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简介(二)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简介(二)

收稿 日期 : 0 年 6月 2 2 8 0 5日
维普资讯
∞ J ∞ E >l 《 芑 一 芑O OO 0 o 侧 ●,● u
耕 地 质 量 分 等 定 级 与 评 价 国 家 标 准 等 耕 地 保 育 相 关 的 技 术 体 系 和 国 家 标 准 ; 监 测 预 警 新 在 技 术 、 业 新 品 种 、 用 控 释 肥 料 、 水 新 技 术 、 农 药 、 设 备 等 若 干 单 项 技 术 上 取 得 一 定 农 专 节 新 新 突 破 ; 在 试 区 示 范 建 设 中 取 得 一 系 列 实 质 性 进 展 ,如 实 现 示 范 县 粮 食 单 产 总 产 每 年 增 长 2 , 术 辐 射 达 到 全 国 耕 地 面 积 的 2 %- 3 % , 成 年 增 5 % 技 5 0 形 0亿 斤 粮 食 的 潜 力 等 ; 时 向 国 同 家提 供若 干相关 动态 监测 与研究 报告 , 国家农业 发展 提供 政策建 议 。 为
亿 亩耕 地 “ 线 ” 域 指标 核定 ; 握耕 地质 量 现状 , 出耕 地 质量 评价 与分 级 的 国家标 准 . 红 区 掌 提 制 定 提 高 粮 食 生 产 能 力 的 措 施 区 划 ; 展 实 现 年 增 产 1 以 上 的 现 代 农 业 技 术 体 系 . 立 农 发 % 建
关键词
中 国科 学 院 。 识 创 新工 程 重 大项 目 , 介 农 业 试 点 工 程
耕 地 是 粮 食 生 产 的 基 石 、 业 生 产 的 重 要 基 础 。 中 国 粮 食 安 全 和 农 业 发 展 在 取 得 巨 大 农 成 就 的 同 时 , 正 开 始 面 临 一 系 列 新 挑 战 。 在 生 产 上 , 地 持 续 减 少 , 食 和 农 业 生 产 的 发 也 耕 粮 展 速 度 开 始 减 缓 。 在 农 产 品 需 求 和 市 场 方 面 , 食 和 农 业 发 展 也 面 临 着 消 费 结 构 和 食 品 质 粮

模拟卷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模拟卷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候选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参加单位:联系人:电话:E-mail:所属创新基地:主管专业局/主管专业处: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20 年月日填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报告摘要一、立项依据1、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2、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市场需求分析(高技术类项目须查清国内外专利情况)。

二、项目目标及预期成果1、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年度进展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2、预期成果与水平(高技术类项目须明确专利数与水平);3、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主要研究内容1、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2、研究中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方案、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可行性分析;2、课题设置与分工,所设课题的研究重点;3、应用发展类项目须阐述从科研、中试到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总体技术设计方案,以及所能达到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1、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成绩;2、与国家各类科技重大计划项目的衔接情况;3、与地方、企业的项目合作的基础;4、研究队伍状况;5、实施研究方案已具备的条件(如:基础数据资料、实验条件等),尚欠缺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及落实方案。

六、项目管理1、项目组织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及需要成立新的研究单元的管理等);2、项目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项目经费与人才配置、任务分配的结合机制等)。

