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

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

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组织,都需要关注和应对移动终端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介绍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如何保障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一、移动终端安全威胁移动终端的普及给用户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风险。

常见的移动终端安全威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和恶意软件:移动终端容易受到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感染,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被盗取、账号被黑等问题。

2. 网络钓鱼和假冒网站:攻击者可以通过伪造信任的网站或应用,诱导用户输入个人敏感信息,从而进行诈骗等行为。

3. 数据泄露:移动终端上的数据容易因为设备丢失、被盗等原因而泄露,这对个人用户和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4. 设备入侵:黑客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漏洞攻击设备,绕过安全机制,控制设备并获取用户隐私信息。

二、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研究为了应对移动终端安全问题,许多安全技术被研究和应用在移动终端上。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移动终端安全技术:1. 加密技术:通过在通信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防止敏感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篡改。

2. 身份认证技术:使用多因素身份认证技术,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声音识别等,提高移动设备的安全性。

3. 应用程序权限管理:移动终端中的应用程序权限管理可以限制应用对敏感信息的访问,避免个人隐私泄露。

4. 远程锁定和擦除:通过远程指令可以对丢失或被盗的移动终端进行锁定和擦除操作,保护个人数据的安全。

5. 漏洞修复和安全更新:及时修复移动终端中的漏洞,并定期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提升设备的安全性。

三、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移动终端安全技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保障用户和企业的信息安全:1. 个人用户的移动终端安全保护:个人用户可以通过安装安全软件来保护移动终端的安全,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不轻易下载不可信来源的应用程序,避免点击可疑链接等。

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知识点汇总

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知识点汇总

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知识点汇总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背景移动终端具有隐私性、智能性、便携性、网络连通性移动互联网行业中,与传统行业区别较大的一点就是应用商店。

应用商店是作为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

苹果App Store首创移动应用商店模式(2008年7月)iOS系统谷歌的应用商店Android Market(后更名Google Play)Android系统微软的应用商店Windows Marketplace(后更名Windows Phone Store)Windows Phone 系统诺基亚的应用商店Ovi Store Symbian系统移动终端的智能性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应用程序的灵活开发、安装和运行;②具备PC级的处理能力,支持桌面互联网应用的移动化迁移;③具备高速数据网络接入能力;④具备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即在3D等未来显示技术和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多模态交互技术的发展下,以人为核心的更智能的交互方式。

恶意程序的传播途径:APP下载、恶意网站访问、垃圾邮件、诱骗短信、含毒广告、彩信、外围接口等从恶意程序的行为特征上看,恶意扣费类恶意程序数量排名第一,其次为资费消耗类、系统破坏类和隐私窃取类。

移动智能终端面临的安全威胁①空中接口安全威胁②信息存储安全威胁③终端丢失安全威胁④数据接入安全威胁⑤外围接口安全威胁⑥终端刷机安全威胁⑦垃圾信息安全风险⑧终端恶意程序安全威胁------------------------------------------------------------------------------------------------------------------------------------------------------------------ 安全基础知识身份认证分为用户与主机、主机与主机之间的认证两种方式用户与主机之间的认证因素:①用户所知道的东西:密码、口令②用户拥有的东西:USB Key、印章、智能卡(信用卡)③用户具有的生物特征:指纹、声音、视网膜、签字、笔迹用户身份认证的4中主要方式:①静态密码②动态密码: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牌、手机令牌③智能卡④数字证书静态密码的缺点①安全性低,容易受到各种攻击②易用性和安全性互相排斥,两者不能兼顾③用户使用维护不方便④风险成本高,一旦泄密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手机令牌具有高安全性、零成本、无需携带、易于获取以及无物流等优势。

网络安全技术在移动终端的应用与改进

网络安全技术在移动终端的应用与改进

网络安全技术在移动终端的应用与改进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们越来越重视移动终端的安全性,并积极应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来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

本文将介绍网络安全技术在移动终端的应用与改进,探讨如何提高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一、移动终端的安全威胁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与之相应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增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移动终端安全威胁:1. 恶意软件:包括病毒、木马、间谍软件等,通过植入恶意代码来非法获取用户信息,甚至控制用户的移动终端。

2. 网络钓鱼:通过仿冒合法网站的方式,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

3. 无线网络攻击:包括Wi-Fi劫持、中间人攻击等,通过篡改、监听用户的网络流量来窃取用户的信息。

4. 数据泄露:用户个人数据在移动终端上存储和传输的过程中容易泄露,一旦被黑客获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

