是封建统治者失败的自救运动,但也是进步的。

它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甲午战争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壮大了其侵略扩张势力。

对于中国来说,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洋务运动查看清晰版2、甲午中日战争查看清晰版3、戊戌变法查看清晰版4、抗击八国联军查看清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思维导图 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中华民国的创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以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其中孙中山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武昌起义的成功意味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

但随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1、中华民国的创建查看清晰版2、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查看清晰版3、辛亥革命查看清晰版4、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查看清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思维导图 4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领导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它激励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ppt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ppt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及其执行的投

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
直接原因
帝国主义从哪两个方面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上:资本输出 19世纪70年代以后,商
品输出为辅,资本输出 为主。
抢占租借地,
政治上:
划分势力范围。
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有哪几种方式呢?
贷款
修路
开矿
办厂
1.争做中国的债主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屠龙大会
人人有份
龙的挑战
“相互协商”
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十九世纪末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

义过渡,增加资本输出,殖民地日益

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海外殖
民地的掠夺更加剧烈。 根本原因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 蛮的敌人。”
——江泽民
材料三:“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读者》
• 为什么说现在的日本既是离我们 最近又是离我们最远的国家?
• 为什么说“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 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
日本为什么敢于挑起甲午战争? 它挑起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工业也无从发展,中国民族 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
1896年,美商与华商合办门头沟煤矿 起,列强纷纷争夺在华矿山的投资权 和开采权。1897年,英国在北京成立 了掠夺中国矿产的机构,即“富公司” 办事处,先后攫取了四川全省,山西 盂县、平定、泽州、潞安、平阳,河 南怀庆,热核潮阳和黄河以北地区的 矿产开采权。沙俄夺得新疆全省的金 矿开采权……

甲午中日战争思维导图

甲午中日战争思维导图
科举制度
甲午战争表明,科举制度不能御敌保国,已失去其育才造士、任官御悔的作用。康有为严厉批判科举制度,提出改革主张。时代前进的潮流终将淘汰腐朽的科举制度,进而创建新的育人选官机制。
满汉矛盾
满汉矛盾的存在使满州贵族统治下的中国缺乏一种鲜明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此点与全国上下齐心合力进行战争的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世纪末期的世界已基本上联为一体,中国也早已融入国际大家庭中,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应是一个国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满州贵族统治下的中国恰恰在此方面有严重的欠缺,并成为导致中国惨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重心
日本自图谋对华侵略后,对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沪苏杭地区一直抱有野心。
甲午中日战争思维导图
抗美援朝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
中日外交思想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性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鲜问题处理上固守传统思维,运用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
日本民众对华态度
甲午海战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倾其全力的侵略战争。这个向来对中国倍加敬仰的弹丸小国居然有如此大的动作,让从来不将其放在眼里的清王朝深感困惑和忧虑。古代中国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世界。长久以来东亚文明以中国为中心向周边国家传播发展。无论是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经济模式还是科技文化都在日本民众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但近代日本民众对华态度从畏惧推崇到蔑视甚至侵略中国,让人始料未及。

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中日甲午战争基本信息定义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名称由来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参展方中国,日本结果中国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88年,正在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的日本出现产业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清朝方面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当时的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出现的“同治中兴”现象只是回光返照欧美方面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战前冲突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签订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但日本没有遵守,1872年,开始侵略附属国琉球;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首先让朝鲜脱离清朝独立,之后朝鲜发生兵变,日本凭《济物浦条约》获得出兵朝鲜的权力;《天津会议专条》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两个条约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两国军备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1890年后日本举国大力发展军事;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军事力量已超过北洋海军此时中国经过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在贸易上占些便宜后,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爆发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在朝鲜向清朝求援时,日本说服清朝一起出兵朝鲜交涉破裂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撤兵之事一笔勾销,并不断增兵清朝拒绝“共同改革朝鲜案”,强调日本必须撤兵,西方列强由于利益均采取观望态度,后日本又诬陷中国“有意滋事”,中日谈判破裂日本强迫朝鲜否认自己时中国属国,但清朝反感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战争爆发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国内分为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和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1894年7月,因朝鲜一直敷衍日本,日本出兵袭击汉城王宫,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持新王,让新王亲口断绝朝鲜与清朝的关系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历史图表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历史图表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 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 国
辽东 黄海大战之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 战役 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
威海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在援兵无望的 卫之 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战
允 通商许口日本岸在开设中工国厂的,南:便利外国商品输出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 马:便利了外国的资本输出,严重
免收内地税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比 较
知识点图表
澎湖巡 检司
郑成 功收复 台湾
设置 台湾 府
设台 湾行 省
台湾问题
元朝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马关 条约, 割台湾 给日本
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
和 《
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上海
开 苏 日放 州 本沙、 轮市杭 船、州 可重沿为庆内商、河埠,南马::外使国帝势国力主侵义入中侵国略长势江力以深南沿入海到
马 关 条
五处为通商口岸 驶入以上各口
中国内地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 纳的关税税率,中 国须同英国商定
1895年
知识点图表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简表
国别
租借地

强租胶州湾

强租旅顺、大连

强租广州湾
英 强租“新界”、威海卫

台湾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知《识南点约图》表内容 《马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