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发展新道路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
体育史第七讲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77-2008)(推荐完整)
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 (1977--2008)
一、体育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一)我国体育的调整与初步改革 1. 中国体育的三年调整(1977-1980)
拨乱反正:1978年2月的全国体工会 奥运战略初步形成:1979年的体工会,工作重点转移到体
育业务上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 1980年体工会,进一步完善该战略,确定了以竞技体育为 工作的中心 举国体制正式形成: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思想一盘棋, 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对举国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进行 全面、客观的分析)
(二)体育体制的全面改革
2. 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1995-2008)
◆ 体育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 见》,确立了20世纪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 路。
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 了以法治体的基本方针。
1998年,国家体委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提高 了体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
三.新时期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校体育改革 著名的扬州会议; 一系列关于体育卫生、体质健康、教学改革等制度的出台;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 关于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系列方案的出台
掌握这个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特点 (二)学校体育面临的新挑战
(三)新的开端 1996年亚特兰大:更上一层楼 2000悉尼:历史性的突破 2004雅典:再现辉煌 2008北京: 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
思考题
1.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 改革措施是什么?
2.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成 就是什么?
“以人为本”下体育发展方式转变
“以人为本”下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2-000-02摘要近代中国体育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举国体制”的指导下,中国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原来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体育大国,我们正在向世界宣布中国体育的强势回归。
现在,我们又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想,中国的体育正走在一条光明的大道上。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体育该走什么道路、应该怎么走、走向何方等等成了推动中国体育发展的绊脚石,本文主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简要说明了一下体育的三个分支,分别是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上中国的一枝独秀等等无一不显示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强势,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信心。
在这一举国欢庆的时候,一篇名为《中国民体质连降10年,青少年运动能力输日韩》的文章又把我们拉回了现实。
文章中说我们是竞技体育的金牌大国,我们也是国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国民亚健康比率在世界上高居前列的国家。
体育的功能是塑造健康优秀的公民,但面对全面素质不断下降的现实,作为竞技金牌大国,我们难道不该反思我们的体育发展战略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研究问题要从人们本身出发,也就是要以人为本。
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我国体育该如何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体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体育可分为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
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
关于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说。
浅谈北京奥运会后举国体育体制的发展方向
仅 拿 国内的三大运 动会来说 , 销到底有 多 大?北大 中 花 国体育 产业研究 中心 副主任何文 义告诉记 者 , 运会 投入 一 农 般控制在 2 亿之内, 像今年的农运会 , 大概要投入 15 . 亿左
高等教育
浅 谈 北 京 运 会 后 国体 育体 制 的发 展 方 向 奥 举
饶 国栋
( 中共 江西省党校 ( 江西行政 学院) 江西 南 昌 30 0) , 303
摘要:1 5 枚金牌、0 枚奖牌是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取得 的傲人成绩 , 10 超过美国列金牌榜 第一, 但人们对这 成绩背后谈论最多的是举 国体育体制带来的成效。体育人士都清楚中国只是体育大国, 还不是体育强国, 我国群 众体育基础还很薄弱, 想成为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要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体制。当然举国体 制还是有 自己的优势, 但更应发挥市场作用发展体育产业 , 发挥政府作用做强体育事业。 关键词 : 京奥运会 ;举 国体 育体 制 ;市场经 济体 制 北
体校到省级体校再到全 国体工大队, 一应俱全, 还有一条龙
的运动会 , 运会是选 材 , 城 全运会是 练兵 。
、
市场经济体 制 改革契机 从 18 年美国洛杉矶许海峰第一枚开始, 20 年奥 94 到 00 运会 中国第 一次在金 牌榜 中进 入 前三 , 国体 制 功不 可 没 。 举 当时中国国力较弱 , 以只能靠政 府之力推动发展竞技体 所 育。在整个国家尚未摆脱计划经济的背景下, 体育事业的设 立自 不能 在外 。20 年雅典 奥运 会后 业 内 已普 遍 认为 中国 04 竞技体育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 , 而普及远远不够, 精英体 育和群众体育完全脱节, 进行体育市场化改革 的呼声已经非 常高, 体育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 因为中 国竞技体 育承担 着金牌 的政 治任务 , 以改 革 开 所 放 3 年来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一直延续下来 , O 虽然中间也 经过机构 精简等改 革 , 并 没有 触及 根 本 。与此 同 时 , 在 但 早 19 年 中国便 已确 立 了市 场经 济 体 制 , 中 国 的体 育 管理 92 而 体制直 到现在都还停 留在计划 经济 时代 , 体育领 域 的改 革 远 远落后于其它领域。当 20 北京奥运会徐徐落下帷幕 , 08 是 中国体育市场化改革大幕拉开的时候了。 “ 判断一个 体制需 不需要改革 , 几个标 准 , 有 一是 符不 符 合体育发 展规律 。体 育发展应 该是推 动人 的全 面发 展 , 民 全 体育、 大众体育肯定不能忽略。而现在的体育管理体制并不 能很好 地提高人 民体 质 。二 是这 种 体制 符 不符 合 市场 发 展 规律 , 有没有效 益 。当然 , 运会 对 中 国 的提 升很 难用 钱 来 奥 衡量, 但当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到现在 的水平, 我们也应该 考虑 到经济效益 。中 国体 育 的发 展 已经 不符 合 市 场经 济 规 律, 我们的投入 和产 出不 成 比例 。北 京体 育大学 教授 林显 鹏 ”
竞技体育
前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体育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给体育事业提供了更大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雅典奥运会任务的圆满完成与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标志我国竞技体育已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
中央做出“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战略部署,并要求“密切跟踪世界竞技体育新动向,结合我国实际,科学部署竞技体育发展战略”。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未来五年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展开研究,目的就是探究竞技体育的本质和走向,力争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今后五年,我国竞技体育能否继续辉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下两个方面十分重要的:一是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备战与参赛任务,二是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中央8号文件明确了“我国竞技体育以重大国际比赛,特别是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的基本定位。
