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一——地史学研究方法
地史学
地史学定义: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historical geology),它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它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质记录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分析地位:地史学是一门地球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地史古生物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被称为地质科学的三大支柱地史学综合了动力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阐明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在全部地质时期内的发生发展历史因此,它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应用的概念和方法涉及到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基本内容: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进行地层的时空对比,构成了地层学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构成了沉积古地理学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它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构成了历史大地构造学基本任务: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生物进化史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沉积发展史研究地史时期大陆和海洋板块的分布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运动史研究范围:对象—从地壳扩展到整个地球时限—地质时期—38亿年以后天文时期—46-38亿年具体资料—地层、化石、构造变动记录、古地磁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记录等主要方法:利用动力地质学关于地质作用、现象和产物的知识对地层进行分析,推论当时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
成为现实主义原则或将今论古原则利用古生物发展演化的知识,用化石确定其顺序及年代利用构造地质的知识,用地层的顺序、接触关系分析各区在不同的地质时代中的构造历史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地层层序的建立1 地层——即能以某种界面分开的、具某种相同特征的层状地质体。
指一切成层岩层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变质岩和火成岩(岩层——非正规术语)。
地史学
地层划分是指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依据是地层的物质属性。
岩性特征:岩石地层单位,生物特征:生物地层单位,生物时代属性和同位素年龄:年代地层单位。
3.地层对比的含义和方法?地层对比是指依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进行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年代或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岩石学方法:1)岩性组合法2)标志组合法3)地层结构对比。
生物学方法1)标准化石法2)化石组合法3)构造运动面方法4)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5)磁性地层对比4.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有哪些?1)岩石学方法2)生物地层方法3)构造运动面方法4)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5)磁性地层对比5.岩石地层单位的意义,岩石地层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相对一致或相近的岩层组成,有相对稳定的地层结构,单位大到小为群、组、段、层4级。
6.年代地层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的区别?年代地层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宇、界、系、统、阶、时带。
年代地层单位是由地层组成的物质单位,而地质年代单位则是地质时间单位,它们是严格对应的关系,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等。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群、组、段、层4级,年代地层单位有宇、界、系、统、阶、时带。
年代地层单位代表地质年代(时代),岩石地层单位是某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岩石(或地层)。
一个是地层,一个是时代,二都是相互对应的。
8.沉积相定义?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9.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标志相:能反应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
生物标识1)指向化石2)形态功能分析3)群落谷生态分析法,物理标识1)沉积物颜色2)沉积物结构3)原生沉积构造,岩石地球化学标志1)沉积物结构组分2)自生矿物10.主要沉积相类型?(1)陆地沉积相类型包括①冰川沉积②河流沉积③湖泊沉积;(2)海陆过渡沉积相,一般指三角洲环境;(3)海洋沉积相类型:①陆源碎屑滨浅海沉积②浅水碳酸盐沉积③深海、次深海沉积。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包括地质过程、地形发育、生物演化以及与地球环境有关的各种变化。
地史学涉及的时间尺度非常广泛,包括从地球形成开始到现代的各种地质、生物和气候变化。
地史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史学研究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的演化过程。
这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
2.地层学:地史学通过对地层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地质活动、气候变化以及生物演化。
地层学通过分析岩石层序和化石来重建地球历史的时间序列。
3.古生物学:研究地球上古代生物的化石,揭示生命演化的过程,以及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
4.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包括地震活动、山脉的形成、地壳变形等。
5.气候与环境演化:地史学还关注地球气候的演变,包括古气候的重建和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
6.地球科学的交叉研究:地史学与其他地球科学领域,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地球科学体系。
总体而言,地史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自然灾害、探索矿产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对地球科学的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章地史学
•地史学的研究任务包括: ①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形成和发展 的 生物进化史; ②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的沉积 发展史; ③研究地史时期大陆和海洋板块的 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演化历 史的构造运动史三个方面。
什么是古生物学的特征?
and
什么是地史学的特征?
