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间托老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及服务驿站)运营策划方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及服务驿站)运营策划方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及服务驿站)运营策划方案打造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非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简单复制和面积扩大,而是更加关注专业化服务,注重为老年人提供日托、中短期全托、喘息服务、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刚性服务,满足更精致化的养老需求。
一、市场需求分析综合联合国、国家人口计生委、全国老龄委对我国未来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预测结果,2021年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年均增长一千万左右。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到70%。
从2021年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14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
据哈尔滨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哈尔滨市2021年年末,户籍总人口955.0万人,市辖区人口550.8万人。
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7.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7%,预计到2021年将超过250万。
[1] 根据全国“十三五”规划,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占老龄人口比重分别约为90%、7%和3%,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
90%的居家养老将会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老年护理服务,老年保险理财,老年旅游等需求日益增多。
1(一)居家养老需求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服务需求正朝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急需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打包式、订单式、管家式养老服务。
●助餐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上门家政、护理服务需求●旅游需求●老年用品需求●保险理财需求●智慧服务及设备需求(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住生活不是组团式的,而是街区式的。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如何实现持续运营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如何实现持续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访调查发现,由于运营资金不足、服务项目有限、养老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对象单一、从业人员缺乏稳定性和专业性等问题的出现,有些日间照料中心存在“闲置”的状况。
鉴于此,可从多渠道长期筹集运营资金、规范管理机制和运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及环境、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建立专业的服务队伍、加强医养结合提高医疗水平等6个方面着手。
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路径。
-01-多渠道筹措运营资金,确保运营资金来源稳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资金保障是基础。
很多地方的日间照料中心之所以“空转”乃至关门歇业,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运营资金的匮乏。
在政府部门一次性投入资金以后,由于没有后续资金支持,日间照料中心的基本维护费用和工作人员的工资难以得到保障。
因此,应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其运营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首先,增加财政投入,发挥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应根据其财政收入水平及本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投入适当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诸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
其次,统筹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
为了使“空转”或歇业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继续运营下去,除了政府层面的经费支持,还可拓宽慈善捐助面、引入企业投资,加大与基金会合作的力度等,从而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化。
通过发挥社会力量,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居家养老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增进群众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推动更多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事业。
要及时开展救助帮扶活动,定期公开捐赠信息、收支情况等,使捐赠者乐意捐款,也可充分利用慈善协会等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向社区养老中心捐款。
再次,优化发展服务平台。
在“小政府,大市场”的背景下,可适当鼓励相关企业将日间照料服务设计成符合生态养老的产品,打造生态养老新业态。
同时,可利用好文化产业园区这一“文化+”跨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建设创新型医药养老健康文化产业园,有效实现多平台协作发展,推进养老产业转型升级。
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功能

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功能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设施,是一种适合半失能老年人的“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服务于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开放,重点服务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等,社区内需要日间照料所有老年人。
日间照料中心是一线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依社区而建,服务社区居民,是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养老服务机构为辅助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对于一些子女工作繁忙,白天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家庭来说,“日间托老”也不失为一种“两全”的养老服务方式。
打造为老服务应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急老人之所急,想老人之所想。
随着我们国家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进一步加快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生活水平,成立日间照料中心,可以让社区内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年人提供日托服务的设施,他们不能完全照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一定的照顾一、就餐服务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打造一公里服务圈,老人们可选择餐厅就餐和外卖送餐两种服务,根据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合理搭配用餐。
二、医疗服务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医疗团队入驻日间照料中心,每天为您量血压、测血脂、检查身体,时刻关注老人健康。
康复室、理疗师、健身室等应有尽有。
还有休息床、轮椅供老人随意使用,有的还配备了一些电磁理疗等保健设备。
如果老人身体不适,日间照料站应请社区医生给老人治疗,日间照料站还应当邀请志愿者为老年人们提供各种义务服务三、娱乐项目老人在这里可以打牌、下棋、钓鱼、跳舞、练习书法、足浴、品茶、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等多种免费项目。
