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古学的发展也日渐得到重视。

考古学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复杂学科,是人们了解古代文明、掌握历史真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重要考古遗址、考古技术等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自1844年发掘颐和园之后,考古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901年,徐福第在河北清苑发掘了龙门石窟;1905年,学者瞿曙华率中国人首次以中国人为领导进行断代百年的明清南京城的发掘;1928年,中国考古界第一个设代表团参加国际考古界会议。

1946年,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局成立,对遗产保护进行统一规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考古学的投入逐渐增加,全国性考古队伍不断壮大。

这里提出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是叶浅予。

叶浅予是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与管理专家。

他主持发掘了中国贯休墓葬和南阳汉墓等重要考古遗址。

二是赵朴初。

赵朴初是杰出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

他曾主持和参与过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发掘“殷墟库房”和“长沙楼山墓”等。

二、重要考古遗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与重要考古遗址息息相关。

中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历史悠久。

1. 聚宝盆聚宝盆考古遗址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

聚宝盆是一处唐宋遗址,是唐朝时期产生于“三山五园”之一的独特作品,汉、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均有建筑遗迹。

聚宝盆的发掘揭示了南方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的情况,也展示了唐宋时期各种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2.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岷江河谷文化的化身。

三星堆遗址推广了四川史前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谷的早期人类聚居地研究和大约3000年的神秘符号体系研究做出了贡献。

目前,三星堆本体和洛原遗址应该是被放在了重要的遗迹里。

3. 兵马俑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精工细緻的古代陶俑艺术宝库。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早期阶段(公元前2世纪-公元17世纪)早期的中国考古学主要是基于文献记载以及一些偶然的考古发现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人们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古籍和文献记载,如《尚书》、《春秋》等。

同时,一些偶然的考古发现也为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如发现的商代青铜器。

然而,由于当时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欠缺,这些研究多以传说和神话为依据,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

中期阶段(公元18世纪-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考古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是在18世纪-20世纪初,通过外国学者的介入。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批外国学者,如斯坦因、艾德沃勒、佩塞尔和桑兹等,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这些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发现进行研究,逐渐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他们发掘了一批重要的遗址和出土文物,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北平鸭子河遗址、安阳殷墟等,为中国考古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当前,中国考古学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独立学科,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国不仅有一流的考古学家,而且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诸如细密财富、地层划分等方法学的发展使得中国考古学在许多领域取得重要的成果。

并且,考古学在科技的应用上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如遥感技术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

同时,中国的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现代三个阶段。

从依赖于文献记载到发掘考古遗址和严格实证的研究方法,中国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正成为重要的学科,为探索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09历史教育090103016许玮琳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

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

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

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

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

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

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下面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1. **早期考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主要受到外国学者的启发。

一些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些古代遗址和文物。

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

2. **黄河流域考古(1920年代-19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考古学研究逐渐由外国学者向本土学者转变。

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梁启超,他在1921年发起了中国第一次系统性的考古发掘,重点是在黄河流域的二里头和殷墟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3. **新石器时代考古(1940年代-1950年代):**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

1949年后,中国的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重点逐渐从青铜器转向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北方的西王母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年代-1970年代):**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考古研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许多考古学家被迫停止工作,考古遗址受到破坏。

这一时期几乎没有正常的考古研究活动。

5.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考古学逐渐恢复繁荣。

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国内外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涉及的时期和地区也逐渐扩大。

在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考古遗址如三星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6. **数字化时代(21世纪):**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激光扫描、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引入,为考古学家提供了更精确和全面的数据,加速了考古学研究的进程。

总体来说,中国考古学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不懈的努力。

以下是回眸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的一些主要节点和特点:
1. 创立与奠基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是郭沫若、李约瑟、徐长乐等,他们采用系统的考古学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最著名的项目是京津考古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1928年发现的周口店北京人化石。

2. 战争年代(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中国考古学在这段时期暂时停滞。

但仍有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1949年发现的安阳殷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3. 再探索与复兴(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了考古学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国家重点考古发掘项目”展开,一批重要遗址和文物被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仰韶文化遗址等。

4.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90年代至今):中国考古学注重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强调文物保护和传承。

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丰富,埃及-to-中国考古学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5. 跨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近年):中国考古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如自然科学、人类学等,探索更多维度的研究。

国际合作亦日益密切,中国考古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国考古学家积极采取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方法,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

