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

文学史复习提纲

绪论

1.文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

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

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

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

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

7. 「文学运动」的特质

先秦诗经

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诗」?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

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散文

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

先秦楚辞

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

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

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

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神话

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

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

先秦文论

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

汉赋

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

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

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

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

汉散文

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6. 试比较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文章风格、取材、内容之异同。

7. 试述王充之文学见解。

汉代诗歌

1. 何谓「乐府」?乐府官署的兴废时期为何?与文学的关系如何?

2. 郭茂倩《乐府诗集》有关汉乐府之分类如何?试列举诗例说明。

3. 试述两汉乐府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4. 何谓「文人乐府」?汉魏文人乐府与民间乐府在内容、技巧之表现上有何异同?

5. 试述五言诗的起源。

6. 古诗十九首之时代背景、内容及其艺术成就如何?

7. 叙事诗的起源为何?试简述汉代两大叙事诗的文学成就。

8. 试比较汉古诗与乐府之不同。

汉代文论

1. 七体文学介绍。

2. 何谓「十翼」,十翼的文学观为何?

魏诗

1. 试述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何谓「建安风骨」?)

2. 何谓「柏梁体」?其于后世文学影响如何?

3. 试比较正始与建安文风。

4. 《文心雕龙?明诗篇》云:「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试以文学史观点解释之。

两晋诗

1. 试述陶渊明诗的风格与特色。

2. 试述两晋阶段,太康、永嘉、义熙前后诗歌的风格与流变。(请举代表作家及作品说明之)

3.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之比较。

南北朝诗

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风之比较。

2. 「元嘉体」的文学特色为何?试举三位代表诗人为例说明之。

3. 何谓「永明体」?有那些代表作家?对后世诗歌有何影响?

4. 何谓「宫体诗」?其得失如何?

5. 试论庚信诗赋之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魏晋南北朝小说

1. 何谓志怪小说?试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之原因,并列举五部重要作品简述之。

2. 试述《世说新语》的内容与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在内容、形式与写作技巧有何不同?

南北朝民歌

1. 试比较南北朝民歌中「吴歌西曲」与「梁鼓角横吹曲」之文学特色。﹝略述南北朝乐府之异同及其对唐诗之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论

1. 六朝文学发展理论主要集中在「文笔说」与「声律论」,试就所知析论之

唐诗

6. 沉德潜云:「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个别,所以千古。」试比较二人诗风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诗

1. 略述唐诗繁荣的原因及各期代表作家之诗风。

2. 试述有唐一代诗体的演进与发展。

3. 初唐四杰的诗风如何?对唐诗的发展有何贡献?

4. 试述唐代自然诗派兴起之因及其代表诗人之作品特色。

5. 试比较王维、孟浩然自然诗之异同。

6. 何谓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兴起的原因为何?其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如何?

7. 试比较岑参、高适两大边塞诗人诗作之题材、体势与风格。

8. 解释名词:「元和体」「大历体」「西昆体」「诗家天子」「诗圣」「诗史」「诗仙」「诗佛」「秦妇吟秀才」「郊寒岛瘦」。

9.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大巨人,宋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李白不能作。」试就二人才性思想、作品体制、风格及诗歌史地位加以比较。

10. 中唐奇险诗派产生的背景原因为何?其作品之形式与风格有何特色。

11. 试述中唐元白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特色。

12. 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序〉云:「大历后以诗名家者,多受杜诗影响。」试就中、晚唐诗坛,胪陈事实说明之。

13. 试以文学史知识解释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唐散文

1. 试评述韩柳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特色。

2. 何谓「八代之弊」?试述其发端与流变情形。

3. 试详论隋暨唐初复古运动何以失败?韩柳古文运动何以成功?

4.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

5. 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

6.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与风格

7. 试述古文运动在唐宋之间的演进与发展。

唐传奇、变文

1. 何谓「传奇」?唐传奇的成因为何?

2. 唐代小说就内容而言可分几类,试举例说明之

3. 何谓「变文」?变文之形式如何?试述变文之来源及其影响。

4. 「变文」主要题材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之。

5. 唐传奇与宋话本之比较

6.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传奇」之名,自唐至明凡有四变,试胪陈比较之。

7.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在内容、形式与写作技巧有何不同?

