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和反贫困教学内容
初中消除贫困教案模板设计
初中消除贫困教案模板设计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关爱贫困人口、助人为乐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贫困的原因和影响。
2. 如何关爱贫困人口,消除贫困。
教学难点:1. 贫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 培养学生关爱贫困人口、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贫困地区的生活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贫困的认识和感受。
二、讲解贫困的原因和影响(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贫困的原因,如自然条件恶劣、教育资源不足等。
2. 分析贫困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如影响教育、健康、经济发展等。
三、如何关爱贫困人口,消除贫困(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关爱贫困人口的具体做法,如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贫困问题的根源,如教育、医疗、就业等。
3. 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的例子,展示关爱贫困人口的具体行动。
四、培养关爱贫困人口、助人为乐的品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经历。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班会的收获,提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关爱贫困人口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贫困原因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关爱贫困人口、助人为乐的行动表现。
3. 学生对贫困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责任感。
第16讲 反贫困政策
1
贫困的定义
贫困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伊利莎白济贫法》,布思(Booth)和阮垂 (Rowntree)的著作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因此关于贫困的定义非常多 世界银行:贫困不仅指物质的缺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 汤森(英):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 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 《英国 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 奥本海默:贫困指物质上、社会上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 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 《贫困真相》 劳埃德雷诺兹:美国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 水平 《微观经济学》 吴忠民:指社会成员由于社会资源占有量的不足或获得社会资源机会的 缺乏而导致的生活水平低下、发展机会缺乏以及发展能力不足的一种生 活状态
p
p f ( z) ( z y p ) / y
解贫金:表示在理论上需要多少扶贫金才能使贫困人口脱离贫穷的 境地 T q(z y )
p
9
贫困理论
个体主义贫困观:既然机会均等,一个人处于贫困的原因在其自身,一 些特殊环境下的贫困例外 贫困结构论
贫困功能论 斯 贫困具有正功能 贫困文化论郝伯特甘 贫困处境论:应当受到责备的不是穷人而是穷人所处的环境,这决定了 贫困文化的形成。治理贫困的重点应放在改造贫困者的经济条件 贫困的恶性循环论:低成就动机—低社会流动—竞争力弱—社会地位 低—更为贫困(莫伊尼汉)
8
贫困的测量
•
描述贫困的常用指标
贫困发生率,即贫困率,f(z)=q/m *100% 其中,f(z)表示贫困发生率,m表示总体人口数量,q表示贫困人口数 量 人均贫困距,是表示某一贫困地区人均贫困深度的指标
贫困和反贫困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二)贫苦程度的衡量 1、贫困的广度指标 2、贫困的深度指标 3、贫困的强度指标 4、贫困的相对程度指标 5、其他贫困程度指标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1、贫困的广度指标
贫困人口的比重(用P1表示),又称贫困发生率,是指可支配收 入(或消费支出)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
测度贫困的广度指标,表示贫困人口范围的大小。
计算公式:
P1=F(X)=n/N
贫困人口比重
贫困线
总人口 贫困人口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2、贫困的深度指标
贫困深度指数(用P2 表示),又称贫困差距指数。它是基于 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累加贫困差距
,是建立在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距离基础上的。计
– 1、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那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 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 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国家统计局 农调总队,1989)
– 2、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 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 和手段的一种状况。——(童星、林闽钢,1994)《我国的 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个人、群体、地区的收入水平或实际生活水准而确定的贫 困线。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5、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测定方法
• 绝对贫困线:热量支出法、基本需求法、恩格尔系数法、 超必需品剔除法、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编制贫困指数 法、经济计量分析法、收入与营养均衡法等。
• 相对贫困线:收入等分定义法、收入平均数法、商品相对 不足法
初中政治消除贫困教案
初中政治消除贫困教案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和同情心,树立消除贫困的责任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知识目标:了解贫困的定义、原因和影响,掌握我国扶贫政策和成果。
教学重点:贫困的定义和原因,我国扶贫政策和成果。
教学难点:贫困的影响和消除贫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贫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贫困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贫困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贫困?为什么会出现贫困?2. 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了解贫困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3. 教师讲解我国扶贫政策和成果,如扶贫开发、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
4. 学生了解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取得的成效。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贫困地区的案例,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村。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贫困的原因和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布置小组任务:研究如何消除贫困。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提出消除贫困的方法和建议。
