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度测定
测量血液粘度的方法
测量血液粘度的方法
血液粘度是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血液粘度增大,血流阻增大,血液流量和血液组织灌注降低,严重者可出现微循环障碍,测定血液粘度的目的在于借以对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
血液粘度高于或低于健康人的参考值,即高血液粘度或低血液粘度都是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性反映。
常用的两种测量血液粘度的方法。
1.旋转粘度计法
旋转粘度计是目前测量非牛顿流体,如血液粘度的理想仪器。
临床一般采用三点法测定,即分别测定高剪变率、中剪变率和低剪变率的表观粘度,对剪变率的基本要求是:高剪变率应在100s-1以上,低剪变率应在40s-1以下。
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接近200s-1和1s-1的数值测量相应的粘度值。
而取中剪变率约10s-1测全血粘度,是企图测出红细胞既无聚集也无变形时的粘度。
通常先测量高剪变率的粘度,后测量低剪变率的粘度。
测血浆粘度时,剪变率太高易造成血浆流动不稳定,剪变率太低会造成较大误差,通常在100-120s-1之间取值,毛细管粘度计是测血浆粘度的理想仪器。
2.毛细管粘度计法
毛细管粘度计因其价廉,虽然测全血粘度仍存在不理想之外,
但是目前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中仍有应用,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通常只在一定管壁剪变率或平均剪变率下测出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
血液粘度的测量结果,受测量仪器、剪变率和温度的影响,因此报告结果应琢磨你改所用仪器种类、型号、温度和剪变率。
血流变测量指标意义说明
血流变测量指标意义说明一全血粘度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液表现粘度值。
1.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体越强,血液粘度越高,因此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红细胞聚集体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2.全血中切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值为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
3.在高切变率下,血液的非牛顿性是由于红细胞的变形和取向,换言之,高切变率下的全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全血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黏度升高。
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黏度升高。
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则全血黏度降低。
全血粘度测定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如中风患者中缺血性中风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中风则不增高或降低。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二.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总是一个常数,血浆粘度升高,全血粘度升高,并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全血粘度值
红细胞压积测定【参考值】男性 0.40~0.54 ,女性 0.37~0.47【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
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2.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全血粘度值(mpas)切变率(1/s)1200.00230.0035.0041.00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这三组数据各自的意义?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哪一组更有意义?答:两层之间运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用一个参数表示,就是切变率,用表示。
计算公式是;速度差(cm/s)切变率(g)-----------------------切变率的计量单位是1/秒(s-1)距离差(cm)切变率是液体(血液)内部运动(流动)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切变率高,液体流速快;反之,液体流速慢。
6、可以想象的到,液体流速快,其粘度一定相对较低;而液体流速慢,其粘度相对较高。
因此,粘度就成为反映液体,包括血液的一种流动性(或称流变性)的物理参数。
牛顿将粘度定义为也就是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
牛顿的粘度定律是:剪切应力(t)帕斯卡(Pa)粘度(h)-------------------------------------------帕斯卡.秒(PaS)切变率(g)秒-1(S-1)这就是说,一种液体的粘度和当时液体所处的剪切应力和切变率有关,粘度与剪切应力成正比,而与切变率成反比。
进一步,牛顿发现有两种类型的液体,一种液体它的饿粘度符合上述规律,牛顿称之为"非牛顿液体";而另一种液体它的粘度不符合上述规律,它的粘度是一个常数,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牛顿称之为"牛顿液体"我们的血液,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也就是说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
全血粘度测定
全血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血液粘稠度检查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切变率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分,流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
在管壁处 ,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
血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
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向一般是沿液层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
