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范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Fan, K., Y. Liu and H. Chen, 2012: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New Approaches.Wea. Forecasting, 27:1017-1030 doi:10.1175/WAF-d-11-000921
9.Fan, K.2010: A prediction model for Atlantic named storm frequency using a year-by-year increment approach,Weather and Forecasting,25(6), 1842-1851.
4.Tian B Q., andK. Fan* 2013,Factors favorable to frequent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Valley,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doi 10.1007/s00703-013-0261-9
代表性著作
1.Fan, K.,B Q Tian, 2013: Prediction of wintertime snow activity in Northeast China. Chin Sci Bull, 58,doi: 10.1007/s11434-012-5502-7.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任务书【模板】
附件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
任务书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E-MAIL:
承担单位:
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
200 年月日填
简表
项目任务书编写提纲
一、摘要
1、预期目标;
2、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二、主要指标
1、主要考核指标;
2、预期成果、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案
1、研究方案、学术思路及技术途径;
2、应用发展类项目:从科研、中试到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总体技术方案,以及所能达到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计划进度安排
按年度的工作进度安排及年度考核指标。
六、经费预算与资源集成方案
七、有关单位签章。
2012年硕士研究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简介
图书馆学专业研究方向:用户研究与信息服务1、指导老师:陈朝晖,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科学文化传播中心主任。
曾长期在中心从事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电子原文传递、个性化信息推送、学科信息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服务以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方面等,曾组织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多个项目的研发和服务的实施工作和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项目工作;现从事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服务与研究工作,目前参与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普基地建设、国家科学图书馆文化创意案例研究和特色科学文化传播网络资源组织机制及网络传播服务研究等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也进入了复合图书馆的形态。
印本资源订购大幅下降,网络电子资源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到馆读者数量急剧减少,网络在线的用户增加,用户需求和信息行为也日益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图书馆传统读者服务工作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根据环境和趋势的变化去不断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如何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是全球图书馆界面临的崭新课题。
该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网络数字化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形态和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的设计;新型图书馆物理空间组织和功能研究;用户研究与服务效果分析;基于开放共享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战略规划;图书馆在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与实践;图书馆如何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融合过程中发挥资源和服务平台的有效作用等。
2、指导老师:贾苹,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文献服务部主任。
在本馆长期从事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及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服务需求的研究,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Seton Hall 大学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
亚热带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分析
所, 湖南 长沙 4 0 2 ) 115
摘 要 : 19 以 9 5年 和 20 0 0年 Lnst M 影像 的土 地利 用 空 间数 据为基 础 , ada T 计算 出
类改 变 地球 表面 特征 的空 间格局 , 且还再 现 了地球 表 面景 观 的时空动 态变化 过程 . 而 随着
信息化技术 的发展 , s和 GS R I 技术的运用 , 为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注入了新 的活力 , 为解决复杂的空 间问题和获取环境动态信息 提供 了最有力 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 , 引. 尽管 些学者在探讨和研究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上取得 了很大成绩 , 但是从区域角度上分 析, 中国亚热带典型区域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 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格局也随之相应 的
为剥蚀堆积地貌 , 丘陵为侵蚀剥蚀地貌 , 以红岩丘陵为主. 研究区域的气候资源丰富, 属于中 亚热带 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 , 年平均气温为 1. ℃, 0 65 ≥1o C的年积温为 50— 20 50  ̄ 降水量为 10- 1 0 m, 日照时数 13.h 太 阳辐射为 30 1 jc 全年平均 30 C, 20 6 m 年 0 514 , 8. k m, / 相对湿度 8%. 2 典型土壤为第 四纪红色粘土发育 的地带性的红壤 , 亦有部分黄壤分布. 桃源 县一 直是 以农 、 、 为主 的低 产低效 的农 业大 县 , 林 牧 有很大 的发 展潜力 .
1 2 数 据处理 方 法 .
本研究以 Lnst M遥感影像 的两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 ( ada T 中国科学 院资源与环境数
我校向玉勇博士承担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
连续 且偏 导数在 U上 L b su 可积 。那么有 e eg e
J d— i, 1 J d , 出 5 2
D
数学分析 多重积分 以及 实变 函数 , 至偏 微 分方程 , 不 甚 就 会被这些积分 公 式 以及 公式 的条件 弄得 眼花缭 乱 , 使 会
数 学 的教 学 与 学 习变 得 简 单 而 有 效 。
社 ,0 . 2 01
E 3 周 民强. 5 实变函数- M]  ̄E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0 8 20.
E ] L wrneC E a s at l ieet l q ain [ ] rv 6 a e c . v n.P ri f rni u t sM .P o — ad f ae o
1Ⅵ c)C 常 数 。 下 面 可 以 给 出 这个 定 理 。 w , 为 U 定 理 24设 U 是 由 光 滑 曲 线 r 围成 的 区 域 , 在 上 .
式概括这些定理 , 即微 分流形 中 的 So e 定理 , t s k ] 这还说
明 了 现 代 数 学 的 重 要 分 支 微 分 几 何 也 始 终 没 脱 离 微 积 分
Ab ta t sr c :Th u d m e t l h o e o ac l si infc n h o e ot ec u s f ah m a ia — ef n a n a e rm fc lu u Sa sg i a tt e rm t h o reo t e t l t i m c a
On Te c n f Fu d m e a e r m f Ca c u a hi g o n a nt lTh o e o lul s
W a g Xi n l n n o gi g a
激光光束实时监测与自动准直系统设计
第28卷 第8期光 学 学 报Vol.28,No.82008年8月ACTA OP TICA SINICAAugust ,2008文章编号:025322239(2008)0821590206激光光束实时监测与自动准直系统设计尉鹏飞1,2 刘 军1 李晓芳1 陈晓伟1 刘 鹏1 李儒新1 徐至展1(1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 设计了一个激光光斑实时监测与光路自动准直装置,能够实时监测激光光斑并自动准直激光输出方向。
基于透镜成像原理,使用CCD 探测器获得光斑的二维成像,并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原理和使用压电陶瓷电动调整架实现光路自动准直;监测控制程序采用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 View 编写,可以实时监测激光光斑模式与光斑位置抖动情况,并进行反馈控制。
经测试,设计装置的调整精度达0.5μrad ,反馈控制频率约1Hz ,完全可降低或消除抖动周期在1s 以上的光斑飘移。
关键词 光学设计;实时监测;自动准直;程控中图分类号 TP242;TP273.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788/AOS20082808.1590Des i g n of L as e r B ea m Real 2Ti me Moni t ori n g a n d A dap t i veColli m a t i o n S ys t e mWei Pengfei 1,2 Liu J un 1 Li Xiaofang 1 Chen Xiaowei 1 Liu Peng 1 Li Ruxin 1 Xu Zhizhan 11St a te Key L abor a tor y of High Fiel d L aser Physics ,S ha nghai Instit ute of Op tics a n d Fi ne Mecha nics ,Chi nese Aca dem y of sciences ,S ha nghai 201800,Chi n a2Gr a d ua te U niversit y of Chi nese Aca dem y of Scie nces ,Beiji ng 100049,Chi n aAbs t r act A new device is developed for real 2time monitoring of laser beam quality and adaptive collimating of laser beam direction.Based on lens imaging p rinciple ,the device is composed of one CCD camera for two 2dimensional imaging of laser spot and two piezoelect rically drived mirrors to correct laser beam shift by the p rinciple of two points exactly defining a line in space.The adaptive cont rol is performed through a home 2made comp uter p rogram using Lab View software.The system can collimate the beam direction in a resolution of 0.5μrad and 1Hz adjusting f requency ,and correct the laser spot shift of period above 1s.Key w or ds otpical system design ;real 2time monitoring ;adaptive collimation ;p rogram cont rol 收稿日期:2007211212;收到修改稿日期:2008203227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GCX 2YW 241722)、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006CB806001)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07pj14091)资助课题。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任:沈文庆;副主任:吴家睿汪辉魏伟
一、信息科技专业委员会(12)
主任:邬江兴副主任:汪辉;
1、院外委员(5)
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
李明树(研究员,中科院软件所)
叶甜春(研究员,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
资剑(教授/杰青/长江学者,复旦大学)
2、院内委员(7)
封松林、汪辉、宁德军、李明齐、魏建明、夏海波、陈晓东二、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14)
主任:洪茂椿副主任:魏伟
1、院外委员(5)
何鸣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洪茂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
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拥军(研究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部副主任)
贺泓(研究员/杰青,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2、院内委员(9)
孙予罕、姜标、黄伟光、魏伟、杨辉、文珂、唐志永、何涛、赵权宇
三、健康与交叉专业委员会(12)
主任:沈文庆副主任:吴家睿
1、院外委员(6)
沈文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汤其群(教授/杰青/长江学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蒋华良(研究员/杰青,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
吕清刚(研究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袁建华(教授级高工,上海电气电站集团)
2、院内委员(6)
黄伟光、吴家睿、李凌松、宓现强、郭方、王中阳
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候选项目负责人(签字):依托单位(公章):参加单位:联系人:电话:E-mail:所属创新基地:主管专业局/主管专业处: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20 年月日填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报告摘要一、立项依据1、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2、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市场需求分析(高技术类项目须查清国内外专利情况)。
二、项目目标及预期成果1、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年度进展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2、预期成果与水平(高技术类项目须明确专利数与水平);3、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主要研究内容1、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2、研究中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方案、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可行性分析;2、课题设置与分工,所设课题的研究重点;3、应用发展类项目须阐述从科研、中试到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总体技术设计方案,以及所能达到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1、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成绩;2、与国家各类科技重大计划项目的衔接情况;3、与地方、企业的项目合作的基础;4、研究队伍状况;5、实施研究方案已具备的条件(如:基础数据资料、实验条件等),尚欠缺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及落实方案。
六、项目管理1、项目组织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及需要成立新的研究单元的管理等);2、项目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项目经费与人才配置、任务分配的结合机制等)。
七、项目风险分析八、经费预算与资源集成方案1、经费需求1)项目预算总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金额单位:万元说明:1)项目经费即院拨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2)自筹经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直接用于该项目并与院拨经费统一预算和执行的经费,不含其他渠道来源相关经费。
2)其他经费来源情况经费单位:万元3)院支持经费课题明细表说明:单位既可以是研究所,也可以是所内研究室或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汇编(B辑)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二〇〇四年六月目录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2.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KGCX1-SW-02)3.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1-SW-03)4.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KZCX1-SW-04)5.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KGCX1-SW-05)6.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氢源技术(KGCX1-SW-06)7.若干纳米器件及其基础(KJCX1-SW-07)8.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KJCX1-SW-08)9.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KGCX1-SW-09)10. 微系统器件及共性技术(KGCX1-SW-10)11.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KSCX1-SW-1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KZCX1-SW-12)13. 重要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KSCX1-SW-13)14. 煤炭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核心技术研发(KGCX1-SW-14)15. 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KGCX1-SW-15)16. 中国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软件研究开发(KGCX1-SW-16)17. 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KSCX1-SW-17)18. 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KZCX1-SW-18)19.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KZCX1-SW-19)20. 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平台及产业化(KCCX1-SW-20)21. 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集成与标志性工程建设(KCCX1-SW-22)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一)基础科学局1.空间对地观测与应用研究(KJCX2-SW-T01)2.恒星形成的亚毫米波研究(KJCX2-SW-T02)3.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KJCX2-SW-T03)4.空间太阳望远镜相关跟踪器和自动调焦系统研制(KJCX2-SW-T04)5.脉冲星接受机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KJCX2-SW-T05)6.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KJCX2-SW-L01)7. 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KJCX2-SW-L02)8. 海洋石油开发中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KJCX2-SW-L03)9.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KJCX2-SW-L04)10.微重力科学若干基础性研究(KJCX2-SW-L05)11.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KJCX2-SW-S01)12.现代数学基础及应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KJCX2-SW-S02)13.超弦/M—理论研究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的应用(KJCX2-SW-S03)14.高温超导移动通讯基站接收机子系统样机的研制(KJCX2-SW-W01)15.基于线性光学器件的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KJXC2-SW-W02)16.高场核磁共振及其在蛋白质与药物结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KJCX2-SW-W03)17.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ZnO及其器件研究(KJCX2-SW-W04)18.极低温条件的实现和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研究(KJCX2-SW-W05)19.新型超导材料和物理问题研究(KJCX2-SW-W06)20.多学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KJCX2-SW-W07)21.磁性金属量子点的制备与研究(KJCX2-SW-W08)22.维生素D系列及其中间体光化学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研究(KJCX2-SW-H01)23.生物质洁净转化与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KJCX2-SW-H02)24.微结构控制的界面膜组装与生物膜模拟(KJCX2-SW-H03)25.硫属化物溶剂热晶体生长(KJCX2-SW-H04)26.先进核分析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KJCX2?SW?N01)27.超重核性质及其合成途径与强子激发态、胶球性质的理论研究(KJCX2?SW?N02)28. 同步辐射高压高温实验技术及地幔地核重要矿物的物性研究(KJCX2?SW?N03) 29.新元素合成前期研究(KJCX2-SW-NO4)30.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二期预制研究(KJCX2?SW?N05)31.