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精细、直观、具体 intuitive concrete fine
地史地层学
(历史地质学或地史学)
地史地层学(地史学)
欢迎同学们选择了地质类专业, 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地 质知识和专业技能,预祝同学们将 来都能成为地质行业的优秀人才,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地史地层学
第一章绪论
1、 什么是地史学? 2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史学? 3 、我们如何学习地史学?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地史学启蒙时期(工业革命[1750]前;沧海
桑田、三定律,将今论古) 近代地史学建立阶段(18世纪末-20世纪 中;化石层序律、灾变论、相律,生物分 区,槽台,大陆漂移) 现代地史学形成与发展阶段( 20世纪中今;板块、新灾变论、层型、地球系统科 学) 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1921年辛亥革命今;李四光,黄汲清,第1本地史学)
地层层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地层层序律和 化石层序律来进行的。当我们对一个地区 的地层进行研究时,根据化石特征推断出 地层时代的相对新老,确立地层的上下关 系,再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建立地层柱 状图。
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
1. 翁文灏: 1926,首先命名了 燕山运动。 2. 来华美国学者 葛利普: 为中国地层地史的首轮总结人, 北大地质系教授; 发表了很多关于中国地层的著作。 3. 李四光: 中国地质学家, 古生物学家, 地质力学的奠基 人,北大地质系教授。 4. 黄汲清: 构造地质学家, 提出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1945); 5. 王鸿祯: 地史学家,武汉地质大学教授,地史学教材的 首编者。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学科,涉及地质、地貌、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史学的复习内容较为庞杂,需要系统地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地质时代、岩石分类、地球构造等多个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地史学复习的资料和方法。
一、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地史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按照地球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
复习地质时代时,可以从地质时代的划分标志、主要特征和重要事件等方面进行总结。
例如,新生代是地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地壳运动频繁、火山活动旺盛,同时也是哺乳动物迅速进化的时期。
复习时可以结合图表,对各个地质时代的特征和事件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岩石分类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复习岩石分类时,可以从岩石的成因、组成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总结。
常见的岩石分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沉积岩是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岩三大类。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等方式,加深对不同岩石类型的认识。
三、地球构造地球构造是地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复习地球构造时,可以从地球的层次结构、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其中地壳又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复习时可以结合地质地图和地震分布图,分析板块边界和地震带的关系,以及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四、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和生物群落变化的学科。
复习古生物学时,可以从古生物化石的分类、分布和演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可以分为化石遗体和化石痕迹两大类。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利用古环境重建技术,如古土 壤学、古气候学等,可以更准 确地还原古代地球的环境条件 ,为古生物地史学研究提供更 全面的背景信息。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古基因组学研究已经成为古 生物地史学研究的新热点。通 过古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更深 入地了解古生物的遗传特征和 演化历程。
古生物地史学发展趋势
古环境重建
通过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物的研究,推 断古代环境条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地球科学教育
学科交叉
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地 质学、地球化学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育普及
通过《古生物地史学》课件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地球 科学和古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靠性。
04古生物地史学应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古生物资源保护
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了解古代 生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为 现代生物提供保护依据。
古生物资源利用
利用古生物化石资源,开展科学 研究、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方 面的工作,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了解地质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为预测未 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的构造与演变
介绍地球的构造、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基本概 念,以及地球的演变历程。
地层学与古地理学
研究地层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 的演变和分布规律。
沉积学与古生物学
探讨沉积物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以及沉积环境 对古生物演化的影响。
古生物与地史学的关系
古生物演化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01
分析古生物演化与地壳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2、骨骼构造
外部构造:包括外壁、表壁和萼部。
内部构造:包括纵列构造、横列构造、隔壁、轴部构造。 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包括中轴 和中柱。
构造类型: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和轴部构 造组合,可分为四种构造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柱(中轴)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态特征;构成一定的群居;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
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原则
古生物的学名要遵循动植物命名法则。各级分类单元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话的文字表示。
