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歌仔”唱本的特质与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歌仔”唱本的特质与趣味性
一
在介绍闽南“歌仔”唱本之前,我们先看看闽南“歌仔”唱本的模样:
歌仔唱本闽南人称之为歌仔簿或歌仔册
再来看看它的内容形式:
歌仔唱本的内容有如今天的通俗读物
什么是闽南“歌仔”?
闽南“歌仔”是流行于漳州、厦门、潮汕、台湾及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的一种说唱艺术。
1953年漳州地区在编印《闽南民间音乐资料汇刊》时,将它定名为“锦歌”,“锦歌”一词遂进入文人撰写的资料和词典,但厦门、潮汕及台湾、东南亚地区还一直沿用“歌仔”的名称。
“歌仔”如同今天的流行歌曲,是当时最流行的通俗说唱,唱的都是闽南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人人喜爱,人人能唱,所以流传很广。
因为是“流行歌曲”,有广大的商业市场,书局就大量地印刷唱本出售,因此,“歌仔”唱本成为清中叶之后闽南、潮汕、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销量最大、读者最多的通俗读物。
跟今天的唱片销售一样,新曲一出,唱片附有歌词册页。
“歌仔”唱本超越今天流行歌曲的一大功能,是它成为私塾、学堂之外的“教育读本”。
在过去时代,读书不易,“歌仔”
唱本就成为普通百姓了解历史、明白世事、学会道理的教育读本,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
“歌仔”唱本闽南人称之为“歌仔簿”或“歌仔册”。
二
“歌仔”为什么受欢迎?这就要说到歌仔和唱本的特质。
(一)通俗性。
歌仔以本地流传的民歌、俗谣为曲调,朴素动听,深为群众喜爱。
歌词以口语、白话、俗语表达,通俗易懂,和阳春白雪的南音正好相反,“歌仔”属下里巴人。
“歌仔”的唱词结构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连续不断,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如《览烂[1]歌》节选:
唱出览烂一歌诗也有姐妹共姑姨
劝恁大家别生气郎君听我念歌诗
览烂女人歹骨格行路好像孩儿爬
未到椅子就要坐未到眠床眼就灰
览烂女人没梳妆终日食饱顾眠床
厝内全然无打扫倒落眠床到天光
……
“歌仔”通俗性的特质,决定了唱本通俗读物的特点。
“歌仔”唱本通篇都是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许多口语化的语言文字无法表达,就采用闽南人一看就懂的土字、白字、替代字、自造字代替,例如:“览烂”就是同音的替代字,是形容懒惰、不爱打理又不爱干净,只要识点字,大致就看
得懂唱本的故事内容。
(二)故事性。
歌仔的故事内容大体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百姓非常熟悉的民间长篇故事,如《陈世美不认前妻歌》《英台歌》《陈三歌》等,还有中小型故事,如《杂货记》《加令记》《海底反》等;一类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时歌,如《过番歌》《工场歌》《劝改赌博歌》等;另外一类是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歌曲,如《三十劝娘歌》《十二步送哥》等及“褒歌”[2],如《采茶褒歌》《溪边褒歌》《相褒歌》等。
在这类歌中,不乏一些带有“荤色”的歌仔,如《十八摸》《风流歌》之类。
取材于民间故事的“歌仔”,本来就具有较完整的故事结构,一般都从主要人物的家世、身世唱起,直到故事的结局。
一本长篇故事的唱本,有的多达几千句,等于今天的一部长篇小说,只是语言的表述方式不同。
例如《陈世美不认前妻歌》分上中下三本,单单上本就有600多句。
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时歌,也都会加入具体的情境、人物和简单的故事。
例如闽南山多地少,到了清代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此时正值西方在东方开辟殖民领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许多年轻力壮的男丁就飘洋过海去寻找出路,下南洋成了闽南人的理想天堂,而实际上南洋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过番歌》就是清朝时期闽南、潮汕地区非常流行的“歌仔”,它记录着华侨的辛酸血泪:
现今清朝定太平一重山岭一重洋
前朝后代说不尽说出番邦这事情
在咱唐山真无空[3] 朋友相招过番邦
听说番邦好头路[4] 未知虚实是真情
番平[5]景致有恰好[6] 心内爱要去?忍?[7]
厝边亲堂劝不要亦要在家想作田
番平好赚咱无望田螺含水罔[8]过冬
……