5. 不安全的应用程序:某些不安全的应用程序可能会获取用户的权限,并滥用这些权限来窃取个人信息。

二、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为了保护移动终端的安全,人们广泛应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1. 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护数据隐私和抵御黑客攻击的重要手段。

移动终端可以应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等加密算法来加密存储在设备上的敏感数据,同时通过加密传输协议(如SSL/TLS)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2. 权限控制: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权限控制来限制应用程序对用户数据和设备功能的访问权限。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为每个应用程序设置相应的权限,以提高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3. 安全认证:移动终端可以采用多种安全认证方式,包括密码、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

这些认证技术可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移动终端,并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4. 安全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更新非常重要,可以修复已知的漏洞和安全问题,提高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安全加固技术

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安全加固技术

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安全加固技术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应用程序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研发了各种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安全加固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安全加固技术以及其原理和应用。

一、代码混淆技术代码混淆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代码结构、逻辑和变量名等方式,使得应用程序的源代码难以理解和逆向工程的技术。

混淆后的代码增加了攻击者的逆向难度,从而提高了应用的安全性。

代码混淆技术可以通过使用专门的代码混淆工具来实现,将代码进行混淆处理后再进行发布。

二、反调试技术反调试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调试器的存在并采取措施来干扰调试过程的技术。

在移动应用开发中,使用反调试技术可以防止黑客通过调试应用程序来获取敏感信息或进行非法操作。

这种技术可以检测到调试环境,并采取相应的反调试措施,如程序中加入死循环、隐藏关键信息等。

三、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一种将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的技术。

在移动应用中,数据加密技术可以用来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密码等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被黑客窃取。

常见的数据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可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四、漏洞修复技术漏洞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解决应用程序中的漏洞来提高应用程序的安全性的技术。

在移动应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漏洞,如缓冲区溢出、代码注入漏洞等。

通过使用漏洞修复技术,可以对这些漏洞进行修复,从而提高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开发者可以使用静态分析工具或动态检测工具来检测并修复漏洞。

五、应用程序签名技术应用程序签名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应用程序进行数字签名,验证应用程序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技术。

通过签名验证,可以保证应用程序没有被篡改或恶意修改,保证用户下载和安装的应用程序是可信的。

开发者可以使用数字签名证书对应用程序进行签名,并发布到应用商店或其他渠道供用户下载使用。

六、安全沙盒技术安全沙盒技术是一种将应用程序运行在受控的环境中,限制应用程序的权限和访问范围的技术。

移动终端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

移动终端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

移动终端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便携设备上网、购物、聊天等,移动终端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移动终端越来越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靶子,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风险。

如何有效保护移动终端的网络安全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移动终端网络安全风险移动终端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诈骗:网络诈骗主要包括钓鱼网站和虚假短信等方式。

钓鱼网站通过仿制银行、电商等官方网站信息来诈骗用户的账号和密码,虚假短信则通过伪装成银行、政府等部门的短信来诱骗用户点击链接或者回复信息。

这些都是典型的网络社会工程学攻击方式。

2.恶意软件和病毒:恶意软件和病毒通过植入移动终端系统内部,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短信、通讯录等,并且可以通过用户手机作为跳板攻击其他设备,例如窃取Wifi密码等。

此外,手机挂短信、手机流量劫持等也是恶意软件和病毒攻击的常见方式。

3.无线网络攻击:无线网络攻击就是利用移动终端通过Wifi、蓝牙或其他无线网络连接时,利用嗅探、中继、伪造、抽取等手段来攻击移动终端和网络。

4.数据泄漏:数据泄漏主要来自于移动终端内的敏感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不当、存储不当等导致泄漏。

数据泄漏会导致用户的隐私信息和财产信息遭受极大损失。

二、网络安全技术为了保障移动终端的网络安全,研究人员发明了许多网络安全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密码学、防火墙、反病毒软件、权限管理、身份验证、SSL等等。

1.密码学密码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确保信息安全的学科,应用非常广泛。

密码学通过加密技术来保护信息不被非授权人所窃听。

在移动终端上比较常用的加密技术有DES、3DES、AES等。

2.防火墙在防火墙技术中,防火墙通常是指网络中的设备,其通过对数据包的跟踪、过滤、控制和检查实现网络安全管理。

防火墙可以帮助用户保护移动终端和网络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反病毒软件反病毒软件是一种可以帮助用户检测和清除恶意软件和病毒的工具。