在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秒 -1,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_200s-1),中切变率(50_60s-1)和低切变率(1_20s -1)。
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
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血液粘度全血为非牛顿液体,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容有密切关系。
当血细胞比容为0时,血浆为牛顿液体,当血细胞比容大于0.1时,血液表现出非牛顿液体。
随着切变率减小而粘度增高,血细胞比容越高,粘度越大。
随着切变率增大,血液流动性状逐渐似牛顿液体。
血浆粘度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的影响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其中以结构不对称并形成网状结构能力大的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其次是球蛋白分子,还有脂类等。
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临床意义: 1 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增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 若全血粘度高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HCT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
3 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说明HCT低(血液稀)但RBC 自身的流边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也有参考意义。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 检验申请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项目为血液粘度测定。
2 标本采集与处理2.1标本采集2.1.1常规静脉采血约4-5ml,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轻轻混匀,避免红细胞破坏,及时送检。
2.1.2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
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
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1.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1.5.1标本量不足:少于4ml的全血。
2.1.5.2严重溶血、严重浑浊的标本。
2.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
2.1.5.4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
2.1.5.5 抽血后室温放置超过4h以上的标本。
2.1.5.6静脉滴注大剂量液体后立即在同一侧静脉抽血的标本。
2.1.5.7 从静脉留置针中抽血时,没有弃掉初始部分血液的标本。
2.2标本保存2.2.1标本保存时间:放置室温4h内完成测定。
2.3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3.1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一般不需空腹。
2.3.2规定采集肝素抗凝血标本。
3、方法原理在半径为R的圆形平板上设置一个大角度的圆锥,将血液置于圆锥与平板的空隙,当圆锥以一定角速度旋转时,血液由于粘性而产生阻力,根据牛顿粘性定律:一个已知切变率的切变场中,测定剪切率r下所产生的切应力τ大小,然后按下式计算血液的表观粘度μ。
μ=τ/ r4、试剂及其他用品准备4.1试剂:血流变仪冲洗液,冲洗液配制剂,由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出品。
4.2试剂盒保存:保存于2-8℃,至标签的失效期,启封使用的试剂置仪器试剂仓冰箱内稳定30 天。
任何颜色变化或浑浊度增加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3试剂盒准备:用20ml冲洗液,冲洗液配制剂一袋,加蒸馏水配成1000ml溶液。
5 校准品与校准模式5.1根据质控情况来确定是否校准。
血液流变学检验
血液流变学检验一、全血比粘度检验1.英文或缩写:Blood Viscosity,BV。
2.标本采集:空腹静脉采血5ml,置肝素抗凝管内,轻轻颠倒混匀后送检。
3.正常参考值:低切:9.50±1.50(男);8.50±1.30(女)。
中切:5.20±0.80(男);40.60±0.80(女)。
高切:4.60±0.60(男);4.00±0.70(女)。
4.临床意义:血液粘度是指液体的粘性而言。
它是流动的倒数。
粘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
全血表观粘度随切变率增大而减少,属于非牛顿液体。
因而在报告中全血粘度有低切、中切、高切三种粘度值。
全血比粘度指全血和血浆与水在同一温度下的粘度之比。
全血粘度增高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液病、肿瘤等。
降低常见于尿毒症、肝硬化等。
5.注意事项:因肝素抗凝剂是被烘干的,所以抗凝混匀要反复多次,以保证抗凝充分。
否则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二、全血还原粘度检验1.英文或缩写:Blood Reduction Viscosity ,BRV。
2.标本采集:空腹静脉采血5ml,置肝素抗凝管内,轻轻颠倒混匀后送检。
3.正常参考值:低切:15.0±2.00(男);14.0±2.00(女)。
中切:9.00±1.50 男)8.00±1.50(女)。
高切:7.50±1.50(男)6.70±1.50(女)。
4.临床意义:全血还原粘度增高表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说明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
增高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液病、肿瘤等。
降低常见于尿毒症、肝硬化等。
5.注意事项:因肝素抗凝剂是被烘干的,所以抗凝混匀要反复多次,以保证抗凝充分,否则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三、血细胞比容1.英文或缩写:Hematocrit in Blood,HCT。
2.标本采集:空腹静脉采血5ml,置肝素抗凝管内,轻轻颠倒混匀后送检。
LBY-N6K(sop)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测定 (2)
检验项目: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测定1、方法:锥板旋转式。
2、原理:即:牛顿粘性定律;样品粘度值=K×(力距/转速),K 为仪器常数。
3、检验目的:测定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