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

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

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

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

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

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

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考古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考古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考古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考古学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考古学涉及到人类的生活和活动,通过考古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考古学是指通过对过去人类文化遗迹的发掘、理解、解释和研究,探寻人类历史过程中各种文化现象和问题的学术研究。

早在西周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考古活动。

现代考古学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考古学逐渐走上了发展的快速轨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考古学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效化。

除了传统的田野勘探、发掘、整理、比照、记录等方法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面雷达、激光扫描、数字化建模等。

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考古学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研究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补充。

历史学研究主要通过史书、文物、语言资料等方式进行,而考古学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发掘和分析现场文物,获取更真实、更客观的历史信息。

其次,考古学在确定古代历史年代和时期、研究古代社会和文明的演变过程、探究古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通过考古学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从而推断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面貌;同时,考古学的出现也为我们破解历史谜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证据。

最后,考古学的发展对于保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修缮、保护、展示和传播等手段,可以有效地保存和展示古代文化中的人文精品,增强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推动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为了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学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壮丽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被揭示出来,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考古学的发展及其重要发现。

一、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考古学是人类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科学方法,它通过对古物遗址的挖掘、文物的调查和研究等手段,揭示古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

当时,汉武帝下令修建陵园,并派遣专门的人员进行了首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活动。

此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中国古代历史考古的重要发现1. 華山陵寢发掘在1974年,陕西华阴市华山陵寝的一处土坑内,发现了一座秦始皇帝陵墓。

这座陵墓被证实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帝王陵墓。

考古队伍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器物和文书等,这些文物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秦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2. 殷墟发掘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是中国古代商朝的首都遗址。

自1928年以来,考古学家们陆续在殷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发掘活动,并发现了大量的商代文物、铭文和建筑遗迹等。

这些发现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3. 敦煌壁画发现敦煌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经书。

这些壁画因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法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盛况,对于研究中古时期的宗教和艺术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 宋辽金墓发掘近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地,考古学家们相继发掘了一批宋辽金时期的皇室陵墓。

这些墓葬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贵族文化等重要历史信息。

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出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遗产。

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物的系统研究,为我们了解和探索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介绍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考古学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记载。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就已经存在了对古代文物和文化遗迹的记载和研究。

《尚书》、《国语》等古代典籍中不乏对古物的描述,为后来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然而,正式的考古学研究在近代才开始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各地纷纷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考古遗址。

这些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催生了现代考古学的起步。

现代考古学的崛起近代中国的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主要由外国学者来推动和进行。

1905年,美国考古学家默顿·康柏爵士首次在河南郑州发现了殷商时期的遗址,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的先河。

之后,法国学者让-皮埃尔·德拉·瓦聂先后在河南安阳和河北涿郡等地开展了重要的考古发掘,为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开始出现一批本土考古学家。

他们在接触西方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考古学研究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古代考古学逐渐崭露头角。

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学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

1956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标志着中国古代考古学的现代化。

此后,中国古代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探索与发现阶段: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在各地开展大量勘探和发掘工作,陆续发现许多重要的古代遗址和文物。

如1959年在陕西西安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2. 系统整理与研究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开始对早期的考古发掘进行整理和研究。

扩展- 中国考古学史

扩展- 中国考古学史
定《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 《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 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 4000余件。
刘鄂著录了中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
专著《铁云藏龟》(1903);孙诒让撰写
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
举例》(1904)。
王国维著作有《宋代金文著
王国维
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
北京猿人第一具头盖骨化石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
3-1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
20世纪30年代贾 兰坡先生在周口 店发掘现场
裴 文 中 在 周 口 店
1935年 周口店发掘 现场
裴文中先生
贾兰坡先生
3-2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殷墟的发掘
1928 ─1937 年间,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
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物。
从1895年开始,日本学者鸟居龙 藏、白鸟库吉、八木庄三郎等调查
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斯文· 赫定 鸟居龙藏
1902─1907年,关野贞调查了山 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外国学者在中国的考古活动
1906─1910年,足立喜六调查了
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等。
外国人在中国盗窃文物活动
《殷周制度考》等;罗振玉著 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 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 高水平,堪称近代金石学家中
之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
罗振玉
学”。
清代金石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铜器、碑刻外,钱币、 玺印、玉
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
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录目》统计,现存的 金石著作中,北宋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 67种,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 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 清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

