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

合集下载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引导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引导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引导作者:王岚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02期【摘要】网络虚拟舆情备受关注,因其是窥探当下社会现实舆情的风向标。

网络和群体性事件的结合,蕴含了更多的不稳定性、辐射性和危害性。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遵循着潜伏和酝酿、爆发和高潮、平息和善后几个必经阶段,研究其发生机理和规律可备有效应对。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要趋利避害,有效疏导和规制,引导社会生态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舆论引导;应对策略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当下的“热词”越来越引起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在受众关注度、注意力显著上升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传播者的多元性、传播内容的逼真性、传播元素的多元化三者合一,会使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产生乘积甚至是次方的变化。

[1]或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弥补中国当下现有体制的缺陷和漏洞;或对是是非非起到推波助澜、强化浓缩的作用。

因此正确引导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方向,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对于还原事件真相,化解危机,息事宁人,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学界说法不一,但大体可以把其看作是群体性事件借助网络平台表现出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由于借用了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从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力。

[2]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不等同于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背景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在面临当下转型期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时候,群众需要寻找话语制度体系之外的另一种发声渠道,来与政府和其他公众沟通信息,表达意见,因此集结成利益共同体。

这其中不仅包含有相同诉求的公众,即使是事件的利益无关者也加入其中,短时期内形成较强的舆论攻势,成为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话题,甚至可能发展为网下的现实冲突。

网络本身的匿名性、交互性、低成本操作以及参与的平等性等特性也越来越成为网络是公众表达意见、参与协商、谋求权利的广阔空间的理由。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舆情引导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舆情引导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舆情引导许蓉佳(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作者简介:许蓉佳(1985-),女,江苏无锡人,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摘 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不同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其产生也有深层次原因。

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观测与引导,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原因;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7-0082-03 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各类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从众多突发事件中可以看出,事件的报道不再是从传统媒体开始,网络往往成为事件发生发展的发酵场、放大器,成为事件传播的平台和中心。

加强网络舆情观测与引导,是政府预防与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而创建可持续稳定发展的网络环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政府难以对网络实施有效的监控,网络成为信息交流传播的重要发散地,网络舆情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网络群体性事件除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多发性、预谋性等特征,由于其发生平台———互联网的特性,还具有以下一些新特征:参与者言语顾虑少,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的特征,人们淡化了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概念,匿名让人们可以抛开现实中的种种顾虑和担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更加大胆、真实地发表意见、观点,自由表达利益诉求。

对传统媒体,国家不难实施社会控制,而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信息传播的自由性等,这种控制对于网络传播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网民一呼百应,社会影响较大。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具有传播、发布信息的自由,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一体化,两者分界模糊。

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

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

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快速、方便的沟通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方式,人们能够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互动交流。

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我们需要关注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交流方式。

在互联网上,人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以获取他人的认同或共鸣。

这样的行为会引发其他人的回复,形成一个情绪共鸣的循环。

比如,当有人发表一篇愤怒的观点时,很可能会吸引其他人的共鸣,从而产生一种“群体愤怒”的情绪。

其次,网络技术的使用方式也会对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点赞、转发、评论等功能,可以迅速扩大一个人的言论影响力。

当某一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回应时,会形成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情绪。

这就像一种“情绪传染”,很多人会受到影响,产生类似的情绪。

此外,网络群体情绪往往也受到一些人工引导和操控。

有些组织或个人可能有意识地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引导舆论,并制造一种特定的情绪。

通过发布合适的信息和影像,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一系列回应,以达到某种目的。

这种情况下,网络群体情绪可能被操纵成一种工具,用于实现某种利益。

那么,既然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是如此普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思维方式。

不轻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冷静地看待事物,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自觉抵制网络中的“情绪传染”。

不被一些极端、偏激的观点所左右,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最后,我们要学会辨别网络中的信息真假,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

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源,确保我们获得的是客观、真实的信息。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它既受到个体行为和交流方式的影响,也受到网络技术和人工引导的影响。

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应保持理性思考,不盲从情绪,正确对待网络中的信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连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

