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理论分析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ebfe1f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8.png)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性格、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边城》的主题意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故乡情结:《边城》是沈从文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充满了对湖南乡村风土人情的赞美和怀念。
通过描绘小镇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2. 生命意识:《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人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3. 人性探讨:《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性格、行为、情感都成为作者对人性的探讨。
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4. 民族文化:《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边城》在文学、文化、人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学价值:《边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中展现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人性探讨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家乡、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 文化传承:《边城》通过对湘西小镇的文化描写,展示了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3. 生命教育:《边城》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能够引导读者珍惜生命、关注自我成长和人生发展。
4. 人性启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题意蕴,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5. 社会反思:《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家庭观念、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等。
浅析《边城》论文
![浅析《边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554d93d0d233d4b14e69d9.png)
“边城”的风景——沈从文乡土小说解读一、作者简介:《边城》这一部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他是一名不一样的“乡下人”,是一个出身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的“乡下人”。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创作时间里,结集作品80多部,为现代作家中成熟最多的一个。
而作为一个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离不开湘西这个世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之人和坎坷之人。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
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二、《边城》简介:这部小说它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边城”:异城的风情《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b77fe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78.png)
小说《边城》赏析小说《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出身于行伍之家。
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
二是表现湘西世界。
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
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
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情绪的体操。
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边城》分析范文
![《边城》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e350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f.png)
《边城》分析范文《边城》是沈从文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孙少安和桂纶镜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重要特征。
小说以一种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下面将对《边城》进行分析。
首先,《边城》以小镇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传统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孙少安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他们朴实、坚韧而又热爱生活。
小说的描写力求真实,用细腻而朴实的笔触展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等。
书中还通过祭祀、婚礼等仪式的描写,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其次,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孙少安和桂纶镜是两个年轻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甜蜜和浪漫。
然而,桂纶镜的父亲不同意他们的婚姻,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嫁给更富有的人。
这揭示了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婚姻制度的不公正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小说中的桂纶镜勇敢地去找自己的幸福,不再接受传统的束缚,这也体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权利的追求。
此外,《边城》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有善良和纯洁之处,也有自私和懦弱之处。
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动机,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
例如,孙少安是一个聪明、正直而又热爱生活的男子,但他也因儿时的遭遇而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变得自私和冷漠。
