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课教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竞、唯”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冷静推断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引入课题1.今天我们进入的是第八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课件出示——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2.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杰出的人物载入史册,他们或精忠报国,或胸怀天下,或惩恶扬善,或侠肝义胆,或足智多谋,或满腹经纶。
在这些人物中,不乏才华出众的小孩子,比如我们熟知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曹冲五岁称象,睿智聪慧;司马光七岁砸缸,胆识超群;孔融四岁让梨,懂得谦让。
他们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不俗的才华,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口耳相传。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天才少年,能根据老师的提示猜出他的名字吗?(他是晋朝人,魏晋时期的名士,自幼聪慧,“竹林七贤”之一。
)找生上台演示。
对,他就是王戎。
板书“戎”,“戎”是我们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注意看它的笔顺。
4.王戎到底做了什么事?让他青史留名、千古受赞呢?就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一探究竟。
5.出示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呢?怎样理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题目补充完整。
是呀,年仅七岁的王戎,看到道边李树上结满李子无人摘取,就断定这是苦李子。
这是何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王戎,把这种感觉融进去再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味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读课文之前,先听视频朗读。
2.请大家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善于抓住关键词快速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的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重难点】1.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2.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路过这里,看到满山李子,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王戎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他看见道路两旁的李子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注意“戎”字的写法。
这个字是由用于进攻的兵器戈和象征用于防御铠甲的十字符号构成,本义是兵器的总称,齐读课题。
二、初始课文1.读正确,读出节奏学生自由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音都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2. 师生合作理解课文1)理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知道尝是曾经的意思。
在听广播时,我们会听主持人说:诸位观众朋友,从这我们可以猜测,诸是众;许多的意思。
这一句的大意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2)他们看到了什么呢?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结了很多的李子,多得把树枝都压弯了。
)师:通过课文上的插图,看到道边李树上接了许多果实,由此可知树上接了许多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
可见在理解文言文的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图片理解法3)看到满树的李子,大家是怎么做的呢?(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教案《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
教案《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案概述:《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王戎在面对诱惑时,能够理智判断并坚守原则的故事。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和讨论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第一章:故事背景介绍1.1 介绍作者和故事背景1.2 解释故事中的关键词和短语1.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第二章:王戎的形象描绘2.1 分析王戎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2.2 引导学生理解王戎聪明机智的性格背景2.3 通过实例展示王戎的聪明才智第三章:故事情节分析(上)3.1 描述王戎面对道旁李的情景3.2 分析王戎对道旁李的判断和决策过程3.3 引导学生思考王戎的决策背后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第四章:故事情节分析(下)4.1 描述其他孩子和王戎的不同反应4.2 分析王戎与其他孩子的区别和优劣4.3 引导学生思考王戎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第五章:故事的主题和启示5.1 总结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5.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自己和他人的启示5.3 提出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背景和作者,理解故事中的关键词和短语。
2. 分析王戎的形象和性格特点,理解他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品质。
3. 分析故事情节,理解王戎的决策过程和道德观念。
4. 比较王戎与其他孩子的行为,思考他们的区别和影响。
5. 从中获得启示,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故事内容。
2. 使用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课堂互动。
4.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第【1】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文章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因为四年级学生很少接触到文言文,因此,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一关键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辨析中感知“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识“文言文”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个文言句子,指名朗读,并说一说:这两个句子和我们今天的语言有什么不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明:这种以古汉语为基础的语言,被我们称为“文言”,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3.引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
教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4.识记“戎”字,怎样记住这个生字?教师相机点明:“戎”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5.学生做扩词训练:“戎”可以组什么词语?6.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初识文言文,并借助题目随文识字,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2.大声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努力将每一个字音读准。
3.小组展开合作,集中识记生字“戎”“诸”“竞”。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的认字情况。
(2)小组商议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每组指派一名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这三个生字,你是怎样识记的?预设:(1)诸,可以用换部首的方式识记,“赌”将“贝”换成“讠”。
也可以用字谜的方式识记,“记者的语言”。
(2)竞,可以用比一比的方式识记:竟—竞。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尝试背诵。
2.结合注释,读懂文言大意,感知王戎等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1.结合注释,读懂文言大意。
2.感知王戎等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PPT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1.出示图片《司马光》《精卫填海》《守株待兔》,回顾学过的小古文。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能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吗?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古文",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义丰”。
2.板书课题,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篇文言文,一起来齐读课题。
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想问的?(道旁:路旁取:摘)师:谁能连起来说清题目的意思?师: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题目就提示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3.出示王戎的资料。
师相机补充:王戎何许人也?从小智慧过人,被称为“小神童"。
后来,他长大后成了西晋的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酒作乐,创作文章,各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就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王戎为什么被称为神童、长大后能称为大学问家呢?读了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二、多种形式,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停顿。
2.抽生读,请生评价。
3.听录音读。
师: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4.抽生读。
师师:听完大师的朗读。
你们想不想再来试一试呢?抽一个没举手的:请您帮我推荐一下班里的朗读大王?5.出示正确的节奏。
齐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再来读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出对课文进一步的理解。
【板贴:多朗读】三、小组分享,理解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过渡:刚刚我们已经读通了课文,课文中有什么字词把你难住了?1.全班扫除难字理解抽生提问,抽生解决: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呢?【板贴:看注释】教师提出质疑(诸小儿:和司马光里的群儿意思差不多,诸位同学,老师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
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学情分析: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建议:教师可范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
