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的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相关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B、因果联系还具有时空上的相互依存性,因果联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 但不是所有的相互依存关系都是因果联系。如两种现象都由第三种现象引起,这两种现象之间就有着依存 关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所以不是因果联系。例如,闪电之后必然伴有雷声,但闪 电不是打雷的原因,闪电和打雷都是云层中正电与负电碰撞的结果。
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 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生产的发展,孕 育并推动了科学技术 的发展;而科学技术 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 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①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因果联系为客观事物所固有, 它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人们的因果观念不过是客观因果关 系的反映。
• 每一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代表 人物来实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些人物是 谁,又带有偶然性。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原来是必然的 现象转化为偶然的现象,原来是偶 然的现象转化为必然的现象。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转化。在生 物进化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
不能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其 中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 异因、多果多因、复合因果等。为了把握事物 发展的规律性,在分析复杂因果联系时,一定 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存在是我们从事科学研 究、 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就是要根 据结果探寻原因, 根据原因预见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 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 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 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 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 合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 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 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 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恩格斯
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的应用
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的应用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唯物辩证法在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理论,但是通过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科学家们能够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生物学中,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结果。
达尔文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提出了物种演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说明了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二、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唯物辩证法在经济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经济学中,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矛盾运动规律为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经济体制,供求关系、市场竞争、价格波动等都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唯物辩证法在政治领域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在政治学中,唯物辩证法所强调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理解社会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实质。
同时,唯物辩证法也为我们评价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不仅在科学、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认识到困难和挑战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有着特殊的情况和原因,从而更好地应对问题。
五、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唯物辩证法在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两大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两大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两大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真理认识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两
大特点:一是认识论的历史性,二是实践论的客观性。
一是认识论的历史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在实践中运用自身才能探索、理解和转化物质世界的活动过程。
它是人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整体,也是多智慧综合体的产物。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它表达了人们思维的变化趋势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二是实践论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指人们依据物质客观的存
在的现实世界、用自身认识活动来改造物质世界的行为过程。
它是物质世界与人认识活动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是客观实在和主观思维一体的综合体。
实践是落实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是人们了解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唯一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实践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它
既能体现真实存在的客观性,又能准确反映主观性的辩识观念和思想体系。
科学的认识论必须保持这种机构统一和功能统一,才能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真理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 科普
辩证唯物主义科普辩证唯物主义科普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体系的重要区别之一。
它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反对把事物的发展归结为外部因素的作用。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进行科普介绍。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物质第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意味着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2.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的,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革新和变革的过程。
4.实践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并且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渊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阴阳学说、古希腊的黑格尔哲学和德国的唯物主义哲学等。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真正成为科学的哲学体系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历史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哲学的确立。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现实意义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认识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的,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改造世界。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现实的基础,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在世界中的作用和存在,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可以通过感觉和观察而被认识。
它否认超自然和超验的存在,并将现象归结为物质及其运动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深化,提出了辩证法的概念。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认为事物是以矛盾为内核,并通过斗争和运动而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各种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以阶级斗争为驱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法则性,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深刻把握了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未来的前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等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思考。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首次将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存在,物质是世界的根本。
他们认为,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通过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
辩证唯物主义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相互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是促使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统一和斗争、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原理。
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
事物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
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相互作用,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斗争性。
统一性促使事物保持稳定,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关键原理。
事物的发展既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也有突变的质的飞跃。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质变,从而推动事物的进步。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和改变现实。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有助于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矛盾和斗争的分析,我们能够理解社会的变革和演进过程。
这为我们研究历史、预测未来提供了理论依据。
2、2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实践观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关注的现实和理论热点。
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重新恢复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前进。
与之相适应我国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公认的成果。
从 2001 年开始,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在原来的“辩证唯物论”部分加进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具有认识论、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因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纯粹自然界,也还包含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
但仍坚持物质本体论,反对实践本体论。
(一)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 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辩证唯物主义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范畴包括以下五对基本范畴:
1.内容和形式:这一对范畴表明了事物内在本质和外部表现的关系。
内容是事物内在的本质方面,形式则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方面。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形式。
2.现象和本质:这一对范畴表明了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实质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实质。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它的内在实质。
3.原因和结果:这一对范畴表明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4.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一对范畴表明了事物发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
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主导趋势,偶然性则是辅助性的。
5.现实性和可能性:这一对范畴表明了事物的当前存在状态和未来可能状态的关系。
现实性是指当前存在的客观实在,可能性则是尚未实现但有可能实现的事物状态。
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的状态。
这些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唯物辩证法则是安邦治国,创业兴家,咨政育人的法宝,也是治学、做人,做事,提升生活品位的法宝。
吾在过往的岁月中,在构建自我,在创业与生活的实践中,初步学用此法则,受益非浅。
吾望后人及至亲好友,认真领悟其意义,好好把握精神实质,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实现求生存求发展之目标,这是利国利民利已之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现实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现实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了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
和斗争的统一,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而且在实践中具有深远的现实
意义。
一、科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统一发展,提出了“物质第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
规律性,符合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客观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现象都是有条件地、相对地、暂时地
