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学习重点〗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难点〗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庄子不但想象力极为丰富,而且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然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

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作品介绍《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学习任务一】
根据日常积累或借助网络,搜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并在学案上写出它们的意思,分类概括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学习任务二】
如何看待在写作中使用网络用语呢?请你就网络用语在学习、生活中究竟该如何正确地使用,提出建议。

【学习任务三】
修改自己的调查问卷。

【学习任务四】
请分析下面两张数据图,写下你的发现和问题。

图一不同群体花费在电子阅读图二各类读物在电子阅读中的占比和纸质阅读上的时长
【学习任务五】
阅读《太可怕了!死亡率100%!很多人家里都有!》
1.拟写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方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17课壶口瀑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17课壶口瀑布

三、探究文本、体会情感1.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五、拓展思考学习完课文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和感悟?六、课堂小结:七、实践天地本课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借助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着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请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八、布置作业:1.发挥想象,将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改写为一篇游记。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

不少于500字。

2.完成《随堂同步练习》118——122页内容。

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三)文体常识1.游记2.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四)壶口瀑布简介: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

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

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驰骋(chí chěnɡ)漩涡(xuán wō)寒噤(jìn)迂回(yū)汩汩(gǔ)湿漉漉( lù)铸就(zhù)出轧(zhá)雾霭(ǎi)潺潺(chán )弥漫(mí)刹那(chà)震耳欲聋(lónɡ)前呼后拥( yōnɡ)怒不可遏(è)挟而不服(xié)3.解释下列词语寒噤:寒战。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列夫_托尔斯泰》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列夫_托尔斯泰》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

4.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熟练掌握课后生字词,准确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肖像的语句。

2.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了解文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4.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体会肖像描写中比喻夸张的作用。

学习重点:1.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2.体会肖像描写中比喻夸张的作用。

学习难点: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锃.亮( )甲胄.()粲.然()盎.然()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侏儒:愚钝:黯然失色:酒肆:3..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共6个)粗制烂造郁郁寡欢藏屋纳垢正襟威坐鹤立鸡群诚皇诚恐颔首低眉无可质疑暗然失色广袤无垠4 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 )(2).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3)而在这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5 茨威格,(国名)人,家,家。

本文选自他的(作品)。

课文采用的手法描述了托尔斯泰的肖像,先写其头部的须发,的造型,的面容写起印象的特点,然后重点通过和修辞手法描写那双眼睛可以概括为,,。

明确:1.zī rán quán yǒu zhì dùn gù xuān xī rú sì gān gà zèng zhòu càn ng2略3 烂——滥屋——污威——危皇——惶质——置暗——黯4.(1)比喻(2)比喻夸张(3)比喻排比5.奥地利小说传记《三作家》先抑后扬浓密丑陋平庸比喻夸张犀利明锐多情【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2)【明确】这句话似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认为高贵,缺乏内在的美。此句一语双关,看似写树实则指人-“贱视民众”的人(国民党反动派)
(3)【明确】①表达了作者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高昂地赞美白杨树,使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风格:“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直”“不折不挠”。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2)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作者由“形”入“神”,突出白杨树的形象特征,使人们透过白杨树的形象,看到它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2、(1)明确:排比句、反问句: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六、反思
学了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我还有哪些疑惑:
知识链接:
象征手法
概念: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
特点: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之处,使被象征物的某个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举例: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民族精神
楠木——(象征)顽固倒退的人们
看不起民众的人们
变化:就觉得——就不想到——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感情一步步加强,点破象征意义。
(2)【明确】第一句让人由树开始联想;第二句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联抗日军民;第四句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朗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撰写演讲稿》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撰写演讲稿》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撰写演讲稿》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演讲词的不同风格,把握主要特点。

2.明确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学习演讲词写作的常见技巧。

3.能根据命题完成演讲稿,培养对演讲及语言表达的兴趣。

【学习准备】
准备好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及笔记本。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任务,学习环节主要有:
分析本单元四篇演讲稿的不同特色→演讲要素与技巧→演讲稿的特点和写法→例文分析→课后练习。

【作业设计】
撰写一篇演讲稿,下面话题可供参考:
➢我的梦想
➢让爱永驻心中
➢书香,伴我成长
➢假设学校组织竞聘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校刊主编、校广播站总监、志愿者服务团团长等,你准备竞聘其中某个职务。

试撰写一份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主张。

写作要求:
1.结构完整,符合演讲词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

2.主题明了,语言符合演讲人的身份。

3.正文字数不少于 600 字。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4.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词义。

程序性知识: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预习案一、前置补偿1、作家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背景链接: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