日间照料室设有餐厅、吸油机、炉具等,也可以去餐厅自己做饭。
总之为老人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
四、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课程非常丰富多彩,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各种运动到中医养生,从插花烹饪到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老年人的需要。
我国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反思与展望栾文敬;信焱文;刘静娴【摘要】运用尼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以B市四家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例,探讨我国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发展.与政策规定的单一综合性不同,我国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多类型并存.发展困境主要包括:在服务对象方面,未完全实现在地老化、服务对象偏差、覆盖范围狭窄;在服务内容方面,非专业化的娱乐休闲同质性较强、整合型服务不完整;在服务递送方面,大多数日照中心还达不到国家建设标准,且部分设计不合理;在资金来源方面,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规模效益差.最后从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再定位、分类管理与补贴、品牌化与连锁化经营、制度建设与完善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10页(P53-62)【关键词】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分类管理【作者】栾文敬;信焱文;刘静娴【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3;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3;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D669.6作为医院和养老机构的替代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功能是提供“在地老化”服务,延缓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时间,降低照护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日间照料(Day care)最早起源于托儿所,成人日间照料(Adult Day Care,ADC)只不过将照料对象由儿童变成了老年人和身心障碍者。
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日间照料中心,学者们多称其为托老所或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香港地区则称之为长者日间护理中心(Day Care Center for the Elderly)。
本文以尼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提出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递送、资金来源”社会福利政策四维度为分析框架,以B市四家不同类型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例,探究目前我国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
老年人选择智慧养老的影响因素解析

老年人选择智慧养老的影响因素解析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和新科技革命影响下产生的智慧养老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新契机。
探究老年人接受智慧养老的影响因素,为促进智慧养老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思考。
标签:接受;智慧养老;影响因素一、研究背景及智慧养老的含义1、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发展问题也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之一。
按照2018 年底的统计数据,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有2.49亿,已达到总人口的17.9%。
预计再过五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人,老龄化形势将进一步加剧。
与此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新材料技术等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在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养老服务的智慧养老应运而生,并将引发一场养老界智能化的潮流。
2、智慧养老的含义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了智慧养老的概念,即倡导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时空限制居家就能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智慧养老具体是指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围绕老年人的饮食起居、健康医疗、休闲娱乐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情况,打造联接老年人和服务机构的智慧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高效、智能化的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智慧养老是一种致力于将现代科技与养老服务完美结合的创新型养老模式。
智慧养老不仅能为缓解医护人员短缺提供了现实可能,也为高质量的养老医疗服务和较强的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提供了可能。
智慧养老适合当前国情,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也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合当前全世界发展智慧养老的新趋势,研究智慧养老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弄清智慧养老的发展动力和具体内容,为完善智慧养老的发展和管理提供参考。
二、选择智慧养老的影响因素智慧养老作为一种先进养老模式,在实际使用中影响老年人接受并选择智慧养老模式的因素很多。
结合学界的研究,老年人接受智慧养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智慧养老产品因素、政府因素和老年人个体因素等。
(汇报材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汇报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汇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为解决老年人的照料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百分网为你整理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汇报,希望能帮到你。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汇报1各位领导大家好!近年来,西街社区坚持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为出发点,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推进、规范老年服务工作为核心,成立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标准,以解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基础,以“爱心超市、老年人图书室、老年健身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室”为平台的社会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老年工作特色,积极整合社区有效资源,全面提升老龄工作整体水平,实现了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现将具体做法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城关镇西街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成立于____年7月。
投资70余万元,建成总面积300㎡.内设内设娱乐室、阅览室、休息室、卫生室、心理疏导室、餐厅、健身室、沐浴室、室外健身器材区等,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膳食供应、生活照料、保健康复、心理疏导等服务,可以读书、看报、上网、聊天、打麻将、打扑克、健身,吃饭有餐厅、累了可以休息,心理不愉快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谈心,身体不适可以到卫生室看医生,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完善了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完善了养老日间照料体系。