参加奥运会是一项周期性的重大国家项目或工程,把备战奥运会作为全面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实力的重大工程统筹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十一五”期间竞技体育的第一重点就是备战和参加第29届奥运会。
我们要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后效应,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把全民健身作为打造“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普及和推广科学健康的健身知识,推进体育生活化进程。
其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强调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竞技体育改革是巩固和发展成果的根本措施,是解决竞技体育运行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而且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化改革将为竞技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3.31•【文号】•【施行日期】2019.03.3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2019年3月31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推广冰雪运动方面取得不小成绩,但与世界冰雪强国相比,仍存在竞技水平不高、群众参与面不广、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发展任务艰巨繁重。
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备战工作,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明确备战任务,普及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落实条件保障,努力实现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党对冰雪运动发展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发展正确方向,把党的建设贯穿工作全过程。
——坚持改革创新。
加快改革步伐,更新发展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环境,构建起上下贯通、横向联系、运转有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冰雪运动发展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
找准突出问题,补强薄弱环节,明确目标要求,改进工作方法,集中力量攻关,逐个逐项突破,有效破解制约冰雪运动发展的瓶颈难题。
——坚持统筹推进。
注重当前、兼顾长远,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全面提高冰雪运动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2年,我国冰雪运动总体发展更加均衡,普及程度明显提升,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冰雪运动影响力更加广泛;冰雪运动竞技水平明显提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目参赛,冰上项目上台阶、雪上项目有突破,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益完备。
论“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适应的体育管理制度 ,这是体育事业 与本 国社会 经济制 度协 调 发展 的根本体现 。回顾半个 多世纪 以来我 国体育 的兴 衰起 落 , 就会清晰地看到 ,体 育的发 展与社会 经济 的兴衰 有着丝 丝入扣 的联 系。旧中国 。内忧外 患 ,民众 体 质渐 衰 。被 外 国人辱 为 “东 亚病夫”,体育事业 也 一蹶 不振 。在 旧中 国废墟 上建 立起 来 的 新中 国,一穷 二白,百废待兴 ,困难 重重 。体育 无根 无蒂 ,举步 维 艰 ;各运 动项 目的竞技水平相形见 绌 ,在 国际体坛 上毫无 地位 , 这和 当时一个有 着几亿 人 口的泱 泱 大 国极 不相 称。在这 种特 定的历史背景下 ,我 国竞技 体育 采用 了集 中有 限的人 力 、物 力 和财力来推动 国家体育事业发 展 的战略 ,在理论 上形象 地称 它 为“举 国体制 ”。…
Vo1.28 No.1
山 东 体 育 科 技
Shandong Sports Science& Technology
维普资讯
2006年 3月
March 20o6
论 “举 国体 制 "对 我 国竞 技 体 育发 展 的影 响
沈 晔
(浙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范大学体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举 国体制”是我 国在 特殊时期 ,根据 国情 ,顺应体育发展 而采取的一种体 育管理制度 。随着我 国改革 开放 政策厦社 会主 义 市场经济制度 的建立和逐 步完善 ,“举 国体制”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的方面凸显 出来。“举 国体制”何去何从?要 以 2OO8年 北京奥运 会为契机 ,继续发挥“举 国体制 ”的优势 ,也要 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新的起点 ,不失时机 ,加 大体 育制度创新 力度 ,建立和 完善与社 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相适应 的 ,符合体育运动规律 的,更加科学 、更有 效率 的体 育管理制 度 ,实现 由体 育大 国向体 育强 国的历 史性 跨 越 。 关键词 :举 国体制 ;体 育制度 ;竞技体育 ;中国 中图分 类号 :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840(2006}01—0035—03
我国“举国体制”的回望及其在北京奥运后的发展走向
段配置体育资源 , 在管理 、 训练 、 竞赛 等各个方面形成全 国一
体 化 。经过 半 个世 纪 的 发 展 , 国体 育 “ 国 体 制 ” 成 了 一 我 举 形 个 由各 级 体 委 为 中心 的 管 理 体 制 、 专 业 运 动 队 为 中 心 的 训 以
“ 国体制”这一在我国实行了近 6 举 , O年 的 体 育 体 制 , 在 我 国从 零 开 始 的竞 技 体 育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起 到 了 举 足 轻 重 的 作用 , 尤其 是 在 2 0 年 北 京 奥 运 会 上 , 国竞 技 体 育 取 得 了 08 我 前所未有的成绩 , 多人 为“ 国体制” 掌 叫好 , 很 举 鼓 也有 些 人
第 3 第 1 2卷 期
20 10年 1月 பைடு நூலகம்
浙 江 体 育 科 学
Z ein p r S i c hja gS ot ce e n
Vo1 2, o .3 N .1
J n., 0 1 a 2 0
文章 编 号 :0 3 2 (0 0 0 0 10 1 0 _6 4 2 1 )10 0 3 1
・
体育社会学 ・
我 国“ 国体 制” 回望及其 在北京奥运 后 的发展走 向 举 的
韩 玉姬 王 洪 砷。 ,
(.戈 都 中 医 药大 学 体 育 学 院 , 1 四川 戎 都 6 1 3 ;.成都 体 育 学院 体 育 史 研 究 所 , 1 17 2 四川 成 都 6 0 4 ) 10 1 摘要 : 文章 对我 国“ 国体 制 ” 举 的发 展 历 程 进 行 了 简要 回顾 , 对 这 一 体 制 在 北 京 奥 运 会 后 所 引发 的 各 种 争 论进 行 了 并 分 析 , 此 基 础 上对 “ 国体 制 ” 北 京 奥 运 后 的 发 展 走 向进 行 了理 论 探 讨 , 在 举 在 以期 为 我 国体 育 体 制 的 完善 提 供 一 定 的
论中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
论中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摘要]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依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哲学观点,对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发展设想。
[关键词]举国体制奥运会竞技体育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1金、21银、28铜、共100枚奖牌的好成绩,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在被问及这是不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发挥效力时,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表示,51块金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举国体制”是有效的。
然而体育举国体制背后巨大的经济投入和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
一、“举国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活动实行以国家机构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即国家管理型体制,由国家一家来办竞技体育,社会基本上不参与。
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集权于体委,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对保证部分重点项目优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举国体制面临的困惑1.由举国体制管理特点决定的困惑举国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政府包办一切,极大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进程,削弱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
