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内环境的控制——【暨大普通生物学课件PPT】
合集下载
内环境的控制PPT课件
Yo u r
Company
slogan
in
here
第十章 内环境的控制
L/O/G/O
1
Contents
一
体温调节
二 渗透调节和排泄
三 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2
一、体温调节
1、按调节体温能力把动物分为: 变温动物 ——行为性调节 异温动物 恒温动物——生理性调节(36―42℃)
蜥蜴到处移动寻找温 暖的地方栖身
10
(4)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自身的生物自控系统可调节热平衡,达到稳定 体温的效果。
干扰因素:
致热原使 调定点↑ 孕激素使 调定点↑
11
皮肤血流、蒸发 体表面积、出汗 环境条件、衣着
散热
基础代谢、脂肪 肌肉运动、战栗 激素活动、肝脏
产热
37
体温(℃)
12
二、渗透调节和排泄
• 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 • 2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 • 3.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5
• 重吸收:原尿经过肾小管各 段中,一部分(约99%) 有用的物质和部分水分又 被重新吸收入血液循环 (肾小管、近曲小管是重 吸收最主要的场所)。
36
37
分泌:原尿又收纳肾小管分泌的K+ 、H+ 等最后形成终尿 排出体外。远曲小管是分泌最主要的场所。
38
血液
尿的形成图解
超滤
肾小囊中 原尿
调节.
42
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输尿管 7、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 道→体外
膀胱壁 (平滑肌) 尿道括约肌 尿道
43
44
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
45
• 血液透析是将血液通过血路管泵出体外,借助干血透机 和透析器清洁血液,然后再返回身体的过程。
Company
slogan
in
here
第十章 内环境的控制
L/O/G/O
1
Contents
一
体温调节
二 渗透调节和排泄
三 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2
一、体温调节
1、按调节体温能力把动物分为: 变温动物 ——行为性调节 异温动物 恒温动物——生理性调节(36―42℃)
蜥蜴到处移动寻找温 暖的地方栖身
10
(4)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自身的生物自控系统可调节热平衡,达到稳定 体温的效果。
干扰因素:
致热原使 调定点↑ 孕激素使 调定点↑
11
皮肤血流、蒸发 体表面积、出汗 环境条件、衣着
散热
基础代谢、脂肪 肌肉运动、战栗 激素活动、肝脏
产热
37
体温(℃)
12
二、渗透调节和排泄
• 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 • 2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 • 3.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5
• 重吸收:原尿经过肾小管各 段中,一部分(约99%) 有用的物质和部分水分又 被重新吸收入血液循环 (肾小管、近曲小管是重 吸收最主要的场所)。
36
37
分泌:原尿又收纳肾小管分泌的K+ 、H+ 等最后形成终尿 排出体外。远曲小管是分泌最主要的场所。
38
血液
尿的形成图解
超滤
肾小囊中 原尿
调节.
42
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输尿管 7、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 道→体外
膀胱壁 (平滑肌) 尿道括约肌 尿道
43
44
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
45
• 血液透析是将血液通过血路管泵出体外,借助干血透机 和透析器清洁血液,然后再返回身体的过程。
内环境的稳态ppt课件
(2)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___
(3)在微生物体内丙酮酸可以转化为α—酮戊二酸,该酸在酶的催
化下可以转化为谷氨酸,当谷氨酸增多并与酶结合时,可导致
谷氨酸合成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
试题特点:通过图解综合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知识,
结合人体、农作物和微生物等的生理活动特征,突出了呼吸作用
色素
酶
叶绿体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物质
ATP
无氧呼吸
光照强度 温度 矿质离子吸收 pH值 条件 场所 产物 能量 应用 影响因素
生物的新陈代谢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考点整合
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计算
注意以下几条基本原理: ⑴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速率一般为一段时
间内CO2 、O2和葡萄糖的变化量计算。 ⑵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植物都能够进行呼
3、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
4、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80~120mg/dL
5、人体正常血浆在37 ℃时渗透压为 770KPa,相当于生理盐水(0.9%NaCl) 的渗透压。
各种有机物含量保持动态平衡
有机物种类
浓度 G(或mg)/ L m mol / L
血浆 蛋白质
血脂
血清总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非蛋白氮 胆固醇
11.(2004江苏)一位农民种植的某块农田小麦产量总 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 为此将该块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 行田间实验。除了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 实验结果如下表( )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况 尿素