,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上门服务。
辖区内共有住户2828户,常住人口8628人,流动人口约878人,有60周岁以上的老人1866人,占社区总人口21.62%。
其中:60-70岁老年人1496人,70-79岁老年人266人,80-89岁老年人99人,90岁以上老人5人,空巢老人8人,低保老人132人,残障老人31人。
二、主要做法,今年来,我们根据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工作的要求,在县民政局和城关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整社区资源,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突出为老年人服务的目标,确定打造助老服务的特色,在依托社区原有老人活动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先期已投入资金近60万元。
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的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凸显出来。
本文从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现状入手,研究现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从而完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为老年人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他们养老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日间照料中心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
由于我国的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快、老年人口呈高龄化趋势和“未富先老”等特点。
且随着家庭日趋小型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同时,社会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准备为养老提供支持,无法承受机构养老的庞大开支。
这些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养老问题,从而必须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才能积极的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适用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俗称“托老所”,是由托儿所仿词而来,一种老人白天入托,由社区工作人员负责照料日常生活,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一种养老模式。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依托社区举办,老人进日间照料中心“离土不离乡”,白天到托老所,晚上回家,这种养老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物质资源(住房、家具、耐用消费品和生活设施等),同时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安排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容易为老人所接受。
老人进日间照料中心的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充分利用老人原有的资源的基础之上,还可以有效的结合社区资源,有效的促进实现养老资源的社会化,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
2001 年民政部制定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开始,各地就开始逐步建立起了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老年人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
2008 年之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得以发展,上海、深圳、天津、沈阳、苏州等地都开始大力加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机构养老的目前现状

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
民营养老院和公办养老院相比,经营难度更大:
众所周知,农村老龄化的进程要快于城市,但村镇的养老机构入住率反而更低:
护理学院经营老人公寓
政府出资兴办养老机构,然后由 社会团体或个人经营,政府只起 到监督作用。
政府支持、多方参与、民间操作, 在老人家中和社区两个层而建立 互助养老点和互助养老中心
通过对老年生活社区的整体开发 而较全而地解决养老问题,是居 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完关结合的一 种新型养老模式。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医院式管理、 专业技术优势、教育研究优势。
在硬件设施上,公办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好。
村镇开办的养老机构大多存在着不规范性,一些机构的房屋缺乏政府部门认定的安
在资金上,公办养老机构资本更强大。 在医疗配套上,多数民办机构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
全鉴定证书和消防许可证。 规模太小,只有达到30张床位以上,才能向民政部门申请办理非营利性登记手续。
村镇老人思想保守,跨不出养儿防老的传统思维。
我国机构养老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1
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
2
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3
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
4
机构养老缺乏家居认同和亲情滋养
5
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
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 和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按照国际标准平均每千名 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 算,全国老年人共需要床 位800万张,而目前仅有 266.2万张,床位缺口达近 540万张,远远不能适应机 构养老的发展需要。
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9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以上人口1.76亿,占总人口12.6%,均远高于7%这一老龄化国际衡量指标。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
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
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
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
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
政府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
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上述政策措施为养老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提供了可能。
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
2030年前后将是中国老龄化人口加速发展的时期。
二、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及产业规模根据发达国家社会养老成功经验,所有老龄人口可以依据其行动能力,分别归入5个老龄社区,即独立生活公寓(行动自由、完全自理)、协助生活公寓(行动受一定限制,半自理)、失能(失忆)护理之家(无行为能力或记忆丧失,不能自理)、长期护理医院(因伤因病住院,不能自理、不能康复)、康复医院(因伤因病住院,可能康复)。
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3)

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引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而养老机构作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场所,在应对这一挑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认识到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寻找对策建议以改进现状。
二、主要问题分析1. 人员不足和质量缺乏由于人员资源有限及对从业人员培训不足,养老机构常常面临人员不足和质量缺乏的问题。
