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
中医的人体结构大致分类
中医的⼈体结构⼤致分类·有形的五脏六腑【五脏与六腑】六腑,胆、⼩肠、胃、⼤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脾、肺、肾分别与胆、⼩肠、胃、⼤肠、膀胱相表⾥(腑为表,脏为⾥)。
中医中脏腑表⾥的联系如下:1.⼼与⼩肠:⼼主⾎脉,⼩肠主化物,⼼阳温煦促进⼩肠的化物。
2.肺与⼤肠:肺主肃降,促进⼤肠传导;⼤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胃为阳⼟。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五脏、六腑的特点与区别】1.五脏(同“藏”):化⽣和贮藏精⽓,满⽽不能实,藏⽽不泻;藏神;多为实质性器官;病多虚证。
2.六腑(同“府”):传化⽔⾕,实⽽不能满,泻⽽不藏,以通为⽤;多为中空性器官;病多实证。
(注意:上述提到的“满”指精⽓满,“实”指⽔⾕实。
)【注:】中医脏腑是功能单位,⽽西医的脏腑是解剖实体,⼆者不能混为⼀谈。
五脏,是⼼、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
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
”这说是说,⼼、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所说的“精神⾎⽓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如“⼼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
五脏(⼀)⼼:位于胸中,有⼼包卫护外。
⼼的主要⽣理功能是:1主⾎脉:指⼼⽓推动⾎液杂脉中运⾏,流注全⾝,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
2主藏神:指⼼有主宰⼈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理活动和⼈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指⼼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的⾊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指⾆为⼼之外侯,⼜称“⾆为⼼之苗”。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在⼈体脏腑中位置最⾼,故称肺为华盖。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免费)
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免费)全身人体穴位图与注解名中医朱卿提供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头颈部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认知与西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五脏六腑。
本文将向您介绍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定义、涵义与功能。
一、五脏五脏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指的是心、肝、脾、肺和肾这五个器官。
这些脏器在中医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1. 心:心脏是人体的中枢之一,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功能,控制血液的运行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工作。
同时,心也与情绪和意识紧密相关,中医认为心的状态与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2. 肝:肝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体内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它具有贮藏血液、调节情绪、通畅气机和维持血液平衡等重要功能。
肝在中医学中也与人的情绪紧密相连,中医认为肝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疾病的发生。
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负责消化吸收、气血生成和细胞代谢等功能。
脾在中医学中也被视为肌肉和四肢的“母亲”,它的健康与人体的免疫力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4. 肺:肺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分,在中医学中,肺被认为是水润和气机的主要部位。
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氧气的交换,同时也与鼻、喉、皮肤和毛发等部位有着密切联系。
5. 肾:肾是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
中医学中,肾也被视为生殖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肾的健康与人体的生命力和寿命有着密切关系。
二、六腑六腑是相对于五脏而言的,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这六个器官。
与五脏相比,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相对更低,但它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胆:胆是中医学中比较特殊的脏器之一,它主要参与消化过程中胆汁的产生和排泄。
胆汁的分泌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非常关键。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主要负责食物的储存、消化和吸收。
胃的健康与人体的营养状况和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养分的吸收。
中医体表部位及主要词汇
中医体表部位及主要词汇2007-10-01 22:31【巅】即头顶部。
头顶骨(颅盖)①解剖学上的顶骨。
②指头部覆盖包围看脑髓的骨骼部份,简称头颅。
主要由左右顶骨和额骨的一部份、枕骨的一部份构成。
【囟(囟门)】位於头顶部的前方正中,相当於额骨与左、右顶骨的联结处。
婴幼儿因顶骨尚未完全长成合缝,囟门未闭,所以在此处可以用手触到血管的跳动。
【额颅(额)】又叫“颡”(音嗓),指颜面上部,头发边缘以下,两眉以上的部份。
【发隙】即头皮上生长头发的边缘部。
其中在额部上方的头发边缘叫“前发际”,在项(後头)部上方的头发边缘叫“後发际”。
【额角(头角)】即前发际在左、右两端弯曲下垂所呈的角度。
【曲周(曲隅)】位於额角外下方,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份。
【兑发(锐发)】在头发的曲周部向下方伸延的部份,相当耳的前方,俗称鬓边。
【枕骨(玉枕骨)】同解剖学上的枕骨,位於头顶部的後方,头颅骨的後下方。
【完骨】①指耳廓後面隆起的骨,即解剖学上的颞骨乳突的部份。
②穴位名。
位於颞骨乳突尖端的後方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
【庭(天庭)】位於额部的中央,望诊时常作为诊察头面部疾病的部位。
【颜】①指面部的前面正中部份。
②指左、右眉目之间的部位。
