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势
草书势的主要观点
草书势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一种观念,它主要探讨了草书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草书势的主要观点的详细阐述:
草书的独特性:草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法艺术形式,与其他书体如楷书、行书等有着明显的区别。
草书势强调了草书的独特性和个性,认为草书在形态、笔法、气韵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流动性和韵律感:草书势强调了草书的流动性和韵律感。
草书线条的起伏波动、穿插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同时,草书也注重通过笔画的起承转合、疾涩顿挫等手法来表现韵律感,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节奏和美感。
简约与概括:草书势认为草书具有简约与概括的特点。
在草书中,复杂的形象和情感往往被高度概括和提炼,以简洁的线条和形态表现出来。
这种简约概括的手法使得草书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更深的审美内涵。
个性和气势的表现:草书势强调了草书中个性和气势的表现。
草书作品往往展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如豪放、婉约、雄浑、清丽等。
同时,草书也注重表现作品的整体气势和氛围,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感染力。
情感与意境的传达:草书势认为草书能够传达情感与意境。
草书作品中的线条、形态、结构等元素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草书也注重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总之,草书势的主要观点是强调草书的独特性、流动性和韵律感、简约与概括、个性和气势的表现以及情感与意境的传达。
这些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对于草书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也为后世研究和学习草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崔瑗草书势原文及译文
崔瑗草书势原文及译文《崔瑗草书势》原文: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
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剿其墨翰;惟作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黑知)(黑主)点(黑南),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生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
旁点邪附,似蜩螗挶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
若杜伯揵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漻漻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几微要妙,临时从宜。
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译文:文字的兴起啊,最初是从仓颉那开始的。
他照着鸟儿的爪印啥的,来确定文字的模样。
等到后来的时候啊,书籍啥的就越来越多了。
那时候啊,风气变得很怪,政治也很复杂多变。
官府的事儿都乱套了,人们就开始简化书写,就弄出了隶书,把那些旧的字啊进行删减。
草书的规则呢,就更加简略了。
它能顺应当时传达旨意的需要,在紧急的时候特别有用。
又能把功能都兼顾了,还特别省时间省力气。
这种从简单到简约的变化,不一定非得遵循古代的样式。
你看草书的样子啊,上下的笔画就像人有仪态似的。
它的方形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方,圆形也不完全符合圆规画出来的圆。
向左的笔画低,向右的笔画高,远远看上去好像是歪的。
就像野兽踮起脚,鸟儿站在那,心思好像是要飞跑似的。
又像狡猾的兔子突然受惊,要跑还没跑起来呢。
有的点画啊,就像一串珠子似的,看着好像断了但又没断。
就像憋着一股怒气,然后又放纵起来产生奇妙的效果。
有的笔画像是走在很深的地方战战兢兢的,又好像站在高处面临危险一样。
旁边的点画歪歪斜斜地附着,就像蝉趴在树枝上。
最后收笔的时候啊,剩下的笔画就像绳子缠在一起。
就像杜伯拿着毒箭,瞅着缝隙沿着险处走;又像腾蛇钻进洞,脑袋进去了尾巴还垂在外面。
所以啊,远远地看草书,稀稀疏疏的就像水冲向岸边;凑近了仔细看呢,每一笔画都不能改动。
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一篇讨论书法艺术的作品是谁写的?