一方面,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短缺、医疗配套不完善等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从业人员经验及专业知识欠缺,很多服务质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大招募力度并改善待遇: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护理人员招聘工作的宣传推广力度,并提高护理人员薪酬水平以提高岗位吸引力。
-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养老机构应与相关教育机构合作,提供持续专业培训计划,并鼓励从业人员参加培训课程以提高护理质量。
2. 设施陈旧和功能不完善部分养老机构存在设施陈旧、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一些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期望是能够提供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生活设施,然而现实情况却大多不尽如人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改进和优化设施: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养老机构设施的改造投入,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追求舒适度、安全性和易用性方面都应考虑到。
- 加强后勤支持:除了基本设施之外,如食堂、洗衣房、医疗室等日常生活支持设施也必须完善。
政府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
三、另辟蹊径——社区养老服务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入社区养老服务这一新模式,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1. 引入社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机构与社区相结合,引入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通过成立或支持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等,在各个层面提供更全面、更贴近老年人生活的综合性服务。
2. 社会化养老资源整合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汇报材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汇报

--- 真谛唯一靠谱的标准就是永久自相吻合社区老年人白日照料中心工作报告社区白日照料中心可以充足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为解决老年人的照料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百分网为你整理的社区老年人白日照料中心工作报告,希望能帮到你。
社区老年人白日照料中心工作报告1各位领导大家好 !近来几年来,西街社区坚持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健全、圆满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推动、规范老年服务工作为核心,建立了社区老年人白日照料中心,建立了以社区为依赖,以专业化服务为标准,以解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平时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系统,初步形成了以“老年人白日照料中心”为基础,以“爱心商场、老年人图书馆、老年健身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室”为平台的社会参加、志愿者服务的老年工作特点,踊跃整合社区有效资源,全面提高老龄工作整体水平,实现了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现将详细做法报告以下 :一、基本状况城关镇西街社区白日照料服务中心建立于____年 7 月。
投资 70 余万元,建成总面积 300 ㎡.内设内设娱乐室、阅览室、歇息室、卫生室、心理开导室、餐厅、健身室、洗浴室、室外健身器械区等,为社区内老年人供给休闲娱乐、饮食供给、生活照料、保健痊愈、心理开导等服务,可以念书、看报、上网、聊天、打麻将、打扑克、健身,吃饭有餐厅、累了可以歇息,心理不快乐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谈心,身体不适可以到卫生室看医生,知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圆满了养老服务系统。
知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圆满了养老白日照料系统。
,为辖区内老年人供给基本的生活照料和上门服务。
辖区内共有住户 2828 户,常住人口 8628 人,流感人口约 878 人,有 60 周岁以上的老人1866 人,占社区总人口 21.62%。
此中: 60-70 岁老年人 1496 人,70-79 岁老年人 266 人,80-89 岁老年人 99 人,90 岁以上老人 5 人,空巢老人 8 人,低保老人 132 人,残障老人 31 人。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条文说明(精)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条文说明
第四条 本条阐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 则。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直接服务于日托老年人的基础设施,其建设 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并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实际需要出 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水平,正确处理需 求和可能的关系,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建设。
条文说明
三类 174 99 75 139 487
老年人 用房
考虑到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的社区适当增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 料中心建筑面积的需要,为便于实际操作,在对各类用房使用面积测 算的基础上,给出了各类用房使用面积在总使用面积中所占的比例。 各地可因地制宜,在保持中心总建筑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各 业务用房的面积分配。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条文说明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本《标准》在面积指标测算时采 用了2015年全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人口老龄化水平=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 总人口数量)的预测值15.3%,但考虑到不同类型社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存 在较大差异,为满足部分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老年人口数量较多的社区对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面积的实际需求,还对老年人人均建筑面积指 标做出了规定。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总建筑面积指标和各类房屋使用面积指标是根 据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各项工作的实际需求,结合对各地调研数据 的认真分析和总结,反复论证确定的。各类用房使用面积指标详见附表2~ 附表6。
教育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附表 4 用房名称 阅览室(含书画室) 网络室 多功能活动室 合 计 附表 5 用房名称 办公室 厨房 洗衣房 公共卫生间 其他用房 合 计 娱乐用房使用面积测算表 使用面积(m2) 一类 64 30 96 190 二类 36 24 54 114
养老机构日间照料运营方案

养老机构日间照料运营实施方案一、基本形式以街道牵头,外包机构负责运营的方法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使区内老人既不需离开家,生活又能得到照顾,先重点保障老年人中的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
努力为老人提供最理想的养老选择。
二、服务对象1、无偿低偿服务对象。
主要包括年满70周岁以上城镇“三无”、“低保”(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且身边无子女照顾的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以及百岁老人等。
优先满足辖区内的“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特困老人”、“空巢老人”、“失智老人”等养老服务需求,如有闲置的日托全托床位才能接收其他社会老人。
对于辖区满足条件的此类老人乙方给予享受任何服务20%的优惠。
2、有偿服务对象。
有一定经济能力、生活能够自理或者需要上门照料等服务的老年人,以自费的形式购买服务。