3.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评价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贫困的定义、原因和影响,以及我国扶贫政策和成果。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消除贫困的短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对消除贫困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和小组活动,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定义、原因和影响,以及我国扶贫政策和成果。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和同情心。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消除贫困的方法和策略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学习和思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消除贫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8章反贫困政策
3、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战胜农村 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版。
4、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 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城市贫困程度比较严重,生活相当困难,主要 表现在:收入低下,恩格尔系数高,住房条件 差,消费水平低,家庭债物高另外,他们对贫 困有强烈的受挫情绪和严重的被剥夺感,心情 总是非常抑郁。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处 于弱势的地位。
3、城镇贫困问题突显的原因分析:
(1)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 市贫困的突显,首先是收入差距过于悬 殊的结果。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政策转 型
1、“八五”期间的区域开发扶贫战略
(1)区域开发式扶贫,克服了救济式扶 贫重救济无发展的制度缺陷,强调以区 域经济的发展为核心,以当地资源的开 发为依托带动扶贫工作,努力使贫困地 区的经济增长形成一个自我积累、自我 吸收、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这次转变 被形象地称为从“输血机制”到“造血 机制”。
3、贫困还有客观贫困和主观贫困之分。 客观贫困是指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 某些人所处的贫困状态。主观贫困则是 指某些人根据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 贫困状态。
4、理解贫困时还要注意到区域贫困与个 体贫困的联系。
5、区分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
二、 贫困的测量
贫困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分,贫困的测量 也有绝对贫困的测量与相对贫困测量。
(2)下岗失业问题严重。城镇居民的收 入水平取决于就业状况。
(3)在职低收入也是导致城市贫困问滞后,也是城镇贫困 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反贫困工作发展 历程
1、从扶持企业到直接救助贫困人口。 2、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 3、从救助制度分立到救助制度整合
脱贫攻坚课教案
脱贫攻坚课教案教案:脱贫攻坚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我们生活在中国》,具体章节为《共同繁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和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勤劳、诚信、友善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和原因。
难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和原因。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脱贫攻坚的典型事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和社会的温暖。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关爱他人,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5. 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关爱他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脱贫攻坚课1. 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2. 脱贫攻坚的原因3. 关爱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举例说明如何关爱他人,为社会做贡献。
答案:关爱他人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帮助同学、关心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等。
为社会做贡献可以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消除贫困教案初中数学
消除贫困教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贫困的概念及其表现,认识到消除贫困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贫困的概念及其表现2. 贫困的原因与影响3. 我国扶贫政策及成果4. 数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贫困的概念及其表现,如生活困难、教育落后、健康问题等。
2. 提问:你们认为贫困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贫困的原因,如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教育水平低下等。
2.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消除贫困?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贫困的措施,如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介绍我国扶贫政策及成果,如扶贫开发、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
2. 提问:你们认为我国扶贫政策的效果如何?3. 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分析扶贫政策的数据,如贫困人口减少、经济增长等。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要求,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实践活动示例:某地区计划为贫困家庭修建沼气池,每小时可以节省燃料费用2元。
如果每天使用沼气池4小时,一个月(30天)可以节省多少燃料费用?3. 学生分组计算,汇报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消除贫困的方法和途径。
2.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3.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贫困的概念及其表现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贫困原因与影响的分析能力。
3.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教学资源:1. 贫困相关资料及图片。
2. 我国扶贫政策及成果数据。
3. 实践活动案例。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贫困问题。
小学贫困资助教案