小麦收 55 .56 获量
普通生物学内环境的控制学习教案
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
相互影响关系
内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外环境,同时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内环境造成影响。例 如,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时,会通过出汗等方式调节体温,同时也会影响内环 境的温度和渗透压等。
02
内环境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
神经元和突触传递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 信号传递,实现快速、准
确的信息传递和调控。
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释 放,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 合,从而改变靶细胞的功
能状态。
反射弧和中枢控制
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 单位,包括感受器、传入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 效应器,实现对外界刺激
的快速反应。
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和调节
负反馈调节机制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 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调节机体的 生理功能。
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
水肿与脱水
水肿的原因
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等
水肿时机体的变化
组织间隙液体潴留、体重增加、器官功能 障碍等
脱水的原因
摄入不足、排出过多、水分在体内异常分 布等
脱水时机体的变化
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
酸碱平衡紊乱
01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酸中毒、 碱中毒
02
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呼吸性、 代谢性等
普通生物学内环境的控制学习 教案
CONTENTS
• 内环境概述 • 内环境调节机制 • 内环境主要理化性质及影响因
素 • 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 • 实验方法与技术在内环境研究
中的应用 • 内环境稳态在医学领域的重要
01
内环境概述
内环境定义与组成
相互影响关系
内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外环境,同时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内环境造成影响。例 如,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时,会通过出汗等方式调节体温,同时也会影响内环 境的温度和渗透压等。
02
内环境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
神经元和突触传递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 信号传递,实现快速、准
确的信息传递和调控。
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释 放,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 合,从而改变靶细胞的功
能状态。
反射弧和中枢控制
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 单位,包括感受器、传入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 效应器,实现对外界刺激
的快速反应。
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和调节
负反馈调节机制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 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调节机体的 生理功能。
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
水肿与脱水
水肿的原因
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等
水肿时机体的变化
组织间隙液体潴留、体重增加、器官功能 障碍等
脱水的原因
摄入不足、排出过多、水分在体内异常分 布等
脱水时机体的变化
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
酸碱平衡紊乱
01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酸中毒、 碱中毒
02
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呼吸性、 代谢性等
普通生物学内环境的控制学习 教案
CONTENTS
• 内环境概述 • 内环境调节机制 • 内环境主要理化性质及影响因
素 • 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 • 实验方法与技术在内环境研究
中的应用 • 内环境稳态在医学领域的重要
01
内环境概述
内环境定义与组成
第10章 内环境的控制ppt课件
2. 肝脏是储存糖类的主要器官,调理血糖浓度平 衡。
3. 合成血浆蛋白,调理蛋白质代谢,将氨基酸的 代谢产物、氨转化为尿素。
4. 主要的解毒器官。 5. 储存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铜、铁的
主要器官。
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
• 消化系统:营养素 • 呼吸系统:气体 • 循环系统:运输 • 排泄系统:废物
原尿〔%〕
99 微量
0.1 0.03 0.002 0.37
0.32 0.02 0.0001
终尿〔%〕
95~97 ------
-----2
0.05 0.6 0.35 0.15 0.14
〔五〕 尿浸透压的调理