浅谈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

浅谈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

浅谈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作者:王义鹏群体性事件的网络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化,它既具有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共性特征,即涉及人员的广泛性、引发因由的复杂性、处置度的难以把握性、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形象地说,群体性事件就是网络舆论的一种素材,而网络舆论则是群体性事件的放大镜。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对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评论及相关信息传播,使群体性事件进一步聚集、扩大,从而加大了党政机关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

笔者在这里就如何加强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谈几点看法。

一、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作用。

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积极作用。

一是有利于促进事态真相的揭示,满足最广大群众的信息知情权;二是是传导民意,聚集舆论,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三是社会监督功能在互联网空间得到更好的实现。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发挥上述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

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网络组织、策划群体性事件,或围绕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网上炒作,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一是群体性事件的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造成处置上的被动局面。

二是舆论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出现一些超越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言论与信息,严重影响到群体性事件的事态发展。

三是在网络环境下,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容易造成过于同质化的圈内舆论,从而使社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进而危及社会的稳定。

四是为组织、策划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快捷的方式。

二、目前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存在的问题1、网络舆论的监管混乱,体制外和体制内不同内容的处理仍属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这主要表现为我国对网络管理的部门呈现多头交叉: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制定各项规定和标准,并对其进行检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国公有计算机和互联网;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督机构负责对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的安全保护管理;国务院信息产业部负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国务院新闻办对网络新闻信息进行管理;信息产业部管理网络运营、接入及安全问题;新闻出版署管理网络出版、知识产权;文化部管理网络游戏、网吧;广电总局管理网络音视频和动画。

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

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

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与引导引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信息传播平台。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可以与各种网络群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情绪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和引导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原因1.1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人们在浏览网页、使用社交媒体时经常遭遇信息过载的困扰。

大量信息不断涌入,往往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个体常常感到焦虑和压力。

焦虑情绪的产生可能会通过网络上的互动而得到放大,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情绪。

1.2信息筛选的偏见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式也影响了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

人们常常会选择与自己立场相同的信息源,形成信息筛选的偏见。

这种偏见不仅加剧了信息的片面性和歧视性,也可能导致网络群体情绪的扩大化。

例如,某一事件发生后,支持者和反对者会分别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取信息,双方在网络上激烈争论,情绪不断升级。

1.3网络匿名性带来的攻击性情绪网络的匿名性为个体提供了隐身的机会,使得人们更容易发表激烈、冲动的言论。

在网络上,人们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往往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情绪。

这种攻击性情绪的扩散和滋生,会引发网络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二、网络群体情绪的引导方法2.1提高信息素养对个体而言,提高信息素养是避免被不良网络情绪引导的重要途径。

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辨别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合理使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提高信息素养,个体可以更好地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减少对不良网络情绪的敏感度。

2.2引导积极的网络交流网络交流是引导网络群体情绪的关键环节。

通过积极的网络交流,网络群体可以形成共识和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

社会网络上的观念动力学和群体智慧

社会网络上的观念动力学和群体智慧

社会网络上的观念动力学和群体智慧社会网络上的观念动力学和群体智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不只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分享经验的重要渠道。

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个体都扮演着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的角色,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这个网络中不仅有单个个体间的相互联系,还有观念的传播和演化。

本文将从观念动力学和群体智慧两个方面探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和群体表现。

首先,观念动力学是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发表观点、评论和分享内容,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观念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体在与他人接触时,对观点的接受和改变程度。

这种观念动力学的传播过程中,个体之间不仅存在着信息的传递,还有心理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被自己认可的观点所强化,同时也会被他人的观点所影响。

这种观念动力学的传播过程在社会网络中发生频繁,塑造着社交媒体的舆论风向,影响着社会思潮。

其次,社交媒体的特点使群体智慧得以形成和发挥作用。

群体智慧是指通过集体行动和合作,群体能够获得超过单个个体智慧的结果。

社交媒体的存在使得群体智慧的形成更加容易。

通过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交流和合作,个体可以集思广益地解决问题、创新和决策。

群体智慧的形成离不开社交媒体中信息的传递和个体间的互动。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可以通过分享和评论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筛选,这样就使得群体能够更好地从中获取和运用知识,产生更好的集体决策。