移动终端安全性课件

移动终端安全性课件

总结词
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
05
02
详细描述
Android系统由于其开源特性,具有丰富的 应用生态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存在较高的安 全风险,如恶意软件、漏洞利用等。
04
详细描述
Android用户需关注应用权限管理, 谨慎授予权限,以保护个人隐私和数 据安全。
06
详细描述
保持Android系统和应用的更新是提高安全性 的重要措施,可以修复已知漏洞并增强安全性 。
01
02
03
仔细阅读权限要求
在安装应用前,仔细阅读 应用的权限要求,了解应 用需要获取哪些个人信息 和功能。
限制不必要的权限
对于不必要的权限,选择 拒绝或关闭相关设置,以 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
定期检查权限设置
定期检查应用的权限设置 ,确保没有未知的应用获 取了不必要的权限。
应用的隐私保护
选择强密码和多因素身份验证
总结词
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
详细描述
保持Windows Mobile系统和应用 的更新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可以修复已知漏洞并增强安全性。
BlackBerry系统安全
总结词
高度安全的通信和数据保护
详细描述
BlackBerry系统以其高度安全的通信 和数据保护特性而著名,尤其适用于 企业用户。
总结词
Chapter
移动网络威胁
伪装成正规应用或服务,诱导用 户下载并安装,窃取个人信息或 进行金融诈骗。
利用短信、电话、社交媒体等途 径进行诈骗,骗取用户财产。
恶意软件感染 钓鱼攻击 隐私泄露 网络诈骗
手机病毒、木马等恶意软件通过 下载、安装等方式传播,窃取用 户个人信息,造成经济损失。

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背景介绍现代社会,移动终端成为了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等。

与此同时,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也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在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用户的隐私、财产及机密信息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病毒攻击、钓鱼欺诈、网络欺骗等等。

因此,为了保护用户的安全,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2.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的分类移动终端安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是保障移动终端安全的首要手段。

主要有口令认证、指纹认证、面部识别等等,可以有效避免非法访问或者盗窃。

其中指纹认证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身份认证方式。

(2)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安全性的关键,可以有效防止数据被窃取或泄露。

目前,最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是SSL/TLS协议和AES算法。

在终端设备与服务器间建立链接时,SSL/TLS协议会加密数据,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攻击者窃取。

而AES算法则可以将敏感数据加密,不被未经授权用户所获取。

(3)移动应用安全技术移动应用安全技术是防范移动应用中潜在攻击的重要保障。

主要从开发、检测、发布应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应用程序接口(API)的安全性、应用程序代码的检测、应用的安装包审计等等。

(4)安全测试技术安全测试技术能够及时发现产品漏洞,减少产品被攻击的风险。

其主要包括功能测试、压力测试、安全测试等多个方面。

其中安全测试可以检测设备是否存在漏洞,以及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5)行为监控技术行为监控技术是指监控设备的活动,以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做出响应。

这是移动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的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终端安全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移动终端设备,包括互联网金融、电商、移动医疗、智慧城市等等。

移动终端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移动终端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分析常见的移动应用安全漏洞 ,如权限提升、数据泄露等,
并提供相应的防范建议。
总结词
学习如何安全地下载、安装和 管理移动应用。
详细描述
指导用户识别可信应用来源, 避免安装恶意应用,以及管理
应用权限和通知的方法。
移动网络安全
总结词
掌握移动网络安全的常见威胁和防范 措施。
详细描述
介绍网络钓鱼、恶意软件、钓鱼网站 等网络安全威胁,以及如何防范这些 威胁的方法。
总结词
学习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设备隐私。
详细描述
指导用户如何设置强密码、使用VPN 、加密通信等措施来保护个人信息和 设备隐私。
移动数据安全
总结词
了解移动数据安全的常见问题和管理方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分析数据泄露、数据损坏等数据安全问题, 并提供相应的管理方法和备份策略。
学习如何安全地共享和传输移动数据。
导致的安全风险。
安全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移动终端安全培训和考 核,确保员工能够及时掌握最新 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将安全意
识融入日常工作中。
移动终端安全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反馈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收集员工对移动终端安全培 训的反馈意见,了解培训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安全操作考核
定期对员工进行移动终端安全操作考核,检查员工是否能够按照操 作规范正确使用移动终端,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操作。
02
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等,这 些设备在处理敏感数据和执行关键任务时需要得到充分 保护。
03
移动终端安全不仅关乎个人隐私,还与企业的信息安全 和国家的网络安全息息相关。
移动终端安全威胁
A
恶意软件

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及其关键技术

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及其关键技术

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及其关键技术作者:李汶隆邱吉刚刘念林彭伟伦来源:《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年第02期【摘要】文章面向信息安全领域,就智能终端产品当前信息安全的漏洞与不足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移动终端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移动终端的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隐私安全和设备安全分析,探讨了移动终端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关键词】移动终端;安全管理;骚扰拦截1 引言广义的移动终端安全包含移动终端病毒、木马或恶意软件、系统破坏、流氓软件、隐私窃取、盗号木马、恶意扣费、数据破坏、信息骚扰、SIM卡被复制等影响到移动终端使用的行为。