• NaCl的逆流自动转运
体内水量多尿的浸透 压低,排出水量添加; 体内水量减少时尿的 浸透压高,排出水量 减少。
人 排泄的途径
呼吸器官:CO2和 水;
大肠:胆色素、无 机盐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皮肤:水、盐、尿
盐
素等;
肾脏:含氮废物、
肾脏是维持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
生理功能: 排出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调理细胞外液量和浸透压 坚持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钠、钾、碳酸氢盐及氯
离子等〕,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还可生成某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二、浸透调理和排泄
• 1. 浸透调理的必要性
• 2.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
• 3. 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
3.1排泄系统
•
3.2 尿的构成
•
3.3 尿浸透压的调理
•
3.4 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ADH〕
的作用
•
3.5 尿的排出
•
3. 合成血浆蛋白,调理蛋白质代谢,将氨基酸的 代谢产物、氨转化为尿素。
4. 主要的解毒器官。 5. 储存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铜、铁的
主要器官。
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
• 消化系统:营养素 • 呼吸系统:气体 • 循环系统:运输 • 排泄系统:废物
原尿〔%〕
99 微量
0.1 0.03 0.002 0.37
0.32 0.02 0.0001
终尿〔%〕
95~97 ------
-----2
0.05 0.6 0.35 0.15 0.14
〔五〕 尿浸透压的调理
• NaCl的逆流自动转运
体内水量多尿的浸透 压低,排出水量添加; 体内水量减少时尿的 浸透压高,排出水量 减少。
人 排泄的途径
呼吸器官:CO2和 水;
大肠:胆色素、无 机盐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皮肤:水、盐、尿
盐
素等;
肾脏:含氮废物、
肾脏是维持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
生理功能: 排出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调理细胞外液量和浸透压 坚持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钠、钾、碳酸氢盐及氯
离子等〕,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还可生成某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二、浸透调理和排泄
• 1. 浸透调理的必要性
• 2.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
• 3. 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
3.1排泄系统
•
3.2 尿的构成
•
3.3 尿浸透压的调理
•
3.4 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ADH〕
的作用
•
3.5 尿的排出
•
高三生物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精品PPT课件
b .皮肤立毛肌收缩.
c.激素分泌:代谢加强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 素、糖皮质激素等)
炎热环境
体温调节: 神经调节
过程:
1.血管平滑肌舒张
皮肤温觉 传入神经 下丘脑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增加散热) 2.汗腺分泌
13
六.下丘脑与水盐平衡
1.饮水不足、 细胞外液 体内失水过多 渗透压升高 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人 类
非特 异性 免疫
渐形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 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的
免 疫 类 型
特异 性
来源:病原体或病原体的某种特征 物(抗原)侵入人体后,引起人体产 生专门抵抗该病原体的物质(抗体) 来消灭、排除这种病原体。
(一).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 血浆
体液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组织 液
细胞 内液
淋巴
1、内环境: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 态环境,这个液态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包括pH(7.35-7.45)、渗透压 (770KPa)、温度(37.50C)、各种 化学物质的含量等理化性质
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 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
19
五.下丘脑与体温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
寒冷环境
体温调节方式 神经和体液调节
过程:
皮肤冷 传入神经 觉感受 器
下丘脑 传出神经 体温调 节中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血管平滑肌收缩 (减少散热)
2.皮肤立毛肌收缩
a.骨骼肌战栗 (增加产热)
人体内唯 胰岛素
c.激素分泌:代谢加强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 素、糖皮质激素等)
炎热环境
体温调节: 神经调节
过程:
1.血管平滑肌舒张
皮肤温觉 传入神经 下丘脑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增加散热) 2.汗腺分泌
13
六.下丘脑与水盐平衡
1.饮水不足、 细胞外液 体内失水过多 渗透压升高 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人 类