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教案(多篇)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习王戎聪慧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多动脑,勤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语言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把故事讲精彩。
【课前解析】关注人物: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神采秀彻。
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关注出处:《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关注内容:本文讲述了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关注词语: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
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
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教学目标】1. 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重点)4.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王戎生平及《世说新语》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我们来看看课文《精卫填海》,回忆一下说一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出示课件2)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篇小古文,出示课题。
语文教案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
语文教案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雅量》。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七岁小孩王戎在面对道旁李子树时,能够冷静思考,不盲目跟从其他小孩去摘取李子的故事,体现了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文言文简短精炼,语言简洁却含义深刻,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良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的理解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引导。
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有趣的故事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来引导他们学习文言文。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认识“戎、诸、竞”等生字,会写“戎、尝、诸”等字。
-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
- 引导学生运用注释、插图等方式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培养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风。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戎、诸、竞、唯”等。
- 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 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性、省略性等。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如词类活用(“诸儿竞走取之”中的“走”,古义为“跑”)、省略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等。
- 能够从王戎的行为中领悟到思考和观察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品质。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精品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文内容简介《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古代成语故事,讲述了晋代王戎小时候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和推理的故事。
故事通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行为,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成语“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来源和含义。
掌握故事中王戎的聪明才智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的情节和发展。
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和他的聪明才智。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故事中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座位有序排列,方便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王戎不取道旁李”。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发展。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3 观察与推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或相关图片。
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4 课堂讨论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王戎的聪明才智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等。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运用。
5.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和思考能力。
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5.3 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案教案名称: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主题和寓意。
3. 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准备:
1. 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2.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导入:
1. 教师引入课题,介绍《王戎不取道旁李》的作者王戎和背景知识。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王戎和他的其他作品。
展开:
3. 教师给学生展示课文,带领学生读诗。
4. 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探讨诗歌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参考诗歌中的内容和背景隐喻进行思考和解析。
5. 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美感。
6.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结: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
8.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诗歌作品,并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布置作业:
9.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课上学习的内容,分析和解读一首自选的古典诗歌。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会两个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多读、借助注释。
2. 通过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感知王戎的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
3.初步感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课下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会两个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多读、借助注释。
2. 通过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感知王戎的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1.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会两个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多读、借助注释。
2. 初步感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课下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单元主题导入(借助前置学习单)师:同学们,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在这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耀眼的历史人物,孔融四岁懂让梨,曹植七步即成诗,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值得铭记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八单元,在时光的大浪中淘尽英雄豪杰。
我们来一场历史人物推介会。
1、借助学习单了解文本我们一起走进第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是一篇文言文,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读故事,讲故事”,故事的题目就是《道旁苦李》,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交流)师:我们熟悉了《道旁苦李》的故事,相信大家来学习今天这篇文言文版的就一定轻松多了,一起再来读课题,读的时候注意停顿。
题目读好了,我们来试着借助课前的小故事猜猜题目的意思,不取道旁李什么意思呢?猜一猜“取”该理解为什么?对,是摘的意思,同学们,你看,我们可以用猜一猜的方法借助课前我们读过的故事就很容易把课题的意思读懂了。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了这篇文言文的主人公就是王戎,注意“戎"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自学了,我们来看学习单,戎还可以组什么呢?戎马、投笔从戎。
二、学方法,知文本学习任务一:读正确,读流利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好请坐正。
小学四年级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第1篇一、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强调了诵读要做到“声断情不断”,加强了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老师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王戎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基本上大功告成。
突然有学生提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我认为王戎也在动,他在动什么呢?”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诸儿动的是脚,竞走取之。
(2)王戎动的是眼睛,要善于观察。
(3)王戎动的是会思考的大脑,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理解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不盲目跟从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王戎的思考过程,理解他不摘李子的原因。
2、教学难点感受王戎的聪明才智,学习他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古代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叫王戎的小朋友。
(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2、齐读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