移动终端安全软件产品功能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移动终端安全用户认为,移动终端安全产品最主要的功能应该侧重于骚扰拦截,占比32%;其次隐私及防盗,占比29%;应用管理,占比18%;最后才是安全防护和用户体验分别占比12%和9%。

由调查可知,对用户而言,移动终端安全管理最重要的已不是杀毒,而在于提供隐私保护、拦截骚扰和软件管理等其他辅助功能。

2 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发展背景移动终端作为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07年开始,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基因突变,根本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几乎在一瞬之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

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

2011年全球移动移动终端的出货量超越PC,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移动终端已发展为能够从Internet下载各种应用程序的开放软件平台。

这些应用程序通常由设备OEM进行验证以确保质量,但并非对所有功能进行测试,攻击者正在不断创建越来越多以此类设备为目标的恶意代码。

同时,移动设备处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从信息浏览到通过移动终端远程支付账单和管理银行账户等,这表明,新的商业模式已经出现。

这些发展趋势已使移动终端成为恶意软件、木马和Rootkit等病毒的攻击目标。

移动终端安全

移动终端安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移动终端自身安全
最近的一个病毒



Android愚人节病毒 IMEI、手机号、地理位置信息等用户隐私数据,并上传到 /wat.php 向所有联系人发送下面这条愚人节短信
Walk&Text
3.移动终端自身安全
操作系统安全的解决方法
• 不要随意访问网页和安装软件(官网) • 安装手机杀毒软件
OPEN SHARE IEEE802.1X
+ RC4 + CRC32
身份认证
1.WLAN安全
加密
完整性
1. 2 WEP安全问题
无线 站点 IV生成 算法 有效载荷 共享 密钥 Key 级联IV与 密钥 24bit 每分组 密钥 RC4算法 密钥 流 RC4算法 密钥流 密文 明文输出 CRC 有效载荷与密钥流按比 特异或 Packet 无线接口 AP(接入点) IV IV 级联IV密 钥 共享密钥 Key
2.2GSM安全问题
4. 非端到端加密

只在手机和基站间加密,核心网中明文传送
5. 没有完整性检验

不能防篡改
6. 匿名保护缺陷(TMSI)
– –
移动台第一次注册和漫游时,仍需要明文发送IMSI 网络端可以要求用户发送IMSI以获得用户真实身份
2.GSM/3G安全
2.2GSM安全问题
7. 单向认证(伪基站,中间人)
• 可信计算
– 软件+硬件
3.移动终端自身安全
总结
• 移动终端安全
– 依赖于算法的选择和协议的设计(5个安全服务) – 算法要公开 – 算法要与时俱进 – 需要软硬件共同保障 – 终端用户的安全意识

信息安全导论 第6章 移动互联网终端安全

信息安全导论 第6章 移动互联网终端安全

6.3.1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安全
Android操作系统安全
(1)从正规的渠道下载应用软件。由于Android操作系统是开源 的,在下载应用软件时有很多安全隐患,所以一定要选择可信任的 第三方进行下载,通常移动终端本身自带应用商店,如果商店中找 不到自己想要的应用软件,也要选择正规的下载渠道;
6.3.1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安全
01
移动终端概述 移动终端身份认证安全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安全 移动终端软件安全
目录
02
03 04 05 06
移动终端安全防护
本章小结&练习
01
移动终端概述
6.1移动终端概述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 展,移动终端产品变的也多种多 样,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可穿戴设备等。 当我们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 上网,打游戏,浏览网页时有可 能点击链接看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这些链接安全吗? 如图1所示:
6.2.1移动终端身份认证安全
静态密码 (3)静态密码存储 密码在程序中是怎样被存储的?有四个级别的存储:明文、 加密、隐藏明文,隐藏并加密。在过去许多软件工具已经采用简 单的加密存储,但他们一般采用强度不高的加密或允许从系统外 获得文件。
一些简单的强行破解程序很容易解密。许多流行的程序的破 解程序已经被开发出来了。
但是静态密码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被偷看监听猜测较容易被暴力破解因此静态密码的安全性较低存在下面6个问静态密码1静态密码创建在静态密码被创建时用户为了自己方便记忆会使用自己熟恲戒者简单的数字组合容易给别人可乘之机尤其是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密码基本是摆设比如朋友舍友家人等通常他们拿过自己的手机随便试几个密码就能解开自己的手机虽然害人之心丌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丌可无
6.3.1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安全