小学贫困资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贫困的概念,培养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帮助学生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贫困的概念和影响。
2.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和问题。
3.小学贫困资助的重要性和方式。
4.学生的公益行动计划。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贫困的概念和影响1.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贫困的概念和影响。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贫困的原因和贫困家庭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课时: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和问题1.带领学生走进贫困家庭,让他们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
2.制作问卷调查,让学生了解贫困家庭所面临的问题,如教育、医疗、营养等方面的困扰。
第三课时:小学贫困资助的重要性和方式1.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公益项目的宣传片,让他们了解小学贫困资助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了解小学贫困资助的方式,如捐款、捐物、志愿者等。
第四课时:学生的公益行动计划1.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公益行动计划。
2.组织学生设计相关宣传活动,如海报、口号等,提高公益活动的影响力。
3.安排学生进行资助活动,如筹款活动、义卖、志愿者服务等。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贫困的概念和影响。
2.问卷调查法:让学生通过问卷来了解贫困家庭的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分组合作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计划,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问卷调查表。
3.宣传海报、标语等制作材料。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自评法: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能力。
3.同伴评价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通过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初中政治消除贫困的教案
初中政治消除贫困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危害,提高消除贫困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关爱贫困人口,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3. 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 消除贫困的措施。
教学难点:1. 贫困的原因和危害的理解。
2. 消除贫困的措施的实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贫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贫困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贫困的原因和危害。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消除贫困的措施。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扶贫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扶贫措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贫困地区设计一个扶贫计划。
2.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关爱贫困人口方面的做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贫困的原因和危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消除贫困的措施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消除贫困的认识和关爱贫困人口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践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关于贫困的理论探讨及反贫困措施 课件
(3)贫困传递 贫困传递
哈瑞顿(Michael Harrington) 强调贫困文化的永 久性格,含有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的观念。 贫困代际传递
3.瓦伦丁:情境适应理论 瓦伦丁: a.穷人的生存理性:贫困是适应环境的一种 无奈之举。 b.贫困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 价值观念对贫困环境的麻木适应。
4.社会排斥理论 (1)欧洲委员会折中的定义 定义:基于公民资格的权利, 定义 主要是社会权利的否定,或者这些权利未充分实 现。 (2)主要内容和类型 主要内容和类型: 主要内容和类型 a.经济排斥 a.经济排斥 经济排斥:三个指标:劳动力市场排斥、收入贫 穷、消费市场排斥 b.政治排斥 政治排斥 c.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 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 e.文化排斥 文化排斥 f. 福利制度排斥
群体、制度。 群体、制度。
(1)利益冲突形成贫困(群体) 利益冲突形成贫困(群体) 冲突学派:群体间利益的争夺(权力和资 冲突学派 源)是遭遇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根源。 伦斯基:陷入贫困,主要是由于拥有的资 伦斯基 源很少。 资源相对稀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 资源相对稀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 会资源) 会资源) 利益群体格局分化 利益冲突
三、我国学者的贡献
1.素质贫困论 素质贫困论
(1)贫困的本质 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风险承 本质 受能力、独立性与主动性、思想、精神状 况) (2)突破点 突破点:贫困文化论和个体主义贫困观 突破点 的综合 综合
2.系统贫困观 系统贫困观
(1)把贫困看成是诸多因素 诸多因素系统运行的结果。 诸多因素 (2)贫困的根源是由“陷阱-隔离-均衡”所 构成的一个低层次的、低效率的、无序的、 稳定型的区域经济社会运转体系。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就是区域社会在能动机制、资源基础与求变 能力之间欠缺性因素选择性亲和的互动作用。
三年级反贫困主题班会教案
三年级反贫困主题班会教案主题:反贫困目标:通过班会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贫困现象,并促使他们思考和关注贫困问题,培养关爱他人和奉献社会的意识。
活动安排:1. 导入(5分钟)- 介绍今天的班会主题:“反贫困”-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贫困吗?贫困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0分钟)- 给学生讲解贫困的定义和特征:贫困是指生活条件极度差、缺乏基本生活资源和教育机会的状态。
- 分析贫困的原因和影响:缺乏教育、就业机会有限、社会资源不平等等。
- 解释贫困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影响个人身心健康、教育机会受限、社会不平等、经济发展受阻等。
3. 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给学生呈现一些真实的贫困案例,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孩子因缺乏资金无法上学,或者被迫辍学的家庭等。
-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原因和影响,让他们思考如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4. 角色扮演(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贫困家庭的孩子、社会志愿者、政府代表等。