我校向玉勇博士承担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

我校向玉勇博士承担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

连续 且偏 导数在 U上 L b su 可积 。那么有 e eg e
J d— i, 1 J d , 出 5 2

数学分析 多重积分 以及 实变 函数 , 至偏 微 分方程 , 不 甚 就 会被这些积分 公 式 以及 公式 的条件 弄得 眼花缭 乱 , 使 会
数 学 的教 学 与 学 习变 得 简 单 而 有 效 。
社 ,0 . 2 01
E 3 周 民强. 5 实变函数- M]  ̄E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0 8 20.
E ] L wrneC E a s at l ieet l q ain [ ] rv 6 a e c . v n.P ri f rni u t sM .P o — ad f ae o
1Ⅵ c)C 常 数 。 下 面 可 以 给 出 这个 定 理 。 w , 为 U 定 理 24设 U 是 由 光 滑 曲 线 r 围成 的 区 域 , 在 上 .
式概括这些定理 , 即微 分流形 中 的 So e 定理 , t s k ] 这还说
明 了 现 代 数 学 的 重 要 分 支 微 分 几 何 也 始 终 没 脱 离 微 积 分
Ab ta t sr c :Th u d m e t l h o e o ac l si infc n h o e ot ec u s f ah m a ia — ef n a n a e rm fc lu u Sa sg i a tt e rm t h o reo t e t l t i m c a
On Te c n f Fu d m e a e r m f Ca c u a hi g o n a nt lTh o e o lul s
W a g Xi n l n n o gi g a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任:沈文庆;副主任:吴家睿汪辉魏伟
一、信息科技专业委员会(12)
主任:邬江兴副主任:汪辉;
1、院外委员(5)
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
李明树(研究员,中科院软件所)
叶甜春(研究员,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
资剑(教授/杰青/长江学者,复旦大学)
2、院内委员(7)
封松林、汪辉、宁德军、李明齐、魏建明、夏海波、陈晓东二、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14)
主任:洪茂椿副主任:魏伟
1、院外委员(5)
何鸣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洪茂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
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拥军(研究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部副主任)
贺泓(研究员/杰青,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2、院内委员(9)
孙予罕、姜标、黄伟光、魏伟、杨辉、文珂、唐志永、何涛、赵权宇
三、健康与交叉专业委员会(12)
主任:沈文庆副主任:吴家睿
1、院外委员(6)
沈文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汤其群(教授/杰青/长江学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蒋华良(研究员/杰青,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
吕清刚(研究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袁建华(教授级高工,上海电气电站集团)
2、院内委员(6)
黄伟光、吴家睿、李凌松、宓现强、郭方、王中阳
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项目信息动态项目办公室2002年11月6日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ZKCX2-SW-210)2002年度研究进展报告目 录1. 项目整体进展 (1)2. 各课题年度进展 (3)3. 项目组织和运行管理 (11)4. 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14)5. 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6. 项目学术活动大事记 (17)7. 已完成的论文目录 (18)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ZKCX2-SW-210)项目整体进展项目实施一年来各个课题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顺利地按计划开展和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任务一观测资料的获取整理和分析利用本项目和973项目G1999043400联合支持建立了吉林通榆观测站它是人类活动地气交换及生态系统过程长期定位观测站已被WCRP-CEOP计划列为基准站观测实验已于今年10月开始按计划收集了大量海温海冰地温高原积雪等资料或用于分析研究或支持数值模式运行其中如长时间序列19502001的海洋实测资料Kaplan等重建的18562001年全球海表水温距平资料以及19551998逐月上层海洋热含量资料西北干旱地区55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资料青藏高原冬春季逐日累积雪深以及LULC资料数据库中最新的地表信息资料等项目还专设了项目网站供研究人员方便下栽相关资料和进行学术交流二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本项目研制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包括新一代的陆面模式陆气耦合模式海洋环流模式包括海冰海气耦合模式以及新一代的大气环流模式并最终构建有我国特色的海陆气耦合模式它既是课题二和课题四的中心任务和目标又是所有课题的支撑一年来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例如陆面过程模式方面实现了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 VIM与IAP/LASG L9R15大气环流模式的双向耦合国际上还没有类似报道而A VIM是我所自主研发的国际一流的模式实现了水文汇流模型和气候模式的单向耦合建立了以物理规律为基础的研究冻土内部复杂冻融物理过程的完备模型海洋模式方面发展了较高分辨率0.50.5的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并稳定积分40余年对环流和温度场的模拟结果较原L30T63模式有明显改进设计和构建了精简网格框架方案可望改善球面模式普遍存在的经线向极点辐合问题以耦合器Flux Coupler为连接成功地构建了两个非通量调整型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0和CPMI多方面细致地分析了两个模式的成功和不足并由此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大气环流模式方面提高了模式框架的分辨率R15L9R42L26T63L16T63L26即水平分辨率约200公里垂直方向分26层并发展了模式物理过程例如引入次网格地形热力效应参数化改进辐射方案引入气候云等并初步对其模拟结果进行评估表明新版本明显增强了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上述研究成果为构造新一代的气候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完成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和论文围绕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个主题已开展和完成一系列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完成或发表的论文已有45篇其中SCI含SCIE的论文12篇其中不乏有深度具基础性原创性和启发性的工作这里仅举出几项工作为例关于气候格局形成的研究发现夏季全球副热带加热分布呈LOSECOD四叶型并激发出对应的四叶大气环流型它决定了全球气候型的分布形成夏季东亚气候格局的大背景这个结果被审稿人誉为highly original关于北极涛动AO的研究这是近年来引用颇多而又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本课题给出了AO清晰的物理图象并提炼出一个物理概念模型支持了AO是一个真实物理模态的观点关于青藏高原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这已是广泛应用于汛期降水预报的依据但对其认识并不一致我们提出积雪分布型和时间尺度的概念不能笼统地谈高原积雪而要区分高原的不同部位分布型积雪的影响要看积雪和海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背景等这比以前的认识推进了一步ENSO事件是跨季度和年际预报的重要依据本课题的初步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不仅在ENSO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对东亚季风区气候的影响较赤道东太平洋更为直接从而提出研究的新的着眼点我们还从海气界面上的通量交换揭示东亚季风准两年周期振荡和西太平洋副高西进东退的规律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热含量异常联系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从地温和气温资料揭示了西北干旱地区春季地气温差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这些结果给出了新的事实和预报依据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ZKCX2-SW-210)各课题年度进展第一课题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一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方面♦初步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不仅在ENSO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东亚季风区气候的影响也较赤道东太平洋更为直接应该把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大气中的Walker环流起到了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桥梁♦基于Kaplan等重建的1856-2001年全球海表水温距平SSTA资料, 用小波变换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的气候变率发现, ENSO模态具有5年左右的年际变化和15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两种显著周期, 当二者位相相同时, ENSO 