属(各亚属)以上单位,用单名法,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用双名法,由属名+种名构成,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亚种采用三名法,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亚种名第一 个字母小写。 属以上的名字用正体,一属和属一下的单元用斜体。包括 命名者姓氏及时间的,后两者用逗号隔开。 不能确切鉴定到种的情况下,做特殊表示: sp.—未定种;sp.indet—不定种;ef—相似种或比较种; aff—亲近种;gen.nov.—新属; sp. nov.—— 新种
三、生物进化规律
生物进化遵循如下规律 1、进步性进化: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已经灭绝的生物不可能重新出现,已演变 的生物不可能恢复祖型。 3、相关律: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器官发生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4、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适应: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 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特化: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结果,使得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 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无变化,这种现 象叫特化 7、分歧:因生态条件、地理条件的变化是生物钟变化,有一个种 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过程。 8、适应辐射:多方向的趋异。 9、适应趋同: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 似的环境而形态变得相似。
辛存林地质学基础地壳的发展历史地壳的发展
第十二章地壳的发展历史[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史的研究方法;熟悉地壳历史的发展顺序和分期阶段。
重点:各地史阶段中的大地构造演化、古地理、古生物的重大事件;难点:我国地史上发生的重要构造运动及其对我国自然地理的影响。
研究地壳历史发展的科学,称地史学。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1.地球的起源2.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史3.生物发展史4.地壳构造运动发展史第一节前寒武纪的地史特征—太古宙和元古宙一、太古宙(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时间范围:泛指寒武纪以前的地质时代(距今36-25亿年),持续约11亿年。
地史特征:大气圈及水体缺氧。
海洋广阔,陆地小而不稳。
重力分异不充分,地壳薄弱,岩浆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普遍而强烈。
中晚期原始陆核形成。
(阜平运动)后期出现原核生物-原始菌、藻类。
二、元古宙(一)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距今时间:25-5.4亿年,持续19亿年地史特征:构造运动频繁,造成陆核扩大,形成原地台和古地台(吕梁、五台运动)藻类繁盛,并出现真核生物-绿藻。
叠层石普遍发育。
晚期出现第一次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
早元古代与中晚元古代沉积环境有很大区别:后两个时期水气圈中含氧量增加(贫氧环境);地台形成,因此形成分异较好的地台沉积盖层。
地球南半球形成冈瓦纳古陆,北半球散布一些地台。
(中国地台由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组成)(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19亿年,吕梁运动),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8亿年,晋宁运动)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19亿年)。
(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1.铁矿沉积了大量浅海相鲕状和肾状赤铁矿。
以河北宣化、龙关一带的宣龙式铁矿最为典型。
2.锰矿辽宁瓦房子式锰矿。
3.其他东海式磷矿、古潜山油田、大型菱镁矿床第二节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划分: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距今5.4-4.1亿年,持续1.3亿年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其中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最重要。
地史学简明教程
地史学简明教程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地球形成、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等。
地史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结果对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天然灾害预防和土地利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史学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地球演化史:地球从大爆炸到现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形成、结构、构造、岩石和矿物、化学元素等均发生了变化。
地史学对地球演化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地质时代划分、岩石圈运动、构造演化、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生物进化等。
2、岩石学和矿物学: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岩石和岩石圈的演化过程、形成和变质作用等的学科;矿物学则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的条件和环境、分布规律等的学科。
矿物和岩石是地球的基础构成部分,研究其性质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3、地貌学和地理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原因的学科,对地表地貌演变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环境演变和自然地理过程等;地理学则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关系,包括地理区划、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等方面,对人类和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4、地震学和地质灾害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起因、发生、传播和破坏等现象及其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关系的学科;地质灾害学则是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灾害,如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等,对预测、预防和减灾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地史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勘察、实验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远程遥感、计算机模拟和化石研究等。
其中,化石研究是地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根据化石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等信息可以推测出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和生物演化等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