非特 异性 免疫
渐形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 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的
免 疫 类 型
特异 性
来源:病原体或病原体的某种特征 物(抗原)侵入人体后,引起人体产 生专门抵抗该病原体的物质(抗体) 来消灭、排除这种病原体。
(一).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 血浆
体液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组织 液
细胞 内液
淋巴
1、内环境: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 态环境,这个液态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包括pH(7.35-7.45)、渗透压 (770KPa)、温度(37.50C)、各种 化学物质的含量等理化性质
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 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
19
五.下丘脑与体温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
寒冷环境
体温调节方式 神经和体液调节
过程:
皮肤冷 传入神经 觉感受 器
下丘脑 传出神经 体温调 节中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血管平滑肌收缩 (减少散热)
2.皮肤立毛肌收缩
a.骨骼肌战栗 (增加产热)
人体内唯 胰岛素
普通生物学_10内环境的控制
water solutes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elimination of excess water salts, wastes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 ):包括肾(Kidney), 输尿管(Ureter),膀胱(Bladder)和尿道 (Urethra)
人体的散热机制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的散热机制是血管运
动人和体汗腺的活散动)热机制
散热方式:
a.辐射散热:体热以热射线形式向外界环境散发的 散热方式。常温和安静状态下的最主要的散热方式
b.传导散热: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 物体的散热方式
c.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 散热方式
骨骼肌快速收缩 量流失
战栗产生热量
体温低 于正常
下丘脑激活升温机制
病理反应——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 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一定程度的发热是机体对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体温超过41 ℃,体温调节中枢会失去调节体温的
能力,破坏大量细胞 当体温升高到43 ℃,患者将有生命危险。应采取
机体产热形式:战栗产热、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 产热活动的调节(在寒冷环境中):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儿茶
酚胺)、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甲状腺)
人体的供热机制
战栗产热:骨骼肌的收缩会产生大量的热
人在寒冷的环境下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反应,即 寒颤。寒颤是骨骼肌接受由神经下达的冲动发 生的一种不自主的颤动,可使产热增加到基础 水平的2-5倍
小结:尿液的形成过程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2篇10内环境的控制
11
3. 人体的散热机制
(1)体温维持:产热、散热
● 低温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 ● 高温时:相反;
(2)物理方式散热(自学)
传导、辐射、对流、蒸发
12
(3)调节机体生理过程来控制散热
● 散热途径:体表; ● 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 主要散热机制:反射活动
血管运动、汗腺活动;
13
● 血管运动
18
10.1.3 发热——病理反应
● 发热的病理过程
◆ 致热原(细菌毒素等) → 体温↑
→ 下丘脑神经元
→ 调定点↑
◆ 调定点↑→ 生理效应:
♦ 发冷:怕冷,Why?
♦ 发热:战栗、竖毛、
皮肤血管收缩 → 发热,Why?
19
● 发热的意义(益处)
机体对疾病的
生理性防御反应; 一定程度的发热有益:
(包括抗利尿激素) → 轴突 → 储存于垂体后叶;
★ ADH 何时释放?释放多少?
● 下丘脑对水重吸收的调节:负反馈
◆ 体内缺水 → 血量↓
血浆渗透压↑
→ 下丘脑神经元 → 冲动频率↑
冲动频率↑→ 垂体后叶 → 释放 ADH → 回收水↑、尿量↓
→ 血量↑、血浆渗透压↓
★ 为何说垂体后叶 释放而不是
维生素; 铜、铁(铁蛋白)等 ;
2. 肝的血液循环系统 ● 两个供血来源
① 肝动脉 → 肝生命活动所需的
氧、营养物质; ② 肝门静脉:门脉系统
特殊结构、功能(见下页)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大动脉 → 消化道各部分
→ 1st 毛细血管网(作用?)
→ 汇合 → 肝门静脉
→ 肝脏(为何不直接回心脏?) → 2nd 毛细血管网(作用?)
3. 人体的散热机制
(1)体温维持:产热、散热
● 低温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 ● 高温时:相反;
(2)物理方式散热(自学)
传导、辐射、对流、蒸发
12
(3)调节机体生理过程来控制散热
● 散热途径:体表; ● 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 主要散热机制:反射活动
血管运动、汗腺活动;
13
● 血管运动
18
10.1.3 发热——病理反应
● 发热的病理过程
◆ 致热原(细菌毒素等) → 体温↑
→ 下丘脑神经元
→ 调定点↑
◆ 调定点↑→ 生理效应:
♦ 发冷:怕冷,Why?
♦ 发热:战栗、竖毛、
皮肤血管收缩 → 发热,Why?
19
● 发热的意义(益处)
机体对疾病的
生理性防御反应; 一定程度的发热有益:
(包括抗利尿激素) → 轴突 → 储存于垂体后叶;
★ ADH 何时释放?释放多少?