人们透过这些“歌仔”和唱本,了解了未知的世界,像《过番歌》的广泛传唱,就让许多闽南人对南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心理的准备。
(三)劝世性。
“歌仔”又有“劝世歌”之别称。
在农业社会,百姓娱乐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多,听唱“歌仔”便是平民百姓最好的娱乐,也是了解历史,受教育最直接的场域。
通过“歌仔”,人们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社会道德的规范。
因为“歌仔”有“劝世”的功能,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的“劝世歌”,如《大明节孝歌》《失德歌》《劝娘歌》《浪子回头歌》《劝改赌博歌》《烧酒嫖乐劝善歌》等等,内容都有积极的意义,如《劝世歌》:
我来念歌给恁听不用检钱免着惊
劝恁做人要端正虎死留皮人留名
说到当今的世间鸟为食亡人为财
……
咱来出世无半项空手戽鱼[9]都相同
劝人做人要打拼恶毒害人仙不通[10]
说到人生要爱想忠孝做人有卡[11]长
……
无论是长篇故事或是时歌俗曲,“歌仔”的立足点总是放在社会道德教化的高台上,来传导社会的规范,所以它的劝善劝世的味道特别浓厚。
3、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歌仔”是闽南民间百姓的歌唱,无处不散发着与这片土地和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在“歌仔”唱本中,我们随处可以捕捉到这样与生活相关的唱段。
如《英台歌》,山伯兴冲冲前来祝家庄与英台见面,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隐含悲痛,这时候出现了一段经典的《十二碗菜》,以喜衬悲,又充满生活的情趣:
头碗正燕配鱼刺英台请哥来起箸
一碗咸燕食完备二碗再出清鲂鱼
三碗火腿配大刺英台添酒再敬伊
三杯以后酒再添四碗出来红烧鱼
四杯以后酒再添五碗再出白木耳
五杯以后酒再添六碗粉虾排落去
英台十分真好意哥你不可来小俐[21]
一盘烧猪侧荐荐[22] 各位点心花叶包
山伯被留未几时七碗再出洋鲍鱼
家僮捧菜在桌边八碗炒螺排落去
九碗再出鲍鱼鸡山伯不食来说话
十碗刺参排落去再请梁哥来起箸
再出雨毛来清汤尾碗莲子煮糖霜
我们常说,文艺作品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百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作品就会表现什么,让人们获得情感的满足。
在农业社会里,民众的生活极为艰辛,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辛辛苦苦劳作,就盼望能够吃上一顿美味佳肴,但是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却是不易得到,艺人就会想方设法在作品中增添诱惑,让大家获得心里的满足。
《十二碗菜》看似简单的十二碗菜,却是当时百姓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反映,它让听众跟着故事中的人物津津有味地饱餐一顿,得到一场味觉享受。
正因为听众情感需要,《十二碗菜》在传唱过程中,便不断增加菜谱。
又因闽南各地特色菜不同,就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新菜色。
《十二碗菜》流传到台湾、东南亚,又增加了许多当地的特色菜,若是将流传各地的《十二碗菜》的菜单集中起来,完全可以构成一道丰富的“闽南菜系”。
“歌仔”唱本是闽南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保留了闽南“歌仔”丰富的内容,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区域民众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生活状态、民族心理以及精神价值,
这些价值至今还延续、影响着闽南人的生活。
注释
[1]览烂:懒惰又不爱干净之意。
[2]褒歌:闽南产茶,男女青年在采茶时相互即兴互答对唱。
[3]无空:没有任何钱财。
[4]头路:工作。
[5]番平:闽南人将南洋称为番平。
[6]恰好:比较好。
[7]?忍遥河瓮妗?
[8]罔:暂且。
[9]空手戽鱼:空手抓鱼。
[10]不通:不能。
[11]卡:较。
[12]偕伊展:跟她炫耀。
[13]唁唁唁:唁是喜欢,唁唁唁是极度喜欢。
[14]湔:水流的前锋,引申义:用水头冲洗。
[15]翁某:夫妻。
[16]脚头趺:膝盖。
[17]爻起拄:很会顶嘴。
[18]臭噗:发霉。
[19]娶你这个坐六牛:几世衰运。
[20]?y:螃蟹。
[21]小俐:客气。
[22]侧荐荐:瘦肉酥、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