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律规章制度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行政诉讼法第1章第1节标题: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法条内容: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对立法目的和立法根据的规定。

行政诉讼法的立法根据是宪法。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所有法律都要根据宪法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行政诉讼法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行政机关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有权依法取得赔偿等问题作出规定,它是对宪法原则加以具体化,以保障宪法的贯彻实施。

行政诉讼法第1章第2节标题:诉权法条内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释义:本条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诉权的规定。

一、行政诉讼的主体。

原告必须是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包括自己的合法权益未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被告是行政机关,不包括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军事机关和党的机关。

二、法律关系。

可以提起诉讼的是因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行政法律关系而引起的行政争议。

不包括行政机关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民事法律关系而引起的民事争议。

三、行政行为的种类。

可以提起诉讼的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处理具体事件的行为,即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进行行政管理而制即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规章制度 新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最新解读

规章制度 新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最新解读

新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最新解读行政诉讼法促进了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

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新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最新解读,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保护公民权利建设法治政府行政诉讼法在我国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行政诉讼法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第一个起点。

行政诉讼法促进了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

行政诉讼法明确提出:合法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三个条件,而后两项在当时都不完备。

考虑到当时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全国人大即在首先完善行政救济法律体系,即制定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和国家赔偿法之后,确定了先行制定各行政机关都要适用的四部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即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和行政收费法,再在此基础上制定行政程序法。

现在,四部规范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除行政收费法外,都已经完成了,同时还制定了为数众多的规范其他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

行政程序方面,全国已有包括湖南、山东、西安、汕头等十余个地方制定了行政程序规定,党的xx届四中全会也明确要求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可以说,我国行政法律体系已经大体形成,而行政诉讼法正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第一座里程碑。

当然,制定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与新的实践需要产生某些不适应,修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行政诉讼法在时隔二十五年后才作修改,与民事、刑事诉讼法相比,间隔时间相对较长,这与最高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法中某些不具体、不明确,或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都及时作了司法解释,从而使行政诉讼制度大体能够适应现实的需求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有些问题是只有修法才能解决的。

应该说,本次修法,理论和实践部门在许多问题上都形成了共识,因而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也大体反映了实际的需要,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而新的司法解释则对行政诉讼制度中的某些尚需进一步具体化的问题作了明确。

《民法典》时代行政诉讼制度的新发展

《民法典》时代行政诉讼制度的新发展

《民法典》时代行政诉讼制度的新发展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征程开始了。

行政诉讼制度在监督公权、保护平等、私权和实质纠纷的基础上得到加强。

因此,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回应,盘活存量的制度,增加系统的增量。

《民法典》中行政规范性条款的执行,将会引发行政不作为、行政登记、行政介入等新的纠纷,所以,行政案件的数量仍有增长的空间。

《民法典》对我国的司法复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行政审判应当从间接审查与直接参考的方式演变为一种双重结构的行政审判模式。

关键词:民法典行政诉讼;制度;新发展《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是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法律,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民事法律中的法律冲突。

民法既包括了实体权利和行政程序,也包括了更广泛的范围和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管理都离不开民法的支持,不然的话,社会阶级就会出现混乱。

只要对《民法典》有所了解,就能对民事纠纷的内容、时效、请求权等方面有所认识,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实体规范与程序。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定的主体和程序范围都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而这一点对规范的影响更为深刻[1]。

一、《民法典》引发新型行政争议(一)行政不作为争议行政不作为是《民法典》所依据的行政责任条款提出的。

《民法典》最直接地影响了行政法的发展,是对行政机构的一些职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使“法”从“依法行政”扩展到“民法典”,促进了行政法与民法学的结合。

《民法典》[1]中的特定行为类型,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硬性的行政行为,例如《民法典》第1008条中所述,研制新药、医疗器械或新型的防治措施,必须经过相关机关的“批准”;第二种是《民法典》第1105条5款中的中性行政行为,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进行收养评定”的职责;第三,《民法典》第34条第4款等有利的行政行为,对被监护人居住地民政部门作出紧急反应,要求其“为其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四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七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八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九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二章受案范围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公司行政诉讼管理制度

公司行政诉讼管理制度

公司行政诉讼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公司行政诉讼管理行为,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保护公司利益,提高行政诉讼工作效率,特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相关人员管理行为,即公司管理层、员工和其他涉及公司行政诉讼管理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定义1.行政诉讼:指公司或公司代表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行为产生的争议,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行政诉讼纠纷:指公司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行为产生的矛盾、纠纷。