● 下丘脑对水重吸收的调节:负反馈
◆ 体内缺水 → 血量↓
血浆渗透压↑
→ 下丘脑神经元 → 冲动频率↑
冲动频率↑→ 垂体后叶 → 释放 ADH → 回收水↑、尿量↓
→ 血量↑、血浆渗透压↓
★ 为何说垂体后叶 释放而不是
维生素; 铜、铁(铁蛋白)等 ;
2. 肝的血液循环系统 ● 两个供血来源
① 肝动脉 → 肝生命活动所需的
氧、营养物质; ② 肝门静脉:门脉系统
特殊结构、功能(见下页)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大动脉 → 消化道各部分
→ 1st 毛细血管网(作用?)
→ 汇合 → 肝门静脉
→ 肝脏(为何不直接回心脏?) → 2nd 毛细血管网(作用?)
高中生物-内环境的控制授课课件
泌尿系统障碍:
尿道感染(细菌侵袭)—膀胱炎、肾盂肾炎
肾衰竭(有毒物质、免疫反应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少,或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最终结果是不能利 用血中的葡萄糖,使血糖量升高。
在血液通过肾小管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血糖的重吸收的量有限, 不能将多余的糖吸收回血液,造成尿中含糖—糖尿。
滤过的动力为: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内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 内压)。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成人每日排出的尿量为1.5升。尿中不含有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氨基酸等有
用物质。这种重吸收作用主要发生在近曲小管。
67%的钠离子被主动吸收,伴随相应数量的水和氯离子被动转运到管外。 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被吸收。
6.体温调节
➢ 自主性体温调节 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维持产热和散热过 程的动态平衡。
➢ 行为性体温调节 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自主性体温调节
➢ 变温动物的体温行为调节
通过运动或接受日光辐射来提高体温。 通过避入荫凉或通风处,来降低和避免体温升高。
保温体制:通过逆流交换,减少血液流向体表时的热量散失。
4.恒温动物的产热机制
恒温动物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提供热量。其中 内脏占50%。
运动时,骨骼肌收缩能产生大量的热。
在体温调节中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当寒冷作用于皮肤冷感受器时,骨 骼肌产生反射活动——战栗。
另外:激素也可刺激肝产热;
•恒温动物:代谢旺盛,能通过调节体内生理过程, 依靠代谢产生的能量调节体温,保持恒定 。其体 温一般高于环境。具生理性体温调节。
•异温动物:体温调节介于变温与恒温动物之间的 少数动物。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代谢废物主要是细胞呼吸产生的C02和蛋白质等分解产生 的含氮废物,如氨、尿素、尿酸等。
C02通过肺部排出,氨由鳃排出(鱼类),尿素和尿酸则由肾脏 排出。
3. 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1)呼吸器官:CO2,少量水 (2)消化器官:
肝分泌胆色素 大肠黏膜排出无机盐 (3)皮肤:通过汗腺排出水、 盐和尿素等 (4)肾: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原因:肾小球壁:挡不住蛋白质大分子;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丧失
★终尿的形成:肾小管、集合管的加工作用 a. 重吸收作用(肾小管近曲小管) 主动运输;滤液中物质 血液。
► 选择性 — 回收能力因物质种类而异 ◆ 全部回收:有用物质 (葡萄糖、AAs、蛋白质、维生素等) ◆ 大部回收:有用物质(NaCl、K+等) ◆ 部分回收:尿素、尿酸、H2PO4- 等 ◆ 完全不吸收:有害物质(NH3、肌酐等) ► 有限度:高血糖 160mg / 100 ml