③指额部的中央部份。
【阙(阙中、印堂)】即鼻根部上两眉毛之间的部位。
古人认为望诊这个部位可以作为诊察肺部疾病的参考。
【阙上】指阙中稍上方的部位,相当於天庭部的下方。
古人认为望诊阙上可以作为诊察咽喉病症的参考。
【山根(王宫)】又称“”(音饿),“下极”。
位於左、右侧目内眦的中间。
古人认为望诊此处以诊察心病的参考。
【颊】俗称下巴或下巴壳。
指由承浆以下至下颔骨下缘的部位。
【太阳】①即“颞[需页]”②穴位名,部位在眉棱骨梢和外眼角中点向约一横指处。
系经外奇穴。
◎(按:[需页]为一个字)【颞[需页](鬓骨,太阳)】位於眼眶(眉棱骨)的外後方,颧骨弓上方的部位。
【颧骨】位於眼的外下方,在颜面部隆起的部份,即解剖学上的颧骨骨。
人体穴位与功效图谱(完整版)
⼈体⽳位与功效图谱(完整版)⽳位图谱有多重要,学临床的尤其学中医的朋友们都知道。
如果谁还能把⼤部分⽳位及功效都记下来的话,临床诊疗肯定事半功倍。
当然⼈体周⾝约有52个单⽳、300个双⽳、50个经外奇⽳等,共720个⽳位,也不是那么容易记住的。
安卓教育把⾝体每个部位的⽳位⼤致给⼤家整理了⼀下,应该挺全了,⼤家可以收藏分享,平时不记得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体头部⽳位及功效头维⽳:治疗⽬痛、眼跳、头痛上关⽳:治疗⽿聋、⽿鸣、偏头痛、上⽛痛、⾯神经⿇⽊下关⽳: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痛翳风⽳:治疗⽿聋、⽿鸣、下颌肿痛、⾯神经⿇痹及痉挛颊车⽳: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痛、下颌关节紧闭颧髎⽳:治疗⾯部神经⿇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痛⼤迎⽳: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痛、下颌肿痛、⾯部浮肿神庭⽳:治疗头痛、⿐病阳⽩⽳:治疗头痛、⽬眩、眼跳、夜盲丝⽵空⽳:治疗偏正头痛、⽬眩、⽬⾚、眼跳睛明⽳:治疗眼部诸疾患四⽩⽳:治疗⾯神经⿇痹、⽬部疾患、⾯神经痛巨髎⽳:治疗⾯神经⿇痹、⽬部疾患、⽛痛、⿐炎、泪囊炎⽔沟⽳:治疗昏迷、中暑、休克兑端⽳:治疗⿐窦炎、⿐息⾁、⽛龈肿痛上星⽳:治疗头痛、⽬痛、⿐痛攒⽵⽳: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痛、⿐塞、⾯肿瞳⼦髎⽳:治疗眼部疾患、头痛承泣⽳:治疗⾯神经⿇痹、眼跳、⽬部疾患迎⾹⽳:治疗⿐病、⾯神经⿇痹、⾯肿⽲髎⽳:治疗⿐衄、⿐息⾁、⿐炎地仓⽳:治疗⾯神经⿇痹及痉挛、⼝⾓炎、⼝腔炎承浆⽳:治疗糖尿病、颜⾯病、⽛痛、不语胸部腹部⽳位图及作⽤功效天突⽳: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失⾳、噎嗝璇玑⽳:治疗咳喘、咽喉肿痛神藏⽳: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欲不振华盖⽳:治疗咳喘、胸满膻中⽳:治疗⽓短、哮喘、噎嗝鸠尾⽳:治疗胃痛、呕吐、⽓喘、胸满上脘⽳:治疗胃肠疾患梁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中脘⽳:治疗胃肠疾患、⽓喘下脘⽳:治疗胃肠疾患⽔分⽳:治疗⽔肿、肠鸣、腹痛、腹胀神阙⽳: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海⽳:治疗泌尿、⽣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肿关元⽳:治疗泌尿、⽣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中极⽳:治疗泌尿、⽣殖系统诸症、下腹痛、⽔肿曲⾻⽳:治疗遗精、⾚⽩带、尿闭横⾻⽳: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迎⽳:治疗咽喉肿痛、⾼⾎压缺盆⽳:治疗咳喘、胸满、项强⽔突⽳: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云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舍⽳:治疗咽喉肿痛、咽⾷不利、颈项强痛⽓户⽳:治疗咳喘、胸肋胀痛中府⽳:治疗咳嗽、喘息、胸痛灵墟⽳: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欲不振神封⽳: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欲不振期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不容⽳: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咳嗽章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太⼄⽳:治疗胃肠疾患天枢⽳:治疗胃肠疾患、⽔肿、⽉经不调⼤横⽳:治疗腹泄、便秘、⼩腹痛、胃下垂外陵⽳:治疗脐周痛带脉⽳:治疗妇⼥经带病、腰肋痛⽔道⽳:治疗⼩腹胀满、尿闭、腹⽔、精索及睾丸痛府舍⽳:治疗腹痛⽓冲⽳: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经漏胎产诸症冲门⽳:治疗腹胀痛、尿闭⼈体背部⽳位图及作⽤功效定喘⽳:治疗哮喘肩中俞⽳: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肩外俞⽳: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肩井⽳: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秉风⽳:治疗肩胛痛、肩凝天宗⽳:治疗肩胛痛、⼿⿇、⽿鸣、⽿聋、上肢痛臑俞⽳:治疗肩臂酸痛膈俞⽳:治疗咳嗽、吐⾎、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魂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脾俞⽳: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京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三焦俞⽳: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海俞⽳:治疗腰痛、痔疮关元俞⽳: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膀胱俞⽳: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秩边⽳:治疗腰痛、坐⾻神经痛、前列腺炎⽩环俞⽳:治疗遗精、⽩带、⼆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会阳⽳: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腹泄、痔疮胳膊⼿部⽳位图及作⽤功效商阳⽳:治疗⼿痛⿇、脑充⾎少商⽳:治疗喉哑、⿇痹、呕吐、呃逆合⾕⽳: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痛、闭经阳溪⽳:治疗⼿痛⿇、⽿⽬齿痛阳池⽳:治疗感冒、上肢、⼿腕关节炎⽀沟⽳:治疗⼤便秘结、⼿⾜倦怠四渎⽳:治疗齿痛、肘臂痛⼿三⾥⽳:治疗齿痛、半⾝不遂曲池⽳:治疗肘中痛、⽉经不调、上臂痛、半⾝不遂肩髃⽳: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不遂曲垣⽳:治疗神经痛、肩部⿇痹肩髎⽳: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痹肩贞⽳:治疗肩关节炎、上肢⿇痹臂臑⽳:治疗颈椎病、⼿臂不举消泺⽳:治疗颈痛、⿇痹、头痛清冷渊⽳:治疗肩痛、头痛天井⽳:治疗喘息中魁⽳:治疗⼿指不伸少泽⽳:治疗⼝⼲、前臂痛、⼩指痛、头痛液门⽳:治疗⼿臂痛、头痛、齿痛前⾕⽳:治疗吐⾎、⽿鸣、⼿痛后溪⽳:治疗肘臂痛⿇、⽿聋中渚⽳:治疗头痛、⽿聋、⼿臂痛不得屈伸腕⾻⽳:治疗腕痛、⿇痹、指肿阳⾕⽳: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聋、⽿鸣养⽼⽳:治疗肩臂痛⿇、弱视外关⽳:治疗上肢⿇痹、半⾝不遂⽀正⽳: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尺泽⽳: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海⽳:治疗上臂痛⿇、⼼肺痛青灵⽳:治疗肘关节伤痛尺泽⽳: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曲泽⽳:治疗肘痛、热病少海⽳:治疗头⽬眩晕、颈椎病、肘挛⼿颤、⼼痛间使⽳:治疗调经、⼼脏病、中风、液肿列缺⽳:治疗头痛内关⽳:治疗半⾝不遂、臂痛、⼼脏病⼤陵⽳:治疗⼼脏病、热病神门⽳:治疗失眠、头晕痛、⼼脏病鱼际⽳:治疗齿痛、头痛少府⽳:治疗⼼脏病劳宫⽳:治疗中风、齿痛少商⽳:治疗喉哑、⿇痹、呕吐、呃逆⼈体腿部⽳位图及作⽤功效伏兔⽳:治疗下肢⿇痹、腰痛、胸痛阴市⽳:治疗腿痛、⽔肿、糖尿病梁丘⽳:治疗膝部⿇痹犊⿐⽳:治疗脚⽓、膝关节痛⿇、⽔肿⾜三⾥⽳:治疗脚⽓、⿇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病上巨虚⽳:治疗四肢痛⿇、腰痛、肠胃病条⼝⽳: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胃肠病丰隆⽳:治疗下肢痉挛、痛⿇下巨虚⽳:治疗坐⾻神经痛、脑贫⾎解溪⽳: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冲阳⽳:治疗胃胀、⾜⿇痹陷⾕⽳:治疗胸胀痛、盗汗内庭⽳:治疗腿肿、头痛、转筋箕门⽳:治疗腿痛、⽣殖器病环跳⽳:治疗腰腿痛、半⾝不遂、舒筋活⾎⾎海⽳:治疗⼀切⾎病、妇科病阴⾕⽳:治疗膝痛、阳痿、带下风市⽳:治疗下肢⿇⽊阴陵泉⽳:治疗糖尿病、腰病中渎⽳:治疗半⾝不遂、⿇痹、下肢病膝阳关⽳:治疗膝关节炎、下肢⿇痹、脚⽓地机⽳:治疗⼩腿痛⿇、胃肠病阳陵泉⽳:治疗半⾝不遂、关节炎⾜三⾥⽳:治疗脚⽓、⿇痹漏⾕⽳:治疗⼩腿痛、神衰、脊髓病三阴交⽳: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三阳交⽳:治疗⼩腿痛、颈椎痛阳辅⽳:治疗腰腿痛悬钟⽳:治疗⼿⾜不遂、⼀切⾻病复溜⽳:治疗下肢⿇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太溪⽳:治疗四肢⿇痹照海⽳:治疗下肢病、肾病公孙⽳:治疗⼀切⽓病环跳⽳:治疗腰腿痛、半⾝不遂、舒经活⾎、神经痛承扶⽳:治疗坐⾻神经痛、下肢瘫痪殷门⽳:治疗腰腿痛、坐⾻神经痛委中⽳:治疗腰背痛浮郄⽳: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神经痛委阳⽳:治疗膝关节痛、此⽳解热合阳⽳:治疗脊髓病、抽筋承筋⽳:治疗⼀切筋痛筑宾⽳:治疗腿痛承⼭⽳:治疗内外伤痛飞扬⽳:治疗脚⽓、眩晕、⼩腿⽆⼒跗阳⽳:治疗下肢⿇痹、腰胯痛昆仑⽳:治疗头痛、眩晕、腰痛申脉⽳:治疗痉挛、此⽳主伸展⼀切⾦门⽳:治疗癫痫、筋病京⾻⽳:治疗脚痛仆参⽳:治疗⾜跟⾻痛脚部⾜底⽳位图及作⽤功效涌泉⽳:治疗⾼⾎压、呃逆、此⽳主将⼀切丘墟⽳:治疗坐⾻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解溪⽳: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中封⽳:治疗全⾝⿇痹、腰痛、遗尿冲阳⽳:治疗胃胀、⾜⿇痹⾜临泣⽳:治疗全⾝⿇痛、眩晕陷⾕⽳: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太冲⽳:治疗腰痛、调经内庭⽳:治疗腿肿、头痛、转腹⾏间⽳:治疗便秘、腹痛、腰痛侠溪⽳:治疗⽿聋、头晕痛、下肢⿇痹厉兑⽳:治疗⾜痛、脑贫⾎、⿇痹多梦。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五脏主治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人体是由心、肝、肺、脾、肾五大功能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气血阴阳,是提供这五大功能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所以对于五脏的治疗,一是必须理解五脏的常态和病变;二是必须理解气血阴阳,以及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情之五志和五脏之间的相关联系。
对于上述的相关问题,《内经》“宣明五气篇”已经讲得很明了,再经过《难经》的补充使之完整化,后来历代名医都有所发挥。
现代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更是把这些基础上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再通过白话文的讲解,形成一本相对独立的教材。
治病要用到中药,学中药必要理解地之五味和五脏的关系,《内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另外,《内经》针对五脏为病的用药治疗法则也进行了讲解。
后来张元素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五脏补泻主治例”把上述的治疗法则进行了具体化,张元素的学生李东垣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些补充,使之完善。
这些治疗法则,可以说是五脏论治的总纲,如果这个基础法则不掌握,还是机械的去套学什么药治什么病,学中医一辈子,也是一个庸医。
五脏所欲..欲是想要、需要、希望的意思。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欲耍,急食咸以耍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肝主疏泄,辛药主行、主发散,所以肝以发散为补。
肝为风脏,所以风药是辛味,也就是说一切风药都可以疏肝,因为肝主升发,风药有升发之性,所以可以疏肝,比如麻黄、生姜、柴胡、苏叶等都可以疏肝散邪。
肝主疏泄,调节一身之气机,所以理气药是辛味能散能行。
肝藏血,所以活血药也是辛味,也能散能行;酸药主收敛,所以对于肝来说,酸反而是泄。
但从临床上来说,肝阴血是肝疏泄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肝是不能进行有效的疏泄的,所以真正要养肝,还是在于收敛肝的阴血,而不是辛药的发散。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 - 简介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六腑 - 穴位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一切热证。
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六腑 - 正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在《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
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
(12)中医身体部位解
(12)中医身体部位解研究经穴之入手,必先明经之循行,明经之循行,必先知周身之名位,然后读各经循行之分野,可了然于胸中也。
《医宗金鉴》注周身名位,录作参考。
头:头者,人之首也。
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脑者,头骨髓也,俗名脑子。
巅:巅者,头顶也。
头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顖:xìn,顖亦作囟,巅前头骨也。
小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面: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