同步辐射生物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的方法研究(KJCX2?SW?N06)32.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探测器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KJCX2-SW-NO7)33.HT-7准稳态高参数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特性研究(KJCX2-SW-N08)34.超快强场量子相干控制若干前沿问题研究(KJCX2-SW-N09)(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1.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A)2.重要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B)3. 微生物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研究(KSCX2-SW-101C)4.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控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KSCX2-SW-102)5.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KSCX2-SW-103)6.植物的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KSCX2-SW-104)7.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及其生态效应(KSCX2-SW-105)8.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进化适应机制研究(KSCX2-SW-106)9.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相互关系及服务功能的研究(KSCX2-SW-107)10.种子植物生殖器官演化与系统发育重建(KSCX2-SW-108)11.生境岛屿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实证研究(KSCX2-SW-109)12.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KSCX2-SW-110)1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KSCX2-SW-111)14.极端嗜热微生物遗传过程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蛋白互作分析和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KSCX2-SW-112)15.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3)16.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4)17.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KSCX2-SW-115)18.植物对干热河谷地区环境胁迫的适应机理(KSCX2-SW-116)19.种子顽拗性的机理及其长期保存技术(KSCX2-SW-117)20.遗传漂变和栖息地空间结构对种群生存力的影响(KSCX2-SW-118)21.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种群与栖息地可生存力分析(KSCX2-SW-119)22.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KSCX2-SW-120)23.生殖系统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201)24.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表型的异常变化与免疫机制(KSCX2-SW-202)25. 脂类代谢细胞活动的调控及其相关疾病的机理(KSCX2-SW-203)26.药物成瘾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KSCX2-SW-204)27.人类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KSCX2-SW-206)28.重要肝病相关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整合研究(KSCX2-SW-207)29.胆固醇吸收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与重要疾病的关系(KSCX2-SW-208)30.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异常积聚和降解的研究(KSCX2-SW-209)31.细胞凋亡调节的分子机制与抗癌先导物的筛选(KSCX2-SW-210)32.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研究(KSCX2-SW-211)33.T细胞介导自身免疫分子机制及肽疫苗的研究(KSCX2-SW-212)34.人源化抗体及相关技术研究(KSCX2-SW-213)35.重要神经功能蛋白错误折叠机理研究(KSCX2-SW-214)36.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KSCX2-SW-215)37.HIV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KSCX2-SW-216)38.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研究(KSCX2-SW-217)39.组织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KSCX2-SW-218)40.重要生物恐怖病原侦检技术的基础研究(KSCX2-SW-219)41.炭疽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确证研究(KSCX2-SW-220)42.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KSCX2-SW-221)43.脑发育、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KSCX2-SW-222)44.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与算法研究(KSCX2-SW-223)45.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防治及相关机理研究(KSCX2-SW-301)46.畜禽水产疫病发生的生物学机理及其防治(KSCX2-SW-302)47.动物分子发育机理与遗传育种研究(KSCX2-SW-303)48.小麦超高产、优质育种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新品种选育(KSCX2-SW-304)49.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转录图谱的建立和分析(KSCX2-SW-305)50.杂交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KSCX2-SW-306)51.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KSCX2-SW-307)52.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KSCX2-SW-308)53.单子叶植物水稻形态模式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KSCX2-SW-309)54.盐芥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前期基础研究(KSCX2-SW-310)55.高等植物环境耐受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的培育(KSCX2-SW-311)56.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KSCX2-SW-312)57.云南美登木和棉花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KSCX2-SW-313)58.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4)59.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病毒杀虫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5)60.动植物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KSCX2-SW-316)61.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飞蝗两型转变的分子调控机理(KSCX2-SW-317)62.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318)63.兰花种质资源收集、新种质的创制和开发利用(KSCX2-SW-319)64.中国特异猕猴桃遗传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研发(KSCX2-SW-320)65.特色观赏植物的种质创制和资源开发(KSCX2-SW-321)66.空间生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KSCX2-SW-322)(三)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1.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演化(KZCX2-SW-117)2.我国自然环境分异耦合过程与发展趋势(KZCX2-SW-118)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古生代大陆增生与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研究(KZCX2-SW-119)4.我国环境敏感带全新世温暖期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KZCX3-SW-120)5.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KZCX3-SW-121)6.青藏高原北部下地壳深部岩浆作用对地壳增厚动力学过程的指示(KZCX3-SW-122)7.陨石研究及其对地球圈层物质组成的认识(KZCX3-SW-123)8.地球深部水流体的实验地球化学(KZCX3-SW-124)9.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拉张及其成矿作用(KZCX3-SW-125)10.晚中生代以来跨太平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KZCX3-SW-126)11.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KZCX3-SW-127)12.中国西部典型沉积盆地优质油藏形成条件及动力学过程(KZCX3-SW-128)13.中国重要断代的界线层型以及年代地层数值化研究(KZCX3-SW-129)1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早期演变(KZCX3-SW-130)15.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KZCX3-SW-131)16.卫-卫跟踪的重力场恢复和应用研究(KZCX3-SW-132)17.我国新生代构造尺度环境演变及其机制(KZCX3-SW-133)18.西南水电开发重大高难地质工程信息获取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KZCX3-SW-134)19.中国东部超深岩石对地球物质循环的指示(KZCX3-SW-135)20.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报方法(KZCX3-SW-136)21.新疆铜金、钾盐紧缺矿产重点区带成矿条件与隐伏矿床预测示范研究(KZCX3-SW-137)2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KZCX2-SW-210)23.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KZCX2-SW-211)24. 珠江河口及近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KZCX2-SW-212)25.华北盛夏强烈天气发生机理及其中尺度数值预报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KZCX3-SW-213)26.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KZCX3-SW-214)27.海藻资源高值利用及环境治理的新途径(KZCX3-SW-215)28.南海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KZCX3-SW-216)29.北京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探测与分析(KZCX3-SW-217)30.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研究(KZCX3-SW-218)31.大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机理研究(KZCX3-SW-219)32.晚第四纪中国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中的海洋古环境特征(KZCX3-SW-220)33.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KZCX2-SW-317)34.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KZCX2-SW-318)35.长江上游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及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KZCX2-SW-319)36.东北地区10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2-SW-320)37.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38.青海盐湖卤水提锂工业化技术研究(KZCX3-SW-322)3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环境影响研究(KZCX3-SW-323)40.干旱区雨养生物防风固沙体系的水环境研究(KZCX3-SW-324)41.地球科学数据信息导航系统建设(KZCX3-SW-325)42.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物质平衡及其对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以三工河流域为例)(KZCX3-SW-326)43.新疆近5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3-SW-327)44.基于网络的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28)45.内陆河(黑河)水-土-气-生观测与综合研究(KZCX3-SW-329)46.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与调控技术研究(KZCX3-SW-330)47.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KZCX3-SW-331)48.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系统物质循环研究(KZCX3-SW-332)49.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SW-333) 50.生态安全相关要素的定量遥感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34)51.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展战略(KZCX3-SW-335)52.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KZCX3-SW-336)53.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和预警地理信息系统(KZCX3-SW-337)54.定量遥感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KZCX3-SW-338)55.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KZCX3-SW-339)56.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KZCX2-414)57.长江中游生态系统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KZCX2-415)58.东北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潜力、稳定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KZCX2-416)59.我国东南地区高度集约化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机制及合理调控(KZCX3-417)60.典型人工用材林与防护林衰退机理及可持续经营研究(KZCX3-418)61.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KZCX3-419)62.CERN生态环境数据开发与共性关键技术(KZCX3-420)6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KZCX3-421)64.水蚀预报模型研究(KZCX3-422)65.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及发展模式研究(KZCX3-423)66.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机理研究(KZCX3-424)67.森林水文过程及流域水资源调控机理(KZCX3-425)68.亚热带农业生态圈生物过程驱动的物质循环研究(KZCX3-426)69.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427)70.华北地区典型流域地下水资源预测与可持续管理研究(KZCX3-428)(四)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1.高可信软件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KGCX2-105)2.网络安全防护若干关键技术与防范实验平台(KGCX2-106)3.大功率、多功能水下遥控作业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GCX2-107)4.互联网应用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和软件(KGCX2-108)5.图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KGCX2-SW-101)6.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域示范系统(KGCX2-SW-102)7.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KGCX2-SW-103)8.“结构化保护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KGCX2-SW-104)9.超强超快激光综合实验平台及前沿交叉研究(KGCX2-SW-105)10.量子结构、量子器件的基础研究(KGCX2-SW-106)11.新型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研究(KGCX2-SW-107)12.微系统若干前沿技术研究(KGCX2-SW-108)13.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基础研究(KGCX2-SW-110)14.环境水体污染的激光在线监测技术研究(KGCX2-SW-111)15.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KGCX2-SW-112)16.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固定为全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A)17.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B)18. 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研究和设计软硬件技术平台的建立(KGCX2-207)19. 重油(渣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催化剂及新工艺(KGCX2-208)20. 单壁纳米碳管大量制备技术及其储氢应用研究(KGCX2-209)21. 高性能工业燃气轮机叶片材料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210)22. 重污染的硝化、氧化和还原反应洁净新工艺研究与开发(KGCX2-SW-20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含氟质子交换膜的研制(KGCX2-SW-202)24. 苛刻条件下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KGCX2-SW-203)25.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研制(KGCX2-SW-204)26.介观层次上低维与块体无机复相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KGCX2-SW-205)27.生物质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KGCX2-SW-206)28.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工程(KGCX2-SW-207)29.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实验线设备改造(KGCX2-SW-208)30. 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学研究(KGCX2-SW-209)31. 3MW生物质气化高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KGCX2-306)32.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KGCX2-307)33.光声智能火灾探测与清洁高效灭火的研究(KGCX2-308)34.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KGCX2-SW-301)35. 深部地下工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KGCX2-SW-302)36. 电动汽车驱动单元的研究开发(KGCX2-SW-303)37.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KGCX2-SW-304)38. 海洋波浪能独立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KGCX2-SW-305)39. 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KGCX2-SW-307)40. 干煤粉复合床气化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SW-308)41. 光通信用关键元件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KGCX2-405)42. 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攻关(KGCX2-406)43. 空间环境预报及关键技术研究(KGCX2—407)44. 空间太阳望远镜关键技术攻关(KGCX2-408)4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KGCX2-SW-402)46. 星载短毫米波大气探测技术(KGCX2-SW-403)47. 糖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中试开发(KGCX2-501)48. 镍钴羰基化精炼工艺与超细镍粉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2)49. 年产500吨无水氯化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3)50. 西部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清洁冶金分离技术(KGCX2-504)51. 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开发(KGCX2-505)52. 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KGCX2-SW-501)53. 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与应用示范(KGCX2-SW-502)54. 新疆特产资源沙枣胶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KGCX2-SW-503)55. 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KGCX2-SW-504)56. 农业生产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武陵山地区的开发应用(KGCX2-SW-505)57. 新疆雪莲规模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KGCX2-SW-506)58. 新疆草花总黄酮抗血栓制剂的研究(KGCX2-SW-507)59. 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KGCX2-SW-6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重大项目简介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项目主管:首席科技专家:黄耀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依托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主管专业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起止时间: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参加人数:324人,其中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0人,辅助人员3人,博士后20人,在读博士60人,在读硕士90人,其他1人。