国家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经费,排斥了竞技体育的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市场经济下举国体制的困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兼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计划存在缺陷。
政府无法完全把握经济运行信息,政府的利益无法体现中性原则,政府缺乏高效的激励机制,政府的决策可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第二,市场存在缺陷。
市场垄断可以扭曲市场行为,使资源效率降低。
市场经济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公平化问题,相反却有恶化收入分配差距的倾向。
举国体制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与思考
举国体制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与思考作者:周长根苏绍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8期周长根1,苏绍会2(1.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安徽芜湖 241000;2.蚌埠学院体育部,安徽蚌埠233000)摘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重要保证.为此,笔者透过2008年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所取得的辉煌展开理性思考,分析存在的问题,力求突出举国体制的综合效益,不断完善我国体育举国体制,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发展.关键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群众体育;完善;发展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4-0089-022008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成果得以充分展现,它不仅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对体育由衷的热情.这也说明“举国体制”有其存在的价值,充分体现了我国基本国情下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之所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背景下的辉煌背后渐渐显露出运行中存在潜在的不完善,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如:金牌战略的辉煌成绩和公共体育设施的极度匮乏,金牌强国与国民健康素质不高的不协调性等等.有识之士会问:竞技体育的目的、宗旨到底是什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一直以来是我国体育工作经久不变的基本准则.金牌要拿,但国民的体质与健康同时也要提高,虽然强调“国民健康”并不等于无条件地全然否定奥运金牌的价值,但中国的竞技体育的高昂激调,却是在有意无意掩盖了国民身心健康这个事实上日益严重的问题.在举国体制下如何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是要解决的重要课题.1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背景下的发展和辉煌“举国体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1979年之后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在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选择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直到80年代末“竞技体育优先”的思想一直占居主导地位.[1]这个时期我国就确立了以奥运金牌为目标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使“举国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竞技体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在25届和26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居金牌榜第4位.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跃居奥运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三位.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榜第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跃居奥运会金牌榜第一位、奖牌数第二.2012年伦敦奥运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2]如今,我们的竞技体育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同时也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中华民族东方雄狮的风采,我国的竞技运动实力已经大大超过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2 北京奥运会后举国体制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2.1 借助奥运前后效应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现代奥运会创始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曾提出了“体育为大众”的口号,他把大众体育看成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促进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同时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我国,有一个现象,就是每次重大竞技体育比赛前后,都会掀起群众体育的一个新热潮.北京奥运会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会让更多的人关注体育、热爱体育,奥运前后效应将有力地增强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普及大众健身科学知识、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进程.社会发展是“社会以一定的活动内容与方式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进步过程,是反映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过程”.[3]群众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利用北京奥运会前后效应以及全民健身日启动等重大时间节点掀起群众体育运动高潮,组织开展有规模、影响大、示范性强的全国性群众体育活动.借助奥运前后效应这一历史契机,全力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9年7月9日上午10时,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科学健身,全民健康”全国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为营造体育健身科学化、生活化氛围,不断形成群众参与面广、有特色、品牌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同时,加大了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力度,使体育热、健身热充分融入到全国掀起的奥运热之中.2.2 继续推进全民健身工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体系就目前来看,我国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群众体育活动的松散、无组织的状况发展将被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系列化的活动所代替.群众体育法规体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的法规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也将得到逐步完善.运动讲科学将成为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指导自己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人们根据自己的年龄大小和身体健康状况安排体育活动的强度,密度和运动量,在群众体育中建立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大力举办全民健身科学大会,搭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保障平台,编写出版体育健身科普读物,采取积极措施,倡导各地创新群众性体育竞赛和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健身项目以及锻炼方法.就群体工作的重点、热点问题,以及重大工作征询专家意见,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使群众体育活动的科学化程度达到了一个新水平.2.3 健全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群众体育作为我国的一项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三缺”现象依然存在,投入与需求差距较大.