三、服务内容以老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等服务,同时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学习教育、体育健身、精神慰藉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服务内容可逐步拓展。
1、安全保障服务:主要通过相应的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助老服务员、社区工作者、邻里和志愿者的作用,对老人住所定期进行安全排查,排除和预防安全隐患,保障老人安全。
2、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日间托老、购物、配餐、送餐、陪聊、护理等生活照顾服务和洗衣、打扫卫生、家电维修等一般家政服务。
3、医疗保健服务:主要通过医疗服务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疾病防治、康复治理、医疗讲座等服务。
4、其它类型服务:主要包括文体娱乐、精神慰藉、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
四、服务方式1、日间照料:社区设立日间照料服务室,为老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
我国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

第4期2018年8月No.4 August,2018人口老龄化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发展过程中难以忽略的问题。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存的条件得到极大地满足,导致老年人口的数量大幅度的增加。
据有关报告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为2.48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7.7%,这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为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4%。
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国家带来了严峻的养老问题。
在我国,孝道历经传承已根植于所有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
传统观念认为,父母在年老体衰的时候有子女的赡养是一种幸福和满足。
家庭养老是我国最普遍的一种养老方式。
但是这种养老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每个家庭单位中年轻人数量急剧减少,“421家庭”数量增加,年轻人养老压力过大。
此外,大批农村中年轻人为了生计进城务工,使年老的父母守在家中,难以得到应有的照顾。
因此,家庭养老方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养老问题急需新的解决途径。
机构养老是指将老年人送进养老机构,由机构负责老人的全部衣食住行。
这种方式能彻底解决年轻人忙于生计难以照顾老人的问题。
但是,这种完全脱离原生家庭的养老方式并不为所有人接受,有部分老年人耻于住进养老机构。
另外,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亲人的陪伴,逐渐脱离这个社会,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养老机构的高昂花费使得一部分年轻人难以承担。
因此,这种养老方式也不能够解决我国严峻的养老问题。
1 我国日间照料中心的现状我国正在探索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北京市提出“9064”养老战略,是指努力到2020年实现90%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依靠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依靠机构养老。
而上海市则提出“9073”养老战略,主要针对“贫困线”以下,需要“保障”的老年群体,其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承担照顾责任,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将社会化养老服务列为未来养老发展的重点。
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2023-11-04•研究背景和意义•机构养老概述•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实证研究•提高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建议目•研究不足与展望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背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方式之一,在国内外学界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深厚,老年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但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机构养老的需求逐渐增加。
研究意义了解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有助于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更合适的养老服务和支持。
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养老理论及实践经验,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
02机构养老概述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家庭,进入专门的养老机构,由机构提供专业的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等服务的养老方式。
机构养老是对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补充,适应了社会变迁和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养老服务。
机构养老的定义按照机构性质分类包括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公私合办养老机构等。
按照服务类型分类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精神慰藉等。
机构养老的类型机构养老的优势与劣势优势专业化的服务: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的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等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集体生活:老年人可以在养老机构中结交朋友,参与集体活动,生活更加充实。
•减轻家庭负担: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委托养老机构照顾老人,减轻家庭负担,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和生活。
机构养老的优势与劣势机构养老的优势与劣势劣势费用问题:养老机构的费用相对较高,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个负担。
适应问题:老年人离开家庭进入养老机构,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交方式,有些老人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适应。
服务质量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差异较大,有些可能存在服务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
03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女性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可能是因为女性在家庭照顾方面承担更多责任,而机构养老能够减轻家庭照顾的压力。
国内外养老机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养老机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国外的养老院各国形式各异,但很注重老人的隐私、生活环境、医疗条件及精神娱乐等方面,而不仅仅是为了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
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养老这块十分重视,国家每年使用很多的财政经费以支持本国的养老事业,法国每年甚至花掉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养老事业,可见力度之大。
而国内的养老机构,大多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而建,这与国家的财政投入和居民的经济条件、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大部分为有病或无法自理、无依无靠的老年人。
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开放,国家对养老事业这块的投入加大、政策的重视,也出现了很多高级的老年公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或其子女愿意接受养老院养老的方式。