事件加强, ENSO事件强度变化是由年际年代际和气候态等三类模态变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19551998年逐月的上层海洋热含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其影响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前期暖池热含量高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爆发晚♦利用一个自行发展的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模式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别可以模拟出类似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型式的年际气候变化发现模拟的ENSO与IOD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气相互作用可以通过Walker环流的变化互相影响二在副热带环流及其海气相互作用方面♦通过Micom模式分别用风场和浮力驱动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结果表明异常的浮力驱动在北太平洋和副热带是主要因子风场在热带海洋是主要因子subduction潜沉是造成中纬度和北副热带海洋内部变率年代际变化的内在物理学机制基于大气对流活动和非绝热加热的分析客观地确定东亚副热带季风及热带季风对流强度提出分别用所对应区域经向风垂直切变来构造季风指数并研究了该指数同副高及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关系还根据副高西端曲率涡度大的特点采用特定区域涡度值来描述副高的东西位置小波分析发现该指数有明显的两年至十年的周期尤以2-3年的周期活动为最强♦降水资料和OLR资料等的分析证实BOB 是亚洲夏季风最早爆发26候的地区同时可能是联接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纽带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BOB对流活动加强可以导致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且位置偏北♦按计划收集了长时间序列1950-2001的海洋实测资料包括实测的东海黑潮流量和热输送上层海洋海温资料西太平洋区关键断面如137o E,155o E 的实测温盐资料以及海洋同化资料初步分析了黑潮流量热输送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黑潮热输送与西北太平洋区海洋热状况的联系♦由热带太平洋海表与次表层海温分析了1997-2001年热带太平洋ENSO 循环的物理过程,探讨了1998-2001年La Niña事件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还分析了1997-2001年华北地区发生持续性干旱的可能成因三海冰气相互作用和北极涛动♦对海冰密集度SVD及合成分析表明巴伦支海是夏季冰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之一该区5月海冰异常可能在副极地区域激发出6月500hPa位势高度沿纬向分布的波列状异常这一异常又可能有利于该区海冰异常的维持使用GOALS AGCMR15L9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理想情况下巴伦支海多冰与少冰的差别表明巴伦支海海冰异常确实可能导致500hPa环流及东亚天气气候的异常♦针对目前对北极涛动AO是否存在的一些争论研究了北极涛动的物理本质根据新的诊断分析给出了一个新的AO指数它具有简明清晰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很好表示出AO的时空特征通过三维大气环流的分析指出Ferrel 环流是整个AO物理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表明AO是由大气环流内部动力性质所决定的固有特征这些结果支持了AO是一个真实的物理模态而不是来自数学方法人为的模态第二课题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一A VIM和GOALS模式实现完全耦合♦实现了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 VIM)的与IAP/LASG L9R15的耦合双向耦合及反馈是国际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最新前沿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刚展开可以说这是目前国际上最早真正实现植被大气双向耦合的全球模式双向耦合后初步模拟表明模拟的陆面各生物量与观测值相比,结果比较合理从各气候要素场分析新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际观测比原模拟有一定改进♦冻土和水文模式发展了一套较简化的研究冻土内部水热传导相变过程的方程组现已开始了程序的编制二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的建立通榆观测站是在国家973项目G1999043400和院重要方向性项目ZKCX2-210项目联合支持下建立的人类活动地-气交换及生态系统过程长期定位观测站已被WCRP CEOP计划列为基准站吉林通榆站是唯一由我国主持投资和运行的长期观测试验站观测实验已于2002年10月正式开始主要的观测实验实验选择典型农田下垫面和退化草原下垫面为主要的观测场地包括1地-气交换过程长期监测2生态过程长期监测3遥感监测CEOP国际计划启动执行后可以通过数据共享获得以通榆站为中心的250kmX250km范围的约20种关于大气和陆面特征的卫星遥感数据三水文方面♦实现了气候模式和水文汇流模型的单向耦合并对黄河上游测站的河川径流进行了模拟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唐乃亥以上流域的径流给出了较好的模拟♦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黄河干旱半干旱地区产汇流影响以无定河的代表支流大理河为研究对象从无定河流域降水及暴雨特性分析着手对本流域的径流特性洪水特性输沙关系及其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四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分析方面♦分析了二十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冻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了高原积雪冻土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利用西北干旱地区55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干旱春季地气温差的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疆地气温差的变化和我国长江流域降水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对青藏高原季节性冻融过程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改进了陆面模式中冻融过程的描述,并耦合进CCM3中检验了冻融过程对降水影响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冻融过程的描述可以改进气候模式(CCM3 )的降水模拟对干旱区的陆面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在典型干旱区主要以感热为主而在夏季,干旱区的潜热需要慎重考虑.♦利用修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分析我国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我国北方持续性干旱发生时期大气环流异常的基本特征华北地区典型干旱年份局地下垫面湿度蒸发与辐射等物理量特征还对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北方地区的干旱主要与70年代末的气候突变有关即跟长周期的气候变化有关而与厄尔尼诺则没有明显的关系♦利用LULC资料数据库对东亚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RIEMS的数据接口做了改进使之可以直读卫星资源数据库提供的土地利用和地表变化资料并根据最新的地表资料信息重点研究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大规模退耕还林草造成的LULC变化对东亚季风区气候的影响以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引发的区域性气候效应第三课题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差异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一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东亚气候分布型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对东亚气候分布型的影响是本课题的重要方面♦发现夏季全球副热带每一大陆及其邻近海区的加热自西向东均呈长波辐射冷却LO感热加热SE凝结加热CO和双层冷却D的形式故定义其为LOSECOD QUADRUPLET PATTERN LOSECOD四叶型加热该四叶型加热激发出一个特定的环流型夏季全球副热带的大气环流呈现为LOSECOD四叶环流型的拼图它决定了全球气候型的分布是形成夏季东亚气候格局的大背景该文章9月份投稿至美国JGR杂志已被接受有一审稿人评价为This is a highly original, well-written paper. I can recommend almost an 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except the following minor points.(这是一篇高度原创性的写得很好的文章…建议几乎无条件接受)♦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热力适应原理作了盛夏大气环流对青藏高原热源强迫适应调整和高原气柱位涡通量收支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加热造成高原地区低层正位涡和高层负位涡边界层摩擦产生的负位涡起平衡低层正位涡的作用遂使高原低层稳定维持气旋式环流使高原上空维持强大而稳定的反气旋这一结果也得到IAP/LASG GOALS气候模拟的验证♦利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大气显热源汇<Q1>资料分析了高原大气热源强度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指出67月高原热源强度与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正相关与川西及华北地区的降水量负相关♦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热力影响也是高原热力影响的重要方面,利用高原1960-1998年11月-次年3月的逐日累积雪深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进行了高原积雪异常的EOF分析结果表明冬春高原积雪异常可分为全区少雪及高原东南西南以及中北部多雪等四种分布型并分析了其与南亚东亚夏季风以及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该文已被Journal of Climate杂志接受♦利用1957-1999年秋冬季高原60个站平均的月积雪深度和1949-1999年Nino C区月海温距平资料探讨了积雪和海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也探讨了它们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上高原积雪和海温变化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概念模型这就是说我们再不能笼统地谈整个高原多雪的影响了而要区分高原的哪个部分多雪的影响要看积雪和海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背景同时积雪和海温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还因月而异这比以前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强对流活动是高原热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利用TBB 