存在的,是一种总过程。
它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复杂的、
多样的,是由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
这些观点为科学研究提供
了理论指导,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二、现实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它强调了根据事物的
本质和矛盾的运动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提出了“实事求是”、“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等实践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实践检验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
识水平,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是密不可分的。
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编辑本段]唯物辩证法总说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个基本规律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
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核心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荣耀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孙**,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出色奉献。
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
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
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根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开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
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局部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展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平安作出了许多的奉献,成绩是肯定的。
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答复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前进和开展创新。
如何答复解决处理好这些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加以解决和处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中的活灵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解决处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统一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与现实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与现实意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观点,是人们对世界的最基本的哲学观点之一。
随着时代的不同,自然观也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和生存方式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时代人类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也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观特征。
本文所探讨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被称为马克思自然观的狭义表述。
它的理论本质是对对象、现实、感性的实践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对传统自然观的评析的理论,当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不是凭空捏造的,人类自然观的演化发展过程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下面主要阐述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关的自然观发展,不再赘述宗教,神话等唯心的自然观。
首先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本原”学说,即指构成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从本原而生,最终又回归本原。
世界各国的自然哲学家都对这一本原有自我的了解。
比如古埃及文明中提出万物起源于混沌的水;中国提出的五行学说和元气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元素论等。
虽然当时的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本原是一种或者多种物质存在,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物质观。
这一自然观已经是一种原始的唯物主义观。
这些哲学家们提出的元素虽然是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物质,但他们具有一般性,是从各种各样具体的物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并开始尝试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但是,由于时代发展和知识的局限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不免要用哲学的猜想和思辨来填补知识的空白,这种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的自然观,虽然正确的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故而是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
论辩证法的现实意义
论辩证法的现实意义生命是炫丽多彩,生活是五彩缤纷,但失意失落失败,伤痛伤感伤痕,常常伴我们而行,在世间要使生活生活会更充实、更有趣、更开阔、更有意蕴、也更甜美,需要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引导,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就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智慧之源,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能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的本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个社会的成员之间和各类群体(同类成员的集合)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对立和矛盾,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它们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社会)之中。
在某些情况下,各类群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甚至发生对抗,从而造成社会的动荡,还可能导致社会的质变;从哲学上说,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
和谐虽包含着与对立统一相同的质和量方面的差异,但这些差异的相容程度却大为增高。
在和谐社会中,虽然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但各种差异不能离开统一而独立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会破坏和谐。
首先,和谐具有统一性,只有存同去异,舍小异全大同,古人笔下的大同世界亦是如此。
只有这样整个社会就才能凝聚成一个团体,实现真正的和谐。
成员间才会舍小存大,才能目标一致向前看,彼此之间较易建立诚信和友爱,因此其成员之间的差异较小,对立和矛盾也主要是非对抗性的,因而有利于达成并巩固社会的和谐;其次是和谐社会必然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
由于和谐社会坚持民主和法治,会逐渐形成一种公共理性,作为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因此其绝大多数成员会自觉地服从公共理性,并尊重他人在民族、性别、职业、世界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保障其公民的权利,从而防止差异的扩大,减少因对立和矛盾导致对抗的概率。
唯物辩证法中量变质变规律,该规律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实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实质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认为心理现象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一观点强调了心理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人的心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 客观现实性: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
人们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地与外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社会性:人的心理活动不是生物性的,而是社会性的。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的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深受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3. 动态性:心理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它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4. 历史性:心理活动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5. 能动性: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实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认为心理活动是独立于物质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也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它不是将心理活动简单地归结为物理过程,而是强调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心理与生理、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实质观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
框架,它不仅揭示了心理现象的客观基础,也强调了心理活动的社会历史性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一观点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历史的、发展的认识。
在当代社会中,辩证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对实现社会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倡导全面发展的观念,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提倡均衡发展。
通过全面、均衡发展,不同领域的优势互补,使得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更加协调和谐。
比如,在经济领域,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实现经济全面发展,注重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社会矛盾。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注重历史的发展过程,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在社会和谐的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可以使社会的发展更具历史底蕴和文化温度,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倡导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
在当代社会,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倡导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权和未来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中汲取启示,倡导全面、均衡发展,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
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思想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什么是认识的直接现实性举个例子
什么是认识的直接现实性举个例子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
实践具有能动性,它是在人们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能动性活动,通过实践这个桥梁,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这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作用过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人们使用工具作用于客观事物,改变事物的具体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直接现实性活动是实践,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并且在实践中获得真理相认识,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的现实性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可见辨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性与现实性。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而上学,把辨证法应用于我们的实际学习工作。
比如说,在篮球训练中。
在篮球训练中,运动员既是训练的对象,又是训练的主体.掌握篮球理论知识、技术、战术,增强体质、心理、智力的适应能力,提高运动员的篮球运动水平,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只有通过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运动员的主动性,只有在教练员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引导和组织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练员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善于调动运动员的主动性,促进和指导他们训练.为了使运动员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练员在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使运动员明确训练的目的:训练的目的和动机紧密联系,动机是否明确直接影响训练的积极性,因此,在篮球训练过程中,要培养运动员从事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明确训练的目的和奋斗的方向,使运动员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调动训练的主动性。
2、采用启发式训练:训练的启发性表现在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运动员开动脑筋,善于思考、主动学习.因此,教练员在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启发训练,给运动员创造观察、思考、想象的机会,把运动员从只知模仿的被动机械模式里解放出来,努力使运动员具备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养成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这样才能
促进运动员积极思维,从而有效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教练员要以身作则:篮球训练中,教练员是运动员直接感知的对象,直接影响他们的品质,因此,教练员应以自己文明的语言行为,勇敢顽强,沉着果断,不怕困难的作风感染运动员,使他们在比赛中要积极进取,正确对待观众、对手、裁判以及比赛的胜负等。
对大学生而言,辩证唯物主义及其的现实性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指导我们怎样为人;怎样给自己定位、确立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怎样来处理这种关系;怎样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及其内在联系、树立什么样和怎样追求崇高的理想与信仰。
踏出自己人生的辉煌,实践自己最大的个人社会价值。
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还是要像毛主席的那句话那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反杜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