而原本有限的体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又出现了局布不均衡,过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占我国人口65%左右的广大农村所拥有的资源极少.用于高消费的体育场馆所占比重较大,而便于开展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中小型场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4]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三边工程建设步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群众体育公共物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注重区域体育、城乡体育统筹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群众体育保障措施,逐步健全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2.4 完善群众体育组织与社会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体育组织在开展群众体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全民健身运动事业的不断深入,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将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而不断完善,城市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经营性体育场馆,健身、健美和各种体育项目的娱乐性俱乐部.为推动群众体育深入社会,进入家庭,应在县和城市的区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广泛建立多种项目、各类形式、不同规模的社会体育指导站、点和俱乐部.社会体育人才是我国开展群众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群众体育开展、普及离不开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参与和指导.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少指导率低,又难以发挥其作用,制约其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报酬问题,大多是义务的,自身地位和他们的劳动价值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承认.二是宣传力度不够.随着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不断深入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的实施,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将会蓬勃发展.2.5 构建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机制,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不能仅仅用价值取向界定体育诉求,关键是体育资源的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体育资源配置与开发需要国家政策,建立健全各地市大型竞技体育场管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长效机制.同时转变体育价值观、丰富体育项目内容,把蕴藏在民间的体育资源进行挖掘.推进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为推动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事业做了示范.如山西的“大运体育走廊”、“一县一中心、一乡一广场、一村一场地”;宁夏的“体育下乡、篮球进村”;湖北的“两打两晒”工程;天津的“五个一工程”以及江苏的“万村工程”等,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规范化、有序化,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体育资源,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实现群众体育的发展,必须要发展群众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把群众体育运动推向市场.其目的就是更好地发展群众体育运动,使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实现生活化,从而为大众健康、和谐地生活服务.[5]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产业将获得较大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产业化规模也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家庭体育消费将大幅度地增长,群众体育消费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将获得逐步释放.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并逐渐成为现实行动,向体质与健康投资,由此带来的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表演等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将大大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3 结语举国体制使中国体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同时也将对群众体育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北京奥运会后,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未来中国体育的价值、任务、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非常关心,对举国体制、协调发展、政府角色等重要问题也非常关注,如何实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一直是体育工作发展的重点.而中国体育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组成部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过去是、今后仍然是中国体育的重要价值所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体育完成了历史使命,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9.29讲话精神,明确发展方向,树立发展信心,以新的起点,迈出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坚定步伐.——————————参考文献:〔1〕杨树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J].新华文摘,2003(9):11.〔2〕周学荣,谭明义.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7):12.〔3〕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靳厚忠.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4〕徐维克.转型期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4.〔5〕韩丹.中国群众体育路在何方[J].体育与科学,2004(25):2.。
中国体育发展常态模式的探讨
中国体育发展常态模式的探讨【内容摘要】通过对举国体制体育发展模式的特点分析,提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市场机制相结合,对中国精英运动转向社会化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举国体制体育发展模式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现今各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很难说清某个国家整体的体育发展采用的具体是哪种模式。
这是因为,体育发展至今,不同的项目已经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和自身发展进步的相应成熟模式。
讨论某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要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分析。
众所周知,国家体育的发展模式有“举国体制”、“市场体制”之分。
“举国体制”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1]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
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对应的“市场体制”指的是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经费及其它费用由市场行为来筹集。
但是只有少数职业化程度高、商业化程度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大多数的其它体育项目,最后还是要靠政府的支持。
“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是一种互补关系,应该把这两种体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常态模式。
单纯追求“举国体制”发展体育,或者过分迷信体育的“市场体制”,希望体育事业完全交由市场来培育和发展,都是不合适的。