亮温资料分析了它的分布年变化及年际变化分析指出夏季在高原东部99o E 30-31o N和西部84-93o E29-32o N分别有两个TBB标准差大值中心其年变化非常清楚5月迅速增大6-8月达最大9月以后又很快减弱表明该两中心既是高原上强对流活动的中心也是其变化最大的中心♦利用格子Boltzman模型设计了一个简易理论模型检验了青藏高原地形屏障效应对地形背风坡流场影响的数值实验当流体流速U增大Re增大Re=50时园柱高原后出现两个并列的椭圆形旋涡当Re进一步增大时Re=500园柱后的椭圆形涡旋就会逐渐变形破碎不断释放出一个个旋涡形成卡门涡列这可定性解释在不同季节在一定的西风风速条件下在高原东北侧会形成较稳定的兰州小高压在其东南侧会形成西南涡在一定条件下西南涡还会东移显示了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西南涡发展和移动的作用二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热力对比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1998年夏季高原热力异常南亚高压西太副高中高纬度环流调整关系的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揭示出中高纬度的环流调整可使高原上空的热力状况发生变化使南亚高压东移离开高原进而引起中低层西太副高西伸的动力机制♦利用NCEP多年平均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感热潜热及大气环流的年变化对夏季南亚高压和北太平洋副高的影响♦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及西北区东部近35年来干旱化明显对这一变干背景下华北及西北地区干湿年的水汽场东亚夏季风以及地海表面的感热潜热加热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及西北区干湿年月的大气可降水量差异明显这与该两区湿年月有强水汽输送和强水汽通量的辐合有关华北及西北区干湿年月的平均水汽输送带位置及强度不同华北湿年有自北部湾指向华北的SW-NE向强水汽输送带西北区湿月有从两广经四川盆地指向兰州位置偏西的较强水汽输送带高原和太平洋间温差指数PPI及东亚夏季风指数SMI的变化及强度大体能解释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强度和我国北方的干湿状况前期冬春季的PPI指数低层偏南风强度以及地海面感热潜热对夏季华北西北干湿有一定指示意义♦为了分析中高纬度环流异常与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和东亚夏季降水的联系定义了夏季的两类典型持续环流型E型两脊一槽或双阻型和C型两槽一脊分析了它们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特征也分析了它和西太副高的联系E型及C型的合成分析也表明该两类异常环流型加热场间的差异其最大差值中心在高原北面和西太平洋黑潮地区三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热力差异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揭示了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差异对亚洲季风爆发的作用它导致亚洲季风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东部爆发其激发的Rossby波诱发了南海季风在5月中旬末爆发据此提出了亚洲季风的可预报性方案♦利用NCEP的再分析SST资料和气候预测中心综合的雨量资料发现在印度洋洋盆区除赤道印度洋地区SST异常存在偶极子现象外在南印度洋地区也存在SST异常的偶极子结构它独立于赤道太平洋的海温异常结构但与东亚季风区降水与环流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相联系第四课题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一大气模式1模式框架方面(1) R15L9→R42L26♦水平分辨率从原来的R15增加到R42同时准备了R42模式运行所需的海陆分布地形海温海冰等资料♦其次是模式垂直分辨率的提高已对-坐标的R42L9(垂直9层)及混合坐标的R15L9R15L18R42L9进行测试均可稳定运行10年混合坐标的R42L26运算量大已试运行1年(2) T63L16→T63L26♦将原T63L16气候谱模式的垂直分层由原来的16层发展为26层分析和实验原模式第一层最上一层应取多高才能使模式计算稳定实验得出该模式的大气辐射计算方案与第一层的取法十分敏感2模拟试验♦在新的模式框架基础上发展和调整了物理过程例如把气候云量引入模式明显改进了模式的整体模拟性能通过与观测和其它GCM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目前的R42L9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当今的全球气候大尺度特征与原R15L9模式相比明显增强了对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尤其是改进了对东亚降水的模拟♦利用T63L26开展了AMIP试验模式基本模拟出了位势场风场温度场的气候平均态主要是云模拟的总体效果不好ITCZ 和SPCZ的降水模拟有偏差尤其是ITCZ的西太平洋地区和北印度洋地区正在开展对R42L9和T63L26模拟结果的评估二海洋模式模式改进♦将IAP/LASG的L30T63全球大洋环流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提高至准全球0.5º×0.5º的均匀网格以下称高分辨率版本稳定积分40余年模拟结果♦对气候平均态的评估表明高分辨率版本真实再现了海洋大尺度的热力结构和环流场的基本特征模拟的上层海温上层盐度海表高度正压流函数经圈流函数等的结构基本合理♦与原L30T63的结果相比西边界流赤道风生流南极绕极环流以及Agulhas海流在高分辨率的模拟中均有明显加强就经圈环流而言高分辨率的底水输送加强Deacon Cell加深上层低纬度风生环流加强高分辨率版本的模拟较之低分辨率版本有了明显的改善与环流型相对应温度场结构在这些区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高分辨率版本也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赤道潜流只有60cm/s而观测通常要超过100cm/s♦球面模式由于经线向极点辐合如何既保证稳定性又减少计算量这是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为此设计构建了精简网格框架采用相同物理过程和相同时刻的初值同原IAP海洋环流模式T63L30进行了比较设计了四个试验按原有架构运行纬圈方向格距为1.875度采用精简网格架构但纬圈方向格距仍为1.875度采用精简网格架构但纬圈方向格距为3X1.875度采用精简网格架构前个纬圈纬圈方向格距为3X1.875度第个纬圈以后纬圈方向格距仍为1.875度采用四个试验各积分年对试验结果作了初步对比分析另外还在NCAR CSM海冰模式CSIM2.2.6基础上将地理极点旋转至赤道上也得到合理的结果三耦合框架♦初步实现了R42L9大气环流模式与T63L30海洋环流模式的通量距平耦合能够部分地模拟ENSO的部分观测事实和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随着气候系统模式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复杂模式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分工和合作变得必不可少因此模式的模块化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其中单独发展一个可以用于灵活地耦合不同分量模式的耦合器成为许多人的共识NCAR CSM的Flux Coupler与法国气候模拟和全球变化中心发展的OASIS 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两个耦合器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并选取Flux Coupler成功地构造了两个非通量调整型的海气耦合模式简称直接耦合模式FGCM-0(CCM3+LASG30层海洋模式)及CPM1(T63+同一海洋模式)通过数值模拟检验细致地分析其成功和不足例如仍未能克服赤道太平洋的气候漂移问题由此提出四个需要讨论和深入研究的问题1. 赤道太平洋气候漂移的改善2. 对AGCM本身及其影响的评估3. 海洋温跃层脆弱性的影响4. Spin-up方案的改进四物理过程参数化♦调研了大气环流模式中东亚区域的物理过程参数化问题发现由于东亚区域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有关东亚区域的地形处理云量云状及其光学厚度云辐射强迫边界层降水等的参数化与全球其它区域有明显的差异由于高大青藏高原对西风的阻挡抬升和摩擦造就了高原下游大气环流特有的动力结构这样的动力结构使得在高原东部覆盖着全球中低纬度少有的中层云系通过其强的云辐射强迫影响该地区的能量平衡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气候模式能较好再现中国区域的云降水和云辐射强迫地表特征使得地表通量输送和边界层结构复杂♦针对数值模式中复杂地形的处理提出次网格地形热力效应的参数化方案改进数值模式中复杂地形区域地面热量平衡的计算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的引入对东亚地区冬夏季气候尤其是降水的模拟有明显的改进♦ GOALS/IAP模式中辐射模块的分离耦合试验可归为三点1研究了加热/冷却率对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垂直分辨率会使辐射通量及加热/冷却率廓线模拟效果在大气顶层对流层顶和近地面附近有明显的改善也与其它辐射模式的模拟结果更接近2分析了辐射模块的垂直分界方案研究了辐射模块垂直分层方案与动力框架分层不同的影响3分析了大气上界辐射计算的影响在目前的GOALS/IAP模式中辐射计算的上界取为σ =0.00089约1mb这1mb气层的辐射效应在计算时是作为0值处理的模拟试验表明这可以使大气顶层模拟结果偏冷其影响不可以忽略不计这些研究成果将引入新的高分辨模式。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ZKCX2-SW-210)项目信息动态项目办公室2004年8月26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批准号:ZKCX2-SW-210)(纪)2004-0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第3课题: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差异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及其影响天气气候异常的机理联合学术会议纪要会议时间:2004年8月17-18日会议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参加人员:吴国雄、何金海、李建平、张庆云、钱维宏、傅云飞、毛江玉、蔡英、张琼、任荣彩、段安民、朱艳峰、任福民、占瑞芬、南素兰、姚秀萍、任宏利、梁潇云、王同美、王金博为圆满完成由吴国雄院士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各项研究计划,在项目结题前夕,方向项目第三课题组再次与吴国雄院士、丑纪范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及其影响天气气候异常的机理”举行联合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于2004年8月17-18日在济南市召开,目的在于交流近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了解和掌握第三课题的总体完成情况,为项目结题做好准备。