中高档养老设施,床位数高于平均规模50%以上,即拥有100张床位以上;拥有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设施和专门的服务人员,平均收费在每月800元及以上,最高的达到千元。
日本:按照日本《老人福祉法》规定,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大体分为两种:老人福祉设施和收费老人之家。
前者主要是由政府出头,根据不同情况和老人不同的需要具体细分为老人日服务中心、老人短期入院设施、养老院加盟中心、特别养护老人之家、轻费老人之家、老人福祉中心、老人看护支援中心等等。
而收费老人之家则是引入社会的资金和力量,经过都道府县一级政府批准后由民间企业来经营,按照不同功能和形式又分为:带有看护型、住宅型和健康型三种。
这样,国家和社会共同构建了一张严密的网络,为老人们提供了尽可能多的选择。
换句话说,政府仅仅给国民提供年金和养老金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保证护理院加盟中心的良性运转和避免所谓“虐待老人”现象的出现,政府决定在老人服务机构自我检查基础上,引入更为客观和公正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包括硬件上的建筑、设备、人员配置以及软件上服务的质量、老人的评价等等。
这些评价不是通过简单的检查、打分来达到警示督促的作用,而是在分析养老院现实的基础上由专业机构提出更好的改善方法。
养老院托管方案

养老院托管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对老年照护需求的增加,养老院托管方案作为一种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困难的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养老院托管方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全方位的日常照料和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养老院托管方案的优势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托管机构。
一、养老院托管方案的优势1. 提供专业照料:养老院托管方案的核心优势是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照料服务。
托管机构通常配备有专业的医护团队,能够提供定期体检、护理、康复以及紧急医疗救助等服务,确保老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2. 提供安全保障:对于家庭无法全天候照料老人的情况,养老院托管方案提供了安全保障。
托管机构有专业的保安人员和监控系统,确保老人居住环境安全。
同时,托管机构也会定期进行设施维护和安全检查,确保居住环境符合标准。
3. 提供心理关怀:养老院托管方案还提供老年人心理关怀的服务。
托管机构的工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和陪伴,帮助他们缓解孤独和心理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
4. 社交互动机会:养老院托管方案提供了老年人社交互动的机会。
老人们可以与其他老年人共同居住,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聚餐、娱乐、旅行等,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支持。
二、选择适合的养老院托管机构的要素1. 地理位置:选择养老院托管机构时,地理位置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最好选择离家较近的机构,方便家人定期探望老人,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赶到。
2. 机构规模和设施:了解养老院托管机构的规模和设施是选择的关键。
规模较大的机构通常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更丰富的社交互动机会。
此外,设施的质量也是衡量机构是否合适的重要指标,如舒适的居住环境、齐全的医疗设备等。
3. 专业团队:选择养老院托管机构时,了解机构的专业团队也是必要的。
专业的医护团队能够为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料和医疗服务。
询问机构的医护人员数量、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等信息,以确保老人能够得到贴心的照顾。
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

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涂丽【摘要】养老方式代表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方式,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以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大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在家庭养老照料资源逐渐缺乏的现实下,老年人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选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期望所在,机构照料成为继家庭养老之后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照料方式.个体身体条件较好和家庭养老照护资源相对充足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方式,而社区养老资源较丰富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概率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也更加愿意接受新型的社区养老方式.【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5)005【总页数】8页(P49-56)【关键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养老意愿【作者】涂丽【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2.1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根据国际上判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
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生活,更关系到各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养老问题也已成为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分析老年人养老需求,我们发现这8大特点……

通过分析老年人养老需求,我们发现这8大特点……摘要:北京市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本报告通过对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及特点的分析,结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对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健康医疗、经济保障、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精神慰藉、制度支持和信息需求八个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做好养老服务需求精细化评估,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性;建立多支柱服务供给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手段,科学、综合、有效应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变化的建议,期望能对未来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所帮助。
01 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及特点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分析能够为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提供背景和基础,本部分重点总结了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的两大特点。
(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高龄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高龄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
据北京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64.8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6.9%;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4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1.2%,8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0.07%。