体育一方面具有健身、促进人类健康及提高人类运动技能的作用及目的,但同样具有政治目的,现今讨论体育事业,更多的看重的还是体育事业的政治目的及政治作用,反应到现实社会,就是通过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体育成绩来证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时候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可见,我国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除去体育的健身目的与作用,其政治目的与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从2008到2022_“北京双奥会”我国体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时代特征
从2008到2022_“北京双奥会”我国体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时代特征引言:体育在一个国家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体育政策扮演着推动国家进步、加强国民体质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从2008到2022:‘北京双奥会’我国体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时代特征”。
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对中国而言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功。
为了顺畅举办这项盛会,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体育政策,包括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全民体育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宁培育优秀运动员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还能够激励国民热忱体育、强身健体。
2. 2008年以后:全民健身政策的提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国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全民都应该参与运动、强身健体。
在奥运会之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全民健身政策,以推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
这项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推行体育事业改革和进步,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增加体育设施供给,丰富体育文化内涵,激发全民健身热潮。
中国政府花费巨资建设了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同时实施了一系列的全民健身活动,鼓舞人们乐观参与体育练习。
3. 2015年:进步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政策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关注体育产业的进步。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体育产业进步增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这一政策旨在推动体育产业的进步,增进体育消费,提升中国体育竞争力。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鼓舞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进步、加强知识产权保卫等。
这一政策的出台增进了中国体育产业的迅速进步,增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设。
4.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作为奥运史上首个“双奥会”,2022年冬奥会将再次在北京举办。
这一盛会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政策的演变。
中国政府在备战冬奥会的过程中,加大了对冰雪运动的支持,鼓舞人们乐观参与冬季体育运动。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法规类别】体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体政字[2000]079号【发布部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日期】2000.12.15【实施日期】2000.12.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体政字[2000]079号2000年12月15日)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
发展体育事业是关系到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大事。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体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国民体质普遍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竞技体育发展快速,在世界体坛已经拥有一批优势项目,总体实力处在国际体坛的前列地位。
体育设施显著改善,部分场馆达到国际标准。
体育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体育市场正在形成。
体育国际交往日益扩大,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作用不断提升。
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中渐显活力,体育发展势头渐趋强劲。
2.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不高,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仍然是制约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还处在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竞技体育的基础项目水平不高,总体实力也尚需加强;新的体育体制有待完善,新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
3.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
我国体育事业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方面,是世界公认的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仍待加强,任务更加繁重。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发展新道路——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
维普资讯
20 年 3 08 月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 AL SCI ENCES
M a . 2 08 r, 0 Vo .6 11 No2 .
第 1 6卷
第 2 期
举 国体 制下 的 中国体 育发展新 道 路
以北 京奥运会 的举 办为契机 常加杰 ( 口师 范学院 体 育 系, 南 周 口 4 6 0 ) 周 河 6 0 1
过于集 中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开始暴露出来 。这些 弊端 主要表 现在 : 首先 , 由于政府包办一切 , 统得过死 , 严重束缚 了下级 的 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 束缚 了下级 的智慧和进取心 , 也极大 阻 碍了社会办竞技体 育的进程 , 不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 , 抹 杀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 ,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 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背道而驰 。其 次, 底子薄 、 社会基础条件差 、 经济不发达 的现实 , 使得政府办 竞技体育在财政上不堪重负 ,在一定程度上 束缚 了竞技体育 的发展 , 无法有效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 的体育文化需要 。 政府 的 包办造成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脱节。众所周 知 , 育具 有两重性 : 体 其一 , 体育是社会 主义 精神文 明建设 的
摘 要: 竞技 体 育 的举 国体制 是我 国社会 转 型 时期 的合 理 选择 , 但在 市场 经济 的 大环境 中 , 种体 制 出 这
现 了弊端。当前 , 20 年奥运会来临之际, 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改革措施应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 , 在 08 我 首先 是有必要仍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 , 其次是转 变政府的管理职能 , 保证 竞技体 育资金的落实, 再次是进一步调
体育作为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 , 多强调其政治功能 , 过 必然 会限制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发挥和拓展 ,因此 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 ,从而给竞技体育带来诸 如国家负担过重 、 经费投入不足 、 缺乏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等 弊端 。再次 , 有些竞赛 的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 “ 协议计 分”、 双计 分制”等 , “ 已经在过去 的三届 全运会 中发挥 了很
“举国体制”——走在体育中的“计划经济”