恒温的意义: (1)有利于体内的代谢活动; (2)可摆脱环境的限制,有利于各种 生命活动。
2. 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来维 持稳定的体温
(1)人体的体温 体壳温度:身体表层的温度(约32 0C) 体核温度:身体内部的温度
直肠:37.5 0C 口腔:比直肠低0.2 ~ 0.3 0C 腋窝:比口腔低0.3 ~ 0.5 0C 平均:36.8 0C
十、内环境的控制
体温调节 渗透调节和排泄 肝在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一)体温调节
体温稳定的重要性: ★ 过低 — 代谢减慢、停止 ★ 过高 — 代谢减慢、停止
蛋白质变性 酶活性丧失 生命停止 在生命活动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0℃ → 代谢率增加2 ~ 3倍
1. 按照调节体温能力的不同动物
可以分为3类
变温动物(冷血动物) ——行为性体温调节
恒温动物体温的反馈机制:
1)环境温度感受器 — 皮肤 冷(热)刺激 → 皮肤 → 下丘脑 → 血管收缩(舒张)→ 保温 (散热) 2)体内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体温↑(刺激)→ 下丘脑 → 交感神经系统 → 出汗、喘息、肌 肉松弛、立毛肌松弛、外周血管舒张等 → 体温↓ ★体温↓(刺激) → 下丘脑 → 肌肉颤抖、立毛肌收缩、外周血管 收缩等 → 体温↑ ★人体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肾脏的功能: ① 清除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尿素、尿酸 ② 清除体内异物和它们的代谢废物 ③ 维持体内适当的水含量 ④ 维持体液中钠、钾、氯、钙、氢等
离子的适当浓度 ⑤ 维持体液的一定的渗透浓度
后3项为渗透调节功能。
4.肾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人的泌尿系统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1)肾脏的构造
凌晨体温最低 下午5 ~ 7时体温最高 成年女性的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2)人体的产热机制
代谢产热
活动产热
寒冷战栗
(3)人体的散热机制 传导 辐射 对流 蒸发
3. 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
体温恒定的机制:调定点学说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
(1)增强抗病力(防御反应) (2)造成体内各种调节功能
紊乱(不利方面) 解热药:阿司匹林(降低
恒温动物(温血动物) ——生理性体温调节
异温动物:介于前两类动物之间
变温动物特点: ► 对外界温度依赖性很强
— 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 ► 冬眠 ★ 原因: ► 代谢率低 ► 一般不能利用代谢热来维持体温 ► 皮肤无保温覆盖物(毛、羽) ► 无汗腺等调节体温能力
恒温动物特点: 与变温动物相反 ★ 恒温的代价 — 耗费大量能量 ★ 同一地区: ► 蝾螈(变温动物) ► 鸟类、小型哺乳类 (恒温动物) ★ 增长相同生物量时 — 变温动物耗能仅为恒温动物的20%
(3)陆生动物的水盐平衡 面临的问题 — 缺水、失水 解决办法 — 饮水、节水 (保水)
2. 必须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
含氮废物: ► 氨(硬骨鱼) ► 尿酸(昆虫、爬行类、
鸟类) ► 尿素(哺乳类)(浓度高)
(1)排泄器官
1) 伸缩泡
原生动物(如变 形虫、草履虫等)调 节水盐平衡的器官
伸缩泡 收集管 食物泡
病理性的调定点)
(二)渗透调节和排泄 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
体液渗透压的调节——体内水和盐类含量的调节 维持内稳态 水盐平衡
(1) 海洋动物的水盐平衡
(2) 淡水动物的水盐平衡
淡水鱼体液鳃上有 特化的细胞,通过主动运输, 从水中吸收盐类。
位置:位于腹腔,紧贴于背 部正中线的两侧。
形状:外缘略凸,朝向身体 正中线的一面略凹。
构造:
皮质 髓质 肾盂
1)肾脏生理特点 — 过滤作用强 ► 血流量大(1.2 L/min) ► 血流速度缓慢 ► 血压高
2)肾单位 100万个/肾 结构、功能单位 — 成尿的结构基础
5. 尿是怎样生成的?