颜:颜者,眉目间名也。
额颅: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
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
头角:额两旁棱处之骨也。
鬓骨:即两太阳之骨也。
目:目者,司视之窍也。
目胞: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囊,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
目纲: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目内眦:目内眦(zì)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眦也。
目外眦:目外眦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眦也。
目珠: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目骨眶: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
上曰眉棱骨,下即骨,骨之外即颧骨。
额:额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鼻者,司臭之窍也。
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zhuō,目之下眶骨,颧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頄;qiú,頄者,内鼻旁,近生门牙之骨也。
颧:颧者,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顑:kǎn,顑者,俗呼为腮。
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
耳:耳者,司听之窍也。
蔽:蔽者,耳门也。
耳郭:耳郭者,耳轮也。
颊:jiá,颊者,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
曲颊:曲颊者,颊之骨也。
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钩者也。
颊车: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人中: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
口: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唇:唇者,口端也。
吻:吻者,口之四周也。
颐:颐者,口角后,顑后下也。
颏:kē,颏者,口下唇末之处,俗名下巴壳也。
颔:hàn,颔者,颔下结喉上两侧内空软处也。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中医精髓图解——五脏篇,看完让你对中医了如指掌!收藏一下吧
中医精髓图解——五脏篇,看完让你对中医了如指掌!收藏一下吧一、心[形态结构]中医学对心脏的形态、位置早有描述,如“心为牡脏其色赤”,“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心之外体圆滑,内空如囊..中有直肌隔之,故有左房、右房之称。
左右半截,又有横肉间之,故有上房下室之号。
...中门户自能开合”。
其记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基本-致。
具体说,心脏是一个运动的器官,色赤红,形似未开荷花倒置的圆锥体,位于两肺之间,气管交叉之下,膈肌之上。
心脏内部被房中隔、室中隔及左右房室口而分为四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
左房室口有二尖瓣;右房室口有三尖瓣。
当心室收缩时,阻止血液逆流入房。
在肺I动脉口和主动脉口,分别有三个半月瓣组成的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在心室舒张时关闭以阻止血液逆流入室。
[生理功能](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中医的“心”,称之为心系,实指西医的循环系统。
如“心之系与五脏之系相连,输其气血”。
它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整个密闭的循环系统。
“心主血脉”,指血液在心脏收缩的推动下,经动脉及其分支分布全身,借毛细血管联系五脏六腑,再由静脉回流心脏,如此周而复始。
心脏是心系的中心动力器官.起唧筒和抽水机的作用。
心气(指心脏收缩功能)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循环不息。
心气旺盛(心功能正常)、心血充足则脉搏充盈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心气不足,如心力衰竭、虚脱、休克、心肌梗塞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出现脉搏细沉、微弱,面色苍白无华。
当血脉运行不畅、血液瘀滞如严重休克、心衰、心律失常(频繁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则出现面色青紫、脉象结代或弦涩。
(二)心主虚里虚里脉实指心脏本身跳动,在左乳下心尖搏动处观察。
心尖搏动是西医心脏望诊的重要内容,中医也极为重视,除望诊外还包括触诊。
如正常人,“虚里脉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意即搏动范围不大,搏动60~100次/分,节律-致)。
在休克、心肌炎时,则“虚里脉动微不显,宗气内虚”(即心肌收缩力下降、搏动微弱)。
科普:人体内结构五脏六腑分布图(彩图)
科普:人体内结构五脏六腑分布图(彩图)人体的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的五脏中医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皮肉筋脉骨、经络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就象—个国家的各个部门,既分工又协作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样,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中医入门精华:五脏功能篇
中医入门精华:五脏功能篇1、心脏功能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心主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是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
故心脏功能强弱和血液的盛衰,能影响全身情况。
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可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无华。
二心与思维活动现代医学认为,是大脑功能,但中医认为,与五脏有关,其中特别是心,称谓心主神。
内经说,心者神之舍,血者,神之气也。
故心的气血的充盈,则神识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
如心血不足,常导致心神的病变,可见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
如血热扰心,还可见谵语、昏迷不省人事等。
三心主汗液汗乃津液发散于肌腠部分,汗是津液所化生。
由于血是心所主,汗又为津液血所化,故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的说法。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