第四条原则公司行政诉讼管理遵从以下原则: 1. 法律原则: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2. 公开透亮原则:诉讼程序公开透亮,公平公正处理纠纷。

3. 快捷高效原则:快速办理纠纷,确保公司利益不受损失。

4. 合作协商原则: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减少行政诉讼纠纷发生。

第二章行政诉讼管理流程第五条行政诉讼发生的程序1.公司内部发现可能引发行政诉讼的事项时,应立刻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法务部门。

2.经上级主管部门或法务部门确认后,由法务部门牵头成立行政诉讼管理小组,具体负责处理相关事宜。

3.行政诉讼管理小组依据事情的性质和紧要程度订立行政诉讼处理计划,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4.行政诉讼发生后,立刻启动诉讼程序,委派专业律师代表公司参加诉讼。

第六条行政诉讼管理小组职责1.研究订立公司行政诉讼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

2.引导公司各部门及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行政诉讼风险防范和纠纷处理。

3.协调处理公司内部行政诉讼纠纷,推动纠纷解决工作。

4.与律师事务所保持联系,定期进行法律培训和沟通。

第七条律师事务所的选择和聘任1.公司应与专业律师事务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评估律师事务所的综合实力和专业水平。

2.在处理具体行政诉讼案件时,由行政诉讼管理小组依据案件性质选择合适的律师事务所。

3.律师事务所应具备执业资格,有丰富的行政诉讼经验和优秀的专业团队。

第八条公司内部行政诉讼纠纷处理1.公司内部部门发现行政诉讼纠纷应立刻上报行政诉讼管理小组。

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名词1,先定力:先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行政主体作出、成立,不论是否合法,即具有暂时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法律效力。

2,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针对特定相对人设定权利、义务的行政作用。

3,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为实施法律和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决定、命令等普遍行为规则的总称。

4,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该行政主体的上一级机关或法律规定的其他行政主体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受理行政申请的象征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法律活动。

5,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犯其合法权益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6,公定力:公定力是指集体行政行为具有得到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

7,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针对不特定相对人所作的行政作用,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

8,行政强制:象征强制仅指行政主体为实现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或为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预防和制止违法行为和危害在事件的发生而实施的强行限制相对人权利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强制措施。

9,代履行:代履行又称代执行,是指对相对人不履行已生效具体行政行为所设定的,可以由他人代为履行并能达到同一目的的义务,行政主体可以自行或由他人代为履行并收取代履行费用的一种强制执行。

10,行政监督:行政监督又称行政监督检查或象征检查,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依法对行政相对人是否遵守行政法规范和执行行政决定等情况所作出的事实行为。

简答:1,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权利:自由权、平等权、了解权、参与权、请求权。

义务:外部相对人的义务有遵守行政法规范、服从和协助行政管理、执行行政行为等,内部相对人的义务有与外部相对人类似的义务,并且有不得参加罢工、游行示威和英廉洁奉公等外部相对人不具有的义务2,行政处罚与适用原则:A处罚与责令改正相结合原则。

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主体
内容
客体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同行政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区别
1、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同行政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
二、抽象行政行为
指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制定发布针对不特定对象、具有反复适用性和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行政行为。
判断标准:
普遍约束力
对象不特定
反复适用性
三、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行为
四、终局裁决行为
指法律规定的由行政机关作出最终决定的行为。
<3> 它是关于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划分。
二、种类
1、法定管辖与裁定管辖
2、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
3、共同管辖与单一管辖
第二节 级别管辖
一、基层人民法院的管辖
二、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
<1> 确认发明专利权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
六、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原则
七、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原则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
一、合法性审查的含义
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诉讼行为。
二、合法性审查的内容
1、合法性审查针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与特征
1、概念
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划分。
2、特征
<1> 它是法院之间对行政案件的管辖权限的划分,不包括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职权划分;
<2> 它是上下级法院之间、同级法院彼此之间受理与审判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普通法是由无数案例加起来,慢慢发展变成一套系统,整个法系,包括民法、合同法、侵权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等等,都是综合无数案例慢慢整理出一套法系。

最新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

最新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

最新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第一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司法中,针对不同诉讼中的证据,为了确保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好的使用、质证,我国最高法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司法解释规定,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的内容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为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行政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举证责任分配和举证期限第一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

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十日内提供证据。

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第二条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

第三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24次会议通过)法释〔2002〕2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2年6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24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为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行政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举证责任分配和举证期限第一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