从趋势上看,2013~2018年五年间,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71.9万人,年均增加14.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4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46.9万人,年均增加9.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42%;8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13.3万人,年均增加2.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7.18%;而且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8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4.4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北京市老年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未来北京市养老服务需求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见图1)。
图1 2013~2018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变化情况(二)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圈层分布特征中心城区和生态涵养区老龄化程度较高,“一副四区”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日间托老管理制度

日间托老管理制度一、前言日间托老作为一种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在白天可以进行交流、活动和照顾的场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日间托老服务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而一个完善的日间托老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保障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服务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二、管理目标日间托老的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提供优质的服务,让老年人在这里得以充分的照顾和关怀;其次是保障服务的安全,尤其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再者是提高服务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确保服务能够长期稳定地提供下去。
三、管理原则1. 以老人为中心日间托老服务的管理应该以老人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以老人的安全和幸福为首要目标。
服务提供方应该对老人的生活状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有充分的了解,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照顾和服务。
2. 科学管理日间托老服务机构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包括制定详细的服务流程和规范,规范员工的行为和管理程序,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3. 社会参与日间托老服务机构应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与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志愿者等合作,将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4. 合理收费日间托老服务机构应该合理制定收费标准,以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
服务的收费应该保持透明和公开,避免乱收费和暴利行为,让老人和家属可以放心选择和使用服务。
四、管理内容日间托老服务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服务规范、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管理、质量监督等。
1. 服务规范日间托老服务机构应该制定详细的服务规范和工作流程,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服务规范应该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时间、服务对象等,以确保服务的全面性和专业化。
2. 安全管理日间托老服务机构应该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老人在服务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安全管理方面包括人员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要确保服务机构的安全设施和设备全部齐全、完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日间托老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通过了解老年人的日间托老机构养老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养老选择及社会养老事业的多元化转换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是通过问卷法调查大连市常住居民的日托养老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等,采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日托养老机构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独特方式,应针对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和灵活的运营方式,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标签:日间托老机构;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0.8%。
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峰值4.39亿,老年人口比重为31.1%,我国将步入深度老龄社会。
日间托老是发达国家在机构养老不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背景下产生的“白天去托老所,晚上回自己家”的社会养老模式。
该模式可以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利用多元力量共同承担养老重负。
为探讨老年人对日间托老机构的选择意愿,我们以大连地区为例开展调查研究,以期为构建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与方法选取大连市五个行政区的常驻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回收率为88.33%。
纳入标准:年龄≥60岁;为大连常住人口且自愿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意识障碍,听力或视力严重障碍,无法配合完成调查者。
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如理解或填寫困难,可由调查人员讲解或指导填写。
(二)质量控制调查前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并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包括沟通技巧、避免倾向性暗示、保证信息完整性等。
问卷收回后,由专人负责问卷质量检查与审核,对于逻辑错误、严重残缺的问卷予以剔除;回收问卷后采用双人双录入方式进行数据录入。
(三)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采用频数、频率或百分比,推断性统计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
二、结果(一)自身因素对老年人日托养老意愿的影响本研究被调查老人中男性103人,女性109人;60~70岁96人,71~80岁92人,81~90岁19人,90岁以上5人;文化程度方面,未受过教育者22人,小学文化73人,初中文化43人,高中、中专及技校43人,大专或高职17人,本科及以上14人。
1.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老年人日托养老意愿的影响212名老年人中有102人表示愿意选择入住日间托老机构,无明显意愿的110人。
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三项因素中,仅文化程度对是否选择日托机构产生显著性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愿意入住日间托老机构,其卡方值为15.032,P值为0.01。
2.居住状况对老年人日托养老意愿的影响居住方式是对老年人养老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与子女一起居住及长期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入住日间托老机构,独居或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年人相对不愿选择日托养老机构,详见表1。