桂纶镜则是一个勇敢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最终也因为爱情的背叛而感到痛苦和绝望。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总结起来,《边城》通过展现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揭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小说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小说呈现了复杂的人性。
整部小说用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美丽的山峦和河流、纯朴的民风和丰富多样的人物。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167e35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d.png)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67d74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5.png)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而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标签:沈从文;边城;爱;凄美一、创作背景《边城》这部小说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六岁进入私塾,十四岁之后便无心上学,于1917年8月进入地方土著部队。
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受其影响,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寻求新的文化。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到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经历坎坷,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时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1年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1933年冬天,沈从文的母亲病重,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但他发现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现代”二字到达,充斥着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快要消失了,使沈从文生出了很多人生感慨。
1934年回湖西,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相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 边城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c7893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f.png)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家本人有过重要的表白。
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
在小说里,少女翠翠是作家所着力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
这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她没有任何都市鄙俗的污染,只有"小兽物'般的天真活泼和"黄麂'般的乖巧善良。
而围绕着翠翠所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秀拔出群的傩送,还是谦和克制的天保,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祖父,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也都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
小说正是通过他们相互间的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生动地层现这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自然的人性爱和人情美。
小说无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描绘人物的内心感情。
整个作品是那样浑朴天成,如同作家笔下的溪水,顺着山势,或急或缓,自然流淌,毫无人为造作之感。
小说的语言也与所表现的内容和谐统一,质朴、清新、自然、含蓄,处处蕴含着浓郁的诗情,字字浸渍着作家的温爱。
《边城》是沈从文长期受压抑的感情的流露。
是他自己唱给自己听,为了让自己的心感动起来的"情歌'。
祖父死了,白塔倒了,未成年的翠翠等待着那个不知回不回来的傩送,稚嫩的生命失去了呵护,充满悲哀和隐忧,但沈从文用抒情的暖和色调把人生的悲剧性包裹起来,使之化为淡淡的哀愁,像黄昏落日一样美丽而忧郁。
命运难以抵抗,但作品却有一丝暖意:杨马兵――翠翠母亲昔日的情人取代爷爷,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船总顺顺伸出热情的手,而离家出走的二老也还有回来的可能,翠翠的等待并非毫无意义一种由沈从文想象中始终追寻的充满人类的爱意的"人生形式',与人生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悲哀调和起来,构成了《边城》的基调。
《边城》浅析沈从文的人文关怀
![《边城》浅析沈从文的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1555a31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3.png)
《边城》浅析沈从文的人文关怀《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讲述了发生在边疆小城的一段感人故事。
本文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边城》进行浅析,探讨沈从文如何通过小说展现出对人类命运和人性的关怀。
一、边疆生活的残酷与悲凉《边城》以边疆小城作为背景,描绘了那里的贫瘠与落后。
这里的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下苦苦挣扎,生活艰辛。
小说中的人物如草木葱茏般生长着,但他们的幸福与梦想往往被现实无情地踏碎。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边疆生活的残酷与悲凉,使读者对那里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情。
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沈从文创作的重点之一,他通过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来表达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例如,小说中的翠翠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被迫与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最终因为不能嫁给心爱的人而选择了自杀。
翠翠的悲剧命运暴露出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不公,引起读者对于女性命运的深思。
沈从文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向读者传递了女性需要平等地被对待和尊重的观点。
三、宝力高的人性关怀小说中的宝力高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少年,他用自己的坚韧和善良温暖了人们的心灵。
宝力高不仅对待村民们热情友爱,而且对动物也保持着同样的关怀。