唐文论

1. 试述唐代文学复古论之主张。

2. 试评述韩柳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特色。

3.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

4. 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

晚唐五代词

1. 试述词的起源,并说明词何以又名「诗余」。

2. 试以重要词家为例,说明词体于唐宋间的演进情形。(唐五代重要词人及词风、北宋词人及词风、南宋词人及词风)。

3. 敦煌曲子词与花间词之比较。

宋诗

1. 宋诗的特色及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2. 宋诗的流变与各期各派之特色

3. 宋代诗话兴盛的原因

4. 西昆派的代表人物,特色与影响

5. 试以文学史知识解释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6. 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7. 苏轼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8. 杨万里的诗歌成就与特色

9. 陆游的文学成就

10. 「永嘉四灵」的诗歌成就

11. 「江湖派」的代表人物与成就

12. 遗民诗的代表作家与成就

13.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的文学见解

宋散文

1.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

2. 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

3.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与风格

4. 试述古文运动在唐宋之间的演进与发展。

5. 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

6. 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7. 苏轼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宋词

1. 敦煌曲子词与花间词之比较。

2. 宋词兴盛的原因

3. 北宋词的分期及代表作家

4. 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5. 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6. 柳永词的特色与成就

7. 苏轼词的特色、成就及影响

8. 苏轼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9. 周邦彦词的特色与成就

10. 秦观词的内容特点及艺术成就

11.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12. 北宋慢词的发展

13. 南宋词的发展与重要词派

14.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与特色

15. 姜夔词的艺术成就与特色

16. 北宋末年词坛的发展

17. 重要词集的作者及其词风

18. 苏、辛词之比较

19. 周邦彦、姜夔之比较

20. 词曲异同

21. 试以重要词家为例,说明词体于唐宋间的演进情形。(唐五代重要词人及词风、北宋词

人及词风、南宋词人及词风)。

宋文论

1. 《词源》的作者与内容

2. 《沧浪诗话》的诗歌理论

3.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的文学见解

4. 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主张

5. 唐、宋两次古文运动的异同

宋话本

1. 何谓话本?

2. 话本的结构特色

3. 话本兴起的原因

4. 话本的家数

5. 话本的艺术成就

6. 话本的作品

7. 话本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8. 唐传奇与宋话本之比较

9.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传奇」之名,自唐至明凡有四变,试胪陈比较之。元曲

1.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2. 元杂剧的体制与结构

3. 元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元杂剧的代表作品及其特色

5. 关、马、郑、白、王五大作家的艺术成就与贡献

6. 元代散曲的分期与代表作家及其特色

7. 元代散曲兴盛的原因

8. 散曲的形式与特点

9. 词曲异同

10. 中国戏曲的分类与特色

11. 元明杂剧的异同

明诗文

1. 茶陵诗派的文学成就

2. 台阁体的代表作家及其特点

3. 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其得失

4.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及其得失

5.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6. 竟陵派的文学理论及其得失

7. 晚明小品文的特色与成就

明传奇

1. 明传奇的发展与代表作品

2. 明代的戏曲理论

3. 南戏的起源与发展

4. 「荆、刘、拜、杀」四大南戏的作者与内容

5. 徐渭杂剧的特点与发展

6. 《琵琶记》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7. 昆曲的兴起与影响

8. 《玉茗堂四梦》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9. 吴江派与临川派的作品特色与理论比较

10. 元明杂剧的异同

11.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

12. 传奇与南戏、唐传奇的关系

13. 传奇与杂剧之区别

14. 明代杂剧的特点与发展

15.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传奇」之名,自唐至明凡有四变,试胪陈比较之。明小说

1. 明代小说兴盛的原因与发展

2. 明代小说的重要作品与影响

3. 章回小说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

4.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与历史地位

5.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版本

6. 《西游记》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

7. 《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8. 「三言」、「二拍」的编著者与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明文论