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

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

b.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期(1972—至今)
1972年《考古》、《文物》、《考古学报》三大 刊物同时复刊,中断了多年的田野考古工作逐步得到 了恢复,从此中国考古学开始进入了黄金时期。考古 发掘的地域涵盖了全国各地,时代上纵贯了从旧石器 时代到唐宋的漫长时段。且每一地区和每一时间段几 乎都有重大或比较重大的发现和收获;同一时间段内 区域文化的蓬勃发展、同一区域文化内在不同时间段 内的持续发展在考古发掘中都有了不同的显露。更重 要的进步则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上的 突破性进展。
二、五十年来中国考古的重大成果
1
田野考古的 重大发现
4
手段的
考古学研究
2
更新
的重要突破
思维方式 的更新
3
1.田野考古的重大发现
从1990年开始,每年评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另外,分别 评出“七五”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七五”期 间十大考古新发现是:“郧县人”头骨化石;良渚文化反山大墓 和瑶山祭坛遗址;城子崖龙山、岳石文化城址;殷墟宫殿遗址和 160号墓;三星堆遗址; 新干商代大墓;北戴河秦汉大型建筑遗 址;法门寺唐代地宫文物;清凉寺宋汝官窑址和蛮子营汝窑瓷器 窑藏;辽陈国公主墓。“八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三峡工 程淹没区考古调查和发掘;南京汤山旧石器时代地点;江西万年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浙江 杭州莫角山;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 地;河南永城县汉梁孝王陵及梁孝王寝园;甘肃敦煌汉悬泉置遗 址;陕西麟游县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江苏扬州唐宋城遗址。 这基本上可以视为近十年来考古学成就的杰出代表,从中可以窥 测到考古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真正终结金石学的是考古学。现代考古学以田野考古的科学 性而奠定了自己的牢固地位。西方考古学在19世纪臻于完善,且 日见兴盛。本世纪初,作为帝国主义逐鹿地点的旧中国被迫洞开 门户,在掠夺性的文物发掘中,田野考古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 手段与方法也开始通过各种科学的和非科学的途径传入中国。王 国维在清华研究院任教中国古文字课时,提出了著名的两重证据 法,这表明田野考古发现已经深深影响了传统学问的治学方法及 学者的世界观。瑞典人安特生虽然是作为调查中国矿藏的顾问而 受政府派遣来华工作的,然其最大的成功则在考古学上,特别是 1921年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李济认为,安特生实际上是第一个 通过自己的成就在中国古文物调查中示范田野方法的西方科学家。 1921年、1923年在北京周口店先后发现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又 发现一颗人的左侧下恒臼齿,这一前所未见的发现即后来被定名 为“北京人”的牙齿。仰韶文化和北京人的发现这一划时代的科 学成果拉开了中国考古学“十月怀胎”的序幕。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萌芽于春秋至隋唐五代,形成发展于北宋,兴盛于清代。

北宋曾巩最早在“金石录”中提出“金石”一词。

历代金石学研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但未能发展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近代考古学由西方传入中国后,金石学便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历程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近代考古学期。

(1)萌芽期金石学的萌芽期是从春秋到隋唐五代。

春酒战国时期就有学者为了阐明古代文献或者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二注重实物资料的研究。

但这一时期研究者甚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科;(2)发展期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

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

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3)兴盛期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

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

其后又出现了许多金石学著作。

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

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4)近代考古学期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

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历程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20年代,20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界开始逐步萌芽,经历了痛苦与曲折的探索与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

下面将简要概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中国考古事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国学者的努力下。

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艾杰担任中国的首位考古学顾问,开始了中国的考古工作。

随后,德、法、美、英等国的学者陆续加入到中国的考古事业中。

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对中国北方与中原地区的文明进行了大量研究。

至1930年代,中国考古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1931年,由张廷樾等人发现的甘肃马家滩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文化之一。

1936年,孙俪先发现了鹤山文化,成为中国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使中国考古事业逐渐为国内学者所重视,并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50年代,中国政府在考古事业上进行了大力支持,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推动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1959年,全国性的考古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考古工作的独立运作。

从此以后,中国考古事业开始了国内化、本土化的发展,探索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1974年,湖北沉积层中的一块石板上,被发现了世界闻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推动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随后,中国考古学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相继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和文物。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事业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接轨,并在科技手段的借鉴下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利用卫星影像、遥感、地质探测等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开辟了新的考古学研究领域。

目前,中国考古事业已进入百花齐放的新时期。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文物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