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一篇讨论书法艺术的作品是谁写的?中国的书法艺术,发端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李斯的作品《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等,历代都有极高评价。
而且李斯就有专门论述笔法的言论《论用笔》: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这是目前可以考证的最早的讨论书法的言论。
李斯之后,汉隶兴起,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是从东汉开始的,当时还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两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杨雄在《法言· 问神》中写道:“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唯圣人的言之解,得书之体。
……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他首次把书法同人的精神创造、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这也是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东汉崔瑗的《草书势》是历史上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全文字并不多,但却指出草书的出现是由繁到简的历史必然,同时在文中,他还记录了他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把草书作为供人欣赏的美的艺术。
他指出,书法要“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意在讲草书结体不同于篆隶的对称平稳。
又说,“兽跛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特别强调草书的动态美。
崔瑗的论述很全面,后世的论书文章,基本都是在其草书势基础上的发展与演进。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年轻时游学京都洛阳,与张衡、马融等为伍,官至济北相。
崔瑗书法师法杜度,擅长章草,在书史上地位显要,人称崔、杜。
东汉“草圣”张芝是崔瑗后学,其笔法张芝取自崔、杜,最终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
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
“草圣”张芝自认为“上比崔杜不足”。
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
《历代书法论文选》索靖《草书势》(附代表作品)
《历代书法论文选》索靖《草书势》(附代表作品)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
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
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一。
为世宦家族,历任州别驾、驸马都尉、尚书郎、雁门太守等职。
晋惠帝即位后,赐封关内侯。
又任征西大将军左司马、荡寇将军,击败反叛的西羌,迁任始平内史。
赵王司马伦篡位时,索靖响应三王举义,以左卫将军身份参与讨伐孙秀有功,担任散骑常侍,又迁任后将军。
索靖善章草,传张芝之法,其书险峻坚劲。
其章草书,自名“银钩虿尾”。
时称“卫瓘得伯英之筋,索靖得伯英之骨。
”索靖章草自成一家,唐张怀瓘评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云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
”著有《草书状》等。
《草书势》【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
注释:[1]圣皇御世:圣皇,此指黄帝。
御世,治理天下。
[2]仓颉:古代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
《史记》据《世本》以为是黄帝时史官。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说文解字》:“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3]书契:指文字。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契就是刻,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一说书指文字,刻木以纪数,纪事谓之契。
[4]科斗鸟篆:科斗,古书体名,亦称科斗文、科斗书、科斗篆。
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
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
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
”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
”鸟篆,篆体古文字。
形如鸟的爪迹、故称。
《后汉书·酷吏·阳球》:“或献赋一篇,或鸟篆楹筒。
”李贤注:“八体书有鸟篆,象形以为字也。
《历代书法论文选》索靖《草书势》(附代表作品)
《历代书法论文选》索靖《草书势》(附代表作品)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
敦煌龙勒(今甘肃敦煌)人。
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一。
为世宦家族,历任州别驾、驸马都尉、尚书郎、雁门太守等职。
晋惠帝即位后,赐封关内侯。
又任征西大将军左司马、荡寇将军,击败反叛的西羌,迁任始平内史。
赵王司马伦篡位时,索靖响应三王举义,以左卫将军身份参与讨伐孙秀有功,担任散骑常侍,又迁任后将军。
索靖善章草,传张芝之法,其书险峻坚劲。
其章草书,自名“银钩虿尾”。
时称“卫瓘得伯英之筋,索靖得伯英之骨。
”索靖章草自成一家,唐张怀瓘评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云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
”著有《草书状》等。
《草书势》【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
注释:[1]圣皇御世:圣皇,此指黄帝。
御世,治理天下。
[2]仓颉:古代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
《史记》据《世本》以为是黄帝时史官。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说文解字》:“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3]书契:指文字。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契就是刻,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一说书指文字,刻木以纪数,纪事谓之契。
[4]科斗鸟篆:科斗,古书体名,亦称科斗文、科斗书、科斗篆。
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
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
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
”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
”鸟篆,篆体古文字。
形如鸟的爪迹、故称。
《后汉书·酷吏·阳球》:“或献赋一篇,或鸟篆楹筒。
