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2013

合集下载

虢国论坛---明初官方移民史记

虢国论坛---明初官方移民史记

虢国论坛---明初官方移民史记附录三:明初官方移民史记中国历代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然移民两种形式。

自然移民乃是百姓为逃避天灾战祸或其他原因而致的自发迁徒;官方移民乃为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诸原因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移民。

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自然移民:一次是两晋南北朝时三百余年战乱,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一次是北宋灭亡以后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百姓随宋朝宗室纷纷南逃。

就我国历代官方移民的历史来看,明朝政府推行的移民垦荒以及军屯、民屯、商屯之制,其高潮历经三朝历时五十年,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特别在山西洪洞古槐树处的移民,无论从时间、地域范围、组织规模上讲,无疑是移民史上的顶峰,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移民。

古大槐树处移民居之冠,古大槐树处移民后裔遍神州。

一、移民的原因明初官方移民的背景和原因,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1279-1368),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

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民不聊生,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

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

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

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次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

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得到广大农民的纷纷响应。

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

滨州的枣强移民

滨州的枣强移民

滨州的枣强移民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朝廷横征暴敛,加之旱、涝、瘟疫频仍,百姓苦不堪言,遂爆发了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起义,战争的主战场就在黄淮平原一带。

明朝建国以后,整个国家由于经历了二三十年战乱,经济极为凋敝。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特别是鼓励垦荒和移民屯田。

针对山东一些地区因战乱造成大批民众逃亡、土地荒芜的状况,有组织的朝廷移民出现在明洪武、永乐年间,移民源出地集中于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山东滨州是移民的主要安置地之一。

因此,在我们当地普遍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等歌谣,印证着明代移民的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一、河北枣强移民占多数明朝时,今滨州地域除博兴县属青州府外,其他区县都属济南府。

当时,枣强移民大多安置在济南府和青州府的所属州县。

根据有关研究统计,今博兴县有自然村落442个,其中枣强移民村落272个,占村落总数61.54%。

惠民县有1254个自然村落,枣强移民村落多达1056个,占村落总数的84.21%。

滨县(今滨州滨城)共有672个自然村落,其中枣强移民村落443个,占村落总数的65.92%。

阳信县共有879个自然村落,枣强、武邑一带移民建置的村落436个,占村落总数的49.60%。

枣强移民之外,也有大量山西移民迁入,籍贯一般标记为洪洞县。

枣强移民和洪洞移民构成明初滨州移民的主体,除这两个地方外,也有不少移民来自河北和山西的其他县。

据《中国移民史》对临淄县和博山县的自然村统计,以其中21.1万民籍移民计,其中约有18.5万来自枣强,2万来自山西,来自河南及江苏者合计约为0.6万人。

这也佐证了枣强移民在山东其他移民安置地也是占多数。

当然,所谓来自枣强移民,实际来自冀州所辖的枣强等县及真定府,或许还包括真定府周围的地区。

如曾任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的丁汝夔家族,即是洪武二年由蓟州(今天津蓟县)迁来滨州沾化县。

二、移民时间明代是滨州移民迁入的高峰时期,但在不同的县区,移民迁入的时间有所不同。

华北平原内聚型村落形成中的地理与社会影响因素

华北平原内聚型村落形成中的地理与社会影响因素

浸漫”。

①在卫河,1889年倪文蔚的奏折中这样反映滑县、长垣县一带的水灾情况:“卫辉府之滑县,地居直隶长垣县之下游,该县桑园村近接滑境。

六月下旬,河水盛涨,桑园民壇被冲,黄水奔腾下注,循滑堤东北,由老安镇一带直趋卫南坡岀境。

滑堤内外两面皆水,……北面寨墙早坍,居民筑有圈堤一道,水至堤面仅余尺许,情形岌岌可危”②。

“民览”、“寨墙”、“圈堤”都是村庄的防水工事。

但寨墙的功能可能主要用于防匪,防水是次要的O 这三项工程都利于村落结构的内聚型发展。

民塩是单个村庄修建的护村堤坝,当众多村庄的民旎联成一线时,整体防洪才比较有效。

当堤防无法连接时,防洪只能靠民堆。

顾琮曾这样描述漳、卫、汶三水冲击地区的堤防的情况:“査临清、思县、夏津、武城、德州一带,间有民修堤堰,尚未联络整齐。

汎水岀槽,难以防护。

若令民力修整,而连年被水灾民,势难力役”③。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清廷无力拨款,也任民间自修护村小堤防以自卫/黄河自铜瓦厢改道,垂八十年,东北沿大清河入海。

二十年后,山东始筑堤防,盖以其时期,朝议有南北两路之争,经久未决,以值太平天国之役;无暇顾及,遂漫然置之,后由人民自修堤坡,籍以自卫”④。

又有:“自咸丰中,河流北徙,由山东沿河州县半沉半浸,清廷方有军事,久不治理。

人民不得已,乃就沿河,各筑小堤,以图自卫。

以其卑薄不成为堤,乃名为壇”。

这种民塩尽管单薄畀旦对一个村庄而言,却需要有力的组织才能完成,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村庄内社会组织的发展。