本文将从早期的发展开始,逐步介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最早的考古学实践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大量记载了古代的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等重要信息,为后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尚书》、《史记》等古籍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2. 清代:古物收集与考古实践的开端在清代,中国考古学逐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收集珍藏了大量的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实践。

例如,顾颉刚、曾廉等学者在清代对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的考古学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

这些机构系统地对所涉及的历史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与保护。

同时,新的科学技术,如无损探测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等的应用,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4. 当代: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加强进入当代,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跨学科合作成为当今考古学的重要特征。

历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融合,拓宽了考古研究的方法和视野。

与此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合作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5. 未来展望: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未来,中国考古学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保护与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将成为考古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考古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工作,注重考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

总结:中国考古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研究到现代化的体系建立,再到当代的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考古学逐渐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和发展变革。

一、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探索(公元前221年之前)在先秦时期,中国的考古学主要以朝代的成档和编纂历史记载为主。

统治者经常举行祭祀、祭祀和修建墓地,这些活动为后来的考古调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一些学者开始在国境内和亚洲其他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

二、秦汉时期的考古繁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中国考古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秦朝皇帝秦始皇下令修建兵马俑,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朝初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和发掘工作,首次确立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保护中的地位。

同时,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也被官方记录下来,成为后来的学术研究的基础。

三、唐宋时期的考古蓬勃发展(公元618年至1279年)唐宋时期,考古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推广。

一方面,唐代的学者修复和保护了一些古代的文物,成立了“太学”,开展教育和研究;宋代时,官方建立了专门的考古机构和体系。

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文人开始关注考古学,积极参与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大大丰富了中国考古学的知识和成果。

四、明清时期的考古新探索(公元1368年至1912年)明清时期,考古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朝前期,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进行了重要研究;后来,清朝官方机构开始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考古研究机构。

在这个时期,考古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体系,如出土文物的记录和整理、考古现场的保护和研究等。

五、现代中国考古的发展(1912年至今)近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初,一些近代著名学者和大学开始开设考古学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考古工作,成立了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和研究院,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同时,在考古方法和技术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航空摄影、探地雷达和无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

第3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3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



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 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 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 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 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鼓励文物保 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1984年5月10日文化部发布《田野考古
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1991年6月29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


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 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各省市 自治区各自分别公布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立各级文物保护和管理机构:在文化部下 设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是我国文物考古工 作的最高管理机构。各省市自治区设立文物 管理委员会。

1、周口店遗址——“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29年12月
2日,裴文 中发现第一 个“北京人” 头盖骨。
第一个头骨化石模型正面、侧面
周 口 店年 第北 一京 地市 点房 出山 土县
1966
北 京 人 头 盖 骨
2、殷墟遗址——商代甲骨文、宫殿、王陵
1928-1937年,发掘殷墟遗址。发掘
三、清末民国初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敦煌
经卷和汉代简牍的发现,极大的拓展了 金石学的领域,为现代考古学的传入打 下了基础。 集大成的金石学家有罗振玉、王国维等。
近代金石学研究集大
成者。语言文字学家, 甲骨文学家,文物收 藏家。 为“甲骨四堂”之一, 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著《殷墟书契考释》。 是敦煌学的开创者。 二人合著有《流沙坠 简》。

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考古学是一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的学科。

它通过对古代文物、遗址和遗迹的挖掘与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证据。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一、古代考古的兴起与发展;二、古代考古的主要成果;三、古代考古的方法和技术;四、古代考古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意义。

一、古代考古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古代考古学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记》载,公元前4世纪末期,魏国太子与士农仕从巴蜀地区出发,经过考察发现了巴蜀地区的商、周时期遗迹,吸引了历代王朝的注意。

而正式的古代考古学的开端,则要追溯到清代。

1861年,有一位英国传教士,名叫愚庵(J.F.Dudgeon),在北京鸟巢附近的山上挖出了一件玉器。

虽然后来这件玉器被认定是贵族私藏的物品,但却震撼了整个中国的学术界,触发了第一次反对文物保护政策的浪潮。

从此,中国开始了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1899年,清政府正式组建了“考古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考古发掘的部门。

而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古代考古学迅速发展。

袁崇焕发起的中华考古学会、燕京大学古代文物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一批学者如郑振铎、朱熹平、吴宓等也开始从事考古活动。