与会专家分别来自中科院大气所、寒旱所、中国气象局、南京气象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山东省气象局的部分业务人员也参加了学术交流。

山东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研讨会在济南举办,表示此次学术交流会为基层气象部门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使业务人员能够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吴国雄院士首先做了题为“副热带高压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的综合性报告,并且欢迎有志于深造的青年业务骨干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特别是对副热带高压感兴趣的同志。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简介(四)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简介(四)

皿l
杭 带 三 个 重 要 岩 浆 城 矿 带 的 中生 代 岩 浆 岩 活 动 的 精 细 年 代 学 格 架 。深 化 对 中 国 东 南 部 大 规 模 岩 浆 作 用 形 成 的 时 一 演 化 和 机 制 的认 识 ; 明 不 同类 型 岩 石 的岩 浆 源 区 性 质 和 特 征 , 空 查 反 演 岩 石 圈 深 部 地 质 过 程 . 解 区 域 构 造 - 浆 城 矿 作 用 的 内在 联 系 ; 明 区 域 内 不 同 类 型 理 岩 查
矿 产 资 源 保 有 量 正 快 速 消 耗 , 产 资 源 短 缺 已 经 成 为 严 重 制 约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和 国 防 建 设 的 矿 重 要 因 素 , 此 以 往 将 势 必 危 及 国 家 安 全 。国 务 院 2 0 长 0 6年 《 于 加 强 地 质 工 作 的 决 定 》 出 关 提
找 矿 勘 查 技 术 集 成 创 新 。 典 型 矿 区 进 行 勘 探 验 证 , 理 论 研 究 与 找 矿 实 践 紧 密 结 合 , 立 在 将 建
基 础 研 究 - 用 研 究 一 矿 实 践 的 完 整 的 创 新 价 值 链 。 主 要 围 绕 考 察 中 生 代 重 要 变 革 时 期 的 应 找 中 国 东 南 部 构 造 变 形 系 统 的 整 体 结 构 面 貌 、 积 特 征 、 山 耦 合 关 系 与 时 空 格 架 ; 究 中 生 沉 盆 研 代 岩 浆 活 动 的年 代 学 格 架 及 三 个 主 要 岩 浆 带 的 岩 浆 岩 成 因 类 型 与 演 化 规 律 ; 讨 三 个 主 要 探 岩 浆 带 的 岩 浆 . 矿 作 用 的 时 空 耦 合 规 律 与 成 矿 潜 力 ; 及 探 索 具 有 透 视 功 能 、 对 隐 伏 矿 成 以 针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汇编(B辑)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二〇〇四年六月目录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2.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KGCX1-SW-02)3.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1-SW-03)4.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KZCX1-SW-04)5.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KGCX1-SW-05)6.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氢源技术(KGCX1-SW-06)7.若干纳米器件及其基础(KJCX1-SW-07)8.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KJCX1-SW-08)9.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KGCX1-SW-09)10. 微系统器件及共性技术(KGCX1-SW-10)11.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KSCX1-SW-1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KZCX1-SW-12)13. 重要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KSCX1-SW-13)14. 煤炭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核心技术研发(KGCX1-SW-14)15. 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KGCX1-SW-15)16. 中国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软件研究开发(KGCX1-SW-16)17. 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KSCX1-SW-17)18. 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KZCX1-SW-18)19.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KZCX1-SW-19)20. 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平台及产业化(KCCX1-SW-20)21. 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集成与标志性工程建设(KCCX1-SW-22)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一)基础科学局1.空间对地观测与应用研究(KJCX2-SW-T01)2.恒星形成的亚毫米波研究(KJCX2-SW-T02)3.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KJCX2-SW-T03)4.空间太阳望远镜相关跟踪器和自动调焦系统研制(KJCX2-SW-T04)5.脉冲星接受机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KJCX2-SW-T05)6.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KJCX2-SW-L01)7. 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KJCX2-SW-L02)8. 海洋石油开发中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KJCX2-SW-L03)9.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KJCX2-SW-L04)10.微重力科学若干基础性研究(KJCX2-SW-L05)11.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KJCX2-SW-S01)12.现代数学基础及应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KJCX2-SW-S02)13.超弦/M—理论研究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的应用(KJCX2-SW-S03)14.高温超导移动通讯基站接收机子系统样机的研制(KJCX2-SW-W01)15.基于线性光学器件的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KJXC2-SW-W02)16.高场核磁共振及其在蛋白质与药物结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KJCX2-SW-W03)17.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ZnO及其器件研究(KJCX2-SW-W04)18.极低温条件的实现和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研究(KJCX2-SW-W05)19.新型超导材料和物理问题研究(KJCX2-SW-W06)20.多学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KJCX2-SW-W07)21.磁性金属量子点的制备与研究(KJCX2-SW-W08)22.维生素D系列及其中间体光化学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研究(KJCX2-SW-H01)23.生物质洁净转化与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KJCX2-SW-H02)24.微结构控制的界面膜组装与生物膜模拟(KJCX2-SW-H03)25.硫属化物溶剂热晶体生长(KJCX2-SW-H04)26.先进核分析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KJCX2?SW?N01)27.超重核性质及其合成途径与强子激发态、胶球性质的理论研究(KJCX2?SW?N02)28. 同步辐射高压高温实验技术及地幔地核重要矿物的物性研究(KJCX2?SW?N03) 29.新元素合成前期研究(KJCX2-SW-NO4)30.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二期预制研究(KJCX2?SW?N05)31.同步辐射生物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的方法研究(KJCX2?SW?N06)32.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探测器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KJCX2-SW-NO7)33.HT-7准稳态高参数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特性研究(KJCX2-SW-N08)34.超快强场量子相干控制若干前沿问题研究(KJCX2-SW-N09)(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1.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A)2.重要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B)3. 微生物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研究(KSCX2-SW-101C)4.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控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KSCX2-SW-102)5.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KSCX2-SW-103)6.植物的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KSCX2-SW-104)7.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及其生态效应(KSCX2-SW-105)8.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进化适应机制研究(KSCX2-SW-106)9.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相互关系及服务功能的研究(KSCX2-SW-107)10.种子植物生殖器官演化与系统发育重建(KSCX2-SW-108)11.生境岛屿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实证研究(KSCX2-SW-109)12.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KSCX2-SW-110)1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KSCX2-SW-111)14.极端嗜热微生物遗传过程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蛋白互作分析和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KSCX2-SW-112)15.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3)16.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4)17.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KSCX2-SW-115)18.植物对干热河谷地区环境胁迫的适应机理(KSCX2-SW-116)19.种子顽拗性的机理及其长期保存技术(KSCX2-SW-117)20.遗传漂变和栖息地空间结构对种群生存力的影响(KSCX2-SW-118)21.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种群与栖息地可生存力分析(KSCX2-SW-119)22.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KSCX2-SW-120)23.生殖系统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201)24.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表型的异常变化与免疫机制(KSCX2-SW-202)25. 脂类代谢细胞活动的调控及其相关疾病的机理(KSCX2-SW-203)26.药物成瘾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KSCX2-SW-204)27.人类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KSCX2-SW-206)28.重要肝病相关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整合研究(KSCX2-SW-207)29.胆固醇吸收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与重要疾病的关系(KSCX2-SW-208)30.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异常积聚和降解的研究(KSCX2-SW-209)31.细胞凋亡调节的分子机制与抗癌先导物的筛选(KSCX2-SW-210)32.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研究(KSCX2-SW-211)33.T细胞介导自身免疫分子机制及肽疫苗的研究(KSCX2-SW-212)34.人源化抗体及相关技术研究(KSCX2-SW-213)35.重要神经功能蛋白错误折叠机理研究(KSCX2-SW-214)36.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KSCX2-SW-215)37.HIV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KSCX2-SW-216)38.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研究(KSCX2-SW-217)39.组织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KSCX2-SW-218)40.重要生物恐怖病原侦检技术的基础研究(KSCX2-SW-219)41.炭疽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确证研究(KSCX2-SW-220)42.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KSCX2-SW-221)43.脑发育、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KSCX2-SW-222)44.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与算法研究(KSCX2-SW-223)45.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防治及相关机理研究(KSCX2-SW-301)46.畜禽水产疫病发生的生物学机理及其防治(KSCX2-SW-302)47.动物分子发育机理与遗传育种研究(KSCX2-SW-303)48.小麦超高产、优质育种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新品种选育(KSCX2-SW-304)49.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转录图谱的建立和分析(KSCX2-SW-305)50.杂交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KSCX2-SW-306)51.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KSCX2-SW-307)52.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KSCX2-SW-308)53.单子叶植物水稻形态模式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KSCX2-SW-309)54.盐芥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前期基础研究(KSCX2-SW-310)55.高等植物环境耐受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的培育(KSCX2-SW-311)56.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KSCX2-SW-312)57.云南美登木和棉花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KSCX2-SW-313)58.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4)59.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病毒杀虫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5)60.动植物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KSCX2-SW-316)61.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飞蝗两型转变的分子调控机理(KSCX2-SW-317)62.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318)63.兰花种质资源收集、新种质的创制和开发利用(KSCX2-SW-319)64.