他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暖与希望,同时也突出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的关怀。
四、对人性的探讨与呈现《边城》通过对人性的探讨与呈现,展现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饱满,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他们面对贫穷、苦难和命运的束缚时,或选择了抗争,或选择了逃避。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沈从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读者在思索人性的同时,也对自身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起来,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边疆生活、女性命运、人性关怀的描绘,展示了他的人文关怀之心。
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将读者带入了那个贫瘠而悲凉的边疆小城,使读者对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论边城的主题思想
![论边城的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f3b654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c.png)
论边城的主题思想边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文学作品,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情节引人入胜,更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吸引着读者。
本文将就边城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一、人性的复杂性与纯洁性边城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复杂人性的角色。
例如,书中的男主人公峨眉是一个聪明而狡诈的人,他对爱情抱着算计的态度;而峨眉的爱人孤雁则是一个纯洁善良、忠诚深情的女子。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钱钟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纯洁性之间的矛盾。
作品通过这种对比,使人们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内心的复杂性,思考纯洁善良的真正价值。
二、困境中的坚持与追求边城中的故事发生在战乱年代,人们生活在常年兵戈阴影之下。
然而,作品中的角色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从不言败。
例如,书中的峨眉和孤雁在战乱中一直坚守着爱情和美好的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坚守信仰与追求的力量。
这种坚持与追求的主题思想让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困境并不会永远阻碍我们前进,只要我们内心坚定,就能找到光明的方向。
三、社会道德与个人选择边城中,作品通过对不同角色行为和道德选择的描写,探讨了社会道德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
峨眉和孤雁的爱情无法得到家族和传统道德的认可,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通过这个故事,边城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社会道德对个人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个人选择也需要在社会道德的框架内进行。
四、宽容与理解边城中,钱钟书先生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示了人们在纷争和冲突中如何宽容与理解他人。
例如,作品中的角色多次面对各种挑战和矛盾,但他们从不选择对立,而是通过宽容与理解解决问题。
这种宽容与理解的主题思想引导着读者去思考,我们是否也能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同样的态度,从而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五、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边城以大时代中的个体命运为切入点,展示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角色的刻画和命运的表现,钱钟书向读者展示了时代变迁背景下个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在这一背景下所做出的各种选择。
这一主题思想引人深思,使人们更加关注和思考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态。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a3f0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c.png)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以湘西边境一座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以世间间性的恋爱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农村社会的喜怒哀乐。
小说通过描写女主角贵妃的命运,暗示了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方面,贵妃是一个孤独、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压制,她们往往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丧失了自主权。
而贵妃则不愿被束缚,她在婚姻和爱情之间徘徊,渴望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她不满足于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爱情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使得贵妃成为一个奇特的形象,吸引着男主角高湖。
另一方面,贵妃也象征着湘西一带的民族特色。
她身上具备了湘西地区的特有的自由、野性和豪放。
小说中描述了湘西的山川、河流和乡村生活,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贵妃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
她不仅自由,而且敢爱敢恨,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是湘西特有文化的体现。
小说中,贵妃和高湖之间的爱情被视为禁忌,社会舆论一度非常谴责他们。
然而,贵妃不畏舆论压力,坚持自己的爱情信念。
她宁愿失去一切,也不愿放弃与高湖在一起的机会。
贵妃的敢爱敢恨、坚持爱情的精神也给了读者很大的启示。
沈从文通过贵妃和高湖之间的爱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伟大。
贵妃和高湖的爱情不是简单的甜蜜,而是经历了层层考验和波折。
两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舆论的谴责,但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爱情信念。
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了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真爱的不懈追求,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小说《边城》还揭示了湘西地区的乡村社会的特点。