社交媒体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和互动的平台,它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社交媒体上的观念动力学和群体智慧促使人们更广泛地参与社会讨论和集体行动。

这种迅速而广泛的参与对于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社交媒体也面临着信息真实性和误导性的问题,观念的传播和极化也时有发生。

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的相关内容。

在文中介绍了背景信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对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以及引导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探讨,进一步阐释了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的特点和实际运用。

在对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文旨在增进对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的认识,为引导和管理网络传播群体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引导研究、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引导方法、案例分析、实践探讨、未来发展趋势、结论总结、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网络平台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在网络传播中,群体心理特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

群体心理特点指的是在群体中形成的特有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

网络传播群体虽然不是真实的社会群体,但是在虚拟空间中也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现实社会群体的心理特点。

了解网络传播群体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网络传播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升网络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对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对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引导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探讨,最终对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愿意借助此研究,推动网络传播的发展,实现更好的信息传递和社会交流。

1.2 研究意义网络传播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一种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传播来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群体心理特点在网络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和研究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还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网络传播活动。

研究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群体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动态,有助于深入挖掘网络传播中的规律和特点,为我们设计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网络传播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网络和群体行为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社会网络和群体行为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社会网络和群体行为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使用到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Facebook等,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构建起自己的人际网络。

社会网络不仅是一种交流平台,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促进了人类的社会交往,也成为了一种群体行为的推动因素。

本文将探讨社会网络和群体行为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并就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个人性格特质的影响;其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人性格特质的影响是指个体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因此被他人接受和认可,从而被纳入更大的群体网络。

这种机制下,网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与个人的精神状况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外部环境的影响则更多地是基于交际需求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如工作、学习和生活等。

社会网络的演化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从原始时代的部落联盟,到中世纪的商业联盟,再到现代社会的虚拟社交网络,这些群体行为都是建立在各种联系网络之上。

网络的形成和演化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演化,也体现了人类交流和互动的内在机制。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群体行为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群体行为是指由大量个体构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目的或特征的大型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模。

从群体行为的形成机制来看,在某些条件下,群体行为会显著地影响个体行为。

其中,群体行为的大小关系,社会网络中的群体行为讲求更为细致的组合和互动关系,通常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想法。

群体行为的演化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涉及到生死的紧急情况中,群体行为通常呈现出“互相帮助”的集体利益,这种互助行为促进了整个群体的生存和安全。

而在一些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群体行为呈现出更具代表性和个性化的属性,这种情况下,群体行为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

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学如何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

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学如何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

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学如何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力量。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流范围,使得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学在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方面的关系。

首先,网络舆情是群体行为的产物。

网络舆情是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观点、表达情感、参与讨论的集体行为的总和。

这种行为不仅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与群体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群体中容易受到群体认同和压力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在网络舆情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往往会倾向于在一些热门话题上表达与大众一致的观点,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网络舆情中的群体行为也受到群体动力、从众行为和社会规范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也体现了群体的集体智慧。

集体智慧是指群体通过共享信息和知识,集思广益,产生出比个体更高水平的智慧。

在网络舆情的背后,可以看到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和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地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研究发现,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体决策更具准确性和创造性。

而网络舆情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汇集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和智慧。

集体智慧也能够在网络舆情中纠正个体的偏见和错误,提高整体的决策水平。

然而,网络舆情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网络舆情往往容易受到谣言、虚假信息和封闭性意见的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往往比真实信息更容易引起关注。

这些虚假信息在网络舆情中传播,会对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和对立也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群体的偏见和论战,阻碍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舆情中的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可以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首先,可以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解读和预测群体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是基于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断。

社会网络中群体行为特性与变化

社会网络中群体行为特性与变化

社会网络中群体行为特性与变化一、引言现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网络形态,以微博、微信、QQ、社交软件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大大改变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流方式与社交行为。

而群体行为则成为了这种网络环境下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主要内容是探讨社会网络中群体行为特性与变化,分别从群体意识、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探究。

二、群体行为的特性要深入了解群体行为的特性,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即是一种由多个个体共同参与的行为,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不再是个体,而是成为了整个团体的一部分。