中国特异猕猴桃遗传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研发(KSCX2-SW-320)65.特色观赏植物的种质创制和资源开发(KSCX2-SW-321)66.空间生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KSCX2-SW-322)(三)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1.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演化(KZCX2-SW-117)2.我国自然环境分异耦合过程与发展趋势(KZCX2-SW-118)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古生代大陆增生与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研究(KZCX2-SW-119)4.我国环境敏感带全新世温暖期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KZCX3-SW-120)5.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KZCX3-SW-121)6.青藏高原北部下地壳深部岩浆作用对地壳增厚动力学过程的指示(KZCX3-SW-122)7.陨石研究及其对地球圈层物质组成的认识(KZCX3-SW-123)8.地球深部水流体的实验地球化学(KZCX3-SW-124)9.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拉张及其成矿作用(KZCX3-SW-125)10.晚中生代以来跨太平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KZCX3-SW-126)11.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KZCX3-SW-127)12.中国西部典型沉积盆地优质油藏形成条件及动力学过程(KZCX3-SW-128)13.中国重要断代的界线层型以及年代地层数值化研究(KZCX3-SW-129)1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早期演变(KZCX3-SW-130)15.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KZCX3-SW-131)16.卫-卫跟踪的重力场恢复和应用研究(KZCX3-SW-132)17.我国新生代构造尺度环境演变及其机制(KZCX3-SW-133)18.西南水电开发重大高难地质工程信息获取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KZCX3-SW-134)19.中国东部超深岩石对地球物质循环的指示(KZCX3-SW-135)20.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报方法(KZCX3-SW-136)21.新疆铜金、钾盐紧缺矿产重点区带成矿条件与隐伏矿床预测示范研究(KZCX3-SW-137)2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KZCX2-SW-210)23.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KZCX2-SW-211)24. 珠江河口及近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KZCX2-SW-212)25.华北盛夏强烈天气发生机理及其中尺度数值预报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KZCX3-SW-213)26.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KZCX3-SW-214)27.海藻资源高值利用及环境治理的新途径(KZCX3-SW-215)28.南海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KZCX3-SW-216)29.北京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探测与分析(KZCX3-SW-217)30.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研究(KZCX3-SW-218)31.大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机理研究(KZCX3-SW-219)32.晚第四纪中国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中的海洋古环境特征(KZCX3-SW-220)33.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KZCX2-SW-317)34.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KZCX2-SW-318)35.长江上游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及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KZCX2-SW-319)36.东北地区10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2-SW-320)37.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38.青海盐湖卤水提锂工业化技术研究(KZCX3-SW-322)3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环境影响研究(KZCX3-SW-323)40.干旱区雨养生物防风固沙体系的水环境研究(KZCX3-SW-324)41.地球科学数据信息导航系统建设(KZCX3-SW-325)42.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物质平衡及其对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以三工河流域为例)(KZCX3-SW-326)43.新疆近5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3-SW-327)44.基于网络的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28)45.内陆河(黑河)水-土-气-生观测与综合研究(KZCX3-SW-329)46.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与调控技术研究(KZCX3-SW-330)47.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KZCX3-SW-331)48.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系统物质循环研究(KZCX3-SW-332)49.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SW-333) 50.生态安全相关要素的定量遥感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34)51.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展战略(KZCX3-SW-335)52.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KZCX3-SW-336)53.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和预警地理信息系统(KZCX3-SW-337)54.定量遥感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KZCX3-SW-338)55.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KZCX3-SW-339)56.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KZCX2-414)57.长江中游生态系统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KZCX2-415)58.东北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潜力、稳定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KZCX2-416)59.我国东南地区高度集约化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机制及合理调控(KZCX3-417)60.典型人工用材林与防护林衰退机理及可持续经营研究(KZCX3-418)61.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KZCX3-419)62.CERN生态环境数据开发与共性关键技术(KZCX3-420)6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KZCX3-421)64.水蚀预报模型研究(KZCX3-422)65.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及发展模式研究(KZCX3-423)66.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机理研究(KZCX3-424)67.森林水文过程及流域水资源调控机理(KZCX3-425)68.亚热带农业生态圈生物过程驱动的物质循环研究(KZCX3-426)69.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427)70.华北地区典型流域地下水资源预测与可持续管理研究(KZCX3-428)(四)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1.高可信软件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KGCX2-105)2.网络安全防护若干关键技术与防范实验平台(KGCX2-106)3.大功率、多功能水下遥控作业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GCX2-107)4.互联网应用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和软件(KGCX2-108)5.图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KGCX2-SW-101)6.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域示范系统(KGCX2-SW-102)7.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KGCX2-SW-103)8.“结构化保护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KGCX2-SW-104)9.超强超快激光综合实验平台及前沿交叉研究(KGCX2-SW-105)10.量子结构、量子器件的基础研究(KGCX2-SW-106)11.新型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研究(KGCX2-SW-107)12.微系统若干前沿技术研究(KGCX2-SW-108)13.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基础研究(KGCX2-SW-110)14.环境水体污染的激光在线监测技术研究(KGCX2-SW-111)15.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KGCX2-SW-112)16.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固定为全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A)17.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B)18. 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研究和设计软硬件技术平台的建立(KGCX2-207)19. 重油(渣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催化剂及新工艺(KGCX2-208)20. 单壁纳米碳管大量制备技术及其储氢应用研究(KGCX2-209)21. 高性能工业燃气轮机叶片材料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210)22. 重污染的硝化、氧化和还原反应洁净新工艺研究与开发(KGCX2-SW-20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含氟质子交换膜的研制(KGCX2-SW-202)24. 苛刻条件下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KGCX2-SW-203)25.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研制(KGCX2-SW-204)26.介观层次上低维与块体无机复相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KGCX2-SW-205)27.生物质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KGCX2-SW-206)28.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工程(KGCX2-SW-207)29.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实验线设备改造(KGCX2-SW-208)30. 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学研究(KGCX2-SW-209)31. 3MW生物质气化高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KGCX2-306)32.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KGCX2-307)33.光声智能火灾探测与清洁高效灭火的研究(KGCX2-308)34.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KGCX2-SW-301)35. 深部地下工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KGCX2-SW-302)36. 电动汽车驱动单元的研究开发(KGCX2-SW-303)37.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KGCX2-SW-304)38. 海洋波浪能独立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KGCX2-SW-305)39. 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KGCX2-SW-307)40. 干煤粉复合床气化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SW-308)41. 光通信用关键元件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KGCX2-405)42. 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攻关(KGCX2-406)43. 空间环境预报及关键技术研究(KGCX2—407)44. 空间太阳望远镜关键技术攻关(KGCX2-408)4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KGCX2-SW-402)46. 星载短毫米波大气探测技术(KGCX2-SW-403)47. 糖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中试开发(KGCX2-501)48. 镍钴羰基化精炼工艺与超细镍粉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2)49. 年产500吨无水氯化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3)50. 西部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清洁冶金分离技术(KGCX2-504)51. 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开发(KGCX2-505)52. 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KGCX2-SW-501)53. 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与应用示范(KGCX2-SW-502)54. 新疆特产资源沙枣胶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KGCX2-SW-503)55. 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KGCX2-SW-504)56. 农业生产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武陵山地区的开发应用(KGCX2-SW-505)57. 新疆雪莲规模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KGCX2-SW-506)58. 新疆草花总黄酮抗血栓制剂的研究(KGCX2-SW-507)59. 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KGCX2-SW-6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重大项目简介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项目主管:首席科技专家:黄耀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依托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主管专业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起止时间: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参加人数:324人,其中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0人,辅助人员3人,博士后20人,在读博士60人,在读硕士90人,其他1人。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重要方向项目应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战略需求,在有关重要学科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以期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形成解决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新的技术源泉。