小说描写了农村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和亲情关系,展现了湘西乡村社会的独特风情。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家族的纷争以及乡村生活的种种细节描写,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农村社会。
总之,《边城》是一部描写湘西边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通过贵妃和高湖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风情和农村社会的喜怒哀乐。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f3ea69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0.png)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所著的一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小说,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中国云南边境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遭遇,展现了悲壮的命运与人生的无奈。
小说通过描绘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浓烈的悲剧性意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边城》中的悲剧性意蕴,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与历史压力,最终呈现出的一种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体现了悲剧性意蕴。
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多个人物形象展现了生活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人们所面临的悲剧命运。
女主角琼瑶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
她生长在一个贫穷的边陲小镇,和男主角祥林是青梅竹马,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琼瑶最终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
在婚后,琼瑶仍然深爱着祥林,但她却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
最终,在一场意外中,琼瑶含冤而死,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除了琼瑶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命运悲剧,这些人物的遭遇无不展现了作者对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历史压力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表现。
《边城》所描绘的是20世纪初云南西部地区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特征。
在当时,边陲地区往往受到来自中央政府和外部势力的压迫和影响,人民的生活被割裂、顿挫和祸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的动荡中挣扎生存,他们的悲惨遭遇正是历史压力的产物。
小说《边城》不仅是一部个人命运的悲剧,同时也是一部表现时代悲剧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城》所描绘的是中国云南西部边陲小镇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但同时也存在着悲剧的人生遭遇。
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赋予了小说深厚的悲剧氛围,使得人物的命运更加悲壮。
小说中的祥林和琼瑶就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受到了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边城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文学作品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74d5b4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0.png)
边城文学作品鉴赏边城,原名《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边城风情画”。
作品以20世纪初湘西边城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翠翠的生活经历,展示了边城人民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一、引言1.边城作品简介《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于1934年的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内涵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湘西边城为背景,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边城风情画。
2.边城文学价值概述《边城》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展现了边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作品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刻画,展示了湘西边城独特的民俗风情,彰显了民族精神。
二、边城作品鉴赏分析1.人物塑造(1)主人公翠翠,她性格内向、善良、坚韧,具有典型的湘西女子特质。
在与傩送的爱情纠葛中,展现了她真挚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傩送,他是边城青年的代表,既有阳刚之气,又有细腻之心。
他与翠翠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对美好爱情的摧残。
2.情节安排(1)故事发展脉络清晰,从翠翠与傩送相识、相爱,到遭遇困境,再到悲剧结局,情节跌宕起伏。
(2)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如家族恩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等,使得故事更具可读性。
3.环境描绘(1)边城风光特色:作品中对湘西边城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如清澈的河水、古朴的码头、巍峨的山峰等,营造出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
(2)社会背景:作品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边城,当时社会风气尚未受到现代化影响,保留了较多的传统习俗,这些因素对作品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边城作品的艺术特色1.语言风格(1)文字优美、细腻,如诗如画,展现了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
(2)作品中融入了地方方言,使语言更具特色,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2.叙事手法(1)传统与现代叙事相结合,既有古典小说的叙事特点,又有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2)抒情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作品既有对美好爱情的抒发,又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