4、标本种类:全血及血浆4.1标本采集:静脉采血,以肝素或EDTA盐抗凝,剂量分别为每ml 血需20IU肝素或4umolEDTA盐,血液与抗凝剂应立即混合。
4.2病人要求:一般患者早晨空腹采血,采血前一天晚餐低脂素食,妇女应避开月经期。
4.3标本不合格拒收标准:试管标记与化验单不符者;未加抗凝剂;抗凝血内有凝块者;有溶血现象者。
使用枸橼酸盐或草酸盐抗凝的标本4.4标本处理:标本采集后,送到实验室,室温下静止20分钟进行测定。
4.5标本保存条件:如不能及时测试,应将血浆保存在密封塑料小瓶或带盖试管内,室温(15-25℃)下,不宜超过4小时。
5、清洗方法:去离子水清洗。
6、仪器: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生产:LBY-N6K自动血液流变仪。
7、校准程序:7.1标准品:定标油,标定值(见标准油出厂时,已进行标定,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户可用油标对仪器进行标定。
7.4标定程序:详见操作说明8.开机与关机:8.1 开机8.2 打开N6K自动血流变仪器的电源8.3 打开动态血沉仪和毛细管血浆粘度计的电源(选配)8.4 打开电脑主机和显示器的电源,打开打印机的电源8.5 打开电脑中的血流变软件8.6 关机顺序与开机顺序相反9. 操作规程9.1 全血检测9.2 血流变软件打开后软件自动进入进行实验菜单。
当仪器预温到37℃时可开始实验操作。
9.3 在加样时,先用手顺时针方向拨一下切液锥,用加样器取1000ul全血,沿内槽边加入(不要碰到切液锥,加样时不能有气泡),然后用鼠标点击全血实验,开始标本的全血粘度实验。
全血粘度测试完成后会把测试结果传到软件里并自动清洗。
做下一个实验时实验编号软件会自动增号。
9.5 血浆检测9.6 全血检测完成后,将标本进行离心。
血液粘度正常范围调查及130例临床分析
血液粘度正常范围调查及130例临床分析伍德荣【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0(022)005【摘要】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系统测定146例健康成人,65例心脑血管疾病,65例高血压病的全血粘度值和血浆粘度值.结果显示:146例健康成人血液粘度测定值:切变率为200S-1、30S-1、3S-1时,全血粘度值(±s以下同)男性分别为:6.24±0.48、7.10±0.59、12.34±1.32,女性分别为:5.87±0.47、6.59±0.48、12.20±1.30,血浆粘度值男性1.62±0.1、女性1.54±0.09;不同性别间血液粘度测量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疾病组高血压症全血粘度,男性:8.14±1.36、8.97±1.51、16.61±2.81,女性:7.31±1.21、8.01±1.34、15.18±2.64,血浆粘度值男性:1.61±0.18、女性:1.67±0.19;脑栓塞组全血粘度值男性为:8.99±2.20、9.92±2.27、18.71±4.94,女性7.39±1.10、8.15±1.21、15.21±2.34,血浆粘度男性:1.65±0.21、女性:1.75±0.20;冠心病组全血粘度:7.41±1.30、8.18±1.44、15.40±2.84,血浆粘度值:1.64±0.24;脑出血全组全粘度值:7.34±1.20、8.11±1.32、15.20±2.40,血浆粘度:1.75±0.20.疾病组血液粘度明显高于健康成人组(P<0.01).【总页数】2页(P719-720)【作者】伍德荣【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地区人民医院,广西,河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相关文献】1.高原615例正常藏汉族儿童静脉血血细胞参数正常参考范围调查 [J], 邹在秋;王用华;任用坤;吉宗2.西安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液粘度正常参考值调查分析 [J], 张捍峰;李宁侠3.西安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液粘度正常参考值调查分析 [J], 张捍峰;李宁侠;李耀军4.成都地区正常成年人静脉血血细胞参数正常参考范围调查 [J], 曾平[1];王超[2];陈蓉[3];李丽娟[4]5.成都地区正常儿童血细胞参数正常参考值范围调查 [J], 王超[1];曾平[2];陈蓉[3];陈新敏[4]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血粘度切变率
全血粘度切变率
人体的血液有运动性,可以把体内的物质和营养分子快速传送
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中,从而使机体保持健康。
全血粘度切变率是衡
量血液的运动性的重要指标,它可以评价血液的抗黏性及其影响血液
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全血粘度切变率是衡量血液黏度的一种实验测试方法,在一定条
件下,它可以测量出血液在不同流速下的黏度变化,以获得血液切变率。
准确地计算全血粘度切变率,正确反映血液的流动性,必须借助
于一种专业的血液测试仪器。
全血粘度切变率是一种衡量血液粘度影响血液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当全血粘度切变率较高时,血液流动性较差,血液中有较多的小分子,血液就会黏度增加,使血液在受力作用时形成明显的流变,从而影响
血液的流动性。
当全血粘度切变率偏低时,血液流动性增加,血液中
粘性分子减少,血液流动性提高,血液受力效应明显降低,血液的流
动性得到改善。
因此,全血粘度切变率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及其重要性是不容忽
视的,准确地计算全血粘度切变率是衡量血液粘度影响血液流动性的
重要参考指标。
应该加强对血液粘度的监测,定期测试,以便及时发
现血液流动性发生变化的可能,以确保良好的血液流动性,从而维持
机体健康。
血粘度的常用指标及测定方法
血粘度的常用指标及测定方法
李乃昶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00(000)005
【摘要】血液粘度是用来衡量血液流动难易程度的指标。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血管轴心流速最快,越靠近管壁流速越慢,呈套管式流动,此现象称为层流。
此时血液内部层与层之间流速不一致,相互移动产生内摩擦力。
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内摩擦力称切应力,单位时间的切应力叫切变率,切应力与切变率之比为常数也就是常说的粘度。
血流速越快,切变率就越高而粘度越低,这是血粘度的一般变化规律。
粘度的单位是毫帕/秒。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浆含有多种复杂成分如纤维蛋白原等。
每种成分的改变均可引起粘度改变。
为此用一组指标来描述血粘度,以便更好地分析其影响因素。
【总页数】1页(P8-8)
【作者】李乃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
【相关文献】
1.公司常用财务指标的信用度与效度分析——汽车制造业的常用财务指标的信用度与效度分析 [J],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课题组
2.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粘度指标的观察 [J], 唐志琴;郭秀梅
