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属固态相变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过冷度较小时,两相的自由能差极小
GV kT
v
GV
kT
exp(
Q ) kT
• 界面迁移速率与两相的自由能差成正比, 随温度降低,两相的自由能差增大,新相 长大速率增加;
• 2)过冷度较大时
v exp( Q G )[1 exp( V )] kT kT
exp( GV )0 kT
1. 经典形核理论简介 在未饱和蒸汽中是不 可能形成液滴的; 即使在过饱和的蒸汽 中,也只有半径超过 r 的液滴才能是体系 的自由能降低,相变 的阻力为增加的界面 能 Gs 。
( G ) 0 r r r
• 称r﹡为临界晶核半径, 相应的△G为形核功 △G﹡。 • 按照Gibbs理论,只有 当 rr 2 ,使得 G G kT 的晶坯 才能稳定地生长。
• 式中, 3 n 4 。
αSn转变为βSn的 动力学曲线
βMn转变为αMn的 动力学曲线
2. 变温相变动力学
• 变温马氏体的形成量 f 与 ( Ms-Mq ) 间 的 关 系可以表示为 1 f exp[ ( M s M q )]
• Ms、Mq分别为马氏体 开始转变温度和淬火 加热温度; • α=-0.01。
完全共格相界
弹性畸变共格相界
半共格相界
ຫໍສະໝຸດ Baidu共格相界
2 惯习面和位向关系
• 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该晶面即称 为惯习面。 马氏体在奥氏体的(111)γ上形成, (111)γ既是 惯习面。 • 惯习面可能是原子移动最小距离就能形成新相的 面。 • 新相和母相之间的晶面和晶向往往存在一定的位 向关系,以减小两相间的界面能。
2 3 2 3
•
n 为母相在晶界上消失的原子数, n 为 这部分原子所构成界面的面积;σαβ、σαα分 别为α/β、α/α单位面积界面能。
2 3
(1)晶界形核
新相β在三晶粒相 交的棱边上形核
•新相β在α/α晶界上形核
新相β在四晶粒相交的隅角上形核
(2)位错形核
• • • • •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为有利; 较大柏氏矢量的位错促进形核的作用更为有效; 在位错结和位错割阶处易于形核; 单独位错比亚晶界上的位错对形核更为有效; 小角度晶界或亚晶界上惯习面选择性形核;
新相的成分和结构始终 与母相的不同; 母相不会消失。 A Fe3CII
3 共析转变 合金冷却时,由一种母相同时析出两 种不同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析转变。
4 有序化转变 固溶体中,各组元的相对位置从无序过 渡到有序的过程,称为有序化转变。
5 增幅分解 由一种高温固溶体, 冷至某一温度范围,分解 为两种与原固溶体结构相 同,而成分不同的微区的 转变称为增幅分解,可用反 应式表示为:
1.等温相变动力学
• Johnson-Mehl方程
3 3 N ln(1 f ) (4 / 3)G (t ) d t
3 4 f 1 exp( G Nt )
3
0
•
为恒定值的动力学方程,即有名的 N
Avrami方程
f 1 exp( Kt n )
二、固态相变特点
1.相界面
• • 具有不同结构的两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相界”。 按结构特点,相界面可分为:
共格相界 半共格相界 非共格相界
半共格相界上位错间距取决于相界处两相匹配晶 面的错配度。错配度定义为
(1)共格相界 式中a 和b分别表示相界面两侧的 相和相的点阵 所谓 "共格 "是指界面上的原子同时位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即两相的晶格是 常数,且a >a 。 彼此衔接的,界面上的原子为两者共有。但是理想的完全共格界面,只有在孪晶 < 0.05 ------ 共格界面 界,且孪晶界即为孪晶面时才可能存在。 0.05< <0.25 ------ 半共格界面 >0.25 ------ 非共格界面 (2)半共格相界 若两相邻晶体在相界面处的晶面间距相差较大,则在相界面上不可能做到完 全的 -一对应,于是在界面上将产生一些位错,以降低界面的弹性应变能,这时 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这样的界面称为半共格界面或部分共格界面。
马氏体与奥氏体的晶体学关系: {011}α’ // {111}γ <111> α’ // <011> γ
3.第二相的形状 与应变能的关系
比容差应变能-----新相形成时体积变化受到母相约束而产生的弹性应变能 比重 比容
完全共格相界的应变能
• 当沉淀相的切变模量 μ 较小时,球状沉淀相的应 变能最大,柱状次之,片状最小,若只考虑应变 能,则新相倾向于呈片状析出; • 当沉淀相的切变模量 μ 较大时,片状沉淀相的应 变能最大,柱状次之,球状最小,若只考虑应变 能,则新相倾向于呈球状析出。
1 ( G ) z 2 2 kT n n n
2
1 2
τ为Feder孕核期
kT 2 2 ( G ) [ n 2 n n