总之,地史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地球历史提供了基础,对我们认识地球的物质组成、环境变迁和自然演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史学的研究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地史学》教案
第二编《地史学》教案一、《地史学》教学日历本课程学时数为18学时,适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专业使用。
教学特点为课堂多媒体授二、《地史学》详细教案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
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很强的学科。
二、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地层学(Straigraphy)——主要任务是对出露地表的层状岩层(含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对比,确定地质时代,进而建立其地质系统。
2、沉积古地理学(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分析和确定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恢复地史中的海陆分布,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
3、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al Geotectonic)研究地层的沉积和岩石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动植物群生物分区系性质以及古地磁研究指示的古纬度位置,再造古大陆海洋分布格局,探讨古板块漂移分合历史,岩石圈构造演化合地球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三、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和建立大致可划分三大阶段:1、地史学启蒙时期(18世纪末之前)本阶段相继建立了一些地史学概念。
地层叠覆律(Law of Superposition ):丹麦医生斯坦诺(N.Steno,1668)提出: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水成论:以德国萨克森矿院教授维尔纳(A.G.Werner)为代表。
首先总结出研究地层顺序的方法,建立起萨克森地区的地层系统,提出了全球性地层系统的概念。
火成论:以苏格兰地质学家郝屯(J.Hutton)为代表。
最早指明了岩浆岩脉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侵入接触(烘烤)关系;首次阐明了角度不整合现象的地史意义;提出了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现代合地史时期原则上不变的思想,即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Actualism )研究方法。
地史学1
第1-4章重要知识点一、1.地层叠覆律丹麦斯坦诺(N. Steno,1638-1686)于1668年最先指出,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后人称之为地层叠覆律(Law of Superposition)。
他还提出了原始侧向连续律(principle of original lateral continuity)和原始水平律(principle of original horizontality)。
2.原始侧向连续律3.原始水平律4.化石层序律18世纪末英国史密斯发现不同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各有不同,因此根据相同的化石来进行地层对比并证明属同一时代,这就是著名的化石层序律(Law of Faunal Succesion)。
二、1.沉积相沉积相是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沉积物)的原生沉积特征(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岩相”+“生物相”=“沉积相”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地貌单元,并以此和相邻的地区相区别。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沉积相”则是指自然环境的产物,即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3.沉积相模式沉积模式(Sedimentay models/ depositional models或相模式facies models及沉积相模式Sedimentary facies models)是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
是以图形或文字的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和概括的沉积相格局,并能有助于了解复杂的自然现象和作用过程。
沃克(Walker. R. G. 1967)认为沉积模式是“删除地方性的细节,而保留其纯粹本质上的东西(理论模式)”,所以沉积模式就是对于沉积环境及其产物及作用过程的高度概括。
4.瓦尔特相律德国学者瓦尔特(Walther, J. )很早(1893-1894)就提出了相共生原则。
后被称为瓦尔特相律(walther's law),他指出“相的纵向相序也是它的横向相带”,可理解为:“在没有沉积间断的条件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及相依的相,才能在纵向上互相叠覆”。
地史学概念1
地史学概念11.阐述××地质时代⽣物界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早古⽣代、晚古⽣代、中⽣代)前寒武纪⽣物界我国元古宙地层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微古⽣物化⽯群,多产于1900Ma以后的地层中。
中元古宙早期的藻类个体⼩(直径⼩于10),其膜壳较薄,纹饰简单。
距今1600-1050Ma阶段,开始出现膜壳较厚,个体较⼤,纹饰复杂或形状多样的类型,主要为原核⽣物,距今1050Ma开始出现了多种丝状藻、球藻,纹饰更加复杂,个体⼀般较⼤。
同时⼤量出现褐藻、红藻等⾼级藻类,以真核⽣物为主,除微体藻类之外,新元古代出现有⼤量的宏观藻类,⾁眼可见。
此外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量与蓝细菌类⽣命活动有关的⽣物沉积体——叠层⽯。
⽆壳的后⽣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南华纪全球冰期之后,典型代表为:伊迪卡拉动物群,标志着后⽣动物的真正出现,⽣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物演化史上的⼀个重要飞跃。
早古⽣代⽣物界早古⽣代⽣物界是海⽣⽆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代⼜称海⽣⽆脊椎动物的时代。
⽆脊椎动物以三叶⾍、笔⽯、头⾜类、腕⾜类、珊瑚及⽛形⽯最为重要。
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壳动物群——个体微⼩,具外壳的多门类海⽣⽆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物界⼜⼀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
寒武系底部的澄江动物群包括多孔动物门、⽔母动物群、腕⾜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等,证明了后⽣动物在寒武纪初期爆发式出现。
三叶⾍是继⼩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态分异明显,化⽯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的重要依据。
腕⾜类⾃早寒武世起⼴泛分布,在奥陶纪达到发展⾼峰。
头⾜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奥陶纪迅速发展,志留纪开始衰落。
珊瑚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志留纪达到繁盛。
晚古⽣代古⽣物特征:晚古⽣代⽣物界发⽣了重⼤变化,主要表现在:脊椎动物相继发⽣重要进化并逐渐征服⼤陆、陆⽣植物逐渐繁盛,改变了陆⽣的古地理景观、海⽣⽆脊椎动物丰富多姿,⽣物类别发⽣了重⼤改观。