3.持续性高耗氧量运动对大鼠全血粘度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J], 袁茵;邓思瑶;黄雅晨;肖洪彬;牛雯颖
4.掌握指标侧重点,糖尿病诊断管理信手拈来--临床常用检查指标一览 [J], 鹿艳军; 蒋升
5.超滤膜孔径及其分布的测定方法──Ⅰ.常用测定方法讨论 [J], 吕晓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液粘稠度检查项目
血液粘稠度检查项目血液粘稠度是指血液流动的阻力,是反映血液流变性能的重要指标。
血液粘稠度的高低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血液粘稠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医学上广泛使用各种方法检测血液粘稠度,用于帮助诊断和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血液粘稠度检查项目。
一、血液粘稠度概述血液粘稠度是指血液流动的阻力,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粘着力、血小板数量、血浆蛋白质浓度以及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血液粘稠度的单位通常为mPa·s。
一般情况下,血液粘稠度不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因为人体会自动调节血液粘稠度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状态。
但是当血液粘稠度过高或过低时,就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二、血液粘稠度检查项目(一)全血粘度(WBV)全血粘度是指没有去除血细胞和血浆其他成分的血液粘度。
全血粘度检查方法简单,常用旋转粘度计等仪器来完成。
全血粘稠度的正常值范围较窄,因此作为一个粗略的指标来使用。
全血粘度的增加可能表明血液的流动性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这种情况常出现在高脂血症和高红细胞计数的患者中。
(二)血浆粘度(PV)血浆粘度是指去除血细胞成分后的血浆的粘稠度。
血浆粘度可以反映血浆中的总蛋白质浓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高血浆粘度与高胆固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血浆粘度常常通过阴离子润滑剂来测定,正常值为1.4-1.8mPa.s。
(三)血小板粘着力(PFA)血小板粘着力是指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在一起的能力。
血小板粘着力是一种反映血小板活性和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
当血小板粘着力增强时,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从而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PFA通常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障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以及预测危险性。
(四)红细胞聚集度(RBCA)红细胞聚集度是指血液中红细胞之间相互靠近、相互粘附的程度。
红细胞聚集度的增加可能导致微循环阻塞、组织缺氧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血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摘要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广泛的用于基础医学、医学及医学中,对疾病的、及发病机理的,医学方案的制定、药物等有重要作用。
因此,现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以及临床做一综述。
1 血液流变学测量指标意义1.1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液表现粘度值,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由红细胞变形产生的,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粗糙。
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红细胞聚集决定的,低切粘度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全血中切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均可引起全血粘度增高;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急性白血病以及妇女可引起全血粘度降低。
同时,全血粘度测定对脑血管疾病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不增高或降低。
1.2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的浓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表示红细胞的聚集程度,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
1.3 红细胞压积(HCT)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最重要因素,增加HCT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
当HCT低于45%,全血粘度随HCT指数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
当HCT超过45%时,粘度与压积呈对数关系。
因此,当HCT超过45%时, 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血粘度明显上升。
HCT降低,血液流动性增加,因此可用血液稀释疗法(急性脑梗死时,HCT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即HCT 降低到30%~35%左右,认为在这个压积下血液粘度显著下降,血液流动性增加,以此改善脏器供血。
1.4 全血还原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是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比,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还利于不同红细胞压积血标本粘度的比较。
血液粘稠度检查标准
血液粘稠度检查标准
血液粘稠度是指血液的流动性和黏稠程度,通常通过测量全血或血浆的黏度来进行评估。
血液粘稠度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和医疗机构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血液粘稠度的正常范围是在特定的数值范围内。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参考这些标准范围来判断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是否正常。