“自河入东省后,清廷无法兼顾,乃只得劝民筑塩以自卫,一乡一邑,人自为政”⑤。

修筑大堤本是朝廷的职能,放弃修堤而鼓励民塩发展的办法实际上并不利于政府的集权统治。

日本学者森田明指出,清末山东民塩的发展,促成了乡村自主组织——民团的发展,而咸同年间鲁北的抗粮运动,又与民团有一定的联系⑥。

黄河改道后,鲁西北的许多沿黄居民被迫改变了居住方式。

光绪十八年扈家滩、彩家庄、张家屋子决口泛滥,地方官安置灾民时,便是择高地建村。

明初移民山东的历史背景

明初移民山东的历史背景

明初移民山东的历史背景。

元末明初,“山东……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榛莽之地,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造成这种惨状的主要原因:战祸、天灾、瘟疫!元末明初,山东惨遭四次战祸。

元朝统治者内讧迭起,诸王争城夺地,相互残杀,特别是帝位争夺一直与元朝相始终,亦使山东百姓陷入战祸。

如仅从1308—1333年二十余年间,就换了八个皇帝,这是第一次战祸。

其次,元朝入主中原后,在政治、经济上实行残酷的民族歧视和压榨,将各族人民按贵贱划分四个等级,汉人和南人最下等,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各树旗反元,群雄割据,战争频繁。

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势力“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高丽史》)“,从义民众十余万人, 与元军奋战十三年之久。

其中,毛贵率领的义军自元至正十六年(1356)就转战山东。

东路北伐军二次经山东一直打到大都附近之通县,后受挫又败北山东,山东烽烟连年。

其三,朱元璋乘势而起,削平群雄,在最后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其进军计划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撤其羽翼;扼守潼关守之,使关陇之兵不能出关;然后以兵北上,直捣大都”。

此次战祸,山东首当其冲。

其四,“靖难之变”使山东又罹第四次战祸。

朱元璋死后,长孙明惠帝朱允汶即位,其四叔燕王朱棣起兵争皇位,内战四年。

因朱棣遭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兵部尚书铁玄等拼死抵抗,两方动兵几十万,鏖战于济南、济阳、济宁、兖州、汶上、东平、东阿、临清等地, 山东再次遭受战争涂炭。

更为可悲的是,人祸连着天灾!元末明初,中原屡遭水、旱、蝗、疫侵扰,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历朝。

《元史》记,仅元末40余年,旱、涝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 次,河北七八次。

特别是暴发了被老百姓称为,灭顶之灾”的大洪水。

元至正元年(1341)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几乎年年都是特大洪水泛滥成灾,最大的如元至正四年(1344)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同时决口,百姓流离失所45万余户。

陶氏源流新考

陶氏源流新考

乌陶氏,陶朝盛,生三子,后裔分迁越 进贤平塘,南昌石梁、瑶溪、碧溪及
山、金山、严州、东阳、仙居、岘山等 新建、都昌、绍兴、临川等地。万年陶
地。台临陶氏,唐天祐二年(905年) 氏,宋宣和间从浔阳迁万年陶岭,分迁
进士陶儒,严州、台州太
鄱阳陶家。宜丰陶氏,南
守 ,因 世 乱 而 家 于 临 海
宋绍兴间陶太初由南山迁
杭州、富阳。金华陶氏,
陶家,分迁永丰仙山下、
宋淳熙间陶公显自宣平
桥头;宋隆兴元年(1163
樊岭(今武义俞源乡凡岭
年),陶惠由上巷瓦子地
脚村)迁金华八咏门,显 陶澍,湖南安化县小淹镇人 迁吉安陶家。黎川陶氏,
| 124 |
由南城迁黎川陶家源迄今27代。萍乡陶 氏,南宋祥兴间陶华从山东迁萍乡陶家 里。泰和陶氏,明永乐间陶欲绅从南京 山三街迁泰和陶家。广丰陶氏,元末陶 凯官永丰教谕,卜居陶家。乐平陶氏, 明初从县城西门外陶家迁前陶家,分迁 无为濡须。
湖南。安化陶氏,原籍江西泰和,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陶升迁小淹。 明末清初分迁湘、川、渝、桂北、鄂 西、陕南达三百余支。祁阳陶氏,系出 柴桑,陶矩避地占祁阳陶家岭,5世孙 弼,宋雍熙间进士,弼13世孙源徙居 东安三官桥;陶以山,浙江会稽人,明 洪武二年(1369年)仕衡州推官,继 署祁阳县事,去职卜居祁阳石洞源, 17世孙即前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宁乡 陶氏,宋学士陶谷后裔。陶海晏,宋天 圣间由江西德化迁长沙,后裔分迁宁 乡、万载、长沙、浏阳、湘乡、湘潭等 地。华容陶氏,陶思彬,江西九江人, 元官岳州知府,解组后于元末迁居华 容,后裔分迁石首。岳阳陶氏,明洪武 三年(1370年)陶景和自南昌瑶溪迁 岳州城东门,后裔分迁监利、沔阳、临 湘。湘阴陶氏,明洪武间陶成由江西 星子迁湘阴三桥。衡阳陶氏,元末明 初陶功由江西丰城东堡村以戎武镇协 衡州,遂籍衡郡陶家巷。醴陵陶氏,明 洪武二年兄弟四人由江西丰城陶家巷 (今木牌楼巷)迁醴陵;明洪武间陶

