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复习笔记

复习内容是从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九章唐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唐:唐风形成时期。
盛唐:唐诗顶峰,出现群体性创作,最能体现唐诗的时期。
中唐:唐代散文发展最为突出的时期,传奇小说的鼎盛时期。
晚唐:唐诗的衰落时期。
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 ,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 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对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大都出生在贞观年间,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有文采而且自负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都有着不敢居忍下的雄杰之气,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迷,提倡刚健骨气。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它完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
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诗人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情不自禁的有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感到神秘而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士人似乎在无需回答的天真提问得到了满足,然而他也迷茫了,因为光阴如流水,一去难复返。
所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用愁”开始,转而叙述人间游子思妇的离别愁绪,明镜的诗境中,融入了淡淡的忧伤。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吴中四士、馆阁体、上官体、沈宋、气来、神来、情来、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歌、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古文运动、长吉体、沉郁顿挫、以文为诗、郊寒岛瘦、诗圣、诗仙、诗鬼、元白诗派、元和体、张王乐府、三十六体、武功体、小李杜、俗讲、变文、花间派、敦煌曲子词、温韦、皮陆【主要问题】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佛、道对唐文学的影响;贞观诗坛;上官体的贡献;四杰的理论与不足;沈宋对于格律的贡献;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特点;边塞诗派的创作特点;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点;崔颢诗歌的艺术特点;《河岳英灵集》的主张与价值;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特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乐府歌行的艺术特点;李白绝句的艺术特点;李白的地位与影响;杜甫的律体诗成就;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征;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杜甫的地位和影响;大历诗歌的背景和风格;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的创作特点;顾况与李益的诗歌风格;韦应物的诗歌艺术特征;刘长卿的诗歌艺术特征;韩孟诗派的主张;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创作特点;孟郊的苦吟风格特征;张籍与王建的诗歌特点;李贺的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歌创作特征;柳宗元的诗歌创作特征;元白诗派的主张;白居易、元稹的诗歌艺术成就;古文运动的背景、主张;韩柳对散文的开拓;韩柳的散文艺术成就;晚唐小品文的特点;晚唐李商隐等人的骈文;唐传奇的兴盛原因、阶段、代表作品和艺术成就;俗讲及其代表作品;变文及其代表作品《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的艺术特点;陆龟蒙、皮日休的诗歌创作;司空图的诗歌创作和理论;郑谷、韦庄、罗隐等诗人的创作特点;贾岛、姚合的诗歌创作;李商隐的诗歌特征和艺术成就;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和影响;杜牧以绝句为代表的艺术;许浑的诗歌创作;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南唐词的特点;花间词派的风格和缘起;温庭筠作品的艺术风格;李煜前后期词风特征区别【作家作品】略核心考案1、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时期的产物。
袁行霈_中国文学史_四卷本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第四卷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明朝晚期到清朝的文学发展历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的复习资料,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
明朝晚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丰富,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西游记》。
这部小说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师傅唐僧一行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寓言,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这部小说的创作和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晚期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辛弃疾是最著名的一位。
辛弃疾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犀利,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情和哀愁。
辛弃疾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成为了明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代文学以诗歌和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祖”的李时中。