(王戎不摘取道路旁边的李子)(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生字词:戎、尝、诸、竞、唯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5、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习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理解“尝”“诸”的意思。
(尝:曾经;诸:众多)这句话交代了什么?(王戎的年龄和人物)2、学习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理解“多子折枝”“竞走”“唯”的意思。
(多子折枝:李子很多,把树枝都压弯了;竞走:争着跑过去;唯:只有)面对满树的李子,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王戎又是怎么做的?指导朗读,读出其他孩子的兴奋和王戎的冷静。
3、学习第三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理解“之”“此”的意思。
(之:指王戎;此:这)别人问王戎什么?王戎是怎么回答的?王戎为什么说这一定是苦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路过的人摘光了,不会还留在路边挂满枝头。
)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王戎的聪明。
(四)深入探究,体会品质1、小组讨论:从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件事中,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2、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课教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在文章中,王戎仅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
从王戎的善于分析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教学建议: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小古文,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通,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竟”3个生字,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生字。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尝”“竞走”“唯”“信然”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意。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尝”“竞走”“唯”信然”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通。
难点: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意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课件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齐读,说说其意思(2)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
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世说新语》《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小古文,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4.读后释题(1)课题中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及课件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及课件1.引言1.1背景介绍背景介绍本教学设计的背景为王戎不取道旁李,旅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王戎是一个年轻的冒险家,他立志探索神秘的王国。
在前往王国的途中,王戎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考验。
在旅行的过程中,王戎发现了一本旅行手册,上面有着关于王国的详细地图和导航信息。
手册中还有许多关于旅行的建议和技巧。
然而,王戎并没有选择遵循手册中的建议,而是选择了一条道路旁边的小路。
这条小路被称为"李",据说这条路通往更加神秘和珍贵的宝藏。
王戎对宝藏充满了向往和渴望,因此,他决定冒险踏上这条小路。
然而,王戎并没有料到这条小路充满了危险和挑战。
路上有许多陷阱和怪物,王戎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克服这些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王戎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王戎所经历的冒险之旅给他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成长。
他学会了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学会了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解决问题;学会了珍惜身边的资源和帮助等。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到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要勇于冒险和探索,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并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资源和帮助。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和教训,以应对自己日后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
1.2目的和意义目的和意义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原理和方法,包括其核心概念、教学设计和示范课程;掌握将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不同教学场景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策略和应对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教师将能够:深入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提高对学生需求的洞察和反馈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研究能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精品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难点:文言文断句,故事中道理的领悟。
1.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故事内容。
准备故事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准备生僻词语的解释,方便学生查阅。
第二章: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采用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图片中的人在做什么吗?”引出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注意生僻词语的查阅。
学生尝试对故事进行简单概括,了解故事大意。
2.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4 课堂展示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讲故事、表演、绘画等,展示对故事的理解。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展示成果。
2.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总结故事中的道理。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故事,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要求学生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选择几个生僻词语,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含义。
第四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针对不足之处,思考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第五章:教学评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学生对故事中道理的领悟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使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6.2 引导思考在讲解故事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案500字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王戎的人物形象。
学习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戎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理解王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纠正发音。
3.理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重点词语。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讨论王戎的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表达自己的看法。
6.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段关于王戎的故事。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四、教学辅段1.图片、视频:展示古代儿童生活场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附:课文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时,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王戎的品质,体会其智慧。
教学难点:1.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其观察力和判断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古风图片,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聪明小孩王戎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第1篇】一、文本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这是统编教材进入三年级以来选取的第四篇文言文,选取的文言文都有内容简短、语言浅显、内涵丰富的特点,它们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篇课文讲述了王戎幼时广为流传的一个小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满了李子,大家都争着跑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真如此。
“道旁苦李”这一成语便出于此。
课文虽然简短,却生动地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聪明孩童形象。
课后有三道习题,题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对学习文言文一以贯之的学习要求。
题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结合注释是读懂文言文最直接高效的方法,也只有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才能讲好故事。
对本课的学习不仅要读好课文,读懂故事,还要明白“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三年级接触小古文的学习之后,对这种篇幅短小,语言通俗,蕴含道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小故事是很感兴趣的。
了解了学习小古文的基本方法,基本上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内容。
课后提出的把故事讲一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不过,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把故事讲生动。
激发每个学生课下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目标解读】课后习题的安排体现了从读到讲的过程,多形式地读好课文,结合注释读懂故事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读懂的基础上讲清楚故事内容体现了紧密的层级联系。