元末明初孙姓景字辈考201303

元末明初孙姓景字辈考201303

1, 浙江余姚孙家境
7人,全部为11世,大约元末明初年代
去向待考,在余姚孙家境家谱无后人记录。

有记载元末朝廷征兆北上,其中部分洪武年间迁居山东。

2,明初云南始迁祖
洪武17年孙景祥自浙江平湖、孙景岩自顺天府(南京),孙景道
(浙江具体地点失考)高祖起兵征云南时,驻守而定居。

孙景道后人又有分支迁回山东即墨。

3,宣德元年山东惠民始迁祖
明宣德初年(1426年),孙景然、孙景安兄弟分别迁居武定府(山
东惠民)、海丰(山东无棣县),其身份是德州卫军户,因平定乐安王朱高煦之乱而迁居。

明史记载,宣德元年,明皇帝御驾亲征,平定朱高煦叛乱后,改乐安府为武定府,并“置德州卫千户以实之”,造成惠民有史以来,第一次集中的大量移民迁入。

始祖孙景然、景安何时成为德州卫军户,在枣强前的族源待考。

康熙2年重定家族辈分歌:崇克希家有,應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4,江西孙景钊,1440年左右。

迁华始袓孙景钊1440年由江西丰城同造里[秀市镇]徙居湖南华容,从清朝中期九世起,启用派语行走至今.我地派语为;曰大惟其正,时中允在贤,文明咸志学,忠孝本承先,兴邦臣道立,辅世士行全,克懋愈良贵,恒贞自永传.据我460年前家谱记载,从我地迁出还有几大支族裔至今落籍在山东.安徽[桐城].贵州.四川.广东[东莞].湖北[荊州以西地区和监利.石首.洪湖.].湖南[常德.益阳]等地。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说明: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受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

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

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

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

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

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武德八年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唐麟德元年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总章二年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垂拱四年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2013

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2013

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明代宣德年间,更准确的说是宣德元年1426年,出现了惠民县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集中的移民事件。

关于这次移民的性质,大连的孙氏族人孙守林先生深入分析明史资料,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即这次移民原因是因宣宗皇帝平定汉王朱高煦事件,事件的结果就是宣宗皇帝将乐安府改名武定府,并臵武定卫御所,留下“德州卫千户所实之”,集中的移民其实就是德州卫一支千户军队的调防。

这个原始的分析见后面的附件。

孙守林先生的分析还原了宣德元年惠民移民的历史事实,但仍存疑惑的问题:1,为什么明史正式史料记载的德州卫千户移民,在众多惠民家谱记录中都说是从北直枣强县迁来,枣强县是冀州,属于真定府或真定卫,怎么明史说是德州卫呢?众家谱记载与明史材料存在明显不符。

2,惠民包括山东其它地方百姓按家谱去枣强寻祖都无功而返,是先人把家谱记错了,还是原来在枣强的祖先都迁走了?我仔细研读了网上关于德州移民的资料和明初德州卫设臵的情况,给出如下分析。

1,关于枣强的概念问题我们翻阅家谱时,家谱提及枣强,就想当然的认为是现在政区地图中的枣强县,这是个误区。

我认为,家谱中枣强的概念应该是个笼统的概念。

就惠民县众多家谱中提到的枣强,应该是指现德州西部,衡水东部的区域,大概包括现在德州的武城、吴桥、陵县,衡水的故城县、枣强县、景县等地域。

这里有京杭大运河,德州卫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运河河槽运输安全。

总体上来说,我们不能狭义的理解古代的地域名词,直接将古代的地名与当代的政区辖区地名一一对应会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因为现代的地名即使与古代一致,也在实际辖区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因此,笼统的去理解,或者考虑到历史的原因和历史上人们称谓的习惯,才能正确理解家谱中的地名。

2,关于德州卫德州卫在明初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德州的地理位臵,特别考虑到京杭大运河的因素,赋予了德州在明代极其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洪武初年北伐的时候,德州及真定府一带是北伐的必经路线;建文4年间的靖难之役,反复在德州-济南一带争夺,以及后来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德州成为燕京重要支撑;迁都后,德州卫是守护运河河槽运输安全的重要保证。

明代的边疆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记忆

明代的边疆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记忆

明代的边疆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记忆明代为加强北边防御和边疆治理,建国之初便在北边设立众多卫所。