此时期,发掘出来的文物包括了毛公鼎、周安王簋、马王堆汉墓等各种国宝级别的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使古代考古学在中国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二、古代考古的主要成果中国古代考古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到宋代、元代的遗址,从金银铜器到彩陶、玉器、陶器,甚至包括了汉字、甲骨文的研究。

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古代考古学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很多。

其中,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

中国古代考古学最早发掘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紧接着就是金、银、铜、玉等金属器和陶器、彩绘器等各种实物,而随着更深入的挖掘,甲骨文字、古代文字的学习,民间文化习俗的了解也在逐渐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

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

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

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

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

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

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此外,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地区从欧洲和近东向东扩展至中国和印度,拉开了这两大文明古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

河南渑池仰韶村、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北京周口店等一批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古发掘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

从这些发掘,特别是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整套发掘和记录方法为田野考古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后期(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改进。

由只注重研究遗物的形式,变为将年代学与遗物的功能研究相联系;通过遗迹和遗物研究过去人们的行为;运用聚落形态研究的方法探讨社会组织结构;开始注意研究文化变化与环境之间关系等,这些后来成为考古学研究主要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戈登柴尔德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农业革命”和“城市革命”的理论,对世界考古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的考古学开始起步的时期。

以西安半坡和河南庙底沟为代表的史前时期聚落遗址,河南辉县、三门峡等墓地以及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长安丰镐、汉唐长安和洛阳等古代都城都在这一时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为了解其文化内涵提供了新资料,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聚落、墓葬和都邑考古发掘方法。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田野考古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又相继设立考古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大学本科生。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三大杂志”的《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刊的。

转变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转变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最主要的特征是新考古学,也称“过程考古学”的兴起。

中国考古学界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度过这一时期的。

由于与外界缺少联系,国际学术界的各种流派在这一时期很少对中国考古学产生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碳十四测年实验室,对后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文革”期间,仍有殷墟妇好墓、秦始皇兵马俑坑、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等重要考古发现,成为当时学术界少有的亮点。

改革开放后,各地考古工作逐步恢复,一些省区开始建立文物考古研究所。

全面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新考古学出现后,经过近20年的实践,并没有取得该学派原来希冀的成果,反而暴露出一些弊端。

于是,考古学界出现了一些针对新考古学的不足而形成的新学派和理论,如社会考古学、认知考古学、中程理论、性别考古学等,它们中的大部分也往往被统称为“后过程考古学”。

这期间,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步。

如AMS(加速器测年)和古DNA分析、物理探测和化学成分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在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扩展了考古学研究领域。

改革开放给中国考古学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时隔30年后,中国考古学再次得以直接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对国际考古学界的了解与日俱增。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过了全盛期的新考古学被介绍到国内。

围绕着新考古学是否适合中国的问题,学界展开争论。

通过争论,绝大多数学者形成了基本共识:了解和学习国际学术界的理论和方法十分必要,但不能“邯郸学步”,而是应当在继承中国考古学几十年摸索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促进自身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不断加强。

中外合作调查和发掘项目达数十项。

中国考古学界对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直接的了解,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国际学术界了解,其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经过全国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至上世纪末我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大部分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序列也已大体清晰,作为考古学三大课题的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及中国史前时期聚落和历代都城、古代手工业、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继续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
新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各学派之间不再彼此排斥,而是呈现彼此相容、百花齐放的局面。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日益广泛,基建考古数量激增,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发掘报告大量出版,课题研究屡有突破。

较具代表性的是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联合攻关,对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背景、原因、道路与特点等问题展开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考古学家正在通过积极的努力,为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和丰富内涵,同时也为人类文明史和世界考古学的发展作出积极的、符合我国历史地位的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考古学界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工作区域正从国内逐步扩展到邻国。

中国正在从考古大国向考古强国迈进。

中国考古学正在迎来黄金时代。

随着学科和社会的发展,考古学不再是一个冷僻而少有人问津的学问,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之相应,考古学和考古学家本身也逐步发生着变化:考
古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了,他们注重思考考古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积极发挥作用,主动进行考古成果的宣传和普及,所有这些都是考古学走向成熟和持续发展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考古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未来的考古学将如何发展?我认为,应该是研究方法进一步科学化、研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研究手段进一步现代化、研究视野进一步国际化、研究成果进一步大众化。

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全世界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需要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需要得到各国政府、新闻媒体及出版界的支持,更需要得到世界各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理解,这是考古学不断兴旺发达的、重要的力量源泉。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

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