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
!"""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B’-T。
关 键 词: 地表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经济价值 文献标识码: L 文章编号: %"""$#"#- ( !""# ) "&$"&&#$%" 中图分类号: +%-/
%
前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是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全球生态 UL) 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认识生态系统与人类相互 !W 作用的基础V%、 。!" 世纪 -" 年代以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始成为一个科学术语及生态学与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分支。 直到 %’’% 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的生物 P*HX1) 多样性间接经济价值定量研究会议召开后,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 到了 %’’- 年, 随着 Y456D 《 评估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才逐渐多了起来 V#0/W, K4:E=<Z@ P<=[5><@7 PC2 >5<:46 Y<\<A]<A>< CA K4:E=46 1>C@D@:<3@》一书的出版和 *C@:4A84 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进行的价值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价逐渐成为生态、 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 -W 。!" 世纪 ’" 年代, 随着国际生态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 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V%、 价值评价工作的重视,我国的一些生态学者也开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进行 了系统的探索, 并对森林、 草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服务功 V.0%%W 目前,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湿地生态价值的重要性V%!0%&W。 但是, 能进行了分析和经济核算 。 在区域湿地是否具有最高经济使用价值、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对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等问题 上, 仍存在着持续的争论V%,W, 而将水生态系统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评价在国内外还不多见。因
层次分析法中高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计算
W C2l=0.2857X0.4236=0.l2l02 W C22=0.2857X0.2270=0.06485 W C23=0.2857X0.2270=0.06485 W C24=0.2857X0.l224=0.03497 W C3l=0.l429X0.6370=0.09l03 W C32=0.l429X0.l047=0.0l496 W C33=0.l429X0.2583=0.03692
含义 表示待比较的两个因素有相同的重要性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 因素之间重要性比较在上述描述之间 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不重要的上述描述
矩阵 A 因所构造出的矩阵具有正互反性,故被称为正互 反矩阵。
文 献[l]得 出 的 l-l5 阶 重 复 计 算 l000 次 的 平 均 随 机 一 致 性指标如下:
图l
经 过 专 家 问 卷 调 查 ,两 两 比 较 判 断 矩 阵 及 单 一 准 则 下 的 权 值 W 如下:
第一层次下:
A
Bl
B2
B3
W
Bl l
2
4
0.57l4
B2 0.5 l
2
0.2857
B3 0.25 0.5 l
0.l429
求得 !maX=3.0,CR=0;
第二层次下,对于 Bl 有:
Bl
2 AHP 的基本步骤
运用 AHP 方法解决问题,大体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将 问 题 分 解 ,建 立 层 次 结 构 ; (2)构 造 两 两 比 较 判 断 矩 阵 ; (3)由 判 断 矩 阵 计 算 比 较 元 素 的 相 对 权 重 ; (4)计 算 各 层 元 素 的 组 合 权 重 。 现举例说明上述过程。
金丝猴(交配模式)
呼名 Name
年龄 性别 Age Sex
来源 Capture site
等级序位 Social rank
备注 Note
小家庭 ( The family)
5 号 (No. 5)
11 ♂
陕西秦岭
Ⅰ
(Qinling Mountains , Shaanxi)
1 号 (No. 1)
14 ♀
甘肃文县 ( Wen County , Gansu)
2 991 号 、971 号和小东西的母亲 ( Mot her of No. 991 , 971 and Little Thing)
2 号 (No. 2)
16 ♀
同上 ( Same above)
3 号 (No. 3)
10 ♀
同上 ( Same above)
981 号 (No. 981)
3
♂
上海野生动物园
动物学报 48 (5) :577~584 , 2002 A cta Zoologica S i nica
圈养雄性川金丝猴交配模式3
任宝平 ①② 夏述忠 ③ 李庆芬 ① 张树义 ②33 梁 冰 ② 邱军华 ③
( ①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北京 100875)
( 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北京 100080) ( ③上海野生动物园 , 上海 201300)
摘 要 采用焦点动物观察取样法对上海野生动物园半散放的一群川金丝猴 (7 ♂, 4 ♀) 交配活动进行了为期 一年的观察 , 发现该物种在交配过程中无锁结现象 , 通常在一次爬跨及数次 (2 ±1158 , n = 782) 抽动后出现射 精 ; 在 1 h 之内出现两次射精的比例约占总射精数的 26 %。根据 Dewsbury 分类标准 , 我们认为雄性川金丝猴的 交配模式在 Dewsbury 的分类系统中应属第 11 种 (无锁结 、有抽动 、一次深插入 、多次射精) 和第 12 种 (无锁 结 、有抽动 、一次深插入 、单次射精) 两种模式 。川金丝猴的整个交配过程持续时间约为 1914 ±017 (782) s , 按照 Dixson 的标准 (插入持续时间 60 s 以下为短时插入型) , 应属第 12 种 (无锁结 、有抽动 、一次短时间插 入) 。 关键词 川金丝猴 交配模式
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_张维晨
传统心理病理模型借用医学的病理模型衍生出 自身 的 诊 断 系 统, 如 精 神 疾 病 诊 断 与 统 计 标 准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 anual of M ental Disorders,DSM ) 、国际疾病分类 (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 ) 等, 希望通过精神药品 [13 ] 。 然而, 随着 和心理疗法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 认知行为第三浪潮的兴起,心理疾病、心理痛苦和 个体的关系被赋予了新的诠释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
ZHANG WeiChen1,2 ,JI Yang 1 ,LI Xin1 ,GUO HuiNa1 ,ZHU ZhuoHong 1
1
[810 ]
。
认知融合和负性情绪密切相关。 ACT 理论认 为,认知融合会使个体自动地提取负性思维事件的 字面意义,将负性思维内容、消极自我评价、不正
[1112 ] , 沉浸在 确自我认知等和 “事实 ” 混淆起来
负性自动化想法中, 从而促使或加重低落、 抑郁、 焦虑、低自尊等情绪的产生。此外,认知融合还表 现为非语言功能过分受到语言规则的支配 ,导致对 事物过度进行抽象、评估,这些过程会导致反应的 [12 ] 僵化 ,从而引发压力、行为障碍等问题。 认知融 合 的 反 面 被 称 为 认 知 解 离 ( cognitive defusion) 。根据 ACT 理论, 若能改变语言和情境 的错误连接, 削弱 “语言 ” 的影响力, 个体会更 好地处理好自己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更好地调节当 下的行 为 题。 对于认知融合及解离,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 不同的测量工具, 如回避及融合问卷 ( Avoidance and Fusion Questionnaire)
吴昊-2017-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㊀Guihaia㊀Jul.2017,37(7):934-946http://journal.gxzw.gxib.cn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1610023引文格式:吴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广西植物,2017,37(7):934-946WUH.Abibliometricalanalysis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theglobalclimatechange[J].Guihaia,2017,37(7):934-946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吴㊀昊1,2(1.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武汉430071;2.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摘㊀要: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健康,对全球环境㊁经济造成极大损失,而快速的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外来生物的扩散和入侵进程㊂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态势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该领域的国际研究现状与热点,为深入理解外来种入侵机制和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㊂该文基于最近27a间(1990 2016年)科学文献数据库WebofScience中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数据,利用TDA等统计工具对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㊂结果表明:27a间共发表论文1736篇,论文数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09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该领域的研究涉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㊁生物多样性保护㊁植物学等多个学科;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ChownSL教授发文量最高(35篇);美国的总发文量(708篇)和高被引㊁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均居世界首位;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93篇),中国科学院发文量居世界第10位(27篇);BiologicalInvasions是刊文量最大的学术杂志;物种分布模型㊁生物多样性㊁全球变暖㊁风险评估等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共发表论文52篇,中国科学院是国内最大的发文机构,其中,动物研究所㊁武汉植物园㊁植物研究所的发文量居中科院科研系统前三名;中国在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领域的高被引㊁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及国际合作强度亟待提升㊂未来需重点关注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的预测与风险评估㊁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关系㊁入侵物种的系统进化㊁入侵生态系统的多营养级关系㊁海洋生物入侵㊁生物入侵与人类健康等问题㊂关键词:生物入侵,气候变化,文献计量,态势分析中图分类号:Q948.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3142(2017)07⁃0934⁃13Abibliometricalanalysis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theglobalclimatechangeWUHao1,2(1.WuhanBranchofNationalScienceLibra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Wuhan430071,China;2.WuhanBotanicalGarde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Wuhan430071,China)Abstract:Biologicalinvasionsseriouslythreattheglobalbiodiversityandecosystemhealth,causinggreatlossestoglob⁃alenvironmentandeconomy.However,rapidclimatechangecouldsignificantlyaffectthediffusionandinvasionofalien收稿日期:2016⁃12⁃09㊀㊀修回日期:2017⁃01⁃06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Y02A461H02);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知识创新工程项目(Y455437H05)[Sup⁃portedbyKnowledgeInnovationProgram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Y02A461H02);KnowledgeInnovationProgramofWuhanBotanicalGarden(Y455437H05)]㊂作者简介:吴昊(1986-),男,河南光山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入侵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研究,(E⁃mail)wuhao86868686@163.com㊂species.Toexplorethedevelopmentsituation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couldbehelpfulforbetterun⁃derstandingthestatusandhotspotsinthisfield,andalsothebenefitialforunderstandingtheinvasionmechanismandmakingeffectivemanagementmeasures.Inourstudy,westudiedtheWebofScience(WOS)databaseforpublicationspertainingtothe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betweentheyears1990 2016,wethenusedtheThomsonDataAnalyzer(TDA)tooperatethesystematicanalysis.Wefoundthatthereweretotal1736publishedpapersinrecent27years.Thenumberofpublicationsincreasedannually,whileitrapidlyincreasedsince2009.Thisresearcharearelat⁃edtoseveralsubjectssuchasenvironmentalscienceandecology,biodiversityprotection,botany,etc.Prof.ChownSLformMonashUniversityhadthelargestamountsofpublications.USAhadthemaximumtotalpapers,highlycitedandhighimpactfactorpapers.CaliforniaUniversitypublishedthemostpapersamonginternationalresearchinstitutes,while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CAS)rankedthe10th.BiologicalInvasionswastheacademicjournalwhichhadthelargestpublications.Recentstudiesfocusedprimarilyontopicsrelatedtospeciesdistributionmodels,biodiversity,globalwarmingandriskassessment.Chinatotallypublished52articl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hadthelargestamountsofpapers,whileInstituteofZoology,WuhanBotanicalGarden,InstituteofBotanyrankingTop3amongthebranchorganizationsofCAS.Inthefuture,Chinashouldgivemoreattentionsonthehighlevelresearchpapers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Inaddition,weneedtofocusonpredictionandriskassessmentofalienspecies,relationshipsbetweenbiologicalinvasionsandbiodiversity,systemevolutionofinvaders,re⁃lationshipsamongmultipletrophiclevelsofinvadedecosystem,marinebiologicalinvasion,influenceofinvasiononhu⁃manhealth,etcunderarapidglobalclimatechange.Keywords:biologicalinvasions,climatechange,bibliometrics,situationanalysis㊀㊀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全球生态系统健康和物种多样性,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剧了入侵速度(吴昊和丁建清,2014)㊂近年来,气温上升㊁氮沉降加剧㊁CO2含量增加等极端气候使得各国的经济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魏一鸣等,2014)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物种通过生理适应㊁生态位拓展㊁改变与天敌的互作关系等途径来减少生物㊁非生物因素的制约,从而削弱本土群落抵抗性,加速其入侵进程(Winderetal,2011;Sorteetal,2013)㊂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件,显著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全球环境质量,引起广泛关注(Thomasetal,2004;kiritani,2011)㊂但以往论文的研究对象多局限于某一入侵物种或特定区域,亟待从宏观尺度上把握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态势㊂文献计量是一种借助文献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理统计等手段来描述㊁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方法(贺萍等,2009;陈晶等,2014)㊂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贺萍等(2009)㊁陈宝明等(2016)发现北美和欧洲是生物入侵领域研究力量较强的地区,亚洲地区尚待加强;Qiu&Chen(2009)认为全球五大洲在生物入侵领域的发文总量排名依次为美洲㊁欧洲㊁亚洲㊁大洋洲和非洲;魏一鸣等(2014)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献计量则表明,生态脆弱性㊁自然灾害和水资源是近期的研究热点㊂但迄今为止,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尚属空白㊂本文旨在了解该领域的国际研究态势,以期为其未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㊂1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1.1检索词的选择与检索方式本文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WOS)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简称SCI),通过编写检索式来限定检索范围㊂根据SCI论文中关于 生物入侵 和 气候变化 这两个主题词的常用英文写法,编制检索式:TS=[(biologicalinvasionsorbiologyinvasionsorbio⁃in⁃vasionsorexoticspeciesinvasionsoralienspeciesin⁃vasionsornon⁃nativespeciesinvasionsornon⁃indigenousspeciesinvasions)and(climatechangeorclimaticchangeorglobalclimatechangeorglobalcli⁃maticchangeorclimatevariationorclimaticvariationorglobalclimatevariationorglobalclimaticvaria⁃5397期吴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tion)]㊂共检索1990 2016年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内发表的SCI论文1786篇,选择类型为 Article 和 Review 的论文进行分析,最终获得1736篇文献(数据更新时间为2016年6月6日)㊂1.2数据处理利用ThomsonDataAnalyzer(TDA)(6.5.20版)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㊂TDA是美国Thomson公司开发的专业分析工具,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实现可视化㊂首先利用TDA对文献数据进行挖掘和清洗,然后将数据按学科领域㊁论文发表年度㊁研究机构㊁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绘制国家合作㊁热点关键词等数据的关联可视化图㊂2㊀结果与分析2.1文献数量年度分布特点1990 2016年间,共发表关于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研究的SCI论文1736篇,27a以来,发文数量呈稳态增长趋势(图1)㊂国际上从1990年开始有相关文献出版,分别为GucinskiH(美国环保局)等人(1990)在Fisheries上发表的题为 Globalclimatechange:Policyimplicationsforfisheries ㊁BondWJ(南非开普敦大学)和RichardsonDM(南非林业研究所)(1990)在SouthAfricanJournalofScience上发表的题为 Whatcanwelearnfromextinc⁃tionsandinvasionsabouttheeffectsofclimatechange? 