-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出他们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和关注,并进行交流和探讨。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你们对贫困有了新的认识吗?你们会怎么帮助贫困家庭或解决贫困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行动去关爱他人和奉献社会,例如参加志愿活动、捐款等。
教学建议:- 通过真实的案例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奉献精神。
-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帮助贫困家庭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资料:- 无。
贫困与反贫困
贫困与反贫困[内容提要] 解析贫困需要从贫困的概念入手,以完整的指标体系来测度贫困。
而把握贫困的根源是解决贫困的关键所在,也是人们为之奋斗不止的理想,并了无数的尝试。
贫困问题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我们已经作了长期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这项事业仍旧任重而道远。
作为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贫困与反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许多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都曾提出了种种反贫困理论和发展策略。
这些理论和策略对区域性缓解贫困、甚至彻底摆脱贫困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使全人类消除贫困。
因此,继续深入地研究贫困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尤其是在中国探讨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贫困及其测度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
长期以来,对待贫困问题,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资源与财富的匮乏。
因此推想,只要物质财富丰富起来,贫困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克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物质财富已经相当丰富。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中,市场机制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效率,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近年来,市场机制又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市场也好、全球化也好,都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使贫困像病毒一样被复制乃至泛滥成灾。
迄今为止,贫困问题不但没有被消灭,而是越来越突出。
在当今世界,富国与穷国之间、富裕的阶层与贫困的阶层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难以调和。
这些情况引起人们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不仅仅是资源和财富的匮乏,更是因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而滋生的一个肿瘤。
于是,贫困研究在国际上成为一个热点。
“贫困”究竟是什么?为此我们需要从对“贫困”概念的最基本的解释入手,探讨一下20世纪以来对于贫困概念解释的发展变化以及测度方法的建立。
一、贫困内涵的演变(一)贫困研究的起源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最早对贫困这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似乎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
贫困与反贫困张玮24页PPT
完
感谢您的耐心倾听
2.中办和国办的意见和通知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9.01.25) 《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2019.02.01) 《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2019.02.09) 《关于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2019.04.28)
(二)何为精准扶贫
可以看出中央对贫困的界定:现行标准是家庭人均年收入2300 元以下是贫困者,贫困还包括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内容; 与此同时,公共服务不限于个体和家庭,涉及到村庄以及相关 区域,所以有贫困村、贫困乡和贫困县。
(二)何为精准扶贫
(二)何为精准扶贫
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 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二)何为精准扶贫
实现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 的工作机制,坚持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
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 措,规划重大项目;
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抓好 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工作。
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把精 力集中在贫困县如期摘帽。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 疗和住房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 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9—2020)》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 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阿玛蒂亚·森——多领域 的社会排斥会限制贫困人 口的生活机会
风险管理理论
贫困和反贫困PPT课件
知晓率和参与率。
监督扶贫政策的实施
03
加强对扶贫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
措施加以解决。
教育与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 力和竞争力。
3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将更多的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将农民工、 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科学的扶贫政策
01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贫困人口的需求,制定科学的扶贫
政策,确保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02
让贫困人口了解扶贫政策的内容和申请流程,提高扶贫政策的
自然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 恶劣的地区往往经济落后, 导致贫困。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 响较大,可能导致贫困。
资源匮乏
缺乏必要的自然资源,如 土地、水、矿产等,限制 了地区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增长
就业机会
过快的人口增长给经济带来压力,导 致贫困。
就业机会不足,劳动力转移困难,影 响家庭收入。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缺乏创新和竞 争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制度与政策因素
制度缺陷
制度不健全、不公平,导致资源 分配不均,加剧贫困。
政策倾斜