在这样 动荡 不堪的背 景下成 为四万 万人大 国的执政党 , 处境 就如 同大海 里 的 ~ 页扃舟 , 随时可 能被大 浪吞 没 。 在 国内怎 么样 能遏制 通货 膨胀 , 恢 复生产 , 把 经济 形势 稳定 下来 , 站稳 自己的脚 跟 ; 在 国际上 怎么 能顶住 西方 国家 的打压 封锁, 扩 大 自 己的影 响力 , 巩 固 自己社 会主义 国家 的地 位 , 中 国共 产党和 新 中国 面 临着 巨大 的 挑 战。
经 济 与社 会
啊
I
‘ ‘ 举 国体 制 ’ ’ 一 一 走在 体 育 中 的 “ 计 划 经济”
李 维嘉
( 长 安大 学) [ 摘 要] 举国 体制 是指 以 国家 利益 为最 高 目标 , 动 员 和调 配全 国有 关 的力量 , 包 括精 神意 志和 物质 资 源 , 攻克 某 一项 世界 尖 端领 域或 国家 级 特别 重大 项 目 的工作 体系和 运行 机制 。 计 划经济 体制则 是指 以国 家指令性 计划 来配 置资源 的经 济形式 , 也被 称 为指令性 经 济。 两 者概念 不 同但本 质上 却有很 大的相似 之处 , 本 文 将 从几 个 方面将 这 两者对 比分 析 。 [ 关键 词] 举 国体 制 计 划经 济 体制 中图分 类号 : F 0 4 5 . 5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 2 0 1 4 ) 1 2 — 0 2 7 5 ~ O 1
展 的成果 , 享 受到经 济发展 的改变 , 才 能在稳 住大海上 漂着 的小船 , 巩 固中 国共
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 中国健儿进人了金牌榜前三的行列, 2 0 0 4 年雅典奥运会中 国代表团以3 2 金坐上了奖牌榜第二的交椅。 2 0 0 8 年北京奥运不仅圆了国人的奥 运梦 , 同 时奥运健 儿在 自己的土地 上展示 出极佳 的竞技状 态勇夺 奖牌榜第 一 的 桂冠。 从新中国成立时体育百废待兴, 到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高居金牌榜首位, 中国 的竞技体 育在半 个多 世纪时 间内 , 从基础差 、 底子 薄到跃 升至世 界“ 第 一集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 的核心是教育 , 这一点并非 为大多 数人所理解。1 国际奥委会 主席萨马兰奇在 为《 l前 奥 林匹克运动》 教材作序 时说 : 离开 了教育 , “ 奥林匹克 精神就失去它的意义” 。 北京奥运会为我 国发扬 奥林 匹克精神 , 普及奥林 匹克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奥林 匹克精神 的内涵 】 十分丰富, 它包括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各种活动 的全过 程; 集中体现为友谊、 团结、 和平、 进步、 公平、 公正、 民
蒋 志伟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体育 系, 武汉 4 00 ) 325
摘 要: 现代奥林 匹克运动会 不仅 是 当今世 界上历史悠久 、 规模 宏大和水 平最 高的综合性 国际体 育竞赛 , 而且也是影 响
深远、 参与人数最 多的社会文化 活动。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我 国的政 治形 象、 经济 效益、 文教发展 和科 技进 步都产 生 了
一
、
发 挥 了体 育 的各 项 功 能 。 新 了大 众 的 体 育 更
观念
体育是一种复杂 的国际文化现象 , 它具有教育和 文化的二重性。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强调 了体育的教育 作用 ; 同时也强调 了它 的文化作 用 。 奥林 匹克 宪 [《 3 章》 出:奥林匹克运动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 指 “ 育融合起来 , 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 发挥 良 好榜样 的教 育 价 值 并 尊 重 基 本 公 德 原 则 为 基 础 的生 活 方 式 。 [ ” 】
体育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 已为体育理论界所共识 。
但往往把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混为一谈 , 其实体育的本 质功能就是教育、 健身和娱乐 , 这是任何一种体育形态 所共有 的。而我们通常所说 的其他社会功能, 如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等等只是利用体 育来 发挥其作用 , 以 在奖牌总数方面中国以 10枚居第 2位 , 0 实现了历史 达到某种 目的, 我们可把它们称之为体育 的非本 质功 性的突破。这与我 国科学家们 的在体育科技上的努力 能。北京奥运会使体育 的各种功能有了发展 的空 间, 奉献是分不开的。北京奥运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 将体育的各种功能尽情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北京奥运 科技的发展 , 也推动 了后奥运时期体育科技的发展 。 1科技意识普遍增强 . 会将奥运 的精神近距离地展 现在 中国人 民面前 , 对于 我们加深对体育的理解 , 增加对 奥运和体育 的感性知 收稿 日期 :0 1 0 2 l — 6—1 5 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构建新的举国体制,实现中国体育事业的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
构建新的举国体制,促进中国体育事业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无与伦比”的北京2008奥运会已经结束,声势恢弘的开闭幕式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51枚耀眼的金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力量,也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人们被一遍又一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被耀眼的红旗、黄星、祥云和火焰振奋得热血沸腾、激情迸发。
但16天节一样的日子嘎然而止之后,国人也进入了总结的思绪和反思的远虑之中,一个个困扰国民的问题又开始回到理性的头脑中:中国体育在“无与伦比”之后的目标是什么,奥运会的辉煌究竟掩盖了怎样的问题?问题来自哪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并怎样去继续延续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的价值和代价有多大?应该如何去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应如何去填补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全民健康之间的落差?中国应该留下怎样的奥运遗产?等等。
1.中国体育在已经“无与伦比”,今后体育大国的目标是瞄准第52块金牌还是其他?中国的体育事业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无与伦比”是罗格的评价,也是世界的评价。
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无与伦比”主要是赞扬北京2008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开闭幕式的创意与效果以及包括中国运动员在内的各国运动员所取得的佳绩,它并不是指向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部。
世界各界对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崛起赞不绝口,却对“中国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大国”缄口不语。
51块金牌在北京奥运会成功的照耀下,使中国的竞技体育身处“无与伦比”的“顶峰”,“顶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绝境”,中国体育今后朝哪个方向去再铸辉煌是国家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国迈向世界之林时的民族责任问题,是与世界共同价值观接轨的问题,是中国与“同一个世界”是否真正拥有“同一个梦想”的问题。
中国再瞄准第52块或更多金牌还有没有意义?有多大意义?其实北京奥运会的最后一天很多人由于期待50块金牌和100块奖牌两个整数,而对第51块金牌的获得反而感到遗憾了,至此金牌数量好象仅仅是游戏和噱头了。
关于新中国60年体育强国之路-强国之路作文1000字【二篇】
关于新中国60年体育强国之路:强国之路作文1000字【二篇】【xxxx--作文征文】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要努力实现体育强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中国60年体育强国之路:强国之路作文1000字的文章2篇,欢迎品鉴!【篇一】新中国60年体育强国之路:强国之路作文1000字长夜漫漫,风雨飘零.旧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充斥着天灾、战乱、饥荒与疾病.苦不堪言的人们时时盼望着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外显强国风范,内以安宁富足.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此不懈奋斗,虽历经失败,受尽磨难,仍矢志不移.终于,1921年7月,从一群指点江山的先驱们集中到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开始,这个伟大的梦想渐渐成为现实.28年艰苦卓绝的探索,1949年的10月1日,中国这条沉睡已久的巨龙宣告苏醒了,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强国之路》这本书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30个关键性事件,以一幅波澜壮阔的辉煌画卷,回顾祖国从落后挨打走向繁荣富强之路,总结中国共产党立党为民,执政兴国的伟大功绩.强国梦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是砸碎旧世界,翻身做主人;是坚持经济建设,改革开放,让我们生活更富裕;是不断发展科学,加强国防,使祖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强大.40多年来,中国人不知谱写了多少个第一次:第一次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一次爆炸原子弹,第一次放飞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次恢复高考,第一次创建经济特区,第一次在奥运赛场奏响国歌......