第二条重要方向项目的组织要注意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等相衔接;与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学科发展相结合;与创新队伍建设相结合。

第三条重要方向项目采取整体规划,自上而下统一部署与发布指南公开竞争相结合的组织方式,成熟一批,启动一批。

为规范和加强重要方向项目的立项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项目立项第四条重要方向项目以科技创新基地为主进行部署和组织管理。

第五条重要方向项目主要来源于我院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或已获得重要进展、可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领域前沿项目;或科研人员提出的项目建议。

创新基地可采用定向申报或公开招标等方式遴选候选项目,其中公开招标项目比例应不低于20%。

第六条重要方向项目应具有下列特征和条件:1、具有明确的应用目标,通过进一步培育,在未来5至10年内可望形成实用和可转化的高新技术;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望取得重要成果或突破性进展,形成新的科学技术积累和竞争优势。

2、具有国内领先的研究工作基础,创新的学术思想和合理的研究路线,技术方案切实可行,研究队伍结构合理;项目承担单位能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第七条重要方向项目的立项审批程序是:1、创新基地根据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和研究所学科发展需要,遴选近期拟启动的重要方向项目清单。

2、创新基地/主管专业局提名项目负责人,报相关基地分管副院长批准。

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创新基地/主管专业局应采取组织专家论证会的方式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申请书所属创新基地:主管专业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项目名称:项目申请领域:项目申请方向:候选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参加单位:联系人:电话:E-mail: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制2006年10月简表重要方向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目录简表报告摘要(2000字左右)正文(包括以下内容)一、立项依据1、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必须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但不超过30篇、部);2、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市场需求分析(高技术类项目须查清国内外专利情况;对于纯基础类项目,这部分内容可以不写)。

二、项目目标及预期成果1、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年度进展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2、预期成果与水平(高技术类项目须明确专利数与水平);3、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主要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内容;2、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3、研究中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方案、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可行性分析;2、课题设置与分工,所设课题的研究重点;3、应用发展类项目须阐述从科研、中试到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总体技术设计方案,以及所能达到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1、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成绩;2、与国家各类科技重大计划项目的衔接情况;3、与地方、企业的项目合作的基础;4、首席科学家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学术成就(列出首席科学家近5年发表的代表著作、文章,但不超过10篇、部);5、研究队伍组织状况;(列出各课题负责人近5年发表的代表著作、文章,但每人不超过5篇、部);6、实施研究方案已具备的条件(如:基础数据资料、实验条件等),尚欠缺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及落实方案(有关设备详细情况见附表1、2)。

六、项目管理1、项目组织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项目与课题负责人之间的计划协调等);2、项目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项目经费与人才配置、任务分配的结合机制等)。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推动固体地球科学创新研究――中国科学院固体地球科学首批创新重要方向项目成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推动固体地球科学创新研究――中国科学院固体地球科学首批创新重要方向项目成

第19卷第4期2004年8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V o l.19 N o.4A ug.,2004文章编号:1001-8166(2004)04-0666-05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推动固体地球科学创新研究*———中国科学院固体地球科学首批创新重要方向项目成果简介周少平,张金东(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北京 100864)摘 要:中国科学院自1998年实施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以来,于2000年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启动的首批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在执行3年多以后,一批颇具显示度的重大成果已经初现端倪。

这些成果主要分布在地球环境研究、古生物及其对古环境的响应研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大陆动力学研究等方面。

研究成果促进了院地合作,产生新的苗头,提升了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水平。

通过这批方向项目的支持及其由此衍生出的关联项目、成果、人才,使中国科学院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在新的、更高层次上获得平稳发展。

关 键 词:固体地球科学;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成果中图分类号:P31 文献标识码:B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于2000年启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首批15项创新重要方向项目,这些项目以若干项目群的形式聚焦于地球环境、地史时期生物及其对环境的响应、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中国东部大陆动力学等若干重大科学问题上。

按照任务书规定,这批方向项目已经执行完毕,通过验收;主要的集成性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已经初现端倪。

以下通过综合集成方式介绍部分项目产生的若干“亮点”成果。

1 地球环境研究:亚洲季风环境耦合演化研究的关键问题通过对亚洲季风环境耦合演化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如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发生发展和亚洲季风环境形成演变的影响等的研究为突破口,进行亚洲季风环境耦合演化综合集成研究,建立季风环境变化信息系统,探索亚洲季风环境整体耦合演化机制,为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开拓新思路,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历史自然背景。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9)研究简讯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2005-1总第12期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项目办公室编2005年3月项目学术年会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9)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学术年会于2005年3月5~6日在北京鸿翔大厦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项目学术指导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技术局副局长刘健,国土与遥感处处长冯仁国以及项目特邀专家、课题负责人和科研骨干。

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姚檀栋研究员主持。

学术年会首先由各课题负责人做2004年度工作报告,包括野外工作、室内分析,主要科研进展及2005年工作安排。

在年会上新增加的第六课题负责人康世昌研究员汇报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课题的工作进展,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学科渗透,特邀请了丁仲礼研究员作“末次冰期我国北方沙漠化:对现代化沙漠成因的启示”,王浩研究员作“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的学术报告。

报告生动活泼,听者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在学术年会上各课题研究人员分别做了如下报告:水汽输送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田立德)、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康世昌)、青藏地区地球轨道尺度气候变化对高原地形依赖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毛晓亮)、青藏高原湖泊生物与环境关系研究(羊向东)、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通量(NEE)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张宪洲)、模拟气候变暖对高寒草地水分变化的影响(周华坤)、20世纪初以来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的冰川变化(刘时银)、青藏高原雪冰中碳黑及有机碳的提取分析(徐柏青)、青藏高原东部现代冻土与湿地变化研究(金会军)、采伐对几种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包维楷)、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退化状况及其Exergy评价(李双成)、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王小丹)、叶碳稳定同位素指示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的趋同演变(罗天祥)、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张镱锂)、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研究(马耀明)以及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的唐艳鸿教授做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20余篇。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通过验收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通过验收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
发展综合研究”通过验收
黄凯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10)1
【总页数】1页(P86-86)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现代;近代;科学技术
【作者】黄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新馆开馆/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成立/"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成立/中国科学院新启动五项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首届北京高温超导机理前沿论坛"在京举行/张亚平获"生物多样性领导奖"/邱华盛获日本地球绿化中心"国际贡献奖" [J],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国家973计划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解思深 [J], 周洪英;卢利平
3.我校向玉勇博士承担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 [J],
4.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推动固体地球科学创新研究——中国科学院固体地球科学首批创新重要方向项目成果简介 [J], 周少平;张金东
5.理化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其器件研究”通过验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9)研究简讯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2006-03总第27期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项目办公室编2006年11月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项目中期评估会在京召开2006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精神,组织了以孙鸿烈院士为首,李文华、丁仲礼、宋长青、张青松、黄铁青、张鸿翔等七位专家对“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项目的研究进展进行中期评估。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处长周少平主持了评估会。

首先,项目负责人姚檀栋研究员从六个方面汇报了三年来执行的情况。

康世昌研究员就第六课题“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研究进展作了补充说明。

本项目取得的科研进展和突出成果如下:(1)在利用卫星遥感研究水循环过程精细化、利用稳定同位素研究降水过程定量化和利用相关湖泊参数推进湖泊过程研究定量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建立了冰芯、湖芯等不同介质中不同分辨率、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区域的环境变化序列,通过不同记录的集成研究,提出了过去100年、1000年、2000年以及万年尺度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并揭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3)通过卫星遥感分析和野外观测,揭示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冰冻圈变化过程的影响,提出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4)明确了环境因素显著影响高原主要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确定了高原主要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分布的环境因子阈值范围以及碳累积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