1. 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其得失

2.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及其得失

3.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4. 竟陵派的文学理论及其得失

5. 李卓吾的文学理论

清诗

1. 清代诗学的派别及其主张

2. 黄遵宪在文学史上的成就

3. 同光体的代表作家与其特色

清散文

1. 桐城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

2. 阳湖派的文学理论

清代词曲

1. 清代戏曲的发展

2. 纳兰性德词的特色

3. 浙西词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

4. 常州词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

5. 李渔的戏曲理论

6. 洪升《长生殿》的主题内容与价值

7. 孔尚任《桃花扇》的主题内容与价值

清小说

1. 《聊斋》的艺术成就

2. 《儒林外史》结构的特点与艺术

3. 《红楼梦》的主题、结构、人物塑造与文学价值

4. 晚清谴责小说兴盛的原因与特色及代表作家

5.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重要作品清文论

1. 清代诗学的派别及其主张

2. 桐城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

3. 阳湖派的文学理论

4. 浙西词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

5. 常州词派的创作成就与理论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文学考点整理

人物形象分析,X莺莺、林黛玉、婴宁。南北朝小说代表作。唐边塞诗人代表。屈原名句。文人诗代表作。乐府民歌代表。初唐四杰及代表作。蒲松龄作品的地位。苏轼的几篇代表作。 陶渊明,饮酒诗。李白,月下独酌。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古。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默写/鉴赏。王维,山居秋暝。默写/鉴赏。李白诗歌艺术特色。简答/论述。苏轼的词学观及对宋词的贡献。通过曹操的文学作品谈对其认识。 文学社团,成立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刊物、创作主X,倾向。矛盾,社会剖析小说。 激流、爱情、乡村三部曲。鲁迅代表作品,小说集。鲁迅、戴望舒、徐志摩、沈从文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写作特点。《围城》作品艺术特点。结合文学艺术手法分析电视节目。 1.新月社1923《晨报副刊》,《新月》,《诗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创造》季刊,)、《洪水》半月刊,《创造月刊》。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X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创造社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XX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X振铎、沈雁冰。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及《诗》。主X“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 4.语丝社:于1924年成立,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X半农。《语丝》。在思想上倾向于自由主义,希望用西方的自由,XX,个人主义等观念来改变中国社会。 5.社会剖析派:成立于1928年,茅盾,沙汀,艾芜等为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子夜》,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考试科目代码:[708] 一、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各种文体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要求掌握中国文学史上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诗经》 1、《诗经》六义 2.《诗经》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二章历史散文 1、《春秋》笔法 2. 《左传》艺术成就(熟读《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篇章)。 3、《战国策》的叙事特色 第三章先秦诸子散文 1、联系作品,论述《孟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2、联系作品,论述《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什么是楚辞? 2、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熟读《离骚》、《山鬼》、《涉江》等) 第五章汉赋的特征、渊源及其繁荣原因 1、汉赋的形式体制特征与渊源 2、汉赋的题材、内容与其思想意义、艺术特色。 第六章《史记》 1、《史记》的性质与体制 2、《史记》的思想内容。 3、全面掌握《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第七章汉乐府诗歌 1、“乐府“释义 2、汉乐府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八章汉代五言诗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艺术特点 2、古诗十九首概念 第九章建安文学 1、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 2、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3、曹植五言诗的成就与特色 4、“建安风骨” 5、“建安七子” 第十章正始作家与西晋时诗人 1、阮籍五言诗艺术特征 2、左思《咏史》诗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十一章陶渊明 1、陶诗的“静穆”、“金刚怒目”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2、结合作品深入全面把握陶诗的艺术特色 第十二章南朝诗文 1、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2、鲍照对诗歌题材的开拓及其艺术成就 3、“永明体”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4、南朝“宫体”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第十三章南北朝民歌、诗文 1、南北朝民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2、庾信的诗文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1、志怪小说概念、《搜神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2、志人小说概念、《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第十五章唐代诗歌 1、唐诗繁荣的原因 2、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历程中的贡献与局限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评价 4、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5、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6、高适、岑参诗创作的不同特点 7、王昌龄七言绝句取得的成就 8、李白乐府与歌行、七言绝句各自特点与成就. 9、人称杜甫为“诗史”、“诗圣”,如何理解?杜甫诗艺术特色及诗歌史地位?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小结

一. 诗经 1.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国风是地方土乐。雅指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三家诗。鲁人毛亨和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诗经的思想容 《诗经》中的作品,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可分为: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有其历史和文学的价值。 (2)农事 《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活动的农事诗。 (3)燕飨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容的燕飨诗,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但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有政治目的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个侧面。 (4)怨刺诗 产生于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揭露时艰.讽喻朝政,这些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5)战争徭役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但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而《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有丰富复杂的容和情感取向。 (5)婚姻爱情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爱相思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直叙。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兴,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但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在联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 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 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 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 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 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 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 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 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 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 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远古歌谣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土反其宅,水…”是一首农事祭歌。《弹歌》“断竹,续竹…”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愿望。 3.诗经,诗,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取其整数,称作“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风雅颂: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74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6.春秋笔法: (1)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3)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7.楚辞:(若问骚题诗的含义只答第2点即可) ①、“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 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简答论述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 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沈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 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李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沈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小题目) 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 ?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 11、1936年春,左联解散。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街头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淮南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 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

中国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 陈道师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他们的创作具有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派。 2.辛派诗人:南宋时期,受辛弃疾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 主要成员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想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3.南戏:也称“戏文”。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因最初 形成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元杂剧等影响。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4.三言二拍:是明代小说集。三言则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作者是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者是凌蒙初。 5.桐城派:指的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 名世、方苞等人是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

人物 1.柳永的贡献: (1)大量创制了慢词 (2)丰富了词的题材内容 (3)表现手法大多用白描 (4)语言层次分明,语意刻露,绝少掩饰假借之处 (5)使词进入市民与世俗 2.苏轼 从根本上改造了词的体制,提高了词的地位,开拓了词的思想内容,给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苏轼对词的最大创造是以诗为词。其表现为: (1)内容上引入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雄心报国等新内容。 (2)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旷达,幽美等。 (3)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真正做到了集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于一体。 (4)语言上高度诗化大量使用典故,抽象词汇,数量词等。3.李清照的易安体特征 (1)情感真切动人 (2)语言浅显自然,又富有韵味 (3)情感表现具体而富有美感。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 章大纲考点提炼题型及解答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917—1927) 第一节概述 [单选]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单选]“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单选]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简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 [多选]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人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单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简答]《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

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述]《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鸟》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在格式±,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