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法治思想及其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法治思想及其影响

摘要:商鞅的“法治”思想以人本自利为哲学基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成文法化及其不断革新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刑——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对中国重农抑商、贱讼思想,文化专制等产生了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商鞅“法治”思想的影响,对于我国现代法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鞅,法治,法律传统

Abstract: Shang Yang's "rule of la w" thinking of the people of the philos o phical foundation for self-serving, cover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Their thinking about the ancient Chinese laws and its law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one of the main instruments - punishment -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However, Shang Yang's "rule of law" is also thinking of China's suppression agriculture, cheap thinking of First Instance, authoritarian culture, and so had an impact.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hang Yang "rule of law" thinking, for the rule of law in modern China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 Shang Yang, the rule of law, legal traditions

梁治平先生说过“研究传统似乎是历史的事,但就法律文化这个题目来说,立足于当代也一定要抓住历史。”法律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历史在人们思想中烙印的产物,现在人们对于法律不自觉的认识和使用,正是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出于个人兴趣,笔者想对商鞅的“法治”思想及其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进行论述,希望对现在的法制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一、商鞅“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攻伐自诸侯出”。奴隶主的没落和封建势力的兴起,不仅使得夏商以来的神权法思想受到进一步的冲击,而且周公所创制的“礼”也在社会动荡之中失去了往日的权威,“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原有的社会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产生的社会秩序更加复杂,亟需新的规范进行调整,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平和的国

内环境。而且,刚刚获得权力的封建势力需要新的理论来论证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新的制度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充自己的力量,以在诸侯之中存活并建立霸权。

此时,以管仲、申不害和商鞅等为代表的法家,顺应历史和时代的要求,提出“法治”原则,并提出一系列的理论来论证此思想。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商鞅,以一种十分理性、务实的态度,审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权衡利弊,以维护自己的私利,“民之性,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①凡是名利之所在,都会使人们趋之若鹜。以此为基础,商鞅提出了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法治”思想。

二、商鞅“法治”思想主要内容

商鞅“法治”思想将国家的公权力扩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每个领域都施行高压政策,以集中全国资源并高效地投入到对外战争中去。

从经济方面来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②。各国之间的战争,比拼的就是各国的农业力量和人口。因此,商鞅主张鼓励农耕,以农耕和战功作为民众取得利益的唯一合法途径,认为这样就可以鼓励人们去开垦农田,充分发掘生产的潜力,“民见上利从壹孔出也,则做壹,作壹则民不偷”③。

从政治法律领域来说,商鞅的“法治”思想又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从法律的作用和目的来说,商鞅认为法律的作用首先在于“定分止争”“以刑去刑”,法律的产生就是为了确认土地和其他财产的私有权,并对侵占他人权益的“奸邪之民”进行惩罚。另一方面,通过实行高压政策,强化对人民的专制,压制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达到“以刑去刑,国治”的目的。不过,其根本目的则在于对外扩张。商鞅曾在《商君书》中赤裸裸的表达自己的这一目的“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必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疆,疆必王。”④

其次,从立法上来看,商鞅主张立法应当符合社会的基本情况,“不法古,不循今”兼顾民俗“故圣人为国也,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⑤而且,所立之法应当简明扼要,不应当晦涩难懂。同时,商鞅主张公布成文法,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

⑥。为此,商鞅提出具体的主张,一方面“为法令置官置吏”⑦。这里的官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官,而是类似于今天的“政府律师”的角色。他们必须牢记法律,否则以他们忘记的法条规定的罪名来惩罚他们,而且,“敢剟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⑧当有吏民来咨询法律时,这些“法官”必须回答问题,如果不回答问题,则以拒绝回答的法令来处罚

①《商君书·算地》

②《商君书·农战》

③《商君书·农战》

④《商君书·说民》

⑤《商君书·壹言》

⑥《商君书·定分》

⑦《商君书·定分》

他。同时,“法官”需要将所问所答记录下来,封藏于房室之内,如果之后有类似案件,则以该记录为参考进行判案。另一方面,为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法律规定将法令封存于禁室之中,“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法令,及剟禁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①再次,从司法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主张:

第一,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②商鞅认为,国家应当对于国君之外的人平等的适用法律,凡是不从王令,违反国家禁令的人,应当一律使用法律加以惩罚。而且,不能以之前的功劳和善行来抵消罪过,“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③同时,对于那些知法犯法的官吏,商鞅认为应当加重处罚,“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④第二,重刑思想。首先,重罪轻罚。“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

⑤商鞅认为,即使是最轻微的罪行,也应当对罪犯施以严厉的处罚,以使得民众对于法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果刑罚不重,不仅无法惩处犯罪,还会使得更多的人选择犯罪来牟取自己的利益。这样,则会造成“刑至事生”,制造出更大的混乱。其次,刑九赏一。商鞅对于儒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说法不屑一顾,认为他的“刑”才是真正的德,“刑生力,力生疆,疆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⑥“吾所谓刑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⑦。并且,他认为人有“六淫”和“四难”,统治者应当刑多赏少,以高压政策来维护其地位,镇压人民的反抗,调整各阶级和阶层之间及其内部的利益分配,让民众做到“六淫止”。

从文化方面来说,商鞅实行愚民政策,他认为,“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⑧从农战来阐述愚民政策,使农民附着于土地之上,不与外界交往,专心务农。为此,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三、商鞅“法治”思想的影响

第一、中国古代的法律有沿袭前朝的习惯,“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矣”。商鞅创制的秦国法律,被秦朝沿袭。自秦之后,颁布成文法便成为中国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汉初制定的《九章律》借鉴了秦律,曹魏律又在《九章律》基础上发布。而且,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参照中央王朝的法律来制定自己的律令。清初,入关后,“准依明律治罪”之后又“参汉酌金”。因此,整个中国封建时期的成文法典中都可以看到商鞅创制的秦律的影子。

第二、商鞅对于“法治”所带来的效果的描绘,反映了初生地主阶级对于自己力量的盲目乐观。但这种描述对于有志于开疆拓土、逐鹿中原的封建统治者极具诱惑力。这些人借鉴

①《商君书·定分》

②《商君书·赏刑》

③《商君书·赏刑》

④《商君书·赏刑》

⑤《商君书·说民》

⑥《商君书·说民》

⑦《商君书·开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