的论文(Bond&Richardson,1990;Gucinskietal,1990)㊂这两篇文章最早涉及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入侵㊂由图1可知,2000年以前的发文数量较少,属于萌芽阶段;2000 2008年之间论文总量明显增大,属于起步阶段;2009年至今,文献数量急剧增加,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㊂尤其是近3a,年度发文量超过200篇,表明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入侵研究已引发当前国际社会广泛关注㊂由于文献检索日期为2016年6月6日,该年文献记录尚不完整,因此2016年的发文量相比2015年有较大回落㊂2.2主要研究学科分布表1按照发表论文的数量依次列出了1990 2016年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所涉及的前10名学科(按照ISI数据库学科分类)㊂从学科分图1㊀1990 2016年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论文发文量Fig.1㊀Publishedpapers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during1990-2016布来看,该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其内容不仅涉及到宏观学科,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㊁生物多样性保护㊁自然地理学;同时,也涉及研究对象比较精确的专业学科,如:植物科学㊁林学㊁动物学㊁海洋与淡水生物学;甚至渗透到微观学科,如:进化生物学㊁生物医学等㊂其中,论文数量排在首位的学科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008篇),其发文量占总检索文献量在50%以上㊂由于多数论文同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故表1中各学科发文量总和高于总检索量㊂2.3研究力量及刊文情况比较2.3.1发文作者分析㊀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发文数量前10名学者名单依次为ChownSL(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㊁HulmePE(新西兰林肯大学)㊁PysekP(捷克共和国科学院)㊁RichardsonDM(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㊁EsslF(澳大利亚维也纳大学)㊁ThuillerW(法国国家科学院)㊁OldenJD(美国华盛顿大学)㊁BradleyBA(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㊁KriticosDJ(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研究组织)㊁VilaM(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表2)㊂其中,ChownSL发文量最高(35篇),ChownSL现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以下三点:(1)宏观生理学:生物如何通过大规模的生理进化来减缓环境变化的影响?(2)入侵生物学:探索外来入侵物种对各种形式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保护生物学:关注南极地区639广㊀西㊀植㊀物37卷表1㊀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涉及的前10名重点学科领域Table1㊀Top10keysubjectareasinvolvesthestudy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排序Rank学科类别Subjectcategories中文释义Chinesemeaning发文量(篇)Numberofpublications发文量百分比Proportion(%)1Environmentalsciencesecology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00864.2042Biodiversityconservation生物多样性保护38024.2043Plantsciences植物科学16610.5734Marinefreshwaterbiology海洋与淡水生物学1569.9365Sciencetechnologyothertopics综合科学技术1278.0896Evolutionarybiology进化生物学996.3067Physicalgeography自然地理学754.7778Biomedicine生物医学674.2689Forestry林学664.20410Zoology动物学593.758的物种及生态系统保护,特别是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㊂2.3.2发文国家分析㊀在67个发文国家中,发文量居前10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㊁澳大利亚㊁英国㊁德国㊁法国㊁西班牙㊁加拿大㊁南非㊁瑞士和新西兰(表2)㊂其中,美国的发文数量居世界第一位(708篇),分别是是排名第2位澳大利亚(218篇)和第3位英国(207篇)发文量的3倍多,占总检索文献量的40.783%,表明美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发文量前10名国家中,发达国家占据9个,说明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领域的研究实力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此外,南非的发文量虽然只排名世界第8位,但其是最早涉及该研究领域的国家之一(Bond&Bichardson,1990),也是发文量前10名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反映出南非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并投入了较多的科研力量㊂2.3.3发文机构分析㊀按照全部作者统计,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领域发文量较多的10个机构依次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㊁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㊁美国地质调查局㊁西班牙高等科学委员会㊁美国林业局㊁美国华盛顿大学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㊁新西兰林肯大学㊁捷克共和国科学院㊁中国科学院(表2)㊂以上10个科研机构共发表论文439篇,占据总检索文献数量的1/4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以93篇的发文量位居首位㊁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发文量位居第2位(71篇)㊂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表的文章主要来自于其戴维斯分校和伯克利分校;斯坦陵布什大学发表的文章则主要来自其下属的入侵生物卓越研究中心㊂在发文量前10名机构中,美国所属的单位占据了1/2,表明美国在此领域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㊂此外,中国科学院作为除了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之外另一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机构,居于发文量第10位(27篇),表明中国科学院在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研究领域也拥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地位㊂2.3.4发文期刊分析㊀1990 2016年刊载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领域论文数量前10名的国际期刊依次为BiologicalInvasions(IF=2.876,环境科学与生态学3区)㊁DiversityandDistributions(IF=5.355,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区)㊁PLoSOne(IF=3.648,生物学3区)㊁GlobalChangeBiology(IF=8.708,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区)㊁GlobalEcologyandBiogeography(IF=7.180,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区)㊁EcologyLetters(IF=16.783,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区)㊁Ecology(IF=6.155,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区)㊁Con⁃servationBiology(IF=5.199,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区)㊁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IF=3.153,农林科学1区)㊁EcologicalApplications(IF=5.508,环7397期吴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表2㊀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领域的研究力量及刊文情况Table2㊀Researchstrengthandpublicationjournal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发文量前10名作者TOP10Author篇数Articles发文量前10名机构TOP10Institute/University篇数ArticlesChownSL35CaliforniaUniversity(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93HulmePE24StellenboschUniversity(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71PysekP24USGeologicalSurvey(美国地质调查局)47RichardsonDM24SpanishCouncilofHigherScience(西班牙高等科学委员会)38EsslF21USForestryBureau(美国林业局)37ThuillerW20WashingtonUniversity(美国华盛顿大学)36OldenJD18ColoradoUniversity(美国科罗拉多大学)31BradleyBA16LincolnUniversity(新西兰林肯大学)30KriticosDJ15CzechRepublicAcademyofSciences(捷克共和国科学院)29VilaM14ChineseAcademyofSciences(中国科学院)27发文量前10名国家TOP10Country篇数Articles刊文量前10名SCI期刊TOP10Journal篇数ArticlesUSA(美国)708BiologicalInvasions(生物入侵)126Australia(澳大利亚)218DiversityandDistributions(生物多样性及分布)84UK(英国)207PLoSOne(公共科学图书馆)84Germany(德国)163GlobalChange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41France(法国)140GlobalEcologyandBiogeography(全球生态及生物地理学)33Spain(西班牙)139EcologyLetters(生态学快讯)28Canada(加拿大)126Ecology(生态学)27SouthAfrica(南非)118ConservationBiology(保护生物学)26Switzerland(瑞士)101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森林生态与管理)25NewZealand(新西兰)80EcologicalApplications(生态应用)24境科学与生态学2区)(IF按照2015年最新JCR报告5年平均影响因子统计,期刊分区参照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最新SCI期刊大类分区)(表2)㊂其中,BiologicalInvasions作为生物入侵领域的专业期刊,其总计刊文量最高(126篇)㊂2.4研究合作情况利用TDA工具对发文国家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分别进行关联统计,并绘制关联可视化图(图2,图3)㊂图中点的大小代表不同国家(机构)发表文献量的多少,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及其距离代表了各国家(机构)之间研究内容的关联程度,连线越粗,距离越近,则代表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高(邢颖等,2010)㊂2.4.1国家合作㊀以中国与发文量前10名的国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㊂前10名国家之间在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美国与除南非之外的其余8个国家存在很强的合作关系,其最密切的合作成员是加拿大;新西兰㊁英国㊁法国㊁澳大利亚与其它国家之间均存在很强的合作关系;英国 法国 西班牙㊁新西兰 瑞士 德国㊁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分别形成3个密切合作的小区域;南非虽然其它国家之839广㊀西㊀植㊀物37卷图2㊀中国与发文量前10位国家的合作情况Fig.2㊀CollaborationsamongChinaandTop10countriesbasedonthenumbersofpapers间也存在合作关系,但其关联程度不高,尤其是与瑞士㊁德国㊁加拿大之间的合作强度较弱;中国仅与美国㊁加拿大㊁澳大利亚3个国家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其最密切的合作成员国是美国㊂2.4.2研究机构合作㊀对发文量前20名的国际科研机构合作情况进行关联分析,由图3可知,美国的9所机构之间均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发文量居首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关联度最高;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㊁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也与美国的部分机构存在合作关系;发文量第2位的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与捷克㊁德国㊁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具有较高的合作关联度,其最密切的合作对象是捷克布拉格查尔斯大学;中国科学院虽然发文量居世界第10位,但与其它科研机构之间无密切合作关系;此外,法国科学院的科研活动也相对独立㊂2.5热点关键词关键词能够对文章主题进行高度概括和精炼,高频次的关键词可以看作是该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曹永强等,2016;唐霞和张志强,2016)㊂使用TDA工具对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领域的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㊂由于英文关键词存在多词同意现象,因此对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合并㊂如: exoticspecies ㊁ alienspecies ㊁ introducedspecies 都是外来物种的意思,统一采用 exoticspecies ,得出频次居于前20名的高频关键词(表3)㊂外来物种㊁气候变化㊁生物入侵㊁物种分布模型(频次ȡ100)是当该领域的研究核心;此外,生物多样性㊁全球变暖㊁风险评估等问题(频次ȡ40)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㊂按照20个高频关键词的属性可以划分为三大类:(1)入侵机制(10个词):外来物种㊁气候变化㊁全球变暖㊁干扰㊁繁殖体压力㊁适应性㊁生物地理学㊁火㊁物候学㊁表型可塑性㊂(2)入侵效应(6个词):生物入侵㊁生物多样性㊁扩散㊁分布区扩展㊁竞争㊁灭绝㊂(3)入侵防治(4个词):物种分布模型㊁风险评估㊁保护㊁管理㊂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入侵机制引起较大关注㊂以20个高频关键词绘制关联可视化图(图4),图4中圆点大小代表关键词的中心度,点与点之间连线长短及粗细代表关联程度的强弱㊂由图4可知, 外来物种 和 气候变化 这两个词居于关联图的核心位置,与其它关键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 全球变暖 生物多样性 ㊁ 气候变化 外来物种 ㊁ 繁殖体压力 生物入侵 形成三组关联性较强的词对;直接影响 外来物种 的词主要有 气候变化 ㊁ 全球变暖 ㊁ 干扰 和 适应性 ,而直接影响 生物入侵 的词主要是 繁殖体压力 和 生物地理学 ; 气候变化 和 全球变暖 并未直接对 生物入侵 产生较强影响,它们可能通过影响 外来物种 而最终导致生物入侵㊂2.6高影响力论文2.6.1高被引论文㊀1736篇论文中,总被引次数前10名的论文如表4所示㊂其中,由Hooperetal(2005)发表在EcologicalMonographs上的文章总被引次数(2550次)和年均被引次数(213次)均居于首位,该综述论文详细分析了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生物入侵和灭绝-生物多样性 的四级反应链(Hooperetal,2005)㊂10篇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与物种多样性㊁群落可入侵9397期吴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图3㊀发文量前20位的研究机构合作情况Fig.3㊀CollaborationsamongtheTop20researchinstitutebasedonthenumbersofpapers性㊁森林系统破碎化与抗性㊁可利用性资源竞争等多个方面㊂在10篇文章中,有7篇论文的发文机构均为美国的大学,表明美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远高于其它国家㊂此外,巴拿马㊁澳大利亚和英国也分别发表了1篇被引率较高的文章㊂2.6.2高影响因子论文㊀根据检索结果,1990 2016年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领域的5篇高影响因子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美国㊁英国各1篇)和Science(美国㊁英国和瑞士各1篇)上(表5)㊂其中,美国学者发现气候变暖能够延缓入侵树种的老叶衰落时间,从而促使其积累更多的生物量(Fridley,2012);此外,美国学者还发现氮沉降㊁CO2浓度上升等气候变化事件能够促使入侵者与生境之间形成反馈调节,加速全球生物群的同质化(Stuartetal,1997)㊂英国学者发现CO2浓度上升会加速海洋的酸化,为入侵的水生动物提供了生态避难所,从而威胁海洋系统中的本土生物多样性(Hall⁃Spenceretal,2008);英国学者还认为入侵者049广㊀西㊀植㊀物37卷图4㊀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领域关键词关联可视化图Fig.4㊀Correlationmapofkeywordson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比本土种更能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扰动,由于存在这种 生物惰性 (biologicalinertia)而加剧了本土物种的灭亡(Willis&Birks,2006);瑞士学者则通过气候生态位测验,认为气候变化并未在大尺度空间上显著影响入侵物种的生态位(Petitpierreetal,2012)㊂2.7中国的发文概况近25年以来,中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发表的SCI论文共52篇㊂其中,最早是由张知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发表在IntegrativeZoology上(Zhangetal,2006)㊁以及李迈和(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发表在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上的文章(Lietal,2006)㊂国内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27篇),其中,动物研究所(6篇)㊁武汉植物园(5篇)㊁植物研究所(4篇)发表的文章数量居中科院科研系统前三位㊂此外,复旦大学(4篇)和中山大学(4篇)发文量也相对较大㊂中国在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领域SCI论文发文量较多的期刊为PLoSONE(7篇)和BiologicalInva⁃1497期吴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表3㊀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领域前20名高频关键词列表Table3㊀Top20highfrequencykeywords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排序Rank词频Frequency英文关键词Keyword中文释义Chinesemeaning排序Rank词频Frequency英文关键词Keyword中文释义Chinesemeaning1401Exoticspecies外来物种1131Conservation保护2376Climatechange气候变化1228Propagulepressure繁殖体压力3353Biologicalinvasions生物入侵1325Adaptation适应性4109Speciesdistributionmodels物种分布模型1424Biogeography生物地理学559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1524Management管理649Globalwarming全球变暖1622Fire火740Riskassessment风险评估1721Competition竞争839Disturbance干扰1821Phenology物候学938Dispersal扩散1920Extinction灭绝1036Rangeexpansion分布区扩展2020Phenotypicplasticity表型可塑性表4㊀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领域前10名高被引论文Table4㊀Top10highlycitedpapers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论文题目Title总被引次数Totalcites年均被引次数Annualcites发文期刊Journal第一作者发文机构InstitutionofthefirstauthorEffectsofbiodiversityonecosystemfunctioning:Aconsensusofcurrentknowledge2550213EcologicalMonographs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UniversityBiologicalinvasions:Lessonsforecology92739TrendsinEcology&Evolution美国诺特丹大学UniversityofNotreDameTheecologicalconsequencesofchangesinbiodi⁃versity:Asearchforgeneralprinciples89350Ecology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innesotaUniversityEcosystemdecayofAmazonianforestfragments:A22-yearinvestigation73850ConservationBiology巴拿马史密森热带研究所SmithsonianTropicalResearchInstituteDoesglobalchangeincreasethesuccessofbiologicalinvaders?65136TrendsinEcology&Evolution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Bioticcontroloverthefunctioningofecosystems54227Scienc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CaliforniaUniversityMechanisticnichemodelling:combiningphysio⁃logicalandspatialdatatopredictspecies ranges52766EcologyLetters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MelbourneUniversityKelpforestecosystems:biodiversity,stability,re⁃silienceandfuture50934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美国缅因大学MaineUniversityVolcaniccarbondioxideventsshowecosystemeffectsofoceanacidification48053Nature英国普利茅斯大学PlymouthUniversityPredictingthegeographyofspecies invasionsviaecologicalnichemodeling46633QuarterlyReviewofBiology美国堪萨斯大学KansasUniversitysions(3篇)㊂中国学者(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机构均为中国机构)发表的5篇较高影响因子SCI论文(5年JCR平均影响因子>6.0)分别为: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丁建清课题组在GlobalChangeBiology上发表的关于气候变暖改变入侵植物与其天敌昆虫互作关系,从而加剧高纬度地区植物入侵态势的文章(Luetal,2013);此外,丁建清课题组还在EcologyLetters上发表了关于气候变暖影响入侵生物 