政策导向不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 口,限制了其发展机会。
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不足,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滞后。
文化因素
020 第二十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27页]
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
(一)贫困治理中的个案社会工作
2.人格特征
不少学者针对贫民的特点做过研究。沃伦·艾伦将贫民的人格特征概括为: ( 1)精神疾病。贫困的压力对心理适应影响显著,贫民中慢性精神分裂症和性格异常的发 现比率较高。 ( 2)时间展望。对较长远的计划和满足的追求欲望低微,相反,对痛苦的忍受力较强。 ( 3)满足的延宕。常暂时搁置欲望。 ( 4)成就动机极低。 ( 5)较期待外在的控制。靠运气,碰机会,而不期待于内在的自我控制。 ( 6)需借助外在的 诱因来学习。 ( 7)自我观念偏低,自尊心偏低。
四、贫困治理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
(三)贫困治理中的社区社会工作
第二十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
目录
01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 02 第二节 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
03 第三节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
一、贫困的概念
含义: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较长时期内难以维持一种生理上所要求的、社会文化可 接受的、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这个定义偏重于对贫困的狭义或绝对意义上的理解, 也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对贫困的相对意义上的理解,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
二、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贫困的现状
1.农村地区的贫困
我国农村的贫困主要分布于两类地区,第一类为西部地区。第二类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由于发 展机遇的匮乏以及其他原因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贫困。当然,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也零星分布 了一些贫困地带。我国每个富裕、较富裕的省份,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贫困地区。
二、贫困治理工作:政策与制度建设
(二)社会扶持政策建设
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或政府的一项重要设置,其功能在于缓解贫困,但不可 能最终导致贫困的消除。因此,要消除贫困还需另寻出路。
第二章贫困和反贫困
2013-5-29
“低水平均衡陷讲”理论从多方面探讨了发展中国 家贫困的原因,分析了资本稀缺、人口过快增长对 经济增长的障碍。 强调了资本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决定 性作用。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 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 资本形成不足。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 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这样才能冲出 “低水平均衡陷阱”。
②贫困是动态的。
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 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它描述的是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上的不均等。 它依赖于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
7
③贫困具有不平等性。
④贫困具有主观性。
2013-5-29
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2013-5-29
8
(三)贫困的界定标准——贫困线
2013-5-29
24
(二)劳动力数量挤压贫困论
其一,劳动力总量增长失控,或劳动总供给超过劳动力需 求的失衡状态。必然导致人均生活消费资料减少或增长缓 慢,致使劳动力平均拥有的生产资料数量迅速下降,劳动 吸纳严重不足,在农村落后地区形成了劳动力替代技术, 阻碍了技术进步,并造成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不高;
2013-5-29
城市:贫困线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参考。
12
二、反贫困与扶贫
(一)反贫困与扶贫3-5-29
13
(一)反贫困与扶贫概念
1.反贫困
在人类不断的同贫困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对反贫困的表 述主要有三种:一是减少贫困(poverty reduction); 二是减缓贫困(poverty alleviation);三是消除贫困 (Poverty eradication)。 扶贫是中文特有的词汇,表示反贫困的一种具体行为。 由于中国农村扶贫采取的是瞄准贫困人口(90年代中 期以前主要瞄准贫困地区)的发展援助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国内贫困线界定标志
采用人均年纯收入,即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4、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绝对贫困线是指按维持劳动者及其所赡养人口的生存所
需的人均最低生活费用设立的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 相对贫困线是指个人或某群体、某地区相对社会上其他
– 2、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 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 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 ——(世界银行,1981) – 3、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 ——(世界银行,1990)《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贫困的概念
• 国内:
– 1、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那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 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 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国家统计局 农调总队,1989)
– 2、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 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 和手段的一种状况。——(童星、林闽钢,1994)《我国的 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 (2)相对贫困: a、生活收入低于平均收入 b、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
绝对贫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 ①贫困线位于恰恰仅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水平。
• 低于此线,即不能维持生存,更谈不上生活的享受、智能 的发展。
– ②绝对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无关。
• 而只受地区气候、环境、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 的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量相匹配,因而具有客观的标 准。
贫困和反贫困
第一节 贫困的相关概念
• 一、贫困的概念 • 二、贫困的测度 • 三、贫困的社会效应
思考:
• 大家心中理解的贫困是什么???