”李贤注:“八体书有鸟篆,象形以为字也。
“势”的概念与主体价值——崔瑗《草书势》研究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势”的概念与主体价值——崔瑗《草书势》研究口许伟东摘要:东汉崔瑗的《草书势》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开篇。
本文对它的内容、结构、观点、文本模式、思想缝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对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势”进行了深入辨析。
关键词:《草书势》:势;有机性;主体中图分类号:J2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2)04—0127—05势、结构、章法更为多样、丰富、错综而变化。
”一、书论文献的开山之作李泽厚将变迁的时间上限定为“魏晋”。
这是东汉崔瑗的《草书势》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开就大体而言,具体到书法,如果准确地考核,所谓山之作。
在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这一影响巨大的“中下层不知名没地位的行当。
变而为门阀名士早期书论文献汇集中.列于首位的是汉末赵壹的们的高妙意兴和专业所在”可以上推到东汉末《非草书》。
由于《非草书》不仅在文中提及《草书年,也就是崔瑗的时代。
这一巨大变迁不仅体现势》篇名,而且直接引用了其中的文句,因此,如在艺术实践之中,同样体现在对艺术的反思之果没有其它古代书论文献重见天日的意外情况中。
作为对书法艺术作出反思的最早文献,《草书发生,《草书势》可以被认定为传世第一篇确凿的势》清晰表述了对书法艺术的个人感受与审美追论书文献。
由于该文后来经晋代卫恒的编纂成为求,成为书法艺术自觉的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体书势》的一部分并依赖《四体书势》以传世,《草书势》开启了书法艺术的崭新时代。
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开辟地位。
关于崔瑗其人,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李泽厚谈到汉末以来的社会与文艺方面的名》说:“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亦善草书,平苻巨大变迁时认为,由门阀士族为代表的新的观念坚,得摹崔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瑗子,官体系开始崛起:“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至尚书,亦能草书。
”“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开放,议沦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中国书法简史第六章
第六章 汉隶宗风 (三)两汉书家 崔瑗: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 汉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 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 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 书,后世评价很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 “草圣”的书法家。“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 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 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东汉《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 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 (186)镌立,出土于 明代万历年间,原石 今藏于山东泰安岱庙 内。此碑以方整著称 于世。笔法方劲平实、 厚重外拓,笔短意长; 结构方正充盈,参差 变化,稚中寓巧。
东汉《鲜于璜碑》
全称《汉雁门太守鲜于 璜碑》。东汉延熹八年 (165)刻立,此碑用笔方中 带圆、含蓄规整、沉着厚 重,结体宽博丰腴,布白 方整匀称、紧密严谨、长 短参差、跌宕有致,笔画 横重竖轻。碑阴用笔不如 碑阳工整,结体略显松疏, 字形大小悬殊更著,不为 界格所囿,多了些自然之 趣,可与《张迁碑》媲美。
第六章 汉隶宗风 蔡邕: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 陈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 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 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 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 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 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 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东汉《礼器碑》
东汉《礼器碑》
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桓帝 永寿二年(156)韩敕镌立,在山东曲阜孔庙内, 故又称《韩敕碑》或《韩明府修孔庙碑》。此碑 结体典雅凝练,疏朗俊秀,用笔方圆相参,方笔 居多,瘦劲挺直,干净利索,如切玉剖金。一画 之中提按幅度极大,节奏感强烈。清·王澍《虚 舟题跋》说:“隶法以汉为极,汉隶以孔庙为极, 孔庙以《韩敕》为极。此碑极富变化,极超妙, 又极自然。此隶中之圣也。”又说:“瘦劲如铁, 变化如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中国书法史考题
中国书法史考题一、名词解释甲骨文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
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
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钟鼎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锺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製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大篆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
狭义专指籀文。
金文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
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锺为代表。
古代以锺,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籀文又称“籀(zhou)书”,“大篆”。
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型。
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
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文”。
简牍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又称“秦篆”。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型。