小学教案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
小学教案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雅量》。
这篇课文简短精悍,通过讲述王戎七岁时不取道旁李子的故事,表现出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提高语言理解和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然而,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一种较为陌生的文体,在字词理解、语法掌握和文言文语感方面都还比较薄弱。
学生可能会对文言文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故事性的内容会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掌握文中“戎、诸、竞、唯”等生字的读音和书写,理解“尝、走、信然”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 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文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王戎的思考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 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课文。
- 引导学生从王戎的行为中体会他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
-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等。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如“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的“竞走”与现代意义的不同。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体会其思考的逻辑性和深度。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 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在文章中,王戎仅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
从王戎的善于分析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教学建议: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小古文,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通,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认识“戎、诸、竟”3个生字,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生字。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尝”“竞走”“唯”“信然”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意。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尝”“竞走”“唯”信然”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通。
难点: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意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课件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齐读,说说其意思(2)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
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世说新语》《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小古文,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4.读后释题(1)课题中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2)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3)《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古文的步骤:(1)读准字音,画出节奏,读通全文。
(2)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古文的内容。
(3)品读,体会和人物的情感,文章的内涵。
2、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试着读通全文(2)边读边思考,文章大概写什么内容。
3.检查交流(1)认读生字。
(自读,指读,开火车读)课件出示:戎、诸、竞重点提示:“诸”字读音是“zhū”,不要读成“zū”。
“竞”字读音是“jìng”,不要读成“jìn”(2)指名把古文读正确。
4.指导读通全文(1)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来,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听,看看在哪些地方需要适当停顿。
(教师配乐朗读古文,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注意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学生自读古文。
(3)那我们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句。
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读得准确、通顺吗?(4)男生、女生比赛读。
(5)全班齐读。
5、读了几遍,谁能大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三、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生字:“戎、尝、诸、竞、唯”。
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2.小组反馈。
(1)熟字加偏旁识记生字:尝、诸、竞(2)比较识字法:我一一戎唯一一谁3.指名学生认读,给生字组词如:戎马、品尝、诸多、竞赛、唯一4.请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生字词。
5.教师边范写边指导,学生书空。
重点指导“戎”字是右上包围结构,里面是“横、撇”,不要多写一竖,写成“戒”字了6.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7.展示作品,集体评议。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小古文,我们练习了朗读古文,学习了课文的生字。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去看看王戎为什么不摘路旁的李子呢?五、课时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培养学生古文兴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通3.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意。
一、复习导入,引发探究1.听写生字:戎、尝、诸、竞、唯2.读课题,质疑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去看看王戎为什么不摘路旁的李子呢?二、借助注释,解析文义1、出示自学要求:认真读古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
2、交流(1)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①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②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小儿、诸、、尝)③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小儿:小伙伴)(诸:多)(尝:曾经)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 为什么?(1)品尝(2)曾经(3)尝试④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⑤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①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②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道、多子、折枝)③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④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看见路边的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
)(3)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①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②“竞走”?“唯”?③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④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小结: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4)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①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②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人、之、此)③“人问之”就是——有人问王戎。
a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b(你怎么不摘李?)(你傻啦,为什么不去?)(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④王戎怎么回答的呢?谁来说说。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5)取之,信然。
①“之”?“信然”?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三、默读细思,复述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1.课件出示要求:先小组内讲一讲,再选出最佳选手在全班讲2.小组内讲一讲。
3.每个组最佳选手在全班讲一讲。
如: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快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4.师生评选出故事小能手四、品读探究,感悟文本1.再读课文,讨论:(1)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小组合作交流3.交流反馈。
(1)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①王戎怎么知道路边的李子是苦的的?他去尝了吗?②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而这棵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却没有人去摘,那么这颗李子树结的一定是苦李子)③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④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摘了了尝,哇,果然很苦!)⑤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⑥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关于根据的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并且不盲目从众的孩子。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
(2)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关于根据的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好习惯。
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五、领悟学法,总结全文1、领悟写作方法: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1)写作手法:对比手法。
作用: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2)迁移习作:以后也学一学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2、谈收获3、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
(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25王戎不取道旁李《世说新语·雅量》多子折枝诸儿竞走仔细观察王戎不动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