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

本文即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3、知识链接: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于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散文二篇》年级八年级使用时间探究案学法指导课题15.《散文二篇》课时 2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并勾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2 .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示X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交流点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再读课文深层探究1.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交流点拨】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交流点拨】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交流点拨】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交流点拨】(1)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小组谈论师生共同思考编制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预习案学法指导知识3.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1915年生,某某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某某省立高中,次年到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 请将作者资料作为文学常识积累下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记住作者沈从文、萧乾、琦君2、能读会写单元字词,记住词语意思3、记住课文内容要点,知道并积累各地习俗。

二、导学提纲:1、记住作者,并写一写:(1)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等。

(2)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原名萧炳乾,(3)琦君――台湾作家(4)冯骥才,当代作家。

2、认真阅读单元字词,记住单元字词的音形义:▲蹲踞(dūnjù)和(chóuhè)熹微(xīwēi):形容光线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yù):(1)比喻,例如。

(2)劝说。

淳朴(chúnpǔ)即物起兴(xìng):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形容非常美妙,抑扬顿挫的声音。

哕,鸟鸣声。

▲腌(yān):用盐浸渍食物。

苋菜(xiàn)籍贯(jíguàn):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

肃然起敬(sùránqǐjìng):形容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

囊萤映雪(nángyíngyìngxuě):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

后形容刻苦攻读。

▲囿(yòu)钹(bó)饽饽(bōbō):糕点或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秆(shújiegǎn):指去掉穗的高粱杆。

随机应变:随着时机和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hézhéyāyùn):形容非常押韵。

招徕(zhāolái)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家醅(pēi):自家酿的酒。

醅,这是泛指酒。

一马当先:形容领先、带头。

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顾名思义:观其名称就可推想其含义.▲抠(kōu):(1)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挖。

15.《散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5.《散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 审核: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15课《散文两篇》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1.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一.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课前自主探究与学习2.给加点字注音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孤寂.()战栗.()俯瞰.()《永久的生命》课文学习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

4.根据各部分的段意写出自然段如何划分。

并在文中标记。

2 回延安-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解析版)

2 回延安-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解析版)

第一单元2回延安预习学案解析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答: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第二单元一、单元目标: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理趣和情趣。

2.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揣摩说明事理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材分析: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的说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的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四、学情分析: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的说明问,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但是对这类事理性的接触较少。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教学课时安排第五课一课时第六课两课时第七课一课时第八课一课时六、写作:《说明的顺序》(一)学习目标1、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苏教版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第14课《叫三声夸克》导学案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苏教版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第14课《叫三声夸克》导学案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苏教版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第14课《叫三声夸克》导学案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书写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好奇()档案()禁闭()模型()隧()道驱()使泄()气踪()迹有缘()(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驱使:泄气:一语双关:二、语言应用2. 二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题目的含义。

3.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4. 文本感知。

1. 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说说文章一开始写“礼品盒”有什么作用?2. 你认为文章以一连串的问题结尾好不好,为什么?3. 整理文章结构。

三、综合性学习5. 合作探究。

1.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那么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2)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吗?(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 品味说明语言(对下面加横线句子作如下改动,表达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 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2)科学家从试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

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面有东西。

(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四、语言应用6. 拓展延伸。

由寻找夸克的过程,你得到什么启发?你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五、其他题7.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

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1)(2)。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2 回延安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3.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4. 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5. 诗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6. 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修辞手法:7. 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 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9. 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艺术特点: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 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学习小结:13.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当堂训练14.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导学案【作品简介】《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撺掇()凫水()潺潺()蕴藻()惮()撮()二、整体感知: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三、合作探究: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四、分析人物: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体味美景: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讲演词,是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必定胜利的论述。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学习目标:知识于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2、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3、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2、体会U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闻一多的有关资料,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教师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导语: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课题及作者)。

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在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题注,准备回答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存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提示: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3.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4.闻一多先生预言故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导学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导学案
5.你一定很喜欢鸟,也很喜欢写鸟的诗吧!情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两句写在下面(课内课外均可):--------------------------------------------。
6.《陋室铭》中与古诗“时人莫小池中谁,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理解性默写 给下句默写上句
学法提示
背诵方法:①多读、多背、多默写;②理解、背会、写对、学会联系与分类归纳。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自主复习导航(15分钟):
活动一:整理本课考点
(一)先明确考点、同时对照《2017淮安中考复习指南》进行考点梳理或整理:
既是复习课,首先要强调知识性,它要囊括初中1-6册课本中所学的古诗文,要让学生认识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其次要讲究趣味性,旨在提高学生背名句的兴趣以及运用名句的能力。所以,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是本堂课设计的特点,整个这堂课的结构就分为三大块:认识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和趣味练习。教材中的古诗文里的中心句、哲理句、比喻句、对偶句、用典句的理解与记忆是复习的重点。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借陋室喻志的句子是:-------------------------------,---------------------------------。
20.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说到王勃,你会想到“-----------------------,-----------------------------”;说到苏轼你会想到“-----------------------,---------------------------”;说到孟子,你会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6.心境是诗。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了对自己不事农桑的自责和对农民的同情;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充满了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结合生活现象,运用比喻写出了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