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
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
今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所收各论著以历史朝代为序, 同朝代的大致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 但南北朝以各国为序, 1949年以后的按出版先后排列。
所收的论著中有的书名有疑问或是作者伪托的, 因在长期流传中已成陈说, 则袭其旧。
所收论著不分原书单刻丛刻,尽可能注明版本,并注出刊行朝代或年份, 以便读者查询文本内容。
秦汉《用笔论》一篇,书论,旧题秦·李斯著。
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篇》、《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小学类。
《草书势》一篇,书论,又名《草势》,汉·崔瑗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张怀瓘《书断》、唐·徐坚《初学记》。
《篆势》一篇,书论,汉·蔡邕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唐《太平御览》。
《笔论》一篇, 书论, 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清·钱曾《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艺术丛书》、《芋园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九势》一篇,书论,又名《九势八字诀》,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非草书》一篇,书论,汉·赵壹著。
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太平御览》、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魏晋南北朝《飞白赞》一篇,书论,又作《飞白书势铭》,三国·魏·刘劭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唐·张怀瓘《书断》。
《隶书体》一篇,书评,晋·成公绥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成公子安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草书势名词解释
草书势名词解释
摘要:
一、草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二、草书势的定义及其内涵
三、草书势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草书势的审美标准及鉴赏方法
五、如何学习和运用草书势
六、总结
正文:
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书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草书的发展始于篆书,历经隶书、章草、今草等阶段,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书体系。
草书势是草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体现了草书字的形态美,又包含了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表达。
草书势的定义广泛来说是指草书字在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态势和气势。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字形的姿态,如婉转流畅、奔放狂草等;二是书写者的情感表达,如抒发豪放、意境深远等。
草书势在书法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评价一幅草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草书势的审美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笔画,要求线条流畅、骨韵丰满;二是结构,要求字形简约、比例协调;三是布局,要求篇章和谐、气韵生动。
在鉴赏草书作品时,我们要关注这三个方面,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意境。
学习和运用草书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掌握基本笔画和字形,熟练运用笔法和结字规律;二是临摹经典作品,学习古人的草书技艺和审美观念;三是注重情感表达,将自己的心情融入作品中;四是多交流、多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草书水平。
总之,草书势是草书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了解草书的发展历程、掌握草书势的审美标准,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草书作品。
草书述略
草书述略草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广义指不论时代,凡写法潦草者称之为“草书”。
本文论及的是书法艺术上的一种形体,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草书是中国书法史艺术上的极致,除了造型美之外,还是最能表现舞蹈和音乐旋律与节奏感的书法形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
东汉崔瑗《草书势》也称:草书之法,盖先简略,应时喻旨,用于卒迫。
这说明在汉代已有了“草书”这种形制的出现。
不过当时所说的草书是由速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章草,故章草又称隶草,章草的特点,字体多呈横式,随笔顺势,简约多姿,字字独立,已经有了字符替代。
但这种的字体出现,严格的说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而形成的。
诚如崔瑗所云:应时喻旨,用于卒迫。
章草书体还具有一定的程式化,书写规则比较严格,允许字体可连笔,但字与字之间不能牵连,还要保留隶书的捺波形迹。
诸多规矩已抑制了作者的个性张扬。
所以说“章草”与之后的晋唐时的草书在美学价值方面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随着汉政权的覆灭,兴极一时的”章草”也开始衰亡。
而替代的是张扬个性的“今草”。
这种书体上的革新,与当时的社会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魏晋时,传统经学已失去独尊地位,玄学的兴起,佛学的传播,使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寻求个体的存在与情感张扬成为时兴。
他们往往将书法也作为表现自己情感的手段。
晋人追求个性的自由,从本性中发掘人生的意义已成为了“时尚”。
他们将这种情感,很好的利用书法这个载体抒发了出来。
诚如宗白华强调说“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封造极。
宗先生所说的这种艺术,就是“今草”.今草又称‘小草”。
始于汉末,完善于东晋。
这种书体,字体多呈纵式,笔画连绵回转,字与字之间可联缀环绕,同时也表现为使几个笔划不相连的字,俯仰相应,势态相贯,结成感觉上的一组,再以若干“组”构成行。
而各组之间又以不同的倾斜之势相互衔接,使每行字构成波动有致的曲线。
从而突破了在他之前从篆隶直到章草的直线式布局。
索靖《草书势》名词解释
索靖《草书势》名词解释
索靖的《草书势》那可是书法领域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啊!