其中蔚州卫作为宣大一线抵御蒙古南下的重要防御区域,地位作用突出。

在九边众多卫所中,早期蔚州卫的军兵几乎全部是由外来的军事移民构成,这些军事移民迁入蔚州卫后,不斷融入当地生活,支持当地众多文化场所的构建,为蔚州卫带来了多样的宗教信仰和宗族文化,他们在蔚州卫交流、融合,营造了颇具边疆特色的社会文化。

标签:边疆治理;地域文化;蔚州卫;军事移民;宗教信仰明代北部边疆卫所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地区,建国初期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军队充斥边防,成为边疆人口的重要组成。

目前学界关于明代军事移民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①,涉及的地域包括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渝东南、河湟、洮岷地区等,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以移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移民群体移出地以及迁入地的探索,分析明代移民的大体分布情况。

移民群体的形成与国家政策密不可分,尤其是因守卫边疆而形成的军事移民,在与迁入地百姓的交流与融合中,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建设者,构成边疆守卫的重要力量。

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士将领及其家眷,常年戍守北部边疆,带来了各地不同的文化信仰,这种信仰在新的聚居地碰撞融合,形成了新的地域文化信仰。

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以蔚州卫为例,对明代北部边疆地区军事移民及其文化信仰进行研究。

一、蔚州卫军事移民群体的形成蔚州卫建于洪武年间,洪武三年(1370)春正月“置蔚州卫指挥使” ②。

永乐六年(1408),“改蔚州、德州二卫及乐安守卫御千户所户俱隶北行后军都督府”③。

成化《山西通志》记载:“初隶山西行都司,永乐七年改万全都司。

” ④但万全都司在永乐七年之时尚未建立。

“国朝洪武四年,仍置蔚州编户一十六里,今并十五里,领三县:广灵、灵丘、广昌,置蔚州卫守焉,卫编户左、右、中、前、后五所,后从山西等处充添中左、中右、中中三所,隶万全都司辖之。

” ⑤所以,蔚州卫建于洪武年间,初隶属于山西行都司,在宣德五年(1430)时改属万全都司,而在行政区划上,蔚州一直从属于大同府。

【资料】明代胶东移民考

【资料】明代胶东移民考

【资料】明代胶东移民考【资料】明代胶东移民考(《琅琊王氏奇才_百度空间》2010年04月01日星期四 21:31)明代胶东移民考(本文主要引用了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和《中国人口史》,以及部分网络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引言在胶东地区,民间关于祖先来自云南或小云南的说法非常普遍,而在山东西部及华北地区,民间则普遍认为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据福山区政协移民调查组统计,明代移民建村124个,除无法考证移民来历的31村,其余93村分别是从全国各地迁来建村的25个,从云南迁来建村的5个,从被称为“小云南”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或河南固始县迁来建村的63个,占有移民来历记载建村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七以上。

其中,福山区臧家村就是明初由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始建的村庄之一。

如果对胶东半岛各地明初移民进行全面调查统计,来自所谓“小云南”的移民所占比例不会比福山区少。

“小云南”到底在哪里?说法也很多,一说为河南固始县,一说为江苏赣榆,一说为云南乌撒卫,一说则认为小云南就是云间府(今大同)之南,即“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流传极广的民谣,似乎也说明胶东人的祖先也是山西移民。

关于小云南的问题本节暂不讨论。

实际上,明初官方大移民真实的情况与民间的说法、族谱记载,甚至胶东诸县的方志记载大为不同。

明初,中国北方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一个是山西的东南部(就是民间所说的“山西洪桐县”);另一个是山东以益都为中心,包括青州、莱州、登州东三府(现在潍坊、日照、青岛、烟台等地区;在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的传说是“山东枣林庄”),还有河北中部偏西的地区(现在石家庄,衡水一带;山东北部的传说为“河北枣强县”),这三个地区曾在洪武、永乐年间大量输出移民。

根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研究成果,其第一卷《大事年表》中列出胶东移民有关事件如下:洪武四年,闰三月,迁北平、山东二省元汉军46705人于北平诸卫。

【资料】明代胶东移民考附录

【资料】明代胶东移民考附录

【资料】明代胶东移民考附录【资料】明代胶东移民考附录(《琅琊王氏奇才_百度空间》2010年04月01日星期四 21:30)附录1:靖难之役始末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

建文帝削藩引起燕王朱棣不满,遂以“清君侧之恶”为名义,联合各藩王举兵,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结束,历时4年。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以此屏藩王室。

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达到1.9万人。

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

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

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

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

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

武定裕後堂孙氏源流考

武定裕後堂孙氏源流考

裕後堂樟树孙氏

网上查到,浙江宁海县樟树村保存清代修 编的裕後堂孙氏宗谱,并被浙江省图书馆 家谱数据库收录提要
:8081/zjtsg/jiapu/zt_jp_det.jsp?searchword=ID =3815&channelid=91367#

先祖:孙功棐,唐代中期(唐玄宗?)浙 东统兵大元帅
惠民县明宣德年间立村统计


明代实行军屯制,军户亦军亦农; 军户立村位臵应该是统一规划的,武定府 城设指挥所,距离指挥所近、武定府城近 的应该是军衔较高的军户 始祖景然所立大孙村与游击刘能所立刘安 庄相邻,可见景然公军衔不低。
村名 大孙 张博孙 城北姜 辛庄 刘德玉 村 翟家 大崔 曾赵 曾赵 吴家花 园

/blog/static/1359 76956201171113724598/
裕後堂孙氏属于哪个宗派?