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十日内提供证据。

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第二条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诉讼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许可,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

第三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关证据材料。

起诉被告不作为的,原告应当提供其已在行政程序中申请的证据。

以下情况除外:(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2)因被告受理申请登记制度不完善等正当理由,原告无法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作出合理解释的。

2019行政诉讼法

2019行政诉讼法

第二条 法律文本 第六条 概念简称
概念俗称
—→
民告官:两个人/一件事(政府和相对人的关系)说 着说着到了法院——谁弄进了法院→为什么到法 院→法院怎么办→博士论文不通过→合法性审查
官管民+民不服
行政争议
—→
链接:两个人,一件事。
③行政诉讼的主要特质
以行政争议为诉讼 要提起一个行政诉讼首先需要有一个行政争议,这是提起一个行 的事实基础 政诉讼的事实基础。如果没有一个行政争议,就不可能有行政诉 讼
行 政 诉 讼 的 主 要 特 质 通过审判方式解决 这是行政诉讼与其他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和途径的区别。在中国, 行政纠纷的一种司 行政争议的解决途径不止行政诉讼一种,还有行政复议、信访等 法活动 等。而行政诉讼是由人民法院运用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通过对行政行为合 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不受违 法性审查以解决行 法行政行为侵害,这就决定了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在 政争议的活动 审理形式和裁判形式上有所不同 解决特定范围内行 政争议的活动 有所限制,涉及到能力和权力 原告只能是官管的民,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告只能管 当事人具有恒定性 民的官,即行政主体。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双方的诉讼地位恒定, 不允许行政主体作为原告起诉相对方,也不得进行反诉。恒定性 反映了行政诉讼的初衷是对于陷入特定范围行政争议中的原告一 个救济救济手段,以对抗优势的国家公权力
1
课内实践课——第一回
政府(行政机关)能状告公民吗? 实践目的:行政诉讼原被告的恒定性与行政 诉讼的特质
一种声音——中国政法大学解志勇:反向行政诉讼是一种制度创新 反向行政诉讼,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某些特殊类型的行政 案件中将诉讼程序的启动权赋予行政机关,在结构和形式意义上由行 政机关起诉相对人的制度。反向行政诉讼在相对人违反行政协议、行 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机关的债权保障等领域显现出其难以 替代的优势,符合行政机关角色转变的要求,符合权利救济、司法最 终解决、诉权平等的理念,有充足的域外经验支持。反向行政诉讼虽 然是“官告民”,但依然遵循行政诉讼的宗旨和目的,只是在受案范 围、起诉资格、举证责任、判决类型等方面有相应改变,是一种在坚 守行政诉讼固有理念前提下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办理行政案件法律规定(3篇)

办理行政案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案件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过程中,因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争议案件。

办理行政案件是维护国家法律尊严、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为了规范办理行政案件的行为,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办理行政案件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办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我国办理行政案件的基本法律依据,于1989年4月4日通过,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法规定了行政诉讼的范围、管辖、参加人、证据、诉讼程序、判决和执行等内容。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是我国办理行政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于1999年4月29日通过,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法规定了行政复议的范围、管辖、参加人、证据、复议程序、复议决定和执行等内容。

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外,办理行政案件还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

三、办理行政案件的范围1.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处罚案件是指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

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

2.行政许可案件行政许可案件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依法作出的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案件。

3.行政强制案件行政强制案件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行政目的,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人身等采取强制措施的案件。

4.行政征收案件行政征收案件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征收税款、罚款、滞纳金等费用的案件。

5.行政给付案件行政给付案件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物质帮助或者福利待遇的案件。

依法行政三项制度

依法行政三项制度

依法行政三项制度依法行政三项制度是指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严格遵守程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行政权力的合理、公正和透明。

这三项制度分别是依法行政原则、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

具体来说,依法行政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格执行程序。

国家机关在办理案件时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程序。

2. 责任追究制度。

国家机关在履职过程中如有违反法律规定或者错误决策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3. 公开透明制度。

国家机关应当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并接受公众监督。

4. 合理裁量权。

国家机关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行使裁量权。

二、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复议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国家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可向上一级国家机关申请复议的程序。

具体来说,行政复议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申请条件。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国家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上一级国家机关申请复议。

2. 复议程序。

国家机关应当依法受理申请,并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

3. 复议决定。

国家机关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复议决定,并及时通知申请人。

4. 行政诉讼。

如果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满意,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诉讼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国家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程序。

具体来说,行政诉讼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诉讼主体。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诉讼程序。

