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背景
![传统文化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19ff6f04763231126edb1138.png)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a015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9.png)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地理环境也与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势、气候、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因素,而文化传承指的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等的传统传承。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承1. 地势对文化的影响地势高低、平缓与陡峭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位于高山地带的地区,其居民通常需要适应高海拔的气候和严酷的自然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在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
2. 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气候的湿润程度、温度变化以及季节性的变化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产生了影响。
例如,处于寒冷地区的居民会发展出与冬季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冰雪运动等。
而炎热地区的人们则可能发展出与夏季消暑相关的活动,如清凉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的水上活动等。
这些习俗和活动都是基于地理环境的特点而形成的,也是文化的传承。
3. 土地资源对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种植业在农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某些地区的土地资源适合发展特定作物,如稻米、玉米等,这种特定的农业文化通过代代相传,将土地的特质传承下来。
二、文化传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文化传承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历史建筑、传统工艺、自然景观等的保护和传承。
这种保护行为能够有力地维护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了一定地区的生态平衡,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激励一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激励源。
例如,美丽的山水风景、壮丽的自然景观,会吸引人们前来观赏、体验,从而促进了相关文化活动的发展。
这种地理环境的激励作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力。
三、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并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因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c318c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1.png)
地理因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地理因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中国藏族文化为例,分析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地理环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地势、气候和土地资源等地理要素,决定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中国藏族文化为例,高原地形和严寒气候使得藏族人民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饱经颠沛和磨难。
这种苛刻的地理条件,塑造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特质,使其文化中充满了顽强和坚持的力量。
其次,地理环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也为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以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族为例,广袤的沙漠和水草丰盛的河套地带,形成了维吾尔族以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农牧民族特点。
在这个环境下,维吾尔族民间音乐、舞蹈和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得到了繁荣和传承。
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地理环境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导致不同民族形成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傣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生活在热带雨林和高山草甸之间,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得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
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活动,都因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得以独具特色。
最后,地理环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资源稀缺性,使得一些民族在历史上相对独立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以中国西南边疆的藏族文化为例,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一方面促使藏族人民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同时也限制了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使得藏族传统文化得以长期保存和传承。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塑造了民族的特有精神和价值观。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d27e5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6.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高考地理试题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也涉及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高考地理试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涉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从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就经常提到岭南文化、川滇文化等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岭南文化因岭南地区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川滇文化则因地处高原和盆地,受到高原气候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和水利文化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会提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农耕方式等问题。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在水利建设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统,保障了农田灌溉和产量的稳定;在农耕方式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了多种农耕方式和技术,从而使得不同地区的粮食产量保持稳定,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
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除了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高考地理试题还会关注地理环境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历史地理试题中,会对唐代的京杭大运河和明清时期的长城修筑等重大工程进行分析,这些工程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产生了相互作用的影响。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https://img.taocdn.com/s3/m/6481c29210661ed9ac51f351.png)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b76ec0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1.png)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cca89e70975f46527d3e16e.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地理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62c1a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d.png)
地理与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理条件的差异使得世界各地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一种独特的文化得以形成和延续。
地理与文化在相互作用中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首先,地理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位于河流流域的古老文明中,人们依靠河流的水源进行农业生产,形成了以灌溉农业为主的社会制度,如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就是在河流流域中繁衍起来的。
而位于沿海地区的民族则发展出了独特的渔业文化,如北欧的维京人,他们通过航海和渔业建立了庞大的海上帝国。
其次,传统文化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们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习惯和观念,以应对地理环境带来的挑战。
例如,位于沙漠地区的民族通过开辟绿洲、建设沙漠城市等方式,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沙漠文化,如阿拉伯人的阿拉伯文化;而位于高山地区的民族则发展出了独特的山地文化,如喜马拉雅山脉上的藏族、尼泊尔人等,他们依靠畜牧和农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山地经济和文化体系。
地理环境还可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不同的地理条件为民族提供了创造力的源泉,使得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独具特色。
例如,位于热带雨林地区的民族,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充满了大自然的元素,如土著民族的原始绘画和彩绘面具等;而位于草原地区的民族则将丰富的牧民生活融入到艺术中,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和草原舞蹈等。
地理还可以塑造民族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习俗。