移动终端中的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移动终端中的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移动终端中的安全管理技术研究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随着数据的不断增长,安全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此,移动终端中的安全管理技术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一、移动终端的安全威胁移动终端的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恶意软件与病毒攻击由于移动终端软硬件的特殊性,恶意软件和病毒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短信、邮件等途径进入用户的移动设备,导致数据泄露、设备异常等问题。

2. 接入公共无线网络公共无线网络的信号稳定性和加密保护能力通常较差,因此,用户在连接公共无线网络时,信息容易被窃听、篡改和截获,从而引发用户数据泄露、网络营销等问题。

3. 物理攻击移动设备的使用环境多种多样,设备容易受到物理攻击,例如盗窃、碎屏、重置等,这些都会给用户数据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二、移动终端的安全管理方案为了解决移动终端安全问题,当前的安全管理方案通常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 硬件安全硬件安全是移动终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

在设备制造及领域安全方面,硬件加密技术、安全区域、信任锚点等技术是保证硬件安全的必要手段。

2. 应用安全在移动设备中执行的应用程序是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

移动终端的应用安全主要包括应用授权、应用风险管控、漏洞修复、应用白名单等技术手段。

3.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保障移动终端安全的不可或缺部分,它通过安全协议、VPN技术、Wi-Fi认证等手段来保护移动终端与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4. 设备数据安全设备数据安全是保护移动终端中的数据信息,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远程数据擦除、数据备份、风险监控和数据定位等手段。

5. 管理安全管理安全是指管理移动设备的安全级别,包括抗攻击防御、安全评估、安全检测、应急处理、监控管理等技术手段。

三、未来移动终端安全管理技术未来的移动终端安全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1. 多因素身份验证技术目前绝大多数移动设备的身份验证仅仅依靠密码、模式以及指纹等方式。

移动终端安全与认证技术研究

移动终端安全与认证技术研究

移动终端安全与认证技术研究移动终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敏感信息交互,例如银行转账、在线购物等,这也导致了与之相关的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移动终端与PC终端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靠一组强大的安全组件来保护系统和数据,而前者缺乏的第一是安全性;第二是缺乏物理性;第三是易于遭受干扰或丢失。

因此,攻击者很可能针对某些安全漏洞和弱点,对移动终端进行攻击。

一、应用程序漏洞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是用户接触最多的部分,是攻击的首要目标。

应用程序存在漏洞往往导致攻击者能够利用移动终端的权限获取相关信息或进行非法活动,因此安装来自不可信的来源的程序是很危险的行为。

二、网络攻击移动终端的使用方式,很多是通过网络进行交互。

网络攻击包括Wi-Fi钓鱼、窃取密码、中间人攻击、ARP攻击等。

攻击者可以欺骗用户连接到伪造的Wi-Fi,以此获取登录密码等信息。

三、物理性安全移动终端本身缺乏物理性,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轻薄的设备,在使用时很容易遭受丢失或被盗。

安全认证技术移动终端安全问题的存在让安全认证技术尤为重要,该技术是计算机安全的一项重要的概念,是指通过认证的身份来验证用户的合法性、识别用户。

安全认证技术目前被广泛用于银行、电子商务等领域。

一、密码验证密码是最常见的认证方式,是简单、经济和便于操作的认证方法。

但是不够安全,用户的口令容易遭到字典攻击或被窃听。

二、智能卡智能卡是一种安全芯片,其中包含有保护用户数据的加密算法,可以与移动终端联机,确保数据的安全传递。

三、生物识别认证生物识别认证是通过对身体的某些生物特征进行认证的一种方式。

生物特征可以是指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它比密码更为安全,不容易被模仿窃取。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随着移动终端的继续发展,更多的人将会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日常交互,因此在安全认证技术方面的发展将会持续增长。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一、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参考文件二、移动智能终端概述2.1 移动智能终端定义2.2 移动智能终端的分类2.3 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三、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需求3.1 用户隐私保护3.2 数据安全保护3.3 设备安全保护3.4 应用程序安全保护四、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威胁分析4.1 网络攻击4.2 恶意应用程序4.3 用户行为风险4.4 设备丢失与被盗风险五、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措施5.1 用户意识教育5.2 强化身份验证5.3 加密与数据保护5.4 安全网络连接5.5 远程锁定与擦除5.6 应用程序安全审核5.7 定期更新与升级六、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管理6.1 设备管理与追踪6.2 设备策略与合规性6.3 安全审计与监测6.4 事件响应与处置七、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评估7.1 安全风险评估7.2 安全测试与验证八、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法律法规8.1 相关法律法规介绍8.2 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8.3 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8.4 广告与欺诈相关法律法规九、附件9.2 移动应用程序安全审核指南9.3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事件响应流程本文档涉及附件:●移动应用程序安全审核指南●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事件响应流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个人信息保护:指个人信息的保密、安全和合法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2.网络安全:指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及对网络攻击、网络犯罪等进行防范和应对的相关法律法规。