![《边城》的解读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94df2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4.png)
《边城》的解读与赏《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邻近农村为背景,描绘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波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家属之情、朴素的邻居之睦,生动地显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风气和人情,歌颂一种朴实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边城》是一曲诚挚、热忱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田园诗的杰作” 。
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惋惜情绪的怀旧作品,《边城》是一个暖和的作品,可是后边相同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惨剧感。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解读这篇文章呢?我将从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心理剖析、细节剖析、构造剖析、艺术特点这几方面来解读这篇文章。
一、人物形象剖析文中有四个主要的人物,翠翠、爷爷、天保、傩送,他们四个人物没有主次之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均衡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较大的独立性。
他们是种类化、平面化的人物,并无引人注意的独到行为。
但他们四个在文中的形象对于作者塑造纯朴和睦的农村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时时辰刻表现着当地的风土文化气味。
掌握好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于理解作者建筑的理想乡林世界起着绝对的作用,所以,想要掌握本文的精华,一定先对四个人物有个比较清楚的理解。
( 1)翠翠: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和善、温柔纯洁、聪慧听话的少女。
自幼父亲母亲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由于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固然有外公体贴入微照料自己,可是其实不可以真实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非常孤单。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贞洁诚挚。
但少女的羞怯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7c73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7.png)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家本人有过重要的表白。
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2dd5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6.png)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特有风土民情的杰作,通过对人性的细腻刻画和自然风光的诗意描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人文关怀。
首先,《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主人公翠翠的情感变化,从孤独寂寞到对爱情的向往,再到最后的无奈接受,都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种深刻的心理描绘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其次,《边城》中的环境描写也是一大亮点。
沈从文以诗画般的手法,勾勒出湘西奇丽的风光。
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充满了诗意,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这种环境描写不仅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更为读者展现了一种纯净、自然的生活方式,让人向往不已。
在故事情节方面,《边城》以一场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充满了神秘色彩,但正是这种神秘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同时,作品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边民淳良心灵的赞美,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边城》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诗意的环境描写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韵味和情感的湘西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人性
的美好和复杂,也可以领略到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神奇。
这部作品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瑰宝。
《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aedf1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1.png)
《边城》简要赏析《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湘西边疆为背景,反映湘西农民生活和思想的小说。
下面是对其的赏析:一、艺术成就1.语言形式美——沈从文的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简洁、流畅、朴素、深刻,他的笔法独具匠心,再加上插叙、倒叙、顺叙、警句等手法,构成了独特的小说语言艺术的魅力。
2.文化价值高——《边城》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刻画了彭家与赵家两户农民家庭在清末民初的生活,表现了湘西边陲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湘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爱、亲情、道德等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人类传统文化的倡导提供了思路。
3.文笔细腻——沈从文通过写风景、描写人物心理等手法,使描绘的湘西山区、农村和民间风情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同时又不乏美感和诗意。
4.情节紧凑——《边城》虽是一部长篇小说,却没有冗长的篇幅和生僻的词语,情节设置合理,各个章节衔接紧密,读来自然流畅,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阅读性。
二、主题意义1.对传统文化的承托——《边城》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亲情、爱情、道德等,同样反映了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2.对人性的探讨——《边城》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人物之间的相处关系以及社会集体意识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出人性的善恶、丑陋、复杂、多样等方面,表现出了人性的丰富性。