所有的一切令世界瞩目,令国人扬眉.回首过去,中国人不知经历了多少耻辱,从火烧圆明园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南京条约》到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都标志着国家的腐败与落后,只能让侵略者的铁蹄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无忌惮.读后感.卢沟桥的枪炮彻底打醒了中国人,大家明白,退缩忍让会招致更深的欺负与蹂躏,只有全民族团结一致,执御外敌,才是唯一的出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国强则民强,自身强大才能让别人敬畏."我今方少年,志当存高远."我们是国家未来的顶梁柱,背负发展和保护祖国的使命.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正在走向繁荣昌盛,但我们更要居安思危,努力学习,在未来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奉献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篇二】新中国60年体育强国之路:强国之路作文1000字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拼搏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无论从竞技体育、全民健身还是体育产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2.07.22•【文号】中发[2002]8号•【施行日期】2002.07.22•【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7月22日中发[2002]8号)1984年,党中央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发[1984]20号),提出了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近2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体育系统在《通知》精神指导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行“奥运争光计划”,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人民体质普遍增强。
竞技体育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
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世界发达或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程度差距较大;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
全面客观地分析当前的体育形势,并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北京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对推动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筹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及残疾人奥运会,既是北京市和体育界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盛事;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把2008年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并借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是全党、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共同任务。
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
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王东升;马勇占;孙毅【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生态平衡视角分析我国体育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研究得出,我国当前体育系统发展失衡,并且探讨了导致失衡的主要原因:体育结构与功能失调;管理错位;社会对体育需求与民众对体育需求改变以及不良文化的影响.最后提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理性选择是调整体育生态结构;实现体育文化多元化;树立体育生态意识;继续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期刊名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4)001【总页数】5页(P88-92)【关键词】后奥运;体育系统;生态平衡【作者】王东升;马勇占;孙毅【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体育学院,浙江,临海,317000;台州学院体育学院,浙江,临海,317000;台州学院体育学院,浙江,临海,3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北京奥运会的帷幕悄然落下,在梦想与辉煌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
有学者说过,“中国体育就像中国文艺一样,表面上繁花似锦,人们看到的是金牌,其实内部问题重重”。
任海先生认为,“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竞技比赛,因为奥林匹克的目的不是举办比赛,而是在于通过奥运会的举办给人们留下人文价值的财富。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调查显示,最近 2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不断滑坡,肥胖、视力以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1]。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 2002年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显示,在湖南等八个省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 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 24.2%,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的比例高达 78%[2]。
此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匾乏,高投入、低产出,人才资源浪费。
有研究表明,我国竞技体育队伍每年投入 4000多名运动员才能产出一名世界冠军[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发展新道路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
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合理选择,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这种体制出现了弊端。
当前,在2008年奥运会来临之际,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改革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有必要仍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其次是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保证竞技体育资金的落实,再次是进一步调整奥运项目布局,使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标签:举国体制;合理性;中国体育
一、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合理选择
“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集权于原国家体委,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的限制和增强国民凝聚力的需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得以产生。
简言之,“举国体制”的产生是在整个国家处于完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必然。
这种国家宏观管、办体育的制度具有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重点项目形成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使得作为整体的中国体育树立了在国际体坛的形象,树立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更是一举取得了32块金牌的成绩,超过了俄罗斯成为榜眼,也让中国人民深深为中华民族自豪。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所贯穿的管理理念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国家对体育事业的统一领导,对社会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
它对我国竞技体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优化整合全国体育资源,集中全国体育界的聪明才智,合理进行运动项目布局,保证竞技体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统一奥运战略目标,理顺训练与竞赛的各种关系,理顺训练体系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全国最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参加奥运会等世界大型比赛;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下,可以集中优势,保证重点取得突破。