对地理环境的崇拜和祭祀活动是许多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位于河流流域的民族往往将河神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灵,认为河流是生命和繁荣的象征,继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河神祭祀习俗;而位于海洋环境的民族往往崇拜海神,将渔民的安全和丰收与海洋神秘力量联系在一起。
总之,地理与文化传承是紧密相连的。
地理条件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延续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创造性的灵感,同时,民族的文化特征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1d63d2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c.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第三大特性是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独立的特性。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
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
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
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在本土上成长的。
如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道教等,这些思想和宗教流派在世界上自成一体,影响深远。
又如汉字,汉字完全是中国人创造的,不像其它的文字,如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印度文、阿拉伯文等,基本上都是来自腓尼基文字。
又如中国的书画艺术,更是中国人的独创。
中国的四大发明——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也是由中国人独立创造的。
其它的中国文化也是如此。
也有外来文化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比如佛教,但“佛教自它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再按照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再宣传自己的理论,当时的中国人是把它看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来处理的。
”7经过中国化的佛教已经不是印度经院哲学的佛教,而是中国人自己引申发挥的,与印度本土的佛教大不一样。
宗教是这样,其他的思想学说也是如此。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自我状态独立地向前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加上中国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
明清两朝基本上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致使中国很少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4423402783e0912a2162ad4.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姓名学号摘要:地理环境是指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场地的系统。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国国家继续向世界迈向世界,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化环境的爱与保护。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类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活,生存,复制还是生产的发展。
许多学者提出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决定或非决定,而是综合了解。
中国是一个山区的国家。
山脉,高原和山丘占该国总土地面积约65?此外,我国的地形在西方和东部低,高度差异很大。
山脉,高原和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平原和下部山脉在东部更常见。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部温带区,气候有三个主要特点:季风气候相对明显,大陆气候强劲,气候类型多样化。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并具有复杂的后果,在经济发展,种族移民,人口增长,文化传播,社会混乱以及朝代的兴起以及朝代的兴起和堕落中发挥着大规模或小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种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但只能以各种形式转换或传播,除非它来自外部或留下这种环境。
所有人类活动必须符合本环境的固有规律。
在此前提下,使用此环境加速,延迟或阻止根据其需求的某些物质转换和一定的能量传播。
然而,人类使用地理环境从未达到其限制。
不同地区的人和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有很大不同。
使用它们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同的,这产生了如此丰富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历史。
和文化。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有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降雨,适合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最适合的生存和繁殖领域祖先,首先形成一个大的农业面积。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c673be9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b.png)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以及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例如,山区地理环境的险峻和封闭性,塑造了山区居民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性格,催生了独特的山地文化传统。
而海洋环境则使沿海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海洋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可以限制外来文化的渗透,保护本土文化传统的纯正性。
例如,西藏地处高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西藏文化得以相对独立地传承和发展,保护了西藏独特的宗教、语言和艺术等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也为文化传统的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
例如,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的石峰溶洞景观,为当地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传统的保护。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理环境中的地理标志和地理景观成为文化传统的载体,激发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黄山地理环境中的奇峰怪石、云海日出等景观,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推动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地理环境也为文化传统的传承提供了交流和交融的机会。
例如,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东西方文化在地理环境的交汇点上相互渗透和融合,促进了文化传统的传承。
总结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地理环境的保护和传承则使得这些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影响,积极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推动不同地区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促进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d01c92d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3.png)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地理与文化的交融,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发展,并展示中国各地因地理差异而产生的特色文化。
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地理特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西南高原地区、北方平原和西北干旱地区。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在东部沿海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这里的居民善于航海和渔捞,海洋文化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
例如,福建和广东地区的人们熟练掌握船舶建造和航海技巧,他们的文化中蕴含着对海洋的崇拜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在西南高原地区,多山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个地区的居民依靠农业和畜牧业生活,他们的传统文化与土地的神圣联系紧密相关。
例如,在云南省,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的信仰、服饰和艺术形式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在北方平原,广袤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一地区的人们以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和畜牧业为主,他们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与耕作的精神。
例如,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这里的文化强调了对土地的尊重和农民的努力。
在西北干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式。
这一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草原和沙漠的环境相适应。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牧区,蒙古族人民骑马、放牛、狩猎的传统生活方式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草原的热爱。
2. 中国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特色中国地理差异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各地区因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差异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东部沿海地区,福建的土楼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而广东的岭南文化以其精美的工艺品和宗教信仰闻名于世。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5732d2aaaea998fcc220eb2.png)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5fdee3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2.png)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历来是一种大地精神,它深切关乎中国地理环境的变化。