3.广告与欺诈:指对广告行为、商业欺诈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罚的相关法律法规。

移动终端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移动终端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移动终端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一、引言移动终端是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由于其高度便携性和便于使用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随之而来的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隐私、机密信息泄漏和恶意软件的攻击。

因此,如何保障移动终端的安全成为当今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二、移动终端安全保障技术1、移动设备管理移动设备管理(Mobile Device Management,MDM)是对移动设备进行远程监管和配置管理的技术,通过对移动设备进行访问权限控制、软件、数据和网络安全策略的管理等措施,保护移动设备的安全。

MDM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设备与应用程序的自动发现、打补丁和维护,数据备份和恢复,远程锁定、清除数据、移除应用程序等。

MDM的特点是可以通过远程控制保障设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但是,它必须与运营商的网络环境配合使用。

2、移动应用安全移动应用是指专门为移动设备开发的软件应用程序,包括游戏、社交、购物、地图等各类应用。

移动应用是移动终端使用最频繁的部分,同时也是安全威胁较大的部分,因为最容易在其中发现安全漏洞。

为保证移动应用的安全,需要采用一些措施来确保其代码的安全性、数据的保护性、通讯的安全性等。

最常用的技术包括应用程序切片和权限控制等。

应用程序的切片是指将应用程序拆分为不同的组件,以降低安全漏洞的风险。

权限控制则是指对应用程序的访问控制和用户数据的保护。

3、移动安全通信移动终端在进行通信的时候,会存在数据包拦截、窃取和篡改的风险,因此通信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常用的技术包括基于SSL/TLS的HTTPS、VPN、三层安全协议等。

其中基于SSL/TLS的HTTPS是一种加密通信协议,通过加密和认证来保障通信的安全。

VPN则是一种虚拟私人网络,通过加密和隧道技术实现远程安全连接,可用于保障移动终端与企业间的通信。

三层安全协议是指通信的可信、机密、鉴别三个安全层面的安全协议,是满足移动终端安全需求的基本手段。

移动终端中通信安全技术探讨 朱艳

移动终端中通信安全技术探讨 朱艳

移动终端中通信安全技术探讨朱艳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终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智能性与开放性不断增强。

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很多用户把银行卡账号密码、个人信息等隐私内容通过短信平台或软件向外发送,由于很多提供服务的移动通讯系统并未提供加密传输服务,导致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很有可能出现数据泄漏问题,损害用户的个人利益。

本文主要对移动终端中通信安全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移动终端;通信安全技术;探讨移动终端是用户进行互联网访问的一种重要渠道,地位十分重要,如果要提升移动终端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就要合理控制通信安全风险,所以,充分了解移动终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意义重大。

一、移动终端通信安全风险2、应用程序安全隐患从当前应用市场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应用程序的数量越来越多,开发者在应用程序上用力过猛,却忽略了软件领域内重要的实名认证与安全管理等问题,导致设备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3、网上交易程序安全等级低随着网上支付的发展,微信、支付宝等已经逐渐替代现金支付成为时代的主流,用户只需要使用移动设备就能够完成物品购买,在用户支付时,一般都会采用短信验证或密码验证的方式,但是这些看似安全的方式也有风险,短信验证可能被他人窃取,支付密码可能被恶意修改,用户信息安全性受到极大威胁。

4、移动终端硬件存储功能安全风险用户经常使用移动终端保存一些图片、视频,这些影音资料时有泄漏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泄漏是因为移动终端在进行数据储存时出现问题,保存数据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放。

二、移动通信中的端到端加密1、智能卡智能卡设备通常有三方面组成,即安全机制、安全状态以及安全属性。

安全机制是其中重要的安全模式,包括数据加密解锁、控制文件以及鉴别文件三个功能。

安全状态指的是移动终端当前的状态,准确记录安全级别,部分操作可能会影响智能卡自身的安全状态。

安全属性的作用在于控制数据访问情况,数据对象一般包括操作命令与文件两部分,操作安全属性主要包括数据库安全控制与安全控制两部分组成,文件安全属性能够保证移动终端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背景移动终端具有隐私性、智能性、便携性、网络连通性移动互联网行业中,与传统行业区别较大的一点就是应用商店。

