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共169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

名词解释1.晚明小品文小品文是晚明文坛中诞生的一种新型散文体裁。

它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

“ 小品文”是相对于传经载道的“高文大册”而言的。

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举凡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

2.程乙本萃文书屋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印刷了《红楼梦》以后,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印刷了一次《红楼梦》。

前者被称为程甲本,后者被称为程乙本。

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文字作了很多改动,加了“引言”。

3.“三言”“三言”是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分别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4.一笠庵四种曲李玉的戏曲集。

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回》《占花魁》四部传奇作品,均为作者入清前所作。

李玉号一笠庵,因以名集。

5.“童心说”所谓的“童心”,就是创作者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童心”,才能创造出世间的“至文”。

这是李贽文学创作思想的核心观点。

6.“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为“玉茗堂四梦”,是汤显祖创作的四部传奇作品集的统称,这四部作品分别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这些作品中都用“梦”来构筑情节,故而得称。

7.《四声猿》《四声猿》是徐渭所作四部杂剧作品的总称,分别为《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风》。

之所以取名《四声猿》,是化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象。

8.格调说格调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论诗主张。

是清代沈德潜所提倡的一种学说。

它强调格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 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完整版明代文学

完整版明代文学

(《寄彭民望》 )
明中后期诗文
?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王九思、王廷相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 、谢榛、宗臣、梁有誉、 徐中行、吴国伦
? 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 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 ? 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 文随世变 ……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
? 唐宋派
?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 归有光
? 力相排抵,目为庸妄巨子(王世贞) ?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
? 李贽
?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 童心说
?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
命归黄泉。
? 徐弘祖与《徐霞客游记》
? 参见《中国游记文学史》
? 明末爱国文社和爱国作家
? 复社
? 春秋之集,衣冠盈路 ……社集之日,胥闾之间,维舟六七 里,平广可渡,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 张溥
? 《五人墓碑记》
? 陈子龙 ? 夏完淳 ? 张煌言
? 明代散曲与民歌
? 散曲
? 康海
? 天应醉,地岂迷?青霄白日风雷厉。昌时盛世奸谀蔽,忠臣孝子难 存立。朱云未斩佞人头,祢衡休使英雄气 。 《仙吕·寄生草·读史有感》
(《系中八绝》其七《不是好汉》)
? 公安派与竟陵派
?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性灵说
?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 竟陵派
? 钟惺、谭元春 ? 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 ? 幽情单绪 孤行 孤诣 ? 幽深孤峭

(完整word版)明代文学精华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明代文学精华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明代文学授课目录:第一章《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第二章汤显祖与明代戏曲第三章《西游记》与《金瓶梅》第四章明代短篇小说第五章明代诗文第一章《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一、《三国志通俗演义》二、《水浒传》李贽《童心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

”金圣叹以《水浒传》、《西厢记》为“才子之书”,将其与《庄》、《骚》、《史记》、“杜诗”相提并论,并高度赞誉《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推崇其为“第一才子书”。

一、《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作者、版本罗本,明罗圻《稗史汇编》:“有志图王”。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明初《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

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各天一方。

至正甲辰(1364年)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最早有明嘉靖年间24卷本,240则,每则前有七字则目,“嘉靖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整理的120回本,有增删修改,“毛本”,最流行(二)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颠峰之作1、历史素材:正史,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野史,《魏武传》等。

隋代,“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唐代,“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刘知几《史通·采撰》)。

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宋代,“说三分”,张耒的《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苏轼《志林》:涂巷中“薄劣小儿”听说三国, “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登临怀古名作。 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 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 一、民生安定的喜悦。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一)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三国演义》从不同角度写了好些 陪衬人物。 (二)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 由于庞统的对照,更显示出诸葛亮 的远见卓识。 (三)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 的周瑜和曹魏的司马懿。《三国演 义》通过诸葛亮先后同周瑜、司马 懿的斗争,表现诸葛亮指挥若定、 料事如神。
话本与《聊斋志异》有总的认识,同 时知道白话、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大 致情况。 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是传奇,明 代杂剧只能算是元代杂剧的余波,清 代杂剧就更不及明代杂剧了。清中叶 以后地方戏兴起,戏剧的形式、结构 又发生了变化,传奇衰 落了。我们 介绍了一些地方戏剧目,但作为戏剧 文学的地方戏剧本一般都没有定型, 都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加工。明清戏剧
概 说
一、从明代二百七十多年的社会发展 与文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很明显地 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一阶段从明 代开国到宪宗成化时期,约一百二 十年左右;后一阶段从明中叶孝宗 弘治、武宗正德时期开始直至明王 朝灭亡,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二、明前期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一)元末明初激烈的民族斗争与阶 级斗争曾使得罗贯中、施耐庵这样接 近社会下层的作家采用群众喜闻乐道 的群众题材,创作了伟大的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些由 元入明的文人如宋濂、刘基、高启、 由于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所以在 他们早期的诗文中,也有一些揭露黑 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
三国演义》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题材和思 想倾向
一、《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期的历 史。书中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 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 同历史相去不远。人们从书中获得了 不少历史知识。
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它的 描写不是单纯的三国历史发展本身 的如实再现,而是形成作品的那一 特定历史阶段(主要是宋元时期) 政治斗争的艺术反映。三国历史只 是作品的骨架,其中的血肉部分则 主要是虚构的。这些虚构的部分在 作品里占着头等的位置,丰富精彩, 最能体现作品的主题,也最能引起 读者浓厚的兴趣。