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举国体制凸现种种弊端
“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应该说是一条适合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路子。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这种权力过于集中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开始暴露出来。
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政府包办一切,统得过死,严重束缚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束缚了下级的智慧和进取心,也极大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不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抹杀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
其次,底子薄、
社会基础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的现实,使得政府办竞技体育在财政上不堪重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无法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
政府的包办造成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脱节。
众所周知,体育具有两重性:其一,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体育的政治、教育、社会功能决定的;其二,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产业,这是由体育的经济功能决定的。
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过多强调其政治功能,必然会限制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发挥和拓展,因此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从而给竞技体育带来诸如国家负担过重、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弊端。
再次,有些竞赛的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协议计分”、“双计分制”等,已经在过去的三届全运会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不尽完善。
假摔、罢赛等现象,就是因为被个别代表团钻了制度不完善的空子,才引发出来的。
为了避免负面现象的再次发生,就应该从制度上不断加以完善。
三、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求,破解我国体育事业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我国体育事业必须重视竞技体育与群众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体育“举国体制”。
(一)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
采取举国体制的方式来应对国际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和挑战,这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竞技体育的一种历史性的正确的制度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世界上各个国家竞技体育的竞争,也是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与合作的一个缩影。
2008年奥运会必须取得优异成绩,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归。
用体育来证明国家的强大和振奋民族精神依旧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北京奥运会以及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举国体制不仅不能削弱,反而需要加强。
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在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整合国际国内的各种资源,为我国体育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体育部门与其他行业、各级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积极主动性,利用全社会有效的体育资源,使其成为奥运战略中的积极力量。
其次,全运会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
1959年。
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至2005年10月,我国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全运会。
全运会是“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
它是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力量,集中展示和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阵地。
全运会所带来的不可低估的综合效益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二)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保证竞技体育资金的落实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首先表现在强化对竞
技体育的管理上。
如美、法等国,政府由原来的间接管理变成了现在的直接干预。
法国青年与体育部执行了长达10年的“体育振兴计划”。
我国的“奥运争光计划”也圆满地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
其次在资金投入的力度上,许多国家尽管竞技体育经费占政府体育经费的比例和人均体育经费的数额已经很大,但近年的投入又不断增加,这样就明显地提高了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因此,我国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也必须加大,这是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
尤其对于那些普及程度低、商业价值小,但又代表国家水平的奥运会重点项目,应坚持财政投入为主,但在工作策略上必须抓好四点:其一,充分挖掘项目的潜力,以重点优势项目的数目精、队伍大为取向,加强集团军的建设,逐步增加能够或接近争夺金牌水平的比率;其二,加速体育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运动成绩的科技贡献率,形成新的增长点;其三,对于社会影响较大、普及率较高、观赏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可采取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办法,走职业化、产业化道路,借助社会竞争机制将这些竞技体育项目推向社会,借助社会力量来办体育,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资本组成形式,吸收社会资金,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各种专业队逐步融入到协会、俱乐部或某一组织当中,改变国家或省市政府一家投资的状况,解决我们长期培养人才渠道单一、训练体制一包到底的弊端;其四,在机制上促成“要我练”到“我要练”的思想观念转化,最终实现原来主要靠国家办体育的单一形式向多渠道、多层面、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形式的转变。
(三)进一步调整奥运项目布局,使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一定要在奥运会到来的前期,积极参加一些国际大赛,为奥运会多争人选名额。
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
况且,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不能靠一时的运气和努力。
目前,在我国还有许多方面的关系没有理顺,如体育总局与地方的关系,体协与俱乐部、运动队的关系,高水平运动队与后备队伍的关系,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等。
在这方面,第一,我们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奥运目标是最高的目标,各省市都要围绕奥运目标,一致对外;第二,要完善项目设置,搞好重点项目的布局,并完善训练体系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第三,要改善训练的条件和文化生活条件;第四,要把优势项目和金牌数多的项目的国内比赛有意识地分级设项,如全运会、省运会考虑让不同年龄运动员分级一起参加,互相学习,以老带幼,使年轻队员尽快成长。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有效提高运动成绩的基本因素和合理内核仍然会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将会伴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国际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存在,并且将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