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共169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

名词解释1.晚明小品文小品文是晚明文坛中诞生的一种新型散文体裁。

它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

“ 小品文”是相对于传经载道的“高文大册”而言的。

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举凡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

2.程乙本萃文书屋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印刷了《红楼梦》以后,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印刷了一次《红楼梦》。

前者被称为程甲本,后者被称为程乙本。

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文字作了很多改动,加了“引言”。

3.“三言”“三言”是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分别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4.一笠庵四种曲李玉的戏曲集。

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回》《占花魁》四部传奇作品,均为作者入清前所作。

李玉号一笠庵,因以名集。

5.“童心说”所谓的“童心”,就是创作者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童心”,才能创造出世间的“至文”。

这是李贽文学创作思想的核心观点。

6.“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为“玉茗堂四梦”,是汤显祖创作的四部传奇作品集的统称,这四部作品分别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这些作品中都用“梦”来构筑情节,故而得称。

7.《四声猿》《四声猿》是徐渭所作四部杂剧作品的总称,分别为《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风》。

之所以取名《四声猿》,是化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象。

8.格调说格调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论诗主张。

是清代沈德潜所提倡的一种学说。

它强调格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 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完整版明代文学

完整版明代文学

(《寄彭民望》 )
明中后期诗文
?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王九思、王廷相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 、谢榛、宗臣、梁有誉、 徐中行、吴国伦
? 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 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 ? 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 文随世变 ……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
? 唐宋派
?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 归有光
? 力相排抵,目为庸妄巨子(王世贞) ?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
? 李贽
?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 童心说
?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
命归黄泉。
? 徐弘祖与《徐霞客游记》
? 参见《中国游记文学史》
? 明末爱国文社和爱国作家
? 复社
? 春秋之集,衣冠盈路 ……社集之日,胥闾之间,维舟六七 里,平广可渡,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 张溥
? 《五人墓碑记》
? 陈子龙 ? 夏完淳 ? 张煌言
? 明代散曲与民歌
? 散曲
? 康海
? 天应醉,地岂迷?青霄白日风雷厉。昌时盛世奸谀蔽,忠臣孝子难 存立。朱云未斩佞人头,祢衡休使英雄气 。 《仙吕·寄生草·读史有感》
(《系中八绝》其七《不是好汉》)
? 公安派与竟陵派
?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性灵说
?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 竟陵派
? 钟惺、谭元春 ? 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 ? 幽情单绪 孤行 孤诣 ? 幽深孤峭

(完整word版)明代文学精华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明代文学精华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明代文学授课目录:第一章《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第二章汤显祖与明代戏曲第三章《西游记》与《金瓶梅》第四章明代短篇小说第五章明代诗文第一章《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一、《三国志通俗演义》二、《水浒传》李贽《童心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

”金圣叹以《水浒传》、《西厢记》为“才子之书”,将其与《庄》、《骚》、《史记》、“杜诗”相提并论,并高度赞誉《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推崇其为“第一才子书”。

一、《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作者、版本罗本,明罗圻《稗史汇编》:“有志图王”。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明初《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

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各天一方。

至正甲辰(1364年)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最早有明嘉靖年间24卷本,240则,每则前有七字则目,“嘉靖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整理的120回本,有增删修改,“毛本”,最流行(二)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颠峰之作1、历史素材:正史,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野史,《魏武传》等。

隋代,“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唐代,“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刘知几《史通·采撰》)。

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宋代,“说三分”,张耒的《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苏轼《志林》:涂巷中“薄劣小儿”听说三国, “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临怀古名作。 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 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 一、民生安定的喜悦。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一)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三国演义》从不同角度写了好些 陪衬人物。 (二)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 由于庞统的对照,更显示出诸葛亮 的远见卓识。 (三)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 的周瑜和曹魏的司马懿。《三国演 义》通过诸葛亮先后同周瑜、司马 懿的斗争,表现诸葛亮指挥若定、 料事如神。
话本与《聊斋志异》有总的认识,同 时知道白话、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大 致情况。 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是传奇,明 代杂剧只能算是元代杂剧的余波,清 代杂剧就更不及明代杂剧了。清中叶 以后地方戏兴起,戏剧的形式、结构 又发生了变化,传奇衰 落了。我们 介绍了一些地方戏剧目,但作为戏剧 文学的地方戏剧本一般都没有定型, 都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加工。明清戏剧
概 说
一、从明代二百七十多年的社会发展 与文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很明显地 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一阶段从明 代开国到宪宗成化时期,约一百二 十年左右;后一阶段从明中叶孝宗 弘治、武宗正德时期开始直至明王 朝灭亡,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二、明前期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一)元末明初激烈的民族斗争与阶 级斗争曾使得罗贯中、施耐庵这样接 近社会下层的作家采用群众喜闻乐道 的群众题材,创作了伟大的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些由 元入明的文人如宋濂、刘基、高启、 由于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所以在 他们早期的诗文中,也有一些揭露黑 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
三国演义》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题材和思 想倾向
一、《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期的历 史。书中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 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 同历史相去不远。人们从书中获得了 不少历史知识。
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它的 描写不是单纯的三国历史发展本身 的如实再现,而是形成作品的那一 特定历史阶段(主要是宋元时期) 政治斗争的艺术反映。三国历史只 是作品的骨架,其中的血肉部分则 主要是虚构的。这些虚构的部分在 作品里占着头等的位置,丰富精彩, 最能体现作品的主题,也最能引起 读者浓厚的兴趣。

[科目]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科目]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科目] 语文[关键词]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文件] seven_001.doc[标题] 中国文学史,第七编:明代文学(公元1368——1644年),概说[内容]明太祖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南方割据势力以后,一三六八年即皇帝位,随即派大军扫荡山东、两河,直取大都(北京),逐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明初统治集团中有不少人曾参与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因此,他们懂得引起农民起义的原因。

朱元璋曾说过:“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

”又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殖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洪武实录》)朱元璋慑于“民急则乱”的历史教训,斟酌历朝统治制度上的利弊得失,在经济上移民垦荒,注意兴修水利,实行军屯,减轻赋税,使元末战争中逃亡的人口,重归家园;同时又解放工奴,简约商税,扶持工商,从而使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在政治上极力巩固皇权统治,废除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度,军政大权揽于一身,这是秦汉以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

为巩固皇权统治,又大肆杀戮功臣。

洪武十三年,兴胡党大狱,加左丞相胡惟庸以私通日本、蒙古罪,凌迟处死。

该案延续达十年,“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

洪武二十六年又兴蓝党大狱,指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凌迟处死,“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

到了永乐、宣德时期又削弱诸王权力,和建立内阁制度,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文化思想上实现了严酷的控制,对封建文人采取了笼络和高压的手段。

朱元璋曾亲自筹划,开设文华堂招揽人才。

明成祖朱棣如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编纂类书《永乐大典》,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他们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朱元璋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的功课,并明令全国府州县学及闾里私塾中都要“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毋以仪、秦纵横坏其心术”(《明书·学校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PPT16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PPT169页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