应用商店是作为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

苹果App Store首创移动应用商店模式(2008年7月)iOS系统谷歌的应用商店Android Market(后更名Google Play)Android系统微软的应用商店Windows Marketplace(后更名Windows Phone Store)Windows Phone 系统诺基亚的应用商店Ovi Store Symbian系统移动终端的智能性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应用程序的灵活开发、安装和运行;②具备PC级的处理能力,支持桌面互联网应用的移动化迁移;③具备高速数据网络接入能力;④具备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即在3D等未来显示技术和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多模态交互技术的发展下,以人为核心的更智能的交互方式。

恶意程序的传播途径:APP下载、恶意网站访问、垃圾邮件、诱骗短信、含毒广告、彩信、外围接口等从恶意程序的行为特征上看,恶意扣费类恶意程序数量排名第一,其次为资费消耗类、系统破坏类和隐私窃取类。

移动智能终端面临的安全威胁①空中接口安全威胁②信息存储安全威胁③终端丢失安全威胁④数据接入安全威胁⑤外围接口安全威胁⑥终端刷机安全威胁⑦垃圾信息安全风险⑧终端恶意程序安全威胁------------------------------------------------------------------------------------------------------------------------------------------------------------------ 安全基础知识身份认证分为用户与主机、主机与主机之间的认证两种方式用户与主机之间的认证因素:①用户所知道的东西:密码、口令②用户拥有的东西:USB Key、印章、智能卡(信用卡)③用户具有的生物特征:指纹、声音、视网膜、签字、笔迹用户身份认证的4中主要方式:①静态密码②动态密码: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牌、手机令牌③智能卡④数字证书静态密码的缺点①安全性低,容易受到各种攻击②易用性和安全性互相排斥,两者不能兼顾③用户使用维护不方便④风险成本高,一旦泄密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手机令牌具有高安全性、零成本、无需携带、易于获取以及无物流等优势。

常见的数字证书有:①服务器证书(SSL证书)②电子邮件证书③客户端证书访问控制涉及的基本要素:发起访问的主体、接受访问的客体、访问授权规则访问控制策略的基本因素:①访问者、②目标、③动作、④权限信任源、⑤访问规则一般的访问控制策略有3种:①自主访问控制(DAC);②强制访问控制(MAC);③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Linux系统中的两种自主访问控制策略:①9位权限码(User-Group-Other);②访问控制列表(ACL)多级安全(MultiLevel Secure,MLS)是一种强制访问控制策略。

加密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两个基本要素是算法和密钥,从使用密钥策略商,可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

对称密码体制包括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典型加密算法有DES、3DES、AES、IDEA、RC4、A5和SEAL等对称密码体制的优点:①加密和解密速度都比较快②对称密码体制中使用的密码相对较短③密文长度往往与明文长度相同对称密码体制的缺点:①密钥分发需要安全通道②密钥量大,难以管理③难以解决不可否认的问题非对称密码体制是为了解决对称密码体制的缺陷而提出的:密钥分发管理、不可否认。

典型的非对称密码体制有RSA、ECC、Rabin、Elgamal、NTRU。

非对称密码体制的优点:①密钥分发相对容易②密钥管理简单③可以有效地实现数字签名非对称密码体制的缺点:①同对称密码体制比,加/解密速度较慢②同等安全强度下,非对称密码体制的密钥位数较多③密文的长度往往大于明文的长度软件分析技术①静态分析技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抽象语法树分析、语义分析、控制流分析、数据流分析、污点分析②动态分析技术:动态执行监控、符号执行、动态污点传播分析、Fuzz分析方法、沙箱技术静态分析的特点:①不实际执行程序②执行速度快、效率高③误报率较高动态分析的特点①程序必须运行②人工干预③准确率高但效率较低软件保护技术①代码混淆技术:(1)词法转换(2)流程转换(3)数据转换:静态数据动态生成、数组结构转换、类继承转换、数据存储空间转换②软件加壳:压缩壳、保护壳;加壳技术:花指令、代码混淆、加密与压缩③反破解技术:(1)对抗反编译(2)对抗静态分析:混淆、加壳(3)对抗动态调试:动态调试检测(4)防止重编译:检查签名、校验保护------------------------------------------------------------------------------------------------------------------------------------------------------------------ 移动终端安全体系架构硬件体系结构1945年,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概念和二进制原理,后来人们把利用这种概念和原理设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统称为“冯*诺依曼结构”,也称为“普林斯顿结构”。