超滤(肾小球) — 滤液的形成 ↓
重吸收(近曲小管) ↓
分泌和排泄(远曲小管) ↓
浓缩(集合管)
★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 滤过作用 — 滤液的形成 血液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肾小囊腔(滤液) 肾小管; ► 滤过作用特点 ◆ 实验: ❖ 滤液形成与血压正相关; ❖ 滤液形成与耗氧量无关; ◆ 说明:渗透作用 — 物理过程; 被动运输 — 不耗能
大核 小核
伸缩泡
大草履虫
口沟
胞口 胞咽 食物泡
肛点 外质 内质 纤毛
2) 原肾管 未端具焰细胞
3)后肾管 每一肾管有一开口于体腔的肾口和一开口
于体壁或肠道的肾孔(排泄孔)
4)触角腺 又称绿腺,共2个,分别位于头部两触角
的基部(虾、蟹)
5)马氏管 为昆虫的一种排泄器官
6)肾脏 特点: ► 高度集中的器官
不再形成分支深入器官组织间 ► 循环系统参与排泄物的运输
废物 血液 肾 体外 ► 浓缩、加工 尿
肾脏的进化:
前肾(圆口鱼、软骨鱼):由肾小管、
↓
排泄管、排泄腔构成
中肾(硬骨鱼、两栖类):出现了
↓
肾小球和肾小体
后肾(爬行动物以上的各纲):包括
肾脏、一对输尿管、
膀胱、尿道、和排泄孔
(2)废物的排泄
★ 肾小囊(壁)
足细胞: 单层、扁平
、伪足样突起 ;铺在肾小球 微血管壁上; 间隙可容血浆 透过
★ 滤液(原尿) — 不是尿 ► 量大:180 (150-200) L/天 排尿量(成人:1.5-2 L /天) ► 成分:与尿不同; 与血液相似、与组织液相当 — 无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少
终尿(尿)的形成:滤夜(原尿)的加工 ★ 终尿(尿):无蛋白质分子; ★ 异常(肾炎):尿中含蛋白质大分子
C02通过肺部排出,氨由鳃排出(鱼类),尿素和尿酸则由肾脏 排出。
3. 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1)呼吸器官:CO2,少量水 (2)消化器官:
肝分泌胆色素 大肠黏膜排出无机盐 (3)皮肤:通过汗腺排出水、 盐和尿素等 (4)肾: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原因:肾小球壁:挡不住蛋白质大分子;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丧失
★终尿的形成:肾小管、集合管的加工作用 a. 重吸收作用(肾小管近曲小管) 主动运输;滤液中物质 血液。
► 选择性 — 回收能力因物质种类而异 ◆ 全部回收:有用物质 (葡萄糖、AAs、蛋白质、维生素等) ◆ 大部回收:有用物质(NaCl、K+等) ◆ 部分回收:尿素、尿酸、H2PO4- 等 ◆ 完全不吸收:有害物质(NH3、肌酐等) ► 有限度:高血糖 160mg / 100 ml
恒温的意义: (1)有利于体内的代谢活动; (2)可摆脱环境的限制,有利于各种 生命活动。
2. 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来维 持稳定的体温
(1)人体的体温 体壳温度:身体表层的温度(约32 0C) 体核温度:身体内部的温度
直肠:37.5 0C 口腔:比直肠低0.2 ~ 0.3 0C 腋窝:比口腔低0.3 ~ 0.5 0C 平均:36.8 0C
十、内环境的控制
体温调节 渗透调节和排泄 肝在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一)体温调节
体温稳定的重要性: ★ 过低 — 代谢减慢、停止 ★ 过高 — 代谢减慢、停止
蛋白质变性 酶活性丧失 生命停止 在生命活动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0℃ → 代谢率增加2 ~ 3倍
1. 按照调节体温能力的不同动物
可以分为3类
变温动物(冷血动物) ——行为性体温调节
恒温动物体温的反馈机制:
1)环境温度感受器 — 皮肤 冷(热)刺激 → 皮肤 → 下丘脑 → 血管收缩(舒张)→ 保温 (散热) 2)体内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体温↑(刺激)→ 下丘脑 → 交感神经系统 → 出汗、喘息、肌 肉松弛、立毛肌松弛、外周血管舒张等 → 体温↓ ★体温↓(刺激) → 下丘脑 → 肌肉颤抖、立毛肌收缩、外周血管 收缩等 → 体温↑ ★人体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肾脏的功能: ① 清除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尿素、尿酸 ② 清除体内异物和它们的代谢废物 ③ 维持体内适当的水含量 ④ 维持体液中钠、钾、氯、钙、氢等