群体间的行动也是非常协同的,即使没有正式的领导,群体也会表现出强大的组织性和凝聚力。

那么,群体行为的特性是什么呢?第一点,群体行为是包容性的行为。

在群体中,个体不仅能够与大家接近交流,也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来。

第二点,群体行为是一种互动行为。

群体中的人们能够互动、合作、共同追求目标。

第三点,群体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极为倾向偏执甚至极端行为。

三、群体意识对群体行为的影响群体意识对群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群体意识是指在群体中形成的共同信仰和共同意识。

它上升到了整个群体,从而转化为了群体行为的驱动力。

通过群体意识的影响和宣传,可以让群体更自觉地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之中。

同时,在群体意识的引导下,个体人的行为也更趋向于整体行为,模仿和从众的行为会被大量展现。

例如,在某些特别的群体如机器人竞技热爱者中,竞技场上完成的任何动作都会立即激发出围观者喊叫和鼓掌等行为。

这就是载有群体意识的安排下,引发的群体行为。

它强化了个体内部的信息共享和认同,强化了群体内部的聚合力,并倡导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四、群体心理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群体心理学是群体行为的一个重要角度,它对群体行为的理解和应用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群体心理学主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拉社会认同与从众心理是群体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

新时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新时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新时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社交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之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更是成为塑造人们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引导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任务。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引导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和影响,以期造就符合特定价值观、理念、信仰的人群。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社交媒体的高度互动性和广泛覆盖性,所以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则是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对人们进行思想观念的引导和影响。

在当前社会,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不仅仅是网络传播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根本利益与前途命运的大事。

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挑战与机遇。

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让意识形态引导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不良信息、负面影响通过社交媒体很容易迅速传播,而这些信息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传播使得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割裂成片段,造成了信息的混乱和失真。

但是社交媒体又为意识形态引导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更为方便地获取信息、分享观点、交流互动,这为意识形态引导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和途径。

然后,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策略和方法。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应该注重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弘扬,推动社会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首先要做好正能量的传播,让积极、向上的信息成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

要引导人们理性表达观点,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社交媒体上,有时候因为信息碎片化以及言论自由等原因,会出现一些不实的言论和不负责任的观点,我们要引导人们理性对待信息,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不被谣言和不实信息所侵蚀。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舆论中,两个或多个群体由于意见不合而逐渐形成对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网络舆论的秩序,也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治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1. 社会分裂与利益冲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源于社会的分裂与利益冲突。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与冲突被放大并在网络舆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时代,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同时大量的信息也容易受到人为引导和操控。

一些媒体和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引导,有意识地放大矛盾与冲突,从而制造舆论热点,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分裂,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1. 虚拟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虚拟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迅速崛起。

这些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各种观点和信息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容易引发群体的极化现象。

2. 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算法推送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标配功能。

这种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点击记录,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流,使得用户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孤岛更加严重,容易导致群体观点的极化。

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来加强治理。

网络社会中群体政治认同机制的发生与引导

网络社会中群体政治认同机制的发生与引导

动不显著 , 变动 比较显 著 的是 政治认 同主体 、 治认 同所依 政
赖 的环境 以及政治认 同的心理特征 , 主要表现在 以下方 面。 第一 , 网络的虚拟 空 间中, 治认 同主体表 现 出以下 在 政 特征 : 是政 治认 同主体 的平等性 。在 网络 社会 中 , 治认 一 政 同主体具有与生俱来 的平等性 , 没有后 天附加 的人 身差别造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m M fZ o gh u a e cJ u o h n z o
Jn 2 1 a .,0 2
N . o1
【 闻 与传 播 ・ 书 与 情 报 】 新 图
网络社会中 群体政治认同机制的 发生与弓导 I
陶 蕴 芳

要: 网络社会 已逐 渐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认 同系统 , 在政 治认 同主体、 治认 同环境、 治认 同心理等 方面都 政 政