出汗是津液通过阳气鼓动,蒸发所致。
故有阳加于阴谓之汗。
因此汗多不仅伤津血,而且耗散正气。
心的气血也随之受损。
而见心慌、心悸等,严重的可见大汗亡阳的危候。
四心开窍于舌心经的别络上行与舌体相联系,心的气血瘀舌相通,故心脏病变可在舌体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呈现淡白色。
如心火上炎,则舌质呈红赤色,甚至舌体糜烂。
如心经有热或痰迷心窍,可见舌卷、舌硬、语言不清等。
如心气虚,心血瘀滞,亦可现舌青紫或紫斑等。
心的病理变化,直接影响到舌,故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之说。
五、心包是心脏外围组织心包又称心包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
心包受邪,必然影响心脏功能,而出现心脏病变。
如温邪内陷,出现神昏、谵语等,称为热入心包,就是这个道理。
2、肺脏功能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肺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
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
另,有肺为五脏之长之说。
一、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中医学讲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
中医学讲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从中医学讲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功能和关系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阒血津液等三大部分。
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器(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脏”,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脏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应当指出,中医学的脏腑,除了指实质脏器外,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
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
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一、五脏(一)心(附心包)1、主血脉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
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
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
如果心血衰少,血脉空虚,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
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血运正常,则脉搏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同时,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因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
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色苍白无华,脉搏细弱无力,心气虚衰,血行不畅,导致心血痹阻,可见面色暗灰或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从中医学讲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功能和关系2、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神灸经纶>>清吴亦鼎原著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头:头是诸阳经之会,凡一切物体独出之始都叫作头。
脑:脑是指头骨之内的脑髓。
足太阳膀胱经脉联络于脑,肾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生髓,所以又说“肾属髓海”。
髓主要贮存于脑,若髓海充足,则头脑精明;若髓海空虚,则出现脑转耳鸣、目眩、腿酸、倦怠嗜卧等症。
巅:巅是指的头顶。
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会于巅顶,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也交会于巅顶。
巅顶部,俗称天灵盖。
囟:囟是指头顶前面的头骨。
小儿初生未闭合时叫囟门,已闭合后叫囟骨,即天灵盖之骨。
头角:头角是指额两旁有棱的骨头处。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经筋循身后,上额角部。
额颅:额颅是指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的部位,叫作额,也有叫做颡的。
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上左角络头,手少阳三焦经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经筋上额部。
发:发由足少阴肾所主,又是血之余。
面:前边叫作面,后边叫作背。
五脏的精气皆上营养于面部,所以面色白与肺相应,如气虚、血虚和津液亡失都会因虚而出现面色白;面色红赤与心相应,面色发黄与脾相应,面色发青与肝相应,面色发黑与肾相应。
面色呈现黑色是因肾阴阳虚所致。
颧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的部位是面中央,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应;两颧骨之内与面王(鼻尖部)以上的部位和手太阳小肠经相应,小肠的经脉循颊上至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行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
小肠气血盛则面部肌肉丰满,小肠气血虚则面部肌肉少,面色也不正常。
颜:颜是指前额中央两眉间,眉心以上叫阙,与咽喉相应。
眉:眉的部位属肝,肝的经脉从目系上行额,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足少阳经风热之邪夹痰则出现眉棱骨痛,这种病多累及眼睛,若两耳出脓则表示病情进一步加重。
古代中医里体表部位的名词解释穴位体表
古代中医里体表部位的名词解释穴位体表
一、头颈部名称
首:又称头,指颈项以上的部位。
颠:同巅,又称顶巅,俗称头顶,为头中央之最高处。
囟:顶颠前为囟,婴儿脑骨未合谓囟门,已合称囟骨。
发际:头发之边缘。
前额处为前发际,项部为后发际。
王宫:指鼻梁部位。
兑发:指鬓发尖狭部位。
额:又称额颅,又名嗓,指发下眉上之处,俗称前额。
额之两侧近发际处称额角,简称角。
颜:额之中部,又称天庭、庭。
一说指眉目之间;一说指面部前中央。
阙:两眉之间,一名印堂,俗称眉心。
两眉之间微上方称阙上;两眉之间称阙中,现称眉间;阙之下曰下极。
明堂:即鼻。
亦有将鼻尖称明堂的。
又称鼻尖为鼻准、年寿,俗称鼻头。
鼻之下端两孔称鼻孔;鼻之两旁称面旁;鼻尖之两旁、鼻孑L 之上称方上,现称鼻翼。
颤(色扼):两目间,鼻之凹陷处,俗称鼻梁、山根,现称鼻根。