本土249广㊀西㊀植㊀物37卷表5 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领域高影响因子论文Table5㊀Paperswithhighimpactfactorsofbiologicalinvasionsunderclimatechange论文题目Title发文期刊Journal第一作者发文机构Institutionofthefirstauthor五年影响因子5-yearsIFExtendedleafphenologyandtheautumnnicheindeciduousforestinvasionsNature美国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University41.458VolcaniccarbondioxideventsshowecosystemeffectsofoceanacidificationNature英国普利茅斯大学PlymouthUniversity41.458BioticcontroloverthefunctioningofecosystemsScienc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CaliforniaUniversity34.921Whatisnatural?Theneedforalong⁃termperspectiveinbiodiversityconservationScience英国牛津大学OxfordUniversity34.921ClimaticnicheshiftsarerareamongterrestrialplantinvadersScience瑞士洛桑大学LausanneUniversity34.921生物 生防天敌三级互作关系,从而加剧生物防治 非靶标效应 的文章(Luetal,201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李义明课题组在EcologyLetters上发表的关于地形异质性㊁入侵区与原产地气候相似性程度影响全球外来爬行类动物入侵进程的论文(Liuetal,2014);清华大学杨军课题组发表在GlobalEcologyandBiogeography上关于人类活动㊁气候差异影响本土和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同质化的文章(Yangetal,2015);厦门大学张宜辉课题组发表在Ecology上关于 红树林-入侵植物互花米草 生态交错带对人类活动㊁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的文章(Lietal,2014)㊂3㊀讨论与结论基于对SCI论文的计量分析,发现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具有以下特征:1990 2016年间论文数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09年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期;该领域涉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学科;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ChownSL教授发文量最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是发文总量最多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发文总量居世界第10位;BiologicalInvasions是发文量较大的期刊;欧㊁美等国家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而中国在此领域的国际合作较弱;物种分布模型㊁生物多样性㊁全球变暖㊁风险评估等是近年来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院是国内最大的发文机构,其次为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㊂气候变化是生物入侵的强有驱动力,在未来,全球变暖㊁氮沉降加剧㊁降雨带北移㊁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气候变化趋势将持续进行(丁一汇和王会军,2016)㊂气候变化驱动的外来种入侵效应比某个入侵种单一引起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作用要大(Gedan&Bertness,2009),且大多数入侵物种具备快速迁移的能力,它们将利用气候变化提供的新环境大量繁殖和扩散,进一步加剧入侵威胁㊂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入侵研究远超过单一科学范围,甚至可上升至政治议题(Occhipinti⁃ambrogi&Savini,2003),值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㊂中国幅员辽阔,跨越50个纬度和5个气候带,多样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外来物种入侵㊂中国入侵种已达529种,是全球遭受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㊂对于中国而言,应加强对加利福尼亚大学等优秀国际机构关于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研究动态的关注,特别是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入侵生物研究中心,其在该领域的科研成绩卓越,且南非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加强与该机构交流合作并借鉴其科研经验或有助于快速提升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㊂经过27a的发展,国际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㊂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生物将凸显出形式更为多样的入侵过程并为生物入侵研究带来新的挑战(吴昊和丁建清,2014)㊂因此,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仍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3497期吴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1)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的预测与风险评估㊂全球变暖㊁二氧化碳上升㊁氮沉降等气候条件的改变导致栖息地生境及生态系统属性发生变化,进而增加群落的可入侵性;同时,气候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外来种的生理㊁生态属性(Bradleyetal,2010)㊂因此,利用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各类生态模型对入侵物种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㊁并建立完整的入侵风险评估框架体系,深入探讨生物入侵与微生境之间的反馈作用㊁制约入侵进程的非生物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生态系统对生物入侵响应的差异性,将有利在快速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制定切实有效的生物入侵防治管理措施(Diezetal,2012;Sorteetal,2013;Vicenteetal,2016)㊂此外,生态模型的建立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外来物种在其整体入侵进程中的差异性(传播㊁建群力度以及大时空尺度上的种群变化模式)(Chapmanetal,2016)㊂(2)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的生态位拓展,加剧其与本土物种的种间竞争,威胁本土物种多样性(Camenenetal,2016;Wuetal,2016);同时气候变化也可能增加入侵生物的繁殖体压力㊁消除其 基因瓶颈 效应,扰乱本土群落中物种的时空分布格局(Simberloff,2009),并加剧外来种与本土种的杂交几率,显著降低本土生物的基因多样性(Chownetal,2015)㊂对于两栖爬行类入侵动物而言,其入侵热点与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地理区域相重叠,且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些外来种的潜在入侵风险区域会扩展至高纬度地区(Lietal,2016)㊂因此,探讨气候变化下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关系有利于制定优先保护措施以减轻外来物种的入侵危害㊂(3)气候变化对入侵物种基因变异及其系统进化的影响㊂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入侵物种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但仅限于基因片段甲基化修饰等解释(Gaoetal,2010),而较少涉及气候变化对入侵物种在大时空尺度上生物地理学模式的影响㊂运用分子测序㊁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手段对比外分析气候变化对外来入侵物种遗传变异的影响,探究气候因子在其进化及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可进一步揭示生物入侵的地理系统学特征,以反演外来物种的入侵史及预测入侵态势(Hodginsetal,2013)㊂(4)气候变化影响入侵生态系统的多营养级关系㊂地上-地下多营养级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群落物种组成及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尤其是对于入侵植物群落而言,应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寄主植物如何影响其地上地下天敌昆虫生活史(如地上成虫和地下幼虫)㊁以及生防天敌如何影响本土与入侵植物的竞争关系,这对于预测入侵群落动态变化㊁以及评价生物因子对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的作用至关重要(VanderPuttenetal,2010;Luetal,2016)㊂此外,气候变化导致入侵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的改变也应引起重视(Sahaetal,2016)㊂(5)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㊂目前诸多学者已针对陆生入侵生态系统做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海洋生物入侵的问题研究甚少㊂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变暖㊁海水酸化等问题使得海洋系统的初级生产力㊁功能群㊁食物网结构均发生显著改变,如海水变暖会消除某些外来物种的低温生殖障碍,从而加速海洋生物入侵(Aronsonetal,2007;Occhipinti⁃ambrogi,2007)㊂(6)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入侵对人类健康的威胁㊂诸多外来入侵物种都是病菌的携带者或其媒介生物,快速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这类有毒有害入侵者种群的大规模爆发和扩散,从而加剧人类感染各类疾病的概率㊂如入侵种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是登革病毒(denguevirus)的携带者,气候变暖能够促进白纹伊蚊的产卵率及生长发育速率,增加其携带和传播病毒的能力,进而导致人群患上登革热病(Leisnham&Juliano,2012)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大这些对人类健康存在巨大威胁的入侵生物的监测与防治㊂参考文献:ARONSONRB,THATJES,CLARKEA,etal,2007.ClimatechangeandinvasibilityoftheAntarcticbenthos[J].AnnRevEcolEvolSyst,38:129-154.BONDWJ,RICHARDSONDM,1990.Whatcanwelearnfromextinctionsandinvasionsabouttheeffectsofclimatechange?[J].SAfrJSci,86(7-10):429-433.BRADLEYBA,BLUMENTHALDM,WILCOVEDS,etal,2010.Predictingplantinvasionsinaneraofglobalchange[J].TrendsEcolEvol,25(5):310-318.449广㊀西㊀植㊀物37卷。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双成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双成首页>师资队伍>李双成李双成北京大学城环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职称:教授职务:院长助理研究方向:地理学综合研究;区域生态安全与风险评价;地理学软计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及政策分析;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系电话:010-********Email:scli@个人简历科研课题主要论文教学与指导研究生(一)工作履历1984-1988年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1991-1997年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2000-2002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200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二)教育履历1980-1984年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8-1991年南开大学生物系攻读硕士学位(导师:唐廷贵)1997-200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黄秉维)(三)社会工作与学术兼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2003-2009)中国GIS协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3-2007)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2008)中国地理学学会山地分会副主任(2007-2010)中国地理学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0-2014)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助理(2009-)科研课题主持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社会福祉耦合机制研究:基于地理学综合分析的途径(41130534),课题负责人,2012-201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生态热力学途径(40971052),课题负责人,2010-2012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青藏高原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2010CB951704),子课题负责人,2010-20144.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地理学方法研究(2007FY140800),自然地理学方法,课题负责人,2007-20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地理区划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40771001),项目主持人,2008-20106.国家发改委国土整治项目.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途径和对策分析,课题负责人,2006-20087.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项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题负责人,2006-200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公路建设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效应评价方法研究(No.40271106),项目主持人,2003-2004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G1998040800),课题负责人,1999-2003参与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40635028),课题骨干,2007-2010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2005CB422006),专题负责人,2005-20093.教育部科研重大项目:北京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与环境效应(306019),课题骨干,2006-200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耕地流转及其驱动因素的时空动态与调控机制研究(40571002)参加人,2006-2009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2003CB415100),专题负责人,2004-2008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KZCX3-SW-339),课题成员,2003-20067.地方委托项目.山东即墨市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与环境规划专题负责人,2005-2006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铁路生态效应(No.90202012),专题负责人,2003-20059.国土资源部西北水资源专项.黑河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整治研究,课题骨干,2003-200410.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限制因素的辨识及其对策.专题负责人,2002-200311.地方委托项目.吉林省旅游总体规划.课题骨干.2001-200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耕地的价值重建与保护机制研究(40171004)参加人.2001-2003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利用模式(NSFCNo.49831020),参加人,2000-2001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应用(NSFCNo.49731020).课题骨干,1997-200015.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B.中国生态环境区划(KZ951-B1-208).参加人,1997-200016.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B.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KZ951-B1-203),课题骨干,1997-2000(一)著作1.刘濂主编.河北植被,科学出版社,1996,副主编之一2.本书编辑组.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3.郑度、姚檀栋主编.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科学出版社,2004,参编部分章节4.蔡运龙主编.中国地理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参编部分章节5.郑度主编.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参编部分章节6.中国大百科全书(部分词条)7.IPCCWorkingGroupII.ClimateChange2007:Impacts,adaptationandvulnerabilit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ContributingAuthorofAsiapart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2009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自然地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参著部分章节9.范恒山主编.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副主编之一10.蔡运龙主编.地理学经典思想解读.商务印书馆,2011,参编部分篇目(二)论文PeerReviewedJournalarticles1.GaoY.,HuangJ.,LiS.&LiS.C.*(2012).Spatialpatternofnon-stationarit yandscale-dependentrelationshipsbetweenNDVIandclimaticfactors-AcasestudyinQinghai-TibetPla teau,China.EcologicalIndicator,20,170-176.2.GaoJ.B.,LiS.C.,ZhaoZ.Q.&CaiY.L.(2012).Investigatingspatialvariationintherelationshipsbetwee nNDVIandenvironmentalfactorsatmulti-scales:acasestudyofGuizhouKarstPlateau,China.Internatio 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33,2112-2129.3.ZhangB.,ChenG.Q.,XiaX.H.,LiS.C.*,ChenZ.M.&JiX.(2012).EnvironmentalemissionsbyChinese industry:Exergy-basedunifyingassessment.EnergyPolicy,45,490-501.4.GaoJ.B.&LiS.C.*(2011).Detectingspatiallynon-stationaryandscale-dependentrelationshipsbetwe enurbanlandscapefragmentationandrelatedfactorsusing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Applie dGeography,31,292-302.5.LiS.C.,ZhaoZ.Q.,WangY.&WangY.L.(2011).Identifyingspatialpatternsofsynchronizationbetween NDVIandclimaticdeterminantsusingjointrecurrenceplots.EnvironmentalEarthScience,64,851-859.6.WangY.&LiS.C.*(2011).Simulatingmultipleclassurbanland-use/coverchangesbyRBFN-basedCA puters&geosciences,37,111-121.7.ZhaoZ.Q.,LiS.C.*,GaoJ.B.&WangY.L.(2011).Identifyingspatialpatternsanddynamicsofclimatech angeusingrecurrencequantificationanalysis:acasestudyofqinghai-tibetplateau.InternationalJournalo fBifurcationandChaos,21,1127-1139.8.ChenZ.M.,XiaX.H.,TangH.S.,LiS.C.*&DengY.(2010).EmergyBasedEcologicalAssessmentofCo nstructedWetlandforMunicipalWastewaterTreatment:MethodologyandApplicationtotheBeijingWet land.JournalofEnvironmentalInformatics,15,62-73.9.GaoJ.B.,LiS.C.*&ZhaoZ.Q.(2010).Validatingthedemarcationofeco-geographicalregions:ageostat isticalapplication.EnvironmentalEarthScience,59,1327-1336.10.JiangM.M.,ChenZ.M.,ZhangB.,LiS.C.,XiaX.H.,ZhouS.Y.&ZhouJ.B.(2010).EcologicalEconomi cEvaluationBasedonEmergyasEmbodiedCosmicExergy:AHistoricalStudyfortheBeijingUrbanEcos ystem1978-2004.Entropy,12,1696-1720.11.LiS.C.,ZhaoZ.Q.,XieM.M.&WangY.L.(2010).Investigatingspatialnon-stationaryandscale-depen dentrelationshipsbetweenurbansurfacetemperatureandenvironmentalfactorsusinggeographicallywe ightedregression.EnvironmentalModelling&Softwares,25,1789-1800.12.LiS.C.,YangZ.X.&GaoY.(2010)Scale-dependentSpatialRelationshipsbetweenNDVIandAbiotic Factors.