行政诉讼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包括起诉、答辩、举证、开庭审理等环节。

3. 诉讼结果。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判决或裁定,并及时通知当事人。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被告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具有行政诉讼权利能力的行政机关和 组织; (2)必须是在行使行政职权中作出了具体行政行 为; (3)必须是由原告所指控并经人民法院通知应诉。
共同诉讼人
共同诉讼人: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 一方或者双方各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 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样的具体 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 以合并审理的,为共同诉讼。共同原告和共 同被告统称为共同诉讼人。
起诉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人 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 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 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内日 提起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 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 提出。
受理是人民法院对符合法律规定起诉条件的 行政案件决定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人民法 院接到原告的起诉状,应当在7日内立案受 理或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原告对裁定不 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4、审判监督程序
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 有错误或者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当事人 可以提出申请,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决定再审、 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人民检察 院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 概念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 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 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 的总和。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 与人的各种民事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1999年2月14 日判决,:
一、被告北京科技大学在本判决生效之日 起30日内向原告田某颁发大学本科毕业 证书;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规章制度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规章制度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核和运用,确保行政诉讼案件的公正、公平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行政诉讼证据应当真实、合法、明确、充分,符合法定形式和程序要求。

第三条行政诉讼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核和运用,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及时、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人民法院、当事人、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诉讼参与人应当依法履行证据收集、固定、审核和运用的义务。

第二章证据种类和分类第五条行政诉讼证据分为以下几种:(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六条证据应当分别归类,并标明证据名称、证据来源、证据份数、证据内容等。

第三章证据收集和固定第七条当事人应当依法收集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固定。

证据固定应当采取拍照、录音、录像、复制、封存等方式。

第八条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当事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第九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调取证据。

第十条人民法院、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可以委托鉴定人进行鉴定。

鉴定人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和能力。

第四章证据审核和运用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核,确认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组织质证,当事人、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诉讼参与人应当参加质证。

第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证据的证明力、可信度、相关性等因素,综合判断证据的效力。

第十四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排除非法证据、瑕疵证据,确凿证据应当作为裁判依据。

第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将证据审核和运用的结果记录在案,并说明理由。

第五章证据保全第十六条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第十七条人民法院保全证据,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等方式。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是指规范国家机关和其他国家机构的行政活动的法律制度。

它规定了国家机关和其他国家机构的职权范围、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内容。

行政诉讼法是指规范行政诉讼的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是指当行政机关或者其他国家机构的行政行为与法律、法规、规章等相抵触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管辖法院、诉讼程序等内容。

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法律制度,规范了国家机关和其他国家机构的行政活动,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组织、行政职权、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

行政诉讼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管辖法院、诉讼程序等。

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法律制度,它们规范了国家机关和其他国家机构的行政活动,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些法律制度的适当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法治秩序,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行政应诉工作制度

行政应诉工作制度

行政应诉工作制度一、应诉范围与受理条件1.行政应诉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或被申请人,依法参加诉讼活动的过程。

2.行政应诉工作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机关的合法权益。

二、应诉程序与时限1.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和相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规定缴纳诉讼费用。

2.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和相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规定缴纳诉讼费用。

3.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和相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规定缴纳诉讼费用。

4.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和相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规定缴纳诉讼费用。

5.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和相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规定缴纳诉讼费用。

三、证据提交与审核1.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

2.行政机关提供的证据应当真实、合法、有效,不得伪造、篡改或者提供虚假证据。

3.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核后,认为可以采信的,应当予以认定;认为不可采信的,应当予以排除。

四、答辩与质证要求1.行政机关应当在答辩状中明确陈述事实和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2.行政机关应当在庭审过程中对原告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并提出质证意见。

3.行政机关应当尊重法庭的审判权,遵守法庭纪律,不得干扰法庭审理。

五、庭审纪律与注意事项1.行政机关应当遵守法庭纪律,不得干扰法庭审理。

2.行政机关应当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

3.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4.行政机关应当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调查取证工作,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5.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6.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处理结果告知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7.行政机关应当对案件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政诉讼管辖制度的内容有哪些关于⾏政诉讼的各种规定,有许多都是与我们的⽣活很远的,但是为了以防万⼀还是要必要了解⼀些的。

⼩编今天就带⼤家来看⼀下“⾏政诉讼管辖制度的内容有哪些”这个问题及其后续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店铺⼩编为你整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政诉讼管辖,是指⼈民法院之间受理第⼀审⾏政案件的职权分⼯。