1[1].地史学基本概念理论部分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第一节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沉积环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沉积相(facies)--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性相(lithofacies, petrofacies)--沉积环境特征在岩性特征方面的表现生物相(biofacies)--沉积环境特征在生物特征方面的表现相变--沉积相在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地质营力、过程和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现在或地史中,在原则上和质的方面都是不变的(J Hutton,1795,Theory of the Earth)现实主义原理(Actualism)或―将今论古‖--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C Lyell,1830,Principles of Geology,8--Uniformitarianism)―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第二节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学和生物学特征等1、物理标志(1)沉积物颜色 :◆大多数情况下,沉积物的颜色与其所含的色素类型及多少有关。
地史学总论期末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地史学: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标准化石:一般指那些数量多、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显著、在地史中延续时间短且易于保存和辨认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
他们可以用于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生物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时代相同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组合。
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称为相变。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相标志:反应沉积记录成因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各种标志的总和。
(物理相标志:岩性,层面构造,层理构造,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岩性包括颜色原生色次生色,成分,结构;层面构造包括波痕,侵蚀构造和暴露标志;重要的层理构造有交错层理,水平交错层理等等)岩层:成层岩石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 年轻沉积盖层的底部常含下覆岩石的成分或砾石.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 年轻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 地层与岩体的交界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交切关系原理:被交切的地质体总是老于交切它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
包含物原理:含有包含物的地质体的年龄总是年轻与他的包含物地质体的年龄。
古生物地史学总结
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对象:古生物学以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为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规律。
2、地史学: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
研究地史时期地壳和近地表的经历和变迁,阐明地壳发展历史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发展史和地壳运动发展史等。
研究对象: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指保存于岩层中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
大化石:利用常规方法肉眼就能研究的。
微化石:肉眼一般难以辨认,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
4、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结合。
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结合产生的。
古生态学;研究古代生物与无机、有机环境关系。
5、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
6、化石的形成要具备如下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条件。
7、石化作用可分为: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的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
炭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8、化石的保存类型可分为实体化石:指经过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又可分为印痕、印模、核和铸型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化学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9、古生物化石主要分类等级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9、种(物种)是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
10、化石种具如下特征:①共同的形态特征;②构成一定的群居;③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④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地史学复习要点.doc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面貌和发张规律的科学。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任务有:研究地史时期生物形成和发展的生物进化史;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的沉积发展史;研究地史时期陆、洋板块的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演化历史的构造运动史。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根据大小分为: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分子化石。
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
分歧(趋异):生物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条件而发生种的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
适应辐射:生物类群多方向的趋异。
适应趋同:适应趋同与适应辐射相反,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相似的性状。
灭绝:生物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
假灭绝:某种生物演变为新种而在地史中消失。
种系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生物灭绝,使总的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
地层叠覆原理(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 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即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则说明发生了构造作用。
海进: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超覆。
海退: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退却形成退覆。
磨拉石: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复理石:由深海浊积岩及其他重力流沉积综合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巨厚海相沉积岩套。
地史学总结