说起草书,您瞧瞧,那龙飞凤舞的线条,是不是就像自由奔跑的骏马,肆意洒脱?而索靖的《草书势》,就是对草书这种神奇艺术形式
的深入解读和精彩描绘。
这《草书势》啊,可不是简单的几句描述。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
打开草书艺术神秘大门,让咱们窥探到其中的奇妙之处。
您想啊,它
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们在草书的世界里畅游。
它详细阐述了草书的形态和神韵。
比如说,草书的笔画有时流畅得
像山间的溪流,奔腾不息;有时又刚劲有力,仿佛是悬崖上的劲松,
挺拔坚韧。
这难道不让您感叹草书的魅力吗?
在《草书势》里,索靖还强调了草书的动态之美。
那一个个字,不
再是呆板地躺在纸上,而是仿佛有了生命,跳跃着、舞动着。
这不就
跟咱们看舞蹈表演一样嘛,舞者的身姿变幻无穷,给人美的享受,草
书也是如此啊!
而且呀,《草书势》对于草书的布局和结构也有独到的见解。
它告
诉咱们,草书的布局就像是战场上的排兵布阵,有疏有密,有张有弛,讲究的是一个巧妙的安排。
打个比方,如果把楷书比作是规规矩矩的正步走,那草书就是热情奔放的拉丁舞,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而《草书势》呢,就是教咱们怎么欣赏这热情的“拉丁舞”,怎么读懂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您说,这么厉害的《草书势》,能不让人着迷吗?它让我们明白,草书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艺术的表达。
总之,索靖的《草书势》是书法爱好者的宝典,是我们理解草书、欣赏草书、创作草书的重要指引。
要是您还没好好研究过,那可真是一大损失哟!。
「书法理论」崔瑗《草书势》和赵壹《非草书》
「书法理论」崔瑗《草书势》和赵壹《非草书》崔瑗《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后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几微要妙,临时从宜。
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崔瑗,字子玉,崔骃之子,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
书法方面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
撰有《草书势》。
崔瑗的《草书势》是我们迄今可以见到的第一篇专论书法艺术的文章。
它的出现,表明书法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书法脱离了作为学术与文字附庸的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这种自觉是随着草书的成熟而出现的,由于草书的笔画和形态比较自由,较之篆,隶,草书更富于飞动变化的形态美,也更易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因而中国书论的开端不在讨论篆,隶,而正是围绕着对草书的评价而展开的。
赵壹《非草书》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
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
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
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
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衅,妖不自作,诚可谓信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
若夫褒杜、崔,沮罗、赵,欣欣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于矜忮,贱彼贵我哉!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
崔瑗草书势经典句子
崔瑗草书势经典句子1.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
”就像看一个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姿态和规范。
我有一次看书法展,看到一幅崔瑗风格的草书,那字的笔画就像是舞者的身姿,或俯或仰,特别有韵味。
2. “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这草书啊,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风,不受规矩的束缚。
我朋友写字总是规规矩矩的,看到崔瑗的草书,他都惊呆了,说这字怎么这么随性又好看呢,完全不像他以前学的那些有严格框架的字。
3.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就好比一个人走路,左边压低点,右边抬高些,看起来好像要歪倒但又有一种独特的平衡。
我在教小学生书法的时候,给他们看崔瑗草书的例子,他们都好奇地问我,这字怎么歪歪扭扭还这么好看呢。
4.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
”这字像野兽踮起脚,鸟儿准备起飞,充满了动感。
我自己临摹崔瑗草书的时候,感觉每一笔都像是要从纸上飞出去似的,特别有活力,不像我之前临摹的楷书那么沉稳。
5. “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好似一只受到惊吓的兔子,正要狂奔却还没开始加速。