颤之下、鼻准之上称王宫,又称明堂骨,俗称鼻柱。
一说鼻柱即鼻中骨。
鼻柱现称鼻骨。
安即阙中之下方。
下极在安之下。
水沟:鼻下唇上中央之凹陷,亦称人中。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释义
〓(ì信)同囟.颠顶前为囟.即现代解剖学上地前囟.婴儿额骨与左右顶骨未闭合时,称作囟门,可触及动脉搏动;已合,称作囟骨.颜又称庭、天庭,即额部中央.一说指左右眉目之间,一说指面部前中央.阙(ē缺)义名印堂,俗称眉心.两眉之间称阙中;两眉之间微上方称阙上.眉本与眉梢对举,俗称眉头.即眉毛之内侧端.目窠(ē科)眼眶内凹陷如窝状地巢穴,又称眼窝.目胞俗称眼胞,现称眼睑.又名目裹,上面称上眼睑,下面称下眼睑.目纲纲,或作网,又称眼弦,现称睑缘.即眼睑边缘生长睫毛处.上面称目上纲(网),或上弦,即上睑缘;下面称目下纲(网),或下弦,即下睑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目内眦又称大眦,即内眼角.目锐眦又称小眦、目外眦,即外眼角.〓(è扼)俗称鼻梁、山根,现称鼻根.即两目之间,鼻柱之上凹陷处.王宫又称明堂骨,俗称鼻柱,即鼻根之下,鼻尖之上.一说指鼻根部.明堂即鼻.一说指鼻尖.鼻准又称面王.指鼻尖、鼻头、准头.〓(ō拙)指眼眶下缘地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地上颌骨和颧骨构成眼眶地部分.〓(ú求)亦称颧,即颧骨,为眼眶外下侧之高骨,或指〓内鼻旁间地部位.颃颡(áǎ杭嗓)指上腭与鼻相通地部位,相当于鼻咽部.颏(ē科)又称地阁,俗称下巴,现称下颌骨体.吻口四周之口唇称吻.一说指两口角.颐(í宜)口角外下方,腮部前方.颞颥[èú聂如] 俗称太阳,现称翼点.眉弓外侧,颧骨弓上方.曲隅又名曲角、曲周,俗称鬓角.位于额角外下两旁,耳前上方地发际呈弯曲下垂地部分.耳蔽耳前小珠,俗称耳门,现称耳屏.耳缺耳屏上切迹.引垂即耳垂.颌又称辅车.即下颌骨支,为下颌骨地耳下部分.齿本即牙齿地根部.牙车即牙床.曲牙即下牙床.因其弯曲向前,故名.曲颊指下颌角部.颊车指下颌骨.舌本即舌根.嗌指食管上口(咽腔),又指喉咙.咽喉部地总称.颔(à汉)颏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即下颌底与甲状软骨之间.玉枕骨枕外隆凸两旁高起之骨,现称枕骨上项线.完骨又称寿台骨.指耳后之高骨,现称乳突.柱骨为颈椎地统称.又称天柱骨.缺盆指锁骨上窝.〓(ò括)骨之端称〓.如胸骨之端.巨骨又称缺盆骨,现称锁骨.两叉骨指肩胛骨与锁骨相接之处,相当于肩锁关节部.古书称地巨骨穴,在两叉骨间.髃(ú于)骨简称髃.又名肩髃、肩端骨,俗称肩头.相当于肩胛冈之肩峰突.肩解指肩端之骨节解处,现称肩关节.膺(ī英)胸前两旁肌肉隆起处.相当于胸大肌处.膻中两乳之间地部位.髑骭(éū合迂)又称鸠尾、前蔽骨.胸骨下端蔽心之骨.现称胸骨剑突.胠(ū区)腋下胁上,是胁肋地总称.季胁又称季肋、软肋、橛(é决)肋.即胁下软肋地部分.曲甲肩胛骨上弯曲突出之处.现称肩胛冈.肩膊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分.一说为肩胛骨地别称.眇(ǎ秒)季胁下无肋骨之空软处.相当于腹部九分法之腰部.丹田指脐直下寸左右地部位,内与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对应.横骨指两股之间地横起之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地耻骨.曲骨位于横骨地中央部,现称耻骨联合.鼠蹊(ī夕)即腹股沟部.气街指腹股沟股动脉处.廷孔又作庭孔,指阴道口.篡(à窜)又名下极、屏翳,指前后二阴之间,即会阴部.下极指两阴之间,即会阴部.亦有指鼻根、肛门者.脊骨指脊椎骨(脊柱).又名膂骨,俗名脊梁骨.中医指地脊多从第胸椎棘突开始,向下数至第骶椎棘突,共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膂(ǜ旅)又称膂筋.指脊柱两旁地肌肉,约当骶棘肌分布处.腰以下称胂(ē申).膂骨指脊骨,一指脊柱之统称,一指第胸椎棘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胂(ē申)泛指脊柱两侧地肌群.或指髂嵴以下地肌肉部分.腰髁(ē科)指腰部两旁凸起之骨,与今之髂后上棘似.尻尾骶骨部分统称.骶端又称骶、尾骶、尾间(ǚ吕)、穷骨、撅骨.指尻骨地末节,即尾骨.膊又称胳膊.指肩以下手腕以上地部分.一说指上臂外侧面.臑(à闹)指肩至肘内侧靠近腋部隆起地肌肉,即肱二头肌部.一说为上臂统称.其屈侧称臑内,伸侧称臑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分肉泛指肌肉.辅骨在上肢,指桡骨.亦称上骨.在下肢指膝两侧之骨:内侧地名内辅,即股骨下端地内侧髁与胫骨上端地内侧髁组成地骨突;外侧地名外辅,即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组成地骨突.或指腓骨,又称外辅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兑骨又称锐骨.小指侧臂骨下端之高骨.相当于尺骨茎突.一说指豆骨.高骨体表高突之骨地通称.或指大指侧臂骨下端地高起骨,相当于桡骨茎突.寸口两手桡侧掌横纹下,桡动脉搏动处.鱼大指后侧隆起之肉.其外方赤白肉分界处叫鱼际.亦有称拇指侧为大鱼,小指侧为小鱼.将指即第指.俗称中指(趾).髀(ì闭)指股骨之上端.一说为下肢膝上部分地通称.髀骨指膝上之大骨,今称股骨.髀枢指髋关节部.又名髀厌、机.或指股部外侧最上方,股骨向外上方显著隆起地股骨大转子.髀关大腿前上端,即股四头肌之上端.髀阳指大腿外侧部.股阴指大腿内侧部.股膝以上通称股.俗称大腿.鱼腹股大腿内侧,其形如鱼腹处.即股内收肌群处.伏兔大腿前隆起地股四头肌,形如兔伏,故名.腘膝部后面,腿部弯曲时形成凹窝,并呈现横缝(纹),分别称腘窝和腘窝横纹.膝解膝骨分解处,今膝关节.膑膝前地圆形骨,亦称膝盖骨.今称髌骨.犊鼻即膝眼.状若牛鼻之两孔故名.〓(ā夯)即胫骨.一说指胫骨之下端.腨(ā专)又称腓肠,俗称小腿肚.今称腓肠肌.踠胫下尽处之曲节,今称踝关节.然骨内踝下前方隆起之大骨,今称舟骨.绝骨外踝之上寸许,腓骨凹陷地部位.悬钟穴所在.跗又称趺或足趺,即足背.覈(é合)骨又写作核骨.足第跖趾关节内侧地圆形突起.京骨足小趾本节后外侧突起地半圆骨.即第跖趾关节外侧地圆形突起.三毛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毛处.又称丛毛、聚毛.聚毛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毛聚集处.又称丛毛.踵即足跟部.赤白肉际指手(足)地掌(跖)面与背面肤色明显差别地分界处.掌侧皮色较浅,称白肉;背侧肤色较深,称赤肉;两者交接之处称赤白肉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歧骨泛指两骨连接成角之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肩峰之连接处;第、掌骨连接处;胸骨下端与左右肋软骨结合处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本节即指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地圆形突起.手足指(趾)最上一节,即掌指关节与跖趾关节处.其前方称本节前;后方称本节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体结构五脏六腑
人体结构五脏六腑
人体结构是指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以及器官的相互关系,而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称呼。
五脏六腑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脏。
心为五脏之主,主管血脉运行。
心是人体的动力源泉,它能带动所有的生理功能的运行。
肝,位于右上腹部,主要功能是调节情绪、保护脾、储藏血液、调畅气机等。
脾为消化吸收之根本,人体的能量和营养主要通过脾脏来转化。