[科目]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科目]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科目] 语文[关键词]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文件] seven_001.doc[标题] 中国文学史,第七编:明代文学(公元1368——1644年),概说[内容]明太祖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南方割据势力以后,一三六八年即皇帝位,随即派大军扫荡山东、两河,直取大都(北京),逐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明初统治集团中有不少人曾参与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因此,他们懂得引起农民起义的原因。

朱元璋曾说过:“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

”又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殖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洪武实录》)朱元璋慑于“民急则乱”的历史教训,斟酌历朝统治制度上的利弊得失,在经济上移民垦荒,注意兴修水利,实行军屯,减轻赋税,使元末战争中逃亡的人口,重归家园;同时又解放工奴,简约商税,扶持工商,从而使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在政治上极力巩固皇权统治,废除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度,军政大权揽于一身,这是秦汉以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

为巩固皇权统治,又大肆杀戮功臣。

洪武十三年,兴胡党大狱,加左丞相胡惟庸以私通日本、蒙古罪,凌迟处死。

该案延续达十年,“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

洪武二十六年又兴蓝党大狱,指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凌迟处死,“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

到了永乐、宣德时期又削弱诸王权力,和建立内阁制度,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文化思想上实现了严酷的控制,对封建文人采取了笼络和高压的手段。

朱元璋曾亲自筹划,开设文华堂招揽人才。

明成祖朱棣如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编纂类书《永乐大典》,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他们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朱元璋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的功课,并明令全国府州县学及闾里私塾中都要“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毋以仪、秦纵横坏其心术”(《明书·学校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PPT16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PPT169页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明代文学明前中期诗文《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课件

明代文学明前中期诗文《中国古代文学史》 ppt课件
▪ 1.高启、刘基等人作于元末与明初的诗在风格上存在较大不 同,结合文学史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 2.明代前期台阁文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 3.前后七子同倡复古,二者在理论主张上有什么区别? ▪ 4.明代前中期八股文体制的定型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赋闲家居,可以随意行止,不受任何拘束;出入官场,则危 险无处不在,“发言恐有忤,蹈足虑近危”。洪武七年(1374 ),高启因受魏观案牵连被处斩。
ppt课件
二、刘基的诗
▪ 刘基(1311- 1375),字伯温, 处州青田县南田乡 (今属浙江省温州 市文成县)人,故 称刘青田,元末明 初军事家、政治家、
ppt课件
二、王鏊、钱福与八股文的成熟
▪ 成化、弘治是明代八股文演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八股文 的体制与格式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 八股文醇深典雅,被视为八股文“正体”。
▪ 成化、弘治间的八股文作家以钱福、王鏊为代表,其中王鏊 被誉为“一代之俊英,斯文之宗主”(俞长城《百二十名家 制义序》),所作八股文开创了一代文风。
ppt课件
《王冕传》
▪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 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种豆 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 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 《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人寂,辄挑 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 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 ,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 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 幅短长为得失之差。人识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 为人家作画师哉!”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内容
一、《水浒传》的主题
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忠义说;为豪杰立传 说;诲盗说;游戏说;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说;为市 井细民写心说等。最近几年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 它具有明显的绿林文化特征。
二、《水浒传》与绿林文化的政治特征
(1)强调“逼上梁山”,即社会不公是造成好汉们啸 聚山林的根本原因。(尽管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
2、《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是英雄传奇的范本,对后世的历史演 义和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 其他文艺体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电影等提供 了丰富的题材。 (2) 非文学的:后世农民起义以及绿林豪杰起 义,往往以“替天行道”标榜,学习其战术战略, 乃至借用其绰号,等;进步的评论家、思想家往往 以之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工具, 借以批判社会之不公、道学之可恶、真心之可贵等 等。
宋金元时代,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被搬上舞台,而且 从这个时期,重心已经发生倾斜:取经故事的主角不 再是唐僧,而是悟空了。猪八戒也已出现。 元明时期的平话小说《西游记》为吴承恩的创作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游记》的作者
明代刊本的作者均未署名,只是说“华阳洞天主 人校”;后来多数清代刊本都署作者之名为邱处机。 实际上,邱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 清代中叶以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 料认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此 说后来经过胡适、鲁迅的提倡而得到广泛认同。但具 体作者为谁,仍有争论。
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 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 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 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 些不好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第二章《水浒传》(“四大奇书”之一“英雄传奇”代表作)“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1、《水浒传》的成书宋江起义:《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