李时中的戏曲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深受观众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长生殿》以其深情的爱情故事和悲剧的结局,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除了李时中,清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比如,纪昀的《四库全书》是一部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代文献的巨著,对于后世的文献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吴承恩的《红楼梦》也是清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悲剧。
总结起来,中国文学史第四卷是一个充满了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明朝晚期的文学作品以《西游记》等为代表,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白朴和马致远)【圣才出品】

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4.1 复习笔记一、白朴和《梧桐雨》1.白朴的生平白朴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他的词作“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抒写闲情逸致。
所作杂剧,据《录鬼簿》所录名目,凡15种。
现存仅《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誉为元剧的“四大家”。
2.《梧桐雨》(1)主题内容《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白朴的《梧桐雨》固然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艺术风格①夜雨梧桐的意蕴: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
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②深沉的沧桑感: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了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使人荡气回肠,人物的遭遇更能使人感受到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怆痛。
③《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
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二、《墙头马上》1.主题内容(1)歌颂婚姻自由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墙头马上》描绘李千金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是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2)维护人格尊严《墙头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显然,这个人物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
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
2.艺术风格(1)紧凑、生动的情节《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和《梧桐雨》明显不同。
《梧桐雨》以深沉的意境见长,《墙头马上》则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四卷

3 。句双为变句单由目回�回 021 为并�本》志国三评批生先吾卓李《�二� 。出此从多本刊新后以�》引《�德尚张�子髯修午壬靖嘉、》序《�器大蒋�子愚庸�4941�寅甲治弘有 首卷。目小的句一言七有前则每�则 042�卷 42�》义演俗通志国三《刻刊�2251�年午壬靖嘉明是本刊早最存现�一� 。况情本版.三 。处之通相有上神精 》国三《与�相明君贤颂歌�心中为普赵、胤匡赵以�》会云风虎龙祖太赵《存仅�部 3 剧杂其录著》编续簿鬼录《 �三� 。一之者写编》传浒水《是还�初明于书成约》义演志国三《�二� 。间 5831 至 5131 在约�初明末元在活生�人散海湖号�中贯字�本名�载等》序义演俗通志国三《器大蒋、》编续簿鬼录《明仲贾�一� 。况情中贯罗者作.二 。彩色间民具等格 风言语、构结节情�明鲜向倾曹反刘拥�心中为物人汉蜀以多且�文戏元宋种多等》会刀单赴独王大关《有出指》论概文 戏《扬南钱�目剧本院金种多等》兵廉壁赤《有载》录耕辍村南《仪宗陶。戏国三量大演搬时元金�面方曲戏�五� 。貌面”话说“有 �糙粗笔文�率简事叙然�强性事故�伟宏构结�说传间民量大�传史本略节情�线主汉蜀出突�廓轮》义演志国三《具 粗�》略事分三《的同相致大容内和》话平志国三《印刊氏虞安建�3231�1231�间年治至元有本话史讲国三期早存现.2 。向 倾曹贬刘尊有且�好果效术艺”。快唱喜即�败操曹闻�者涕出有蹙颦�败德玄刘闻�事国三说至“�》林志《轼苏.1 、人艺业专和目科门专的”分三说“有中”话说“宋�四� ”。吃艾邓笑或�胡飞张谑或“�》儿骄《隐商李�三� 。容内等 马跃溪檀备刘、蛟击水谯操曹有�戏杂上水看帝炀隋�载》记遗拾业大《宝杜�目节的”国三“有已中演表艺文隋�二� 。注之松裴和》志国三《寿陈�源渊事故�一� �传流的事故国三、一 本版与者作、书成的》义演志国三《 节一第 。想理学美和念观德道、想思治政的定一 明表此以并�事故的整完成演敷、织组�材题史历的干基为等替更代朝、废兴战争将�言语的俗通用�”义演史历“.二 。作之山开的说小义演史历是也�说小回章篇长部一第国我是》义演志国三《.一 荣繁的义演史历与》义演志国三《 章一第 。废偏可不律曲与意曲到识认�说”美双“出提成天吕”派江吴“→争之沈、汤内域领剧戏�二� 。和平于归�说众 通会�章文人等光有归定肯来后贞世王。击反”子七后“等贞世王、龙攀李到遭�滞沉于之失免不�严法正理求追于过 于由→人近易平、畅流然自向走�神精体主者作达表由自�”出写手信�臆胸摅直�章文为学“调强�文散宋唐习学倡 提�下响影潮思的化俗通学文和学心在等之顺唐、中慎王”派宋唐“�弊之拟模袭剽积而文古汉秦法师子七前对针 �一� 。展发和通变学文进促�失补弊救、透渗互相中争论学文.三 。范规己自合符作创学文使�弊前除革能望希�识意新革的烈强较有都上观主�二� 。渡过派流的论理学文向派流的践实学文从成完�分群以人的上点观论理向趋是合结其�张主学文的确明为较有各 �一� �点特的争论间派流同不和团集人文明.二 。争之”派江吴“与”派川临“如�现频念概”派词“、”派曲“�域领曲戏.4 。确明趋日识意派流和领纲作创、求追论理�起”子七前“从.3 。”派陵茶“成形�响影接直生产争纷的派流学文和变转的气风学文后以对�说”调格“榜标》话诗堂麓《阳东李.2 。”派“以名不故�体 团成形践实术艺过通�近接较等格风、材题品作于由要主�看体总�等体阁台初明如�争论其及体团学文”型张主“.1 �类 3 型治政、型张主、型趣兴有要主�等�等子才八靖嘉、子才十泰景如� 称代时以或��等子六社几、老十山碧如�名所社以或��等子才十中闽、杰四中吴如�分域地以或�体团学文明�四� 。社复体团性国全如�彩色治政具渐体团性术学、性艺文�后历万.3 。盛兴间隆嘉、正弘�觉自的念观派流人明着志标�气风的合结相张主以成形�式模的合结 趣兴以了变改合集士文�表代为 �卿祯徐、相廷王、思九王、贡边、海康、明景何、阳梦李� ”子七前“间德正、治弘.2 。足满的上化文和通沟的上感情求寻中和彼唱此、浪 谑谈宴在只往往�气风的学不疏空、流风酒文长滋并�中集对相人文于利达发市城�落旁柄文臣词�败腐团集治统.1 。后治弘、化成�三� 。气风的讦攻互相成形未尚但�合结相自心核为人文阁台等阳东李和�荣杨、溥杨、奇士杨�杨三坛文以。初明�二� 。子 圈个一成组物人势权或家大学文绕围多且�成而求相气同、应相声同家作的点特同共多较具是往往合结人文前以明 �一� 。异立新标�呈纷派流是色特一另学文明.一 变演文戏的�》论杂•律曲《德骥王�”近浅俚鄙“。工加理整人文过经都刻刊和集收的等话笑、歌民�三� 。向倾化本话现呈渐逐说小奇传言文�
袁行霈文学史第四卷精品笔记齐全手打整理

文学史第四卷王学左派: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在政治上也并不反对封建纲常,它只是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此之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在嘉靖、万历期间形成了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与此同时,与心学颇有相通之处的禅宗,也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
明代狂禅之风甚盛,他们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
他们敢于用“本心”去推倒偶像的崇拜和教义的束缚,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
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
就本来的王阳明心学和禅宗而言,他们所强调的“本心”,只是一颗远离情欲、只存天理之心。
他们始料所不及的是,一旦触发了人对于自己本心的发现,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也会随之而汹涌沸腾起来,去冲击天理的堤岸,因而一些思想家、文学家纷纷张扬起不顾天理而求世俗爱好的个人的情欲。
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
这一思潮对于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于是,在诗文领域内激荡起一种与传统文学观念相对抗的“性灵”说。
本来,“性灵”之说,古已有之。
创作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也随之而鲜明。
与此同时,小说、戏曲中突出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也陆续亮相。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4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4.1 复习笔记一、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1.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小说界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和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的启示的结果,而印刷术的进步、稿酬制度的出现、文化商品市场形成的刺激,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并响亮地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
(3)梁启超把原处于社会文学结构边缘的小说推到中心地位,把原只流行于俗的小说变成知识层自觉运用来进行觉世新民、疗救社会的利器,很快形成一个小说刊物勃兴、小说批评和理论研究活跃、新小说创作空前繁荣的局面。
(4)新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政治小说、科学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无不与救亡图存、改良群治息息相关,从而刷新了中国小说的格局,揭开了小说史上新的一页。
(5)梁氏理论过分夸大了小说的社会作用,带有过浓的政治功利色彩,使小说成为政治扬声器,其心理构成与儒家诗教、文以载道的旧统一脉相承,留下了政治与艺术、个性与群体、求雅与趋俗等诸多困惑。
2.新小说的澎湃浪潮新小说按题材范围与选择视角的不同,可分数种:(1)宣传政治主张的政治小说,此类小说常以拟构理想世界蓝图的形态出现,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即其代表。
(2)求新声于异邦,写外国题材,如轰动一时的罗普的《东欧女豪杰》。
(3)对历史疮痍反思的作品,如连梦青的《邻女语》。
3.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在小说界革命后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创作了一批狂飙突进式的作品,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
如陈天华的《狮子吼》、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等。
4.翻译小说的繁荣与小说审美意识的嬗替这一时期,翻译小说尤盛于创作小说。
自从林纾所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问世,此后译著纷出,域外小说开始成为中国小说发展的参照系。
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林纾的贡献在于启迪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1)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命题,建构了新的小说审美规范,昭示了“平民意识”的崛起与“人”的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
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
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8“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9四大说:
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
三、名词解释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
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
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
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6.公安派
公安派指的是万历时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公安派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
7.竟陵派
竟陵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
他们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加以修正,如以“深幽孤峭”来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轻率。