肺主宣发,呼吸器官中的主要器官,负责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进行氧气交换,排出二氧化碳。
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负责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调节体液和酸碱平衡。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六腑。
胆是肝的配套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以便消化食物,同时还参与到身体免疫防御过程中。
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接收食物,分泌消化液,将食物进行初步分解。
小肠是胃的下部延伸,主要是将食物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吸收。
大肠主要功能是将小肠中的排泄物进行进一步的水分吸收和浓缩,形成固体粪便。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当膀胱内的尿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出排尿的信号。
三焦是人体的温度调节中心,参与到水液循环、气机升降等生理过程中。
总之,五脏和六腑组成了人体内部复杂的调节系统。
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了解和保护五脏六腑,对于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太好了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太好了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作者:————————————————————————————————日期: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神灸经纶>>清吴亦鼎原著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头:头是诸阳经之会,凡一切物体独出之始都叫作头。
脑:脑是指头骨之内的脑髓。
足太阳膀胱经脉联络于脑,肾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生髓,所以又说“肾属髓海”。
髓主要贮存于脑,若髓海充足,则头脑精明;若髓海空虚,则出现脑转耳鸣、目眩、腿酸、倦怠嗜卧等症。
巅:巅是指的头顶。
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会于巅顶,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也交会于巅顶。
巅顶部,俗称天灵盖。
囟:囟是指头顶前面的头骨。
小儿初生未闭合时叫囟门,已闭合后叫囟骨,即天灵盖之骨。
头角:头角是指额两旁有棱的骨头处。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经筋循身后,上额角部。
额颅:额颅是指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的部位,叫作额,也有叫做颡的。
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上左角络头,手少阳三焦经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经筋上额部。
发:发由足少阴肾所主,又是血之余。
面:前边叫作面,后边叫作背。
五脏的精气皆上营养于面部,所以面色白与肺相应,如气虚、血虚和津液亡失都会因虚而出现面色白;面色红赤与心相应,面色发黄与脾相应,面色发青与肝相应,面色发黑与肾相应。
面色呈现黑色是因肾阴阳虚所致。
颧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的部位是面中央,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应;两颧骨之内与面王(鼻尖部)以上的部位和手太阳小肠经相应,小肠的经脉循颊上至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行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
小肠气血盛则面部肌肉丰满,小肠气血虚则面部肌肉少,面色也不正常。
颜:颜是指前额中央两眉间,眉心以上叫阙,与咽喉相应。
眉:眉的部位属肝,肝的经脉从目系上行额,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足少阳经风热之邪夹痰则出现眉棱骨痛,这种病多累及眼睛,若两耳出脓则表示病情进一步加重。
眉部属肝,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应,若是太阳经气血充盛则眉浓有毫毛。
目:目是主司视觉的。
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病疹治必须首先考虑到肝。
睛窠:睛窠指的是眼珠。
脏腑的精气皆上营养于目,从而形成了眼睛的可视功能。
血之精华供给眼珠所须的一切营养物质。
瞳神:瞳神是骨之精华,内应于肾。
肝肾同源,肾水虚亏而不能养肝,或肾精过度散失者可以出现瞳神散大无光。
黑珠:黑珠是指瞳子之外的黑轮,属肝。
黑珠是筋之精,内连目系。
目内廉深处是目系,肝火上冲则出现两轮红痛。
白珠:白眼珠是气之精,黑轮外四围白色的部位都属肺。
若肺火上腾于目,则白珠出现红色血丝。
两眦:两眦,统称目眦。
靠颞侧的称锐眦、靠鼻侧的称内眦,在脏属心。
小肠及三焦的经脉经筋均行至目外眦,胆的经脉起于目外眦,经筋结聚于目外眦,小肠经脉的支脉至目内眦,膀胱的经脉起始于目内眦。
眼皮:上下眼胞皆属于脾,肌肉组织功能主司其约束作用。
足阳明胃经的细筋网维于下眼胞,足太阳膀胱经的细筋网维于上眼胞。
目网指的是上下眼胞的睑边,又叫目睫,主司眼的开合功能。
睫皮:睫毛属脾。
若脾胃气虚,眼胞皮肉紧缩,胞楞拘急,目不能开,生长在胞楞的睫毛便会倒入眼中,这种情况叫倒睫拳毛,又叫拳毛倒插。
目泪:泪是肝之液,风行则水动,如肝风内动则常泪出。
还有在肝火盛的情况下也容易泪出,这就好象烧竹沥一样,用火烤则竹沥渗出。
若病人迎风流泪,是风火之邪相合所致。
若突发悲哀伤及于心,此时悲痛泪出是气与肝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眵(音chī):目眵,俗称眼屎,多属肺气结硬于此。
目眶骨:目眶是指眼窝四周的骨头。
上边的叫眉棱骨,下边的叫琢骨,之外就是颧骨了。
琢(音zhuō):琢骨是指目下的眶骨,颧骨内侧与上牙床部分相连。
頞(音è):頞是指鼻梁,也就是常说的山根部。
鼻:鼻子,是主司嗅觉的器官。
山根:足阳明经脉交山根处,可作望诊中望心的参考。
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为下极,故《灵枢》说:下极者心也。
鼻柱:鼻柱在山根下。
相家说:年寿是指鼻尖部位,在望诊中可作诊断肝病的参考,年寿的左右与胆相应,可作诊断胆病的参考。
面王:面王指鼻尖,又称鼻准。
相家说:鼻头也叫明堂,属土,与脾相应。
明堂两旁为等边相等,上有迎香穴,另上有鼻孔深处之通道。
相家还说:兰台廷尉应胃,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的两旁,其经筋亦结于鼻旁。
鼻孔:手阳明大肠经经脉挟鼻孔而行,手太阳小肠经经脉抵于鼻,足太阳膀胱的经筋结于鼻下两旁。
颧:颧为颧骨,若病人两颧现为赤色多预视肾有虚损。
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筋结聚颧部,足阳明胃经的经筋合于颧部,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穴在眼下颧骨部位下面锐骨端的凹陷中。
人中:人中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部,可作为望诊时诊断膀胱、子宫病变时的参考。