3.对时代环境的反映——《边城》通过对湘西的社会情况、人口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醒意义。
三、思想价值1.倡导传统美德——《边城》通过对亲情、爱情、道德等方面的描写,提醒人们要坚持传统的美德与价值观念,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尊重、关爱和包容。
2.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边城》作为一部经典名著,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也具有着对现代社会的超越性思考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应该正视传承的民俗文化和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e88d2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72.png)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边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物研究学家、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分享了关于《边城》赏析,欢迎阅读!一、湘西人民的“义”与“利”的冲突湘西小城最初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湘西淳朴人民的重义和轻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老船夫,老船夫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是还在每天为摆渡乘船,不收取报酬,而且任劳任怨,文中也有详细的表述,有的乘客心中不安,乘摆渡后会抓一把钱放到船头,但是老船夫会一个钱一个钱捡起,放到乘客的手中,并认真吵嘴般对乘客讲“我有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些”。
但是有些乘客还是不好意思,不受出力不受筹之事,管船之人却耐不住情面,也为了让渡人安心,把这些渡人的钱托人到镇上去换一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将这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都放到船边,有需要摆渡的人们需要这些东西,都慷慨提供。
在摆渡时,如果发现渡人从神情上对这烟草有了半分的兴趣,老船夫便即刻拿一小束烟草放到渡人的行囊边,还一面两眼放光的说,你爱吸这个吗?这个味道不错、这个妙、这个好啊,送人也是极好的东西之类的话语,让渡人拿去。
茶叶也是,老船夫将茶叶放到一个大缸内,用水泡开,专门给这些赶路的渡人解渴用,老船夫渡人不收钱,边城人都看在眼里,有时,一些好心人会送一些肉粽、白酒给老船夫、老船夫仍然皱起眉头,一本正经,非要给钱不可,要不就是放下钱拔腿就跑了。
从老船夫和边城人民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边城人民对于“义”的看重,边城人民的美德,不贪图利益,更看重人情,任劳任怨,毫不自私。
更加能体现出边城人民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义”字。
更像童话中所能展现出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过着开心快乐的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美丽家园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边城中人民的生活点滴是对于“义”更加完美的诠释。
随着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利”字逐渐在边城人民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并逐渐同“义”字发生了了冲突。
随着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利”字逐渐在边城人民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并逐渐同“义”字发生了了冲突。
从沈从文《边城》看其生命哲学思想
![从沈从文《边城》看其生命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c3187eef78a6529657d53b5.png)
从沈从文《边城》看其生命哲学思想摘要文学与哲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割舍的。
文学是哲学的一种体现。
沈从文是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单纯朴实,给人一种美感。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边城》这部充满湘西风土人情的七万字长诗。
在此,笔者想通过研究《边城》中沈从文所透露的哲学思想。
作者一生崇尚自然,敬畏生命。
从边城这个桃花源式的社会中,处处透露其生命哲学的观点。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道家,佛家和西方的哲学思想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宁静、心灵的洗礼的同时对于现代浮躁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哲学;生命观;《边城》一引言:《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之作,沈先生通过描绘边城美好的世界表达内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但同时也含蓄的透露着理想与现实对比的悲凉。
在这理想的世界中,诉说着茶峒小镇故事,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风景优美的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
边城读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人性之美和风俗之美。
边疆人诚实、朴实、热情和团结。
沈从文通过描绘着美丽的乌托邦世界,隐含着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表现着西方对人自身反思的哲学思想。
此外,它还体现在《边城》的文字、风情和优美的景色中。
这些也不例外,都给了我们美感。
本文从多个角度提出论证,使“边城”之美更为直观。
许多路要自己走,才能知道迂回曲折,许多故事只有在能感受到人的触摸之前才能被反复阅读。
读过多次《边城》,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最直观和深刻的是故事中发生的小世界向你展示一切美好。
,纯粹得背后却给人有种莫名的辛酸感。
令人不得反复思考时代在进步,而生命的该如何完整。
在二十一世纪,它是怎样找到的,也找不到这样的纯洁而不染世俗的地方。
沈从文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是北京学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这项工作是支撑他建立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支柱。
通过对湘西宁静、和平、淳朴、民风民俗的描述,对现实生活中古代美德和价值观的消失表示遗憾,并对现代文明中物质物质的泛滥进行了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边城》的“灵魂”——神性
二、《边城》中的“守望精神”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当今社会总以乡土小说来给沈从文作小说风格上的定位,把沈从文誉为凤凰之子,把《边城》作为湘西的“清明上河图”,以求得沈从文和湘西的联系,以及文脉和地域的统一。
无疑,沈从文作品乡土特色根植于故乡的风土人情,沈从文的性格气质亦由沅湘江水以水性影响。
然而不仅仅如此简单,沈从文以及作品与湘西这地域并非简略相连。
两者在更高层次上或者说本质上沟通,靠的是神性,在沈从文美学观点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他认为“我过于爱有生一切。