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04)361-367.13.YangZ.F.,JiangM.M.,ChenB.,ZhouJ.B.,ChenG.Q.&LiS.C.(2010).SolaremergyevaluationforChi neseeconomy.EnergyPolicy,38,875-886.14.ZhouS.Y.,ChenH.&LiS.C.(2010).Resourcesuseandgreenhousegasemissionsinurbaneconomy:Ec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 mulation,15,3201-3231.15.LiS.C.,ChangQ.,PengF.A.&WangY.L.(2009).IndicatinglandscapefragmentationusingL-Zcompl exity.EcologicalIndicator,9,780-790.16.LiS.C.,ZhaoZ.Q.&LiuF.Y.(2008).IdentifyingspatialpatternofNDVIseriesdynamicsusingrecurren cequantificationanalysis.EuropeanPhysicalJournal-SpecialTopics,164,127-139.17.WuS.H.,DaiE.F.,HuangM.,ShaoX.M.,LiS.C.&TaoB.(2007).EcosystemvulnerabilityofChinaund erB2climatescenariointhe21stcentury.ChineseScienceBulletin,52,1379-1386.18.ChenH.,LiuJ.S.,GaoY.,LiS.C.&OuY.H.(2007).Ecologicalriskassessmentofregionsalongtheroads ideoftheQinghai-TibetHighwayandRailwaybasedonanarti?cialneuralnetwork.HumanandEcological RiskAssessment,13:900-913.19.DaiE.F.,WuS.H.,LiS.C.,WangS.J.,ZhouC.H.&HaoC.Y.(2006).Spatialvariabilityonvegetationpar ametersinLongitudinalRange-GorgeRegion.ChineseScienceBulletin,51,1-8.20.LiS.C.,ZhouQ.F.,WuS.H.&DaiE.F.(2006).Measurementofclimatecomplexityusingsampleentrop y.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ology,26,2131-2139.21.XuY.Q.,LiS.C.*&CaiY.L.(2005).WaveletanalysisofrainfallvariationintheHebeiPlain.ScienceinC hinaSeriesD-EarthSciences,48,2241-2250.22.ChenH.,LiS.C.&ZhangY.L.(2003).ImpactofroadconstructiononvegetationalongsideQinghai-Xiz anghighwayandrailway.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13,340-346.InternationalConferenceArticles 1.Gao,Y.,LiS.C.*,Feng,Z.,(2011).Emergy-basedEcologicalPressureAnalysisofLandUseinChina.Co nferenceonSpatialStatistics2011–MappingGlobalChange.ProcediaEnvironmentalSciences3,93-98.2.WangY.&LiS.C.*(2011).Evaluatingtheeffectsoflanddevelopmentpoliciesonexurbanforestcoverba sedonagent-basedmodels.1stConferenceonSpatialStatistics2011–MappingGlobalChange3.Gao,Y.,LiS.C.*,(2011).Researchon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sgrowthandlandusebasedonGW RinChina,RemoteSensing,Environmentand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RSETE),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IEEE,1510-1514.(InChinese)中文论文1.常青,李双成,王仰麟,邱瑶(2012).基于稳定映射分析的深圳绿色景观时空演化及启示.地理学报,12:1611-1622.2.王羊,刘金龙,冯喆,李双成,蔡运龙(2012).公共池塘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理论框架.自然资源学报,10:1797-1807.3.杨卓翔,高阳,赵志强,李双成(2012).基于能值分析的深圳市三个小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生态学报,3635-3644.4.杨龙,陈克龙,李双成,曹生奎,武彦朋(2012).达日县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与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92-94.5.李爽,李双成(2012).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综合聚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8-655.6.李春梅,李双成,王红亚(2012).贵州麦岗水库小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地理科学进展,32-39.7.成淑敏,高阳,杨卓翔,李双成(2012).基于能值分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研究——以邢台市为例.生态经济,44-47+77.8.高阳,黄姣,王羊,冯喆,李双成(2011).基于能值分析及小波变换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研究——以深圳市为例.资源科学,781-788.9.王羊,高阳,赵琳,赵志强,李双成(2011).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尺度敏感性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50-758.10.李双成,许学工,蔡运龙(2011).自然地理学方法研究与学科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刊,399-406.11.李双成,刘金龙,张才玉,赵志强(2011).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动态及地理学研究范式.地理学报,1618-1630.12.李双成,黄姣,邵晓梅,张衍毓(2011).区域生态补偿与土地生态安全.中国土地科学,39-41.13.黄姣,高阳,赵志强,李双成(2011).基于GIS与SOFM网络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地理研究,1648-1659.14.黄姣,高阳,李双成(2011).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变化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5-512.15.高阳,冯喆,王羊,李双成(2011).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全国省区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9-1096.16.李双成,王羊,蔡运龙(2010).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地理学报,1315-1324.17.高阳,赵瑞娜,阿杉,李双成(2010).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全国地级市城市地价区域分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55-660.18.高江波,黄姣,李双成,蔡运龙(2010).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地理科学进展,1400-1407.19.杜官印,蔡运龙,李双成(2010).1997-2007年中国分省化石能源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76-81+92.20.董锁成,陶澍,杨旺舟,李飞,李双成,李宇,刘鸿雁(2010).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影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84-289.21.陈克龙,苏茂新,李双成,卢京花,陈英玉,张斐,刘志杰(2010).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地理研究,214-222.22.苏茂新,陈克龙,李双成,苏旭,卢京花,刘志杰(2010).青海湖北部湿地生态健康评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44-147.23.苏茂新,陈克龙,李双成,苏旭,卢京花(2010).西宁市城市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138-142.24.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2009).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地理学报,1363-1374.25.张月丛,李双成(2009).基于EMD的河北省耕地数量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多尺度关系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4-18.26.许学工,李双成,蔡运龙(2009).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地理学报,1027-1038.27.李爽,王羊,李双成(2009).中国近30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地理研究,1593-1605.28.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2009).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地理科学进展,63-70.29.高江波,周巧富,常青,李双成(2009).基于GIS和土壤侵蚀方程的农业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评估——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1-157.30.赵志强,高江波,李双成,王仰麟(2009).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1978—2006年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61-867.31.陈克龙,李双成,李迪强,陈英玉,朵海瑞,王永生(2008).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对比研究.生态经济,32-35.32.陈克龙,李双成,周巧富,朵海瑞,陈琼(2008).近25年来青海湖流域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资源科学,274-280.33.高江波,赵志强,李双成(2008).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青藏铁路穿越区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应用生态学报,2473-2479.34.郝成元,吴绍洪,李双成(2008).基于SOFM的区域界线划分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21-127.35.李双成,高江波(2008).基于GARP模型的紫茎泽兰空间分布预测——以云南纵向岭谷为例.生态学杂志,1531-1536.36.李双成,刘逢媛,戴尔阜,吴绍洪(2008).NDVI与气候因子耦合关系及其地域差异的定量递归分析——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例.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3-489.37.李双成,刘逢媛,高江波(2008).基于L—Z算法的NDVI变化复杂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以北京周边为例.自然科学进展,68-74.38.李双成,刘逢媛,赵志强(2008).中国气候系统复杂性及其地域差异.气候与环境研究,31-38.39.李双成,赵志强,高江波(2008).基于空间小波变换的生态地理界线识别与定位.生态学报,4313-4322.40.刘明达,蒋蕾,李双成(2008).云南南部地区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中国土地科学,9-16.41.王磊,刘逢媛,李双成,蔡运龙(2008).耕地非农化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中国土地科学,32-38.42.张月丛,孟宪锋,赵志强,李双成(2008).承德市1999~2004年生态足迹与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7-40.43.张月丛,赵志强,李双成,孟宪锋(2008).基于SPOTNDVI的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地理研究,745-754+973.44.赵志强,李双成,高阳(2008).基于能值改进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以深圳市为例.生态学报,2220-2231.45.李双成,赵志强(2008).汶川大地震灾后成都市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规划战略思考.城市发展研究,18-23.46.李双成,赵志强,高阳,王仰麟(2008).城市植被覆盖变化可预测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定量递归分析——以深圳市为例.地理研究,1243-1251+1482.47.陈克龙,李双成,周巧富,肖景义(2007).江河源区达日县近50年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分析.地理研究,526-532+640.48.常青,李双成,李洪远,彭建,王仰麟(2007).城市绿色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应用生态学报,1640-1646.49.常青,王仰麟,李双成(2007).中小城镇绿色空间评价与格局优化——以山东省即墨市为例.生态学报,3701-3710.50.常青,王仰麟,吴健生,李双成(200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以深圳市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6-31.51.郝成元,吴绍洪,李双成(2007).排列熵应用于气候复杂性度量.地理研究,46-52.52.吴绍洪,戴尔阜,黄玫,邵雪梅,李双成,陶波(2007).21世纪未来气候变化情景(B2)下我国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科学通报,811-817.53.李双成(2007).生物地理学教学与研究的新进展——评陈克龙等编著的《生物地理学》.地理研究,853.54.黄姣,李双成(2007).公众环境意识及行为的初步调查.环境教育,68-69.55.陈辉,刘劲松,曹宇,李双成,欧阳华(2006).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生态学报,1558-1566.56.戴尔阜,吴绍洪,李双成,王随继,周长海,郝成元(2006).纵向岭谷区植被特征参数的空间变异.科学通报,1-7.57.李双成,高伟明,周巧富,刘逢媛(2006).基于小波变换的NDVI与地形因子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生态学报,4198-4203.58.童绍玉,蔡运龙,李双成(2006).云南省楚雄市与双柏县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地理研究,397-405+563.59.许月卿,李双成,蔡运龙(2006).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贫困化空间模拟分析——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地理科学进展,79-85+140.60.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沈振西,阎建忠,丁明军,李双成,郑度(2006).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地理学报,3-14.61.赵东升,李双成,吴绍洪(2006).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模型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68-78.62.李双成,许月卿,傅小锋(2005).基于GIS和ANN的中国区域贫困化空间模拟分析.资源科学,76-81.63.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2005).青藏高原统计数据分析——以人口为例.地理科学进展,11-20+137.64.李双成,吴绍洪,戴尔阜(2005).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生态学报,621-626.65.许月卿,周巧富,李双成(2005).贵州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水土保持通报,11-14+113.66.许月卿,李双成(2005).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人文地理,117-120.67.许月卿,李双成(2005).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资源科学,69-73.68.吴绍洪,尹云鹤,赵慧霞,李双成,邵雪梅,陶波(2005).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气候变化研究进展,115-118+145.69.李双成,蔡运龙(2005).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地理研究,11-18.70.陈辉,李双成,郑度(2005).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生态系统风险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86-593.71.李双成,许月卿,周巧富,王磊(2004).中国道路网与生态系统破碎化关系统计分析.地理科学进展,78-85+110.72.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李双成(2004).青藏高原的水塔功能.山地学报,428-432.73.陈辉,吕新苗,李双成(2004).柴达木盆地东部表土花粉分析.地理研究,201-210.74.鲁春霞,谢高地,李双成,李利锋,陈辉(2004).青藏铁路沿线土壤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初探.生态环境,546-548.75.路云阁,李双成,蔡运龙(2004).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地理科学,432-438.76.许月卿,李双成,蔡运龙(2004).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降水变化规律研究.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176-1183.77.许月卿,李双成(2004).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动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98-102.78.吕新苗,陈辉,李双成,郑度(2004).东祁连山表土花粉组合及其数量特征.山地学报,199-206.79.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郑度,李双成(2003).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自然资源学报,189-196.80.李双成,郑度(2003).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地球科学进展,68-76.81.陈辉,李双成,郑度(2003).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特征及道路修建对其影响.山地学报,559-567.82.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度郑.,李双成,阎建忠(2002).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地理学报,253-266.83.李双成,郑度,张镱锂(2002).青藏高原生态资产地域划分中的SOFM网络技术.自然资源学报,750-756.84.李双成,蔡运龙(2002).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态势研究.经济地理,346-350.85.李双成,郑度,张镱锂(2002).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的区域范式.地理科学,270-275.86.李双成(2001a).植物响应气候变化模型模拟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16-225.87.李双成,郑度,杨勤业(2001).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的若干问题.环境科学,103-107.88.李双成,傅小锋,郑度(2001).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97-304.89.李双成(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经济地理,523-526.90.李双成,杨勤业(2000).中国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社会经济学初步分析.地理研究,1-7.91.李双成(1999).生态思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伦理基础.环境科学进展,148-154.92.杨勤业,李双成(1999).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若干问题.生态学报,8-13.93.李双成,高伟明,刘濂(1998).河北省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地理研究,16-24.94.杨勤业,李双成(1998).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综合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25.95.杨勤业,李双成(1998).知识经济与地理综合研究.地理研究,6-9.(一)课程教学本科生全校通选课:自然保护学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必修课:现代地学模型及应用研究生选修课:区域开发与发展战略(二)指导学生1.专业方向:(1)土地科学;(2)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3)软计算与地理学综合分析2.研究生:周巧富、王磊、刘逢媛、赵志强、高江波、高阳、李爽、王阳、黄姣、杨卓翔、张才玉、刘金龙、董连耕、马程、王珏、朱文博、张津、韩雅、洪桂梅。
自恋
本研究考察了304对来自北京的青少年双生子(平均年龄18岁),其中同卵双生子152对,异卵双生子152对。每名双生子独立完成A型自恋和C型自恋的心理量表。结果发现,A型自恋的遗传度为47%,即这种自恋的个体差异有近一半是源自遗传因素;C型自恋的遗传度为25%,即这种自恋的个体差异有四分之一源自遗传因素;同时,特异于个体的环境因素对两种自恋的影响也很大,分别为53%和61%;但是,共同拥有的环境因素对自恋的个体差异的影响却很小,仅为0%和15%。进一步,采用多变量遗传模型分析(见下图),该团队还发现影响A型自恋和C型自恋的遗传因素只有32%相同,而影响它们的环境因素的重叠更小,仅6%。换句话说,A型自恋和C型自恋的遗传、环境基础大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只有很小的交集。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C型自恋的可遗传性,表明C型自恋与A型自恋一样是重要的人格特征。并且本研究还发现C型自恋与A型自恋的遗传和环境起源是相互分离的,从遗传层面证明了A型自恋和C型自恋是两种相互独立、仅有较低相关的人格特征。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对自恋的认识,还指出将来研究中对自恋进行区分的必要性。
该研究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Y1CX153003)、自然科学基金(3107091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J-8/Y1CX012Y01)、心理所青年基金(Y1CX273005)资助,已于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期刊。 (中科院心理研所)
西藏冈底斯南缘冲木达约30Ma埃达克质侵入岩的成因:向北俯冲的印度陆壳的熔融?