• κ为无量纲常数,数值在0.5~5之间。
4. 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G nGV n nE n
第一章
金属固态相变概论
第一节 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 一、 平衡转变 1. 同素异晶转变 纯金属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由一种结 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晶 转变。 若在固溶体中发生这种结构的转变,则称 为多形性转变。 F A
2 平衡脱溶转变
高温过饱和固溶体缓 慢冷却过程中析出第 二相的过程 特点。
GV kT
v exp(
Q ) kT
• 随温度降低,界面迁移速率减小,新相长大 速率随之下降。
五、固态相变动力学
• 研究新相形成量与时间、温度关系的学科为相变 动力学。 • 在相变临界温度 T0 以下的某一恒定温度下,随时 间的增长,新相形成量 ( 一般以体积分数表示 ) 增 加,这种相变称为等温相变。 • 新相形成量只是温度的函数的相变,称为变温相 变。 • 在不同温度保温进行相变的称为非等温相变。 • 相变的本质可能是等温的。
,可求得
3
8 3 Es n 9( GV E )
4 G 27 ( GV E )2
3
• •
•
1 ) σαβ 、 Eε 的减小,均使形核功降低,从而有 利于形核。 2 )若新相 / 母相的界面为共格或半共格界面, 由于界面能较低,影响形核功的主要因素为新 相的应变能。为降低应变能,新相趋向于呈片 状或针状。 3 )若新相 / 母相的界面为非共格界面,由于界 面能较高,影响形核功的主要因素为新相 /母相 界面面积。为减小界面面积,新相趋向于呈球 状。
4 )由于固态相变时,相变阻力较大,为 减小形核功,需使新相和母相间的自由能 差增大,这就需要增加相变的过冷度,所 以固态相变时的过冷度均较大,特别是无 扩散相变时过冷度甚至达到了几百度。
3. 形核率
G N z N exp( )exp( ) kT t
非平衡因子
• 晶面能较小的晶面,其法线方向的长大速 率较小,将在长大过程中扩展; • 晶面能较大的晶面,其法线方向的长大速 率反而较大,将在长大过程中收缩,以致 消失。
新相晶核的长大实质上是界面向母相 方向的迁移; (1)半共格界面的迁移 (2)非共格界面的迁移
扩散控制型长大
D C dx G d C C x
1 2
特点 :
新形成的微区之间无明显的界 面和成分的突变; 通过上坡扩散,最终使均匀固 溶体变为不均匀固溶体。 无需驱动力,且进行的速度极 快。
二、 非平衡转变
1. 伪共析转变 铁素体和渗碳 体的相对量随奥氏 体的含碳量而变, 故称为伪共析体。
2. 马氏体相变 经无扩散过程形成的、与母相成分相同的一种 组织。 3. 块状转变 在一定的冷速下奥氏体转变为与母相成分相同 而形貌呈块状的α相的过程。 4. 贝氏体相变 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 5. 非平衡脱溶转变 在等温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的 过程。恒温下析出的 β 相粒子保持细小、均匀分 布。
非共格相界的应变能
• 新相呈球状时,体积 应变能最大;针状次 之;片状时最低。 • 新相/母相相界为非 共格界面时,考虑到 降低相变时的应变能, 新相往往呈片状。
4.晶体缺陷的作用
• 大多固态相变的形核功较大,晶内存在的 缺陷对固态相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形成亚稳相
• 减少相变阻力
三、固态相变的形核
2. 固态相变的均匀形核
• 设新相晶核的原子数为n,则形成新相时的 自由能变化为
G nGV n Es nE
2 3
• GV 为每个原子母相转变为新相时的自由 能变化; • η为晶核的形状因子; • Es为单位面积界面能; • Eε为新相晶核每个原子的应变能。
•
由
( G ) 0 n n n
x x0
• 长大速率与原子的扩散系 数、新相 / 母相界面上母 相一侧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而与新相与母相间的浓度 差成反比。 • 温度下降,溶质在母相中 的扩散系数急剧减小,故 新相的长大速率降低。
晶界控制型长大
界面迁移速率
Q GV v exp( )[1 exp( )] kT kT
(3)其它缺陷形核
基体中出现层错,使结构近于沉淀相就容易促 使沉淀相形核。
四、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
• 新相晶核一旦形成后,将按照其自身相变 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长大。 • 若新相的成分不同于母相,则其长大的过 程必然伴随原子的迁移,扩散型相变、珠 光体相变、脱溶分解、贝氏体相变等均伴 有这种传质过程; • 若新相成分与母相的相同,例如马氏体相 变,则只需结构改变,而无需原子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