网络社 会 中政治 认尔德 ( o a h i l) H w r R e o 指 d gd
出 ,五花八 门的电子网络正形成一种人 际互 动的模式 , “ 它与 人们 熟知的集 会 、 议交谈 等类 似 , 会 是社会 空间 的一种新 形 式, 我们不妨称为“ 虚拟空 间” —— 一种 有共识形 成的想像 中
政治认 同主体与政治认 同环境等 , 同构成 了网络 社会政治 共
认 同系统 。
态, 对个体 与群体意识产生着重要 的影响 。政治认 同作为 主
体的政治心理活动 , 是政 治认 同主体 、 治认 同客体及 相关 政
与现实 的政治认 同系统相 比, 网络社会政治认 同客体变
因素的互动过程 。认 同主体 以一定 的政 治认 知、 治情感 、 政 政治评价 、 政治态度 和行 为支持 , 现着对 政治 体系 的认 同 体

大脑网络中意识形成的机制

大脑网络中意识形成的机制

大脑网络中意识形成的机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意识是我们感知、思考和体验世界的核心。

然而,意识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令人费解的问题。

大脑网络中的意识形成机制是一个备受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大脑网络中意识形成的机制,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

意识是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内部信息的关注与反应。

在大脑网络中,意识的形成是由许多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所支持的。

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单元,它们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庞大的网络。

意识形成的机制涉及到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和协调活动。

首先,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是意识形成的关键。

当外界刺激进入我们的感官系统时,神经元会产生电化学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相互传递。

当神经元的兴奋性阈值被超过时,它们会向其他神经元发送信号,从而形成网络中的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在大脑的不同区域之间传递,并参与到意识形成的过程中。

其次,大脑网络中的协调活动对于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神经元之间的协同作用是大脑网络中的关键要素。

这种协同活动可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和脑电活动来观察和测量。

神经元之间的协调活动能够产生同步性的电信号,这些信号在大脑网络中传递和传播。

当大脑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活动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意识的形成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大脑网络中的反馈机制对于意识形成的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反馈机制是指大脑网络中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反馈回路。

这些回路可以调节和调整神经元之间的电活动和协调活动。

通过反馈机制,大脑网络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的响应。

这种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大脑网络更好地适应和调整,从而实现意识的形成和维持。

除了以上关键要素,意识形成的机制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调节等都会对意识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大脑网络中意识形成的复杂机制。

尽管我们对大脑网络中意识形成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有许多问题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陈联俊内容提要: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形成对于网络社会、公民自身乃至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主要有政治诉求、经济利益、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

其发生特点是虚拟的公共空间、相似的境遇基础、多样性的统一、渐进性的变化等。

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方式主要表现在群体认知、群体心理、群体互动、群体态度等方面。

应该着重从归因分析、传播路径、意见领袖、规范指引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引导。

关键词:网络社会;群体意识;发生;引导胡锦涛指出: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不仅表现为个体意识的变化,还表现为群体意识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那么,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发生原因以及发生方式如何?它的产生表现出哪些特征?我们应该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呢?一、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所谓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它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是人群集合体社会关系的反映。

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有着很大差别的社会形态 ,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导致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产生。

(一)政治诉求亨廷顿认为, 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离异化及大众的参政化就构成了现代政体和传统政体的分水岭。

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大众参与政治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他们谋求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

马尔库赛批判科学和技术本身成为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和政治诉求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表达对现实政治秩序的支持和拥护,进而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群体,推动现实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新时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新时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新时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各种信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在新时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引导,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认知和观念,也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引导新时代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交媒体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主要渠道。

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于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范围,促进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方便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时事事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与此社交媒体也成为一种塑造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通过分享和传播各种信息、观点和价值观念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引导新时代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就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点,鼓励社交媒体上的正能量。

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是正能量的,能够让人们感到愉悦和正面,有的则是负能量的,会给人们带来负面情绪和影响。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点,鼓励社交媒体上的正能量,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和观点,促进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和事件,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和传播,让更多的人受到正面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好。

我们需要加强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引导。

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引导,是影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社交媒体上,舆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能够对人们的认知和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引导,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通过发表言论、发布文章等方式,引导舆论朝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正确的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陈联俊内容提要: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形成对于网络社会、公民自身乃至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主要有政治诉求、经济利益、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