地史学总结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基本上包括以下三个部分:①地表层状岩石(含古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地质时代的确定和地层系统的建立(地层学);②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恢复地史中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沉积古地理学);③研究地层的沉积和岩浆岩石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动植物群生物区系性质以及古地磁研究指示的古纬度位置,再造古大陆古海洋分布格局,探讨古板块漂移分合历史、岩石圈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历史大地构造学)。
总的来说,地史学研究的中心都与时间有联系,可概括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演化史三个方面。
基本概念与方法地史学的研究对象——地层地层:野外见到的层状岩石(包括沉积岩地层、火山岩地层及变质岩)泛称为岩层,当涉及探讨它们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和组成填图单位时,就称为地层。
地层叠覆律(地层层序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地层之间的关系①平行不整合②角度不整合③侵入接触④沉积接触海侵超覆与海退退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当沉积盆地内海平面相对下降时,海水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称为海退。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地层划分:按照地层的各种属性(如岩性、化石、接触关系等)把剖面上的地层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的主要方法①构造学方法②岩石学方法③古生物学方法地层对比:将划分好的地层单位与邻近的或远距离的各个剖面做比较,论证它们在地层特征和层位上是否相当。
地层对比的主要方法①野外直接追溯对比②岩石相似性对比③古生物对比④地质事件对比⑤古地磁极性对比⑥同位素年龄对比地层单位:a)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b)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c)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d)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带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和古生物特征的组合,即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如何进行地史学研究
如何进行地史学研究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发展和地质演化的学科,它介绍了地质历史包括地质事件的时间顺序,这些事件相互连接,形成了地球表面现象和地球内部结构。
地史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地质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要进行地史学研究,需要以下的步骤和方法:1.收集地质数据:进行地史学研究需要大量的地质数据,包括地球化学数据、地貌数据、沉积物数据、地球物理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地质勘测、遥感技术等手段收集。
2.建立时间序列:通过对各种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地质事件的时间序列。
可以通过对地球中的岩层、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现象进行测量和分析,确定它们的年代,进而建立时间序列。
3.确定地质事件:在建立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确定和解释各个地质事件的性质和原因。
地质事件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岩石的变质和变形、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等。
需要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如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地球物理勘测、地貌学观察和模拟实验等,来确定这些地质事件的性质和原因。
4.研究地质演化过程:通过研究各个地质事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不同尺度和时间尺度上进行研究。
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数值模型、地质历史记录等手段来研究地球演化过程。
5.提出地质学假说和模型:通过对地质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地质学假说和模型,用于解释地质事件和地质演化过程。
这些假说和模型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和改进,进一步推动地史学的发展。
6.应用地史学研究成果:地史学研究成果对理解地球各个领域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根据地质数据和地史学模型来研究地震、火山喷发、天然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预测方法;可以根据地球演化过程来研究气候变化、生物进化、地质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地史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需要跨越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进行研究。
这一领域还在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地史学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某地质调查研究所实习时间: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地史学实习,旨在加深对地质历史、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实习内容:一、理论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系统学习了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质年代、地层划分、古生物学等。
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阅读,我们对地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地质年代划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野外实习1. 地层观察: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多个地质剖面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岩石、化石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
2. 化石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化石采集工作。
通过使用各种工具,如地质锤、镐头等,我们学会了如何安全有效地挖掘化石。
3. 野外测量:在野外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经纬仪、罗盘等工具进行地质测量,掌握了地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4. 地质剖面描述: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观察到的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化石种类等。
三、室内分析1. 化石鉴定:将采集到的化石带回实验室,我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鉴定,学习识别不同种类的化石。
2. 岩石鉴定:通过对岩石样品的肉眼观察、薄片观察等方法,我们学会了如何鉴定岩石类型和结构。
3. 地层对比:将野外采集的样品与实验室已有的地层对比资料进行对比,加深了对地层划分和年代的认识。
实习体会: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史学知识。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工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如化石采集、地层描述等。
通过独立思考和与老师、同学的讨论,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铁
校园植物, 谁先猜出拍摄地点?