是确定各级⼈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

⼀、⼀般地域管辖《⾏政诉讼法》第18条规定:⼀旦经过复议,⽆论复议机关维持决定或者做出改变决定或者不作为,都可以选择原机关所在地或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民法院管辖。

这⾥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般地域管辖适⽤于没有法定特殊因素的⼀般⾏政案件。

如果⼀个案件兼具两种性质,应当优先适⽤特殊地域管辖规定。

例如,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政⾏为的不动产案件,在管辖上应适⽤有关不动产的特殊管辖规定。

⼀般地域管辖采取了“原告就被告”原则。

⾏政案件原则上:由最初作出具体⾏政⾏为的⾏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这是为了:(1)便利当事⼈诉讼。

(2)便于法院通知、调查取证与执⾏。

(3)尊重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件效⼒的区域性;由被告⾏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能保证⾏政机关的依据与审判机关审查的依据的⼀致性,避免出现区域规范冲突。

(4)防⽌滥诉。

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政⾏为的案件,仍由作出原具体⾏政⾏为的⾏政机关所在地的⼈民法院管辖。

在这种情况下,复议决定是原具体⾏政⾏为的简单重复,审查的客体实际上仍然是原具体⾏政⾏为。

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政⾏为,可以由作出原具体⾏政⾏为的⾏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这属于共同管辖的⼀种情形。

复议机关改变具体⾏政⾏为意味着原⾏政⾏为失去效⼒,作出了⼀个新的具体⾏政⾏为。

根据《⾏诉法解释》第7条规定,所谓“复议决定改变原具体⾏政⾏为”是指如下情形之⼀:(1)复议决定改变原具体⾏政⾏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的。

第06讲_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第06讲_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2018年教材主要变化1.删除:“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中对每一受理案件情形的说明性内容,“不予受理案件范围”中每一不予受理案件的说明性内容;“被告的概念和特殊性”中的说明性内容;“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内容;简化“勘验笔录”的内容;“证据质证的方式”内容;有关举证期限的举例;“法院、检察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内容;“行政赔偿诉讼的概念、归责原则、构成要件”的内容;“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特点”内容。

2.新增:“行政诉讼不予受理”的数种情形;“原告资格”中有关“个体工商户、非营利法人”起诉的有关规定;“开发区管理机构作被告、村委会或居委会作被告、事业单位作被告、房屋征收部门作被告”的有关规定;“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审理依据中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情形”内容;“当事人向检察院申请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的情形”。

3.调整:被告延期提供证据的期限规定;起诉期限的起算内容;缺席判决的内容;“非诉行政案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规定。

【考点1】行政诉讼不予受理的范围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示】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规定是否合法)可以成为一并审查的对象。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内部行政行为);【提示】公务员对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复核、申诉等,但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选择国务院终裁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提示】“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既包括在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中所采取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也包括在侦查过程中为搜集、取得证据而采取的诸如勘验、检查、搜查行为,对物证、书证的扣押、鉴定等刑事司法行为。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2篇)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2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诉讼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具有重要意义。

在行政诉讼中,法律适用是确保案件公正审理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概述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宪法与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在我国,宪法是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根本依据。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提供了根本指导。

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包括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等。

法律是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直接依据,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

2. 行政法规与规章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是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之一,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是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之一,其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3.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地方性、针对性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是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之一,其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民族性、地方性、针对性的规范性文件。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依据之一,其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三、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具体依据1. 宪法与法律在行政诉讼中,宪法是法律适用的根本依据。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提供了基本准则。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第一节行政诉讼概述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一)行政诉讼的概念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主体。

2.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行政相对人。

3.行政诉讼所解决的是行政争议。

(二)行政诉讼的特征1.行政诉讼处理的是一定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争议。

2.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审判权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爱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不受行政主体违法的职权行为侵害的一种司法活动。

3.行政诉讼是以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原告。

4.行政诉讼在证据规则上采纳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二、行政诉讼的差不多原则(一)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原则《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这一原则的含义包括两点:即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原则上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以及国家行为;原则上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二)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负有提供据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责任。

(三)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决定不停止执行原则同意例外的情况有: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依照原告的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停止执行,条件是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给原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停止执行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3.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能够停止执行的。

(四)司法变更有限原则是指通常情况下,人民法院不得变更原行政决定,只有在专门的条件和情形下才能变更。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能够判决变更。

三、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关系(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1.选择型即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自由选择,既能够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也能够提起行政诉讼。