有一回我和一个书法爱好者聊天,说到崔瑗的这个句子,他马上就懂了,说他看草书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字里好像藏着一种即将爆发的力量。
6. “或黜点染,状似连珠。
”那些点画啊,就像一串珠子似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认真研究崔瑗草书的时候,看到那些点的排列,真的就像妈妈项链上的珠子一样,紧密又好看。
7. “绝而不离,蓄怒拂郁。
”字与字之间看似断开但又有联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生气了但还有割舍不掉的情谊。
我跟我同学争论书法的时候,我就用这个来形容崔瑗的草书,他想了想,还真觉得挺有道理。
8. “放逸生奇,怀素为最。
”崔瑗的草书是放逸又新奇的,就像怀素的字一样充满创造力。
我去参加书法交流会的时候,和一个老手聊到崔瑗,他就说崔瑗的这种风格对后世像怀素这样的大家影响很大呢。
9. “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
”仿佛站在高处面临危险,让人心里有点害怕又很刺激。
我给一个新手介绍崔瑗草书势的时候,他看着那些字说,这字看起来真的好险啊,就像站在悬崖边。
关于人文科学类书籍的读书心得
关于人文科学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人文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下文是学习啦为你带来的人文科学类书籍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说是有生命的艺术形式,就是从书法有骨力的支撑和舞动的表现这两个层面来说的。
这里是一篇书法艺术与精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书法艺术充满着哲学内涵,哲学意义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最简洁明了而又充分的展示。
书法是哲学的艺术,哲学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立基于儒家世界观的,在进法创作之时,会自觉追求那种能蕴含天地大美的庄严、磅礴、中和、辉煌、华贵的书法风格,譬如颜真卿的书法,稳健、雍容、雄浑、端庄、阳刚,充满蓬勃的生命力量;立基于道家观的书法家,他们在进展书法艺术创作之时,会把自然精神与个体精神结合成一个整体,一旦捉毫挥翰,便能令书法风格自由舒展,使书法能够“任自然”,表现出“自然之妙有”之态,譬如王羲之、杨凝式等人的书法潇洒飘逸,即是如此;尽管是被世人看作是主张清心寡欲,静心修为的佛学也能表达出生命精神,佛能体验人间疾苦,观照世间万物,禅宗教授人们通过修行或顿悟,体悟生命之“悲”,从而进入此岸的形上世界之“欣”,近代弘一法师书法是典型代表。
儒道释三家为中国思想之主流,三家哲学之精要都具有丰富的生命精神,受此影响下的中国书法艺术也能表达出强劲的生命精神。
如果说中国哲学精神是“道”,中国书法艺术是“艺”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就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
“道”尤表象于“艺”。
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艺”对“道”的生命体验也主要是通过“骨”与“舞”表现出来的。
一、从“骨”谈生命众所周知,笔墨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笔有笔力。
卫夫人说:“点如坠石”,即一个点要凝聚了过去的运动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书法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是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
“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
崔瑗《草书势》原文及译文
崔瑗《草书势》原⽂及译⽂(2011-09-19 13:13:00)(原⽂)书契之兴,始⾃颉皇;写彼鸟迹,以定⽂章。
爱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勒其墨翰;惟多佐⾪,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简略;应时谕指,⽤于卒迫。
兼功并⽤,爱⽇省⼒;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跛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蜘蛛点蝻,状似连珠;绝⽽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奇。
或凌邃惴栗,若居⾼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抱枝。
绝笔收势,馀蜒纠结;若⼭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头没尾垂。
是故远⽽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察之,⼀画不可移。
⼏微要妙,临时从宜。
略举⼤较,仿佛若斯。
()中的字打不出来,表⽰两字合为⼀字。
(⿊知)(⿊主)(⿊南):均指草书下点笔势。
(今译)⽂字的产⽣,开始于苍颉,他描绘那鸟兽蹄迒之迹,⽤来制定⽂字。