瑞安孙氏是著名的孙姓望族,五代(唐代 之后)时从福建长溪迁入浙江瑞安,与裕 後堂孙氏族源地相同,其考证结果具有参 考价值。


据孙衣言《先大父行述》一文称,瑞安孙氏先祖 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五代时,后裔孙惟眭一支自 闽长溪迁居瑞安盘谷,瑞安孙氏由此发源。孙惟 眭累传至清前期有孙希曾,希曾三子衣言、锵鸣、 嘉言,自此,瑞安孙氏门庭方显。 参见:兰秋阳,邢海萍,《晚清瑞安孙氏家学 研究》,河北北方工业学院学报,2008.6
武定裕後堂孙氏源流

综合对德州卫前所、武定卫御所、裕後堂堂 号的考证,初步给出如下推论:



从堂号传承可以初步认定武定裕後堂孙氏是樟 树孙氏的分支。 始祖景然是德州卫世袭军户,估计是第二代; 景然公上辈应该是隶属于浙江宁波地界的一支 朱元璋的部队,在朱元璋设立德州卫时,整体 迁入成为德州卫前所 从世袭情况看,景然公及上辈应该是”百户” 以上的军衔/官衔

中国历代大移民

中国历代大移民

中国历代大移民中历代大移民现根据史料记载,将秦朝(国)以后影响较大的汉族移民活动简录如下,公元前223 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灭楚,楚王部分宗族迁严道(今四川荥经县);贵族上官氏被迁陇西上邽(今天水市);还有权氏等大姓迁于陇西;柳氏迁于河东,班固的先人班壹是楚令尹子文之后,迁于山西代(山西北部)楼烦(今宁武县)。

前221 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齐,齐王建被迁至共(甘肃泾川县北)。

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估计有60 万人,主要来自关东(函谷关以东)。

还不断向巴蜀移民。

前214 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在西北、北部一带新置44 县,强迁内地人口于新县,估计有一、二十万。

蒙恬留住上郡,继续负责修筑长城。

此后,从中原向南越的番禺(今广州市)、河套平原等地移民。

前206 年(汉高祖元年),项羽屠咸阳,烧宫室,火三月不灭,咸阳及周围人口或死或迁。

前198 年(高祖九年), 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关中”,同时迁入的还有燕、赵、韩、魏之后和豪杰名家,总数有10 余万口。

前195 年(高祖十二年),长陵(刘邦陵墓)建成,置长陵县,迁入万户。

前119 年(元狩四年), 迁关东贫民72 万余于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部、陕西西北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西部,即秦长城(故塞)内外以及河西走廊。

随着移民的增加和农业的开发,在河西走廊陆续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25 年(东汉光武帝元年),刘秀定都洛阳,关中及各地人口大量迁至洛阳。

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将各郡驰刑徒迁至晋阳。

190 年(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强行迁都长安,将洛阳及周围数百万人口西迁,途中死亡者甚多,达长安者数十万。

有相当数量的人迁至今湖北荆州一带,投奔荆州牧刘表。

初平三年,董卓被杀,引起的动乱使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一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

301 年(晋惠帝永康二年), “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陕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聚集在荆州的流动人有10 余万户。

山东地区明清时期大移民分布一览表

山东地区明清时期大移民分布一览表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山东地区明清时期大移民分布一览表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城市的文章。

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移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

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

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

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关于山东移民

关于山东移民

“小云南”移民问题考实一些山东人说他们来自遥远的西南边陲云南。

在他们当中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

这场洪水究竟有多大?两目山是个见证。

两目山在今平度北部,海拔二三百米。

这山原叫“两没山”,在那场洪水中,该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故名。

滔滔洪水过后,满目荒凉,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百姓来开荒。

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3年,才来到山东。

他们及其后裔走路喜欢背抄手,便是双手被反绑了3年,日久成习惯。

自称是云南人后裔的,大都分布在胶莱河以东。

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等文献中,我们检索出101个村落,55姓来自云南,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

其中,青岛为最;在青岛一带,则以即墨为最。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

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

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

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

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

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

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问他们体貌上有什么特征,也云:“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问他们何时迁来,亦称明初。

问他们来自什么地方,同样说是“大槐树村”。

于是,有人说此“云南”非那个因在云岭(一称大雪山)以南而得名的云南,而是“小云南”:云中或云州以南。

明朝河北移民的来源

明朝河北移民的来源

明朝河北移民的来源上次,我们讲了明代河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河北明代移民的类型,分析移民的来源和迁入地点。