其发生特点是虚拟的公共空间、相似的境遇基础、多样性的统一、渐进性的变化等。

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方式主要表现在群体认知、群体心理、群体互动、群体态度等方面。

应该着重从归因分析、传播路径、意见领袖、规范指引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引导。

关键词:网络社会;群体意识;发生;引导胡锦涛指出: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不仅表现为个体意识的变化,还表现为群体意识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那么,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发生原因以及发生方式如何?它的产生表现出哪些特征?我们应该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呢?一、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所谓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它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是人群集合体社会关系的反映。

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有着很大差别的社会形态 ,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导致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产生。

(一)政治诉求亨廷顿认为, 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离异化及大众的参政化就构成了现代政体和传统政体的分水岭。

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大众参与政治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他们谋求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

马尔库赛批判科学和技术本身成为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和政治诉求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表达对现实政治秩序的支持和拥护,进而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群体,推动现实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本来处于压抑状态的政治诉求,网络社会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出口。

这种在政治诉求基础上形成的群体意识,大多呈现出几个特点: (1)强烈的现实政治性。

无论是现实政治的支持者或者反对者,一旦共同的诉求在网络社会中胡锦涛: 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 人民日报 ,2008年6月21日。

刘文富: 网络政治学 ,第62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曼纽尔 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 ,第43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塞缪尔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第27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得到聚集,群体意识便在这种聚集中产生了。

(2)寻求支持的合作性。

相同或相似的境遇使他们有着先天的信任感,他们渴望通过相互支持和帮助实现他们的理想或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3)直接的现实影响性。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网络社会背后的人是现实的,所有网络行为都是现实人的意思表示,日益扩大的网络影响力会放大网络社会中的政治诉求,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这种群体意识的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如果现实政治不能从整体上协调各方面的政治诉求,导致大量的诉求被压抑或转移,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从反方向上推动网络群体政治意识的发展壮大,最终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 压力集团 。

另一方面对公民意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健康与否对公民意识的正常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二)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与政治诉求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又各不相同。

马克思说,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政治诉求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结构和秩序的要求,经济利益则是强调社会的财富分配。

当社会的利益分配出现较大差距和问题时,它必然会带来个体的心理失衡和意识偏差,在现实社会中因为时空的制约,这种意识有时表面上被隐藏起来,但是在网络社会中,这种意识很容易得到释放,并获得放大效应。

这种群体意识的特点是:世俗性。

这种群体意识普遍追求的是满足利益,有利益的需要则就有共同的语言,利益得到满足则这种意识就会很快消失。

时效性。

这种意识的形成时间较短,消失的时间也很快,个体相互之间缺乏稳定内在的联系。

隐蔽性。

经济利益要求各不相同,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群体意识中经济利益因素往往在网络社会中表现的比较隐蔽,需要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考察,才能发现其潜在的利益要求。

(三)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所谓 现代 即是 传统 的现代化;离开了 传统 这一主体, 现代化 根本无所附丽。

文化传统的作用不象政治、经济那么明显,甚至有时候当事人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其影响。

但是,文化传统却能在无意识之中促成了群体意识的产生。

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摆脱自己身上文化传统的烙印,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促使群体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和见解,增强彼此的相互吸引力和信任感。

基于文化传统形成的群体意识的特征表现在:一是相对稳定性。

文化传统是长期以来通过传承渗透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基因,它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个体意识之中,与个体融为一体。

可以说,文化传统基础上的群体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是封闭性。

文化传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对外表现出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有时很难被外界所理解和接受。

三是两面性。

文化传统不仅有优秀传统,也有陈陋传统。

优秀传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促使群体意识的正面发展;反过来,陈陋传统则会影响群体意识,使其呈现出负面作用。

(四)价值取向网络社会中建构个性特征的系统化、中心化的集体框架已经丧失,用吉登斯的话说,就是 脱域机制 的发展 使社会行动得以从地域化情境中 提取出来 ,并跨越广阔的时间 空间距离去重新组织社会关系 ,个体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很多时候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形成并不是经过理性分析的结果,而是公民价值取向相同的选择。

