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边城》的“灵魂”——神性

二、《边城》中的“守望精神”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当今社会总以乡土小说来给沈从文作小说风格上的定位,把沈从文誉为凤凰之子,把《边城》作为湘西的“清明上河图”,以求得沈从文和湘西的联系,以及文脉和地域的统一。无疑,沈从文作品乡土特色根植于故乡的风土人情,沈从文的性格气质亦由沅湘江水以水性影响。

然而不仅仅如此简单,沈从文以及作品与湘西这地域并非简略相连。两者在更高层次上或者说本质上沟通,靠的是神性,在沈从文美学观点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他认为“我过于爱有生一切。……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而美即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它就是‘可以显出那种圣境’的‘神’”。“神”、“爱”与“美”三者一体,因此沈从文认为的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而神性又带上了宗教色彩,包含了那种来自原初生命形式的礼赞,对美没有修饰的膜拜。如果没有这种宗教特质作为沈从文和其作品《边城》的精神支撑,沈从文和湘西、苗民、沅江的关系就没有了水与乳交融,《边城》的美学价值亦失去了它的特性和永恒性,就没有了灵魂,也正因为这一点,沈从文在同时代其他作家中得以显现,并且拥有了独特的作品,独特的人生。

《边城》行文的基调基本上为沈从文对湘西社会的诗性表达,《边城》中描绘的湘西不单单是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湘西作为楚文化所泽被的文化继承体,在精神实质上和楚文化一脉相传。楚文化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带上更多的神秘色彩,本身重巫、祀的传统,对各种图腾的崇拜,又有屈原《九章》、《九歌》等浪漫抒情宗教诗的影响,使得湘西神性的宗教色彩对民族的气质,民族的文化传统上兼有浓厚的向心力和神秘性。沈从文作为一个地道的湘西人,从小耳濡目染,这强大的童年记忆和特殊血质又使沈从文的宗教特质和神性信仰上生有先天的接受优势。青年时代的沈从文从军的特殊经历在沈心中留下的烙印又是沈思维偏向宗教的强大力量。沈从文从军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在他青年时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看到太多的生与死,正义与邪恶的含混,崇高和低卑的含混等等。生命是如此脆弱,生死之间相连的只是一线,那就是命运,当生命不能自控,而把它付诸命运,这本身的命运是多么的凄惨。

沈从文的记忆和经历使他比较容易地接受了当时西学东渐的一些和自己心灵相诒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又进一步锐化沈从文固有的个性和气质。个性和学说的交互,促进生命神性对沈从文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成熟和形成惯性。可以说此时,沈从文的思想和个性已经定型,其特征就是崇尚生命,崇尚人性,崇尚神性。这在《边城》里边有很明显的反映,沈从文的思想和作品得到源与流的统一。

有人说作者像陶渊明一样,为国人构筑了那一个时代的“世外桃源”,可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边城》所构建的“世外桃源”最终幻灭了。然而,在这部作品里,一切都是那样的富含蕴味。纵然是最后爷爷的那份无奈的绝望,以及简朴的葬礼也富含水乡阴柔之美。在这里我们体味到一种难以割舍的守望情结,无论是在爷爷、翠翠身上还是作者本人身上,都隐隐的令人感到那份情结自始至终于心头萦绕难以拂去,并且千百年来,这种乡土情怀都归于一种对乡土虔诚的守望精神。

1、爷爷一生的守望

爷爷一生都在这片乡土里守望。他五十多年没有离开过这片湘西水乡,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白塔、渡船、黄

狗以及翠翠构成他全部的生活。老人前生守候渡船及女儿而后生守候渡船及外孙女,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守望和寄托。他的活动圈子十分有限,偶尔到镇上沽酒购物以及找老朋友喝酒。这种守望是寂寞的,于是在夕阳落山时分和翠翠一起将这种孤寂投在天上的云。一丝惆怅也许遍布周身。为翠翠找到一个美好的归宿成了他的一个也许是唯一的梦想。心里这份隐隐的奢望支撑着他,而当这种梦想由于诸多因素最终破灭的时候,他便没有了精神支柱,因为精神的死亡直接摧毁了他,并且彻底绝望。再也没有时间去重新构筑那个美丽的梦了,便在那个风雨之夜溘然长逝。读者在这里体味到的是一份薄薄的悲凉。这个在五十年中不知渡过多少人的老人,最终却没有人为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摆一次渡,让他有个美好的归宿,他一生的守望最终是一片暴风雨之后的凄凉。

2、翠翠的守望

翠翠是作者对自然美的一个化身。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心中对那片魂牵梦绕的乡土深深眷恋之情。翠翠的结局是悲凉的。那份还没有展开的爱情因为种种因素早早的破灭了。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忧伤和失落。翠翠的天真纯洁表现为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她对二老的感情是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朦胧状态,她对二老的微妙印象以及将自己的情感在心里深深埋藏,不轻易外露。在这份美丽的忧愁境况下,由于人的、社会的各种因素。致使朦胧的爱情尚未展开便破灭了,更谈不上情人之间的花前月下那种缠绵。爷爷去世了。白塔倒塌了,心中的二老出走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给人留下无限的牵挂和期盼。翠翠依然同黄狗来侍弄渡船,一边看守着祖父的坟山。翠翠的这份守望是无奈的和凄凉的,她别无选择,这也是一种情结,对祖父、白塔、渡船以及那片山水的难舍情结。只有守望才是她唯一的并且心安的出路。她的守望究竟有什么意义以及何种归宿,也许是令许多读者掩卷长思的问题。

3、作者的守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的现实是帝国主义列强肆虐横行。置身于其间的作者身在都市却心系心中那块人类童年时期的湘西神土。以湘西的“梦”与上海的“真”进行美丑对照,从而凸现乡土的和谐之美。湘西也是作者一生守候的一个情结。作者的文学充满了湘西精神,他倾心建造特异的“湘西世界”。用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即城市文明对乡村的入侵。在作者的湘西系列作品中,乡村的生命形式是美丽的,同时也是略带一丝淡淡的无奈和忧伤的。原始的生命形态在在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形式。“湘西”是作者一生守望的乡土。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他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只想建筑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一部如诗般的作品多年以来一直缓缓的于人们心底流淌,并且将这片乡土于人们心目中留下难以拂去的印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深爱故土远游他乡的游子们在心中也一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终生有一种守望。并且将这种守望一直延续下去,这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传统的生命之脉所在。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沈从文.爱与美[M].北岳出版社,2002.

[3]刘涵之.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边城》的理论分析

□郑仰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

【摘要】【关键词】《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小说所构筑的“湘西世界”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人、中国人,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文透过《边城》的理论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边城》的美学价值及其思想内涵,引发人们的深层次思考。

沈从文;《边城》;神性;守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