第40卷 第2期Vol.40, No.2, 126~1462011年3月GEOCHIMICAMar., 2011收稿日期(Received): 2010-01-12; 改回日期(Revised): 2010-11-08;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0-12-21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9-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421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25006, 41073029)作者简介: 姜子琦(1983−), 男, 博士研究生, 岩石地球化学专业。
E-mail: zqjiang@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Qiang, E-mail: wqiang@, Tel: +86-20-85290277西藏冈底斯南缘冲木达约30 Ma 埃达克质侵入岩的成因: 向北俯冲的印度陆壳的熔融?姜子琦1,2, 王 强1*, WYMAN D. A.3, 唐功建1,2,贾小辉1, 杨岳衡4, 喻亨祥5(1. 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3. 悉尼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新南威尔士 2006; 4. 中国科学院 北京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5. 桂林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察工程系, 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 40~25 Ma 之间通常被认为是拉萨地块特别是藏南冈底斯带岩浆活动的间歇期, 与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后印度-亚洲大陆的硬碰撞有关。
对出露于冈底斯东段南缘的冲木达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及相关的闪长质包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 定年和主微量元素、Sr-Nd 同位素和锆石原位Hf 同位素研究。
科创班考试题
科创班考试题
一、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哪一项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
A. 资金投入的多少
B. 科研人员的数量
C. 创新思维与方法的运用
D. 生产设备的先进性(答案:C)
二、下列哪项技术不属于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A. 深度学习算法优化
B. 量子计算与通信
C.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固化
D. 自然语言处理的进步(答案:C)
三、在生物科技领域,CRISPR-Cas9技术主要用于?
A. 基因编辑与修饰
B. 蛋白质结构预测
C. 细胞培养技术优化
D. 疫苗快速开发(答案:A)
四、关于新能源技术,以下哪种能源形式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
A. 核裂变能
B. 氢能
C. 传统化石能源高效利用
D. 大规模水电开发(答案:B)
五、在材料科学领域,哪种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光电等领域?
A. 石墨烯
B. 普通钢铁
C. 传统塑料
D. 天然橡胶(答案:A)
六、下列哪项不属于物联网(IoT)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A. 智能传感器
B. 数据传输网络
C. 云计算平台
D. 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答案:D)
七、在航天科技领域,哪一项技术是实现深空探测和星际旅行的重要基础?
A. 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
B. 高速互联网技术
C. 新型火箭发动机技术
D. 人工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答案:C)
八、关于区块链技术,以下哪个描述最准确?
A. 一种仅用于数字货币交易的技术
B. 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可用于记录交易和数据
C. 仅限于金融领域使用的加密技术
D. 一种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新技术(答案:B)。
世界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大样地定位研究进展_兰国玉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0):2140-2145Acta Bot.Boreal.2Occident.Sin. 文章编号:100024025(2007)10221402063世界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大样地定位研究进展兰国玉1,2(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65022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 要:热带森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但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合理利用热带森林,美国的史密斯桑尼亚热带研究所成立了热带森林研究中心,中心联合世界各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通过建立热带森林动态监测的大样地网络来从事热带森林的科学研究.从该中心于1980年在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and(BCI)建立第一个50hm2的大样地以来,现加入该中心的森林大样地有3个洲的18个样地,共监测了全球已知热带树种的10%的物种,约6000个物种的300万植株.2004年在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个热带森林大样地的定位研究站.本文从全球范围内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大样地建立的意义出发,论述了热带森林大样地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热带森林大样地的建立和研究进展.关键词:热带森林;大样地;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948.1文献标识码:AR esearch Progress on Large,Long2term Plot ofT 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WorldL AN Guo2yu1,2(1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650223,China;2Graduate School of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39,China)Abstract:The t ropical rainforest,t he world’s most biologically rich eco system is most poorly understood.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nage t ropical rainforest s,t he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C TFS)of t he Smit 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 ute,t hrough a consortium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ors and instit utions a2 round t he world,coordinates a network of long2term research programs in t he tropical forest.From t he first 50hm2plot established in Barro Colorado Island in1980,C TFS has18plot s including3continent s,and CTFS is now monitoring more t han3million t rees of6000species,at least10%of all known t ropical t ree species.In2004,t he first large,long2term t ropical forest plot of China was suggested to be established in Xishuangbanna,Yunnan,China.This paper discussed t he meaning,met hods and research p rogress of large, long2term plot of t ropical forest in t he world in details.At last,t he establishm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 he Chinese large,long2term plot s were discussed also.K ey w ords:t ropical forest;lager and permanent plot s;research p rogress1 热带森林大样地建立的目的及意义热带森林的毁坏、物种的消失、全球变暖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被普遍认识到.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首先具有最为基本和较为详尽的科学数据.史密斯桑尼亚热带研究所的热带森林科学研究3收稿日期:2007204217;修改稿收到日期:2007208201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2YW2430203)作者简介:兰国玉(1977-),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E2mail:langy@中心(The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 CTFS)联合世界各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网络来从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其宗旨是要解决以下科学问题[1]:(1)热带森林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生物多样性?在人类利用的情况下,热带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是怎么维持的?(2)热带森林在稳定气候和大气层中的作用是什么?人类如何利用热带森林进行增强其炭储量?(3)决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因素有那些?人类如何可持续利用热带森林资源?这些问题也是热带森林大样地建立的最初目的.另外热带森林植物种类多样性、生境因子多变性和种间关系极其复杂,小样地不能反映整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对于稀有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显然小的样地不能提供理论上的依据.要如实地监测热带森林的动态变化,很有必要建设永久性观测的大样地.2 热带森林大样地的研究方法2.1 样地建设热带森林大样地大小一般为50hm2,但各国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大样地的大小在16~52 hm2.采用全站仪将整个样地划分为n个20m×20 m的样方;测量时,每隔20m设一个基点,插上PVC(聚氯乙烯)管作标记,并记录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差、测量方向、斜面距离等指标,并于中间10m 处也用PVC管进行标记.整个固定样地测定完成后,将每个基点的PVC管用8cm×8cm×70cm的水泥桩替换,以备长期使用;根据样地建立时所测资料,并配合GPS测量其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计算样地内每个基点的相对海拔高度,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2.2 树种调查植物调查时以20m×20m样方为单位,并将其区分成16个5m×5m的小样方.每一个样方以其西南角基点坐标命名,依顺时针方向逐步进行,将20m×20m样方内的小样方,以坐标系统命名为(1.1)、(1.2)、(1.3)∗等.记录并鉴定每个20m×20m样方内胸径大于1cm的所有木本植物(包括胸径大于1cm的藤本植物和灌木),于高度1.3m 处漆上红漆,用围尺测量植物的胸径;胸径较大的树木测量周长,在备注栏注明[2];在每株木本植物钉上不锈钢牌(或铝合金牌)加以编号.并记录植物的编号、树种名称、胸径、样区位置、生长状况.如果植株1.3m以下有分枝,在最粗的分枝1.3m处漆上油漆,并测量其胸径,钉上不锈钢牌(或铝合金牌);其它分枝的胸径也要测量,并记录[2].早期大样地的藤本植物并没有列入到调查范围之内,但随后又做了补充调查[2].藤本植物调查需在整个样地内全面调查,样方的大小为400m2[3],由于藤本植物的胸径测量点(POM,point of measurement)很难确定,调查标准参照Gerwing的方法[4].2.3 树木编号固定样地内每个20m×20m样方内植株的编号规则为:号码共8位数,号码前4位数是样方的行号和列号,第5位数为预留编号,后三位则是样方树牌编号(000~999).每一个样方内按顺时针依序挂牌,并不得任意跳号,完成样方调查后所剩牌号留至下次复查时使用,并不得用于其它样方的调查.2.4 种子动态监测在样地内离步行道8m处设立种子收集器,种子收集器的规格为0.75m×0.75m,离地面的高度为1m,另外在种子收集器2m处设立3个1m×1 m的小样方用来监测幼苗的动态,如图1.对小样方内所有木本植物的幼苗编号、鉴定、测量、定位.种子收集器内的种子每周收集一次,收集来的种子用于鉴定其种类.图1 热带森林大样地内种子收集器的布置Fig.1 The arangement of seed trap in the large,long2term plot of tropical forest2.5 样地复查固定样地建立后每隔5a复查一次.死亡的树木要标记出来,新进入起测径阶(1cm)的小树要测量其胸高、直径和挂牌.2.6 数据库的建立用TXT文本文件或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建立数据库.主数据库包括树木编号(tag)、物种名称(sp)、树木在样地中的x和y坐标(g x,g y)、胸径(dbh)、代码(codes,用来描述树木的具体情况)、胸141210期 兰国玉:世界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大样地定位研究进展径测量点(POM )、日期(date ).其它数据库的具体格式见Condit 1998年出版的书.3 世界热带森林大样地的建立、研究热点及研究进展3.1 世界热带森林大样地的建立近代关于热带森林的研究很早以前就开展了,例如Barro Colorado Island (BCI )地区从1923年以来就成为了人们研究低地热带森林的理想地区[1].森林大样地的定位研究最早是在1975年建立在哥斯达黎加的被火侵入或是荒废的13hm 2的干旱森林[1].但真正意义的热带森林大样地是随后Hu 2bell [1]于1980年在Barro Colorado Island (BCI )地区建立了50hm 2的大样地.BCI 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BCI 森林物种的组成是随机变化的(drift s ran 2do mly ),也就是大多数的物种具有大致相同的竞争力,因此这些物种的多度变化是随机的.Ashton 坚持认为Hubell 的“SHIF T"模型并不适合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的东南亚热带森林.于是1983年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一个50hm 2的固定样地[1].此后,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围绕着各种科学问题在热带森林建立了各自的大样地,现在加入C TFS 的有18个样地(图2),具体可见专门网站(http ://www.ctf ).2004年,在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开始筹建我国大陆第一个热带森林定位观测的大样地,中国台湾富山样地已经加入C TFS 研究中心.图2 全球热带森林的18个大样地Fig.2 18large ,long 2term plots of tropical forest in the world3.2 世界热带森林大样地的研究热点3.2.1 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研究 种群的个体分布一直是生态学理论的中心问题[5].研究种群的分布格局,不同的取样尺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由于取样尺度的局限性,国内关于热带森林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较少.热带森林乔木树种的分布格局的方法很多,如点格局分析方法(Ripley ’s K )可以用来分析群落物种个体间的分布空间格局[6].但是Ripley ’s K 方法是不能够将不同尺度的分布格局分离开来,因此用此方法计算出不同尺度的分布格局是一个累积的分布格局[7].在此基础上Condit [7]发展了相对邻里密度的概念,并分析了全球6个大样地(25~52hm 2)的热带森林乔木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是集群分布而不是随机分布,稀有种的集群程度要高于常见种.随后Plot kin [8]发展了以聚类为基础的分布格局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来西亚热带森林的6个物种的分布格局.3.2.2 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研究 “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 dist urbance hypot hesis )认为森林出现中度的干扰(如林窗)时,便提高了物种的共存机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随之增加,这一点在群落生态学中已经普遍认同.Hubbell [9]在对巴拿马热带森林长达13a 的研究后,分析了1200个林窗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虽然能够增加幼苗成活机率和密度,但森林林窗并不能够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林窗内的物种组成很难预测,即使是先锋树种.一些物种只能在林窗中生长.由此可见“中度干扰假说"在解释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态位分化理论"(niche differentiation hy 2pot hesis ):以资源为基础的生态位分化理论认为,生境的异质性才能够增加热带森林的物种多样性.Harms [10]以Barro Colorado Island 的50hm 2的大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境与乔木、灌木的关系,表明局部生境的变化对于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所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Pyke 等[11]对巴拿马运河分水岭低地热带森林的区系组成随环境因子(包括降雨、地形和土壤等)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Valencia 等[12]以厄瓜多尔25hm 2的大样地为研究对象,按照坡度、海拔和凹凸情况将生境分为5类,研究了乔木树种的分布和当地生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形生态位的分化对亚马逊森林的α多样性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由此可见生态位分割理论在解释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J anzen 和Cinnell 假说"(J anzen 2Connell hy 2pot hesis )分别于1970年和1971年提出,认为热带2412西 北 植 物 学 报 27卷森林中母树周围同种的幼树和幼苗的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动物的取食、病虫害以及种内密度制约效应的结果(图3).密度制约效应在热带森林中不仅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的维持[13],Condit [14]研究了巴拿马50hm 2大样地的热带森林下的2个物种密度制约性,结果表明:在距离1~4m 之间存在密度制约性,表现为胸径为1~8cm 的小树数量明显减少;在4~6m 密度制约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热带森林中由密度制约而引起的死亡率也有研究,如对巴拿马和马来西亚的2个50hm 2大样地的研究结果表明:80%的物种受密度制约的影响,也就是说密度对于树种的存活率有副作用.但在马来西亚,种间密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存活机率,即所谓的物种种群的保护作用(species herd p rotection )[15].同时研究结果表明稀有种受密度制约效应而产生的副作用要大于常见种[16].Harms [17]做了从种子雨到幼苗阶段密度制约对幼苗多样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同种间的密度制约效应普遍存在,大量种子的幼苗由于密度过大,成活的机率很低,因此增加了成活幼苗多样性.