中国内地和海外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中国文化,成就了深厚的历史痕迹。
首先,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的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巨大的土地资源,将南北欧洲、南部及中部地区的不同特征糅合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旅行者们在水晶般的湖泊和奇峰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徐徐风华的绿野仙踪,传达着淳萨之美。
其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环境的微妙结合中,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地道特色。
比如,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着“乡土文化”,传统书法、民间艺术也在民族习俗留传中完善,深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与后泥岩人类文化相融合后,更加突显出中华文化的精湛艺术。
环境在许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肇庆、湛江和桂林等景点都是受环境特色影响而形成的,它们是游客欣赏风景所必去的景点,也是观看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最佳之地。
大自然作为中国人崇尚节俭及谦卑的生活理念的最佳体现,对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当今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涵盖了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众多国家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的成长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凝练出强烈而富有弹性的民族特色,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
虽然文化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地理的差异及多样性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无论中国文化在未来会继续发展,还是会经历特定时期的变动,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将是一种重要的思考。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a776328bb4cf7ec4bfed034.png)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
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
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
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
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
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https://img.taocdn.com/s3/m/b1f7da751711cc7931b716e8.png)
题目: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很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
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
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
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2eef60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5.png)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第八小组[摘要]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重要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只选择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外文化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也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有丰富的地理类型和地貌,这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不同地区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我们选择民歌的一部分来反映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
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也从我国走向世界,选取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典型西方国家希腊,对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我国进行全面比较,得出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指“生物体,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
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
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尽管没有明显的自然屏障可以分析和绘制,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它比海洋岛屿更容易统一。
因此,历史上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
即使中国失去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很大的退路要处理。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26223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8.png)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2、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从地理环境看,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
针对中国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界隔绝的半封闭的大陆之上,著名学者冯天瑜在《中国古文化的土壤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大陆型文化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陆型文化,是一种与中世纪亚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相出入的宗法制度文化。
大陆型文化所面对的外在环境比较稳定,故较安土重迁、保守,不要求创意创新及想象力,从而形成自我封闭、向心凝聚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如先民曾以中原为天下,对域外知之甚少,加之周边国家文化在历史上又落后于中国,易于产生“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
外部封闭隔绝也使闭关锁国政策易于长期实行,加上历代的统治者禁止海上交通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国力趋向衰弱。
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门户洞开,节节失败,国人觉悟到要向先进的文化学习的必要性。
当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文化开放与否的唯—条件,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地以及接受者的态度。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曾有开放性:如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唐朝文化就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允许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留学,甚至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唐朝社会人士也很接受外国文化,很多人都喜欢穿胡服,以及欣赏外国风格的歌舞表演等。
3、多样的地形气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①.地形东西有别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 4 千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地形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还有蜿蜒的海岸。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 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特别是
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②.气候南北有异
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
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
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过长期的对垒,如军事上有长城的建筑、战争的对立,文化观念上如中原与周边,内地与边疆,蛮荒之地与礼仪之邦等的对立。
但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等途径,达到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便积极推展大规模的汉化运动“: 禁胡服”,“断北语”“, 通婚姻”“, 改姓氏”“, 重文教”。
由于这些政策的推行,胡人的生活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胡、汉的血统彻底混合,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
如果以长江为界简单地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的话,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异。
学者刘申叔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
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
鲁迅在《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谈到“: 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著名学者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 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林语堂抓住南北人文的差异特点说“: 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体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
他们是自然之子……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
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
”如果以区域细分的话,在中华土地上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锦绣中华的历史画卷,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