这些确凿的历史或许真的与您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

广义来说,明代的河北移民包括三种类型――军事移民,流落到河北的自由流民及商民,还有就是官方组织的迁民――包括永乐皇帝下诏从经济富庶地区迁来的部分富商。

首先,我们讲第一种类型移民――“明政府组织的移民”。

提起明代移民,老百姓大都说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了。

其实,官方组织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移民,仅是明代河北官方移民的一部分。

据明实录等文献记载和我们的考察,洪武年间,官方组织向河北移民一共有9批,分别在洪武四年三月、四月,洪武五年七月八月,洪武十七年夏,洪武二丄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

其中洪武四年、洪武五年、六年的移民,大都来自北部边境山西北部的朔州、张家口以北的云州、承德的宜兴州、秦皇岛的抚宁等地,迁入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兴、宛平,河北三河、滦州、固安、保定等地,成为明代河北地区较早的官方的移民。

这些移民丄,主要是随着攻打元朝残余势力的胜利,为了稳定边境,而潜入内地的边境的移民。

从洪武十七年以后,官方组织向河北移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地少人多”的山西中部泽、潞、沁等州的贫民,根据“狭乡之民移就宽乡“的政策,官府给这些缺少土地的贫民发给河北无人耕种的土地,组织他们迁居到河北真定、大名、广平、彰德等府和北平州县,也就是集中在今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等地。

顾炎武《日知录之余》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分田给之,仍命回沁,招募居民”。

三年后,又有598户自愿“徙居彰德、卫辉、怀庆、广平、大名、东昌”等府,集中在河北南部和今河南北部。

可见起初官方组织德移民,是自愿迁到河北落籍的。

永乐元年,随着朱棣定都北京,开始着力培植河北的经济基础。

根据明朝官方文献整理的《永乐实录》记载,朱棣效仿秦始皇当年迁六国富商的举措,首先是从南直隶苏州等18郡和浙江等9省简选三千殷实大户迁河北。

第5讲移民实边:明清时期的边疆移民(4课时)

第5讲移民实边:明清时期的边疆移民(4课时)

呈贡区王家营沐英家族墓地


该墓群位于呈贡县王家营春融东路东侧,与春融东路西侧的 市府行政中心隔路相峙。该墓群为明代云南最高统治者黔宁 王沐英后裔沐详、沐崧、沐绍群、沐绍勤等沐氏家族墓地。 经1955年、1963年和2006年3次发掘砖石墓9座,出土金、 银、铜、铁、锡、玉石、陶瓷等随葬品600余件,其中尤以 沐详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镶宝石金发冠最为珍贵,堪称国宝 级文物,现存云南省博物馆。“沐公神道碑”是其中的重要 标志,当地俗称“乌龟碑”,碑记沐英五代孙沐详的生平事 迹,和其曾祖父沐昂、祖父沐僖、父亲沐瓒、子沐崧、孙沐 绍勤等镇守云南的历史,对研究云南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


大明遗韵——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Βιβλιοθήκη 安顺屯堡: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以及平坝县、镇宁县一带, 居住着20余万特殊的汉族人,很多消失已久的汉族风俗、中 古汉族文化却留存于这里,六百年石头古堡犹存,这就是屯 堡。 这里是明代贵州普定卫屯田区域。明万历《贵州通志》载: “普定卫设管屯指挥使一员,下设五个千户所,五千广所设 管军屯印百户各十员,专理卫所军屯事务。”《黔南识略》 中说:“旧卫(指普定卫)管五十军屯”。 屯堡文化即是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 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保存着600 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 娱乐方式。 安顺屯堡文化区有300多个屯堡村寨,目前屯堡文化保存较 完整的主要是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九溪村、七眼桥镇本 寨、云山屯及平坝县的天龙镇。
电视剧《闯关东》

2008年央视一套电视剧 《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 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 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 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 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 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 山的三个性格、命运不同的 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 磨难和考验。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一、前言山东地区是中国历代以来一个人口稠密及经济发达之区,纵然经历元末明初的战乱,洪武年间山东的人口密度,约为河北及河南两省的1.5倍。

此地区应为人口迁出区,不过,洪武年间山东却是明太祖移民政策的接纳区,无论是军籍移民或民籍移民。

山东的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稀的格局,位於山东西部的东昌府成为洪武时期山东主要的移民迁入区,造成山东西部人口稀少的原因,不外乎此地区为元末明军北伐之战区,就是归咎於元末发生的天灾。

不过,明初亦有几处收获较丰的地区,永乐十年(西元1412)江西与山西分别进嘉禾,代表这两地区年熟之象,故明初迁民,山西籍移出最多。

明洪武初期的移民主要目的为安抚元末群雄的降兵降民、蒙古官兵与塞外边民,迨至洪武后期则是希望尽快恢复农村经济,促进社会繁荣,以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