3.健康状态对老年人日托养老意愿的影响健康状况亦对老年人托老意愿产生显著性影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自理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入住日间托老机构,详见表2。
4.知晓度对老年人日托养老意愿的影响老年人对日间托老机构性质和运用模式的知晓度,影响其养老选择,完全了解和比较了解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入住日托机构,而不太了解和从未听说过的老年人更多不愿选择入住日托机构,详见表3。
(二)机构因素对老年人日托养老意愿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日间托老机构的班车接送服务、中医推拿服务、情感交流服务、规章制度透明合理更能吸引老年人选择入住日托养老机构(P<0.05),详见表4。
三、讨论养老方式在决定老年人的社会角色、社会支持及与其他老年人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老年人的健康及幸福具有重要的作用。
日间托老机构通过它独特的运营模式可有效缓解家庭养老负担,扩大老年人的生活交际范围,保持其社会角色的建成,利于心理健康。
(一)老年人自身因素对其日托养老意愿的影响分析1.文化程度根据经典的Anderson-Newman行为预测模型,文化程度是影响选择行为的重要倾向性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者较文化程度低者更趋向于选择日托养老。
文化水平越高的老年人对亲情需求度越高,他们既希望不给子女增添照顾负担,又希望能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因此对日间托老机构的接受度也明显较高。
另外,文化水平越高,其信息获取力和理解力越高,对新事物的知晓与接受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更愿意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日间托老这种新型养老方式。
2.居住状态有调查显示,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时,子女白天要上班,老年人的照料处于真空状态。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子女在一起居住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日间托老机构。
他们白天入托,晚上回家,既不给子女带来过多的照顾负担,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服务项目,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对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日间托老不失为一种恰当的养老方式。
3.健康状态有国外学者发现,健康状况尤其慢性病是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也提出,慢性病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患慢性病和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更趋向于日托养老。
具备医疗护理条件的日间托老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他们所期望的治疗、照护与养老的有机结合,因此更容易获得慢性病老年人的青睐。
4.对日托机构的知晓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日间托老机构知晓度高的老人更愿意入住日托养老机构。
在一项对“是否有必要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的访问调查中发现,人们对日间托老机构的认知越好,选择日托养老的人也就越多。
随着政府对日间托老机构的关注与建设,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日托养老的益处,人们对日托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二)机构因素从日间托老机构方面的因素来看,班车接送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情感交流服务、规章制度透明化等可以影响老年对日托养老机构的选择。
1.班车服务由于本次研究主要调查对象为大连市常住居民,其居住环境多丘陵、少平地,老年人步行出门只能局限于较近的地区,乘坐公共交通,也会因早晚交通高峰等因素造成诸多不便。
因此,有无班车接送服务对于是否选择日间托老机构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调查结果显示,提供班车接送服务的日间托老机构更能吸引老年人选择入住。
2.医疗保健服务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量很大,而医疗护理、康复训练、保健教育的占比很高。
本调查显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是老年人选择入住日间托老机构的动力之一,而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更需要日间托老机构提供中医推拿服务。
这大概与老年人多发的颈肩腰腿痛常见症状有关。
3.精神情感方面老年人退休之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不断减少,再加上白天子女上班,没人陪在身边,极易导致心情不佳,情绪低落。
因此,老年人非常需要情感的交流。
本调查发现,精神情感方面,有情感交流的日间托老机构比较受老年人欢迎。
4.规章制度方面由于目前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到位,加上受老年人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使不少有心投资养老服务业的人士看不到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盈利空间。
这就导致一些硬件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可能不够达标,从而引起老年人对托老机构产生信任危机。
因此,加强监督力度,保证规章制度的透明合理,也是老年人是否选择日间托老机构的重要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管理运营方面,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规章制度透明合理的日间托老机构。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日间托老机构的逐步认识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日间托老机构迅速兴起,受到了缺乏日间照顾的老年人的青睐。
但是作为新兴养老机构,其服务项目和运营模式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顺应社会多元化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王晋,高广文.社区开展日托养老的几点思考[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02):12~14.[2]WaiteLJ,HughesME.Atriskonthecuspofoldage:livingarrange-mentsandfunctionalstatusamongblack,whiteand Hispanicadults[J].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B,Psychologicalsciencesandsocialsciences,1999,54(03):S136~S144.[3]蔡婷,韓耀风,陈炜.厦门市老年人文化程度对养老意愿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2016,36(15).[4]AsakawaK,FeenyD,SenthilselvanA,etal.Dothe determinantsofhealthdifferbetweenPeoplelivinginthe communityandininstitu-tions?[J].Socialscience&medicine(1982),2009,69(03):345~353.[5]陈俊泽,陈炜,韩耀风.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18):3335~3338.[6]尹海元.普惠型福利视角下日间照料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5.[7]赵怡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8]帅同检.我国城市“持续照护”型老年社区规划与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6~39.[9]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2(03):29~36.作者简介:周梦娟(1996—),女,汉族,云南大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老年护理;王斌(1994—),男,蒙古族,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先进材料连接;李岳蠧(1995—),女,汉族,河南永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老年护理;刘永震(1997—),男,汉族,辽宁瓦房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老年护理;通讯作者:钟丽丽(1978—),女,汉族,山东高密人,医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