吉林省通化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吉林省通化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8《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18课《吆喝》导学案导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重点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难点朗读课文品味小人物的大智慧,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

课型现代文阅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备习1.作者简介:萧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2.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积累词语。

3.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复习备习检查(交流)情境导入出示检测学案.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什么声音?平时我们到集市上也能听到很多的吆喝声。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吆喝。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十八课我们一起赏读萧乾的《吆喝》。

预习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2、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3、本文是用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梳理脉络.)按照从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顺序来介绍的。

课文是按照“引入”(1~3)、“介绍叙述”(4~10)、“评论”(11~14)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过渡段的有效连接,使文章层层推进.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朗读全文小组交流自己的意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性认识各类互联网现象,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会设计和分析调查问卷,增强研究的意识和葆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学习任务】1.搜集一些常见的或正在流行的网络用语,梳理它们的意思和来源。

2.设计一份关于电子阅读的调查问卷。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根据日常积累或借助网络,搜集“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并在学案上写出它们的意思,分类概括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学习任务二:如何看待在写作中使用网络用语呢?请你就网络用语在学习、生活中究竟该如何正确地使用,提出建议。

学习任务三:修改自己的调查问卷。

学习任务四:请分析下面两张数据图,写下你的发现和问题。

学习任务五:阅读《太可怕了!死亡率100%!很多人家里都有!》1.拟写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时间地点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方式采访问题2.修改文章标题【学习资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页“采访提纲”示例。

【作业设计】1.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

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材料三:2 月 21 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0 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

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年语文学案答案17、的歌会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要点提示: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

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5、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容。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容。

首先是一种写实: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6、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

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

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

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

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16的歌会21.踞和譬熹讳淳 2.xìng huì zuò 3.略4.略 5、(1)氛(2)矮(3)箍(4)习 6、D 7、D(A.应为“充满”;B.应为“选择组织”;C.删掉“培养和” 8、B 9、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对答;互嘲互赞。

10、细节描写、肖像描写。

11、工笔描绘,刻画细腻真实。

如同一幅人物肖像:面容、牙齿、衣饰,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12、(.1)即物起兴(2)提问对答17端午的鸭蛋1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9、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0、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

)12、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7端午的鸭蛋21)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第一自然段用总分的结构,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风俗。

(3)对家乡事物的难以忘怀是人类普遍的心态。

儿时生活中的事物在成年以后都会笼罩着一层异样的光辉。

(4)略(5)略一、1.C(zhè)2.略3.D(应为“技巧”)4.高邮作唐白居易元白除却巫山不是云清诗论 5.①把“不好”去掉。

②把“培养”去掉。

③把“使”去掉或把“通过看”去掉。

④“通过并讨论”改为“讨论并通过”。

6.示例:色彩缤纷的花园流连忘返意境深远的油画惊叹不已旋律优美的音乐听之动容7.五五孩子挂“鸭蛋络子”屈原8.头悬梁,锥刺股。

9.这段话平淡而有味。

一个普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别具一格。

淡青色的蛋壳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10.高邮18、吆喝自学解释下列词语。

19、招徕:招揽。

20、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21、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22、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23、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24、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25、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26、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27、吹嘘:夸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地宣扬。

28、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1、在作者看来,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2、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学习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4、学习第二部分。

作者从早写到晚。

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

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

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

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5、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6、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7、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第18课参考答案:一、1.C(zhè)1.A(bí)2.B(押秸)3.D7. 略8.总领下文。

9.从早到晚。

10馄饨挑子卖硬面饽饽声音厚实,词儿朴素,一点儿也不吹嘘11、因为各种吆喝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作者只要交代出叫卖者,读者就能体味到“没个停”的叫卖声。

作者对材料的剪裁得当。

12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

13、示例: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19、春酒1 参考答案一、预习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

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那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2、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方式表达出来的呢?明确:通过自酿八宝酒来体现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3、酒既然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是来写春酒的吗?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4、作者为什么选择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个生活场景来写呢?明确:印象深刻、有代表性、有家乡味(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三、重点研读,体会细节。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明确: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3、、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把“眼巴巴”去掉,会怎样?明确: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4、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