这两种移民政策虽都有移民迁入山东,然而,洪武后期才是山东地区出现大规模移民的时期,因为就《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山东真正规模性的移民似乎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后才展开。

明代经过洪武时期的移民垦荒政策,土地生产力恢复,加以政治升平,纵使经过「靖难之役」,明成祖亦延续太祖的移徙政策,致使全国各地人口急速的攀升。

不过,就山东全省而论,从洪武二十四年至嘉靖五年(1391-1526),山东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仅3.1‰。

洪武二十四年至万历十八年这两百年间(1391-1590),明朝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在6‰以上,山东这样的人口增长率与其相比显然偏低。

山东地区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明代中期登、莱两州人口减少所造成,此二府人口减少主要是居民跨海迁入辽东半岛,由此可见,山东在接受移民迁入的同时亦有人口向外迁出。

二、东昌府的山西人洪武初年北方边境俘获的将士和降民大都被迁往政治要地,东昌府则是山东例外地区之一,这说明东昌府的空旷与萧条。

位於山东西部的东昌府不仅接受邻近省份的移民也同时接纳来自山东东部青、莱及登州的移民。

东昌府的移民中除了山东境内的人口流动有明确的数量记载外,对於山西人的移入记载往往依附在河北及河南的记载中,以致无法得到正确的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
明代宣德年间,更准确的说是宣德元年1426年,出现了惠民县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集中的移民事件。

关于这次移民的性质,大连的孙氏族人孙守林先生深入分析明史资料,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即这次移民原因是因宣宗皇帝平定汉王朱高煦事件,事件的结果就是宣宗皇帝将乐安府改名武定府,并臵武定卫御所,留下“德州卫千户所实之”,集中的移民其实就是德州卫一支千户军队的调防。

这个原始的分析见后面的附件。

孙守林先生的分析还原了宣德元年惠民移民的历史事实,但仍存疑惑的问题:1,为什么明史正式史料记载的德州卫千户移民,在众多惠民家谱记录中都说是从北直枣强县迁来,枣强县是冀州,属于真定府或真定卫,怎么明史说是德州卫呢?众家谱记载与明史材料存在明显不符。

2,惠民包括山东其它地方百姓按家谱去枣强寻祖都无功而返,是先人把家谱记错了,还是原来在枣强的祖先都迁走了?我仔细研读了网上关于德州移民的资料和明初德州卫设臵的情况,给出如下分析。

1,关于枣强的概念问题
我们翻阅家谱时,家谱提及枣强,就想当然的认为是现在政区地图中的枣强县,这是个误区。

我认为,家谱中枣强的概念应该是个笼统的概念。

就惠民县众多家谱中提到的枣强,应该是指现德州西部,衡水东部的区域,大概包括现在德州的武城、吴桥、陵县,衡水的故城县、枣强县、景县等地域。

这里有京杭大运河,德州卫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运河河槽运输安全。

总体上来说,我们不能狭义的理解古代的地域名词,直接将古代的地名与当代的政区辖区地名一一对应会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因为现代的地名即使与古代一致,也在实际辖区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因此,笼统的去理解,或者考虑到历史的原因和历史上人们称谓的习惯,才能正确理解家谱中的地名。

2,关于德州卫
德州卫在明初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德州的地理位臵,特别考虑到京杭大运河的因素,赋予了德州在明代极其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洪武初年北伐的时候,德州及真定府一带是北伐的必经路线;建文4年间的靖难之役,反复在德州-济南一带争夺,以及后来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德州成为燕京重要支撑;迁都后,德州卫是守护运河河槽运输安全的重要保证。

明代设立德州卫,并后来进一步设立德州左卫,永乐年间大量军户并入德州卫,德州驻军数量远超过天津卫,明初德州人8成是军户。

德州卫所驻扎和防卫的辖区也绝非现在的德州地图上的区域,至少包括衡水东部几个县,包括现在的枣强县。

综上对枣强概念的广义化和德州卫辖区的分析,我们就不会质疑家谱记载和明史正史记载的移民描述两者存在冲突了,相反,惠民几十个多个村落家谱的描述正好印证了明史的史料。

更进一步,武定府在明代宣德年间也并不特指惠民县城,而是包括附近的无棣、阳信、滨州等更广大的区域。

因此这些区域家谱记载的宣德年间的迁入,也应该跟惠民县城附近的移民是一个性质的,即属于德州卫千户的集体移民,用“移防”描述这次移民似乎更合理,毕竟都是军户,并且这德州卫千户换了个牌子,叫武定卫了。