《治安治理处罚法》规定,被处罚人对治安治理处罚决定不服的,能够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税收征收治理法》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能够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能够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依照规定,行政相对人如选择了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仍能够提起行政诉讼;但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如直接选择了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差不多依法受理的,则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

2.选择兼终局型即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由选择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但选择了行政复议后则不能再提起行政诉讼。

如《公民出境入境治理法》对此有明确规定。

3.复议前置型即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如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税收征收治理法》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能够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能够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4.复议终局型行政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能申请复议,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且行政复议决定产生最终的法律效力。

如《行政复议法》规定,依照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不1.审查范围不同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复议机关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且还要审查其是否适当。

2.受案范围不同凡是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能够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而能够提起行政复议的,则未必都能够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案件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P114-116):1.撤回起诉: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后作出判决前,原告撤回自己诉讼请求的诉讼行为,分为申请撤诉和视为申请撤诉两种。

(1)申请撤诉。

原告在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依法受理后,法院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能够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起诉的请求,假如撤诉没有规避法律,也没有损害国家、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2)视为申请撤诉。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原告没有履行法定诉讼义务,人民法院据此推定原告申请撤诉。

视为申请撤诉有两种情况:原告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原告在法定期限内未交纳诉讼费用且又未提出暂不交纳诉讼费用申请的。

2.缺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未到庭参加诉讼的情况下,对行政诉讼案件通过审理后作出的判决。

缺席判决适用下列情况:(1)被告经法院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能够缺席判决;(2)原告或者上诉人申请撤诉,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准许的,原告或者上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能够缺席判决。

行政诉讼第三人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视其放弃权利,不阻碍案件的审理。

3.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诉讼程序因专门情况的发生而临时停止。

当中止诉讼的情况消除后,再恢复诉讼程序,中止前已进行的诉讼行为仍然有效。

依照规定,下列情况下,诉讼中止:A.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B.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C.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D.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E.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F.案件的审判须以相关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的;G.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4.诉讼终结:指在诉讼程序因专门情况的发生不能接着或者接着进行毫无意义情况下,结束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

导致诉讼终结的情况是:A.原告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放弃诉讼权利的;B.作为原告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后,其权利义务的承受人放弃诉讼权利的;C.因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或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或因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而中止诉讼满90日仍无人接着诉讼的,裁定终结诉讼,但有专门情况的除外。

5.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后裁判作出前,为了保证今后生效判决的执行,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A.适用财产保全的案件必须具有给付内容,如因对罚款不服而起诉的行政诉讼案件;B.必须具有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缘故,致使今后生效的判决或具体行政行为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能性。

6.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判决确定往常裁定被告预先给付原告部分财物并立即交付执行的一项临时性措施。

先予执行应当具备的条件:A.适用先予执行的行政案件必须具有给付的内容。

如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案件,或者某些行政赔偿案件,能够裁定先予执行。

B.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C.不先予执行将严峻阻碍申请人的生产和生活。

先予执行的裁定必须是人民法院依原告的申请作出,而不能依职权主动作出。

7.审理依据: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并参照适用规章。

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中援引。

此外,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能够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一、受理范围的概念、确定标准确定标准:1.具体行政行为标准2.人身权、财产权标准二、行政诉讼受理案件的范围注意:2.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案件(1)对人身的强制。

如强制戒毒、强制遣回原地、扣留人身等。

(2)对财产的强制。

如查封假冒伪劣产品、冻结银行存款、强制拆除、强制许可等。

(3)对行为的强制。

如强制企业治理污染等。

6.认为行政主体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案件对这类案件,需注意两点:一是其他应由行政机关发放而又涉及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的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等,因性质与抚恤金相同,其发放引发的争议也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是行政主体。

发放抚恤金的主体是各级民政部门,而不是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

公民因这些组织未按规定发给抚恤金而引发的争议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三、不受理的案件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6.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9.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阻碍的行为。

《公务员法》第九十条规定,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能够自明白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能够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能够不经复核,自明白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一)处分;(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三)降职;(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五)免职;(六)申请辞职、提早退休未予批准;(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八)法律、法规规定能够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能够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书后的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能够适当延长,然而延长时刻不得超过30日。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

第三节行政诉讼的管辖一、行政诉讼管辖的概念行政诉讼的管辖: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二、行政诉讼的管辖的种类我国是四级法院设置: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

(一)级不管辖级不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受理行政诉讼的分工和权限。

1、基层法院管辖的案件除中级、高级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以外的案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