(5)认识了三江源区植被演变趋势及其特点,建立了大渡河上游研究区基于植被演替过程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的新系统,阐明了大渡河上游居民生计方式演变及其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关系等。

(6)提出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各种环境背景值的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

中国科学院知创新工程项目治理方法

中国科学院知创新工程项目治理方法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治理方法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顶峰,为经济进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创新奉献,在大体完成创新基地部署、推动相关研究所整合与调整的情形下,院决定对准世界科技前沿进展目标,牢牢抓住当前国家的一些重大战略部署,自上而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项目。

第二条创新工程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

创新工程项目以《知识创新工程优先进展领域方向与重大项目战略研究》为基础,分为三个层次,即“领域前沿”、“重要方向”和“重大项目”。

其中“领域前沿”项目由创新基地或研究所自行组织和部署:“重要方向”项目是当前院部署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和提升科技目标,适时组织和实施假设干“重大项目”。

第三条为标准和增强创新工程项目的治理,特制定本方法。

第二章领域前沿项目第四条立项原那么。

领域前沿项目着重于大体原理和大体事实尚不清楚的前沿探讨研究,以探讨未知世界、熟悉自然现象、揭露客观规律为要紧目的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讨。

选项以《知识创新工程优先进展领域方向与重大项目战略研究》为大体依据,符合各创新基地或研究所的整体目标和学科定位。

项目由创新基地或研究所自行组织和部署,报院主管业务局备案。

第五条项目的进程治理。

各创新基地或研究所全面负责领域前沿项目的进程治理。

项目所需的研究经费,由院下拨给基地或研究所的创新经费支持,院要紧支持一些跨所的交叉领域前沿项目。

支持的强度依照具体情形而定,通常支持3至5年。

项目在执行进程中实行“时期考核、转动治理、择优支持”的原那么。

第六条项目结题验收。

项目执行期满,各创新基地或研究所必需对项目进行全面、认真的结题验收,并将项目执行情形上报主管业务局。

项目实施的成效将纳入院对各创新基地或研究所的绩效考核。

第三章重要方向项目第七条立项原那么。

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依照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的趋势,面向我国以后经济进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战略需求,在农业、能源、信息、生态与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空间科学与技术、地球科学及重大交叉科学等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以期提出解决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论依据,或形成以后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预算申报书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基地名称:
主管专业局
项目依托单位(公章):
项目依托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
项目负责人(签字):
项目依托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
预算编制人(签字):
项目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编制日期:年月日
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
项目基本信息表
项目预算编制要求
1、项目预算编制准备。

在编制项目预算申报书之前,应认真阅读国家及院有关经费管理办法,并了解其他相关制度的要求与规定。

2、项目预算编制原则。

编制项目预算必须以项目研究任务为依据,与项目任务目标相关,符合有关政策法规,在课题预算的基础上,按照有关国家和院有关经费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汇总编制;项目预算应经济合理,既要保证项目任务的全面完成,又要注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项目预算说明书。

预算说明书作为项目预算申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定项目预算的依据,申报单位必须按照规定格式、内容等要求进行编写。

项目预算总表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金额单位:万元
注:1)项目经费即院拨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2)自筹经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直接用于该项目并与院拨经费统一预算和执行的经费,不含其他渠道来源相关经费。

其他经费来源情况
项目预算说明书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课题预算申报书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编号:
基地名称:
主管专业局
课题承担单位(公章):
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
课题负责人(签字):
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
预算编制人(签字):
课题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编制日期:年月日
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
承诺书
本课题预算申报书的编制是在认真阅读理解相关国家、院经费管理办法及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基础上,按程序和规定编制的。

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本课题负责人保证预算申报书各项内容真实、客观,并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字):
年月日
课题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预算编制说明
一、预算编制要求
1、课题预算编制准备。

在编制课题预算申报书之前,应认真阅读有关国家、院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并了解其他相关制度的要求与规定。

2、课题预算编制原则。

编制课题预算必须以课题研究任务为依据,课题预算应与课题任务目标相关;预算应符合有关政策法规,课题预算支出中的有关标准,应按照国家、院经费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执行;预算应经济合理,既要保证项目任务的全面完成,又要注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得在各科目间重复列支。

3、不可预见费与前期投入等。

课题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不可预见因素,不编制不可预见经费,但课题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不可预见因素,需要调整预算时,可通过项目负责人及项目依托单位向院提出申请,课题立项前已经发生的各项支出不得列入课题预算。

4、课题预算编制的规范性要求。

◆金额单位和数据精度:预算数据以“万元”为单位,各类标准或单价以“元”为单位,精确到个位。

外币需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即期汇率折合成人民币。

◆签字盖章:课题预算申报书必须经课题承担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课题负责人签字、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以及预算编制人签字。

预算申报书中所有的签字之处,除提供打印名字外,还必须由本人签字,不得以本人名章代替。

5、课题预算申报书的主要内容。

编制经费预算时以课题为单元,按项目汇总。

课题预算申报书A4纸一式10份,主要包括课题预算报表、预算编制说明材料(预算说明书和各种补充说明材料),其中,课题预算报表应包括:课题基本情况表、课题参加人员基本情况表、课题预算表。

6、对预算编制说明材料的要求。

预算说明书是课题经费预算申报书中的一部分,必须按照规定格式、内容等要求编写预算说明书。

7、对多家承担单位参与完成课题的编制说明。

对于多家承担单位参与任务研
究的课题,课题第一承担单位需填写课题预算表,并在预算说明文本中详细说明所有课题承担单位及其承担的任务和经费安排,并且承担单位名称、承担的任务及任务负责人等信息应与课题任务合同书保持一致。

课题经费转拨单位都必须在表中列示,违反规定转拨经费将会影响课题的财务验收。

二、预算科目内涵及支出标准
1、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及计算分析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设备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购置或研制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和使用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材料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测试化验加工及计算分析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加工及计算分析等费用。

◆燃料动力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差旅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

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会议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而发生的课题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由项目承担单位统一管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

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

专家咨询费应当按照国家科技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

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2、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预算申请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课题基本信息表
课题参加人员基本情况表课题编号:课题名称:
课题预算表
课题编号:课题名称:金额单位:万元
注:1)课题经费即院拨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2)自筹经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直接用于该课题并与院拨经费统一预算和执行的经费,不含其他渠道来源相关经费。

设备费——购置/研制设备预算明细表
课题编号:课题名称:金额单位:万元
大型设备申请书格式
一、设备基本情况
二、购置/研制该设备的必要性
包括所申请购置/研制的大型设备的用途;设备与课题研究任务的关系;课题承担单位的现有设备条件及与所申请设备的关系、设备使用率、利用国内其他单位设备的可能性等需要说明的问题;研制设备还必须提供研制方案和成本分析,并说明研制成功的可能性。

三、设备使用计划
包括与该购置/研制设备相关的课题和单位的情况、设备安置地点和管理运行单位的情况、安装运行条件、管理方式和设备共享的范围及可能性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四、设备选型和配置以及经费预算
包括所申请购置/研制设备及其部件的名称、型号、性能指标、生产国别或地区、价格、课题经费申请额度、设备及部件在同类设备部件中的档次及理由、从国外进口的理由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课题预算说明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