贫困的概念
(一)贫困内涵的界定:
• 国外:
– 1、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 起码的生活和社会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 谓贫困。 ——Townsend:《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 测量》
测度贫困的广度指标,表示贫困人口范围的大小。
计算公式:
P1=F(X)=n/N
பைடு நூலகம்
贫困人口比重
贫困线
总人口 贫困人口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2、贫困的深度指标
贫困深度指数(用P2 表示),又称贫困差距指数。它是基于 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累加贫困差距
,是建立在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距离基础上的。计
– ③绝对贫困在其计算和所指的生活模式上,都有最严 格意义上的规定。
• 可以列出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清单”。
相对贫困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 ①贫困是相对的。
• 它是与一定的变化着的参照系相比而言的,比较的对象是 处于相同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其他社会成员。
– ②贫困是动态的。
• 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 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一张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一)贫困线的测定 1、贫困线的概念
贫困线是确定贫困率的基础,贫困线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 件下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收入或支出落在贫困线一下 的人为贫困人口。贫困线通常是根据最低需求法则来决定的,或 者使用恩格尔法作为替代。
2、国际贫困线估计方法
– 3、贫困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由于不 能合法地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 机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 生活水准。——(康晓光,1995)
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状态的不同划分
•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 (1)绝对贫困(生存贫困): 个人与家庭所得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
个人、群体、地区的收入水平或实际生活水准而确定的贫 困线。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5、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测定方法
• 绝对贫困线:热量支出法、基本需求法、恩格尔系数法、 超必需品剔除法、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编制贫困指数 法、经济计量分析法、收入与营养均衡法等。
• 相对贫困线:收入等分定义法、收入平均数法、商品相对 不足法
– ③贫困具有不平等性。
• 它描述的是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上的不均等。
– ④贫困具有主观性。
• 它依赖于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
贫困的概念
• 2、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 (1)狭义贫困
经济意义上的贫困
– (2)广义贫困
经济意义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人口 平均寿命、文化程度、婴儿死亡率、社会保障和环 境等方面的状况。
算公式为:
n
(1 ui / X )
P2 = i1
N
u i表示第i个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X为贫困线, n为贫困人口, N为总人口。
• 1、收入等分定义法
首先把国内各收入阶层按等分(通常按5等分或10 等 分)划分,辅之以基尼系数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把全部人 口中的一定比例定义为贫困人口,然后根据这个比例,利 用家庭调查材料,求出贫困线的标准。
• 2、收入平均数法
把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按不同水平进行统计分组,以 全部居民人均 生活费除以2或 3作为居民的最低生活费用 标准。
• 商品相对不足法
当家庭缺少某些必需的和普及的商品时,该家庭被认 为是贫困的。具体做法是选定一个标准的消费模式作为社 会普遍情况的代表,与之相比,家庭中缺少的东西越多, 其不足程度越大,其贫困程度也越大。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6、我国绝对贫困线的测定方法 根据营养部门专家的意见选择最低热量摄入量 选择合理的食物消费项目和数量 结合调查得来的相应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最低食品费用
支出。 ④用最低食品费用支出除以合理的恩格尔系数,所得商即 为贫困线。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二)贫苦程度的衡量 1、贫困的广度指标 2、贫困的深度指标 3、贫困的强度指标 4、贫困的相对程度指标 5、其他贫困程度指标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1、贫困的广度指标
贫困人口的比重(用P1表示),又称贫困发生率,是指可支配收 入(或消费支出)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