他们的创作以诗歌为主,偏重心理感受,境界不大,主观性强,在形式上追求新奇,喜用奇字险韵,故作深奥,文风冷僻苦涩。
总的说来成就不大。
8.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因其领袖人物为吴江沈璟而得名。
代表人物顾大典、吕天成等。
其戏剧理论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9.临川派
以汤显祖为首,因其祖籍临川而得名。
该流派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至和论,特重个人感情用事,用感情说反对理性说。
四、简答论述。
1.《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小说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
1)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
①《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有三绝:即诸葛亮的智绝、关云长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诸葛亮是贤人而兼智者形象,隆重对策、赤壁之战、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②塑造人物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相反与互补的对比。
其中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在对比中得到突出的表现。
刘备和曹操,一个仁明君主,一个狡诈奸雄。
③注重写出矛盾双方都是有才有识的弱者,从而把人物置于势均力敌的斗争中加以刻画,这是塑造人物更为成功之处。
小说虽尊蜀为正统,但在实际描写中,并没有把蜀汉的对立写得碌碌而为,而是着力描写了一大批魏、吴集团中的奇才,像曹操、周瑜、司马懿等。
④其人物可分若干类型,而每一类型中,又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刘备兄弟,关羽重义而高傲,张飞勇猛而天真;如同属乱世奸雄,
曹操性格偏于阳刚,司马懿性格则近于阴柔。
⑤作为一部忠义智勇的颂歌,《三》还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如张飞的勇猛豪爽与天真、鲁莽,周瑜的少年有为和足智多谋
等。
2)“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作为历史小说,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是小说成败的关键问题,而《三》恰好成功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便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其事件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无悖于史实,为“七分真实”;但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敷衍情节、刻画人物,则属虚构成分,又是“三分虚构”。
①正史所无,纯虚构的情节。
诸葛亮舌战群儒。
②正史记载简略,而加以夸张与渲染。
如“三顾茅庐”、“七擒七纵”都是夸大了的。
③把正史所记载的某人之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孙坚的“温酒斩华雄”移植给关羽。
④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⑤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3)叙事结构。
以三国之间的重大事件为中心,展开人物活动,再现社会历史的变化,揭示人物命运。
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取得了实质性
突
破。
4)语言风格。
①“义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是它的最大语言特色。
②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稍显粗疏;以景写人,以事状情。
③对话有声有色。
2.《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着重于人物描写)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1)《水》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对英雄人物是塑造上。
①人物个性鲜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同是军官,林冲为保官,表现软弱;杨志为求官,有奴才性;鲁智深不愿为官,也不愿求,表现彻底的革命性。
②人物性格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发展。
林冲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刺配都是隐忍不发,再昌州服刑,到上梁山。
④注重细节描写。
如武松的打虎
2)结构艺术方面,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从而连接成整体。
3)语言洗练明快,朴柔优美,富于民间色彩和口语化。
①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或者说性格化的语言。
如宋江开口,十之八九,
是讲忠义。
②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都显得粗犷俊美,具有壮美的风格特点。
4)《水》对后世的影响。
5)①社会影响:鼓舞农民起义。
②文学影响:《金瓶梅》、《杨家府演义》等。
3.《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最大特色。
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
①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情感历程主要是靠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
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③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2)情节结构的特色。
《牡丹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还有陈最良等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含。
3)人物形象的塑造特色
①在矛盾斗争中提示人物性格,情节变化中促进人物性格变化,又推动情节发展。
在性格和情节相互推动中,塑造出完美形象。
②细腻心理刻画,其中突出“情”和“理”的斗争。
4)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①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②具有奇巧、尖新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