我的家谱记载始迁祖孙景然、孙景安兄弟就分别迁居惠民和无棣两县,而无疑他们都是那支德州卫
千户的两个军户。

明初洪武年间的山东孙姓始迁祖,基本都接续到了浙江余姚,而宣德年间的移民,由于洪武年间到宣德元年,已历近60年,期间有政府组织的多次移民,并有靖难之役的内战,族源已经难以分辨,宣德年间的移民再从始迁祖向上接续似乎没有头绪,令欲寻祖的各姓族人望史惆怅!我了解到的惠民人,特别是家谱记载宣德年间迁入的,谈起寻祖,都摇头叹息!难道真的没有线索了吗?
所谓线索,无非就是确定方向、缩小范围。

关于宣德年间的这次移民溯源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推论如下线索:
1,既然这次移民是宣宗皇帝亲自指示的,实质是军队的调防,并且是有神圣政治任务的调防,认清这个移民的实质和性
质,就不难推论,这支德州卫千户,应该是某个卫所的一
个整体,从各级指挥官到最底层的军户,都是完整的建制,
是整建制的迁移调防,相当于整个一个千户队伍整体按军
令迁移,并在迁移后换了新的番号,即武定卫千户。

所以
这支队伍应该有这样的特点:
a)整体性迁移,这个千户是个完整的千户,而不是从德州卫
各个千户临时抽调组合。

b)其迁出对原部队的战略任务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2,进一步的,分析德州卫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其代表了德州移民的主要形式,即军户移民。

军户移民的性质,与上述
分析的特点应该是类似的,即从某地,如南方整体调过来
的若干支部队,如网上有材料记载的河南某只部队,在永
乐年间被征调到德州卫。

基于上述线索,我们还是有望准确定位这次移民对应的具体德州卫千户的“番号”,并从这支部队“番号”,定位其来源。

这样,我们这些始迁祖的后人对先祖的溯源可以前进一大步了。

进一步的,根据各始迁祖家谱的描述,还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多线索,如我家谱中的记载,始迁祖是孙景然、孙景安兄弟俩,可以推论可能存在同辈的同宗兄弟。

寻祖,年代太久远,难以考证,但关键还是各个家谱,各地家谱没有电子化,没有放在网络上共享,如果大家都拿出自己家谱对家谱时,寻祖还那么难吗?
始迁祖景然公,20世孙,孙建伟
2013年3月于北京裕後堂,家族辈分世次歌:
崇克希家有應允永可守
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附:孙氏族人大连孙守林先生对惠民宣德年间移民的分析和资料整理。

摘自百度贴吧:
/p/841077121?pid=11458412761&cid=#1145841 2761
--------------------------------------------------------------------------------------------------------
谱中,在历代先祖的修家庙和修家谱的序中分别有这样的记载:“吾家先世北直枣强县人遭明汉庶人之变始祖孙景然始迁居武定”。

“始祖讳景然公北直枣强人自大明宣德间迁居武郡”。

这段信息明确了始迁祖是河北枣强县人,后定居山东武定,即今山东惠民县。

而且迁居时间是“宣德年间”,迁徙原因是“遭明汉庶人之变”。

经查阅资料,所谓“明汉庶人之变”,当是指明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的谋逆之事。

宣宗御驾亲征,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朱高煦的谋反。

未杀汉王,而是废为庶人。

后人再提到朱高煦时就用“汉庶人”代之。

查阅有关史料表明,这次平判应当说相当顺利,宣宗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汉王朱高煦,并未引起社会动荡。

即然家谱中明确提到与“明汉庶人之变”有关,我推想有两种可能:一是作为宣宗方面参战的军户,二是作为朱高煦方参战的军户。

这两种可能性都应当是从当时的真定府冀州卫(今河北枣强县)调出。

对于上述两种猜想,有一点可资佐证。

查阅今惠民县村庄名字的来源,在惠民县城周围,有很多村庄都是在宣德年间建村的,来源来就是河北枣强。

如:惠民县城西3公里的大孙村(这是我的家谱记载的)、城北1公里的城北姜、城北2公里的辛庄、城东北3公里的刘德玉村、城东北4公里的翟家村、城东北3公里的大崔村……等等,至少有几十个村庄。

这些村庄大都分布在惠民县城1~5公里的范围内。

如果是一般的自由流民,应当不会这么集中,而且也不应该离州
府这么近。

所以应当推断其是屯田的卫戍部队。

查《明宣宗实录》,有一条信息似乎与此推断吻合,那就是在平定当时的乐安州后,宣宗改其名为武定州,并臵武定卫御所,大军退去后,留下“德州卫千户所实之”。

也就是说将德州卫的军户留臵在了武定卫。

当然这里说的是德州卫而不是冀州卫,这点和家谱是说的不太对榫。

由于德州距枣强仅约70公里,如果德州卫中有一小部分是来自枣强的,那么我的推论就顺理成章了,但这又不太合逻辑。

另一种可能会不会是支持朱高煦的冀州兵,在平判后收编在了武定卫?提出这种假设的依据是《明宣宗实录》记载,判军中有真定府的某千户,虽然其头目被杀,但宣宗好生,并未尽杀判军小卒,这些兵卒被收编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当然这种推想再无其他佐证。

咱不是研究历史的,只是想扔一块他山之石而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