若人中沟平浅,嘴边无有胡须的男性多患有不育症。
手阳明大肠的经脉交叉于人中部,督脉的水沟穴也在人中部。
琢:是指琢与鼻旁间近生门牙的骨部。
顑:顑,俗称之为腮,是指口旁颊前之软组织处。
耳:耳是主司听觉的器官。
肾气通于耳,肾元充足则听觉聪敏,若耳的听觉功能异常则应首先考虑到肾的原因。
蔽:蔽是指的耳门。
耳廓:耳廓是指的耳轮。
足阳明胃经上行于耳前,其经筋结于耳前;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行于耳前,手少阳经筋循耳前,足少阳经筋循耳后,皆属于目外眦;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的经筋皆结聚于耳后完骨;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皆行于耳后部位。
颊:颊是指耳前颧部脸的两侧部位。
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经筋皆上行于颊,手太阳小肠经只有经脉上行于颊,足阳明胃经的经筋循颊而上行,足少阳胆经经脉、经筋皆循行过颊,足厥阴肝的经脉下行颊里,手少阳三焦经经脉从耳上角以屈下行颊部,两支脉亦在颊部相交而行,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就在耳的下方。
曲颊:曲颊是指颊之骨。
因其曲而向前,形如环形,受下牙床骨尾之钩而名。
颊车:颊车是指下牙床骨。
下牙床骨总载诸齿,能细嚼食物,故叫作颊车。
口:口是主司言语和食物摄入的器官,属脾。
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之经脉交于口,脾主司运化,食物进入口后藏之于胃,脾运化其精微物质以营养五脏,所以五脏的功能与脾关系密切,其功能旺盛与否皆验之于口。
唇:唇是指口之外端,由是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阴明胃经所主。
热邪盛则唇深红,寒邪盛则唇淡红,邪气实则唇红活,经气虚则唇黄白,脾燥则唇干,脾热则唇裂,肝风内盛则唇润动不止,脾虚寒盛则唇现青色。
或者因七情聚然变化,动火伤血,或心火传脾,或饮食肥腻厚味,湿热伤脾,皆可出现口唇肿及白皮皱裂如蚕茧,或唇下肿黑如枣。
吻:吻是指口的四周,口上生有胡须,大肠所主。
颐:颐是指口角后面颊之下的部位,生有胡须,胆所主。
颏:颏是指口之下,唇至最下边的部位,俗称下把壳。
男性颏上生长有长须,胃所主。
颔:颔是指颏下与结喉之上两侧肌肉软组织之处。
手太阳小肠经筋结于颔,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经筋皆行于颔。
齿:齿系指牙龈所生长的骨质部分。
内床部分叫齿,在外整齐的部分叫牙。
牙齿由肾所主,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之病多归肾论治。
临床先分清齿病是在牙床还是病在牙齿,上牙床属于足阳明胃经,喜寒而恶热,下牙床属手阳明大肠经,喜热而恶寒。
如果牙床的病治牙,牙的病而去治牙床,是怎么也治不好的。
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是主司味觉的器官。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手少阳三焦经之经脉、经筋均系于舌。
舌本:舌本即指舌根。
颃颡:颃颡是指口内直上咽喉壁上的后鼻道,主司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悬雍垂:悬雍垂是张口作“啊”音时所看到的喉部似乳头样的小舌,俗称叫作礁嘴。
喉:喉是通声音、气息的通路。
喉在咽前方,与肺相通,主司气体交换,故称作肺系,也说作喉气通天。
肺热甚则见喉哑,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皆循行于喉。
咽:咽是指饮食的通道,在喉腔的后方,与胃相通,主司饮食物的纳入。
胃口在膈膜以下,咽部至胃的长度是1.6尺,通称之为咽门①,咽门以下有膈膜,咽气与地相通。
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的经脉挟咽,足厥阴肝经循喉,心、脾、肝三经之邪均可出现咽喉干的病症。
喉咙:喉咙是肺所联系的器官。
嗌:嗌是由所系,是指咽的下端,食管的上口。
手太阳小肠经之经脉循咽,其病邪可致嗌痛。
手少阳三焦经之病邪可致嗌肿。
会厌:会厌是喉管上窍似皮似膜的组织,上司开合,系声音的门户。
若饮食下咽时会厌不闭,则可能饮食物误入气道。
凡舌抵上腭时则会厌能闭,若喉、咽、嗌、会厌四器官组织之功能有一个失去了,病人就会因不能正常饮食而死。
结喉:结喉是指喉部正前方向前突起部分,相当于喉的管头(喉头的甲状软骨)部。
瘦人多突出于颈前,胖人则多隐于肉中而不现于外。
上横骨:上横骨是指喉前凹陷中,天突穴之外小湾处,横骨旁接锁骨。
拄骨:拄骨是指膺部以上,缺盆之外的部位,俗称锁子骨,内接上横骨,外与肩胛关节相接。
肩解:肩解是指肩端的骨节缝处,即肩胛关节。
髃骨:髃骨是指肩端之骨,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其臼接臑骨上端,俗称肩头。
其上肢外展曲屈肩部高于表面之骨,其下棱骨在背部肌肉内。
肩胛:肩胛是指髃骨之末端成片状的骨头,亦名肩髆,俗称锨板子骨。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经筋都到肩;足少阳胆经经脉到肩上,肩井穴即属于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经筋皆结聚于肩曷穴。
臂:臂是指人之上身的双上肢通称,一名叫肱,俗称胞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叫肘,肘上之骨叫臑骨,肘下之骨叫臂骨,臂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相对短细偏外,正骨居下相对长大偏内,正辅二骨都是下接腕骨。
腕:腕是指臂和掌骨连接之处,以其回旋屈曲得名。
在外侧之骨叫作高骨,一名锐骨,也叫腕骨。
鱼:鱼是指掌外侧之上,手大指节后,肌肉隆起处,其形状象鱼而得名。
手:手是指上肢能持物的部分。
掌中叫手心,手心之对侧叫手背。
掌骨:掌骨是指各手指本节后的骨头。
手掌中的各掌骨叫壅骨,汇聚而成掌,并非是一块骨头。
手大指:手大指属肺经,手太阴肺经自腋下行,循臑内,至大指出其末端,其经筋也是起于大指之上的少商穴部位。
少商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处,少商穴是肺经的井穴;循手掌侧直上到大指本节后有鱼际穴,鱼际穴是肺经的荥穴;在掌后横纹头有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输穴;在太渊穴之后有经渠穴,经渠穴是肺经的经穴;在手腕后一寸五分处有列缺穴,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在上肢屈曲时肘横纹中有尺泽穴,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
其经脉,循内侧上行靥内廉,入腋下,其散筋复从腋下上肩,结聚于肩端的骨缝中。
食指:食指属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和经筋都是起于食指端商阳穴的部位。
商阳穴是大肠经经气所出的部位,其位于食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处,是大肠经的井穴;经气流于本节前内侧二间穴,二间穴是大肠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本节后三间穴,三间穴是大肠经的输穴;脏腑原气汇聚于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在侧腕中有经气正盛的阳溪穴,阳溪穴是大肠经的经穴;在腕后三寸有联络表里经的偏历穴,偏历穴是大肠经的络穴;屈肘时肘横纹头有经气深入的曲池穴,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