离子的适当浓度 ⑤ 维持体液的一定的渗透浓度
后3项为渗透调节功能。
4.肾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人的泌尿系统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1)肾脏的构造
凌晨体温最低 下午5 ~ 7时体温最高 成年女性的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2)人体的产热机制
代谢产热
活动产热
寒冷战栗
(3)人体的散热机制 传导 辐射 对流 蒸发
3. 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
体温恒定的机制:调定点学说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
(1)增强抗病力(防御反应) (2)造成体内各种调节功能
紊乱(不利方面) 解热药:阿司匹林(降低
恒温动物(温血动物) ——生理性体温调节
异温动物:介于前两类动物之间
变温动物特点: ► 对外界温度依赖性很强
— 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 ► 冬眠 ★ 原因: ► 代谢率低 ► 一般不能利用代谢热来维持体温 ► 皮肤无保温覆盖物(毛、羽) ► 无汗腺等调节体温能力
恒温动物特点: 与变温动物相反 ★ 恒温的代价 — 耗费大量能量 ★ 同一地区: ► 蝾螈(变温动物) ► 鸟类、小型哺乳类 (恒温动物) ★ 增长相同生物量时 — 变温动物耗能仅为恒温动物的20%
(3)陆生动物的水盐平衡 面临的问题 — 缺水、失水 解决办法 — 饮水、节水 (保水)
2. 必须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
含氮废物: ► 氨(硬骨鱼) ► 尿酸(昆虫、爬行类、
鸟类) ► 尿素(哺乳类)(浓度高)
(1)排泄器官
1) 伸缩泡
原生动物(如变 形虫、草履虫等)调 节水盐平衡的器官
伸缩泡 收集管 食物泡
病理性的调定点)
(二)渗透调节和排泄 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
体液渗透压的调节——体内水和盐类含量的调节 维持内稳态 水盐平衡
(1) 海洋动物的水盐平衡
(2) 淡水动物的水盐平衡
淡水鱼体液鳃上有 特化的细胞,通过主动运输, 从水中吸收盐类。
位置:位于腹腔,紧贴于背 部正中线的两侧。
形状:外缘略凸,朝向身体 正中线的一面略凹。
构造:
皮质 髓质 肾盂
1)肾脏生理特点 — 过滤作用强 ► 血流量大(1.2 L/min) ► 血流速度缓慢 ► 血压高
2)肾单位 100万个/肾 结构、功能单位 — 成尿的结构基础
5. 尿是怎样生成的?
超滤(肾小球) — 滤液的形成 ↓
重吸收(近曲小管) ↓
分泌和排泄(远曲小管) ↓
浓缩(集合管)
★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 滤过作用 — 滤液的形成 血液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肾小囊腔(滤液) 肾小管; ► 滤过作用特点 ◆ 实验: ❖ 滤液形成与血压正相关; ❖ 滤液形成与耗氧量无关; ◆ 说明:渗透作用 — 物理过程; 被动运输 — 不耗能
大核 小核
伸缩泡
大草履虫
口沟
胞口 胞咽 食物泡
肛点 外质 内质 纤毛
2) 原肾管 未端具焰细胞
3)后肾管 每一肾管有一开口于体腔的肾口和一开口
于体壁或肠道的肾孔(排泄孔)
4)触角腺 又称绿腺,共2个,分别位于头部两触角
的基部(虾、蟹)
5)马氏管 为昆虫的一种排泄器官
6)肾脏 特点: ► 高度集中的器官
不再形成分支深入器官组织间 ► 循环系统参与排泄物的运输
废物 血液 肾 体外 ► 浓缩、加工 尿
肾脏的进化:
前肾(圆口鱼、软骨鱼):由肾小管、
↓
排泄管、排泄腔构成
中肾(硬骨鱼、两栖类):出现了
↓
肾小球和肾小体
后肾(爬行动物以上的各纲):包括
肾脏、一对输尿管、
膀胱、尿道、和排泄孔
(2)废物的排泄
★ 肾小囊(壁)
足细胞: 单层、扁平
、伪足样突起 ;铺在肾小球 微血管壁上; 间隙可容血浆 透过
★ 滤液(原尿) — 不是尿 ► 量大:180 (150-200) L/天 排尿量(成人:1.5-2 L /天) ► 成分:与尿不同; 与血液相似、与组织液相当 — 无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少
终尿(尿)的形成:滤夜(原尿)的加工 ★ 终尿(尿):无蛋白质分子; ★ 异常(肾炎):尿中含蛋白质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