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世俗化转型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特区报/2011年/1月/4日/第B10版
理论周刊/盘点
“世俗化转型”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路振召
和以往纯粹的形而上哲学研究相比较,2010年的哲学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世俗世界”。哲学的几个标志性的转向、伦理学和美学的不约而同的价值追求以及逻辑学对现实的关照等特点,让2010年的哲学显出特别的亮色。
2010年哲学沿着从古代哲学“本体论追求”到近代哲学“方法论转向”,又由近代哲学“方法论转向”到现代哲学“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直线的坠下来。逻辑学和语言哲学对语境逻辑的关注,对于多年前提出的“语境真理”的观点提供了支撑。对“心脑同一论”的结构性难题的探讨,也引发了我们对新技术时代催生的新型智慧的理论兴趣。逻辑学也在试图告别过去晦涩的抱怨而努力走上一条实在的路。
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德治传统的反省与检视一直是中国学术探讨的主流。2010年不约而同出现了几篇对道德理想主义和美德神话的质疑文章。正如在《不道德的伦理学》中所指出的,价值将成为伦理学的基础,这一价值的伦理学将成为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在以追求价值为目标的伦理学的规制下,在理想上就呼唤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和最低限度的法律管制。虽然这只是一个思辨的理想或者是理想的思辨,但是这毕竟代表着一个方向。这个方向的努力为2010年的哲学进展投射了粉红色浪漫的印记。
事实上,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维度——价值的维度,正在迎来新的拓展。2010年3月26日由清华国学院主办,陈祖为教授主题报告《先秦儒家眼中的“社会正义”》以及稍后的山东大学主办的中国古代社会正义思想研讨会所提交的系列成果,不但展示了中西互释的研究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对人自在价值的深切关怀。另外,王庆节和张再林等人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身体观的关注,也开辟了中国哲学研究新的领域和理论视角。
2010年的美学研究,在继主观论美学、客观论美学、实践论美学、人类学美学、生命美学等若干理论主张之后,价值论美学在2010年走进我们的视野。虽然蔡元培、朱光潜等人都曾提到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但它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价值论美学主张。2010年美学学科的一件盛事,便是世界美学大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美学大会是国际美学界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此次美学大会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美学大会有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400多位国外美学学者和600多位国内学者出席会议中国美学第一次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美学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学者们对美学与艺术领域多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价值论美学对美学理论的崭新阐释和建构,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深度思考和广泛关注。
2010年哲学“世俗化转型”最深刻的表现是将“民族性和人类性”的现实话题嵌入哲学宏大背景中进行检视。尽管这是社会文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常态,但在2010年的中国,这种态势表现得尤为迅猛和强劲。一方面,体现为哲学界由西方理论刺激和国内社会发展引发的对价值论和美学等理论热点的高度关注与试图融贯中西的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上述国际性的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与不断深化。2010年的曲阜世界儒学大会、人大国际儒学论坛、北大“儒学与人权”国际研讨会、衢州国际儒学论坛等几个儒学大会都体现了这种民族性与人类性强力激荡的时代特征。民族性与人类性塑造并规定了哲学的基本面相,民族性与人类性的激荡与互动不但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也标志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2010年西方马克思学、东方马克思学、中国马克思学、日本马克思学等学术思想的引介,廓开了人们的视野,早期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等等说法,也开阔了研究的思路,而国际上
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重新整理出版,也提供了方法论的便利,使得这几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表现出了某种自我表达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