到了后世,典籍越来越多;时世有许多不常见的事,政治有许多权变;官事荒疏了,因为要抄写⽂章;有很多辅佐书写的⾪⼈,删简旧⽂字。
草书的法则,⼤概还要简略;顺应时势表明意思,⽤于仓促紧迫之中;功效加快,与篆⾪同样地使⽤,爱惜时间节省了精⼒;这纯粹是简略⽅⾯的变化。
为什么⼀定坚守古⽼的体式呢?观看它的形象,低昂都有它特有仪态形势;⽅呢不合量⽅形的曲尺,圆呢不合量圆形的圆规。
抑左扬右,看去象是倾斜的。
像兽踮起脚鸟耸起⾝⼦,想在飞⾛离去;像狡兔突然受惊,将奔驰还未奔驰。
有的(⿊知)(⿊主)点(⿊南)地下点笔势,形状像似连珠,笔画完了⽽墨迹相连。
蓄积壮⽓⼼情悒郁不快,纵放出来就会发⽣奇异的情景。
有的像迫近深邃⽽恐惧战栗,抵据⾼处⾯临危难;旁点偏斜相附,像螳螂抱着枝条。
笔画完了要回收笔势,有如将馀剩的线缕缠绕起来。
有的如⼭蜂施放毒⽓,沿着那罅隙进⾏;有的像那腾蛇⼊⽳洞,头进去了尾还垂在外⾯。
所以远看它们,那摧崩的⽓势呀像汹涌的波涛倾岸奔涯;凑近去察看它们,画也不可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书符号分解和重组
写草书,其中一个难关就是草法。
由于草书极大地简化了字的结字笔画,与原字在结构上也相差很远,导致在草书识字、写法上多了一道障碍,学习起来难度会大很多。
下面将常用的一些草书符号进行了分解和重组,记下这些符号,对于学习草书会有很大的帮助。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后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几微要妙,临时从宜。
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注]《草书势》,崔瑗(77-142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年轻时游学京都洛阳,与张衡、马融等为伍,官至济北相。
崔瑗书法师法杜度,擅长章草,在书史上地位显要,人称崔、杜。
《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
文见《晋书列传第六卫恒传》
这是流传至今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而且是论草书
的。
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草书于此尤具代表性。
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弥足珍贵。
文章在讲了书法的起源之后,重点讲了草书的产生,指出由于官事荒芜,出现了比大小篆简略的隶书;而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
这就说明,草书是由于政事繁忙,为适应书写简易快速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是符合实际的。
任何一种艺术,起初都是为了实用,后来才出于审美的需要,逐渐使之完善成熟。
汉代草书在实用中提高技艺,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崔瑗《草书势》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记录了他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把草书作为供人欣赏的美的艺术。
文中提出一个重要美学命题:观其法象。
法象,本指人的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借用到草书直观上,则指其合乎法度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因此,观其法象,就是观赏草书的艺术形象。
而且文中具体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点。
一则说,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意在讲草书结体不同于篆隶的对称平稳。
一则说,兽跛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强调草书的动态美。
书法本是空间艺术,是静止的,这里的鸟兽想要飞移;狡兔突然受惊将要奔驰,给人强烈的时间艺术的动态感。
一则又说,或蜘蛛点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指出草书的下点,如燕、然下面四点,笔势也有它自身的特色。
一则还说,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点出草书笔画的曲折、回旋、流畅。
这些都是草书的特殊处。
它较之汉代的正书篆、隶来,线条更流畅,更自由,更具活力,更富意态。
那笔势畜怒怫郁,纵放出来,就会产生出奇异
的情景。
然则崔瑗在肯定了草书的这些特征之后,又指出草书的自由不是随意的。
文中一方面写到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指出草书打破了篆隶要求对称平稳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写到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表明草书是有自己的法度的,有着一画不可移的规则和规律性。
这种对自由与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的要求,是我国先秦美学就具有了的一条重要原则。
崔瑗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再次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