正常的血液粘稠度范围通常是根据测定的单位和方法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全血的粘稠度正常范围在4.5到5.5厘泊(cP)之间,而血浆的粘稠度正常范围在1.1到1.3厘泊(cP)之间。
这些数值可能会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方法和标准而有所不同,因此在解释检查结果时,应该参考具体的实验室参考范围。
血液粘稠度的增高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性下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监测血液粘稠度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一些特定的疾病状态或药物使用也可能影响血液粘稠度,因此在进行检查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评估血液粘稠度的意义。
总之,血液粘稠度的标准范围是根据具体的实验室标准和方法而定的,正常范围一般在4.5到5.5厘泊(cP)之间。
对于个体检查结果的解释,应该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评估。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
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
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
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
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
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
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
血流变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检验科血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定义:血液流变学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
主要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来研究血液和血管、心脏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二、采样:绿头管空腹采血5ml,2h内送检。
三、检测:赛科西德6000血流变仪。
1h出结果。
四、辅助检查: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检查。
五、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1、血管性疾病①高血压;②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③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④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2、代谢性疾病①糖尿病;②高脂蛋白血症;③高纤维蛋白血症;④高球蛋白血症。
3、血液病①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白血病;④多发性骨髓瘤。
4、其他①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②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五)、亚健康状态的筛选六、我院开展血流变检测的意义:1、西藏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人群的健康状态评估。
针对高原人群的研究认为久居高原人群的红细胞压积结果普遍在平原地区参考值的高线上或高于参考值范围,特别是40岁以后的中老年龄段,结果高出参考值范围更加明显,升高比率更加显著,血红蛋白结果高于平原地区参考值范围男性占50%以上,女性接近50%,高血糖、高血脂比率也不低。
监测血流变的异常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2、老年前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及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有诸多致病因素,但均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
甚至在尚无症状之时,就可以在血液流变参数方面反映出来。
至于血液病、遗传或免疫异常、休克和中毒等疾病的血液流变性会有更显著的改变。
老年前期是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由正常转变为异常的重要时期,也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时期,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对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血粘度
全血粘度: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最明显,它预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
其中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全血粘度的报告方式一般包括高、中、低切变率下的粘度。
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分,流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
在管壁处,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
血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
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向一般是沿液层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
在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秒-1,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200s-1),中切变率(50~60s-1)和低切变率(1~20s-1)。
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
【正常参考值】:全血粘度(高切) 4.44~~4.9 mpa.s全血粘度(中切) 5.45~~6.35mpa.s全血粘度(低切)8.23~~9.57mpa.s临床意义:增高: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