以上研究结果都为“J anzen 2Connell 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图3 Janzen 2Connell 假说Fig.3 J anzen 2Connell hypothesis “幼苗补充限制假说"(recruit ment limitationhypot hesis ):由于母树的种子传播距离有限,并不能传播到适合种子发芽生长的所有地段,便为其它物种的生存提供了生态空间,因此传播距离的受限对于维持热带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很大[18,19].Jones 利用基因分析的方法确定散布的种子和母树的关系,同时测定了种子的平均散布距离为40.11m (2000年)和58.82m (2002年)[18].巴拿马BCI 由于具有一些阳性物种(种子较小,一般靠风力传播),而在Pasoh 较少,因此巴拿马热带森林的幼树幼苗的补充率要大于马来西亚的Pasoh [20].“幼苗补充限制假说"在解释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3.2.3 气候变化对热带森林影响的研究 在CO 2浓度的增加、气温的升高、降雨等潜在的环境因子中,降雨量的改变无疑会对热带森林产生巨大的影响,在BCI 几乎所有喜湿润的树种,都会由于降雨量的减少和旱期的延长,物种的多度都会降低[21].Condit [21]预测了巴拿马热带森林对干旱的反应,如果持续4周的干旱将使得样地内湿润地区25%的对干旱敏感的物种局部消失,如果持续9周的干旱,将使得40%的对干旱敏感的物种局部消失.Con 2dit [22]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热带森林树种丰富度的影响,由于连续25a 降雨量的减少,有16种对水分要求严格的灌木和小树在样地内趋于消失.3.2.4 热带森林中藤本植物的研究 木质藤本在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森林更新、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热带森林干扰的增加,木质藤本在群落中的比例和重要性也会增加[23,24].由于藤本植物的调查较为困难,早期建立的大样地藤本植物并没有记录[2],但并不意味着藤本植物在热带森林的作用不重要.相反,最近几年滕本植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的重视,如Parthasar 2athy 等[25]在对总面积为47hm 2的样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印度半岛热带常绿林内滕本植物的多样性格局.Mascaro [26]对哥斯达黎加热带湿地雨林的9个864m 2的固定样地内的滕本植物作了为期3a 的调查,分析了滕本植物的多样性、丰富度和死亡率.Bar 2ro Colorado Island (BCI )样地也于近期开展藤本与树木相互关系群落水平的研究.3.3 世界热带森林大样地的研究进展史密斯桑尼亚热带研究所(STRI )下属热带雨林科学中心(C TFS )的研究范围早已越过巴拿马的国界,如今由15个国家的20个研究区域构成的网络正在为STRI 完成一项长达5a 的标准化普查工作.研究人员将对生活在上述研究区域的约300万株树木进行每年一次的测量,从而提供关于这些森林生长更为精确的变化图谱.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将采集并称量枯枝落叶层,并测量土壤层中不同深度的碳含量,从而最终了解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将对热带雨林中的碳循环产生何种影响.C TFS 的下一步工作是在美国和中国建立温带森林研究区域,从而搞清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在响应气候变化方面341210期 兰国玉:世界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大样地定位研究进展存在哪些差异.同时扩大其有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范围,并进一步开展针对温带森林的研究工作.此外,热带雨林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还将在巴拿马进行一项大规模的分水岭试验,目的是了解水分的多与少将会对森林、耕地和草原造成哪些影响以及水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通过这项研究还将澄清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即单一位点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适性.4 中国热带森林大样地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中国的热带雨林分布范围较窄,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的边界,从西藏的东南部到云南南部,扩展到广西的西南部,包括台湾和海南岛.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低地成熟热带森林的面积仅有63.38万hm 2,而这些大部分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27].虽然我国对热带森林已经开始了大量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文章发表,但是取样面积最大不过1hm 2,其实远没有达到所谓的最小面积.对印度西部的加茨山脉30hm 2的热带常绿森林的研究表明:如果除去图4 印度加茨山脉30hm 2样地的种2面积曲线Fig.4 Species 2area curves of tree species plotted for all species(a :t riangles )and exclusion of very rare species (b :squares )and rare species (c :circles )in t he 30hm 2plot of tropical evergreenforest at Varagalaiar ,Western Ghat s.(引自Ayyappanand Prt hasarat hy ,1999)非常少见的物种,种2面积曲线也要到4hm 2时才达到平缓状态[28](图4).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的热带地区,建设一个永久性观测的大样地来开展热带雨林的科学研究. 2004年,台湾东海大学孙义方教授与加拿大阿尔波特大学何芳良教授来到大陆,希望在大陆境内的典型纬度带上建设这种大尺度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拟定在中国建立5个大尺度的森林监测样地.这5个样地分别为:长白山、鼎湖山、古田山、天童山和西双版纳.就森林性质来说,仅西双版纳的样地为热带森林.现西双版纳样地完成了样地测量工作,树种清查与挂牌预计于2006年11月份至2007年4月份开展.2006年6月28日至7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承办,在河北涿州举办了“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研讨会".会议以提高大样地研究人员数据分析能力为主要内容和议题.期间邀请了Pierre Legendre (U niversity of Mo nt real )、何芳良(Uni 2versity of Alberta )、Richard Condit (Center of t rop 2ical forest sciences 、Smit hsonian Instit ute )及孙义方(东海大学)为样地数据分析,讲授高级空间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分析、用R 分析样地数据及大样地经典文献选讲.这次研讨会(培训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热带森林大样地建设的步伐.5 热带森林大样地动态监测的不足相对于小样地而言,大样地无疑具有不可置否的优点.然而并不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所有科学问题都可以由单个大样地的动态监测来解决.如幼苗的统计不能在整个20hm 2或50hm 2的范围内进行,只能通过较小的样地来研究.尽管在50hm 2的样地内进行群落调查与研究已经足够,但毕竟也只是整个森林群落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整个群落在更大尺度上的变化是存在的,只有通过样地和遥感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另外,要对某地段群落类型内的所有稀有物种进行统计和研究,显然通过单个的大样地仍然无法解决[1].参考文献:[1] CONDIT R.Research in large ,long 2term tropical forest plot [J ].T ree ,1995,10(1):18-22.[2] CONDIT R.Tropical forest census plot s :Met hods and result s from Barro Colorado Island ,Panama and a comparion wit h ot her plot [M ].Springer 2Verlag and ndes Company ,1998.[3] RICE K ,BRO KAW N ,T HOMPSON J.Liana abundance in a Puerto Rican forest [J ].Forest Ecolog y and M anagement ,2004,190:33-4412西 北 植 物 学 报 27卷41.[4] GERWIN G J J ,SCHNITZER S A ,BU RN HAM R J ,BON GERS F ,CHAV E J ,DEWAL T S J ,EWAN GO C E N ,FOSTER R ,KEN FACKD ,MAR TIN EZ 2RAMOS M ,PARREN M ,PAR T HASARA T H Y N ,PEREZ 2SAL ICRU P D R ,PU TZ FE ,T HOMAS D W.A Standard protocol for liana censuses[J ].B iot ropica ,2006,38(2):256-261.[5] DAL E M R T.Spatial patterns analysis in plant ecology[M ].London :Cambridge Univ.Press ,Cambridge ,1999.[6] H E F ,L EGENDRE P ,L A FRAN KIE J V.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ree species in a Malaysia tropical forest [J ].J ournal of V eget ation Sci 2ence ,19978:105-114.[7] CONDIT R ,ASH TON P S ,BA KER P ,BUN YAV E J CH EWIN S ,GUNA TILL E KE S ,GUNA TILL EKE N ,HUBBELL S P ,FOSTER RB ,ITO H A ,LA FRAN KIE J V ,L EE S L ,LOSOS E ,MANO KARAN N ,SU KUMAR R ,YAMA KU RA T.Spatial patterns in t he distribu 2tion of tropical tree species[J ].S cience ,2000,288:1114-1118.[8] PLO T KIN J B ,CHAV E J ,ASH TON P S.Cluster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s in Malaysian tree species [J ].T he A merican N at uralist ,2002,160(5):629-644.[9] HUBELL S P ,FOSTER R B ,O ’BREIN S T ,HARMS K E ,CONDIT R ,WECHSL ER B ,WRIGH T S J ,LAO L.Light 2gap disturbances ,recruit ment limitation ,and tree diversity in neotropical forest [J ].S cience ,1999,283:554-557.[10] HARMS K E ,CONDIT R ,HUBBELL S P ,FOSTER R B.Habitat association of tree and shrubs in a 502ha netropical forest plot [J ].J ournal of Ecology ,2001,89:947-959.[11] P YKE C R ,CONDIT R ,A GU ILAR S ,LAO S.Floristic composition across a climatic gradient in a neotropical lowland forest [J ].J ournalof V egetation Science ,2001,12:553-566.[12] VAL ENCIA R ,FOSTER R B ,VILLA G ,CONDIT R ,SV ENNIN G J C ,H ERNAND ∗Z C ,ROMOL EROU X K ,LOSOS E ,MA G !RD E ,BAL SL EV H.Tree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local habitat variation in t he Amazon :large forest plot in eastern Ecuador[J ].J ournal of E 2cology ,2004,92:214-219.[13] WILL S C ,CONDIT R ,FOSTER R B ,HUBBELL S P.Strong density 2and diversity 2related effect s help to maintain tree species diversityin a neot ropical forest [J ].Proceedings of t he N ational A cadem y of S ciences of t he United S tates of A merica ,1997,94:1252-1257.[14] CONDIT R ,HUBBELL S P ,FOSTER R B.Density dependence in two underst roy tree species in a neotropical forest [J ].Ecology ,1994,75(3):671-680.[15] HAL TON A P.Neighbour 2regulated mortality :t 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density dependence on tree populations in species 2rich tropical forest s[J ].Ecolog y L etters ,2003,6:757-765.[16] HUBBELL S P ,A HU MADA J A ,CONDIT R ,FOSTER R B.Local neighborhood effect s on long 2term survival of individual trees in aneotropical forest [J ].Ecological Research ,2001,16:859-875.[17] HARMS K E ,WRIGH T S J ,CALDERON O ,H ERNANDEZ A ,H ERRE E A.Pervasive density 2dependent recruit ment enhances seedingdiversity in a t ropical forest [J ].N at ure ,2000,404:493-495.[18] J ON ES E A ,CH EN J ,WEN G G J ,HUBBELL S P.A genetic evaluation of seed dispersal in t he neotropical tree J acaranda copaia (Big 2noniaceae )[J ].T he A merican N at urlist ,2005,166(5):543-555.[19] SV ENNIN G J C ,WRIGH T S J.Seed limitation in panamanian forest [J ].J ournal of Ecolog y ,2005,93:853-862.[20] CONDIT R ,ASH TON P S ,MANO KARAN N.Dynamics of t he forest communities at Pasoh and Barro Colorado :comparing two 502hapolt s[J ].Philosop hic T ransactions of t he Roy al S ociet y of L ondon ,B ,1999.354:1739-1748.[21] CONDIT R.Ecology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in drought patterns shift s in forest composition in Panama [J ].Cli matic Change ,1998,39:413-427.[22] CONDIT R ,HUBBELL S P ,FOSTER R B.Changes in tree species abundance in a neotropical forest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J ].J our 2nal of T ropical Ecology ,1996,12:231-256.[23] SCHNITZER S A ,BON GERS F.The ecology of lianas and t heir role in forest s[J ].T rends in Ecology &Evol ution ,2002,17(5):223-230.[24] SCHNITZER S A ,PARREN M P E ,BON GERS F.Recrument of lianas into logging gaps and t he effect s of pre 2harvest climber cutting ina lowland forest in Cameroon[J ].Forest Ecology and M anagement ,2004,190:87-98.[25] PAR T HASARA T H Y N ,MU T HU RAM KUMAR S ,REDD Y M S.Patterns of liana diversity in 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s of peninsularIndia[J ].Forest Ecology and M anagement ,2004,190:15-31.[26] MASCARO J ,SCHNITZER S A ,CARSON W P.Liana diversity ,abundance ,and mortality in a tropical wet forest in Costa Rica[J ].For 2est Ecolog y and M anagement ,2004,190:3-14.[27] CAO M ,ZOU X M ,WARREN M ,ZHU H.Tropical forest s of Xishuangbanna ,China[J ].B iot ropica ,2006,38(3):306-309.[28] A YYAPPAN N ,PR T HASARA T H Y N.Biodiversity inventory of tree in a large 2scale permanent plot of 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atVaragalaiar ,Anamalais ,Western Ghat s ,India[J ].B iodi versit y and Conversation ,1999,8:1533-1554.541210期 兰国玉:世界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大样地定位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候选项目负责人:
依托单位:
参加单位:
联系人:
电话:
E-mail:
所属创新基地:
主管专业局/主管专业处:
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
20 年月日填
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报告摘要
一、立项依据
1、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2、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市场需求分析(高技术类项目须查清国内外专利情况)。
二、项目目标及预期成果
1、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年度进展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
2、预期成果与水平(高技术类项目须明确专利数与水平);
3、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主要研究内容
1、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
2、研究中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案
1、总体研究方案、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可行性分析;
2、课题设置与分工,所设课题的研究重点;
3、应用发展类项目须阐述从科研、中试到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总体技术设计方案,以及所能达到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
1、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成绩;
2、与国家各类科技重大计划项目的衔接情况;
3、与地方、企业的项目合作的基础;
4、研究队伍状况;
5、实施研究方案已具备的条件(如:基础数据资料、实验条件等),尚欠缺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及落实方案。
六、项目管理
1、项目组织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及需要成立新的研究单元的管理等);
2、项目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项目经费与人才配置、任务分配的结合机制等)。
七、项目风险分析
八、经费预算与资源集成方案
1、经费需求
1)项目预算总表
金额单位:万元
注:1)项目经费即院拨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2)自筹经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直接用于该项目并与院拨经费统一预算和执行的经费,不含其他渠道来源相关经费。
3)院支持经费课题明细表
说明:单位既可以是研究所,也可以是所内研究室或课题组。
2、编制项目经费预算
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经费预算申报书》格式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