……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而美即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它就是‘可以显出那种圣境’的‘神’”。
“神”、“爱”与“美”三者一体,因此沈从文认为的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而神性又带上了宗教色彩,包含了那种来自原初生命形式的礼赞,对美没有修饰的膜拜。
如果没有这种宗教特质作为沈从文和其作品《边城》的精神支撑,沈从文和湘西、苗民、沅江的关系就没有了水与乳交融,《边城》的美学价值亦失去了它的特性和永恒性,就没有了灵魂,也正因为这一点,沈从文在同时代其他作家中得以显现,并且拥有了独特的作品,独特的人生。
《边城》行文的基调基本上为沈从文对湘西社会的诗性表达,《边城》中描绘的湘西不单单是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湘西作为楚文化所泽被的文化继承体,在精神实质上和楚文化一脉相传。
楚文化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带上更多的神秘色彩,本身重巫、祀的传统,对各种图腾的崇拜,又有屈原《九章》、《九歌》等浪漫抒情宗教诗的影响,使得湘西神性的宗教色彩对民族的气质,民族的文化传统上兼有浓厚的向心力和神秘性。
沈从文作为一个地道的湘西人,从小耳濡目染,这强大的童年记忆和特殊血质又使沈从文的宗教特质和神性信仰上生有先天的接受优势。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从军的特殊经历在沈心中留下的烙印又是沈思维偏向宗教的强大力量。
沈从文从军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在他青年时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看到太多的生与死,正义与邪恶的含混,崇高和低卑的含混等等。
生命是如此脆弱,生死之间相连的只是一线,那就是命运,当生命不能自控,而把它付诸命运,这本身的命运是多么的凄惨。
沈从文的记忆和经历使他比较容易地接受了当时西学东渐的一些和自己心灵相诒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又进一步锐化沈从文固有的个性和气质。
个性和学说的交互,促进生命神性对沈从文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成熟和形成惯性。
可以说此时,沈从文的思想和个性已经定型,其特征就是崇尚生命,崇尚人性,崇尚神性。
这在《边城》里边有很明显的反映,沈从文的思想和作品得到源与流的统一。
有人说作者像陶渊明一样,为国人构筑了那一个时代的“世外桃源”,可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边城》所构建的“世外桃源”最终幻灭了。
然而,在这部作品里,一切都是那样的富含蕴味。
纵然是最后爷爷的那份无奈的绝望,以及简朴的葬礼也富含水乡阴柔之美。
在这里我们体味到一种难以割舍的守望情结,无论是在爷爷、翠翠身上还是作者本人身上,都隐隐的令人感到那份情结自始至终于心头萦绕难以拂去,并且千百年来,这种乡土情怀都归于一种对乡土虔诚的守望精神。
1、爷爷一生的守望
爷爷一生都在这片乡土里守望。
他五十多年没有离开过这片湘西水乡,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
白塔、渡船、黄
狗以及翠翠构成他全部的生活。
老人前生守候渡船及女儿而后生守候渡船及外孙女,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守望和寄托。
他的活动圈子十分有限,偶尔到镇上沽酒购物以及找老朋友喝酒。
这种守望是寂寞的,于是在夕阳落山时分和翠翠一起将这种孤寂投在天上的云。
一丝惆怅也许遍布周身。
为翠翠找到一个美好的归宿成了他的一个也许是唯一的梦想。
心里这份隐隐的奢望支撑着他,而当这种梦想由于诸多因素最终破灭的时候,他便没有了精神支柱,因为精神的死亡直接摧毁了他,并且彻底绝望。
再也没有时间去重新构筑那个美丽的梦了,便在那个风雨之夜溘然长逝。
读者在这里体味到的是一份薄薄的悲凉。
这个在五十年中不知渡过多少人的老人,最终却没有人为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摆一次渡,让他有个美好的归宿,他一生的守望最终是一片暴风雨之后的凄凉。
2、翠翠的守望
翠翠是作者对自然美的一个化身。
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心中对那片魂牵梦绕的乡土深深眷恋之情。
翠翠的结局是悲凉的。
那份还没有展开的爱情因为种种因素早早的破灭了。
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忧伤和失落。
翠翠的天真纯洁表现为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
她对二老的感情是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朦胧状态,她对二老的微妙印象以及将自己的情感在心里深深埋藏,不轻易外露。
在这份美丽的忧愁境况下,由于人的、社会的各种因素。
致使朦胧的爱情尚未展开便破灭了,更谈不上情人之间的花前月下那种缠绵。
爷爷去世了。
白塔倒塌了,心中的二老出走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给人留下无限的牵挂和期盼。
翠翠依然同黄狗来侍弄渡船,一边看守着祖父的坟山。
翠翠的这份守望是无奈的和凄凉的,她别无选择,这也是一种情结,对祖父、白塔、渡船以及那片山水的难舍情结。
只有守望才是她唯一的并且心安的出路。
她的守望究竟有什么意义以及何种归宿,也许是令许多读者掩卷长思的问题。
3、作者的守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的现实是帝国主义列强肆虐横行。
置身于其间的作者身在都市却心系心中那块人类童年时期的湘西神土。
以湘西的“梦”与上海的“真”进行美丑对照,从而凸现乡土的和谐之美。
湘西也是作者一生守候的一个情结。
作者的文学充满了湘西精神,他倾心建造特异的“湘西世界”。
用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即城市文明对乡村的入侵。
在作者的湘西系列作品中,乡村的生命形式是美丽的,同时也是略带一丝淡淡的无奈和忧伤的。
原始的生命形态在在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形式。
“湘西”是作者一生守望的乡土。
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他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只想建筑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一部如诗般的作品多年以来一直缓缓的于人们心底流淌,并且将这片乡土于人们心目中留下难以拂去的印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深爱故土远游他乡的游子们在心中也一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终生有一种守望。
并且将这种守望一直延续下去,这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传统的生命之脉所在。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沈从文.爱与美[M].北岳出版社,2002.
[3]刘涵之.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边城》的理论分析
□郑仰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
【摘要】【关键词】《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小说所构筑的“湘西世界”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人、中国人,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本文透过《边城》的理论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边城》的美学价值及其思想内涵,引发人们的深层次思考。
沈从文;《边城》;神性;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