全血粘度增高常见原因:1.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另外,血浆蛋白的增加还可导致红细胞的聚集,从而造成全血粘度的增高。
2.红细胞数量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
全血粘度实验室参考范围的建立
全血粘度实验室参考范围的建立目的:建立笔者所在医院乃至所在地区实验室全血粘度的参考范围。
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职工40岁以上健康体检者599例的全血粘度的检测数据,通过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x±1.96 s)为可信限,作为参考范围。
结果:得出了低切到高切6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的参考范围,每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参考范围男性都高于女性,笔者所在医院实验室全血粘度参考范围高于北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结论:在全血粘度的参考范围建立这个问题上,应分年龄段、分性别、分地域性的多因素进行建立,寻求一个既准确而又不繁琐的参考范围,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数据。
标签: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参考值范围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在临床上血液流变学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预防以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上均有重要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验内容很多,有全血类指标、红细胞类指标、血小板类指标、血浆类指标,其中全血类指标中的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指标,又叫做表观粘度,因为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因此其粘度值大小不是定值,而是与流场切变率有关,它是血液流变学中最重要内容之一[1]。
然而全血粘度和全血粘度检测本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区海拔差异、男女差异、年龄差异导致的粘度差异、检测温度差异[2]、实验室及仪器差异导致的检验结果差异。
且到目前为止,我国还缺乏较可靠的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参考值[1],正如笔者所在医院实验室装机时,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北京厂家实验室的参考范围,然而在应用于临床前的验证性实验检验中,发现采用工程师提供的参考范围,绝大多数健康人的全血粘度指标呈高粘倾向。
由此可见,建立实验室自身的参考范围,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通过对实验室参考范围的建立,进而对建立不同地区参考范围也具有参考意义。
凝血功能及全血粘度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
凝血功能及全血粘度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及全血粘度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54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患者、52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全血粘度进行检测。
结果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PT、APTT、TT均低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而全血粘度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糖尿病组FIB均增高,且有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和全血粘度,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about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whole blood viscosity in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MethodsWe choose 54,52 diabetes patients without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and 50 cases normal control group as research object to test plasma fibrinogen(FIB),prothrombin time(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time(APTT),thrombin time(TT)and whole blood viscosity.ResultsPT,APTT and TT of diabetes patients with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ime without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whole blood viscosity of diabetes patients with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diabetes patients without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but FIB of diabetes groups are all increased and FIB of diabetes patients with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is higher than diabetes patients without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the different hav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 test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whole blood viscosity in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Key words]Diabetes;Coagulation;Whole blood viscosity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遺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