银杏
猛犸象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2014-04
猛犸象
西伯利亚冰封3.9万年猛犸象: 保存完好毛发尚存
/1/269/269016.ht m
鼻子
脚
血液
披毛犀
剑 齿 虎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2014-04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现实类比法——
将今论古 + 历史发展的观点
(四)岩相古地理图
例:P376-378
四、构造历史分析
见P164~169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火焰山(2005-7-26)
黑色页岩
Type section, "Road River Formation", Tetlit Creek, Richardson Anticlinorium: black shale, siltstone, chert, silty dolostone and debris flow breccia containing chert clasts. ——Peel Plateau and Plain (Peel Region), lies along the northern Mackenzie Corridor in the NWT and Yukon
(二)岩相分析的主要根据
(P315)
1、生物化石 2、岩性特征和结构 3、特殊矿物
1、生物化石
指相化石——? 珊瑚——? 清澈温暖浅海 贝壳——? 滨海、滨湖 植物——? 陆地 苏铁——? 湿热 银杏——? 温和
(P315)
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群)
……
寒冷
猛犸象 披毛犀 剑齿虎 ……
P303
地层:
老——新
化石: 低级——高级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
(一)地3、古生物(化石) 4、标准剖面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
①根据沉积旋回 进行地层划分
②根据岩性变化进行地层划分 (不同的形成环境)
火山岩
砂、页岩含煤层
代表2个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一个是还原环 境和成煤时代,一个是地壳运动强烈和火 山活动时代。
2.地层接触关系
①地层之间 的不整合面 是划分地层 的重要标志。
②确定火成岩在地层中的新老顺序
喷出岩时代的确定; 侵入接触时代的确定; 沉积接触时代的确定; 岩体穿插时代的确定;
喷出岩时代的确定
喷出时代在P1后,P2前
侵入接触时代的确定
侵入时代在K后
沉积接触时代的确定
侵入时代在K前J后
岩体穿插新老顺序的确定
1、地层层序律 (地层三定律)
1)叠置律:“上新下老” 2)原始连续律:横向连续 延伸,逐渐尖灭
3)原始水平律:水平产状
P303
2、化石层序律
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 >10kaBP?, 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与文物相区别
(形成条件:硬壳、迅速掩埋、石化)
P309
化石层序律(化石顺序律):
不同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各不相同, 不同地区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 属于同一时代。
李保生等_地质学报_V81_2007_ 岭南东江流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新发现
温热 亚洲象 犀牛
水牛 ……
2、岩性特征和结构
(P315)
红色岩层——? 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 还原环境 干裂——? 滨海、滨湖 石灰岩——? 浅海
黄土高原: 黄土——干冷 古土壤——暖湿
3、特殊矿物
(P315)
海绿石——? 较深浅海 石膏、石盐——? 干燥 白云石——? 咸化海、瀉湖
(三)岩相分析原则
丹霞山_2004_01
石灰岩
科学网—石灰岩中的包谷地- 孟津的博客
石膏
柳园—哈密(2005-7-11)
石盐
黄土地层剖面
珊瑚
植物(羊齿类)化石
贝 壳
天津古海岸遗址博物馆 CNG200810
渤海湾贝壳堤未进行保护前照片 CNG200810
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
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
(二)地层对比
(P310)
同位素地层学
古生物 岩性 + 磁性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地层对比综合柱状图
地层对比
三、岩相古地理分析
(一)沉积相分类
海相
滨海相 浅海相 次深海相 深海相 三角洲相 泻湖相 港湾相
(P312)
海陆过渡相
陆相
河流相 湖沼相 冰川&冰水相 风积(沙漠、黄土)相 洪积、坡积、残积相 洞穴堆积相……
I>II>III
3.古生物(化石)
生物的演化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 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并且是不可逆的。
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 其相对新老关系,进而可以确定其相对的地 质年代。
化石是鉴定地层时代的重要依据。
标准化石
演化最快(地层中垂直分布距离短)、 水平分布最广的化石,对鉴定地质年代 最有价值的化石。
地史学一 ——地史学研究方法
如何解读地球这本史书?
一、地层学理论
地层——
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 P302 积物。 主要为沉积岩,也包括变质的和火山 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
与“岩层”的区别:
a)包括“堆积物”; b)具有时代概念,岩层泛指层状 岩石,没有时代概念。
P169
地层——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P310)
4.标准剖面(略)
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 面。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
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 面。
其中有种典型剖面即所谓层型。层型实际上也是指一定的标 准剖面,但却是专指地层单位(如震旦系、泥盆系等)或地层界 线(如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等)所依据的 典型剖面,换言之,层型是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所依据的地层模 式。 层型可分为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对其剖面选定有严格的要 求,首先必须具有全球性;剖面地层要连续;剖面出露要清晰; 构造要简单;剖面要容易接近,等等。例如,地层间的不整合面, 常常作为一个地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但作为层型,这样有 间断的剖面是绝对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