宋江起义故事南宋始在民间流传: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录36人姓名、绰号;罗烨《醉翁谈录》录说话名目;最完整故事《大宋宣和遗事》“梁山泊聚义本末”。

元代“水浒戏”今存剧目33种,剧本全存6种。

《水浒》主要依据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写成。

2、《水浒传》的作者明代说法有四: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②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③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④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目前一般从①说: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的本”(即真本)基础上,又作一定加工。

3、《水浒传》的版本繁本: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简本: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0回本、124回本五种。

百回本:万历间天都外臣序刻《忠义水浒传》和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批评水浒传》,均无平田虎、王庆内容。

繁本百二十回本:明袁无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增有平田虎、王庆故事。

七十一回本:据明末《金人瑞删定水浒传七十回》改成,有通行本。

“金本”是有清300年最流行本。

第二节《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一、《水浒传》的内容: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

1中国古代文学史(明)

1中国古代文学史(明)

《王冕传》
• 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 颇有情趣: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 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 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 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 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 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如表现自我人格的青丘子歌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而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化要此诗作于至正二十年1360高启开始隐居于青丘之后其时他早年怀抱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的理想已经破灭深刻觉悟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诗中不问龙虎苦战斗意谓他对张士诚朱元璋等群雄纷争已经厌倦
明代文学
• • • • • • • • • 明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 明代前期文学 第二章 明代中期诗文 第三章 明中期戏剧与《西游记》等小说 第四章 明代后期诗文 第五章 《金瓶梅词话》与明后期长篇小说 第六章 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第七章 汤显祖与明后期戏剧 第八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历史背景补充
•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苏州这座城市一直耿 耿于怀。朱元璋当年打苏州化了大力气, 攻下苏州后,下令将江南富民十四万户强 制迁到其老家安徽临濠。 • 朱元璋在位31年,苏州知府期间换了30次, 据考证,“洪武中,苏守三十人”遭到 “左谪”、“坐事去”、“被逮”、“坐 赃黥面”、“坐法死”者就有14人。 (陈宁 “陈烙铁”、魏观 )
• •
• •
李 贽
• 可惜,这一历史进程在中国显得极其艰难。 建立在广大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政治 体制对于历史挑战的反应,是空前地加强 专制,加强以奴化人性为目的的思想统治。 历史进程的滞塞,使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 的发展,而开始陷入长期的困境。 • 这一种复杂的背景,也造成了明代文学的 复杂性。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七编明朝文学 全套PPT课件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七编明朝文学  全套PPT课件
▪ 后七子多为新晋进士,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且皆有志于文学, 先后中试、同部任职的经历恰好促成了相互间的结识与交往。他 们相互唱和、商讨,形成了古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律诗宗盛 唐的总体文学趋向。
二、郎署与台阁:后七子与严嵩之间的“风雅权”之争
▪ 嘉靖七子迈入仕途时,正值严嵩大权独揽。这群年轻气盛的新任 郎署官员无法接受严嵩试图主导文坛的企图和阴险毒辣的政治作 风。
二、明中期各体文学的兴盛
▪ 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年间)是明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诗、文、词、小说、戏曲等各体文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阳 明心学和前后七子以其道德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在思想文化 领域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 成化以后,诗文创作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 八股文发展到成、弘、正、嘉,进入鼎盛时期。 ▪ 戏曲领域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 商人和商业备受推崇,市场经济的异常活跃是一个原因,但另一 原因也许更为重要,即大批读书人进入了商人行列,“弃儒入贾” 不再是个别事例,商人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儒商在思想文化领 域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个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群体在明中叶以后 迅速形成。
▪ 从正德年间(1506—1521)开始,俗文学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
▪ 弘治、嘉靖年间是散曲的复兴期,南曲与北曲势均力敌。
▪ 随着嘉靖初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相继刊 刻行世,长篇小说的创作渐入佳境。福建建阳是这一时期通 俗小说的出版中心。
▪ 中篇传奇小说开始走向兴盛,
三、明后期多元展开的文学格局
▪ 明代后期(隆庆至崇祯年间)是明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由李贽所倡导的“主情”思潮从总体上改变了文学的风貌, 关注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的东林学派对文学也有较大影响。 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PPT共16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PPT共169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