X86、ARM7、MIPS处理器都采用了“冯*诺依曼结构”。

PC端X86处理器使用了复杂指令集;ARM处理器使用了精简指令集。

ARM TrustZone是ARM针对消费电子设备安全所提出的一种架构,是保证手机安全的基础,支持SIM锁、DRM(数字版权保护)和支付安全服务。

操作系统体系结构从做系统从结构上都可以分为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一般进程是处于用户态(User Mode)一个标准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需要具备的功能:①进程管理(Processing Management②内存管理(Memory Management)③文件系统(File System)④网络通信(Networking)⑤安全机制(Security)⑥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⑦驱动程序(Device Drivers)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机制两大理念:①操作系统提供外界直接或间接访问数种资源的管道;②操作系统有能力认证资源访问的请求:内部来源的请求和外部来源的请求。

移动终端的安全特性Android操作系统的安全特性,采用安全沙箱模型隔离每个应用程序和资源。

Android的Linux内核控制包括安全、存储管理器、程序管理器、网络堆栈、驱动程序模型等。

Android的安全特性①继承自Linux的安全机制:(1)用户ID(UID)(2)Root权限②Android特有的安全特性:(1)沙箱技术。

沙箱中使用DVM运行由JAVA语言编译生成的Dalvik指令;(2)Androi内核层安全机制:强制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3)Android的权限检查机制:应用程序以XML文件形式申请对受限资源的使用。

(4)Android的数字签名机制(5)内核通信机制Android权限机制的缺陷①权限一经授予应用程序,则在该应用程序生命期间都将有效,用户无法剥夺权限。

②权限机制缺乏灵活性,要么全部批准应用程序的全部权限申请,要么拒绝程序安装;③权限机制安全性不够,不能阻止恶意软件通过JNI技术直接调用C库,从而获取系统服务。

Android不会安装一个没有数字证书的应用程序。

Binder提供了轻量级的Android远程方法调用机制。

Android系统中的4中组件①Activity(活动),一个界面,保持独立的界面。

②Service(服务),运行在后台的功能模块。

③Content Provider(内容提供者),应用程序间数据共享的一种标准接口,以类似URI的方式来表示数据。

④Broadcast Receiver(广播接收器),专注于接收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的广播通知信息,并做出对应处理的组件。

广播接收器没有用户界面,可以启动一个Activity来响应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或者用NotificationManager来通知用户。

广播接收器提供了一种把Intent作为一个消息广播出去,由所有对其感兴趣的程序对其作出反应的机制。

Intent是一个对动作和行为的抽象描述,负责组件之间程序之间进行消息传递。

Android中进程间通信的终点称为通信端点。

按照IPC的通信端点划分,Service运行在后台,提供了调用Binder的接口,调用者可以绑定服务,并通过服务暴露出的方法使用Service。

内容提供者为设备中应用提供数据内容,广播接收器处理其他组件或是系统发出的广播消息,Activity是个可视组件,可以被自己或其他应用调用。

iOS操作系统的安全特性①系统可信启动:iOS的核心安全是基于它的启动;目前大部分“越狱”技术都是以这条启动链为攻击目标,最致命的是对Bootrom的攻击。

Bootrom是这条启动信任链的根,对它成功攻击将导致后续的安全机制失效。

②沙箱技术:iOS通过沙箱来实现访问控制。

沙箱由用于初始化和配置沙箱的用户控件库函数、服务器和内核扩展构成。

③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策略(ALSR):一种针对缓冲区溢出的安全保护技术。

④数据保护机制:(1)硬件加密、(2)软件加密、(3)程序签名机制、(4)密钥链和数据保护加密手机的通信加密技术是搭载了加密算法的手机终端。

CDMA技术在安全保密方面的三道屏障:①扩频技术、②伪随机码技术、③快速功率控制专用技术------------------------------------------------------------------------------------------------------------------------------------------------------------------ 手机卡与芯片安全SIM(客户识别模块)卡是带有微处理器的智能芯片卡,在GSM中,SIM作为唯一确认用户身份的设备。

SIM一般由CPU、ROM、RAM、EPROM/E2PROM(数据存储器)、串行通信单元等模块组成。

ROM用于存放系统程序,用户不可操作;RAM用于存放系统临时信息,用户不可操作;EPROM/E2PROM用于存放号码短信等数据和程序,可擦写。

SIM卡最早由IC卡发展而来。

标准SIM卡的尺寸为25X15 mm,容量1~3kB;Micro SIM卡的尺寸为12X15mm;Nano SIM卡的尺寸为12X9mm。

SIM卡是一个软件和硬件组合的产品,软件上遵循GSM11.11、GSM11.14标准,硬件上遵循ISO/IEC7816等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