因为网络交往的非现实性,政治学研究 2010年第2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7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余英时: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第8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安东尼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第46页,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网络社会中公民的价值取向表现得更加真实,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认同、兴趣爱好等自由组合群体,以获得交流沟通和相互帮助的平台。

群体意识就在这种环境中酝酿、发酵、成熟,最后成为网络社会中影响其他公民的重要力量。

这种价值取向既可能是积极、正面的,也可能是非主流、负面的。

如果是主流的价值取向,网络就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反之,如果是非主流的,甚至是负面的价值取向形成的群体意识,则有可能成为矛盾的催化剂,进一步引发冲突和对抗。

当然,这样并不是说,在网络社会只允许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消灭一切异己者,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

相反,非主流的群体意识存在恰恰能够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

所以,除了违法的言论之外,对待非主流的群体意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和疏导,而不是压制和消灭。

只有发挥网络群体意识自由、开放的特征,才能在网络社会中营造出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想沟通情境。

二、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特点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与个体意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虚拟的公共空间群体意识的发生条件是存在于一定的公共空间内的,可以说没有公共空间的存在,就不会出现群体意识。

这与个体意识有着明显差别,个体意识只是以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为基础,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网络社会群体意识不是简单个体意识的相加,它必须先以一个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为基础,经过一定时间的酝酿,才能得以产生。

这个空间在网络社会中应该具有四个要素:一是个体性。

如果说社会学家对于现实社会的客体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个人性)作用还有较大争议的话,网络社会中虚拟空间的个体性作用更加突出,个体能动性发挥更加明显。

二是平等性。

这里的平等是指公民在这个空间内部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存在官僚制的倾向。

否则,群体意识的形成就可能会变为少数人意思的表达。

当然,平等并不否定空间内部存在着横向或纵向的分工,甚至一定的制度约束。

三是开放性。

要想保持群体意识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就必须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空间的开放。

只有开放性的存在,才能不断为空间带来外界的信息和思想的活力,才能维持空间的生存和发展。

四是合法性。

虚拟公共空间存在的底线是不能违反法律,突破法律的底线的空间不可能长久,而且在违法的前提下建立的公共空间形成的群体意识给社会带来的将是灾难,社会不会也不能长期容纳其存在。

(二)相似的境遇基础网络社会的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重新建构,公共空间是群体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群体意识产生还必须要有共同的精神基础。

只有具备了共同的精神基础,群体内部才会产生认同感。

有学者说,网络社会 认同应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完全独立于支配性的制度与组织的网络逻辑。

这个精神基础就是空间内部成员有相同或相似的境遇。

只有具有相似的境遇,空间内部的成员才会产生相互交流的欲望和动力,他们才会在交流中逐渐产生信任和共识,进而形成自己群体独有的意识。

这个境遇可以是共同的政治诉求,也可以是共同的经济利益,还可以是共同的价值爱好,甚至是共同的生活经历等。

境遇是群体意识的母体,在共同的境遇中群体意识得以凝练产生。

境遇可以是现实境遇,也可以是在网络社会的虚拟境遇。

所谓现实境遇是指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基础。

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各不相同,千变万化,但是网络可以在虚拟空间内为他们提供平台政治学研究 2010年第2期进行交流沟通,这是由网络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现实社会很难实现。

所谓虚拟境遇是指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虚拟经历或者体验。

虽然虚拟境遇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同样对个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为群体交流提供了话题,给群体沟通提供了思想来源。

也就是说,不管是哪种境遇,关键是群体成员由此开始了持续的接触,在不断的接触中形成群体的凝聚力,进而形成群体意识。

(三)多样性的统一群体意识是在个体意识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个体意识就没有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不可能完全相同,它必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所以,网络社会群体意识是多样性个体意识的统一。

另外,这里的多样性不仅是指个体意识的多样性,也是指群体意识本身多种多样。

在一定的现实社会中,主导的意识形态是一元的,这个主导的意识形态指导社会思想的变化。

但是,网络社会的特点决定了群体意识却是多元的,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多元性所决定的。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主导意识形态一元的重要性,也要看到网络社会多元群体意识存在的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